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失溫知識講座_第1頁
人體失溫知識講座_第2頁
人體失溫知識講座_第3頁
人體失溫知識講座_第4頁
人體失溫知識講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失溫知識講座匯報醫(yī)生匯報時間事件緣由22日,甘肅一山地馬拉松賽遭遇極端天氣。截至23日早上8點,共搜救接回參賽人員151人,其中8人輕傷,在醫(yī)院接受救治。21名參賽人員找到時已失去生命體征。甘肅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事件調查組,對事件原因進行進一步深入調查。據指揮部介紹,當天中午1點左右,百公里越野賽高海拔賽段20公里至31公里處,受突變極端天氣影響,局地出現冰雹、凍雨、大風等災害性天氣,氣溫驟降,參賽人員出現身體不適、失溫等情況,部分參賽人員失聯,比賽停止。當地馬上組織多方力量搜救失聯人員。(來源:人民日報、新華社)此次重大意外,是由于極端天氣和賽事方未提示天氣變化預警,以及未強制要求要戴沖鋒衣羽絨服等,導致參賽者準備不足在凍雨、冰雹、大風惡劣情況下失溫死亡。失溫概念失溫就是身體產熱和保暖的能力,長時間小于散熱的能力,而導致核心體溫越來越低的現象。這一過程通常是緩慢發(fā)生的,但也有快速發(fā)生的情況,例如失足落水。長時間暴露在雨雪、大風和寒冷環(huán)境下;在寒冷大風的山上,天黑降溫但仍穿著汗?jié)竦膬纫拢环b不夠保暖,夜晚躺下后又不再運動。這些情況都會使身體產熱低于散熱,而陷入失溫狀態(tài)。?失溫的常見病因造成失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衣服濕寒、體表風冷、饑餓、疲勞、年老體弱等均可引起失溫。比如,在高海拔地區(qū),雪線高度以上空氣含氧量低,登山者的正常新陳代謝受到影響。假如長期暴露于低溫、大風、缺氧環(huán)境,加之缺乏適當的保暖措施,也極易發(fā)生失溫。?在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的控制下,人體熱量維持動態(tài)平衡。寒戰(zhàn)產熱和出汗散熱是維持核心溫度恒定的主要生理機制。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遠低于對高溫的適應能力,極易因體溫調節(jié)障礙、熱平衡被破壞而引發(fā)低體溫效應。1、呼吸系統(tǒng)輕度低體溫因反射性刺激導致呼吸加快;中、重度低體溫則會抑制腦干呼吸中樞,降低其對低氧和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導致分鐘通氣量降低,呼吸隨體溫下降而逐漸變深、變慢,直至停止。血紅蛋白氧離曲線左移,不利于氧的釋放,易致組織缺氧。重度低體溫可致呼吸道纖毛運動減少、支氣管分泌物增加及支氣管痙攣,機體缺氧加重。2、循環(huán)系統(tǒng)輕度低體溫可致心動過速、心排血量增加及血壓輕度升高;中、重度低體溫可致心率減慢、心肌收縮力減弱、心排血量下降、血壓降低直至循環(huán)衰竭。體溫<33℃,冠脈血流量開始減少,心肌缺氧;<28℃,可發(fā)生心律嚴重失常,如交界性逸搏、室性早搏、房室傳導阻滯等;<22℃,可發(fā)生室顫和心搏驟停。失溫的發(fā)病機制3、中樞神經系統(tǒng)體溫<33℃可致判斷力下降、意識錯亂、意識模糊、反射功能減弱;<31℃可致寒戰(zhàn)產熱消失,體溫持續(xù)下降,神經纖維的興奮性和傳導功能逐漸減弱甚至阻斷,引發(fā)肌強直和陣發(fā)性肌痙攣;<28℃可致意識喪失、瞳孔對光反射和腱反射均消失。好的方面,低體溫可降低中樞神經系統(tǒng)氧耗和氧需,對腦損傷產生一定的保護作用。4、泌尿系統(tǒng)低體溫早期,交感神經興奮、血壓增高等可致尿量增加,隨后減少。持續(xù)低體溫可致腎血流量明顯減少,腎小球濾過率降低,重者可發(fā)生急性腎功能不全。5、消化和內分泌系統(tǒng)低體溫可致胃腸動力減弱,甚至發(fā)生腸梗阻;肝血流量減少,肝糖原合成減少;胰島素分泌不足,葡萄糖利用率下降,易發(fā)生高血糖。肝臟代謝功能降低,酶活性下降,直接影響麻醉藥物代謝,易致麻醉蘇醒延遲。肝功能下降,與凝血相關的蛋白和酶合成減少,直接影響凝血功能。失溫的發(fā)病機制6、凝血功能低體溫直接影響凝血級聯反應,可引發(fā)凝血功能障礙,其原因包括凝血因子活性降低、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力下降、纖溶反應活躍、肝臟合成功能下降等,其中,對凝血因子活性的影響尤為關鍵。體溫降至33℃時,凝血因子整體活性低于正常水平的50%;降至25℃時,凝血因子Ⅱ和Ⅶ活性僅余5%,因子Ⅷ和Ⅸ活性幾乎完全喪失。7、酸堿平衡低體溫是導致酸堿失衡,特別是代謝性酸中毒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主要原因:①呼吸系統(tǒng)損害致機體缺氧;②交感神經系統(tǒng)激活及兒茶酚胺分泌增加,引發(fā)微循環(huán)障礙、組織缺血缺氧,無氧代謝增強;③誘發(fā)寒戰(zhàn)反應致乳酸生成增加;④肝臟清除乳酸的能力下降,加重乳酸堆積。

失溫的發(fā)病機制失溫一般分為以下三種:1、輕度失溫:核心溫度在37~35.55度。體征:不能控制的發(fā)抖,不能做復雜的動作,例如攀冰或滑雪,但能夠走路及說話。外圍血管收縮。其中:在37~36度時,體征正常,可能開始發(fā)抖,在36~35度時,會感到冷,抖動可輕可重,手開始發(fā)僵。不能用手做復雜的工作。2、中度失溫:核心溫度在35~33.88度。體征:意識茫然,動作協調性開始喪失,尤其是手部,例如不能夠拉拉鏈。原因是外圍的血流量不足。說話含糊,劇烈的抖動,行為失常,例如,開始脫衣服,但自己不覺得冷。會出現激烈的抖動,肌肉不協調開始明顯,動作慢且看上去費勁,腳下開始磕磕絆絆,開始迷糊,也可表現為警覺。失溫的分度3、重度失溫:核心溫度在33.88~30度。這個溫度將是致命的!在33.88~32.22度時,會出現持續(xù)性的劇烈抖動,說話困難,思維遲鈍并開始健忘,明顯的活動能力衰退,不能夠使用雙手,走路經常絆倒,情緒沮喪,低落。間歇性的發(fā)抖。在32.22~30度之間時,外露的皮膚呈藍紫色,并且腫脹,肌肉協調非常差,不能行走,思維混亂,但是也可能保持一個姿勢并看起來有清醒的跡象。抖動停止,先是劇烈抖動,然后暫停,之后繼續(xù)循環(huán)。暫停的時間會逐漸加長直到抖動完全停止。因為燃燒肌肉中糖原產生的熱量不能抵抗核心溫度的持續(xù)降低,人體停止了抖動來儲存糖原。倒地,不能夠繼續(xù)行走,蜷縮成一團以保存體溫,肌肉逐漸僵硬。由于外圍血流量被限制,及乳酸和二氧化碳的累積,皮膚發(fā)白,瞳孔擴張,脈搏速度變慢。在體溫31度左右人體開始進入冬眠狀態(tài),關閉幾乎所有外圍血液循環(huán),并且降低呼吸和脈搏頻率。

失溫的分度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失溫是長期暴露在寒冷的環(huán)境下,而不是極度嚴寒引起的。因為流動的。空氣不斷把熱量由體表移走,這種“風冷效應”使體感溫度在有風時較實際氣溫更低,與-30℃的寒風相比,-10℃的綿綿細雨加強風更容易引起失溫,所以一定要避免淋濕全身,特別是保證內衣干燥,同時保持體溫,避免產生脫水現象。人體核心溫度變化及相應癥狀37攝氏度:正常。35攝氏度:有失溫征兆,發(fā)抖。33攝氏度:接近體表溫度,持續(xù)發(fā)抖。31攝氏度:大腦無意識,只對刺激有反應(如針扎等)。30攝氏度:失去意識、昏迷。28攝氏度:死亡。

人體核心溫度變化及相應癥狀失溫會導致肢體協調性和判斷力下降,因而可能引發(fā)更嚴重的問題。在寒冷環(huán)境下進行攀登時,登山者必須隨時注意彼此的狀態(tài)。即使是最輕度的失溫也必須嚴肅對待。因為這表明,患者維持核心溫度的能力已經到了耗盡的邊緣。如果不加以處理,失溫很容易導致意識喪失和心肺衰竭。此時,復溫是第一要務。

在戶外活動過程中,預防失溫癥除了選擇適當的御寒衣物外,掌握一些科學知識及自我保護措施很關鍵。在戶外,對于失溫患者而言,時間就是生命,隊友就是希望。而作為救助人,掌握失溫救援的方法,才能真正幫助患者脫離險境。無論救援現場狀況有多復雜,你都要做到以下幾步:失溫如何自救互救在眾多發(fā)生的野外環(huán)境下失溫意外事故案例中,遇難者都是暴露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引發(fā)失溫。當你的隊友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出現失溫癥狀,救援的第一步是將他轉移到安全地帶。而錯誤的做法是繼續(xù)暴露在風雪之中。治療失溫要從止住體熱的流失開始,將傷者移出吹風和濕冷的地方,不再暴露于寒冷的空氣中。錯誤做法:繼續(xù)暴露——在隊友出現失溫癥狀時對其不管不顧,或者直接在埡口、山頂等暴露地帶進行救援,風雪環(huán)境中的患者會加劇失溫。風是失溫加劇的重要推手,在風寒效應的影響下,患者身體的熱量會很快被冷風帶走,加劇失溫癥狀。正確做法:轉移或扎營——立即停止戶外活動,將患者轉移至避風處,躲在巖石等遮擋物后方。必要時搭建帳篷進行救援。在轉移過程中,需要注意對患者輕放平移,失溫下的人體十分脆弱。搬運患者時應非常小心,因為心肌組織在低溫下很不穩(wěn)定,外來刺激容易導致心室震顫。安全轉移到避風處是失溫救援的第一步,接下來,第二步你要做的是盡可能阻止患者的體溫流失。第一步:安全轉移患者被安全轉移到避風處后,冰冷的地面仍然會繼續(xù)蠶食寶貴的熱量,此時救援隊第二步是將人體與地面隔絕開來。身體的熱會在環(huán)境影響下,經過蒸發(fā)、輻射、對流及傳導而降低。錯誤做法:接觸地面——如果讓患者直接躺在地上,或者帳內沒有鋪設睡墊,地面會像一只貪婪的手,將患者僅存的熱量一點點拽走。傳導是身體熱量流失的途徑之一。如果任由患者直接躺在濕冷地面,熱量就會傳導向地面,體溫會進一步降低。正確做法:隔絕地面——在轉移患者之時,救助人要迅速使用睡墊將患者與地面隔絕,防止患者的核心體溫繼續(xù)流失。因為熱量會從高溫物體傳導到低溫物體,對于患者而言,熱量會從身體流失到冰冷地面,睡墊的作用便是阻隔地面,減緩熱量傳導過程。安全轉移到避風處,用睡墊進行冷面隔離,失溫救援的第三步是更換潮濕衣物,因為潮濕的衣物也會帶走熱量。第二步:冷面隔離患者出現失溫癥狀時,可能在風雪中已經徒步很久,內層衣物已經被濡濕;外部雨雪也會打濕衣物。救助者要盡快幫助患者更換衣物,保持患者身體干燥,減少由于衣物潮濕帶來的熱量流失。人體穿著濕衣服比穿著干燥衣服的“失溫”速度快25倍。錯誤做法:身著濕衣——如果任由被雨雪打濕的衣服貼在患者身上,身體會一直處于一個潮濕的小環(huán)境中。衣物中的水分成為傳熱導體,同時水分的蒸發(fā)也會帶走更多熱量。正確做法:更換干衣,進入睡袋——無論患者穿了多少層衣服,只要被浸濕,都應迅速將濕掉的衣服全部脫下,用織物擦干患者身體,換上干燥衣物,用睡袋或厚衣物將患者全身包裹。脫掉潮濕衣物,讓患者鉆進睡袋。安全轉移,減輕風寒效應;冷面隔離,減緩熱量傳導;干燥處理,阻止熱量流失,失溫救援是一場和“熱量”的賽跑,做到前三點,已經減緩了熱量的散失。此時,如果患者還沒有恢復,則需要通過第四步,給患者輸入熱量,讓患者“慢慢回溫”。第三步:干燥處理當患者失溫嚴重時,會意識模糊,肌肉也不再顫抖,這也說明患者身體已經失去為身體供熱的能力,此時將其放入再厚的保暖物中也無濟于事,只能針對核心部位進行外部加溫,對四肢進行加溫是錯誤的。注意,搶救患者不能突然加溫。錯誤做法:搓手搓腳——一種常見的錯誤方法是搓手心腳心。首先,摩擦在患者有凍傷的情況下會造成二次傷害;其次,四肢溫度升高會導致冷血回流沖擊心臟。大量的冷血回流心臟會導致心率失調。嚴重失溫的患者身體會進入一種自我保護狀態(tài),身體將溫暖的血液集中在核心軀干,加熱四肢會讓冷血液加速回流到核心區(qū)。正確做法:核心區(qū)域加溫——核心區(qū)域加溫的方式可以是熱水袋、發(fā)熱貼,對患者脖子、腋窩、腹股溝等核心區(qū)進行加溫??蓪崴谑痔谆蛘咭m子里,放在患者的腋窩、頸部和腹股溝處,這里的血管最接近身體表層。也可以一名身體溫熱的隊友在睡袋中以體對體的方式直接溫暖患者。通過核心區(qū)域加溫,患者的熱量得到補充,與此同時,真正讓患者身體恢復產熱的方法是補充能量,讓患者自己溫暖自己。第四步:核心區(qū)域加溫人之所以會失溫,便是身體的產熱敵不過流失。而身體產熱的源泉便是能量。失溫嚴重的患者能量已經消耗殆盡,所以需要通過進食來補充,讓身體盡快恢復供暖能力。但是,飲酒并不能補充能量。錯誤做法:飲酒——讓失溫患者飲酒,是常見的錯誤做法。喝酒的確會有一種“暖和”的假象,但是隨后會加快熱量流失。酒精本身并不能給人體提供多少熱量,而且它會造成血管的擴張,加快血液循環(huán),由此加速了身體熱量的散失,擴張的血管也會加速冷血回流到核心區(qū)域。如果我們把失溫患者身體的熱量比作火堆,喝酒也許會讓火看起來更旺,但也會更快地把柴燒完。而攝入流質食物,就好像不斷地添加柴,火堆便能越燒越旺。正確做法:補充流質熱食——失溫救援的根本是身體恢復產熱,所以為患者喂食一些流質狀常溫的高熱量食物,如濃糖水、熱巧克力等,讓失溫患者獲得產熱需要的能量。第五步:能量注入重度失溫患者心臟跳動非常緩慢和輕微,對外界力量的反應非常敏感,甚至在搬動患者的時候動作過大都會導致心跳停止而導致死亡!所以心肺復蘇急救,尤其是心臟按摩,必須是在確認脈搏和心跳已經結束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否則適得其反!寒冷環(huán)境下,心搏驟停難以準確識別,傷病員的外周血管收縮和心動過緩導致脈搏難以觸及、血壓難以測得,特別在體溫<30℃時,部分傷病員出現體表濕冷、肢體僵硬、發(fā)紺、瞳孔固定、不能聞及心音、無可見胸廓起伏等類似死亡的臨床癥狀,應依據心電監(jiān)測進行判斷,若存在規(guī)律的心電節(jié)律,應視為生命體征尚存,禁忌胸外按壓,以免促發(fā)室顫。傷病員處于極度低溫狀態(tài)、心臟尚維持基本血流灌注時,應積極采取主動核心復溫措施;體溫繼續(xù)下降、脈搏和呼吸頻率逐漸減慢或難以測得時,心電圖提示心搏驟停,應立即開始CPR,有條件時可采取體外循環(huán)。低溫環(huán)境下如何進行心肺復蘇低體溫時的CPR與常溫時不同,主要表現:①循環(huán)血流多依賴胸泵機制,而非心泵機制;②胸廓順應性明顯下降,須更大的按壓力才可產生足夠的胸腔內壓力;③體溫>30℃方可保證復蘇用藥的有效性和除顫成功率,強調CPR同時主動核心復溫;④心臟對強心藥物的敏感性下降,應增加用藥劑量,延長用藥間隔;⑤除顫反應閾值升高,如一次除顫不成功,不急于反復除顫,可在升溫過程中不斷實施;⑥存在類似死亡的臨床體征,核心體溫未恢復至35℃前,不宜認定傷病員死亡而中斷或終止CPR;⑦高級生命支持仍以主動核心復溫為前提,復溫過程中血管擴張,須及時補充血容量。低溫環(huán)境下如何進行心肺復蘇如何預防失溫人體正常體溫為35.8℃—37.8℃,一般在下午15時至17時最低。高海拔地區(qū)氣溫低于平地,海拔每上升1000米氣溫降低6℃。人體體溫在環(huán)境影響下,通過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