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13-38-2024 福建省混凝土小型砌塊應用技術標準_第1頁
DBJ-T13-38-2024 福建省混凝土小型砌塊應用技術標準_第2頁
DBJ-T13-38-2024 福建省混凝土小型砌塊應用技術標準_第3頁
DBJ-T13-38-2024 福建省混凝土小型砌塊應用技術標準_第4頁
DBJ-T13-38-2024 福建省混凝土小型砌塊應用技術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B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號:DBJ/T13-38-2024TechnicalstandardforapplicationofconcretesmallblockmasonryinFujianprovince福建省混凝土小型砌塊應用技術標準TechnicalstandardforapplicationofconcretesmallblockmasonryinFujianprovince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號:DBJ/T13-38-2024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備案號:J10758-2024主編單位:廈門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批準部門:福建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實施日期:2024年7月1日2024年福州3根據福建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關于進一步做好全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項目復審修編工作的通知》(閩建科〔2021〕10號)的要求,標準編制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內外先進標準,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修訂本標準。本標準主要技術內容有:1.總則;2.術語;3.材料;4.設計;5.構造要求;6.施工;7.工程驗收。本標準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根據國家標準對部分術語進行了修改,增加了輕集料小型空心砌塊、陶粒發(fā)泡混凝土砌塊;2.調整條文內容分布,將砌塊及相關材料獨立成第3章;3.將原第3章的結構設計內容、第4章建筑設計和節(jié)能設計、第5章靜力設計、第7章抗震設計內容合并成新的第4章設計;4.將第7章抗震構造措施與第6章構造要求合并成新的第5章構造要求;5.將第9章“施工安全措施”與第8章砌體施工合并成新的第6章施工;6.對第10章“工程驗收”進行補充完善,按砌體工程、抹灰工程進行規(guī)定,修訂成第7章工程驗收;7.對各章增加“一般規(guī)定”,規(guī)定了本章節(jié)的一些通用要求;8.刪除附錄E~G。本標準由福建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負責管理,由廈門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zhí)行過程中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科技與設計處(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號,郵編:350001)和廈門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廈門市湖濱南路62號,郵編:361004)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本標準主編單位:廈門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標準參編單位:健研檢測集團有限公司4福建省中寅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廈門中建東北設計院有限公司華僑大學福建紫金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廈門市海滄區(qū)建設與交通工程質量安全站壘智設計集團有限公司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林均榕蘭揚華蘇文章陳旭龍解靜黃偉鵬許寶福劉洪寶張八芳常旭肖合順陳云平王亞平張勇張飛陸秋水蘇武陳燕平葛新輝陳志安本標準主要審查人:蔡雪峰鄭敏升陳躍輝廖文彬羅賢亮陳偉宏邱宏科 12術語 2 43.1一般規(guī)定 43.2砌塊 43.3砂漿和灌孔混凝土 73.4其他材料 8 94.1一般規(guī)定 94.2建筑設計 104.3結構設計 124.4抗震設計 144.5節(jié)能設計 155構造要求 195.1一般規(guī)定 195.2墻體構造措施 205.3圈梁、過梁、芯柱、構造柱、挑梁 245.4墻體抗裂措施 28 346.1一般規(guī)定 346.2施工準備 356.3墻體砌筑 366.4雨、冬期施工 426.5抹灰工程 4366.6施工安全措施 457工程驗收 477.1一般規(guī)定 477.2砌體工程的質量驗收 487.3抹灰工程的質量驗收 51附錄A小砌塊砌體的熱惰性指標計算方法 54附錄B小砌塊夾心砌體熱阻計算方法 56附錄C孔洞中內插、內填保溫材料的自保溫砌塊砌體的熱阻和熱惰性指標 58附錄D墻體傳熱系數及熱惰性指標計算方法 59本標準用詞說明 63引用標準名錄 64 661GeneralProvisions 12Terms 23Materials 43.1GeneralRequirements 43.2Block 43.3MortarandGroutconcrete 73.4OtherMaterials 84Design 94.1GeneralRequirements 94.2ArchitecturalDesign 4.3StructureDesign 4.4AseismicDesign 4.5EnergyEifficiencyDesign 5DetailingRequirements 5.1GeneralRequirements 5.2DetailsofWallStructures 205.3RingBeam,Lintel,CoreColumn,ConstructionalColumn,CantileverBeam 245.4CrackResistingDetailsofMasonryWall 286Construction 346.1GeneralRequirements 346.2ConstructionPreparation 356.3WallMasonry 366.4ConstructionduringRainandWinterSeason 4186.5PlasteringEngineering 436.6MeasuresforConstructionSafety 457AcceptanceofWorks 477.1GeneralRequirements 477.2QualityAcceptanceofMasonryEngineering 487.3QualityAcceptanceofPlasteringEngineering 51AppendixACalculationMethodofInertiaIndexofSmallBlockMasonry 54AppendixBCalculationMethodofThermalResistanceofSandwichBlockMasonry 56AppendixCTheThermalResistanceandInertiaIndexofSomeSelf-insulationBlockMasonry 58AppendixDCalculationMethodofHeatTransferCoefficientandInertiaIndexofWall 59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63ListofQuotedStandards 64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6611.0.1為規(guī)范福建省混凝土小型砌塊的設計、施工及驗收,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適用、確保工程質量,制定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于福建省抗震設防烈度8度及8度以下地區(qū),工業(yè)與民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小型砌塊墻體工程的設計、施工及驗收。1.0.3混凝土小型砌塊的應用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行業(yè)及福建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22.0.1砌塊block建筑用的人造塊材,外形多為直角六面體,也有各種異型的。砌塊系列中主規(guī)格的長度、寬度或高度有一項或一項以上分別大于365mm、240mm或115mm。但高度不大于長度或寬度的六倍,長度不超過高度的三倍。2.0.2小型砌塊smallblock砌塊主規(guī)格的高度大于115mm且小于380mm的砌塊。在本標準中簡稱小砌塊。2.0.3普通混凝土小型砌塊normalconcretesmallblock以水泥、摻合料、砂、石、水為原材料,經攪拌、澆筑、振動成型、養(yǎng)護等工藝制成的小型砌塊,按空心率可分為空心砌塊和實心砌塊。在本標準中簡稱普通砌塊。2.0.4輕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lightweightaggregateconcretesmallhollowblock用輕集料混凝土制成的小型空心砌塊。常結合集料名稱命名,如輕集料陶?;炷列⌒涂招钠鰤K、聚苯顆粒輕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等。在本標準中簡稱輕集料空心砌塊。2.0.5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self-insulationconcretecompoundblock通過在骨料中復合輕質骨料和(或)在孔洞中填插保溫材料等工藝生產的,其所砌筑墻體具有保溫功能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在本標準中簡稱自保溫砌塊(SIB)。2.0.6陶粒發(fā)泡混凝土砌塊foamedconcreteblocksfilledwithceramsite以水泥為膠凝材料、陶粒為骨料、粉煤灰為摻合料,與泡沫劑、外加劑和水按一定比例均勻混合制成具有一定流動性的拌合料后,經模具內澆筑成型、養(yǎng)護、脫模、切割、再養(yǎng)護等工藝過程而制成的輕質混凝土砌塊。在本標準中簡稱陶粒發(fā)泡砌塊。2.0.7單排孔小砌塊、雙排孔小砌塊或多排孔小砌塊single,doubleormulti-rowholeblock沿厚度方向只有一排孔洞、雙排條形孔洞或多排條形孔洞的小砌塊。2.0.8對孔砌筑stackedhollowbond砌筑砌體時,上下皮小砌塊的孔洞對齊稱為對孔砌筑。2.0.9錯孔砌筑staggeredhollowbond砌筑砌體時,上下皮小砌塊的孔洞相互錯位稱為錯孔砌筑。2.0.10反砌reversedbond砌筑砌體時,小砌塊的底面朝上稱為反砌。2.0.11芯柱corecolumn在單排孔砌塊對孔砌筑砌體的豎向孔洞內,澆筑混凝土形成與砌體共同工作的柱,分為素混凝土芯柱和鋼筋混凝土芯柱。2.0.12配筋砌體用小砌塊smallconcretehollowblockforreinforcedmasonry由普通混凝土制成,主要規(guī)格尺寸為390mm×190mm×190mm、孔洞率在46%~48%、壁和肋部開有槽口、適合配筋小砌塊砌體施工的單排孔空心砌塊。43.1一般規(guī)定3.1.1砌體材料應依據其承載性能、節(jié)能環(huán)保性能、使用環(huán)境條件合理選用。3.1.2砌體選用材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所用的主要材料(如砌塊、預拌砂漿等)應有產品出廠合格證書或產品性能型式檢驗報告;2應根據砌塊類別和性能,選用與其匹配的砌筑砂漿。3.1.3砌體所用的材料和制品應符合《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huán)境污染控制標準》GB50325及國家有關建筑材料有害物質限量標準的規(guī)定,不得對人體有害和對環(huán)境有污染。3.2砌塊3.2.1本標準涉及的混凝土小型砌塊有以下幾類:1普通混凝土小型砌塊;2輕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3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4陶粒發(fā)泡混凝土砌塊。上述砌塊的質量和技術要求應分別符合本標準第3.2.2~3.2.6條的規(guī)定。采用固廢為原料的混凝土小型砌塊,可參照本標準執(zhí)3.2.2普通砌塊應符合以下的規(guī)定:1不同孔型(單排孔、多排孔)的主塊型砌塊和輔助砌塊的常5用規(guī)格尺寸,應符合表3.2.2-1的規(guī)定;注:主砌塊的規(guī)格尺寸為:390mm×190mm×190mm,其它規(guī)格的尺寸可由2砌塊按空心率分為空心砌塊(空心率不小于25%)和實心砌塊(空心率小于25%3砌塊按使用時砌筑墻體的結構和受力情況,分為承重結構用砌塊(代號L,簡稱承重砌塊)、非承重結構用砌塊(代號N,簡稱非承重砌塊4強度等級按砌塊抗壓強度分級,應符合表3.2.2-2的規(guī)定;5普通砌塊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應符合《普通混凝土小型砌塊》GB/T8239、《混凝土砌塊和磚試驗方法》GB/T4111及本標準相關規(guī)定。3.2.3輕集料空心砌塊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主規(guī)格尺寸為390mm×190mm×190mm,其他規(guī)格尺寸可由供需雙方協(xié)商確定;2密度等級按干密度分為八個等級: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3砌塊強度等級分為四級:MU3.5、MU5、MU7.5、6MU10.0;4輕集料空心砌塊技術性能要求、試驗方法應符合《輕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GB/T15229、《混凝土砌塊和磚試驗方法》GB/T4111及本標準相關規(guī)定。3.2.4自保溫砌塊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按復合類型分為Ⅰ、Ⅱ、Ⅲ三類;2主規(guī)格尺寸為390mm×190mm×190mm,常用寬度有190mm、240mm、280mm,其它規(guī)格尺寸可由供需雙方商定;3密度等級按砌塊干密度分為九級: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4強度等級按砌塊抗壓強度分級,常用等級有MU3.5、MU5.0、MU7.5、MU10.0、MU15.0;5自保溫砌塊砌體當量導熱系數等級分為七級:EC10、EC15、EC20、EC25、EC30、EC35、EC40;當量蓄熱系數等級分為七級:ES1、ES2、ES3、ES4、ES5、ES6、ES7;6自保溫砌塊的技術性能要求、試驗方法應符合《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JG/T407、《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墻體應用技術規(guī)程》JGJ/T323及本標準相關規(guī)定。3.2.5陶粒發(fā)泡砌塊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規(guī)格尺寸應按表3.2.5的規(guī)定選用;注:其它規(guī)格尺寸的砌塊,可由供需雙方協(xié)商確定。2按干密度分為四級:600、700、800、900;3按立方體抗壓強度劃分為MU3.5、MU5.0、MU7.5;4按導熱系數、蓄熱系數劃分為H12、H14、H16、H18、H20;75陶粒發(fā)泡砌塊的技術性能要求、試驗方法應符合《陶粒發(fā)泡混凝土砌塊》GB/T36534及本標準相關規(guī)定。3.2.6進入施工現場的砌塊必須提交產品合格證和質量檢測報告,并應按相應規(guī)定分批檢查、驗收和復檢。砌塊的品種、規(guī)格、外觀質量、尺寸偏差、強度等級和密度等級、齡期必須符合相應規(guī)范和工程設計要求。3.3砂漿和灌孔混凝土3.3.1砌筑砂漿的最低強度等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對于承重墻體:用于普通砌塊、輕集料空心砌塊砌體為M7.5,用于配筋砌塊砌體為M10;2對于非承重墻體:用于外墻為M7.5,用于內墻為M5.0。3.3.2小砌塊砌體的灌孔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且不應低于1.5倍的塊體強度等級。灌孔混凝土應符合現行行業(yè)標準《混凝土砌塊(磚)砌體用灌孔混凝土》JC/T861的要求。3.3.3配置砂漿時可摻入外加劑,外加劑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其摻量應通過試驗確定;外墻抹灰砂漿不得使用引氣型砂漿外加劑,配置鋼筋的砌體不得使用摻加氯鹽和硫酸鹽類外加劑的砂漿。3.3.4用于自保溫砌塊墻體的砌筑砂漿和抹灰砂漿尚應符合《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墻體應用技術規(guī)程》JGJ/T323的相關規(guī)定。用于陶粒發(fā)泡砌塊墻體的砌筑砂漿和抹灰砂漿可按現行福建省地方標準《福建省陶粒加氣混凝土砌塊應用技術規(guī)程》DBJ/T13-270規(guī)定執(zhí)行。3.3.5配筋砌塊砌體的材料選擇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灌孔混凝土應具有抗收縮性能;2對安全等級為一級或設計工作年限大于50年的配筋砌塊砌體房屋,砂漿和灌孔混凝土的最低強度等級應按本規(guī)范相關規(guī)8定至少提高一級。3.3.6地面以下或潮濕環(huán)境的外墻,應采用不低于M10的水泥砂漿砌筑;地坪以上的砌塊墻體宜采用水泥混合砂漿,不得使用摻粘土的砂漿。3.4其他材料3.4.1墻體工程中采用的防裂、增強材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加強網可采用鋼絲網或耐堿玻纖網格布,鋼絲網寬度應不小于200mm,網材應采用鍍鋅鋼絲,網目規(guī)格不大于20mm×20mm,鋼絲直徑不小于1.0mm;耐堿玻璃纖維網格布,網格尺寸不得大于8mm×8mm,單位面積重量≥160g/m2;2鋼筋網(焊接網)、鋼板網、鋼絲網,均應符合工程設計和《鍍鋅電焊網》GB/T33281等標準的規(guī)定;3用于拉結筋、構造柱、水平系梁的主筋、錨筋等鋼筋均應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的規(guī)定。鋼筋宜采用HPB300、HRB400等牌號鋼筋或CRB600H高延性冷軋帶肋鋼筋,預埋件及連接宜采用Q235B級鋼等鋼材。3.4.2用于墻體頂縫、柔性連接縫等堵縫密封膠、發(fā)泡填充料、建筑密封防水膠等材料,應分別符合《聚氨酯建筑密封膠》JC/T482、《單組分聚氨酯泡沫填縫劑》JC/T936等相關標準的規(guī)定3.4.3飾面粘結劑、界面處理劑等其他材料,其性能指標應符合相應產品標準要求。94.1一般規(guī)定4.1.1小砌塊砌體的設計與構造,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砌體結構通用規(guī)范》GB55007、《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03及行業(yè)標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建筑技術規(guī)程》JGJ/T14、《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墻體應用技術規(guī)程》JGJ/T323等標準的規(guī)定。4.1.2砌體結構所處的環(huán)境類別應依據氣候條件及結構的使用環(huán)境條件按表4.1.2分類。12潮濕室內或室外環(huán)境,包括與無侵蝕性土和水接觸34與海水直接接觸的環(huán)境,或處于濱海地區(qū)的鹽飽和5有化學侵蝕的氣體、液體或固態(tài)形式的環(huán)境,包括4.1.3砌體結構應選擇滿足工程耐久性要求的材料,建筑與結構構造應有利于防止雨雪、濕氣和侵蝕性介質對砌體的危害。4.1.4環(huán)境類別為2類~5類條件下的砌體結構,鋼筋應采取防腐處理或其他保護措施。4.1.5環(huán)境類別為4類、5類條件下的砌體結構,應采取抗侵蝕或耐腐蝕措施,并根據環(huán)境條件選擇砌塊的強度等級、抗?jié)B、耐酸、耐堿性能指標。4.1.6下列部位或環(huán)境中的非承重墻不應使用輕集料砌塊、自保溫砌塊、陶粒發(fā)泡砌塊:1建(構)筑物防潮層以下墻體;2長期浸水或長期受干濕交替部位;3受化學環(huán)境侵蝕的環(huán)境,如強酸(堿)或高濃度二氧化碳;4砌體表面溫度高于80℃的部位或急熱急冷的部位;5長期處于有振動源環(huán)境的墻體。4.2建筑設計4.2.1小砌塊砌體和配筋小砌塊砌體的平面及豎向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小砌塊砌體平面設計宜以2M0為基本模數,特殊情況下可采用1M0;2配筋小砌塊砌體宜用配筋小砌塊砌體專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砌筑,平面設計應以2M0為模數;3平面應簡潔規(guī)整,有良好的整體性,不宜凹凸轉折過多。豎向盡量規(guī)則,宜避免過大的外挑和內收。配筋墻體門、窗洞口宜逐層上、下對齊。在用小砌塊作填充的框架建筑中,填充墻的平面布置宜均勻對稱,沿高度方向宜連續(xù)貫通;4住宅建筑的門廳和樓梯間內,應根據功能需求合理安排好水、電、暖通管線等用的管道豎井及各種表盒位置,也可在砌體中預埋預制鋼筋混凝土表箱框,應保證表盒安裝后的樓梯及通道的尺寸符合有關規(guī)范的要求;5給排水管道的主管、支管或立管、橫管宜明管安裝,管徑較小的管線,可預埋于墻體內;6在滿足節(jié)能要求下,立面設計宜利用裝飾砌塊突出小砌塊建筑的特色。4.2.2小砌塊砌體和配筋小砌塊砌體的防水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外墻應進行墻面整體防水,滿足《建筑外墻防水工程技術規(guī)程》JGJ/T235的相關要求;2外墻應采用雙排孔或多排孔小砌塊砌體且作雙面粉刷,不得用單排孔砌塊砌筑,勒腳應采用水泥砂漿粉刷;3室外散水坡頂面以上和室內地面以下的墻體內,應設置防潮層;4凸出于建筑外墻的水平構件(空調板、自由排水的雨披等)均應在與外墻交接處設高度不小于100mm的混凝土反口,均應采用防水措施;5處于潮濕環(huán)境的小砌塊砌體,墻面應采用水泥砂漿粉刷等有效的防水措施;6在夾心墻的外葉墻每層圈梁上的砌塊豎縫底宜設置排水孔;7墻體粉刷應在砌體結構完工28d并完成砌體結構驗收后進行,面積較大的外墻粉刷宜設置分格縫。4.2.3對有耐火要求的墻體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防火通用規(guī)范》GB55037、《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GB50016的規(guī)定。小砌塊砌體的燃燒性能和耐火極限不應低于表4.2.3的規(guī)定。注:墻體兩面無粉刷。對防火要求高的建筑或其局部,可采用混凝土或松散材料灌實孔洞的方法來提高墻體的耐火極限,也可采取其他附加防火措施。自保溫砌塊中所復合的保溫材料,宜采用燃燒性能為A級的保溫材料,當未采用不燃或難燃級別的保溫材料時,應提出自保溫砌塊墻體的耐火極限和燃燒性能。當小砌塊砌體采用外保溫系統(tǒng)時,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4.2.4砌塊墻體隔聲性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guī)范》GB50118的規(guī)定,按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確定其隔聲標準等級及墻體厚度。對190mm厚小砌塊砌體雙面粉刷(各20mm厚)的空氣聲計權隔聲量應按45dB采用。對190mm厚配筋小砌塊砌體雙面粉刷(各20mm厚)的空氣聲計權隔聲量應按50dB采用。對隔聲要求較高的小砌塊建筑,可采用下列措施提高其隔聲性能:1孔洞內填礦渣棉、膨脹珍珠巖、膨脹蛭石等松散材料;2在小砌塊砌體的一面或雙面采用紙面石膏板或其它板材做帶有空氣隔層的復合墻體構造。對有吸聲要求的建筑或其局部,墻體宜采用吸聲砌塊砌筑。4.2.5小砌塊建筑及配筋小砌塊砌體建筑的屋面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鋼筋混凝土平屋面時,應在屋面上設置保溫隔熱層;2小砌塊住宅建筑宜做成有檁體系坡屋面。當采用鋼筋混凝土基層坡屋面時,坡屋面宜外挑出墻面,并應在屋面上設置保溫隔熱層;3鋼筋混凝土屋面板及上面的保溫隔熱防水層中的剛性面層、砂漿找平層等應設置分格縫,并應與周邊的女兒墻斷開。4.3結構設計4.3.1小砌塊砌體的結構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03、《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及現行行業(yè)標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建筑技術規(guī)程》JGJ/T14中有關設計指標、結構計算原則和計算方法的規(guī)定。空心砌塊墻體的高厚比驗算及砌塊非承重墻體高度限值,按現行行業(yè)標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建筑技術規(guī)程》JGJ/T14的規(guī)定執(zhí)行。4.3.2小砌塊砌體結構設計應采用以概率理論為基礎的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設計方法,以可靠指標度量結構可靠度,用分項系數的設計表達式進行計算。并應根據砌體結構的特性,采取構造措施,滿足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和耐久性的要求。4.3.3砌體結構應布置合理、受力明確、傳力途徑合理,并應保證砌體結構的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4.3.4小砌塊砌體與主體結構的連接應設置拉結筋、水平系梁、構造柱等可靠連接。4.3.5小砌塊非承重墻砌體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當用于內墻時,普通砌塊最低強度等級為MU5.0,輕集料空心砌塊、自保溫砌塊、陶粒發(fā)泡砌塊的最低強度等級為MU3.5;2當用于外墻時,普通砌塊最低強度等級為MU7.5,輕集料空心砌塊、自保溫砌塊、陶粒發(fā)泡砌塊的最低強度等級為MU5.0;高層建筑外墻砌塊強度等級均不應低于MU7.5。4.3.6當用于承重墻砌體時,小砌塊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當處于環(huán)境類別1類和2類時,普通砌塊、輕集料空心砌塊最低強度等級為MU7.5,當用于配筋砌塊砌體抗震墻時最低強度等級為MU10;當安全等級為一級或設計工作年限大于50年的結構,材料最低強度等級應至少提高一個等級;2當處于環(huán)境類別3~5類等有侵蝕性介質時,應采用普通砌塊,砌塊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15;3用于承重的雙排孔或多排孔輕集料空心砌塊的孔洞率不應大于35%。4.4抗震設計4.4.1小砌塊建筑需進行抗震設防時,抗震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建筑隔震通用設計標準》GB51408及現行行業(yè)標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建筑技術規(guī)程》JGJ/T14的中的相關規(guī)定。4.4.2小砌塊建筑的抗震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建筑物體形規(guī)則、對稱,質量和剛度變化宜均勻,避免平面和立面的突然變化和不規(guī)則形狀;2不規(guī)則的建筑應按規(guī)定采取加強措施,特別不規(guī)則的建筑應進行專項研究和論證,采取特別的加強措施;3各類建筑結構均應進行構件截面抗震承載力驗算;4應進行抗震變形、變位或穩(wěn)定驗算;5應采取抗震措施。4.4.3小砌塊建筑的結構體系應符合下列要求:1應采用橫墻承重或縱橫墻共同承重的結構體系,不應采用砌體墻和混凝土墻混合承重的結構體系;2保證結構的整體性,應按規(guī)定設置圈梁、芯柱和構造柱,并加強墻與柱、墻與墻之間的錨拉構造;3縱橫墻布置宜對稱、均勻,沿平面內宜對齊,沿豎向應上下連續(xù),同一軸線上的窗間墻寬度宜均勻;4多層小砌體房屋有下列情況之一時宜設置防震縫,縫兩側均應設置墻體,縫寬應根據烈度和房屋高度確定,可采用(70~100)mm: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2)房屋有錯層,且樓板高差大于層高的1/4;3)各部分結構剛度、質量截然不同。4.4.4建筑主體結構中,挑檐、雨蓬等懸挑構件及附屬的非結構構件的安裝部位,應采取加強措施,以承受由非結構構件傳遞的地震作用。4.4.5人流出入口和通道處的砌體女兒墻應加強與主體結構可靠連接,防震縫處女兒墻的自由端應予以加強。4.4.6樓梯間不宜設置在房屋的盡端和轉角處。4.4.7煙道、風道不應削弱墻體,不宜采用無豎向配筋的附墻煙囪及出屋面的煙囪。4.4.8多層小砌塊砌體房屋的層數和總高度、抗震隔墻間距應符合《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規(guī)定。4.4.9多層砌體建筑和底部框架-抗震墻建筑采用隔震設計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隔震設計標準》GB51408的規(guī)定。4.5節(jié)能設計4.5.1小砌塊建筑的節(jié)能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建筑的體形系數、窗墻面積比及其對應的窗傳熱系數、遮陽系數和空氣滲透性能,以及其他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熱惰性指標,均應符合現行國家及地方標準《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GB50189、《福建省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DBJ/T13-62中的規(guī)定,當無法滿足時,應進行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綜合評價;2砌體圍護結構進行節(jié)能設計時,同時應滿足建筑結構整體性、變形能力及防火性能的要求,安全、可靠,并具有可操作性;3墻體及樓地板的建筑節(jié)能設計,應同時考慮建筑裝飾與設備節(jié)能對管線及設備埋設、安裝和維修的要求;4外墻宜優(yōu)先選用保溫隔熱性能較高的輕集料空心砌塊、自保溫砌塊等,以及優(yōu)先選用無機類保溫材料、復合墻體等產品。4.5.2小砌塊及配筋小砌塊砌體的熱工性能計算參數應符合下列要求:1小砌塊及配筋小砌塊砌體的熱工性能計算參數用砌體熱阻和砌體熱惰性指標表征,分別用符號Rma和Dma表示,可按表4.5.2采用;2若小砌塊的基材、塊型及厚度與表4.5.2不同時,或孔洞中內填、內插保溫材料形成的自保溫砌塊砌體,以及帶有空氣間層或不帶有空氣間層的內、外葉小砌塊夾心砌體,則小砌塊砌體的熱阻Rma和熱惰性指標Dma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GB50176、《絕熱穩(wěn)態(tài)傳熱性質的測定標定和防護熱箱法》GB/T13475規(guī)定的計算方法或經檢測確定。砌體的熱阻Rma和熱惰性指標Dma可按照本標準附錄A~C的計算方法計算確定。型3)Rma2Dma— 注:1取單排孔配筋小砌塊砌體的當量導熱系數λmac=1.74W/(m·K),平均蓄熱系數 Sma=17.20W/(m2·K2表中的熱阻及熱惰性指標值未包含砌體兩側的抹灰層。4.5.3小砌塊建筑外墻應按國家和福建省建筑節(jié)能標準的相應規(guī)定進行熱工設計,并符合下列要求:1外墻的傳熱系數和熱惰性指標,應考慮外墻上結構性熱橋部位的影響,取平均傳熱系數和平均熱惰性指標;小砌塊主體部位與結構性熱橋部位的傳熱系數Kp、Kb及熱惰性指標Dp、Db和外墻平均傳熱系數Km、平均熱惰性指標Dm按本標準附錄D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2外墻中結構性熱橋部位的傳熱阻R0?b,不僅應滿足外墻平均傳熱系數Km的要求,且不應小于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GB50176規(guī)定計算的設計建筑所在氣候地區(qū)外墻要求的最小傳熱阻R0?min值;3外墻優(yōu)先采用自保溫和內保溫系統(tǒng)。采用外墻內保溫系統(tǒng)技術時,應將計算的外墻平均傳熱系數乘以1.2作為外墻平均傳熱系數Km的設計值,同時還應對橫墻與外墻交接處的400mm寬度范圍進行適宜的保溫處理;4外墻宜采用反射隔熱外飾面、外遮陽、外通風和外綠化等外隔熱措施。當采用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用反射隔熱涂料》GB/T25261要求的涂料飾面時,外墻熱傳阻計算值中可附加一個熱阻值Rad:夏熱冬冷地區(qū),Rad=0.20(m2?K)/W,夏熱冬暖地區(qū),Rad=0.25(m2?K)/W;若外墻平均熱惰性指標Dm小于平均傳熱系數Km對應的規(guī)定指標時,可不進行隔熱性能設計驗算;5建筑熱工設計計算時,保溫材料的導熱系數和蓄熱系數應采用計算導熱系數λc和計算蓄熱系數Sc;6外墻的非承重墻采用自保溫砌塊或小砌塊夾心砌體構成的墻體自保溫系統(tǒng)時,砌體厚度應根據設計建筑所在氣候地區(qū)現行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中外墻平均系數Km的限值規(guī)定,并考慮結構性熱橋影響,同時應保證墻體自保溫系統(tǒng)部位與結構性熱橋部位交接構造合理,表面平整;7外墻在與屋頂、樓地板、門窗等構件交接部位的保溫隔熱措施應保持構造上的連續(xù)性和可靠性;4.5.4居住建筑的分戶墻、公共建筑的采暖與非采暖房間隔墻采用小砌塊砌體時,建筑熱工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分戶墻或隔墻采用普通砌塊及配筋小砌塊時,應按現行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的規(guī)定,在其一側或兩側采取適宜的保溫技術進行熱工設計計算;2分戶墻或隔墻采用自保溫砌塊時,若自保溫砌塊部位的面積不小于分戶墻或隔墻面積的70%,可將自保溫砌塊部位的傳熱系數Kp作為該分戶墻或隔墻的傳熱系數K計算值;若自保溫砌塊部位的面積小于分戶墻或隔墻面積的70%,該分戶墻或隔墻的傳熱系數應取平均傳熱系數,按面積加權法計算平均傳熱系數,墻體兩側表面的換熱阻可取0.11m2?K/W。4.5.5小砌塊建筑屋面的建筑熱工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屋面的傳熱系數及熱惰性指標應符合設計建筑所在氣候地區(qū)現行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的規(guī)定。保溫層材料的導熱系數和蓄熱系數應采用計算導熱系數λc和計算蓄熱系數Sc;2屋面宜設計為保溫隔熱層置于防水層上的倒置式屋面,且宜選擇憎水型的絕熱材料做保溫隔熱層;3屋面宜采用綠色植被屋面或有保溫材料作基層的架空通風屋面;4屋面的天溝、女兒墻、變形縫及突出屋面的構件與屋面交接處,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GB50176的規(guī)定,在該部位的垂直或水平面上設置一定厚度的保溫材料,使該部位的最小傳熱阻不低于設計建筑所在氣候地區(qū)屋面要求的最小傳熱阻R0?min值。4.5.6小砌塊的建筑節(jié)能設計除應滿足本標準第4.5.1~4.5.5條規(guī)定外,還應符合現行地方標準《福建省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DBJ/T13-62的規(guī)定。采用自保溫砌塊砌筑外墻時,還應滿足《自保溫混凝土復合砌塊墻體應用技術規(guī)程》JGJ/T323的規(guī)定。5.1一般規(guī)定5.1.1小砌塊建筑應根據砌體結構的特性,采取滿足建筑結構整體性和變形能力的構造措施,應滿足現行標準《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03、《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和《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建筑技術規(guī)程》JGJ/T14的規(guī)定。砌體結構各種墻、柱構件應進行高厚比驗算,應保證構件穩(wěn)定性。5.1.2小砌塊砌體與周邊主體結構構件的連接構造和嵌縫材料應能滿足傳力、變形、耐久、防護和防止平面外倒塌要求。5.1.3砌塊房屋所用的材料,除滿足承載力計算要求外,對地面以下或防潮層以下的外墻砌體、潮濕房間的墻體,所用材料的最低強度等級尚應符合表5.1.3的要求:注:1砌塊孔洞應采用強度等級不低于C25的混凝土預先灌實;2對安全等級為一級或設計使用年限大于50年的房屋,表中材料強度等級應至少提高一級。3地面以下水泥砂漿強度等級不低于M10。5.1.4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或屋面板在墻上或梁上應有足夠的支承長度,均不應小于120mm,罕遇地震下樓板不應跌落或拉脫。5.1.5跨度大于4.2m的梁和跨度大于6m的屋架,其支承面下應設置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墊塊。當墻中設有圈梁時,墊塊宜與圈梁澆成整體。當大梁跨度不小于4.8m,且墻厚為190mm時,其支承處宜加設壁柱或采取其他加強措施;跨度大于或等于7.2m的屋架或預制梁的端部,應采用錨固件與墻、柱上的墊塊錨固。5.1.6樓梯間應符合下列要求:1砌體房屋樓梯間不宜設置在建筑物的兩端,如不能避免,樓梯間四角的構造柱應按能承受上部荷載、四周圈梁應按能承擔本層荷載來設計,采用先砌墻后澆搗構造柱的施工方法;2裝配式樓梯段應與平臺板的梁可靠連接,8度時不應采用裝配式樓梯段;不應采用懸挑式踏步或踏步豎肋插入墻體的樓梯;3頂層及突出屋面的樓梯間和電梯間,構造柱、芯柱應伸到頂部,并與頂部圈梁連接;4樓梯間墻體應沿墻高每隔400mm水平通長設置φ4點焊拉結鋼筋網片,橫筋間距不大于200mm,埋入長度從墻的轉角處深入墻不應小于700mm;5樓梯間及門廳內墻陽角處的大梁支承長度不應小于500mm,并應與圈梁連接;6樓梯欄板不應采用無筋磚砌體;7頂層以下樓梯間墻體應在休息平臺或樓層半高處設置鋼筋混凝土帶或配筋磚帶,并與構造柱連接。5.2墻體構造措施5.2.1小砌塊用于承重墻體時,墻體構造措施應按現行標準《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03、《砌體結構通用規(guī)范》GB55007和《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建筑技術規(guī)程》JGJ/T14中的相關規(guī)定執(zhí)5.2.2小砌塊用于外墻、樓梯間墻、分戶墻時,厚度不宜小于190mm,內墻不宜小于90mm。外墻應使用封底或半封底的三排孔及以上砌塊,內墻墻厚大于190mm的應使用封底或半封底的雙排孔砌塊,不得使用通孔砌塊。5.2.3小砌塊非承重墻體高度不宜大于6m,當高度大于4m時宜在墻體半高處設置與框架柱或剪力墻相連通的鋼筋混凝土水平系梁。水平系梁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5.2.4廚房、衛(wèi)生間以及外墻與樓板交接處、底層砌塊墻體等有防水、防潮要求的房間或部位,應設置高度不小于200mm、厚度同墻厚的C20混凝土坎臺,或采用實心砌塊或配磚砌筑,并應做好防水、防潮措施。5.2.5外墻門、窗洞邊,當采用陶粒發(fā)泡砌塊、輕集料空心砌塊砌筑時,門窗、洞邊宜加設與墻同厚、寬度為120mm的混凝土邊框,混凝土強度不低于C20;當采用空心砌塊時,應用雙排孔盲孔砌塊,砌筑砂漿不應低于M7.5,宜用C20細石混凝土將孔洞填實;5.2.6在墻體的下列部位,砌塊孔洞應用C25混凝土灌實:1底層室內地面以下或防潮層以下的砌體;2無圈梁和混凝土墊塊的檁條和鋼筋混凝土樓板支承面下的一皮砌塊;3未設置混凝土墊塊的屋架、梁等構件支承處,灌實寬度不應小于600mm,灌實高度不應小于600mm的砌塊;4墻體縱橫墻交接處,距墻中心線每邊不小于300mm范圍內的孔洞,灌實高度應為墻身全高;5挑梁支承面下,其支承部位的內外墻交接處,縱橫各灌實三個孔洞,灌實高度不小于三皮砌塊。5.2.7小砌塊砌體之間、墻體與主體結構之間的連接應設置拉結筋、水平系梁、構造柱等可靠連接。拉結筋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拉結筋應沿墻高每隔(400~600)mm左右(兩皮砌塊在水平灰縫內設置不少于2φ6mm帶彎鉤鋼筋,或橫筋間距不大于200mm、φ4mm的焊接鋼筋網片;2拉結筋應埋入實心砌塊或盲孔砌塊水平砂漿層中,中空墻砌塊拉接筋直接鋪設在砌塊榫槽內;3拉結筋伸入砌體的長度,不應小于700mm;6、7度抗震設防區(qū)不應小于1000mm,宜沿墻全長貫通;8度抗震設防區(qū)時應全長貫通。5.2.8夾心墻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混凝土小砌塊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10;2夾心墻的夾層厚度不宜大于100mm。5.2.9夾心墻葉墻間的連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內外葉墻應采用經防腐處理的拉結件或鋼筋網片連接;2當采用環(huán)形拉結件時,鋼筋直徑不應小于4mm;當為Z形拉結件時,鋼筋直徑不應小于6mm。拉結件應按梅花形布置,水平和豎向最大間距分別不宜大于800mm和600mm;對有振動或有抗震設防要求時,其水平間距不宜大于800mm,豎向間距不宜大于400mm;3當采用鋼筋網片做拉結件時,網片橫向鋼筋的直徑不應小于4mm,其間距不應大于400mm;網片的豎向間距不宜大于600mm,對有振動或有抗震設防要求時,豎向間距不宜大于400mm;4拉結件在葉墻上的伸入長度,不應小于葉墻厚度的2/3,并不應小于60mm;5門窗洞口兩側300mm范圍內應附加間距不大于400mm的拉結件。注:對安全等級一級或設計使用年限大于50年的房屋,夾心墻葉墻間宜用不銹鋼拉結件。5.2.10在砌體中留槽洞及預埋管道時,應統(tǒng)一布置并在設計中明確位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在截面長邊小于500mm的承重墻體、獨立柱內不得埋設管線;2墻體中應避免開鑿溝槽;當無法避免時,應采取防止削弱墻體的措施,可采用局部墻體現澆,現澆墻體與砌塊墻體之間設馬牙槎,鋼筋網片不得截斷。3空心砌塊墻體內埋設管線時,宜采用預埋方式,或采用開槽砌塊、定制砌塊,避免打洞鑿槽,否則應采取防裂、防滲漏的措施;4在施工、安裝、使用過程中,嚴禁在墻上隨意開槽取孔。水、電、煤氣管道及門窗的預留預埋均應在墻體砌筑時配合進行。避雷線接地可利用四角芯柱鋼筋與接地線連接。5.2.11小砌塊砌體與主體結構間的連接,應根據房屋的高度、建筑體形、結構的層間變形、地震作用、墻體自身抗側力的利用等因素,選擇采用脫開連接或不脫開連接的構造。5.2.12脫開連接和不脫開連接的構造作法如下:1脫開連接:1)墻兩端與框架柱或剪力墻、墻頂面與框架梁之間留出20mm的間隙;2)墻兩端與框架柱之間宜用鋼筋拉結;3)墻與框架柱、梁的縫隙可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條或阻燃聚氨酯發(fā)泡膠填充,并用硅酮膠或其他彈性密封材料封縫。2不脫開連接:1)墻體與框架柱、剪力墻之間的不脫開連接:沿框架柱、剪力墻全高每隔400mm埋設2φ6mm拉結筋或φ4mm的鋼筋網片,鋼筋伸入砌體中的長度不應小于700mm。墻體與框架柱、剪力墻交接處的豎向灰縫砂漿應飽滿密實,并應采用原漿二次勾縫處理;2)墻體與梁、板之間的不脫開連接有兩種作法:作法一:墻頂與梁、板底之間預留高度(150~200)mm的墻頂縫,應在砌筑完成14d以后進行頂縫填塞,采用實心配磚斜砌頂緊,其傾斜度宜為60°~75°,并用砂漿填實空隙;作法二:墻體頂縫預留高度為(10~20)mm,應在砌筑完成14d以后進行頂縫填塞,采用填縫槍將配套砂漿壓入砌體頂縫填實,或配合發(fā)泡膠、嵌縫密封材料等填充密實,對擠出的砂漿應清理干凈。5.2.13砌體內墻上需吊掛設備和重物時,應在設計時事先考慮加固,留設預埋件。當砌筑完畢后確需吊掛重物時,應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如采用穿墻螺栓。對于后加的螺栓和支撐應符合強度和耐久性要求,并做好防水、防銹處理。5.2.14雨蓬梁宜與圈梁連接,否則在洞口兩側各加一根鋼筋混凝土芯柱,鋼筋穿過過梁,伸入上下圈梁內錨固。5.2.15女兒墻、陽臺欄板等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女兒墻、陽臺欄板及窗臺下的砌體長度大于5m時,應加設現澆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及壓頂。砌體高度不大于800mm時,可采取鋼筋砂漿帶或鋼筋混凝土壓頂;當高度大于800mm時,應采用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和壓頂,采用C25混凝土;2女兒墻、陽臺欄板等砌塊墻體宜用實心砌塊砌筑,女兒墻在人流入口和通道處應與主體結構錨固。非人流出入口和通道處,無錨固女兒墻的高度不宜超過500mm。5.3圈梁、過梁、芯柱、構造柱、挑梁5.3.1鋼筋混凝土圈梁應按下列要求設置:1多層房屋或比較空曠的單層房屋,應在基礎部位設置一道現澆圈梁;設置墻梁的多層砌體結構房屋,應在托梁、墻梁頂面和檐口標高處設置圈梁;2對廠房、倉庫、食堂等空曠單層房屋,當檐口標高為(4~5)m時,應在檐口標高處設置一道圈梁,當檐口標高大于5m時,應增加設置數量;3對多層砌體結構民用房屋,當層數為3層、4層時,應在底層和檐口標高處各設置一道圈梁。當層數超過4層時,除應在底層和檐口標高處各設置一道圈梁外,應在所有縱、橫墻上層層設置;4采用現澆混凝土樓(屋)的多層砌塊結構房屋,當層數超過5層時,除在檐口標高處設置一道圈梁外,可隔層設置圈梁,并與樓(屋)面板一起現澆。未設置圈梁的樓面板嵌入墻內的長度不應小于120mm,并沿墻長配置不少于2φ10mm的縱向鋼筋;5多層砌體房屋,應每層設置鋼筋混凝土圈梁,圈梁梁面標高須在樓層標高處;6對有吊車或較大振動設備的單層工業(yè)房屋,當未采取有效的隔振措施時,除應在檐口或窗頂標高處設置現澆混凝土圈梁外,尚應增加設置數量。5.3.2圈梁應符合下列構造要求:1圈梁應連續(xù)地設在同一水平面上,并形成封閉狀;當圈梁被門窗洞口截斷時,應在洞口上部增設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與圈梁的搭接長度不應小于其垂直間距的2倍,且不得小2現澆混凝土圈梁的截面寬度宜與墻厚相同,且不應小于190mm,高度不應小于120mm,配筋不應少于4φ12mm,箍筋間距不應大于200mm,箍筋直徑不應小于φ6mm;基礎圈梁的截面寬度宜取墻寬,截面高度不應小于200mm,縱筋不應少于4φ14mm;3圈梁兼作過梁時,過梁部分的鋼筋用量應按計算用量單獨配置;4山墻及橫墻圈梁的鋼筋應彎入縱向圈梁內,并彎入長度不小于500mm和鋼筋直徑的35倍;5屋蓋處圈梁宜現澆,樓蓋處圈梁可采用預制槽型底模整澆,槽型底模應采用不低于C25的細石混凝土制作;6挑梁與圈梁相遇時,應整體澆注。5.3.3門、窗洞口過梁宜采用預制過梁,當洞寬度小于1m時,可采用配筋砌體過梁;洞寬大于1m或門窗洞口上方有砌塊墻體時,應采用鋼筋混凝土過梁。過梁伸入墻體的長度不得小于390mm,否則應錨入柱內或采取其它可靠措施。驗算過梁下砌體局部受壓承載力時,可不考慮上部荷載的影響。5.3.4過梁上的荷載,可按下列規(guī)定采用;1梁、板荷載:當梁、板下的墻體高度小于過梁凈跨時,可按梁、板傳來的荷載采用。當梁、板下的墻體高度不小于過梁凈跨時,可不考慮梁、板荷載;2墻體荷載:當過梁上墻體高度小于1/2過梁凈跨時,應按墻體的均布自重采用。墻體高度不小于1/2過梁凈跨時,應按高度為1/2過梁凈跨墻體的均布自重采用。5.3.5小砌塊砌體應按下列規(guī)定設置鋼筋混凝土芯柱:1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應設置芯柱:1)縱橫墻交接處、墻段兩端和較大洞口兩側宜設置不少于單孔的芯柱;在外墻轉角、樓梯間四角的縱橫墻交接處的三個孔洞,宜設置鋼筋混凝土芯柱;2)有錯層的多層房屋,錯層部位應設置墻,墻中部的鋼筋混凝土芯柱間距宜適當加密,不宜大于2m,在錯層部位縱橫交接處宜設置不少于4孔的芯柱;3)電梯井道砌塊墻體,墻體四角的縱橫墻交接處允許采用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替代部分芯柱。2芯柱應符合下列構造要求:1)芯柱截面不宜小于120mm×120mm,應采用不低于C25的細石混凝土灌實;2)鋼筋混凝土芯柱每孔內插筋不小于1φ12mm,6~7度抗震設防區(qū)超過5層、8度抗震設防區(qū)超過4層時,插筋不應小于1φ14mm;底部應伸入室內地面以下500mm或與基礎圈梁錨固,頂部應與屋蓋圈梁錨固;3)芯柱應沿房屋全高貫通,并與各層圈梁整體現澆;4)在鋼筋混凝土芯柱處,應沿墻高每隔400mm設鋼筋網片與墻體拉結,網片伸入墻內不小于600mm。5.3.6小砌塊砌體的現澆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其設置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有關規(guī)定,并符合下列規(guī)定:1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應設置構造柱:1)墻長超過4m時,應加設構造柱;2)8度抗震設防區(qū)墻體中洞口寬度大于1.5m時,或6~7度抗震設防區(qū)墻體中洞口寬度大于2m時,或有特殊要求的洞口兩側;3)墻長大于墻高且端部無柱或剪力墻時;4)長度超過2.5m的獨立墻體;5)內外墻體交接處及外墻轉角處。2構造柱應符合下列構造要求:1)構造柱截面不宜小于190mm×190mm,縱向鋼筋不宜少于4φ12mm,箍筋間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應適當加密;6~7度抗震設防區(qū)超過5層、8度抗震設防區(qū)超過四層時,構造柱縱向鋼筋宜采用4φ14mm,箍筋間距不應大于200mm;外墻轉角的構造柱應適當加大截面及配筋;2)構造柱與小砌塊墻連接處應采用馬牙槎砌法,應采用先砌墻后澆搗構造柱的施工方法;與構造柱相鄰的砌塊孔洞,6度抗震設防區(qū)宜填實;7度抗震設防區(qū)應填實,8度抗震設防區(qū)應填實并插筋1φ12mm;3)構造柱與圈梁連接處,構造柱的縱筋應在圈梁縱筋內側穿過,保證構造柱縱筋上下貫通;4)構造柱可不單獨設置基礎,但應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與埋深小于500mm的基礎圈梁相連;5)應先砌墻后澆筑構造柱,并應按要求設置拉結鋼筋;6)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小于C25。3構造柱與砌塊連接處應砌成馬牙槎,并應沿墻高每隔400mm設焊接鋼筋網片(縱向鋼筋不應少于2φ4mm,橫筋間距不應大于200mm每邊伸入墻體不應小于600mm,不宜小于1m;4與圈梁連接處的構造柱的縱筋應穿過圈梁,構造柱縱筋上下應貫通。5.3.7采用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加強的砌塊房屋,應在外墻四角、樓梯間四角的縱橫墻交接處設置構造柱。在縱橫墻交接處,沿豎向每隔400mm設置直徑4mm焊接鋼筋網片,埋入長度從墻的轉角處伸入墻不應小于700mm。5.3.8同時設置構造柱和芯柱的小砌塊房屋,縱、橫墻內尚應按下列要求設置芯柱或構造柱:1橫墻內的芯柱或構造柱間距不宜大于層高的兩倍,下部1/3樓層的芯柱或構造柱間距應適當減??;2當外縱墻開間大于3.9m時,應另設加強措施;內縱墻的芯柱或構造柱間距不宜大于4.2m。5.3.9砌塊房屋的挑梁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03的規(guī)定。5.4墻體抗裂措施5.4.1小砌塊房屋的墻體應按表5.4.1規(guī)定設置伸縮縫。在鋼筋混凝土屋面上掛瓦的屋蓋應按鋼筋混凝土屋蓋采用。墻體的伸縮縫應與結構的其他變形縫相重合,在進行立面處理時,必須保證縫隙的伸縮作用。注:1當有實踐經驗并采取有效措施時,可適當放寬;2溫差較大且變化頻繁地區(qū)的房屋及構筑物墻體的伸縮縫的最大間距,應按表中數值予以適當減小。5.4.2為改善由于溫度變化引起的墻體開裂,多層房屋宜在下列部位采取措施:1窗臺處應用實心砌塊或配磚砌筑,或加設鋼筋混凝土壓頂或窗臺板。窗臺板厚不小于50mm,配筋不小于2φ8mm,窗臺板伸入窗間墻內不小于600mm;2房屋山墻可采取設置水平鋼筋網片或在山墻中增設鋼筋混凝土芯柱或構造柱。在山墻內設置水平鋼筋網片時,其間距不宜大于400mm;在山墻內增設鋼筋混凝土芯柱或構造柱時,其間距不宜大于3m;3對于頂層端頭單元的內縱、橫墻,宜在其中部設置水平現澆鋼筋混凝土防裂帶或沿墻長方向每隔1.4m設置防裂芯柱;4提高頂層砌體砂漿的強度等級;5加強頂層屋面圈梁。5.4.3小砌塊房屋頂層墻體,可根據情況采取下列防裂措施:1采用裝配式有檁體系鋼筋混凝土屋蓋和瓦材屋蓋;2屋面應設置保溫、隔熱層。屋面保溫(隔熱)層的屋面剛性面層及砂漿找平層應設置分隔縫,分隔縫間距不宜大于6m,并應與女兒墻隔開,其縫寬不應小于30mm;3在鋼筋混凝土層面板與墻體圈梁的接觸面處設置水平滑動層,滑動層可采用兩層油氈夾滑石粉或橡膠片等;對于長縱墻可只在其兩端的2~3個開間內設置,對于橫墻可只在其兩端各l/4范圍內設置(l為橫墻長度);4現澆鋼筋混凝土屋蓋當房屋較長時,宜在屋蓋設置分格縫,分格縫間距不宜大于20m;5當頂層屋面板下設置現澆鋼筋混凝土圈梁,并沿內外墻拉通時,圈梁高度不宜小于190mm,縱向鋼筋不小于4φ12mm,房屋兩端圈梁下的墻體內宜適當設置水平筋;6頂層挑梁末端下墻體灰縫內設3道焊接鋼筋網片(縱向鋼筋不宜小于2φ4mm,橫筋間距不宜大于200mm),鋼筋網片應自挑梁末端伸入兩邊墻體不小于1m;7頂層墻體門窗洞口過梁上砌體每皮水平灰縫內設置2φ4mm焊接鋼筋網片,并應深入過梁兩端墻內不小于600mm;8女兒墻應設置鋼筋混凝土芯柱或構造柱,構造柱間距不應大于4m(或每開間設置),插筋芯柱間距不宜大于1.6m,構造柱或芯柱插筋應伸至女兒墻頂,并與現澆鋼筋混凝土壓頂整澆在一起;9加強頂層芯柱(或構造柱)與墻體的拉結,拉結鋼筋網片的豎向間距不宜大于400mm,伸入墻體長度不宜小于1000mm;10當頂層房屋兩端第一、第二開間的內縱墻長度大于3m時,在墻中應加設鋼筋混凝土芯柱,并設置橫向水平鋼筋網片;11頂層橫墻在窗口高度中部宜加設3~4道鋼筋網片。5.4.4房屋底層墻體,可根據情況采取下列防裂措施:1增加基礎圈梁剛度;2基礎部分砌塊墻體在砌塊孔洞中用C25混凝土灌實;3底層窗臺下墻體設通長鋼筋網片,豎向間距不大于400mm。5.4.5對出現在小砌塊房屋頂層兩端和底層第一、第二開間門窗洞處的裂縫,可采取下列防裂措施:1在門窗洞口兩側不少于一個孔洞中設置不小于1φ12mm鋼筋,鋼筋應在樓層圈梁或基礎錨固,并采用不低于C25灌孔混凝土灌實;2在門窗洞口兩邊的墻體水平灰縫中,設置長度不小于900mm,豎向間距為400mm的2φ4mm焊接鋼筋網片;3在頂層和底層設置通長鋼筋混凝土窗臺梁,窗臺梁的高度宜為塊高的模數,縱筋不少于4φ10mm,鋼箍宜為φ6@200,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5。5.4.6砌塊房屋的頂層可在窗臺下或窗臺角處墻體內設置豎向控制縫,縫的間距宜為(8~12)mm。在墻體高度或厚度突然變化處也宜設置豎向控制縫,或采取其他可靠的防裂措施。豎向控制縫的構造和嵌縫材料應能滿足墻體平面外傳力和防護的要求。5.4.7當遇地基軟弱且建筑物體型較復雜時,宜在下列部位設置沉降縫:1建筑平面的轉折部位;2高度(或荷載)差異較大處;3地基土的壓縮性有顯著差異處;4建筑結構(或基礎)類型不同處;5分期建造的房屋交界處。沉降縫的寬度可按表5.4.7采用,縫內一般不填塞材料,當必須填塞時,應防止縫的兩側因房屋內傾而相互擠壓。注:當沉降縫兩側單元層數不同時,縫寬按層數較高者采用。5.4.8為減少由于不均勻沉降及溫度等因素引起的墻體裂縫,可采用以下措施:1建筑物宜簡單規(guī)則,其剛度與質量宜分布均勻,縱墻轉折不宜多,橫墻間距不宜過大,建筑物長高比不宜大于3;2為保證多層房屋及空曠房屋的整體性,應加強設置圈梁,并適當提高地基圈梁的剛度。在地基基礎設計中,應按規(guī)范的規(guī)定,嚴格控制房屋地基允許變形值;3底層外墻窗臺下設置水平通長鋼筋網片,并可采用填實砌塊;4應避免煙囪、蒸氣、爐灶等溫度較高的生活與生產熱源緊靠墻體或采取良好的隔熱防護措施。5.4.9小砌塊非承重墻除按5.2節(jié)進行墻體構造設置外,根據情況采取下列防裂措施:1小砌塊墻與不同材料(如混凝土梁、柱、墻)的交接處應采用纖維防裂砂漿和玻纖網格布在這些部位加強;2交接處的抹灰應鋪設加強網,加強網與各基體的搭接寬度不應小于200mm,并應位于抹灰層中部;3外墻抹灰層應設置分格縫,水平分格縫可設置在樓層框架梁中的位置,貫通并交圈,宜與窗口上沿或窗口下沿平齊;豎向分格縫可參照外立面門窗洞口設置,間距不應大于6m;不同墻體材料交接處宜設置分格縫;4分格縫寬度宜為(5~10)mm,深度不宜小于10mm,應采用高彈塑性、高粘結力、耐老化的密封材料嵌縫;5抹灰層厚度宜控制在25mm以內,當抹灰層總厚度大于或等于35mm時,在找平層中應附加一道加強網;6外墻的抹灰砂漿應摻入耐堿抗裂纖維。6.1一般規(guī)定6.1.1進入施工現場的原材料應附有出廠合格證,施工現場應按規(guī)定的質量標準以及產品質量說明書進行驗收,小砌塊強度等級必須符合設計要求。6.1.2同一單位工程使用的小砌塊宜采用同一廠家生產的產品。6.1.3小砌塊產品宜包裝出廠并采用托板裝運。小砌塊在生產廠內的自然養(yǎng)護齡期或蒸汽養(yǎng)護期及其后的停放期總時間不得少于28d。6.1.4墻體不得使用破裂、不規(guī)整、浸水和表面被污染的砌塊。承重墻體使用的小砌塊應完整、無破損、無裂縫。6.1.5采用小砌塊砌筑時,應將小砌塊生產時的底面朝上反砌于墻上。施工洞口預留直槎時,應對直槎上下搭砌小砌塊孔洞采用混凝土灌實。6.1.6砌體結構的芯柱混凝土應分段澆筑并振搗密實。并應對芯柱混凝土澆灌的密實程度進行檢測,檢測結果應滿足設計要求。6.1.7砌筑砂漿應選用小砌塊專用砌筑砂漿,小砌塊基礎砌體的砌筑必須采用專用防水砂漿;砂漿應滿足現行行業(yè)標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和混凝土磚砌筑砂漿》JC/T860和現行福建省地方標準《預拌砂漿生產與應用技術標準》DBJ/T13-76的質量要求和使用要求。砂漿強度等級應符合設計要求,應考慮專用砂漿、水泥的儲存期限對材料強度的影響。6.1.8砌筑砂漿應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保水率不得小于88%;砌筑砂漿的稠度若使用普通砌塊則以(50~70)mm為宜,若使用自保溫砌塊則以(60~80)mm為宜。6.1.9同一驗收批砌筑砂漿試塊強度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砌體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03的規(guī)定。6.2施工準備6.2.1小砌塊裝卸和堆放要求:1小砌塊裝卸時應輕拿輕放,嚴禁翻斗傾卸和任意拋擲;2小砌塊應按品種、規(guī)格、強度等級分批分別堆放,砌塊堆垛上應設有標志,堆垛間應留有通道;3小砌塊堆放場地應平整,并有防雨和排水措施,砌塊不應被油污污染,小砌塊不宜著地堆放;4小砌塊堆放高度不宜超過1.6m。6.2.2施工前應按建筑施工圖、砌體特點、塊型尺寸、樓層標高、芯柱數量,以及梁、柱和門窗位置等繪制小砌塊排列圖,應遵守下列原則:1盡可能使用主規(guī)格砌塊;2砌體中小砌塊應對孔錯縫排列(墻體的個別部位無法滿足時,應在灰縫中設置拉結鋼筋或鋼筋網片,但豎向通縫仍不得超過兩皮小砌塊);3垂直灰縫寬度和水平灰縫寬度宜控制在10mm,但不應小于8mm,也不應大于12mm;4外墻轉角處、縱橫墻交接處,小砌塊應分皮咬槎交錯搭砌;5芯柱位置的砌體小砌塊孔洞應上下貫通,樓地面第一皮及鋼筋搭接處應采用芯柱開口塊或過梁砌塊,作為清掃孔洞和搭接孔洞;6門窗洞口處應考慮門窗固定位置及固定方法,框的固定應采用經防腐處理的預埋木磚或實心的小砌塊。;7水電預埋管線在砌體內應布置好通道,在砌筑墻體時預留或預埋,不得隨意打鑿已砌筑好的墻體;8各種預埋件、錨固件,應根據位置選配相應的小砌塊;9預留施工孔洞應有堵洞砌筑方案;10小砌塊在砌體中的公稱尺寸為塊體的外型尺寸加灰縫尺6.2.3砌體施工前,應將基礎頂面或樓地面按標高找平,然后按施工圖和小砌塊排列圖放出砌體軸線、邊線、門窗洞口和梁柱中心線。在房屋四角或樓梯間轉角處設立皮數桿,皮數桿間距不宜超過15m,桿上除應標明皮數、灰縫外,還應標明窗臺板、門窗過梁、圈梁、預制件等的高度。6.2.4砌筑底層墻體前應對基礎工程按有關規(guī)定進行檢查和驗收,符合要求后方可進行墻體施工。6.2.5配筋小砌塊砌體剪力墻施工前,應按設計要求在施工現場建造與工程實體相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模擬墻。6.3墻體砌筑6.3.1墻體施工前必須根據砌塊排列圖在施工現場進行放線、排砌塊。6.3.2砌筑應從轉角定位處開始,內外墻應同時砌筑;墻體轉角處和縱橫交接處應同時砌筑。臨時間斷處應砌成斜槎,斜槎水平投影長度不應小于高度的2/3。6.3.3墻體材料應保持均一性,嚴禁在小砌塊砌體內混砌粘土磚或其他墻體材料,若需局部鑲砌時,應采用與原砌塊物理性能相近的實心小砌塊或混凝土預制塊。6.3.4對設計規(guī)定或施工所需的孔洞、管道、溝槽和預埋件等,必須在砌筑時預留或預埋,不得在已砌筑的墻體上開槽和取孔。6.3.5現場拌制的砂漿應隨拌隨用,拌制的砂漿應在3h內使用完畢;當施工期間最高氣溫超過30℃時,應在2h內使用完畢。預拌砂漿及專用砂漿的使用時間應按照廠家提供的說明書確定。濕拌砂漿除直接使用外,必須儲存在不吸水的專用容器內,并根據氣候條件采取遮陽、保溫、防雨雪等措施,砂漿在儲存過程中嚴禁隨意加水,當出現少量泌水時,應拌合均勻后使用。6.3.6砌體砌筑時,應遵守下列基本規(guī)定:1砌筑時應一皮一掛線,對有防水設防要求的墻體,線應掛在有防水設防的一側;碰到窗臺標高前,應在各房間彈出500mm水平線,以利于安裝、裝飾等專業(yè)配合作業(yè);2小砌塊砌筑前,應清理小砌塊表面的污物和芯柱所用砌塊孔洞四周的底部毛邊;3斷裂小砌塊或壁肋中有豎向凹形裂紋的小砌塊嚴禁用于承重墻體及外墻;4小砌塊在砌筑前不得澆水。對普通砌塊,宜為自然含水率,在天氣干燥炎熱并且氣溫超過30℃時,可在砌筑前1h~2h稍加噴水濕潤,待砌塊表干后方可上墻砌筑;對輕骨料混凝土小砌塊,宜提前1d~2d澆水濕潤;小砌塊表面過濕或有浮水時,不得使用;5砌筑前先拉水平線,在放好墨線的位置上,按排列圖從墻體轉角處或定位砌塊處開始砌筑,第一皮下應滿鋪砂漿。砌筑時,小砌塊應反砌,上下皮砌塊應對孔錯縫搭接砌筑。砌塊上下皮搭接長度不應小于90mm,否則應在灰縫中設置拉結鋼筋網或鋼筋;6砌體中的拉結鋼筋或網片必須放置于灰縫和芯柱內,否則應作防銹處理,不得錯放、漏放;7非承重隔墻與承重墻(或柱)不同時施工時,如設計無特別規(guī)定,可在承重墻的水平灰縫中(或柱中)分別預埋鋼筋或網片,其間距沿墻(或柱)高不得大于600mm,埋入長度每邊均不小于600mm;8一次鋪設砂漿的長度不宜超過800mm。鋪漿后應立即放置砌塊,要求一次擺正找平,不得撬動或碰撞已砌好的小砌塊,否則應清除原有砌筑砂漿重新砌筑。6.3.7墻體每日的砌筑高度應根據墻體的部位、氣溫、風壓等條件分別控制,避免連續(xù)砌筑引起墻體出現不均勻變形或裂縫。每日砌筑高度一般不宜大于1.4m或一步腳手架高度內,雨天施工日砌筑高度不宜超過1.2m。6.3.8砌體灰縫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灰縫應做到橫平豎直,砂漿飽滿、均勻密實;垂直灰縫及水平灰縫飽滿度均不低于90%;應邊砌邊勾縫,缺灰處應補漿壓平、壓實,并做成凹縫,凹進墻面2mm,不得出現瞎縫、透亮縫;2豎向灰縫應采用加漿方法,使其砂漿飽滿。嚴禁用水沖漿灌縫,也不得采用石子、木楔等物墊塞灰縫的操作方法;3砌體水平灰縫的厚度和垂直灰縫的寬度應控制在(8~12)mm,灰縫中有配筋時厚度不應大于15mm。所埋設的網片或拉結筋必須放置在砂漿層中。6.3.9當砌筑厚度大于190mm的小砌塊砌體時,宜在墻體內外側雙面掛線。6.3.10小砌塊砌體孔洞中填充隔熱或隔聲材料時,應砌一皮灌填一皮,且應填滿,不得搗實。所填材料須干燥、潔凈、不含雜物,粒徑應滿足設計要求。墻體采用內保溫隔熱或外保溫隔熱材料時,應按現行相關標準與規(guī)定施工。6.3.11當砌筑帶保溫夾芯層的小砌塊砌體時,應將保溫夾芯層一側靠置室外,并對孔錯縫。左右相鄰小砌塊中的保溫夾芯層應互相銜接,上下皮保溫夾芯層之間的水平灰縫處宜采用保溫砂漿砌筑。6.3.12小砌塊夾心墻施工應做到:1內外墻均應按皮數桿依次往上砌筑;2內外墻應按設計要求及時砌入拉結件;3砌筑時灰縫中擠出的砂漿與空腔槽內掉落的砂漿應隨砌筑、隨勾縫、隨清理。6.3.13固定圈梁、挑梁等構件側模的水平拉桿、扁鐵或螺栓應從小砌塊灰縫中預留孔穿入,不得在小砌塊塊體上打鑿安裝洞。內墻可利用側砌的小砌塊孔洞進行支模,模板拆除后應用C25混凝土將孔洞填實。6.3.14樓板支承處如無圈梁時,板下應砌一皮實心砌塊或用C25混凝土填實一皮,現澆混凝土圈梁底面一皮改用盲孔砌塊砌筑。6.3.15墻體上現澆混凝土圈梁等構件支模時,其所需的孔洞可利用側砌小砌塊孔洞。模板拆除后,應用C25混凝土將孔洞填實。6.3.16屋面女兒墻不應采用空心砌塊砌筑,外墻水平凹凸裝飾線(如挑檐、窗楣、窗臺等)應采用實心砌塊,并做好防裂、防滲漏措施。6.3.17每層砌塊墻體的第一、第二皮應采用實心砌塊砌筑,地坪以下應采用實心砌塊砌筑,廚衛(wèi)間應采用實心砌塊;廚衛(wèi)間墻體根部應設置高度不小于200mm的C25素混凝土帶,墻裙以下應使用防水砂漿抹灰。6.3.18梁端支承處的砌體,應根據設計要求用C25混凝土填實部分砌體孔洞,如設計無規(guī)定,則填實寬度不應小于400mm,高度不應小于190mm。6.3.19木門窗框與小砌塊砌體兩側連接處的上、中、下部位應在砌筑時埋入涂有瀝青木磚的小砌塊(190mm×190mm×190mm)或實心小砌塊。6.3.20門窗洞口兩側的小砌塊孔洞灌填C20混凝土后,其門窗與墻體的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