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633歷史學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1頁
中國人民大學《633歷史學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2頁
中國人民大學《633歷史學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3頁
中國人民大學《633歷史學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4頁
中國人民大學《633歷史學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

第一部分中國人民大學633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

2016年中國人民大學633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回憶版)

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633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回憶版)及詳解(含

部分答案)

2014年中國人民大學633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

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633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回憶版)

第二部分中國人民大學相關專業(yè)考研真題

2006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近現(xiàn)代史(1840~1949)考研真題

2006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古代史考研真題(回憶版)

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古代史考研真題

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近代史考研真題

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近現(xiàn)代史(1840~1949)考研真題

2004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古代史考研真題

2004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近代史考研真題

2004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現(xiàn)代史考研真題

2003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古代史考研真題

2003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近代史考研真題

2003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現(xiàn)代史考研真題

2003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近現(xiàn)代史(1840~1949)考研真題

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近代史考研真題

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古代史考研真題

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現(xiàn)代史考研真題

2001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現(xiàn)代史考研真題

2000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現(xiàn)代史考研真題

第一部分中國人民大學633歷史學綜合考

研真題

2016年中國人民大學633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

(回憶版)

一、名詞解釋

1.法經(jīng)

2.給事中

3.多倫會盟

4.整理黨務案

5.海防塞防之爭

6.鄉(xiāng)村建設派

二、史料分析

1.蘇軾的一篇文章《人法并任》

問題:(1)用現(xiàn)代漢語說明蘇軾的問題。

(2)解釋兩句話的含義:久留不易之格;封糊謄錄。

(3)說說自己對解決上述問題的看法和建議。

2.考的應詔統(tǒng)籌全局折

問題:(1)說明作者和本文的出處。

(2)說明其內(nèi)容和意義。

三、分析題

1.列舉南北朝走向統(tǒng)一的關鍵事件,并分析北方能夠統(tǒng)一全國的

原因。

2.明清時期的黃河治理以及政治社會影響。

3.說明鴉片戰(zhàn)爭前后的經(jīng)世思想。

4.說明南京政府在抗戰(zhàn)前10年的經(jīng)濟建設成就。

古代漢語

1.關于漢書列傳記載的問題。

2.出在孟子。

3.關于皇帝出奔。

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633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回

憶版)及詳解(含部分答案)

一、名詞解釋

1.土斷

答:土斷是東晉和南朝為解決僑置問題而推行的整理戶籍及調(diào)整地

方行政區(qū)劃的政策。由于僑置引起戶籍混亂,影響財政收人,從晉成帝

時開始推行“土斷”。所謂土斷,就是以土(居住地)作為斷定戶籍的依

據(jù),使之著籍,取消僑人原來的臨時戶籍(白籍),改由居住地編制統(tǒng)一

的黃籍,同時也就取消了僑人免除調(diào)役的優(yōu)待。興寧二年(364年)三月庚

戌日,由桓溫主持庚戌土斷,嚴厲清查戶口,對隱匿戶口的豪族地主也

給予懲處,收效很大。義熙九年(413年),劉裕主持的“義熙土斷”也很有

成效。土斷推行后,國家控制的戶口大量增加,賦稅收入明顯增加。

2.臺諫合一

答:臺諫合一是宋以后實施的監(jiān)察制度。臺官是指御史大夫、御史

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監(jiān)察御史,其主要職務為糾彈官邪,是監(jiān)

督官吏的官員;諫官是指諫議大夫、拾遺、補闕、司諫和正言,其主要

職務是侍從規(guī)諫,是諷諫君主的官員。自宋代開始,開了臺諫合一之

端,兩者事權相混,諫官也擁有對百官的監(jiān)察權。宋代臺諫,實即御史

臺、監(jiān)司、諫官連稱。后世廢門下省,諫官隨之廢除。明代給事中職兼

前代諫議之責,因此稱給事中為給諫,而通稱御史為臺諫。

3.隆慶和議

答:隆慶和議是明朝與蒙古達成的對俺答汗的封王、通貢和互市的

協(xié)議。明朝后期,俺答汗率軍擾邊,一度直逼北京,制造“庚戌之變”。

隆慶年間,明朝邊防經(jīng)過整飭,軍事力量有所加強,俺答汗始與明廷修

好,雙方簽訂隆慶和議。規(guī)定:①明朝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其家族成員

和蒙古其他首領都封授大小官職。②恢復通貢關系,每年一貢,貢馬不

得超過五百匹,來使不得超過一百五十人。③在大同宣府等邊鎮(zhèn)開設互

市場所,大市每年一次,小市每月一次,聽邊民自由貿(mào)易。和議使蒙古

各部落的物質(zhì)需求得到滿足,明朝的北部邊疆的壓力緩解。

4.內(nèi)務府

答:內(nèi)務府是清代獨有的機構(gòu),職官多達三千人,比事務最繁的戶

部人數(shù)多十倍以上,可以說是清朝規(guī)模最大的機關。內(nèi)務府主要職能是

管理皇家事務,諸如皇家日膳、服飾、庫貯、禮儀、工程、農(nóng)莊、畜

牧、警衛(wèi)扈從、山澤采捕等,還把持鹽政、分收榷關、收受貢品。內(nèi)務

府主要機構(gòu)有“七司三院”,最重要的是廣儲司,專儲皇室的金銀珠寶、

皮草、瓷器、綢緞、衣服、茶葉等特供品。直至1924年溥儀被驅(qū)逐出宮

為止才被廢除。

5.《局外旁觀論》

答:《局外旁觀論》是赫德在1865年9月18日向總理衙門遞呈的自

己對清政府內(nèi)政外交所提出的批評和建議,文章系統(tǒng)地表達了赫德對中

國事務的看法。清政府對此的反應不僅是遲鈍的,而且是片面的?!毒?/p>

外旁觀論》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洋務運動的發(fā)展,但其實質(zhì)是扶持行將

朽木的清政府,使它能承受英帝國及其他列強的侵略和索要。

6.憲政編查館

答:憲政編查館是清政府為推行“預備立憲”而設置的機構(gòu)。光緒三

十三年(1907)8月改考察政治館為憲政編查館,直屬軍機處。下設編

制、設計、官報3局,庶務、譯書、圖書3處。其主要任務是辦理奉旨交

議的有關憲政折件及承擬軍機大臣交付調(diào)查各件;翻譯各國憲法、編訂

法規(guī)及考核各部院、各省政治情況等等。1911年(宣統(tǒng)三年)5月清政

府裁撤軍機處,改設內(nèi)閣,此館隨之撤消。

7.法幣改革

答:法幣政策是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廢止銀本位制、以法定紙幣為

本位貨幣的幣制改革。1935年,國民政府在英國政府支持下,發(fā)布緊急

法令,實行幣制改革。規(guī)定自4日起,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發(fā)行

之鈔票為法幣(1936年又加入中國農(nóng)民銀行)。所有公私收付一律使用法

幣,不得使用現(xiàn)金;實行白銀國有,所有白銀必須在規(guī)定限期內(nèi)兌換法

幣;改銀本位制為外匯本位制。法幣改革對于制止大量白銀外流,扭轉(zhuǎn)

金融緊縮及工商不振的狀況,曾起過積極作用。

二、論述(4選3)

1.試論王莽改制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

答:(1)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是王莽新朝以托古為名所進行的改革。公元8年,王莽代

漢稱帝,改國號為新。王莽掌權后,為了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頒發(fā)詔

令,進行改制。其主要內(nèi)容是:王田、奴婢政策、五均六筅、改革幣

制、統(tǒng)一度量衡、更易名號等。但王莽改制很快就失敗了。

(2)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時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的一次政治改革。宋

自慶歷新政失敗,積貧積弱政局日趨嚴重。嘉祜三年(1058),王安石

上《言事書》,提出改革主張,但未采購。熙寧二年(1069)二月,神

宗以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方面進行改革。首先設

制置三司條例司,議行政法。七月相斷頒布“均輸法,農(nóng)田水利法,青

苗法。次年條例司,撤消以司農(nóng)寺為制定與推行新法機構(gòu)。十二月王安

石任宰相,理財?shù)拿庖凼幸?,方田均稅諸法,強年的置將保甲、保馬諸

法先后推行。還改革學??婆e制度,裁并州縣,干整頓軍隊等。變法侵

犯了部分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遭到韓琦、司馬光反對。七年四月,王安石

罷相,次年三月夏相,得到神宗全力支持,改革派內(nèi)部分裂,九年

(1076)十月,王安石罷相,次年二月夏相得到神宗全力支持,改革派

內(nèi)問分裂,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二次辭去相位。其后神宗主持變

法,但王安石強調(diào)的“摧制兼并”推行不力。變法扭轉(zhuǎn)了北宋積貧局勢,

軍事力量有所增強。

(3)王莽改制與王安石變法的相同點

①背景相同

西漢后期,朝廷的賦稅勞役日益嚴重,統(tǒng)治階級“多畜奴婢,田宅

無限”,奢侈揮霍,弄得民窮國虛,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數(shù)量惡性

膨脹,成為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階級矛盾和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矛盾日趨尖

銳,各地起義不斷。

王安石變法前,存在三大尖銳的社會矛盾。宋朝統(tǒng)治者由于對土地

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態(tài)度,導致三分之一的自耕農(nóng)淪為佃戶和豪強地主

隱瞞土地,致使富者有田無稅、貧者負擔沉重,連年的自然災害加劇了

農(nóng)民苦難,因而造成各地農(nóng)民暴動頻繁,導致階級矛盾尖銳;北宋與西

夏、遼國常年戰(zhàn)爭不斷,使得民族對立十分嚴重;此外在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

的改革派與守舊派之間的斗爭十分激烈。

相同背景使得王莽改制與王安石變法成為必然的趨勢。

②都遭到大地主的反對

王安石變法中提出的方田均稅法清查出豪強地主隱瞞的土地,增加

了國家財政收入,也減輕了農(nóng)民負擔,卻嚴重損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

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

王莽改制中所實行的王田私屬制將全國土地改稱“王田”,即廢除土

地私有制,實行土地國有制,私人不得買賣;實行王田的詔令一經(jīng)公布

就遭到大小土地所有者的強烈反對,一部分地主、官僚甚至舉兵反抗。

③都以失敗而告終

無論是王莽改制還是王安石變法最后都以失敗告終。

(4)王莽改制與王安石變法的不同點

①方式不同

王莽希望通過改制復古,以達到穩(wěn)定社會的目的,為此,他將官職

名稱改為古代官職,按照王田制來解決土地問題,改革幣制為復古幣

制,王莽倒行逆施的改革措施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王安石變法是從實際著眼,所提出的改革方案也較為完備,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后期的執(zhí)行不力,加上王安石本人性格剛愎自用,

在辭去相位后,改革最終失敗。

②產(chǎn)生的效果不同

王莽改制并沒有取得任何有效的成果,王安石變法雖然也以失敗告

終,但經(jīng)過王安石變法的北宋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政府財政收入有

所增加,軍隊戰(zhàn)斗力也得到提升,在對西夏戰(zhàn)爭中取得了一定的優(yōu)勢。

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延續(xù)了北宋的壽命。

2.評17世紀中國范圍內(nèi)的政局變革。

3.論中國現(xiàn)代國家觀念的產(chǎn)生和演變。

4.評洋務運動中的留學狀況。

2014年中國人民大學633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

一、名詞解釋(70分)

1.安西四鎮(zhèn)

2.《史通》

3.慶歷新政

4.琦善

5.丁戊奇荒

6.《新潮》

7.四平戰(zhàn)役

二、材料題

(一)(每小題15分,共30分)

材料一:《左傳》:初,稅畝,非禮也,谷出不過藉,以豐財也。

材料二:《漢書·食貨志》: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經(jīng)界,徭役

橫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詐,公田不治。故魯宣公“初稅畝”,《春秋》

譏焉。于是上貪民怨,災害生而禍亂作。

材料三:《國語·齊語》:相地而衰征,則民不移;政不旅舊,則

民不偷;山澤各致其時,則民不茍;陸.阜.陵.墐.井.田.疇均,

則民不憾;無奪民時,則百姓富;犠牲不略,則牛羊遂。

問:1.解釋“初稅畝”“公田”和“相地而衰征”;

2.談談你對這三個材料的認識。

(二)給下列材料加句讀:(30分)

材料是嚴復的《論世變之亟》:“夫自由一言,真中國歷古圣賢之

所深畏,而從未嘗立以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各具賦

畀,得自由者乃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國國各得自由,第務令毋相

侵損而已。侵人自由者,斯為逆天理,賊人道。其殺人傷人及盜蝕人財

物,皆侵人自由之極致也。故侵人自由,雖國君不能,而其刑禁章條,

要皆為此設耳。中國理道與西法自由最相似者,曰恕,曰絜矩。然謂之

相似則可,謂之真同則大不可也。何則?中國恕與絜矩,專以待人及物

而言。而西人自由,則于及物之中,而實寓所以存我者也。自由既異,

于是群異叢然以生。粗舉一二言之:則如中國最重三綱,而西人首明平

等;中國親親,而西人尚賢;中國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

國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國貴一道而同風,而西人喜黨居而州處;中國

多忌諱,而西人眾譏評。其于財用也,中國重節(jié)流,而西人重開源;中

國追淳樸,而西人求歡虞。其接物也,中國美謙屈,而西人務發(fā)舒;中

國尚節(jié)文,而西人樂簡易。其于為學也,中國夸多識,而西人尊新知。

其于禍災也,中國委天數(shù),而西人恃人力。若斯之倫,舉有與中國之理

相抗,以并存于兩間,而吾實未敢遽分其優(yōu)絀也?!?/p>

問題:1.本段文字出自文章的題目、作者是誰;

2.解釋這段文字;

3.談談你的看法。

三、論述題(四選三,每題40分,共120分)

1.比較漢、唐宦官專政的異同。

2.軍機處是什么和作用。

3.論甲午戰(zhàn)爭的影響。

4.論近代的軍閥。

四、文言文部分斷句,用現(xiàn)代標點。(20分)

及至孝宣,繇仄陋而登至尊,興于閭閻,知民事之艱難。自霍光薨

后始躬萬機,厲精為治,五日一聽事,自丞相已下各奉職而進。及拜刺

吏守相,輒親見問,觀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質(zhì)其言,有名實不相

應,必知其所以然。常稱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嘆息愁恨之心

者,政平訟理也。與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為太守,吏民之

本也,數(shù)變易則下不安,民知其將久,不可欺罔,乃服從其教化。故二

千石有治理效,輒以璽書勉厲,增秩賜金,或爵至關內(nèi)侯,公卿缺則選

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漢世良吏,于是為盛,稱中興焉。若趙廣漢.韓

延壽.尹翁歸.嚴延年.張敞之屬,皆稱其位,然任刑罰,或抵罪誅。

王成.黃霸.朱邑.龔遂.鄭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生

有榮號,死見奉祀,此凜凜庶幾德讓君子之遺風矣。

五、古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30分)

1.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

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

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民之憔悴

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鬃釉唬骸?/p>

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斀裰畷r,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

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孟子·公孫丑》

2.夫為于可為之時則從,為于不可為之時則兇。如董狐之書法不

隱,趙盾之為法受屈,彼我無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

古。至若齊史之書崔弒,馬遷之述非漢,韋昭仗正于吳朝,崔浩犯諱于

魏國,或身膏斧鉞,取笑當時;或書填坑窖,無聞后代。夫世事如此,

而責史臣不能申其強項之風,勵其匪躬之節(jié),蓋亦難矣。是以張儼發(fā)

憤,私存《嘿記》之文;孫盛不平,竊撰遼東之本。以茲避禍,幸獲兩

全。足以驗世途之多隘,知實錄之難遇耳。

——劉知幾的《史通·直書》

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633歷史學綜合考研真題(回

憶版)

一、名詞解釋(70分)

1.河西四郡

2.交子

3.三法司

4.校邠廬抗議

5.中日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