第六章:思想發(fā)展期到思想完善期的葉適_第1頁
第六章:思想發(fā)展期到思想完善期的葉適_第2頁
第六章:思想發(fā)展期到思想完善期的葉適_第3頁
第六章:思想發(fā)展期到思想完善期的葉適_第4頁
第六章:思想發(fā)展期到思想完善期的葉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編思想發(fā)展期

引言秦漢隋唐時期的社會特點

第六章秦漢隋唐時期著名帝王的政治思想第一節(jié)秦始皇

一、尊君崇尚法治強化君權李斯的論證:

——家天下思想

——督責、深罰理論二、中央集權思想體制之爭集權制度的確立中央官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奉常、郎中令、衛(wèi)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nèi)史、少府

——地方設立郡縣三、重刑主義嚴刑酷罰、輕罪重罰四、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1、禁止異說、統(tǒng)一思想

2、將法家思想定為正統(tǒng)

3、以吏為師學習法令第二節(jié)漢武帝一、獨尊儒術二、雜霸政治術漢武帝明倡儒學,實際兼采百家,雜用王霸,其政治思想的特點為:(一)求變(二)求治之本(三)德刑兼用(四)任賢第三節(jié)貞觀集團的政治思想一、貞觀集團的基本政治主張(一)以隋為鑒,居安思危的思想(二)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三)道家的清靜無為思想(四)以法為治的思想

立法論;守法論;執(zhí)法論二、貞觀集團的治國策略(一)求諫納賢(二)重農(nóng)(三)輕徭薄賦(四)重賢(五)依法治國第七章漢唐道家的政治思想從道家發(fā)展的過程來看,老子以后先秦道家形成了兩個學派:楊朱莊子學派——側(cè)重于闡發(fā)人性自然的人生哲學,對現(xiàn)實社會政治持批判態(tài)度,其思想的歸宿常常是走向出世。黃老道家學派——他們的理論特點是繼承了老子的道的自然本體和自然法則說,同時又密切關注現(xiàn)實政治,積極主治。在治國方略上兼采諸家之長,雜用禮法,以“無為”為本,行有為之政,具有鮮明的入世傾向。漢唐道家主要是這一學派。第一節(jié)漢初黃老一、漢初黃老思想流行的社會背景1、漢初統(tǒng)治集團的主要成員來自于社會下層,對秦朝滅亡的教訓感受深切。2、經(jīng)濟凋敝、民生艱難。3、統(tǒng)治基礎薄弱,內(nèi)外交困。4、秦朝的暴政使得法家聲名狼藉,政治思想界呼喚一種能夠糾正秦朝政治弊端的思想。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陸賈和劉邦惠帝、呂后文帝、景帝三、文武并用、德刑相濟漢初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倡導的無為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改變秦朝的過渡之舉。他們在繼承了道家的“天道自然”、“無為而治”思想的同時,也主張采用儒家、法家的治國思想。鞏固和加強統(tǒng)治。為此提出了文武并用、德刑相濟的治國主張。四、罰不患薄,約法省刑重刑與寬平——秦重刑,導致速亡。歷史上的圣人之治多是重在寬平。陸賈指出“設刑者不厭輕,為德者不厭重,行罰不患薄,布賞不患厚”。五、輕徭薄賦,以農(nóng)為本第二節(jié)《淮南子》一、無為論二、法與時變,禮與俗化的歷史觀三、兼容仁義的法治論及用賢(一)明法重勢論(二)仁義為本,法度為末(三)國以賢治第三節(jié)鮑敬言一、否定“尊卑有序”,主張?zhí)烊黄降热寮抑鲝埦鹈癖?,理論基礎是天尊地卑鮑敬言認為天地自然萬物平等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對其思想的分析二、“強凌弱”、“弱服強”的國家起源論三、對君主專制制度的批判國家君主的出現(xiàn)加重了人民的苦難,主要表現(xiàn)在:(一)君主盤剝壓榨人民(二)賦役繁重,民不堪命(三)嚴刑酷罰,百姓困苦總而言之,君主是萬惡之源,只要有君主存在,罪惡和禍害就不可避免,而且君主本身就是最大的禍害。第四節(jié)葛洪一、尊君思想(一)論證君主制度的合理性君主制度完全符合自然法則君主可以節(jié)制人們的好利本性(二)主張君主專權(三)君主應當帶頭守法、秉公執(zhí)法,君主切不可矯情妄為,否則,身死國亡也是應該的。二、道本儒末、儒道合一道本儒末——“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薄暗勒?,萬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敝倌?,儒者之圣也,老子,得道之圣也。儒者,易中有難;道者,難中有易儒道合一——“道”要“包儒墨之善,總名法之要”,就是將德、禮、政、刑都統(tǒng)一到道中去。在統(tǒng)治術上主張“德”“法”并舉。第五節(jié)《無能子》一、理想社會及對圣人的批判認為曾經(jīng)有過理想社會,即無尊無卑萬物齊一。圣人出現(xiàn)以后,這種理想的社會逐漸消失了。因為圣人開啟并加強了人們“欲望”和“爭心”從而引起了無休止的社會動亂。在它看來,圣人罪莫大焉。其一、圣人開啟人們的貪欲和爭心。設名利爵祿引誘民眾,致使人們“散樸為器”。其二、圣人的仁義說教。其三、圣人使用暴力對人們進行迫害。二、對封建倫理綱常的批判儒家把尊卑等級秩序作為實現(xiàn)天下大治的根本。由此發(fā)展出了三綱五常,作為處理各種那個關系的原則。無能子則相反,認為訂禮樂明舊章,都是崇尚繁文縟節(jié),這正是社會動亂的根源。第一、君主不足為貴第二、父子、兄弟的人倫關系離間了人情三、自然主義與無為論第一、任自然的觀點——“任其自然,遂其天真,無所司牧,濛濛淳淳”第二、無為而治——要用無為之德來治國,“無為之德,包裹天地”第三、在國家的治理上他主張:1、君臣應當是一種平等的關系;2、否定政治權謀之術3、反對以暴易暴第六節(jié)羅隱一、論君主的合法性貴賤之分出于自然強弱之分處于自然世間萬物人為貴人與人之間也有貴賤強弱之分二、論明君羅隱認為,世道興衰的關鍵在于是否有明君,并提出了明君的標準:(一)仁德(二)能夠做到德權相輔、明辨強弱之理(三)知損益之道(四)重賢、悟馭臣之道三、君主批判論

(一)批判君主家天下(二)批判君主暴力奪權(三)批判君主統(tǒng)治腐敗

第八章漢唐儒家的政治思想第一節(jié)賈誼

一、基本治世原則(一)積極主治洞察出社會存在著潛在的社會危機提出興禮儀,定法制徒以法道不足以為治,其理由是:

1、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2、貧富矛盾

3、民族矛盾(二)強化君權皇權已經(jīng)受到威脅禮是治國之本諸侯權力過大是威脅皇權的最重要的因素主張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三)民本與仁政1、民無不為本的思想注重實踐以民為功、以民為命、以民為力民本的關鍵在于能夠愛民2、仁政思想統(tǒng)治者要有仁愛之心,又要貫徹落實,立行仁政經(jīng)濟上利民、富民慎用刑、勿擾民二、禮法兼用的治國主張(一)“勸善”用禮

1、為什么要以禮治國:圣王治國經(jīng)驗秦朝滅亡教訓

2、如何以禮治國:建立君尊臣卑的等級秩序禮遇百官以禮化俗定尊卑之制(二)“懲惡”用法重視法的作用慎用刑罰三、治國策略(一)未定社會秩序、增強國家實力的經(jīng)濟政策重本輕末糧食生產(chǎn)國家統(tǒng)一掌管貨幣(二)穩(wěn)定邊疆的民族政策看清了匈奴的威脅,反對和親政策對匈奴應當以德附遠提出了“三五”之策拆解大部落第二節(jié)董仲舒一、天人合一論(一)政治學說的兩個基本認識前提:

1、化亡秦之弊

2、對整個社會的分析(二)天人合一理論

1、天數(shù)思想

2、天的人格化

3、天人合一二、君權至上與天譴說1、君權天予圣人起于天字形的解釋王是眾生的總代表君主應當具有最高權威2、對君權的約束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三、陰陽合分論與德治主張(一)陰陽合分論“陰陽合分”論,既一分為二,又合二為一?!瓣庩柡戏帧痹诘燃夑P系上的體現(xiàn)(二)德治主張

1、以德治為主理由:德為陽,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途徑:教化;實仁政

2、不排斥刑罰,但不能專任刑罰

四、道的永恒與經(jīng)、權、更化(一)什么是道——世界萬物永恒不變的法則?!暗乐笤鲇谔?,天不變,道亦不變。”如何解釋王朝更替?(二)經(jīng)、權、更化在社會運行上,道的體現(xiàn)就是君主制度,這是永恒不變的。王朝的更替是有道罰無道的結(jié)果。第三節(jié)王符一、民本論民最根本,當然就最重要民心就是天心君主要有功于民從反面論證民為本二、德化論主張以德治國如何進行德化

三、重賢論國以賢興的思想思賢之心得賢之法用賢之道四、明君論君主如何待民君主如何待賢君主如何用人公私與明暗兼聽與偏聽

五、重法論治國離不開法如何治理國家第四節(jié)傅玄

一、崇儒論背景:玄學盛行原因:儒學是“王教之首”方案:尊其道、貴其業(yè)、重其選評價:既要弘揚儒學,又強調(diào)經(jīng)世致用對人性的認識和改造方案頗有見地他的治世思想仍然限于三綱五常

二、君道論(一)正己立身以正天下正心:正心最重要如何正心——息欲,明制

(二)推己及人以興天下恕道與孝道君主應當推己及人三、治國論(一)以禮刑治國禮法并用德威并用隨時因變(二)以賞罰治民君主應當用賞罰治理民眾對賞罰的解釋主張賞罰不分貴賤、不別親疏(三)任人唯賢求賢要至誠舉賢要至公用賢要得當人主要尊賢四、重民論(一)分民定業(yè)穩(wěn)定下來行業(yè)規(guī)劃(二)賦役平均社會背景至平和有常積儉經(jīng)典解釋1、孟子:“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翟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唐太宗:“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自照,必藉忠臣?!?、唐太宗:“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5、葛洪:“儒者,易中之難也;道者,難中之易也?!?、董仲舒:“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1、儒家學派的主要特點2、法家學派的特點3、商鞅提出的實行法治的原則4、漢武帝的求變思想5、李世民認為隋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6、貞觀集團以法為治的思想7、漢初將黃老思想作為政治指導思想的原因8、《淮南子》“仁義為本,法度為末”思想的內(nèi)容9、賈誼穩(wěn)定邊疆的民族政策10、董仲舒的君權至上與天譴說11、傅玄的“任人唯賢”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12、朱熹改良積弊的政治主張1、試論述孔子德治主張2、試論述孔子平均主義思想3、試論述荀子的禮治主張4、試論莊子的社會批判思想第七節(jié)韓愈

一、道統(tǒng)論(一)提出的背景(二)道統(tǒng)學說的內(nèi)容

1、儒家的法統(tǒng)

2、道統(tǒng)論的中心思想倡導仁義道德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佛道不講仁義,雖講道德,卻沒有仁義的內(nèi)容。知行統(tǒng)一二、性品論性情說——五性七情品級論人性具有改造的可能性教以仁義,制以刑政——禮法并用的政治思想三、崇君論君主在上的等級制度論證君權獨尊的合理性——圣人救世說

第八節(jié)柳宗元一、天人不相干預論天道自然倫批判符瑞說與君權神授論二、國家起源及政體論國家起源于矛盾和沖突——人多物少,智者定法止爭關于勢的理解——即情勢,客觀要求三、禮刑論根本原則相同,作用是不同的定罪量刑既要合法,又要合理四、政治革新論改革稅負制度改革用人制度第九章宋代的功利政治思想

第一節(jié)李覯一、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以唯物主義的天道觀和通變思想為理論基礎二、“安民”、“足食”的民本思想安民是君主的首要任務足食才能安民三、本于財用的治國主張財用是基礎不能廣求,要節(jié)用四、“平土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