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地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1頁
天津市部分地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2頁
天津市部分地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3頁
天津市部分地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4頁
天津市部分地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天津市河西區(qū)2024屆高三下學(xué)期二模語文試題三、(15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清水丹山之間,有隱君子,姓徐名吉民。別號樂軒居士。居士少業(yè)儒,以數(shù)試不利,遂去諸生,懷終隱之志。日以種德為事,周人之急,不啻身有之。依范文正公故事,創(chuàng)義田義塾。諱言人過,喜稱人善。又善蒔藥,故得藥物最真,凡乞者即與之,以治病多效。得一奇方,必普傳于人。凡數(shù)百里內(nèi),僧剎道院,力可新者,皆竭力為之。居士雖外托沉冥,而好讀書,所著奇書最多,遇友人佳詩及文字,即壽諸石。所居近滄游溪,種樹數(shù)十萬株,如云封霧接。居士跨蹇往來其間,與田夫野老,坐草菜,說耕耘事。手種茗,不啻天池、虎丘。家釀醇酒,清洌異常。居士性不多飲,少飲即酣暢,任意瀟酒。久之襄集成帙。自號曰《樵歌》云。嗟乎,詩之累于應(yīng)酬也久矣!居士隱于樵,故謝絕一切人間應(yīng)酬。凡意之所不欲言而不得不言,與口之所不欲言而不得不言者,居士皆無有。故落筆即有煙云之趣,依稀與陶元亮、王無功相似。今春,予由當(dāng)陽玉泉得晤居士,一見歡然訂交。蓋居士與予友劉孝廉玄度最相知。及玄度之沒也,多方搜求遺集,編次以授予。朔望必莫,談及必泣,其急友誼如此。樵乎,樵乎,其真有隱德俠骨者耶!后之人讀《樵歌》,居士之清標逸致,亦可想見其一斑也。(節(jié)選自袁中道《徐樂軒<樵歌>序》)材料二:嗟夫,詩道之不古久矣!世之號善吟者,往往流連光景,使人馳騖乎玄虛荒忽之場,控之非有,挹之非無。至造為奇論謂詩有生意須人持之不爾便將飛去。此何為者哉?殊不知詩者本乎性情,而不外于物則、民彝者也。舍此而言詩,詩之道喪矣!濂也不敏,自童年習(xí)為比興之學(xué),腥穢填而襟靈弗舒,形于言辭則平凡為已甚。今幸獲讀先生之詩,庶幾其有發(fā)哉。(節(jié)選自宋濂《霞川集序》)【注】①陶元亮: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王無功:王績,字無功,初唐隱逸詩人。②物則:物理,事物的法則。民彝:人倫,人與人相處的倫理道德準則。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又善蒔藥,故得藥物最真蒔:栽種 B.手種茗,不啻天池、虎丘手:親自C.詩之累于應(yīng)酬也久矣累:拖累 D.庶幾其有發(fā)哉庶幾:恐怕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以數(shù)試不利,遂去諸生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B.得一奇方,必普傳于人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C.凡意之所不欲言而不得不言提刀而立,為之四顧D.詩道之不古久矣胡為乎遑遑欲何之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A.至造為奇/論謂詩/有生意/須人持之不/爾便將飛去B.至造為奇論/謂詩有生意/須人持之/不爾便將飛去C.至造為奇/論謂詩有生意/須人持之/不爾便將飛去D.至造為奇論/謂詩有生意/須人持之不/爾便將飛去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遂去諸生”的“去”意為“放棄”,與《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去”意思不同。B.“即壽諸石”的“諸”為兼詞,與《愚公移山》中“投諸渤海之尾”的“諸”意思相同。C.不敏,文中指行動緩慢,與成語“敬謝不敏”中的“不敏”意思不相同。D.朔望,指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和初一。既望,通常指農(nóng)歷每月十六日。1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〢.徐樂軒少年時以儒學(xué)為業(yè),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一直未能考中,于是懷有終身隱居的志向。B.徐樂軒大公無私,常施舍藥物給他人,這些藥物治病大多有效果。得到奇方,他必分享于人。C.徐樂軒喜好讀書,著書很多,看到友人的好詩文,擔(dān)心自己不能長久欣賞,總要把它們刻在石上反復(fù)看。D.宋濂認為自己雖然自幼學(xué)習(xí)詩歌,但是襟懷、心靈不得舒展,所做詩歌過于平凡,能夠讀到《霞川集》是人生幸事。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日以種德為事,周人之急,不啻身有之。(2)及玄度之沒也,多方搜求遺集,編次以授予。13.請結(jié)合材料一簡要分析,徐樂軒的詩歌創(chuàng)作如何體現(xiàn)了宋濂“詩者本乎性情”的觀點?!敬鸢浮?.D8.A9.B10.C11.C12.(1)每天把布施恩德作為要事,救濟他人的急難,如同自身有急難一般。(2)等到玄度去世以后,(居士)想方設(shè)法尋求他留下的文集,按次序編排后把它交給我。13.①他的詩體現(xiàn)其“隱德俠骨”“清標逸致”。②他的詩來源于親近自然的隱者生活,有隱逸之趣。③他的詩言為心聲,沒有違心之言?!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又擅長栽種藥草,因此所得藥物最真。B.句意:親自種植茶樹,(所產(chǎn)之茶)不異于天池、虎丘的名茶。C.句意:詩歌受應(yīng)酬的拖累已經(jīng)很久了!D.庶幾:表示希望的語氣詞,意為或許可以、希望、但愿。句意:希望會對我有所啟發(fā)吧。故選D?!?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介詞,因為的意思。句意:因為多次科考不中,于是放棄秀才身份。/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鄭國同時依附于楚國與晉國。B.向、給;/對,對于。句意:得到一個奇方,必定普遍地傳及眾人。/但當(dāng)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C.表示轉(zhuǎn)折的連詞;/表示修飾關(guān)系。句意:凡是心里所不想說卻不得不說。/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D.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動詞,往到,到……去。句意:詩道(作詩的規(guī)律、主張和方法)不淳樸已經(jīng)很久了!/為什么心神不定,還想去什么地方。故選A?!?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甚至造出一些奇談怪論,說是詩歌有生命,須得人親手握住,否則便會飛去?!捌嬲摗弊鳌霸鞛椤钡馁e語,之間不能斷開,賓語后斷句,排除AC;“之”作“持”的賓語,賓語后斷句,排除D。故選B?!?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文言一詞多義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放棄;過去。句意:于是放棄秀才身份。/好比晨露轉(zhuǎn)瞬即逝,過去失去的時日實在太多。B.正確。句意:就把它刻寫在石頭上。/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C.錯誤。“文中指行動緩慢”錯誤。文中的“不敏”與“敬謝不敏”中的“不敏”都指“不聰敏、沒有才能”,是自謙之詞。句意:我不聰敏。/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夠,不能接受,只好謝絕。D.正確。故選C?!?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擔(dān)心自己不能長久欣賞”錯誤。徐樂軒將友人的好詩文“壽諸石”上的目的,是唯恐其不流傳于后世。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種”,布施;“周”,周濟,救濟;“不啻”,不異于,如同。(2)“及”,等到;“沒”,通“歿”,去世;“編次”,按次序編排?!?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據(jù)“樵乎,樵乎,其真有隱德俠骨者耶!后之人讀《樵歌》,居士之清標逸致,亦可想見其一斑也”可知,他的詩體現(xiàn)其“隱德俠骨”“清標逸致”。根據(jù)“故落筆即有煙云之趣,依稀與陶元亮、王無功相似”可知,他的詩來源于隱者生活,落筆即有隱逸之趣。根據(jù)“凡意之所不欲言而不得不言,與口之所不欲言而不得不言者,居士皆無有”可知,他的詩言為心聲,沒有違心之言。參考譯文:材料一:清水丹山之間,有一位隱士,姓徐名吉民,別號樂軒居士。居士少年時以儒學(xué)為業(yè),因為多次科考不中,于是放棄秀才身份,懷有終身隱居的志向。每天把布施恩德作為要事,救濟他人的急難,如同自身有急難一般。依照范仲淹的舊例,創(chuàng)立義田(為贍養(yǎng)族人或貧困者而置的田產(chǎn))、義塾(不收學(xué)費的私塾)。不愿談?wù)撍说倪^錯,喜歡稱揚他人的好處。又擅長栽種藥草,因此所得藥物最真,只要有人請求就施舍給他,用來治病大多見效。得到一個奇方,必定普遍地傳及眾人。方圓數(shù)百里內(nèi)所有的寺廟和道院,只要有能力翻新的,都盡心竭力去做。居士雖對外不事聲張,泯然無跡,但是愛好讀書,撰寫的奇書最多,遇到友人的好詩和好文章,就把它刻寫在石頭上。住所靠近滄游溪,栽種了數(shù)十萬株樹,仿佛連云接霧,-望無際。居士駙著蹇驢往來其中,與山野父老坐在草地上,談?wù)f些耕種之事。親自種植茶樹,(所產(chǎn)之茶)不異于天池、虎丘的名茶。家中釀造的美酒,異常清醇。居士天性不多飲酒,少許飲酒就很暢快,任隨其意,自然(揮灑)。一段時間以后輯集成冊,自己命名為《樵歌》。唉,詩歌受應(yīng)酬的拖累已經(jīng)很久了!居士隱身于樵采,因而對人間應(yīng)酬一概謝絕。凡是心里所不想說卻不得不說,口中所不愿言卻不得不言的話,居士全都沒有。所以一落筆就有隱逸山林之趣,與陶淵明、王績相類似。今年春天,我有幸在當(dāng)陽玉泉寺晤見居士,初次見面就高興地結(jié)為朋友。這是因為居士與我的友人劉玄度孝廉最為知心。等到玄度去世以后,(居士)想方設(shè)法尋求他留下的文集,按次序編排后把它交給我。朔日與望日必祭奠(玄度),說到他時必定哭泣,居士就像這樣重視友誼。樵夫啊樵夫,他真是施德于人而不為人所知,具有見義勇為氣魄的人??!后來的人讀了《樵歌》,對居士清高的人格、超逸的興致。也可以有所領(lǐng)略和想像了。材料二:唉,詩道(作詩的規(guī)律、主張和方法)不淳樸已經(jīng)很久了!當(dāng)今世上那些號稱善作詩的人,其題材或辭句往往局限于美好的景象,使人奔走于玄虛、荒誕之境,若有若無,難以把握。甚至造出一些奇談怪論,說是詩歌有生命,須得人親手握住,否則便會飛去。這說的是些什么話?(他們)竟不知道詩歌以真性情為根本,而不外乎物理與人倫。拋棄這些去談?wù)撛姼?,詩道就喪失了!我不聰敏,自童年起學(xué)習(xí)詩歌,腥氣、污穢沉積淤塞,襟懷、心靈不得舒展,寫成詩歌則過于平凡。如今有幸能讀到先生的詩,希望會對我有所啟發(fā)吧。天津市和平區(qū)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下學(xué)期第二次質(zhì)量調(diào)查語文學(xué)科試卷三、(每小題3分,共15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題。忠恕,違道不遠(明)歸有光天下不求道于有,而求道于無。求道于無,而道始荒矣。求道于有,而道始存矣。求道者,非求其無也。求其無者,非求也。蓋道根諸心,心所自有,奚庸之他!故求道于有者,求諸心之謂也。自堯、舜、禹、湯之跡遠,文、武、周公之學(xué)荒,世之論道者不勝其說,而求道者不勝其涂;汶汶紛紛,孔氏之門辭而辟之,曰不足也,而為之說曰忠恕,則足以近道。夫天下方苦于道之難求其說宏遠恣肆窮天極地嘵嘵焉唯恐其意之不詳萃其終身之力白首有不得其源者。而孔氏之徒,一言以蔽之,何其言之簡而功之徑也!嗟乎!道固然也,非孔氏之徒為之也。天下之患,在于不知道。知其物而后能取之,知其途而后能由之,知其的而后能射之;夫然后取之而獲,由之而至,射之而中也。不知其道而求之,何怪其言愈多,力愈勤,而愈不至也。嗟乎!亦取之心而已,謂道為遠人,而心亦遠人乎?天命之謂性,率是性而為道,心即道也。舍心以言道,則為荒遠,荒遠非道。舍道以言心,則為形軀,形軀非心。道也者,無所不盡,而心者,道之舍也。心以會道,而私或漓之;心以通道,而私或間之。心失其所以為心,故道失其所以為道?!对姟吩唬骸耙暊柌魂?,我思不遠?!眴韬?!亦反之心而已矣。忠恕者,反諸其心,淳漓去間之道也。匹夫懷千金之璧,涂而失之,烏得不從其涂而求之也?物我之未融,形骸之未化,不能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融而化之,體烏有不一乎?故自圣人以下,未嘗不勉勉于茲也。為人子者,以父之心為心,則何患乎不孝?為人臣者,以君之心為心,則何患乎不忠?居乎前后左右者,而以前后左右之心為心,則何患乎上下四方之不均?故忠恕非有所增益之也,求吾之心也。翳去而目明,垢去而鑒明,私去而心明,心明而道在是矣。故曰:“心之精神是謂圣?!惫试唬骸胺蜃又溃宜《岩??!笨资现畬W(xué),何其簡而易,徑而要也!抑此所謂忠恕者,先儒以為學(xué)者之忠恕耳。嘗試推之,程子之言曰:充拓之,則天地化,草木蕃,萬物一也。宇宙會合,由忠恕之故;宇宙澆漓,由不忠恕之故。秦、漢以來,上下之分嚴,君臣之情塞,失均于貧富,奔命于征求,駢死于誅罰。匹夫匹婦;不獲自盡者多矣。長人者可無意于斯乎?。ㄟx自《震川先生集》,有刪改)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孔氏之門辭而辟之辟:批駁B.視爾不臧臧:善,好C.翳去而目明翳:遮蔽D.駢死于誅罰駢:一起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夫然后取之而獲吾嘗終日而思矣B.則為荒遠金就礪則利C.以君之心為心既自以心為形役D.居乎前后左右者郁乎蒼蒼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夫天下方苦于道之難求/其說宏遠恣肆/窮天極地/嘵嘵焉唯恐其言之不詳/萃其終身之力/白首有不得其源者B.夫天下方苦于道之難求其說/宏遠恣肆/窮天極地/嘵嘵焉唯恐其言之不詳/萃其終身之力/白首有不得其源者C.夫天下方苦于道之難求/其說宏遠恣肆/窮天極地/嘵嘵焉唯恐其言之不詳萃/其終身之力/白首有不得其源者D.夫天下方苦于道之難求其說/宏遠恣肆/窮天極地/嘵嘵焉唯恐其言之不詳萃/其終身之力/白首有不得其源者10.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體現(xiàn)歸有光對“道”認識的一組是()①天下不求道于有,而求道于無②天命之謂性,率是性而為道,心即道也③而心者,道之舍也④心以會道,而私或漓之⑤心明而道在是矣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A.③④⑤ B.①②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1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篇圍繞“求道于有”與“求道于無”展開,將求道的方式和結(jié)果進行對比,強調(diào)了求道者應(yīng)當(dāng)從實際出發(fā),而非追求虛無。B.作者認為自從孔子及其弟子提出“道”后,道就始終存在于天地之間;而天下之所以會有種種禍患,其根源在于人們不了解“道”。C.文章通過匹夫失璧,“從其涂而求之”的生動描繪,形象地說明追求忠恕,即應(yīng)“反諸其心”這一道理。D.本文運用排比、對比、引用等手法,論證有力;語言簡練而深刻,字里行間透露出對“道”的深刻理解和獨特見解。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蓋道根諸心,心所自有,奚庸之他!故求道于有者,求諸心之謂也。(2)孔氏之學(xué),何其簡而易,徑而要也?。?)長人者可無意于斯乎!13.請結(jié)合文本概括“忠恕”的具體內(nèi)涵。【答案】7.C8.B9A10.D11.B12.(1)因為道根植在心里,是心本來就有的,哪里要到其他地方尋求呢!因此向既有尋求道,說的就是求之于心啊。(2)孔子的學(xué)說,是多么簡單又容易,直接又扼要?。。?)治理百姓的人怎能不在這方面考慮一下呢!13.“忠恕”是對內(nèi)心的探索和回歸;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共情;是與天地萬物的融合。【解析】【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C.翳:遮蔽視線的膜。句意:褪去障蔽視線的膜眼睛就明亮了。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連詞,表順承/連詞,表修飾。句意:這樣以后求取它就能獲得了。/我曾經(jīng)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B.連詞,表順承。句意:那么就會遙遠沒有邊際。/金屬制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變得鋒利了。C.動詞,當(dāng)做/介詞,被。句意:把君王的心當(dāng)做自己的心。/既然自己的心靈為形體所役使。D.介詞,相當(dāng)于“于”/形容詞詞尾,……地。句意:居處在周圍的人。/(目力所及)一片蒼翠。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天下的人正為道難以尋求而感到苦惱。他們的言說宏大遼遠酣暢淋漓,鋪天蓋地,吵吵嚷嚷地唯恐自己的言論不詳盡,用盡他們?nèi)淼牧α?,直到白發(fā)蒼蒼也不能找到本源。“其說宏遠恣肆”,主謂結(jié)構(gòu),獨立成句,前后應(yīng)斷開,排除BD?!拜推浣K身之力”是動賓短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C。故選A?!?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理解文章內(nèi)容、評價探究文中思想觀點的能力。①是“天下人”求道的方式,不能直接體現(xiàn)“歸有光”對道的認識。③講明道安放的地方,不能直接體現(xiàn)歸有光對道的認識。⑥是“孔子”之道,不能直接體現(xiàn)“歸有光”對道的認識。故選D?!?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作者認為自從孔子及其弟子提出‘道’后,道就始終存在于天地之間”錯誤,由原文第二段“道固然也,非孔氏之徒為之也”可知,道是本來就存在的,不是孔門門徒創(chuàng)造出來的。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蓋”,因為;“諸”,兼語詞,相當(dāng)于“之于”;“奚”,哪里;“庸”,表反問;“之”,到。(2)“何其”,多么;“徑”,直接。(3)“長”,治理;“斯”,這方面?!?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信息、歸納要點和理解的能力。作者對“忠恕”內(nèi)涵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第三段。由第三段“忠恕者,反諸其心,淳漓去間之道也”“故忠恕非有所增益之也,求吾之心也”可知,忠恕,就是返回自己的本心,是尋求自己的本心,人們通過“忠恕”達到對內(nèi)心的探索和回歸。由第三段“為人子者,以父之心為心,則何患乎不孝?為人臣者,以君之心為心,則何患乎不忠?居乎前后左右者,而以前后左右之心為心,則何患乎上下四方之不均”可知,君臣父子之間,把對方的心當(dāng)做自己的心,相互理解和共情,就是忠恕。由第三段“物我之未融,形骸之未化,不能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融而化之,體烏有不一乎?故自圣人以下,未嘗不勉勉于茲也”可知,從圣人以下,都在忠恕方面努力彌補,是因為忠恕是與天地萬物的融合。參考譯文: 忠恕,違道不遠

(明)歸有光天下的人不向既有尋求道,卻向虛無尋求道。向虛無尋求道,那么道就荒廢了。向既有尋求道,那么道才能存在。尋求道,不是尋求沒有的東西。尋求沒有的東西,不是真正有意義的尋求。因為道根植在心里,是心本來就有的,哪里要到其他地方尋求呢!因此向既有尋求道,說的就是求之于心啊。自從堯、舜、禹、湯的事跡遠去,文、武、周公的學(xué)問荒廢,世間談?wù)摰赖娜苏f不盡道的學(xué)說,尋求道的人擠滿了道路;紛紛擾擾,孔子的門徒解說并且批駁這些學(xué)說,說是不足的,進而為他們提出忠恕一說,這樣就足夠能接近道了。天下的人正為道難以尋求而感到苦惱。他們的言說宏大遼遠酣暢淋漓,鋪天蓋地,吵吵嚷嚷地唯恐自己的言論不詳盡,用盡他們?nèi)淼牧α?,直到白發(fā)蒼蒼也不能找到本源。但孔子門徒用一句話就概括了它,這話是多么簡潔,功效是多么直接。??!道是本來就存在的,不是孔門門徒創(chuàng)造出來的。天下人的弊病,在于不了解道。了解某物然后就可以求取它了,知道了路途然后就可以順著這條路走了,看到了靶心然后就能夠射擊了;這樣以后求取它就能獲得了,順著走就到了,射擊就能射中了。不了解道而去尋求它,難怪言語越多,使勁越勤,卻越求不得了。??!不過是從內(nèi)心尋求道罷了。如果說道是遠離人的,那么心也是遠離人的嗎?上天賦予人的叫天性,順著天性去尋求道,心就是道啊。舍棄心來談?wù)摰?,那么就會遙遠沒有邊際,遙遠而沒有邊際的不是道。舍棄道來談?wù)撔?,那么就只是身體軀殼,身體軀殼并不是心。道,無所不至,包羅萬象,而心呢,是道安放的地方。本應(yīng)用心來理解道,而私底下卻有人忽視它;本應(yīng)用心連通道,但私下卻有人遠離它,心失去了它作為心的作用,所以道也失去了它作為道的功能?!对娊?jīng)》說:“比起你們那些不高明的意見來,我的想法也未必行不通?!卑?!這也是返回到心罷了。忠恕,就是返回自己的本心,是去除淺薄與隔膜的方法。平民百姓懷揣價值千金的美玉,走在路上弄丟了它,哪里會不順著道路去尋找呢?物我沒有相融,形體軀殼沒有同化,就不能和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物我相融并化為一體,身體哪里還能不與天地相融的呢?所以從圣人以下,沒有人不在忠恕方面努力彌補的。做兒子的,把父親的心作為自己的心,哪里用得著擔(dān)心不孝順呢?做臣子的,把君王的心當(dāng)做自己的心,哪里用得著擔(dān)心不忠誠呢?居處在周圍的人,把周圍人的心當(dāng)做自己的心,哪里用得著擔(dān)心不能平等互愛呢?因此,做到忠恕并不是增加了什么,而是尋求自己的本心。褪去障蔽視線的膜眼睛就明亮了,洗去污垢鏡子就明亮了,除去私欲內(nèi)心就光明了,內(nèi)心光明,道就在這里了。因此說:“心之精神,是我們所說的圣?!币虼苏f:“孔子提倡的道,就是忠恕罷了?!笨鬃拥膶W(xué)說,是多么簡單又容易,直接又扼要??!但這里所說的忠恕,只是先前的儒士認為是求學(xué)的人的忠恕罷了。曾經(jīng)嘗試推廣忠恕,程子說:充實拓展忠恕,那么天地就變化了,草木就茂盛了,萬物就同一了。社會風(fēng)氣淳厚,是因為忠恕的緣故;社會風(fēng)氣浮薄,是因為不忠恕的緣故。秦漢以來,地位高低的人等級區(qū)分嚴格,君主與臣子的情感受到阻隔,在貧富上失去均衡,在爭奪中奔于奔命,在懲罰中一起死去。平民百姓,不能盡自己才力的人太多了。治理百姓的人怎能不在這方面考慮一下呢?天津市南開區(qū)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下學(xué)期質(zhì)量監(jiān)測(二)語文試題[明]宋濂樗散生者,錢塘人,李氏名詞,字孟言。少受學(xué)越人楊君廉夫,負氣尚節(jié),善為詩。難賣藥金陵市中!名其室曰樗亭,而自號為樗散生。市人病者趨其門,買藥無不與,所與必善,人人談樗散生美不置口。或問樗散生:“今人莫不愿為材,有寸夸尺,有尺夸尋,惟恐人不已知,才不即用,又恐不得大任以為戚。今生乃以‘樗散’自名,樗不才木也,生豈無才者耶?何其嗜好與人不同也?所惡乎樗者,以其無用也。今生修善藥以活痰疾者,有功于民甚博,何為以自污哉?”樗散生曰:“吾計之熟矣。名之美者,吾豈不欲居之?然茍無實以你之,則名只足為南禍。吾茍自以為可用,彼將以有用者求我,我或不足如其所求,則為妄人矣。吾今自以為樗,我不虞我足用,而我足用者固存,何損于我乎?世之受禍深者,求名太切者也。夫名,虛器也,得之未必有益于身,而與我竟者,齦斷然欲奪之,不亦危乎?吾是以安焉而不敢務(wù)乎名也。且吾之食者醫(yī),醫(yī)之書易知,醫(yī)之技易學(xué),吾誠盡吾心焉。疑于心者不敢強施于人薄于用者不敢厚責(zé)其報雖有不中庶可以無愧矣。吾誠肯自負吾才而享多廣之祿不若乎人?然吏胥操法而迫吾側(cè),民庶持牒而聒吾前,吾心欲平之而力不暇,欲施吾才而勢有不能,則吾心之愧無時而釋矣。豈若守易能之技,居無用之名以自適哉!”于是問者謝之,咸稱樗散生為知道者。余聞于建安黃仁云。史官曰:樗散生之傳不虛矣。生豈果知道者哉!君子之道,貴乎食焉而無愧。吾觀世之有愧者多矣,生豈無見者乎?孔子強漆雕開仕,開自以為未信而不愿為,孔子悅之。樗散生豈學(xué)漆雕開者耶?然則謂生為知道,豈不然耶?或謂生慕樗以不才而壽。彼莊生寓言,生蓋不取云。[鏈接]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guī)矩,立之涂、匠人不顧?!鼻f子曰:“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天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節(jié)選自《莊子·逍遙游》,有刪改)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人談樗散生美不置口置:釋放

B.然茍無實以稱之稱:符合

C.吾是以安焉而不敢務(wù)乎名也務(wù):追求

D.立之涂,匠人不顧涂:同“途”,道路

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何為以樗自污哉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B.得之未必有益于身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

C.民庶持牒而聒吾前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D.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疑于心者不敢強施/于人薄于用者不敢厚貴其報/雖有不中/庶可以無愧矣

B.疑于心者不敢強施/于人薄于用者不敢厚貴/其報雖有不中/庶可以無愧矣

C.疑于心者不敢強施于人/薄于用者不敢厚責(zé)/其報雖有不中/庶可以無愧矣

D.疑于心者不敢強施于人/薄于用者不敢厚貴其報/雖有不中/庶可以無愧矣

10.下列句子分編為四組,其中全都表現(xiàn)樽散生具有有用于世品格的一組是

①少受學(xué)越人楊君廉夫,負氣尚節(jié)②而我足用者固存,何損于我乎

③而與我競者,齦斷然欲奪之④且吾之食者醫(yī),醫(yī)之書易知,醫(yī)之技易學(xué),吾誠盡吾心焉

⑤豈若守易能之技,居無用之名以自適哉⑥或謂生慕樽以不才而壽

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③④⑥

11.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p>

A.李調(diào)自號“樗散生”,是在金陵市中賣藥的一個普通百姓,他負氣尚節(jié),能寫詩,善制良藥,能救治病患。

B.《樗散生傳》第三段表面上是對問者的回答,其實是李訓(xùn)的內(nèi)心獨白,是以議論的方式進行心理描寫。

C.《樗散生傳》的尾段,以漆雕開婉拒孔子要求他去做官一事,贊賞了李“食焉而無愧”的君子之道。

D.莊子認為“樗”因無用而免受傷害;李訓(xùn)自號“樗散生”是用莊子的寓言自警,無才則無人與己競爭。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7分)

(1)惟恐人不已知,才不即用,又恐不得大任以為戚。(3分)

(2)豈若守易能之技,居無用之名以自適哉?。?分)

13.結(jié)合文言材料,用自己的話談一談李訓(xùn)以“樗散生”自號的原因。(4分)7.A.置,放棄,棄置;不置口,不住口。8.C.A.以,介詞/連詞B.于,對/比C.表修飾關(guān)系D.它的/其中9.D10.B排除①樗散生的師從與品格③樗散生揣度爭名者的形貌。⑥此非樗散生觀點,是有的人揣摩樗散生的心理。11.D.“李調(diào)自號‘樗散生’是用莊子的寓言自警,無才則無人與己競爭”與原文意思不符。12.(1)惟恐別人不了解自己,才能不能被馬上使用,又怕不能被委以重任而悲傷。(不己知,用,戚,各1分)(2)哪里比得上從事易于掌握的醫(yī)術(shù),擁有無用的名聲而使自己滿足呢!(豈……哉,若,居,自適,各1分)13.①惟恐居美名而名不副實;②于己無損,可以免去與人爭名而產(chǎn)生的危險;③賣藥救治病患問心無愧;④免去做官之苦。天津市河北區(qū)2023-2024學(xué)年高三年級總復(fù)習(xí)質(zhì)量檢測(二)語文試卷三、(15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題。東坡先生謫居儋耳①,置家羅浮之下,獨與幼子過②負擔(dān)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華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無所嗜好,以圖史為園囿,文章為鼓吹,至此亦皆罷去。獨喜為詩,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憊之氣。是時,轍亦遷??担瑫鴣砀嬖唬汗胖娙擞袛M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則始于東坡。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詩凡百數(shù)十,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今將集而并錄之,以遺后之君子,子為我志之。然吾于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淵明臨終,疏告儼等:‘吾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黽勉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淵明此語,蓋實錄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淵明,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也。嗟夫!淵明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為獄吏所折困,終不能悛,以陷于大難,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淵明,其誰肯信之?雖然,子瞻之仕,其出入進退,猶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處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泵献釉唬骸霸印⒆铀纪??!眳^(qū)區(qū)之跡,蓋未足以論士也。轍少而無師,子瞻既冠而學(xué)成,先君命轍師焉。子瞻嘗稱轍詩有古人之風(fēng)自以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xùn)|坡其學(xué)日進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詩比杜子美、李太白為有余,遂與淵明比。轍雖馳驟從之,常出其后,其和淵明,轍繼之者亦一二焉。選自蘇轍的《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余聞江州東林寺,有陶淵明詩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遺余,字大紙厚,甚可喜也,每體中不佳,輒取讀,不過一篇,唯恐讀盡后,無以自遣耳。選自蘇軾《書淵明羲農(nóng)去我久詩》俗傳書生入官庫,見錢不識?;蚬侄鴨栔唬骸肮讨錇殄X,但怪其不在紙里中耳?!庇枧甲x淵明歸去來辭云:“幼稚盈室,瓶無儲粟?!蹦酥讉餍哦姓?,使瓶有儲粟,亦甚微矣,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見粟也耶?馬后宮人,見大練③反以為異物,晉惠帝問饑民何不食肉糜,細思之皆一理也。聊為好事者一笑。選自蘇軾《書淵明歸去來序》【注】①儋耳,即今海南儋縣。②過,即蘇軾之子蘇過。③大練,大帛,粗糙的絲織物。《后漢書》:“(馬皇后)既正位宮闈,愈自謙肅……常衣大練,裙不加緣。”后以“馬后大練”形容后妃儉樸。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自量為己必貽俗患 貽:遺留,留下B.為獄吏所折困,終不能悛 悛:改,悔改C.區(qū)區(qū)之跡,蓋未足以論士也 區(qū)區(qū):誠摯的樣子D.使瓶有儲粟,亦甚微矣 瓶:盛糧食的器皿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淵明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人/誰為大王為此計者B.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C.乃欲以桑榆之末景/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D.其誰肯信之/為國以禮,其言不讓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A.子瞻常稱轍詩/有古人之風(fēng)自/以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xùn)|坡/其學(xué)日進/沛然如川之方至B.子瞻常稱轍詩/有古人之風(fēng)/自以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xùn)|坡/其學(xué)日進沛然/如川之方至C.子瞻常稱轍詩有古人之風(fēng)/自以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xùn)|坡/其學(xué)日進沛然/如川之方至D.子瞻常稱轍詩有古人之風(fēng)/自以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xùn)|坡/其學(xué)日進/沛然如川之方至10.下列六句分為四組,全都體現(xiàn)蘇軾對陶淵明及其詩喜愛推崇態(tài)度的一項是()①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憊之氣 ②然其詩質(zhì)而實綺,?而實腴③半生出仕,以犯世患 ④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也⑤每體中不佳,輒取讀,不過一篇 ⑥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見粟也耶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④1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〢.文一是蘇轍以親弟弟的身份敘述兄長的為人處世之道,可見兄弟二人深情誼厚。B.文一引用了蘇軾寫給蘇轍的信,引文中又有引文,這些引文讓讀者覺得親切可信。C.文二寫蘇軾回憶自己偶然得到陶淵明的詩集,因為太喜歡舍不得一口氣讀完的經(jīng)歷。D.三篇文章從不同角度表現(xiàn)了蘇軾、蘇轍兄弟對于陶淵明及其詩歌的喜愛和欣賞。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1)今將集而并錄之,以遺后之君子。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俗傳書生入官庫,見錢不識,或怪而問之,生曰:“固知其為錢,但怪其不在紙里中耳?!弊g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根據(jù)選文內(nèi)容,分析蘇軾喜愛陶淵明的原因。(3分)7-11.CBDCD12.(9分)(1)現(xiàn)在(我)要把它們編成集子并且一起抄錄下來,為的是把它們留給后世的君子。(2)傳說書生進入官府的錢倉,看見了銅錢不認識,有人感到奇怪就問他,書生說:“我本來知道那是錢,只是奇怪這些銅錢不是包在紙里的罷了?!?3.(3分)①陶淵明的詩作天然質(zhì)樸,眾人莫及;②陶淵明為人正直剛烈,不為權(quán)貴折腰;③蘇、陶二人性格、經(jīng)歷相似,蘇能從陶的人生態(tài)度中尋求精神安慰。天津市紅橋區(qū)2024屆高三二??荚囌Z文試卷三、(15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7~11題。子路初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xué)問,豈可及哉?”子路曰:“學(xué)豈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受學(xué)重問孰不順成毀仁惡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學(xué)。”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學(xué)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保ü?jié)選自《孔子家語·子路初見》,有刪改)夫不學(xué)而求知,猶愿魚而無網(wǎng)焉,心雖勤而無獲矣;廣博以窮理,猶順風(fēng)而托焉,體不勞而致遠矣。粉黛至則西施以加麗,而宿瘤以藏丑;經(jīng)術(shù)深則高才者洞逸,鹵鈍者醒悟。文梓干云,而不可以臺榭者,未加班輸之結(jié)構(gòu)也;天然爽朗,而不可謂之君子者,不識大倫之臧否也。欲超千里于終朝,必假追影①之足;欲凌洪波而遐濟,必因艘楫之器;欲見無外而不下堂,必由之乎載籍;欲測淵微而不役神,必得之乎明師。故朱綠所以改素絲,訓(xùn)誨所以移蒙蔽。披玄云而揚大明,則萬物無所隱其狀矣;舒竹帛而考古今,則天地?zé)o所藏其情矣。況于鬼神乎?而況于人事乎?泥涅可令齊堅乎金玉,曲木可攻之以應(yīng)繩墨,百獸可教之以戰(zhàn)陳,畜牲可習(xí)之以進退,沈鱗可動之以聲音,機石可感之以精誠,又況乎含五常而稟最靈者哉!低仰之駟,教之功也;鷙擊之禽,習(xí)之馴也。與彼凡馬野鷹,本實一類,此以飾貴,彼以質(zhì)賤。運行潦而勿輟,必混流乎滄海矣;崇一簣而弗休,必鈞高乎峻極矣。大川滔瀁,則虬螭群游;日就月將,則德立道備。乃可以正夢乎丘旦,何徒解桎乎困蒙哉!(節(jié)選自《抱補子·勖學(xué)》,有刪改)[注]:①追影:形容馬行迅疾。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操弓不反檠檠:矯正弓的器具 B.栝而羽之栝:箭末扣弦處C.文梓干云干:冒犯,沖犯 D.崇一簣而弗休簣:古時盛土的筐子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士而無教友則失聽/位卑則足羞 B.夫不學(xué)而求知/今急而求子C.而況于人事乎/而青于藍 D.彼以質(zhì)賤/不敢興兵以拒大王9.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受學(xué)重問/孰不順成/毀仁惡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學(xué)B.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受學(xué)重問/孰不順成/毀仁惡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學(xué)C.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受學(xué)重問/孰不順成/毀仁惡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學(xué)D.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受學(xué)重問/孰不順成/毀仁惡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學(xué)10.下列對文中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宿瘤,即宿瘤女,戰(zhàn)國時期齊國東郭采桑女,因脖頸處長一肉瘤,人稱宿瘤女,后成為丑女的代稱。B.班輸,即公輸班,又名魯班。魯班技藝超絕,多有發(fā)明,被尊為中國建筑工匠的祖師。C.君子,指有學(xué)問、有修養(yǎng)的人,與《勸學(xu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中的“君子”的含義完全不一樣。D.丘旦,是孔丘、姬旦的并稱??浊穑寮覍W(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思想家、教育家,“有教無類”是他的教育主張之一。1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學(xué)習(xí)可以使人品行端正,直道而行。文中孔子以“御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為喻,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道理。B.學(xué)習(xí)可以使人揚長補短,日臻完善。文中寫孔子說服子路的理由和西施、宿瘤的對舉,其用意都在于體現(xiàn)這一點。C.學(xué)習(xí)可以使人博識多聞,洞明事理。文中強調(diào),只有學(xué)習(xí)典籍,才能見聞廣博;只有請教賢明的老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