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的教學設計_第1頁
《故都的秋》的教學設計_第2頁
《故都的秋》的教學設計_第3頁
《故都的秋》的教學設計_第4頁
《故都的秋》的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故都的秋》的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課文特點及地位】《故都的秋》所處的單元是中國現當代散文單元?,F代散文不僅由白話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變?yōu)椤氨憩F自己”,由“文章”上升為“文學”,極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審美品位。本課是散文鑒賞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啟、示范作用。通過學習本文,將使學生學會散文鑒賞的方法,培養(yǎng)人文意識,進而閱讀名家名篇,從而步入散文鑒賞的規(guī)律之門。因此,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的教育模式來學習本文,將對散文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窘虒W目標】1、知識目標:(1)了解郁達夫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風格。(2)學習以情顯景、以情馭景的表現手法。2、能力目標:(1)培養(yǎng)朗讀感悟、品味揣摩語言的能力。(2)理解本文“主觀情”與“客觀景”的自然融合。3、情感目標:關注人的情感與生存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沖突,培養(yǎng)人文情懷,提高審美能力?!窘虒W重點、難點】教學重點:聽讀朗讀,品味語言。教學難點:準確把握作者豐富的情感內涵?!窘虒W方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所以,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我主要采用了朗讀法和設疑討論法兩種方法?!緦W習方法】1、課前組織要利用網絡或參考書,了解作者、作品等相關知識和背景。2、通過多媒體聽讀朗讀,感受作品語言。3、深入研讀文本,適時討論,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藝術手法,感受人文精神。4、拓展課堂,結合網絡教學資源,進行研究性學習。二、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導入: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情畫意總關情。對于同一輪明月,高興的人寫她,她在笑;憂郁的人寫她,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寫她,她簡直就是一張氣得蒼白的臉,青筋暴跳、立目橫眉。是否合乎心境是選景的主要標準。正所謂以情馭景、以景顯情。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知人論世)1933年4月,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苦淡。本文字里行間流露著對生命的追問。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出身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熟讀唐詩宋詞和小說雜劇。曾赴日本留學,與郭沫若等發(fā)起創(chuàng)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說集《沉淪》問世,產生巨大的影響。1923年發(fā)表《春風沉醉的晚上》。先后在北大、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1930年3月參與發(fā)起成立左聯”??箲?zhàn)爆發(fā)后,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后流亡蘇門答臘島堅持抗戰(zhàn)。19459月被日本憲兵殺害。郁達夫的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師生共同討論,分析理解課文(一)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主要是從哪個方面來寫故都的秋?請用一字來概括。明確:味。(板書)“味”字在全文出現達八處之多。若學生思維過于分散,討論與答案差異較大,可提供幾個答案供學生選擇。如:色、聲、形、味、實、情,課文雖也寫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寫秋之味。(二)1.讀第1、2自然段,分別用四個字和三個字來概括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的特點。明確:北國的秋——清、靜、悲涼南國的秋——慢、潤、淡——此問旨在訓練學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可在文段中找到。(三)讀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1.作者是通過哪些景象的刻劃來表現“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明確: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閑話秋雨、佳日勝果。(板書: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秋花、秋槐、秋蟬、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2.品味詞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靜、悲涼”明確:寫秋院----“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保ㄟ@是境的寧靜);“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ā保ㄟ@是心的寧靜)?!耙淮莆荨?、“破壁腰”(境的悲涼。)寫秋槐----“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極柔軟的觸覺?!保ㄟ@是境的寧靜,也是心的寧靜。)“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保ㄟ@里有境的寧靜,也有心的悲涼。)寫秋蟬----“衰弱”、“殘聲”(這本身就是一種悲涼。)寫秋雨----“息列索落”、“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這里有境地的寧靜,也有情和境的悲涼。)寫秋果----“淡綠微黃”,即使是寫“紅”也是“紅完”。(也是一種清、靜的淡色。)3.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記敘上述秋景時,是以時間為序來記敘的呢,還是以空間為序來記敘的?明確:既不是以時間為序,也不是以空間為序,應該說,是無序的,這正是散文形散特點的體現。作者所寫的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們讀起來卻覺得很自然,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這是因為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靜、悲涼”這么一個共同點,作者正是以“清、靜、悲涼”這個景物的共同點把這些景物組織在一起的,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祟}有意要引起學生的爭論,題目以選擇問答的形式設置一個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學生能否跳出思維的二維空間。通過爭論,可使學生加深對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點的認識,此為本課教學重點。在討論前板書:秋花——色秋槐——形秋蟬——聲秋雨——味秋果——實4.作者為何將“淡紅色”的牽牛花視為最次?明確:因為“紅”的暗色調不符合作者悲涼的心境。5.棗子熟了不也是紅的嗎?作者又為何喜歡呢?明確:作者欣賞的是“全盛時期”的秋(“七、八月之交”),這時的棗是“淡綠微黃”,色調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6.故都的秋景可謂豐富多彩,作者為什么只選取上述秋景來寫呢?(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北京的名勝古跡有很多,但詞作者只選取前門、蛐蛐、冰糖葫蘆、窩頭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來寫,勾勒了一幅具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故都風情畫,很好地表達了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明確:的確,作者所寫的秋景的“清、靜、悲涼”的,他所寫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覺得有點兒落寞的,秋聲是衰弱的殘聲,秋味是都市閑人雨后話秋涼的情韻,秋實也是淡綠或微黃,而不是紅熟了的時候。之所以這樣,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從主觀方面來講,也有三個因素: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huán)境的黑暗有關,這導致他思想苦悶,逃避現實;第二,也跟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有關。郁達夫早年(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第三,還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因此,上述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什么樣的景來抒什么樣的情。教師在總結時可板書:⑴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⑵舊中國時代環(huán)境的黑暗;⑶作家人個氣質的抑郁善感;⑷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祟}旨在讓學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關系,這是本課教學難點。北京的名勝古跡有很多,但詞作者只選取前門、蛐蛐、冰糖葫蘆、窩頭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來寫,勾勒了一幅具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故都風情畫,很好地表達了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郁達夫寫“故都的秋”,緊扣住“清”、“靜”、“悲涼”的特點,不用濃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詞語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秋味和平凡的人。(四)大家這堂課心情怎樣?——沉浸在“清、靜、悲涼”之中,心里感到壓抑。點撥:就要這個感覺!有了這種感覺,你才真的讀進去了,品嘗到了故都的秋味。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