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高三一模語文匯編:古代詩歌閱讀_第1頁
2023北京高三一模語文匯編:古代詩歌閱讀_第2頁
2023北京高三一模語文匯編:古代詩歌閱讀_第3頁
2023北京高三一模語文匯編:古代詩歌閱讀_第4頁
2023北京高三一模語文匯編:古代詩歌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3北京高三一模語文匯編

古代詩歌閱讀

一、古代詩歌閱讀

(2023?北京東城?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各題。

藍田山石門精舍【1】

王維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探奇不覺遠,因以緣源窮。

遙愛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zhuǎn),偶與前山通。

舍舟理輕策,果然愜所適。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

暝宿長林下,焚香臥瑤席。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尋畏迷誤,明發(fā)更登歷。笑謝桃源人,花紅復來覿⑵。

注釋:【1】精舍:寺院?!?】覿:相見。

L下列對詩句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落日”兩句寫詩人傍晚駕舟游覽,任回風吹蕩,內(nèi)心十分愜意.

B.“遙愛”四句寫詩人遙望心儀美景,在前往途中產(chǎn)生疑慮和驚喜。

C.“朝梵”四句寫僧人們山居生活清寂無聊,經(jīng)常向樵夫詢問世事。

D.“再尋”兩句寫詩人擔心重來此地會迷路,黎明時再次各處登覽。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澗芳”兩句以動寫靜,寫出了山澗花草的芳香和山月的清明。

B.結(jié)尾作者借“桃花源”的典故,表達戀戀不舍決意重游的心情。

C.本詩寫了一段漫游的經(jīng)歷,采用移步換景法,行文清晰、流暢。

D.本詩風格清新自然,既蘊含著豐富的情味,也著意表達了理趣。

3.明代周理評價此詩前二十句“始以無心,終若有得“。請結(jié)合作品內(nèi)容,談談你對評價中“無心”與“有得”

的理解。

(2023?北京西城?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宋詞,完成小題。

水龍吟①

辛棄疾

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②是。覺來幽恨,停觴不御,欲歌還止。白發(fā)西風,折腰五斗,不應堪此。

問北窗高臥,東籬自醉,應別有,歸來意。

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吾儕心事,古今長在,高山流水。富貴他年,直饒?未免,也應無味。

甚東山?何事,當時也道,為蒼生起。

【注】①本詞為辛棄疾被罷官后退居瓢泉時作。②參差:仿佛。③直饒:即使。④東山:指東晉名士

謝安,他曾隱居東山,后又被朝廷起用,成功指揮了泗水之戰(zhàn)。

4.下列對作品詞句的分析,不巧理的一項是()

A.“夢中一見”,作者借憶夢反映自己對陶淵明的追慕。

B.“欲歌還止”,唏噓之中流露出作者內(nèi)心的不滿情緒。

C.“須信”兩句,是說如果陶淵明還在,也會被現(xiàn)實震怒。

D.“富貴”三句,與孔子視富貴如浮云的態(tài)度有相似之處。

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白發(fā)西風”是對陶淵明曾有終老于官場的想法表示惋惜。

B.“折腰五斗”表明作者與陶淵明一樣痛恨坐享朝廷的俸祿。

C.“應別有”意在指出那流傳已久的對陶淵明的認識是錯的。

D.“東山何事”顯示出作者的內(nèi)心仍然期待著能被朝廷起用。

6.作品借“高山流水”引陶為知音。結(jié)合詞句分析,辛、陶二人有哪些相似之處?

(2023?北京海淀?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小題。

殿中楊監(jiān)見示張旭草書圖川

杜甫

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難得。

及茲煩見示,滿目一凄惻。

悲風生微綃,萬里起古色。

鏘鏘鳴玉動,落落群松直。

連山蟠其間,溟漲與筆力。

有練實先書,臨池真盡墨3

俊拔為之主,暮年思轉(zhuǎn)極。

未知張王后少,誰并百代則?

嗚呼東吳精,逸氣感清識。

楊公拂篋笥,舒卷忘寢食。

念昔揮毫端,不獨觀酒德卬。

注釋:【1】大歷元年(766),杜甫居留夔州,看到了殿中監(jiān)楊炎出示的張旭草書,有感而發(fā),遂成此詩。

張旭:唐代書法家,被譽為“草圣”,系杜甫舊友,因其為蘇州人,故作者稱之為“東吳精[21南

朝《采古來能書人名》記載,東漢草書家張芝“善草書,精勁絕倫。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后練(把

絲麻或布帛煮得柔軟潔白),臨池學書,池水盡墨【3】張王:指東漢書法家張芝與東晉書法家王

羲之?!?】據(jù)《國史補》記載,張旭飲酒輒草書,醒后自視,以為神異。

7.下列對詩句的理解與分析,不氐施的一項是O

A.“及茲”兩句,寫杜甫看見張旭草書,被作品凄清悲涼的意境折服。

B.“有練”兩句,借張芝之事寫張旭草書功力來自于孜孜不倦的練習。

C.“俊拔”兩句,贊嘆張旭暮年仍能勇于突破自我、精進書藝的魄力。

D.“楊公”兩句,以楊公欣賞書法至廢寢忘食來襯托張旭書法的高妙。

8.下列對詩歌的理解與賞析,不氐讖的一項是O

A.詩歌開篇既有對張旭的懷念,又有對其書作難以得見的遺憾,情深意濃。

B.詩歌中有對張旭草書的形象再現(xiàn),也有對“張王”成就無人可及的感慨。

C.結(jié)尾兩句收束全詩,“不獨”表達了對張旭藝術(shù)旨趣及境界的獨到認識。

D.本詩乃“詩圣”寫“草圣”的杰作,寫出了知音之識,抒發(fā)了感佩之情。

9.“悲風生微綃”至“溟漲與筆力”這六句,是如何生動地寫出張旭草書的氣象的?請結(jié)合詩句加以分析。

(2023?北京朝陽?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海棠歌

陸游

我初入蜀鬢未霜,南充樊亭⑴看海棠。

當時已謂目未睹,豈知更有碧雞坊。

碧雞海棠天下絕,枝枝似染猩猩血。

蜀姬艷妝肯讓人,花前頓覺無顏色

扁舟東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爾

若使海棠根可移,揚州芍藥應羞死

風雨春殘杜鵑哭,夜夜寒衾夢還蜀

何從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為足

注釋:【1】南充樊亭:與下文中的‘‘碧雞坊’'均為四川地名。

10.下列對詩句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開篇從詩人初到蜀地賞海棠寫起。

B.“蜀姬”句寫出蜀地女子的美艷和謙遜。

C.“扁舟”兩句寫詩人遠離桃李之鄉(xiāng)來到蜀地。

D.結(jié)尾表達了詩人追求永生、千古留名的理想。

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中的“杜鵑”與《琵琶行》中的“杜鵑”都蘊含哀情。

B.本詩抒發(fā)的情感與《臨安春雨初霽》的惆悵徘徊有所不同。

C.本詩與《夢游天姥吟留別》都描繪了奇幻璀璨的夢中景象。

D.本詩十六句,層次清晰,體現(xiàn)出詩歌起承轉(zhuǎn)合的結(jié)構(gòu)特點。

12.本詩歌詠海棠,多從側(cè)面展開。請結(jié)合全詩賞析這樣寫的藝術(shù)效果。

(2023?北京豐臺?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小題。

解語花?梅花

吳文英

門橫皺碧,路入蒼煙,春近江南岸。暮寒如剪[II臨溪影、一一半斜清淺。飛霎[2]弄晚。蕩千

里、暗香平遠。端正看,瓊樹三枝,總似蘭昌見[31

酥瑩云容夜暖,伴蘭翹清瘦,簫鳳柔婉。冷云荒翠,幽棲久、無語暗申春怨。東風半面【4】。料準

擬、何郎詞卷[5]o歡未闌,煙雨青黃[6],宜晝陰庭館。

注釋:【1】剪:化用賀知章“二月春風似剪刀"句?!?】霎:雪花?!?】“瓊樹”二句:暗用唐代薛昭于

蘭昌宮見張云容、劉蘭翹、蕭鳳臺三美女事。下闋“云容”“蘭翹”“簫鳳”即指三美女?!?】半面:喻花瓣凋

落?!?】何郎:指南朝梁詩人何遜,有《詠早梅》詩?!?】青黃:指梅子熟時。

13.下列對詞句的分析,不無碩的一項是()

A.“門橫”三句寫詞人沿路尋找梅花,只見煙水蒼茫,春景迷離。

B.“臨溪影”兩句直接展現(xiàn)出梅花在春風吹拂下呈現(xiàn)出橫斜之姿。

C.“酥瑩云容”三句寫出了梅花溫潤、晶瑩、清瘦、柔婉等特點。

D.“料準擬”兩句寫梅花即使凋零,也能為何郎所賞而寫入詩篇。

14.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飛霆弄晚”中的“飛霎”,既呼應“皺碧”,又為“瓊樹”埋下伏筆。

B.“夜暖”“暮寒”二詞相互映照,突出了暮春時節(jié)天氣變化無常的特點。

C.“冷云”三句,兼寫三美女與梅花的凄涼處境,意在表現(xiàn)梅花幽怨之情。

D.詞中梅花的繁盛與凋零、三美女與何郎分別構(gòu)成對比,以寄托復雜情思。

15.此詞詠梅,詞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展現(xiàn)梅花形象的呢?請結(jié)合全詞簡要分析。

(2023?北京石景山?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各題。

送沈亞之歌并序

李賀

文人沈亞之,元和七年以書不中第,返歸于吳江。吾悲其行,無錢酒以勞,又感沈之勤請,乃歌一解

以送之。

吳興才人怨春風,桃花滿陌千里紅。

紫絲竹斷疆馬小,家住錢塘東復東。

白藤交穿織書笈⑴,短策齊裁如梵夾。

雄光寶礦獻春卿⑵,煙底驀波乘一葉。

春卿拾才白日下,擲置黃金解龍馬。

攜笈歸家重入門,勞勞誰是憐君者。

吾聞壯夫重心骨,古人三走無摧捽

請君待旦事長鞭,他日還轅及秋律。

注釋:【1】笈:書箱?!?】春卿:主管考試的官員?!?】古人三走:指管仲三次為官,三次被免。

16.下列對詩句的分析,不氐頓的一項是()

A.開篇四句寫沈亞之春日東歸,坐騎瘦小,表現(xiàn)其落第失意的形象。

B.“白藤”二句寫沈亞之當初入京時,攜帶了一書箱整整齊齊的文稿。

C.“春卿”二句寫主考官主持選才,將沈亞之進獻的黃金棄置于一旁。

D.“請君”二句表達詩人對沈亞之的鼓勵,期待他來年秋天再來應試。

1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以“怨”開篇,整首詩籠罩在才子落第的凄涼頹喪的氣氛之中。

B.本詩與《李憑箜篌引》同為七言古體詩,詩中都有豐富奇特的想象。

C.本詩中“古人三走'’的典故用得奇詭浪漫,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D.詩歌表達了送別友人時深摯而復雜的情感,語言形象,富有感染力。

18.詩中寫沈亞之入京應試和落第歸家時都用到了“笈“,試分析其意義和作用。

(2023?北京順義?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書志川【1】

陸游

往年出都門,誓墓【2】志已決。

況今蒲柳姿,俯仰及大耋。

妻孥厭寒餓,鄰里笑迂拙。

悲歌行拾穗,幽憤臥嚙雪。

千歲埋松根,陰風蕩空穴。

肝心獨不化,凝結(jié)變金鐵。

鑄為上方劍,釁以佞臣血。

匣藏武庫中,出參髦頭【3】歹人

三尺粲星辰,萬里靜妖孽。

君看此神奇,丑虜何足滅。

注釋:【1】作此詩時,作者住在山陰,年73歲?!?】王羲之辭去會稽內(nèi)史官職后,曾在其父母墓前發(fā)誓

不再做官?!?】參,參加。髦頭,皇帝大駕出官時武士披發(fā)前驅(qū)者。

19.下列對詩句的分析,不氐瑛的一項是()

A.前兩句寫詩人自離開首都后,就已立下堅定的決心。

B.三四兩句寫作者身體狀況不好,很快就將到八十歲。

C.五六兩句說雖然妻兒能忍受饑寒,但鄰居并不理解。

D.這首詩在最后八句借助“劍”的意象抒發(fā)激昂情緒。

20.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巧曬的一項是()

A.詩人因晚年生活條件艱苦,揀稻穗、屋漏雪,而怨恨不已。

B.作者想象死后心肝化為金鐵,意味著其生前愿望難以實現(xiàn)。

C.詩中“佞臣”二字暗示當時南宋朝廷諂媚、主和之風盛行。

D.全詩情感深沉,悲憤之中又蘊含豪情,詩人自我形象突出。

21.本詩層次清晰,請結(jié)合具體詩句,寫出詩題中的“志'’包含哪些內(nèi)容。

(2023?北京延慶?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題君山【注】

【唐】雍陶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22.對這兩首詩的字句的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劉詩中“兩相和"的“和''用字工穩(wěn),形象地勾畫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輝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

和畫面。

B.劉詩中“潭面無風”句和雍詩中“煙波不動”句,都貼切地描繪了月光下湖面風平浪靜、山影重重、朦朧

而又靜謐的景象。

C.雍詩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為是凝視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給人感覺湖水的顏色沒有君

山倒影的顏色濃重。

D.雍詩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們是古代傳說中堯的女兒、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

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3.關(guān)于這兩首詩,分析不正確的是()

A.劉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xiàn)于紙上。

B.雍詩從君山的倒影起筆,點出了湖山的色彩,繼之又將神話傳說融于景物描寫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

兩諧地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

C.兩首詩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一首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

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兩首詩都將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寫得高曠超俗,使人讀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陽樓記》中那種“心曠神

怡,寵辱偕忘”的感覺。

24.題目是詩歌的眼睛,是讀詩的門徑。請以這兩首詩歌為例,說說關(guān)注題目對讀懂詩歌的作用。

(2023?北京平谷?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小題。

雜興八首之三

清顧嗣協(xié)

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

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

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

生材貴適用,幸勿多苛求。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

25.下列對兩首詩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顧詩的一二句,寫駿馬能跨越險阻,卻不如牛會耕田,贊美了牛的堅韌精神。

B.顧詩的五六句,意思是如果舍長就短,即使是智者也會捉襟見肘、無能為力。

C.白詩的一二句,通過“贈”字,強調(diào)自己說的這個“決狐疑”的方法之寶貴。

D.白詩的五六句,通過兩個歷史人物的事例,從反面說明了首句方法的正確性。

26.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顧詩將同為家畜的“馬”與“?!?、同為運載工具的“車''與"舟”作了對比,來證明觀點。

B.顧詩通過類比的手法,表現(xiàn)出了作者思維的深邃與細密,詩中闡釋的道理頗具辯證性。

C.這兩首詩的詩意含蓄雋永,出語曲折委婉,結(jié)尾處均未點破觀點,富有情味,讓人思而得之。

D.這兩首詩均富有理趣,顧詩側(cè)重于表達如何選用人才,而白詩側(cè)重于表達該怎么樣辨識人才。

27.古詩中常常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人才觀,請結(jié)合以上兩首詩及曹操的《短歌行》,簡要分析三位作者

是如何表達人才觀的。

參考答案

1.C2.D3.“無心”是指詩人隨意泛舟游覽,賞玩美景,遠遠看到讓人心生喜愛的“云木秀”,并且隨

著流水自然到達,出游遇到的美景都是偶然相遇,并非刻意尋求。

“有得”是指詩人在石門精舍看到僧人逍遙不拘、怡然自得的生活狀態(tài),沉浸于夜晚澗邊花香襲人、月光朗

照的美景氛圍,而獲得精神上的安寧與愉悅。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

C.“寫僧人們山居生活清寂無聊,經(jīng)常向樵夫詢問世事”錯誤,”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這里是寫僧人日

常功課。僧人自晨至夕參禪、誦經(jīng),但在詩人看來,這些方外人生活并不枯燥,自敬其事,自得其樂,精

神世界充實得很呢。“道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一是指這些僧人修行很高,佛法感化了牧童;二是說這里

和平寧靜,幾乎與外界不相交通,桃花源生活的影子更加濃厚。''世事問樵客”與桃源人向武陵漁人打聽外

界情況也相似,這里只是將“漁人”換成"樵客”,甚至詩人在這里就是自比樵客,把自己編入桃花源故事

中,十分有趣。深山發(fā)現(xiàn)的既是一片凈土,又是一片樂土,這叫詩人更愜意了。選項“山居生活清寂無

聊,經(jīng)常向樵夫詢問世事”曲解詩意,與原文表述不符。

故選Co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D.“也著意表達了理趣”錯誤,這是一首紀游詩,全詩總共二十四句,每八句為一層,由探幽起筆,由得奇

續(xù)筆,由不舍結(jié)筆,依次寫來,步步為營,很有層次。詩的前八句寫詩人于黃昏時駕上輕舟,開始出游,

表現(xiàn)出詩人特別輕松、快適;中間八句寫到達山寺的過程與到達之后的所見所聞;末八句寫詩人對山寺環(huán)

境的喜愛,表現(xiàn)出了詩人與山僧、桃源依依不舍的眷戀之情。全詩通篇顯示出作者對自然的清新審美感

受,敘事委曲,繪景細致,頗富審美意味?!爸獗磉_”曲解詩意,與原文表述不符。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nèi)容和情感的能力。

第一到第十句為詩的第一部分。起筆就透露出詩人特別輕松、快適?!奥淙丈剿?,漾舟信歸風''黃昏時出

發(fā),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這個時候,一天的熱氣被微風吹散了,駕上輕舟,開始出游了。探賞奇景奇

趣,在不知不覺之間,小船馬上要蕩到水的源頭了——目的地馬上就到。這一路輕舟而上,一路勝景多

少,一路興致多高,歷歷如在眼前??墒窃娙似忠?zhèn)€小小的噱頭,“遙愛云木秀,初疑路不同”“云木

秀”是石門精舍所在處,它遙遙在望,叫人感到興奮,而且舟行至此,也要到頭了?!鞍仓辶鬓D(zhuǎn),偶與前

山通''寫水流曲折一轉(zhuǎn),恰巧和前山山谷相通。如此運筆似乎在無形中與前詩中所言的“玩奇”之意相呼應

了,這一路舟行水上,卻有如行進曲徑通幽處,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沿途奇趣奇致接連不斷,令人目不暇接。

“舍舟”上岸,竹杖芒鞋,輕步前行,千呼萬喚,峰回百轉(zhuǎn),終于豁然開朗,詩人夢想中的“桃花源”到了.

“果然愜所適“,表達了作者不虛此行的感慨。故“無心”是指詩人隨意泛舟游覽,賞玩美景,遠遠看到讓人

心生喜愛的“云木秀”,并且隨著流水自然到達,出游遇到的美景都是偶然相遇,并非刻意尋求。

第十一到第二十句是詩的第二部分。詩人到達山寺后,就像武陵人到了桃花源后,東張西望,看到許多與

塵世不同的人和物:“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僧眾不多,且在松柏下逍遙,環(huán)境顯得清靜而不枯寂。

“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這里是寫僧人日常功課。僧人自晨至夕參禪、誦經(jīng),但在詩人看來,這些方外

人生活并不枯燥,自敬其事,自得其樂,精神世界充實得很呢?!暗佬募澳镣?,世事問樵客”一是指這些僧

人修行很高,佛法感化了牧童;二是說這里和平寧靜,幾乎與外界不相交通,桃花源生活的影子更加濃

厚。桃源人避世而居,那里也有忙碌而有秩序的勞動生活?!笆朗聠栭钥?'與桃源人向武陵漁人打聽外界情

況也相似,這里只是將“漁人”換成"樵客”,甚至詩人在這里就是自比樵客,把自己編入桃花源故事中,十

分有趣。深山發(fā)現(xiàn)的既是一片凈土,又是一片樂土,這叫詩人更愜意了。詩人寫“暝宿”,這樣的美景,夜

晚睡得非常舒適:四周是樹木參天,林間一片空地上,月光如水靜靜地瀉在瑤席之上,瑤席也映出玉般潔

凈清涼的意味?,幭谂P,聞席旁熏香若有若無的香味,嗅澗邊野芳陣陣來襲的清芬,觀石壁之上清輝熠

熠的潔凈,令人心曠神怡。故“有得”是指詩人在石門精舍看到僧人逍遙不拘、怡然自得的生活狀態(tài),沉浸

于夜晚澗邊花香襲人、月光朗照的美景氛圍,而獲得精神上的安寧與愉悅。

4.C5.D6.從作品文字來看,辛棄疾和陶淵明在三個方面有相似處:①“曾識”"夢中一見”,都是離

開仕途,選擇隱居;②“富貴他年,直饒未免,也應無味“,都是看淡功名,不慕富貴;③“應別有,歸來

意”“甚東山何事”,退隱之中,內(nèi)心仍然有所期待。

【解析】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C.“也會被現(xiàn)實震怒”錯誤,“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中的“生氣”是指正氣,而非“震怒”之意。

故選C。

5.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人情感的能力。

A.”對陶淵明曾有終老于官場的想法表示惋惜”錯誤,這句話的意思是“我佩服你白發(fā)歸隱面對西風,不堪忍

受五斗米折腰寧愿歸耕”,是欽佩其不肯為五斗米而折腰,而非惋惜其曾有終老官場的想法。

B:“折腰五斗,表明……痛恨坐享朝廷的俸祿”錯誤,"折腰五斗,不應堪此“,意思是陶淵明不能忍受為五斗

米而折腰,而非痛恨坐享朝廷俸祿。

C.”應別有,意在指出那流傳已久的對陶淵明的認識是錯的”錯誤,“應別有”的意思是“你的歸隱又更深的意

義含在其中“,即“別有一番深意”之意,并非說他沒有歸隱之意,人們對陶淵明的認識并沒有錯。

故選D。

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據(jù)注釋“本詞為辛棄疾被罷官后退居瓢泉時作“可見,辛棄疾離開官場,隱居瓢泉,故而他說“老來曾識淵

明,夢中一見參差是“,即自己與陶淵明一樣,都遠離官場隱居。

從人物志趣愛好來看,“吾儕心事,古今長在,高山流水。富貴他年,直饒未免,也應無味“可見,他認

為,自己和陶淵明有著相同的追求,相同的志趣,同樣對于“富貴”看淡,認為其無味,淡泊名利。

從“東籬自醉,應別有,歸來意”和"甚東山何事,當時也道,為蒼生起”中,可見,詩人認為陶淵明離開仕

途,并不僅僅只有歸隱一種想法,而是另有一番深意,即希望能夠遇上明君圣朝,能讓自己一展才華;而

詩人自己用謝安隱居后再被起用的典故,也表達了自己希望能夠有機會為蒼生挺身而出,實現(xiàn)抗金志向;

二人內(nèi)心都仍有期待。

7.A8.B9.詩人運用化靜為動、比喻(通感)、聯(lián)想等手法,將黑白的靜態(tài)的書法藝術(shù)轉(zhuǎn)化為了生動

可感的形象,生動寫出了張旭草書蒼勁、清逸、俊拔、狂放的氣象。如“悲風”兩句化靜為動,寫薄絹之

上仿佛有悲風從萬里吹起,古色盎然,寫出了張旭草書蒼勁宏大的氣象。如“鏘鏘”兩句運用通感(比

喻、聯(lián)想),寫觀賞草書時仿佛聽到佩玉晃動撞擊發(fā)出的聲音清越和諧,又仿佛看到群松挺立,表現(xiàn)出

張旭草書清逸俊拔的氣象;如“連山”兩句運用聯(lián)想(比喻),作者由連綿的筆勢聯(lián)想到山巒的起伏,由剛

勁的筆力、狂放的意態(tài)聯(lián)想到浩浩湯湯、波瀾壯闊的大海,寫出了張旭草書俊拔狂放的氣象。

10.A11.C12.①詩人本以為樊亭海棠之美前所未見,但是碧雞海棠更勝一籌。

②艷妝的蜀中佳麗美貌天下無雙,但在碧雞海棠面前,讓人頓覺黯然失色。

③桃李人所共贊,與碧雞海棠相比,卻會像奴仆一樣拜倒在海棠腳下。

④揚州芍藥天下馳名,見了碧雞海棠也會覺得羞愧遜色。

⑤渴望永遠欣賞碧雞海棠,再看千年也不滿足。

⑥從側(cè)面極盡筆墨盛贊碧雞海棠無與倫比的美,表達對海棠的癡迷。

【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nèi)容和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B.“寫出蜀地女子的美艷和謙遜”錯誤,“蜀姬”句用“艷妝”的嘴姬”作比喻和比較,“肯讓人”極力揚蜀姬,可

見蜀地女子并不謙遜。

C.“寫詩人遠離桃李之鄉(xiāng)來到蜀地情誤,“扁舟”句寫離蜀東歸后感到蜀中海棠的難得,是離開蜀地,而不

是來到蜀地。

D.“表達了詩人追求永生、千古留名的理想“錯誤。結(jié)尾總束全詩,點清題旨,以豪放之筆寫沉痛之情,矛

盾激蕩,傷心刻骨,表達了“老驥伏楊,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未已'’的感慨。

故選Ao

1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都描繪了奇幻璀璨的夢中景象”錯誤。本詩夢中所見的是蜀中的海棠盛景,不是奇幻璀璨的景象。

故選C。

1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藝術(shù)效果的能力。

“我初入蜀鬢未霜,南充樊亭看海棠。當時已謂目未睹,豈知更有碧雞坊''寫了我剛剛到蜀中的時候頭發(fā)還

沒變成蒼白,在南充樊亭逗留了三天觀賞海棠花。當時已經(jīng)說了觀賞過海棠花,哪里知道還有更美麗的碧

雞坊。詩人本以為樊亭海棠之美前所未見,但是碧雞海棠更勝一籌。

“蜀姬艷妝肯讓人,花前頓覺無顏色”寫四川的美女艷美的裝扮讓人覺得很美,但是在這海棠花前會頓時覺

得失去了艷麗。艷妝的蜀中佳麗美貌天下無雙,但在碧雞海棠面前,讓人頓覺黯然失色。

“扁舟東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爾''寫小船順流東下八百里見到的桃李雖然鮮艷,但與海棠比起來,就像

奴仆一樣低賤。桃李人所共贊,與碧雞海棠相比,卻會像奴仆一樣拜倒在海棠腳下。

“若使海棠根可移,揚州芍藥應羞死''寫了要是海棠花的根可以移到別處,那么揚州的芍藥也會感到羞愧

了。揚州芍藥天下馳名,見了碧雞海棠也會覺得羞愧遜色。

“何從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為足''寫哪里才能求得長生不老的藥方呢,就算再活一千年也不會感到滿

足??释肋h欣賞碧雞海棠,再看千年也不滿足。

江南桃李,繁艷非常,而與蜀中海棠相比,只不過是“奴仆爾”;揚州芍藥,天下馳名,見了海棠也“應羞

死從側(cè)面極盡筆墨盛贊碧雞海棠無與倫比的美,表達對海棠的癡迷。

13.B14.C15.上闋先從地理環(huán)境和天氣寫起,為梅花出場做鋪墊;接著又著筆于梅影,寫梅花映在

水中的橫斜之態(tài);再接著,宕開一筆,寫飛雪將梅香吹散千里;之后梅花正式出場,但又以三美女為喻,

上下闋銜接,寫梅花溫潤、晶瑩、清瘦、柔婉等特點;然后筆鋒一轉(zhuǎn),寫梅花處于清冷荒涼的境地,無語

中暗含春怨;然后寫梅花凋殘孤獨之景;最后想象欣賞梅子成熟時的情景,從而豐富了梅花的形象。

【解析】1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B.”直接展現(xiàn)出梅花在春風吹拂下呈現(xiàn)出橫斜之姿”錯誤。“臨溪影、一一半斜清淺”,意思是夜來春寒恰似

剪刀,剪出溪畔梅影在清淺的水中斜浮,據(jù)此看出“臨溪影”兩句,寫梅花的影子,梅影映在溪中,枝枝疏

影橫斜,臨水照花清淺。并非直接展現(xiàn)出梅花的橫斜之姿。

故選B。

14.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A.“飛霎”呼應“皺碧”錯?!帮w霎弄晚”,寫素雪飄零,飛舞暮色?!伴T橫皺碧”,意思是碧水蕩漾,橫于門

前。可看出二者并未形成呼應。

B.“天氣變化無常”錯?!八脂撛迫菀古?,意思是梅枝晶瑩酥軟像體態(tài)婀娜的張云容,夜里給人送來溫情香

暖。據(jù)此看出“夜暖”為詞人賞梅的心理感受。

D.“對比”錯誤,“端正看、瓊樹三枝,總似蘭昌見“,意思是仔細看它絕似蘭昌宮里的三個美人,瓊樹三枝

多有風度?!绷蠝蕯M、何郎詞卷''意思是想何遜一定打算把它寫入詩卷。據(jù)此看出“三美女與何郎''不存在對

比關(guān)系。

故選C。

1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上闋“門橫皺碧,路入蒼煙,春近江南岸”,意思是碧水蕩漾橫于門前,蒼煙茫茫迷糊了小路,江南岸邊春

光溶溶。可看出先從地理環(huán)境和天氣寫起,為梅花出場做鋪墊;

接著又著筆于梅影,“暮寒如剪。臨溪影、一一半斜清淺”,意思是夜來春寒恰似剪刀,剪出溪畔梅影在清

淺的水中斜浮??煽闯鰧懨坊ㄓ吃谒械臋M斜之態(tài);

再接著,宕開一筆,“飛霎弄晚。蕩千里、暗香平遠”,意思是雪花故意在晚上飛閑自得,梅花的幽香亦隨

之向千里外飄去??煽闯鰧戯w雪將梅香吹散千里;

之后梅花正式出場“端正看、瓊樹三枝,總似蘭昌見“,意思是仔細看它絕似蘭昌宮里的三個美人,瓊樹三

枝多有風度。可看出又以三美女為喻。

上下闋銜接'‘酥瑩云容夜暖。伴蘭翹清瘦,簫鳳柔婉”,意思是梅枝晶瑩酥軟像體態(tài)婀娜的張云容,夜里給

人送來溫情香暖。它插戴在頭上與劉蘭翹一樣清瘦,又如蕭鳳臺那般柔婉。可看出寫梅花溫潤、晶瑩、清

瘦、柔婉等特點;

然后筆鋒一轉(zhuǎn)“冷云荒翠,幽棲久、無語暗申春怨”,意思是它久棲于枯寒荒冷的幽澗,春來了它默默無語

獨自抱怨??煽闯鰧懨坊ㄌ幱谇謇浠臎龅木车兀瑹o語中暗含春怨;

然后寫“東風半面。料準擬、何郎詞卷”,意思是東風吹過只留半面,想何遜一定打算把它寫入詩卷??煽?/p>

出寫梅花凋殘孤獨之景;

最后“歡未闌,煙雨青黃,宜晝陰庭館”,意思是人們觀賞它的興致未盡,天空又布滿了青黃的煙雨,應讓

它安放于白天陰涼的庭館??煽闯鲈~人想象欣賞梅子成熟時的情景,從而豐富了梅花的形象。

16.C17.D18.笈,是沈亞之才華的象征。第一處追憶沈亞之攜笈進京時的情形,烘托了一個躊躇滿

志、才華橫溢的書生形象,表達詩人對朋友的贊美;第二處想象沈亞之攜笈歸家后的窘迫之境,刻畫出一

個失意沮喪的落第才子形象,表達詩人對朋友的深切關(guān)懷。

詩中前后兩處“笈”形成呼應,沈亞之過去意氣風發(fā),現(xiàn)在潦倒歸家、才華仍在,其中蘊含著詩人對沈亞之

未來的期待;"笈'’作為典型意象,將現(xiàn)在、過去和未來連接起來,虛實變化之間自然巧妙。

【解析】16.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分析能力。

C.“將沈亞之進獻的黃金棄置于一旁”錯誤?!按呵洹倍鋵懙娇脊賯冊诠馓旎罩逻x拔人才,卻把“黃金”

拋掉,"龍馬”放棄。所以本句中將沈亞之比作"黃金’”'龍馬”,而不是將沈亞之進獻的黃金棄置于一旁。

故選C。

17.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

A.“籠罩在才子落第的凄涼頹喪的氣氛之中”錯誤。詩歌最后兩句寫到請你等到下一年的那個時辰揮起長

鞭,趁秋天的大好時光驅(qū)車再來應試。這是對沈亞之的期許和鼓勵。

B.“豐富奇特的想象”錯誤.本詩結(jié)尾寫到下一年的那個時辰揮起長鞭,趁秋天的大好時光驅(qū)車再來應試,

這是對未來的想象,但是并不豐富奇特。

C.“奇詭浪漫”錯誤。詩中“古人三走”的典故用得貼切自然,畫龍點睛。運用管仲的典故鼓勵沈亞之不要灰

心。同時詩人慨嘆沈亞之下第,其實就是慨嘆自己下第,他慰勉沈亞之,也有自慰之意。

故選D。

18.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中意象的把握能力。

“白藤交穿織書笈,短策齊裁如梵夾”寫到帶著一條條白藤交叉編成的書箱,里面是短小整齊的文稿,有如

梵夾。這是追憶沈亞之攜笈初次應試進京時的情形。而“雄光寶礦獻春卿''中"雄光寶礦''指沈亞之滿腹的才

華,而沈亞之為把閃閃發(fā)光的“寶礦”呈現(xiàn)給考官,你乘著小舟,掠過煙波來到京華。所以,笈,是沈亞之

才華的象征。第一處追憶沈亞之攜笈進京時的情形,烘托了一個躊躇滿志、才華橫溢的書生形象,表達詩

人對朋友的贊美;

“攜笈歸家重入門,勞勞誰是憐君者''寫到落第而歸,重又帶著書箱走進家門,是誰能體貼關(guān)懷而憐憫你?

是作者想象沈亞之攜笈歸家后的窘迫之境,無人關(guān)懷無人憐憫,刻畫出一個失意沮喪的落第才子形象,表

達詩人對朋友的深切關(guān)懷。

詩中前后兩處寫“笈”,從結(jié)構(gòu)上看,互相呼應。同時詩中第一次寫“笈”,回憶了沈亞之來京應試時的意氣

風發(fā);第二次寫“笈”是現(xiàn)在沈亞之因落第而潦倒歸家。而詩歌的結(jié)尾“請君待旦事長鞭,他日還轅及秋律”

寫到請你等到下一年的那個時辰揮起長鞭,趁秋天的大好時光驅(qū)車再來應試,其中蘊含著詩人對沈亞之未

來的期待。所以"笈''作為典型意象,將現(xiàn)在、過去和未來連接起來,虛實變化之間自然巧妙。

19.C20.A21.要點:前八句中,作者借用王羲之的典故,立志不再為官。哪怕生活條件再艱苦,也

不出仕。"千歲”四句,表達作者死后也不變改的愛國之志。后八句表達其內(nèi)掃奸佞,外滅仇敵的堅定信

念。

【解析】1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句的能力。

C.“雖然妻兒能忍受饑寒”理解錯誤,原文為“妻孥厭寒餓”,一個“厭”字表明并不能忍受饑寒。

故選c。

2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A.“因晚年生活條件艱苦,揀稻穗、屋漏雪,而怨恨不已”錯誤,結(jié)合前面作者發(fā)誓不做官,這對詩人來

說,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決定,結(jié)合詩人生平以及后文“鑄為上方劍,釁以佞臣血''可知作者的怨憤有仕途坎

坷的感受,有對奸臣當?shù)赖膽嵖?,還有壯志難酬的悲哀,不是因為晚年生活條件艱苦。

故選Ao

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思想內(nèi)容和情感的能力。

前面八句為第一部分,主要寫自己罷官家居的境況,抒發(fā)“有志不獲騁”的幽憤?!巴瓿龆奸T,誓墓志已

決“,這一年他因勸諫新即位的光宗趙惇戒玩好、遠小人、輕賦稅、重備戰(zhàn)、以救民復國為己任而觸怒最

高統(tǒng)治集團,終于以“吟詠專嘲風月”的罪名被罷官還鄉(xiāng)。在這一年的冬天,當他離開京城臨安的時候,想

起誓墓歸隱的王羲之,在感情上產(chǎn)生共鳴,于是指錢江為證,發(fā)誓不再做官?!?況今蒲柳姿,俯仰及大

耋“,人生易老,壯志難酬,語似解嘲,實為幽憤,讀后催人淚下?!捌捩蹍捄I,鄰里笑迂拙。悲歌行拾

穗,幽憤臥嚙雪”四句具體寫罷官后家居山陰的生活狀況,從另一角度進一步抒發(fā)“幽憤”之情。妻子兒女

“厭”寒餓,一個“厭”字窮盡一家饑寒交迫之情,一個70多歲的老頭還要親自去拾稻頭充饑,可見詩人的生

活是多么潦倒。但更令人傷感的是詩人的抗金救國志向竟被鄰里譏笑為“迂拙”,無人理解,這是南宋統(tǒng)治

者不向百姓宣傳抗金救國,實行投降主義和愚民政策的結(jié)果。其實,詩人的“遷拙”,正說明他不隨波逐

流,對抗金救國主張的堅定執(zhí)著。當作者把自己比作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吞氈嚙雪而不改氣節(jié)的蘇

武時,其生活的清苦、操守的堅貞,心境的幽憤,全透筆底,使讀者既肅然起敬,又黯然傷神。

“千歲埋松根,陰風蕩空穴。肝心獨不化,凝結(jié)變金鐵”,詩人展開幻想的翅膀,想像自己死后埋在松根

下,在陰風習習的墳墓中,骨肉化為灰變成泥,但“獨”有肝心不化,變成"金鐵”,表達作者死后也不變改

的愛國之志。

后八句"鑄為上方劍,釁以佞臣血……君看此神奇,丑虜何足滅”,作者用"金鐵”鑄為上方劍,用奸臣的血

來涂抹它,平時藏在武庫中,用劍的時候,作為武士的武器,參加出巡的行列,而后,再讓它馳騁萬里,

投入驅(qū)除敵寇、收復失地的戰(zhàn)斗,讓三尺寶劍發(fā)出像星辰一樣燦爛的光輝。作者用這種虛擬的手法,借助

于想像,寫出肝心的“不化”,寫盡寶劍的“神奇”,抒發(fā)了不內(nèi)掃奸佞、不驅(qū)除敵寇,不收復失地死不暝目

的思想感情。

22.B23.D24.(1)指出詩歌描寫的對象,兩首詩的對象是“洞庭湖”和“君山”;(2)點明詩歌題材類

型,兩首詩屬于寫景抒情詩;(3)題目暗含情感,兩首詩暗含了詩人對湖光山色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解析】2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B.”都貼切地描繪了月光下……”錯誤,劉詩首句創(chuàng)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輝映和諧的意境。接著“潭面無風”句

寫了明月披照,湖上風平浪靜,水汽縹緲、朦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試的巨大的

銅鏡,寫出了月下洞庭湖朦朧、靜謐的美。雍詩只寫了洞庭湖中山的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