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博興三中20202021學年高一10月月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據(jù)今約5000年前,長江流域下游、黃河流域、北方遼河流域分別出現(xiàn)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和紅山文化。它們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鑒,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現(xiàn)了較大規(guī)模的祭壇和神廟。這反映了A.中華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區(qū)的文明B.中華文明起源呈現(xiàn)多元一體的特點C.中華文明起源的時期是夏商周時期D.當時出現(xiàn)玉禮器為代表的禮樂制度【答案】B【解析】【詳解】由材料信息可知,中華文明的起源在長江流域下游、黃河流域、北方遼河流域都有出現(xiàn),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鑒。這反映出中華文明起源呈現(xiàn)多元一體的特點,故B正確;材料中沒有世界其他地區(qū)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華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錯誤;材料不能明確得出中華文明起源的時期是夏商周時期,故C錯誤;“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禮器,故D錯誤。2.良渚文化是距今約5000年的長江流域文明。它以稻作農業(yè)為經濟支撐,有明顯的社會分化和較強的組織能力,古城以宮殿區(qū)為中心向外輻射。它把中華文明起源前推到與古埃及等文明約同的時間。良渚文化A.形成了南北作物差異的格局 B.確立了中央集權的社會體系C.豐富了中華早期文明的內涵 D.說明了世界文明具有同源性【答案】C【解析】【詳解】材料里良渚文化的諸多信息說明其是比較成熟的文明形態(tài),時間比較早,豐富了早期中華文明的內容和特征,這也說明中華文明起源在世界范圍內都比較早,但并不能說明世界早期文明源頭一致,故選C,排除D;南稻北粟的作物格局是從中國早期整體生產格局而言,只材料本身并不能體現(xiàn),排除A;良渚文化時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權,排除B。故選C。3.在二里頭夏文化遺址的考古發(fā)掘中,最接近中軸線的位置,發(fā)現(xiàn)了鷹形玉柄形器、綠松石器、斗笠形白陶器、漆器等稀有、貴重物品。上述考古發(fā)現(xiàn)反映了A.封邦建國的出現(xiàn) B.社會矛盾的尖銳C.宗法等級的確立 D.階級分化的形成【答案】D【解析】【詳解】從題干信息“最接近中軸線的位置”、發(fā)現(xiàn)了“稀有、貴重物品”等信息可知,貧富差距已經很大,階級分化已逐步形成,D正確;分封制、宗法制不是夏朝制度,與“夏文化”無關,排除A、C;通過考古材料無法判斷當時社會各階級之間是否存在矛盾,排除B。4.據(jù)史書記載,大禹晚年決定禪位給伯益,但四方諸侯比較屬意禹之子啟。禹死后,伯益與啟爭奪王位,啟殺伯益而繼之。這一記載表明當時A.夏朝控制地方的手段單一 B.公共權力繼承方式發(fā)生變化C.諸侯擁有國家事務決定權 D.國家權力實現(xiàn)了高度的集中【答案】B【解析】【詳解】據(jù)材料可知,大禹晚年決定禪位給伯益,但禹之子啟在禹死后殺伯益而繼之。這說明王位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即公共權力繼承方式發(fā)生變化,故選B項;從材料本身看不出夏朝控制地方的手段單一、諸侯擁有國家事務決定權,故AC兩項錯誤;秦朝開始國家權力實現(xiàn)了高度的集中,故D項錯誤。5.據(jù)文獻記載,商王已有派遣親近的宗族到別的方國實施監(jiān)督的事例。西周時期,分封制度發(fā)展為一種成熟的政治權力體系,疆域比商代更為擴大。這反映了分封制()A.推動了周政治文化的擴展 B.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C.實現(xiàn)了周王室對地方的直接管理 D.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答案】A【解析】【詳解】材料“分封制度發(fā)展為一種成熟的政治權力體系,疆域比商代更為擴大”,說明分封制傳播了西周的制度文化,故A項符合題意;君主專制出現(xiàn)于秦朝,故B項不符合題意;分封制下,西王室不能對地方直接控制,故C項不符合題意;貴族世襲與宗法制相聯(lián)系,故D項不符合題意。6.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秦國有律法規(guī)定秦國女子所生之子為夏子,秦地即夏地;齊國認為田氏出身的陳國其祖先是夏朝始祖大禹的后人;魏國將中原一帶的地域定義為“夏”,自稱“夏王”。這說明A.西周禮樂制度的影響深遠 B.華夏民族的主體開始形成C.政權的合法性依賴文化建設 D.統(tǒng)一文化的認同感在加強【答案】D【解析】【詳解】材料體現(xiàn)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紛紛以華夏子孫自稱,強調的是民族認同感的加強,D正確;材春秋戰(zhàn)國時期處于禮崩樂壞的現(xiàn)狀,A排除;B錯在開始,在此之前就已經形成,排除;C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選D。7.顧炎武指出:“如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矣。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嚴祭祀,重聘享,七國則無其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上述現(xiàn)象主要表明A.維系宗族政治禮樂制度在戰(zhàn)國時期遭到破壞B.法律取代了禮樂成為維護新的政治秩序的工具C.戰(zhàn)國時期儒家發(fā)展緩慢,法家崛起D.貴族政治文化被精英政治文化取代【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jù)材料可知,與春秋相比,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不重禮信、不重祭祀聘享、不重視宗姓氏族,這些現(xiàn)象說明戰(zhàn)國時期主要諸侯國不重視禮樂制度,意味著戰(zhàn)國時期禮樂制度遭到嚴重破壞,A正確;通過題干無法判斷當時法律在國家治理方面的作用,排除B;題干內容與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無法,排除C;題干體現(xiàn)的主旨是諸侯國在戰(zhàn)國時期對禮樂制度的態(tài)度,而非貴族政治文化被精英政治文化取代,排除D。8.齊國管仲說:“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游食,民無所游食則必事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zhàn)勝,戰(zhàn)勝者地廣。”其意在說明A.小農經濟是國富民強的根本 B.重農抑商政策有利于國家的統(tǒng)治C.人地矛盾導致耕作模式改變 D.以農立國與依法治國相輔相成【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jù)材料中的關鍵詞“民事農則”“田墾”“粟多”“國富”“兵強”,可知管仲明確指出了富國強兵的根本是發(fā)展以農民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農業(yè),A正確;重農抑商政策形成于戰(zhàn)國時期的商鞅變法,管仲生活在春秋時期,排除B項;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耕作方式的變化是因為生產力的發(fā)展,而不是因為人地矛盾,排除C;材料強調農業(yè)的重要性,而不是說農業(yè)和法治的關系問題,排除D項。9.孔子認為人生應扎根于社會現(xiàn)實,極力主張從道德領域解決人生及社會的一切問題。老子強調“清靜無為”,主張從自然狀態(tài)出發(fā),從宇宙中去開啟人生的智慧。兩人的人生觀A.蘊含著強烈社會責任感 B.是不同時代背景的折射C.體現(xiàn)出思想核心的差異 D.適應了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需要【答案】C【解析】【詳解】孔子的主張是從仁衍生而來,主張解決社會現(xiàn)實問題,從道德領域解決人生及社會的一切問題。老子的核心主張是道,主張無為而治,因此主張從自然狀態(tài)出發(fā),從宇宙中去開啟人生的智慧,可見是兩人核心思想的差異導致了其主張的差異,選項C正確;老子的主張并未體現(xiàn)出社會責任感,排除A;孔子和老子處于同一時代,排除B;孔子和老子的思想都不適應當時社會需要,排除D。10.洪武三年,明太祖讀(孟子),大發(fā)脾氣,下令國子監(jiān)撤去孔廟中的孟子牌位,之后又組織人手將所謂“大逆不道”的話語悉行刪除,并規(guī)定“課士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孟子的主張中最可能讓明太祖“大發(fā)脾氣”的是A“仁政” B.“民貴君輕” C.“性本善” D.“君舟民水”【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孟子“民貴君輕”的主張最有可能讓明太祖“大發(fā)脾氣”,因為這與明太祖加強君主專制的想法是相悖的,有可能動搖明朝的統(tǒng)治,因此是明太祖所不能容忍的,故選B;仁政是指寬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爭取民心的政治方略,實行仁政有助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因此A項不是最有可能讓明太祖“大發(fā)脾氣”的主張,排除;性本善是孟子關于人性的一種判斷,它不會危機明朝統(tǒng)治,因此C項不是最有可能讓明太祖“大發(fā)脾氣”的主張,排除;君舟民水是荀子的主張,而非孟子,排除D。11.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天下歸一,咸陽躍升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他以咸陽宮為中心,命人仿建了六國宮殿145座。秦始皇如此設計咸陽的宮殿,其意圖是A.君臨天下,思想控制 B.天下共主,盡享極樂C.天下歸一,皇權至上 D.彰顯財富,發(fā)展商業(yè)【答案】C【解析】【詳解】咸陽成為政治文化中心之后,秦始皇以咸陽宮為中心,仿建六國宮殿,這一建筑群的政治意義在于凸顯了咸陽宮的中心地位,體現(xiàn)的是天下歸一,皇權至上,C正確;秦始皇控制思想的手段是焚書坑儒,而非修建宮殿群,排除A;秦始皇確立的體制是皇權至上,而非天下共主,排除B;秦朝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政治層面并不鼓勵發(fā)展商業(yè),排除D。12.有學者認為,秦朝開創(chuàng)的中央集權制度,既是對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對前代政治制度的繼承和發(fā)展。這里的“繼承和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A.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 B.皇位繼承與家天下的政治原則C.郡縣制與封國制的有機統(tǒng)一 D.皇帝制度與公卿制度相互結合【答案】B【解析】【詳解】依據(jù)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夏朝時,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漸形成。西周時,實行宗法制,以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維持政治等級,與分封制互為表里,形成了家國一體的政治特點。秦始皇首創(chuàng)皇帝制度,皇位世襲,所以材料中的“繼承和發(fā)展”體現(xiàn)在皇位繼承與家天下的政治原則,B正確;秦朝不存在地方分權,A排除;秦朝沒有封國制,排除C;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都是創(chuàng)制于秦朝,不符合題干中“繼承”之說,排除D。13.秦始皇完成統(tǒng)一后,修阿房宮、建始皇陵,求仙訪藥,又“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還有刑罰嚴苛,人民搖手觸禁,以致“赭衣塞路,囹圄成市”。這些內容反映的是A.秦朝統(tǒng)治腐朽 B.秦朝的暴政C.秦朝的建設轟轟烈烈 D.秦朝政治清明,社會穩(wěn)定【答案】B【解析】【詳解】秦始皇修建宮殿、陵墓,橫征暴斂不得民心,這些都是其暴政的體現(xiàn),故B正確;AC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合。14.秦朝“焚書坑儒”,厲行法治;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表面上是思想的爭斗,但從某種意義上講,也體現(xiàn)了兩種不同思想的兼容。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西漢延續(xù)了法家的治國方略B.獨尊儒術與法家思想的原則一致C.儒家法家思想內容逐漸融合D.西漢儒學“民本”觀念逐漸淡化【答案】B【解析】【詳解】“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都體現(xiàn)了思想文化專制,故B項符合題意;西漢從漢武帝起采用儒家思想作為治國的主流思想,故A不符合題意;儒家法家思想內容存在明顯差異,故C不符合題意;西漢儒學“民本”觀念沒有逐漸淡化,故D不符合題意。15.中國象棋是中國棋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主要流行于華人及漢字文化圈的國家,象棋是中國正式開展的78個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是首屆世界智力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之一。2008年6月7日,象棋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根據(jù)下面棋盤,請你判斷這一棋類運動的產生可能與下列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A.國人暴動 B.楚漢之爭C.吳越爭霸 D.晉楚爭霸【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象棋中的“楚河、漢界”源自楚漢之爭,B正確,ACD排除。故選B。16.漢文帝下令“開關梁,馳山澤之禁”,這些措施實行后,出現(xiàn)了“富商大賈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這說明當時A.義利觀發(fā)生根本改變 B.商賈社會地位提高C.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 D.政府摒棄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詳解】“開關梁,馳山澤之禁”的意思是人民可以進入山澤自由砍柴、捕撈,以補助生活;“富商大賈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意思是商人遍布各地經商,促進經濟的繁榮。漢文帝的這些措施順應了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使?jié)h初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故選C;材料體現(xiàn)漢文帝是經濟政策,并沒有體現(xiàn)義利觀的改變,并且“根本”說法絕對化,A錯誤;B在材料沒有體現(xiàn),排除;封建社會一直實行重農抑商政策,D錯誤。17.漢武帝對鹽業(yè)生產和銷售進行了規(guī)定:募民自備生產費用煮鹽,政府提供主要的生產工具牢盆(煮鹽用的大鐵鍋)以間接控制其生產,產品由官府收購,敢私自煮鹽者受釱左趾的刑罰。這一規(guī)定A.使鹽稅成為國家最主要收入B.不利于提高食鹽產品質量C.有利于實現(xiàn)國家利潤最大化D.不利于調動生產者積極性【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jù)材料“募民自備生產費用煮鹽”“政府提供主要的生產工具”“產品由官府收購”,政府最大限度節(jié)省了煮鹽的開支,增加了銷售的收入,實現(xiàn)國家利潤最大化,故C正確;材料未涉及鹽稅的內容,故A錯誤;材料敘述了國家控制食鹽的生產與銷售管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證食鹽產品質量,故B錯誤;材料主要從政策制定者角度加以論述,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军c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募民自備生產費用煮鹽”“政府提供主要的生產工具”“產品由官府收購”,緊扣關鍵信息并聯(lián)系所學西漢的專賣政策分析解答。18.漢武帝時期建立起全國統(tǒng)一的教育系統(tǒng)(如下圖)。漢武帝的這一舉措A.成為教育官學化的開端B.利于統(tǒng)一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C.使儒學在民間得以獨尊D.改變了教育貴族化的傾向【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考查西漢的儒學教育,意在考查考生對中國古代教育的理解。漢武帝時期在長安興辦太學,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tǒng);推行儒學教育,使儒學官學化和教育儒學化,這是加強思想控制和文化專制的表現(xiàn),有利于統(tǒng)一封建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B項正確。漢武帝的舉措促進了儒學官學化和教育儒學化,教育官學化在商周時期就存在,排除A項;儒學在民間得以獨尊是儒學得以推廣的影響,排除C項;西漢時期的教育舉措有利于打破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但是并未改變教育貴族化的傾向,排除D項。19.下表顯示了東漢中后期10個皇帝的即位年齡及壽命,這一現(xiàn)象導致A.“七國之亂”的爆發(fā) B.“八王之亂”的興起C.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 D.五胡十六國局面出現(xiàn)【答案】C【解析】【詳解】從材料中的帝王壽命來看,這一時期帝位更迭頻繁,這主要和東漢后期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有關,C正確;七國之亂是在漢初,A排除;八王之亂是在西晉時期,B排除;五胡十六國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D排除。故選C。20.司馬遷游歷各地,搜集民間傳說,考證文獻記載,辨別文獻真?zhèn)?,在此基礎上“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記》的著述。這表明司馬遷著史()A.堅持“有聞必錄”原則 B.輕視文獻記載的價值C.忽略實地考察的真實性 D.注重搜集鑒別歷史材料【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jù)材料及所學可知,司馬遷一方面閱讀朝廷金匱石室之書,獲得史料,一方面還到各處實地探訪,搜集遺聞,以補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結果相互印證,具有史料考證意識。材料表明司馬遷著史注重搜集鑒別歷史材料,故D項正確;A項材料中無從反映,故A不正確;司馬遷著史極其重視文獻記載,故B不正確;材料所述司馬遷也較為重視實地考察,故C不正確。21.三國時期吳國以一隅之地與中原的曹魏相抗衡,東晉和南朝政權也都以半壁江山與北方各政權對峙。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經濟發(fā)展維持了這處局面的長期存在。反映出A.南北經濟發(fā)展處于平衡的狀態(tài) B.江南經濟得到開發(fā)C.北方社會安定有利于恢復生產 D.南北對峙阻斷交流【答案】B【解析】【詳解】從材料中的“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經濟發(fā)展維持了這處局面的長期存在”可以看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的開發(fā)初見成效,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故答案為B項;當時北方經濟水平超過南方,排除A項;北方長期戰(zhàn)亂,不利于恢復生產,排除C項;D項中的“阻斷交流”說法絕對,排除。22.西晉末年,匈奴單于劉淵自稱漢朝劉姓子孫,以復漢為名,建立漢政權,同時,追尊蜀漢后主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三祖五宗(西漢、東漢、蜀漢8位皇帝)神主而祭之。對劉淵尊漢的合理解釋是A.反映了漢朝在歷史上影響巨大 B.表明劉淵企圖統(tǒng)治全國的野心C.尊漢的目的在于獲取政治資本 D.劉淵提倡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答案】C【解析】這一題需要從劉淵尊漢的目的去考慮?!耙詮蜐h為名,建立漢政權”說明劉淵尊漢的目的是要打著尊漢的名義,來獲取更多的政治資本,最終建立漢政權,故選C。劉淵尊漢是為了自己,而不是因為漢朝影響大他就尊漢,故排除A;當時已是西晉末年,全國是統(tǒng)一的,故B的說法不符合史實;D是其尊漢的表現(xiàn)而不是目的,故排除。23.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江南“地域遼闊,人煙稀少”;《宋書》(南朝)記載:“江南之為國盛矣?!貜V野豐,民勤本業(yè),一歲或稔,則數(shù)郡忘饑?!z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睂е逻@一變化的原因是A.曲轅犁在江南的推廣 B.江南經濟的持續(xù)開發(fā)C.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不平衡 D.家庭手工業(yè)發(fā)展迅速【答案】B【解析】【詳解】漢代司馬遷記載江南地區(qū)人煙稀少,說明當時并未開發(fā),但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qū)地廣野豐,民勤本業(yè),一歲或稔,則數(shù)郡忘饑?!z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說明當時江南地區(qū)得到了發(fā)展,其主要原因是在江南地區(qū)從兩漢到魏晉時期持續(xù)不斷開發(fā),B正確;曲轅犁是在唐朝發(fā)明的,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C與題無關,材料僅僅涉及江南地區(qū),排除C;D在材料中并未體現(xiàn),排除。24.晉元帝司馬睿從東渡到登基,主要依賴北方大族王導支持。此后,王導位高權重,政令己出,王氏子弟分布內外,聲勢顯赫,時人語之日:“王與馬共天下”。這說明東晉A.中央集權受到削弱 B.時局混亂導致王權旁落C.世家大族左右政治 D.門閥勢力壟斷地方政權【答案】C【解析】【詳解】司馬睿得到王導的支持而稱帝,此后“王與馬共天下”,說明當時的世家大族左右政治,C正確;“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反映的是皇權和門閥之間的關系而非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排除A;王權旁落不符合史實,排除B;題干未涉及到門閥對地方政權的壟斷,排除D。25.孝文帝說:“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毙⑽牡壑荚谡f明A.遷都洛陽的必要性 B.徙居平城的必要性C.移風易俗的必要性 D.文武兼治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詳解】材料“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斌w現(xiàn)的是孝文帝強調遷都洛陽的必要性,主要是為了鞏固自身統(tǒng)治,A正確;BCD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A。26.有學者認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主要原因是政治軍事上的需要,隋煬帝個人享樂欲望是次要原因。沒有隋煬帝,大運河還是會由別人來開鑿的。這一看法的依據(jù)是A.北方出現(xiàn)民族大融合 B.南北政權的分裂對峙C.江南經濟地位的上升 D.西南地區(qū)經濟的沒落【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jù)材料“沒有隋煬帝,大運河還是會由別人來開鑿的”可知,材料體現(xiàn)了大運河開鑿的必然性,主要是由于當時南方經濟發(fā)展地位不斷上升,大運河主要是起到溝通南北經濟聯(lián)系的作用,C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了大運河開鑿的必然性,主要是由于當時南方經濟發(fā)展地位不斷上升,與北方民族大融合沒有直接關系,A項錯誤;隋煬帝時期國家是統(tǒng)一的而非分裂對峙,B項錯誤;大運河的開鑿與西南地區(qū)經濟沒落無關,并且不符合史實,D項錯誤。27.貞觀二年(628年),太宗對大臣說:“一個國家要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是經營衣服糧食的,以不耽誤時機為本。想要不耽誤時機,作為君主,他的政策措施就應該精簡,讓人民靜養(yǎng)?!边@段話反映的基本思想是A.以農本,重農抑商 B.以民為本,與民休息C.以民為本,號召人民建功立業(yè) D.以民為本,改變農業(yè)生產方式【答案】B【解析】【詳解】材料“一個國家要以人為本”體現(xiàn)了唐太宗的“以民為本”思想,“讓人民靜養(yǎng)”體現(xiàn)了唐太宗的“與民休息”思想,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故選B項。28.唐皇室有胡人血統(tǒng)。唐高祖的母親獨孤氏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姐妹;唐太宗的母親竇氏、皇后長孫氏、唐睿宗的皇后竇氏,都是鮮卑人后裔。這說明A.唐朝是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B.鮮卑人是唐朝的統(tǒng)治民族C.唐朝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D.唐朝對鮮卑實行和親政策【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jù)材料“唐高祖的母親獨孤氏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姐妹”“唐太宗的母親竇氏、皇后長孫氏、唐睿宗的皇后竇氏,都是鮮卑人后裔”等信息可知,在唐朝時期各民族之間有頻繁的交流和融合,導致唐朝皇后、皇后長孫氏都是鮮卑人后裔,故C選項正確;材料“唐皇室有胡人血統(tǒng)”并不代表唐朝是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故A選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xiàn)了唐朝時期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沒有體現(xiàn)鮮卑人是唐朝的統(tǒng)治民族,并且也不符合史實,故B選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xiàn)了當時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沒有體現(xiàn)唐朝對少數(shù)民族的政策,故D選項錯誤。29.武則天時,有人用丹漆在龜腹上寫“天子萬萬年”,偽作祥瑞以進之。鳳閣侍郎李昭德以刀刮之并盡,奏請將此人付法。武則天答曰:“此非惡心也,舍而勿問?!庇纱丝芍狝.佛道思想沖擊儒學正統(tǒng) B.女主當政招致官僚集團反對C.武則天以寬刑省法治國 D.統(tǒng)治者以祥瑞作為政治工具【答案】D【解析】【詳解】從材料可以看出有人“偽作祥瑞以進之”,而武則天卻不對此進行懲罰,這反映出她想以祥瑞作為政治工具,D正確;材料沒有體現(xiàn)佛道思想,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xiàn)官僚的反對,排除B;武則天讓大臣“舍而勿問”,不加以懲罰,并不是她以寬刑省法治國的體現(xiàn),排除C。30.“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貢賦不入于朝廷,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舊唐書》)該材料反映的實質問題是A.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B.中央與地方的矛盾C.文臣與武將的矛盾 D.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矛盾【答案】B【解析】【詳解】材料是唐朝末期的社會現(xiàn)狀,反映了藩鎮(zhèn)割據(jù),中央政府控制力減弱,地方不聽中央節(jié)制,國家面臨分崩離析的狀況。其實質是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并非是君權與相權、文臣與武將的矛盾,由此可知,B項正確,排除AC;材料反映的內容不涉及少數(shù)民族政權,排除D。二、材料分析題3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一個字,都是一首優(yōu)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你要好好學習,我說的這個國家就是中國?!岷蒸敳牧隙腥A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瓘目追蜃拥綄O中山,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有它的許多珍貴品質,許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東西。比如,強調仁愛,強調群體,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天下為公?!獪丶覍氃诠鸫髮W的演講(1)材料一中的“字”可以追溯到什么朝代?指的是什么文字?(2)材料二中孔子的思想主張是什么?【答案】(1)商朝;甲骨文。(2)“仁”和“禮”【解析】【詳解】(1)結合所學可知,我國較成熟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2)結合所學可知,孔子主張“仁”和“禮”32.皇帝制度的確立和特點材料一秦代以前,璽并非最高統(tǒng)治者所專有。春秋戰(zhàn)國時,卿大夫及地方官史的印章均可稱璽。至秦代,則是“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薄幾浴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材料二皇帝常服:……袍黃,盤領,窄袖,前后及兩肩各織金盤龍一?!祉樁?,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龍、飛魚……并玄、黃、紫諸色。違例奏請蟒衣、飛魚衣服者……治以重罪。——《明史·輿服志》材料三“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辦于上”。——摘編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四“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薄幾浴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1)依據(jù)材料一、二,指出皇帝制度的特點。(2)依據(jù)材料三、四,寫出皇帝制度的另外兩個特點。(3)綜合上述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本質。【答案】(1)特點:皇帝獨尊。(2)特點:皇權至上、皇位世襲。(3)本質:君主專制或專制主義【解析】【詳解】(1)特點:由材料“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違例奏請蟒衣、飛魚衣服者……治以重罪”等信息可歸納為皇帝獨尊。(2)特點:由材料“皆決于上”“倚辦于上”可歸納為皇權至上;由材料“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可歸納為皇位世襲。(3)實質: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皇帝制度、郡縣制等都屬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主要內容,其中皇帝制的實質是專制主義。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魏主)國家興自北土,徒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魏書》材料二帝曰:“……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巳上,習性巳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巳下見在朝廷之人,語言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各宜深戒?!薄顿Y治通鑒》(1)材料一中的“魏主”“帝”指的是誰?(2)材料一中的“魏主”決定將都城遷到哪里?(3)材料二中的“正音”指什么?在其改革中曾將拓跋氏改姓什么?(4)上述材料反映的改革在當時民族關系方面起了什么作用?【答案】(1)北魏孝文帝。(2)(河南)洛陽。(3)正音:漢語。姓:元。(4)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解析】【詳解】(1)根據(jù)“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可知,材料反映是北魏孝文帝主張遷都洛陽,“魏主”是孝文帝。(2)根據(jù)“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可知,北魏孝文帝主張遷都洛陽。(3)根據(j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視覺傳達與多媒體設計關系試題及答案
- 贈予購房協(xié)議書范本
- 贈送部分股份協(xié)議書
- 入住酒店協(xié)議書范本
- 裝備科研技術協(xié)議書
- 牧場土地用地協(xié)議書
- 協(xié)議書范本簡短模板
- 腦瘤手術之前協(xié)議書
- 聯(lián)合貸款協(xié)議書范本
- 聯(lián)合投資模具協(xié)議書
- 借用品牌合同范本
- 噴灑除草劑安全協(xié)議書(2篇)
- 2025年4月自考00015英語二(13000英語專升本)押題及答案
- LTE-V2X系統(tǒng)性能要求及測試規(guī)范
- 2025年北森題庫測試題及答案
- 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陸上風電工程標桿造價指標(2023年)
- 2025年美容師初級技能水平測試卷:美容師美容護膚實操技能試題匯編
- 茶館里的政治:揭秘《茶館》背后的歷史
- 跨學科實踐活動5探究土壤酸堿性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九年級化學魯教版下冊
- 輔導員工作手冊
- 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演練方案(附總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