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及案例分析_第1頁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及案例分析_第2頁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及案例分析_第3頁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及案例分析_第4頁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及案例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及案例分析整合整合就是將系統(tǒng)中的相關要素經過整理、組合、協(xié)調,在整體優(yōu)化的基礎上產生重組效應,從而發(fā)揮出系統(tǒng)更大的功能。它的核心內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間的封閉狀態(tài),促進各要素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發(fā)揮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課程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各門課程之間的封閉狀態(tài),加強各門課程之間的溝通和互補。例如,在語文課程學習中,可以利用美術的直觀形象功能、音樂的熏陶感染功能,也可以利用計算機網(wǎng)絡搜集信息的功能來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楊文華)對話《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里的"對話",已經不再是狹義的師生雙方語言的交際了,它是"互動"的一種外化,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第一,對話是課堂教學民主化的具體體現(xiàn)。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課堂上老師一統(tǒng)天下,主動權掌握在老師手里,老師是"告訴"者,學生是"理解"者;老師是信息的輸出者,學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下"聆聽"老師的教導。而對話則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由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一個學習過程。第二,對話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是教師把教參對課文的分析和教師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輸給學生,這種灌輸帶有強制色彩:學生的閱讀理解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須按照教參和老師的規(guī)定、按照標準答案進行,其結果是造成了學生對課文內涵把握的千篇一律,僵化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然而,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識儲備,肯定會對課文產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有兩個要素:第一,在對文本的解讀上,師生是平等的;第二,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是一種互動關系:文本提供師生對話的資源,學生和教師通過對話,相互交換解讀文本的不同體驗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讀文本所獲得的信息和啟示。這里比較難理解的是師生和文本的對話。有老師問:文本是客觀事物,人能夠和它對話嗎?我們不妨用具體的課文來代替文本的概念,進而準確理解這一闡述。一篇文章,濃縮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體驗,我們來閱讀這篇文章實際上就是來解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體驗,也就是和作者的一種間接對話。當我們讀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達成了心靈溝通,取得了情感共鳴。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所謂的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的對話,筆者的理解就是:學生、教師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啟發(fā),共同進人文本所營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允許對文本中的思想內涵進行個性化解讀。(李振村)互動互動也是當前課程改革中的常用語詞。所謂互動,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在新課程改革中,它的意義有了升華和豐富。筆者理解,教育教學中的互動就是相對獨立的生命個體之間在學習過程中互相促進、互相推動。它既是校園里一種人際關系的反映,又是一種實踐活動的形式?;佑袃蓚€要素不可或缺:其一,互動必須是民主的、平等的。沒有一個民主的機制,沒有一個平等和諧的氛圍,就不可能有個體之間真正意義上的、積極的互相推動。試想,一個生命個體總希望控制另一個生命個體,或凌駕于其他群體之上,他們之間怎么可能有互動呢?例如,一個小學班主任,以各種嚴厲的手段管理自己的班級,對學生動輒批評訓斥,學生對他望而生畏,那么他和學生之間永遠不可能有互動。由此可見,互動實際上是民主精神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其二,互動必須是積極的、自主的?;硬淮嬖谌魏?被動"的因素,它必須是雙方自覺自愿、積極參與的一個過程。教育教學中的互動,主要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改變了傳統(tǒng)的老師控制課堂、學生被動聽講的局面,而是師生共同探討、共同研究,在這一過程中,老師給學生以指點,學生也給老師以啟發(fā),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生生互動,則是學生之間擺脫了"各自為戰(zhàn)"的學習方式,在學習活動中互相推動,從而共同提高學習效益。解讀1: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解讀】“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充分肯定現(xiàn)行語文教學大綱對于語文性質認識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樣新的表述。這一表述,擺脫了長期以來人們關于語文學科功能的爭論,正面論述了語文的學科性質和地位,即不能單純強調二者中的某一方面,應在二者統(tǒng)一協(xié)調發(fā)展的基礎上,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這是新的課程標準的一大突破和進步。長期以來,學術界圍繞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爭執(zhí)不休。工具論者從語言的工具性推及語文的工具性,認為語文是人們進行思維、交流思想、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儲存?zhèn)鬟f信息的工具,并因此將語文定位于工具學科。人文論者認為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語文學科是站在人的高度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這兩種觀點都有偏頗處:工具論僅把語文作為工具手段,忽略了語文的本來價值,忽略了語文的多重功能;人文論則是以語文學科去附會“人文性”,使語文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理由和依據(jù)?!墩Z文課程標準》從方法論入手,對語文課程進行重新定位,并遵循“統(tǒng)一”的思路,對課程目標、組織實施、評價進行重新整合,提出了二者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其基本內涵是:語文課程必須遵照語文本身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掌握語言這一重要的工具;語文課程同時還要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與課程文本形成互動,影響學生的心靈和品德,構筑學生一生發(fā)展的文化基礎?!景咐繚h語拼音教學中的人文關懷一年級新生對語文這一抽象概念的認識是從漢語拼音開始的。因此,在教漢語拼音的過程中,我在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同時,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灌輸團結友愛的人文精神。識記過程中培養(yǎng)愛心。學習漢語拼音的過程是比較單調枯燥的,根據(jù)學生年齡特征,我啟發(fā)學生采取多種方式識記。當學ǖ與j、q、x拼讀須去兩點時,我問學生用什么好辦法來記住時,一個男孩響亮地回答:“j、q、x小淘氣,見到ǖ眼就挖去?!闭f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挖掉雙眼”,是一件多么殘忍的事!從孩子嘴中很隨意說出尤其讓人心顫。這可能是孩子從學前教育獲取的知識。于是我也說了幾句順口溜:“小ǖ有禮貌,見到j、q、x,摘掉小帽“小魚多可愛呀,挖掉雙眼不就死了嗎?”“我養(yǎng)了兩條金魚,我可愛它們了,”“是啊,是啊,我還給它們喂食呢!”孩子們七嘴八舌討論起來,發(fā)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頭,說:“我聽別人說的?!蔽倚χf:“相信每一個同學都非常喜愛小動物,都愛和它們交朋友的。”同學們使勁點點頭。突破難點時凸現(xiàn)團結精神。整體認讀音節(jié)較難理解,我利用動畫課件編了一個小故事:“大y是個熱心腸的人,誰有困難就去幫助誰。瞧,小i在家發(fā)愁,他自已不能單獨出門,大y來了,他們在一起組成了yi,就高興地出門了。同學們,你們也要向大y學習,要幫助有困難的人,好不好?”“好?!睂W生齊聲答道。隨后,學生們頭頂標有字母的小帽,開始自編自演。瞧,編的小故事多精采:“w、u一開始挺驕傲,誰也瞧不起對方,可他們什么事也干不成。后來他們手拉手成了好朋友,就高興地跳起舞來……”“小u一開始愛吐口香糖,大y來幫助,小u就講衛(wèi)生了,不再隨地吐泡泡了?!痹⒔逃跇?,學生不僅牢固掌握了知識,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團結友愛的意識。指導書寫中滲透謙讓精神。學生剛學寫字,在四線格中的字母往往是“頂天立地”。我通過示范比較,強調說:“同學們,字為什么不能占滿格呢?因為寫字就如做人,在上要懂得尊敬老人,在下要懂得愛護小弟弟小妹妹。左右為什么要有空呢?”我伸出雙臂,大搖大擺走向教室門,問:“老師這樣走好不好?”同學們笑得前仰后合,答道“不好!”“別人就不好出門了!”“對了。和朋友們在一起,要為別人多想一想?!蔽易⒁獾侥切M跨書桌的小胳膊悄悄地收回了。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希望我的這些努力,能在孩子稚嫩的心田撒播友愛、團結的種子。(解讀撰稿:張偉,案例提供:任昭芹)解讀2: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是發(fā)展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窘庾x】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在小學三年級開始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每周平均三課時。這一課程的設置,是語文課程體系的結構性突破,體現(xiàn)了課程綜合化的國際性趨勢。綜合實踐活動課既非其他課程的簡單綜合,也不是語文課的補充,應當把它看作一門獨立的課程。其主要特點如下:第一,它具有綜合性的特點。首先課程的內容是綜合的:社區(qū)服務、信息教育、研究性學習、勞動與技術教育等等,綜合性的課程內容決定了它對學生心靈和情感世界的影響是全面的,對學生知識形成的影響也是綜合的而非單一的,它的宗旨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第二,它具有實踐性特點。這一課程的特點就是在實踐活動中,如“實驗”“考察”也就是對不同生命的尊重,正是這種肯定,才推動了對話的發(fā)展。當然,在熱情的肯定中不排除推心置腹的商榷。只是肯定是為了更好地點燃激情,而商榷則為的是呼喚更深的思索。(周一貫)解讀5: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窘庹f】《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鄭重提出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既有十分重要的深遠意義,關系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成敗,又有著現(xiàn)實的緊迫需求,即在改革開放年代,面對東西方文化碰撞和生活方式轉型,對正確價值觀的認定。因此,“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語文課程標準》)。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生活方式的轉型,對今天小學生思維方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影響,有著極其深刻的內在聯(lián)系,它同樣會充分體現(xiàn)在今天開放的語文課堂之中。隨著閱讀的個性化進程,小學生在閱讀感情的自由表達中也往往是主流思想與非主流思想并存,似是而非的各種意念共在。應當說,小學生自我意識的增強,使他們樂于獨立思考,敢想敢說了,這無疑是好事,應當給予支持和鼓勵。但是,他們畢竟還小,認識水平和判別是非的能力有限。要求小學生對所有問題都能識別得一清二楚也是不現(xiàn)實的。正因為這樣,才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變得如此重要,而不可有半點忽視。當然,對教師來說,更為困難的是面對開放的課堂,面對個性化閱讀和自由表達時產生的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偏離應如何正確引導?如果只是作抽象的理性說教,即使學生表面上表示認可了,也并不真正解決思想問題。正確的做法應當如《語文課程標準》所指出,要提倡平等對話,在“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同時,“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并經常地能夠“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案例】在教學《麻雀》這篇課文時,老師要小朋友設身處地地思考:如果你就是老麻雀,你會怎樣想,怎樣做?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實話實說,展示了不同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一位女學生怯怯地說:“我不敢沖下去和獵狗斗,我膽小,怕……怕死?!薄澳愀矣谡f真話,這個態(tài)度很好?!崩蠋熃o予了正面鼓勵?!拔乙膊粫?。因為那樣做,老麻雀是死定了?!边@是另一位女同學?!澳闶枪烙嬃穗p方力量對比的差異,才這樣認識的。一般是會這樣想的?!崩蠋熯€是客觀地評價了學生的認識。又一位男同學說:“我覺得那樣做不是真正的勇敢,老麻雀怎么斗得過獵狗,不但救不了小麻雀,還會搭上一條命,多不值得?!薄澳闶呛芾潇o地作了估計之后,才得出了‘不合算’的結論。這不是一點沒有道理?!崩蠋燑c了點頭?!拔視?,反正孩子注定沒命了,我去白白送死,還不如回去再孵一窩小麻雀?!绷硪晃荒型瑢W說。話音剛落,許多同學都笑起來。老師說:“你真會精打細算??!”“那么,有沒有同學會像老麻雀那樣做呢?”老師再耐心啟發(fā)?!拔視ピ囋?。因為以弱勝強是常有的事,不去試試就輸定了,去試試,才有可能戰(zhàn)勝對手?!崩蠋熣f:“這話有道理,弱者不能老受人欺侮呀,當然要反抗一下?!薄罢撋碥|、體力,老麻雀當然不是獵狗的對手,但母愛的力量使它顧不上一切了。”“老麻雀當時只想到不能眼睜睜看著親骨肉被吃掉,就不顧一切沖下來了。”“說得真有道理!”老師稱贊說,“救孩子要緊呀,老麻雀根本不會去考慮這是不是‘真正的勇敢’,也不會去細致盤算‘怎樣才劃得來’,更不會想到因為可以再孵一窩小麻雀,而對孩子見死不救呀!”這可真是小學生自由思想的展示、交匯、碰撞和升華。學生的價值取向,當然有是非對錯,但能夠想啥說啥,說出來總比捂起來好。但說出來之后,教師必須在珍惜學生自由感悟的同時,進行富有人情味和說服力的耐心引導,以平等的對話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促進生命的健康發(fā)展。(周一貫)解讀6: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窘庹f】“對話”是人的一種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馬丁·布貝爾)“在所有的教學之中,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还苣囊环N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這種相互作用的對話是優(yōu)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識?!薄敖虒W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對話,擁有對話的性格?!保肆植瘢┻@就是“教學對話原理”。教學對話就是建立在這一原理之上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作為“文本”的教材之間的一種精神上的相遇,通過兩者之間對話式的相互作用,達到學生自主和自由發(fā)展的目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對話主要是以文本為中介進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民主、平等是“對話”的第一法則。如果沒有民主與平等,師生之間就無法對話。真正的對話是在民主與平等的前提下,師生雙方精神敞開后的互動交流。民主與平等包括知與情兩個方面:從知的角度而言,教師與學生只是先知與后知的關系,不存在施恩者與受恩者的關系,不存在尊卑關系;從情的角度而言,教師與學生一樣,擁有獨立的人格,擁有自由意志,擁有豐富敏感的內心世界,擁有舒展生命、表達自己的空間。師生關系只有民主平等、親密無間,如形與影的自然親和,似聲與響的相得益彰,教學對話才能在心靈的層面上真正地進行。師生對話是一個永遠未完成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作為平等對話中的“首席”,既應保持必要的權威,而又不能以絕對真理的擁有者自居,不搞單向傳遞的獨白式教學,不扼殺兒童不斷提出“為什么”時的猜想沖動,不磨滅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教師只是一個話題的提供者,對話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對話教學的主持人,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與欣賞者。由于打破了教師獨白、學生傾聽的“萬馬齊暗”的局面,挑戰(zhàn)書本,挑戰(zhàn)教師,挑戰(zhàn)權威的個性得以扶植和張揚,建設性、創(chuàng)造性的“沖突”得以認可與欣賞,于是,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在對話的場景中,由于充分展開了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獨特存在的價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悅,感受到心靈成長的幸福。語文教學中,師生平等對話始終創(chuàng)造著一種無法預約的精彩。下文案例可窺一斑?!景咐俊镀压ⅰ穼υ捊虒W片段師:請同學們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生1.“第二年的春天,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種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里的蒲公英早已淹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種子茁壯成長起來……”讀了這一節(jié),我想,蒲公英的種子離開了媽媽,可能枯萎,也可能毀滅,但是它們如果不離開媽媽,就永遠沒有新的生機。師:你的理解很深刻!對我也有所啟發(fā)。我認為,動物也一樣,如強大的獅子老虎,年幼的時候就要各自獨立,再如弱小的鳥雀,也不能永遠在父母的羽翼之下。離開父母的動物會有兩種結局:一是因不能獨立而失敗,二是因自己的發(fā)展而茁壯成長。倘若他不肯離開父母,就只有前面的一種結局。生2:在這一方面,有的人還不如蒲公英。例如,我爸爸要到深圳去工作,爺爺、奶奶都哭著不讓離開。生3:我想,蒲公英既是媽媽的孩子,又不是媽媽的孩子。說它是媽媽的孩子,因為沒有媽媽就沒有它;說它不是媽媽的孩子,是因為它一旦離開了媽媽,就是大地的孩子。師:妙!有哲理!有一位思想家說:“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與女,……你是一具引你的子女好比有生命的箭借你而射向遠方?!蔽蚁?,一個有眼光的父母應該像一桿槍,把孩子裝入搶膛,瞄準地球的一個方向,隨時扣動扳機,把孩子射出去?。ㄍ瑢W們開懷大笑)解讀7: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解讀】“開放”與“封閉”是相對應的。封閉的語文課程把學生的視野框定在教科書和課堂里,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與其豐富的語文生活隔離開來,遠離了學生的生活需要。這樣的語文課程必然是封閉而呆滯的。而開放的語文課程則以學生的語文生活經驗和成長需要為依歸,把教科書“這本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融為一體,強調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有機聯(lián)系,密切語文學習生活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既引導學生利用教科書學習語文,又拓展語文學習的領域和空間,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這樣的語文課程必然是開放而有活力的。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具備如下特點:1.從功能上看,開放的語文課程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并能夠根據(jù)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jié)、更新發(fā)展。2.在結構方面,開放的語文課程應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等層面。在課程類型方面,應包括語文學科課程和語文綜合性學習。3.從課程目標上來看,開放的語文課程應包括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態(tài)度和情感、語文學習過程和方法等層面,而不應僅僅局限于系統(tǒng)的語文知識的傳授。4.從語文課程存在的方式來看,開放的語文課程不限于教科書、教室,不限于校園,而是與家庭、社會生活密切相連。5.從實施來看,開放的語文課程強調師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強調師生對課程的構建。(解讀撰稿:夏家發(fā))解讀8: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解讀】漢語言文字特別具有靈性。作為象形文字的漢字,以形表義、形神兼?zhèn)洹R詽h字為載體的漢語,重意會不重規(guī)則,沒有分詞連寫,少有性、數(shù)、格的區(qū)別,語言凝練但意蘊豐厚,讀來抑揚頓挫、鏗鏘悅耳。由于漢語言文字的形象性、隱喻性、意會性和模糊性,學生學習語文,不僅要進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視整體感悟。學生學習母語主要靠語感。學生學習母語,因為有早已具備的口語語感做基礎,有熟悉本國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為條件,身處母語環(huán)境、心受母語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語圖式早已內化為學生的心理結構。因此,學習母語不必從系統(tǒng)的語言知識和語法規(guī)則入手,而應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從語感類別的角度看,語感教學策略主要包括:培養(yǎng)形象感的教學策略、培養(yǎng)情味感的教學策略、培養(yǎng)意蘊感的教學策略等。培養(yǎng)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文字相關的表象月;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將語言轉化為形象鮮明的內心視像,使語言和生動的表象建立心理聯(lián)系。培養(yǎng)情味感,一要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增加對課文背景及相關內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體驗教材的情感因素,發(fā)揮教師自身的情感傳導作用;三要引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和朗讀中體驗作者的情感。培養(yǎng)意蘊感,就是要引導學生體會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從語感生成的角度看,語感教學策略主要包括:反復誦讀、比較品評、潛心涵泳、切己體察、展開想象等。反復誦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強調對語言文字的直接的整體的領悟,這與語感的直覺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較品評,是課堂語感教學的有效策略,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學生只有在不同語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的比較當中,才能發(fā)現(xiàn)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品評語言的意蘊和情味,從而培養(yǎng)語感。潛心涵泳,是一種在熟讀基礎上潛心專注的研讀策略,面對語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鑒賞玩味,掂量比較,獲得審美感、情味感、意蘊感等。切己體察,就是把眼前所讀的語言文字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積淀相溝通,通過文字的橋梁,觸摸作者的心靈。語言文字符號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化干癟枯燥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還可通過重組表象,創(chuàng)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這樣獲得的語感才是豐富深切的。【案例】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fā)展語感。因此,閱讀教學的整體構架必須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以字詞句的訓練為“緯”;閱讀教學的基本策略必須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運用”?!逗苫ā芬徽n的教學設計,力圖從以下三個方面落實和體現(xiàn)上述教學理念。1.充分誦讀,觸發(fā)語感。培養(yǎng)語感,必須讓學生反復接觸語言、感受語言,誦讀則是學生接觸和感受課文語言的最經常、最重要的方式?!逗苫ā芬徽n的教學設計,一是將誦讀貫穿于課的始終。初讀,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課文中的“我”是怎樣看荷花的。細讀,讓學生輕聲讀課文,邊讀邊體會,你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到“我”是在仔仔細細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如癡如醉地看荷花。品讀,讓學生默讀課文,體會文中的哪些句子寫得特別美。回讀,讓學生背讀課文,反復朗讀其中的優(yōu)美語段,達到熟讀成誦。二是采用靈活多樣的誦讀方式。諸如: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個體自由誦讀、同桌之間互相誦讀、選點誦讀、根據(jù)自已的領悟誦讀等。2.潛心品讀,領悟語感。培養(yǎng)語感,必須引導學生緊扣課文中某些語感因素很強的地方,反復咀嚼、深入品味。《荷花》一課的教學設計,一是在精選語感點上下工夫。如寫荷花的“冒”,內涵豐富,又不易為學生所覺察,緊扣這個語感點,集中精力、重錘敲打,能夠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二是在品讀語感點上做文章。(l)“冒”還可以換成別的什么字眼?(長、鉆、探、伸、露、沖)(2)讀讀這段課文,體會體會,怎樣“長”出來才叫‘冒’出來。(使勁、拼命、用力、急切、筆直、一個勁兒、高高、痛痛快快。爭先恐后、生機勃勃、興高采烈、精神抖擻、喜氣洋洋)在“冒”前加上這些詞再讀這個句子。(3)課件播放荷花錄像,引導學生想象冒出來的白荷花仿佛想干些什么。有的說: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仿佛要看看外面這個精彩的世界。有的說: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仿佛在尋找自己的媽媽。有的說: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仿佛在向小朋友展示她自已的美麗。有的說:由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仿佛想盡情地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有的說: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仿佛在風中翩翩起舞。對于“冒”字,通過換詞比較領悟作者運用的分寸感,通過豐富表象領悟其形象感,通過激活體驗領悟其情味感,通過擴詞誦讀領悟其意蘊感;3.積累運用,積淀語感。培養(yǎng)語感,應高度重視積累和運用。所謂“文章讀之極熟,即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積累就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熟讀成誦的過程,不僅是積累大量的感性語言材料的過程,也是內化成套的語感圖式的過程?!逗苫ā芬徽n的教學設計,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上,讓學生邊欣賞多姿多彩的荷花圖片,邊用學到的課文語言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有的說:我看到白荷花在挨挨擠擠的荷葉之間冒出來。有的說:我看到有的荷花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說:我看到有的荷花全都展開了,露出了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說:我看到有的荷花還是花骨朵,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有的說:我看到雪白雪白的荷花正低頭欣賞著自己在水中的倒影。(王崧舟)解讀9:語文教育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解說】“注重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前言”的“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中明確指出:“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總目標”中,則把“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列為其中一項;在“實施建議”中又強調“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梢?,“注重體驗”不僅是語文教育的“特點”,而且是語文教育的“目標”,是語文教育的實施方法。所謂“體驗”,就是“人們在實踐中親身經歷的一種內在活動,體驗更多是指情感活動,是對情感的種種體會和感受”(參見《輔導員》2001年第四期張悅文)。為什么今天的語文教學特別關注體驗?也正因為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那種內在的知、情、意、行的親歷和驗證,對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并發(fā)展,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終身發(fā)展打好基礎,具有重要意義?!绑w驗”是一個過程,它從親歷的實踐始,進而獲得認識,形成情感,最后產生感悟,并且逐漸積累成為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并以此作為今后生命之旅的底蘊。體驗的這種特性,全面關聯(lián)著語文課程、教材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一、操作的實踐性。體驗的“親歷”,就意味著要在生活中去親身參與并且動手操作,這就離不開語文的實踐運用。二、形象的直觀性。讓學生親身經歷,便不可能完全是理性的、抽象的認識,大量的應當是形象的、直觀的,這才會有體驗的產生。顯然,這很符合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三、情感的共生性。學生的親歷總是與情感同生共存。因為“親歷”最容易激發(fā)情感。“體驗”更多的便是指在親歷中獲得情緒的感染和情感的體味。由‘林”生“驗”,這與語文教學注重熏陶感染是一致的。四、自主的選擇性。體驗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可以最充分地享受自主選擇權。語文教學也只有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談得上效率和效益。五、自由的創(chuàng)造性。體驗具有最鮮明的個體特點,最尊重個性的張揚。在體驗活動中,學生享有很大的自由空間,所有這些方面都會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語文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多邊互動、融合、提升的復雜過程,而學生主體的體驗,正是使這一過程能進人最佳狀態(tài)的重要保證。這也就是《語文課程標準》如此強調“體驗”的價值所在。【案例】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語文情境教育的創(chuàng)始人李吉林老師在教學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時,用板畫詩意的方法,把情感體驗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使語文教學真正成了美的教學:師:請你們談談詩,想想如果根據(jù)詩意作畫,該畫些什么?生:要畫籬笆。師:籬笆要畫得密還是松一點?要說出理由。生:要畫得松一點。因為詩中說“籬落疏疏”,“疏疏”就是不密的意思。生:還要畫小路。師:為什么?是怎樣的小路?生:要畫一條狹長的小路,因為是“一徑深”。學生個個躍躍欲試,還有的說,樹上只畫些小葉,樹下要畫些落花,因為是“枝頭花落未成陰”。討論到畫面上要不要畫蝴蝶時,學生們爭論得更有趣了。有的說:“要畫蝴蝶,不畫蝴蝶怎么體現(xiàn)‘兒童急走追黃蝶’呢?”有的說:“不要畫蝴蝶,詩上已經說了‘飛入菜花無處尋’?!睘榱俗屧姷囊饩掣钊氲卮龠M學生體驗,李老師提示一句:“注意是‘追黃蝶’,而不是‘追蝴蝶’?!睂W生從中得到啟發(fā),說:“飛入菜花無處尋,是因為菜花是黃的,黃蝶也是黃的,分辨不清哪是黃蝶哪是菜花,所以還是要畫黃蝴蝶的,不過要畫在菜花叢中?!庇钟幸晃粚W生補充:“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點翅膀,就更有意思,也才能把‘飛入菜花’的‘入’表現(xiàn)出來。”……這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濃濃的詩情畫意讓學生盡情體驗,讓想象展翅飛翔,讓生命的活力盡情釋放,這種狀態(tài)是自由的,寬松的,因而也最容易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這一案例生動地告訴我們:正因為“體驗”側重于對情感的體會和驗證,因而語文教學比之其他學科更需要體驗的參與。體驗的這種個性特征,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使人不僅成為技術主體和科學主體,而且成為精神主體和審美主體。(周一貫)解讀10:應該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窘庾x】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特點,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理念之一。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因為,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園。從課程廣度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包;從課程深度看,或賞心說目,或回味無窮,或動人心魄,或刻骨銘心;從課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養(yǎng)審美情趣,可啟迪人生智慧,可豐富文化底蘊。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影響必然是廣泛而深遠的。所以,語文課程不能不重視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不能不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通過優(yōu)秀作品的耳儒目染、潛移默化,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往往是隱性的、長效的、綜合的,而且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陰”。因而,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不能指望立竿見影、一蹴而就。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清楚地意識到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把時代和民族倡導、尊崇的主流價值觀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接觸大量感性的語文材料的過程,也是自主地能動地建構文化意義的過程。這種接觸和建構,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往往是終身的。因此,語文課程應該從對人的終身發(fā)展、對民族未來負責的高度來選擇教學內容。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發(fā)揮語文課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獨特功能,使學生在感受語文材料、感悟人文內涵的過程中,受到心靈的感動、人格的感化。語文課程與科學課程迥然不同,科學課程以理性著稱,語文課程則以感性見長。語文課程大量的是形象鮮活、感情強烈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內容,必須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審美的感化、心靈的感動,從而使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發(fā)揮語文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師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去涵養(yǎng)、去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品位。語文課程,要使學生有感悟,教師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學生能體驗,教師首先要能體驗;要使學生受感動,教師首先要受感動。只有當教師熱情投入、真情流露、熱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時候,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會神,學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師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景咐俊段业膽?zhàn)友邱少云》讀來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如何發(fā)揮課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呢?我的思考和實踐是:一、比讀,未成曲調先有情1.引導學生回憶課文稱邱少云是一位怎樣的戰(zhàn)士。(年輕,偉大)2.設疑:“一個年輕的戰(zhàn)士,為什么會被他的戰(zhàn)友、被祖國和人民稱為偉大的戰(zhàn)士。二、精讀,設身處地感真情1.范讀感染。教師動情地范讀第7段課文,使學生受到感染和震撼。聽完教師范讀,學生交流心情。(有說難受的,有說焦急萬分的,有說痛苦的,有說滿腔怒火的……)2.引導學生帶著這樣的感受自由朗讀該段課文,體會體會打動自已的地方。3.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獨特感受,教師做隨機點撥:“是什么像刀子一樣在絞我的心?”(有說是“我”的擔心像刀子一樣在絞我的心;有說是看到與自已朝夕相處、情同手足的戰(zhàn)友被烈火燒灼著、煎熬著、炙烤著,這種感覺像刀子一樣在絞我的心;有說是自己明明能救卻不能去救戰(zhàn)友的那種矛盾、那種痛苦,像刀子一樣在絞我的心……)4.語言感染:“此時此刻,戰(zhàn)友的緊張就是我們的緊張,戰(zhàn)友的擔心就是我們的擔心,戰(zhàn)友的矛盾就是我們的矛盾,戰(zhàn)友的痛苦就是我們的痛苦。邱少云的生死抉擇,牽動著我們每一個同學的心呀!”(組織學生誦讀此段課文)三、研讀,字字句句悟深情1.研讀課文第8段:烈火中的邱少云與千斤巨石之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說他們在火堆里都一動也不動,有說他們在火堆都不會發(fā)出一聲呻吟,有說他們在火堆里都是穩(wěn)穩(wěn)當當?shù)摹?.設疑感染:“是呀!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一樣,他們都不怕烈火焚燒,都不會挪動一寸地方,都不會發(fā)出一聲呻吟。但是,同學們,千斤巨石是一塊石頭,是沒有感覺、沒有生命的石頭??!而我們的邱少云,他是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粋€人怎么能夠忍受烈火燒身的巨大的痛苦??!”(請學生交流被火燒時的反應和感受)3.情境感染。播放電影片斷“烈火中的邱少云”,隨著電影畫面的呈現(xiàn),教師動情地說:“同學們,這就是被烈火燒身的邱少云!這就是忍受著巨大痛苦的邱少云!這就是像千斤巨石一般的邱少云!這就是直到最后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fā)出一聲呻吟的邱少云!面對這樣一位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你有什么話想說嗎?”(請學生談觀后感,有學生說著說著掉了眼淚)4.誦讀感染:“是一種什么力量在支撐著他?是一種什么精神在鼓舞著他?讓我們一起,懷著對英雄的無限深情、無限崇敬,齊讀這段課文?!保▽W生讀得非常動情)四、妙筆直抒心中情1.移情感染。教師沉默片刻,然后深情地說:“戰(zhàn)斗結束了,邱少云的戰(zhàn)友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用邱少云生前挖坑道時用過的鐵錘和鋼釬,在陡峭的391高地的石壁上,刻寫了一句紀念他的碑文。同學們,此時此刻,假如你也是潛伏部隊中的一員,你也親眼目睹了這驚天動地、氣壯山河的一幕,你會寫一句怎樣的碑文來紀念、來歌頒這位年輕而偉大的戰(zhàn)士?”(深沉而飽含思念之情的音樂輕輕地響起,學生在悠悠緬懷的情緒和氛圍中,寫出自己心中的碑文)2.指多名學生朗讀自己撰寫的碑文:①邱少云萬歲?、谇裆僭?,你永遠活在中朝人民的心中。③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茏屛覀冇肋h記住邱少云的精神──為勝利而獻身。⑤啊!邱少云,我們?yōu)槟泸湴痢0。∏裆僭?,祖國為你自解讀11: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窘庾x】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資源和課外資源。教科書一直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今天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我們也應與時俱進,改變簡單地“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發(fā)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把課文作為學習語言的例子來教。如此,我們的教學就未必逐段而下地未必面面俱到,而須根據(jù)學生實際大膽取舍,突出重點,強化實踐,幫助學生習得規(guī)范、生動的書面語言。語文課程資源還包括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網(wǎng)絡、演講會、展覽館等。比較常見的是引進相關文字或音像資料,或作為課文學習的背景,或作為補充閱讀材料,或以此組織語文綜合性學習等。特級教師賈志敏教《驚弓之鳥》時引進了兩個有關射箭的故事。一是李廣,學生一聽李廣,馬上齊背了《塞下曲》,一個學生還有聲有色地講述了李廣誤將石頭當老虎的故事。二是綠林好漢──羅賓漢,講的是國王要陷害羅賓漢,讓他與一射箭高手賽箭的事。射箭高手一箭射中了靶心,正當大家認為羅賓漢必死無疑時,羅賓漢上馬搭箭,“蹦”的一聲,射出去的箭正好把射箭高手的箭一劈為二,留在了靶心。通過這兩個故事,學生發(fā)覺更贏射箭更神奇:李廣是射箭力量猛,羅賓漢是射箭準,更贏能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了下來,豈不神哉!事實上,學生作為教育對象,也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幾十個學生的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學習的內在潛力,包括學生所聯(lián)系著的家長群、社區(qū)等都是生生不息的教育資源,都可以為教學所用,而且有越用越多、越用越豐富的特點。其他課堂資源(如電視、錄像、網(wǎng)絡等)最終必須同學生這一資源相結合,才能發(fā)揮最佳效益。尤其要注意的是,把學生作為資源,意味著以學定教,課堂上宜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隨時對教案進行調整,比如:改變教學思路,變換實踐形式等。課外學習資源包括自然風光、風俗民情、國內外大事等?!景咐孔罱P者聽一位骨干教師教《老牛》,這堂課準備充分,考慮周詳,整堂課以讀為主,以情動人,總體不錯,但課堂生成資源沒有好好利用,十分可惜?!独吓!菲^長,寫了老?!袄弦徊∫凰馈钡葍热?,語言樸實,情真意切,讀了讓人覺得這分明寫的是勤勞慈祥、一生眷戀土地的中國老農民。課堂伊始,老師先設疑:為什么“我”對老牛一直不能忘懷?請大家讀讀課文,想一想:這是怎樣的一頭牛?(學生花了好幾分鐘讀書,得到了很多的答案)生:這是一頭瘦骨磷峋的牛。生:這是一頭老了、衰弱的牛。生:這是一頭工作了一輩子,但沒有怨言、性格也很安詳?shù)呐!I哼@是一頭病得很重的牛。生:這是一頭快要死的牛。生:這是一頭可憐的牛。生:這是一頭幸福的牛。從學生的發(fā)言中,教師有選擇地板書了“瘦、老、病、死”這四個字。學生交流結束,教師小結說:“你們的感受都是對的,讓我們來學習課文。”一句話,就進入了課前設計好的教路:先理解“老牛的瘦”,再理解“老牛的神情”,最后理解“人與老牛的感情”,教學到此也就結束了。很遺憾,學生初讀課文后的感悟和認識,并沒有成為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更沒有被教師用作新的生成資源?!袄吓J窃鯓拥囊活^?!?,這個問題的答案豐富多彩。學生基礎不同,思考又有著不同的角度,他們的感悟明顯處在不同的層次上,有的粗淺,有的深刻,有一些還形成了沖突,比如‘何憐”與“幸福”。在這樣的生成資源面前,建議這樣調整教學:師:哪些同學覺得這頭老??蓱z,哪些同學覺得這頭老牛很幸福?現(xiàn)在我們分成兩組,進行一場辯論。辯論前,請大家仔細讀書,然后再發(fā)言。(學生讀書,感悟,發(fā)言)生:“它瘦得可怕。它的腹部深深陷進去,全副骨骼都顯露出來?!笨梢娺@牛多么可憐。生:“老牛一連躺了幾天,它那樣衰弱,甚至沒有力氣看一看我們給它的食物和水。它的身體瘦得像一塊木板?!崩吓?焖懒?,當然可憐。生:我們覺得這牛幸福。因為這牛雖然老了,病了,但它勞動了一輩子,人們對他多好啊。生:人們善待老牛,老牛也依戀著人和土地,最后死在了田邊。“我們在田邊,在它從前工作過的田邊,埋葬了它”,這不是幸福又是什么呢?這樣教學,學生不但能讀懂,而且肯定要比老師按部就班地執(zhí)行教案更有興趣,課堂也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氣息。這一切得益于充分利用課內的動態(tài)生成資源。(談永康)解讀12: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窘庹f】“對話”是人的一種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馬丁·布貝爾)“在所有的教學之中,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还苣囊环N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這種相互作用的對話是優(yōu)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識?!薄敖虒W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對話,擁有對話的性格。”(克林伯格)這就是“教學對話原理”。教學對話就是建立在這一原理之上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作為“文本”的教材之間的一種精神上的相遇,通過兩者之間對話式的相互作用,達到學生自主和自由發(fā)展的目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對話主要是以文本為中介進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民主、平等是“對話”的第一法則。如果沒有民主與平等,師生之間就無法對話。真正的對話是在民主與平等的前提下,師生雙方精神敞開后的互動交流。民主與平等包括知與情兩個方面:從知的角度而言,教師與學生只是先知與后知的關系,不存在施恩者與受恩者的關系,不存在尊卑關系;從情的角度而言,教師與學生一樣,擁有獨立的人格,擁有自由意志,擁有豐富敏感的內心世界,擁有舒展生命、表達自己的空間。師生關系只有民主平等、親密無間,如形與影的自然親和,似聲與響的相得益彰,教學對話才能在心靈的層面上真正地進行。師生對話是一個永遠未完成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作為平等對話中的“首席”,既應保持必要的權威,而又不能以絕對真理的擁有者自居,不搞單向傳遞的獨白式教學,不扼殺兒童不斷提出“為什么”時的猜想沖動,不磨滅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教師只是一個話題的提供者,對話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對話教學的主持人,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與欣賞者。由于打破了教師獨白、學生傾聽的“萬馬齊暗”的局面,挑戰(zhàn)書本,挑戰(zhàn)教師,挑戰(zhàn)權威的個性得以扶植和張揚,建設性、創(chuàng)造性的“沖突”得以認可與欣賞,于是,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在對話的場景中,由于充分展開了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獨特存在的價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悅,感受到心靈成長的幸福。語文教學中,師生平等對話始終創(chuàng)造著一種無法預約的精彩。下文案例可窺一斑?!景咐俊镀压ⅰ穼υ捊虒W片段師:請同學們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生1.“第二年的春天,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種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里的蒲公英早已淹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種子茁壯成長起來……”讀了這一節(jié),我想,蒲公英的種子離開了媽媽,可能枯萎,也可能毀滅,但是它們如果不離開媽媽,就永遠沒有新的生機。師:你的理解很深刻!對我也有所啟發(fā)。我認為,動物也一樣,如強大的獅子老虎,年幼的時候就要各自獨立,再如弱小的鳥雀,也不能永遠在父母的羽翼之下。離開父母的動物會有兩種結局:一是因不能獨立而失敗,二是因自己的發(fā)展而茁壯成長。倘若他不肯離開父母,就只有前面的一種結局。生2:在這一方面,有的人還不如蒲公英。例如,我爸爸要到深圳去工作,爺爺、奶奶都哭著不讓離開。生3:我想,蒲公英既是媽媽的孩子,又不是媽媽的孩子。說它是媽媽的孩子,因為沒有媽媽就沒有它;說它不是媽媽的孩子,是因為它一旦離開了媽媽,就是大地的孩子。師:妙!有哲理!有一位思想家說:“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與女,……你是一具引你的子女好比有生命的箭借你而射向遠方?!蔽蚁耄粋€有眼光的父母應該像一桿槍,把孩子裝入搶膛,瞄準地球的一個方向,隨時扣動扳機,把孩子射出去?。ㄍ瑢W們開懷大笑)解讀13: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解讀】《語文課程標準》所蘊含的許多新理念和要求,最引人關注的焦點之一便是積極提倡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即要把單一、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轉變?yōu)椤白灾?、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大力提倡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實施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關鍵在于教師要把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方能引導他們去搭建自主探究和發(fā)現(xiàn)的操作平臺。這就關系到首先要改變教師逐段串講串問、碎問碎答的教學模式,在指導學生初讀課文、讀通課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出可供學生深讀探究的一兩個能夠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放手讓學生去自讀自探。合作交流。以這樣一兩個“探究專題”來取代多達數(shù)十個的“繁瑣提問”,目的在于突出重點,以學為主,把探究、發(fā)現(xiàn)的閱讀主動權、時間支配權和空間占有權真正還給學生。在探究性閱讀的深讀階段探究、發(fā)現(xiàn),以一兩個問題帶動全篇的解讀是可行的。事實上,在一些名師大家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也已有過這方面的成功經驗。如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的導讀理論,強調以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把討論解決這個問題作為中心目標,使語言、篇章等方面的學習都成為達到中心目標的過程或手段”。寧鴻彬老師的“主問題”觀點也主張閱讀教學要以“一問抵許多問”的主問題導引學生深讀課文,激發(fā)他們閱讀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有效地避免課堂上淺層次“碎問碎答”帶來的高耗低效。這些成功經驗都足以為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問題情境之營造,提供了重要的發(fā)展基礎。實施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問題情境必須是富有挑戰(zhàn)性的。所謂“富有挑戰(zhàn)性”,不僅是問題的覆蓋面大、穿透力強,而且足以激起學生的“頭腦風暴”:如有的能夠刺激學生對課文信息重組的興趣;有的能夠引發(fā)豐富的聯(lián)想;有的能夠引導學生作多向的推理;有的能夠挑起不同意見的爭辯;有的能夠鼓勵學生有創(chuàng)意的發(fā)現(xiàn)……總之,充滿了如《語文課程標準》所言及的“閱讀期待”“閱讀反思”“閱讀批判”和“閱讀創(chuàng)新”的種種機制。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還離不開合作與交流。正因為“探究”本身就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的發(fā)現(xiàn)過程,有一定難度,它既需要每位學生的獨立思考,也需要同學、師生之間的合作攻關。而探究的成果則需要通過交流來達到互助互補、互激互促,才能逐漸形成共識,或達到成果共享。這樣,合作、交流既為探究問題的必需也是探究活動的一個重要過程。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是個性化閱讀的主要特征,體現(xiàn)了全新的閱讀理念。即閱讀的過程,不是對文本內容的“鏡式反映”,而是學生個體在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基礎上對讀物的重新建構。因此,閱讀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閱讀成果也會因人而異,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閱讀活動便是讀者有差異的個體發(fā)展。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必須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本體特征和語文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特別是它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實踐性?!疤骄俊辈⒎侵皇菃我坏睦硇运伎己驼摾碚f教,應當有多種多樣生動、形象的方式,為小學生喜聞樂見的途徑和方法;“創(chuàng)新”也不是在語文課上搞什么發(fā)明創(chuàng)造,而重在珍惜每位學生獨到的見解和富有個性的發(fā)現(xiàn)。著名特級教師靳家彥在導讀《有這樣一個小村莊》時,讓大家根據(jù)課文的描述,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象這個小村莊,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畫出來,并說說為什么要這樣畫。在先后有四位學生上臺分別畫了山坡、人家、樹林、小河后,便畫到了“這里的空氣格外清新”一句。老師特別提示:“‘空氣格外清新’該怎么畫,空氣無形無色,看不見摸不著,怎么表現(xiàn)?這可要大家有創(chuàng)意才成。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好嗎?”有的說:“可以畫藍天白云,這能夠說明空氣清新,沒有一點兒塵煙”;有的說:“可以畫小鳥、花草??諝夂?,花兒才開得艷,小鳥才唱得好聽”;有的說:“還可以畫蜜蜂,蝴蝶。這些小昆蟲那么活躍,也是因為空氣清新呀”……于是,靳老師十分高興地說:“同學們真聰明,真有辦法,這些創(chuàng)意都不錯,我們畫上去吧!”這一教學片斷,生動地說明了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也可以而且應該更多地借助生動、形象的方式來探究閱讀、創(chuàng)新閱讀,以達到熏陶感染的審美效果。對“這個小村莊原來是怎樣的”探究,固然可以抓關鍵詞句、提取重要信息來論說,但也可以讓學生咀嚼詞句含義用畫一畫來描寫。這同樣可以使學生思維活躍、敏于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的見解、獨到的思緒也就在探究活動中潺潺而出了?!景咐柯?。(周一貫)解讀14: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窘庾x】閱讀期待是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tài),是一種探求未知的渴望。閱讀期待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基礎,是閱讀教學得以有效展開的基礎。而所謂“閱讀反思和批判”,是對閱讀之后所理解內容的回味和再思考,是分清在閱讀過程中,哪些體驗與探究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哪些是有效思維,哪些是無效思維。文本是死的東西,它只有在經過學生的理解。接受、反思、批判后,才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具有生命;也只有這樣的閱讀,才能開啟學生的心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通過懸念的制造、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起學生閱讀的欲望──這就是閱讀期待。然后,要引導學生潛心閱讀,深人思考閱讀內容,得出自己的結論。一般說來,閱讀期待在小學階段可以充分運用,要通過各種手段來引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閱讀反思和批判則一般適用于初中階段。小學階段的閱讀反思和批判主要體現(xiàn)在引導小學生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初步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方面?!景咐课以诤蛯W生共同學習《秋天》這篇課文時,學生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在討論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雖然還不能說這就是閱讀反思和批判,但孩子們反思和批判的意識已經開始萌芽了,這無疑是最值得珍惜的。生:課文中說“樹葉落下來后,螞蟻爬上去,來回跑著,把它當作運動場”,可畫上的一只螞蟻正在吃樹葉。這樣,圖文就不符了。師:噢?是在吃樹葉嗎?(師仔細看書上的畫)生:對,那只螞蟻就是在吃樹葉。樹葉也是螞蟻的食物呢!生:我們可以這樣改改課文:“有的螞蟻爬上去,來回跑著,把它當作運動場;有的螞蟻把它當作食物,美美地吃著。”師:真了不起!你們不但發(fā)現(xiàn)了老師沒有發(fā)現(xiàn)的問題,而且對課文進行了修改,修改得還這么精彩!我應該向你們學習。還有問題嗎?生:為什么畫上的樹比天空看起來還要大呢?生:嗨!那是遠近的關系嘛!生:對,畫畫時,近的東西要畫得大一些,遠的東西就要畫得小一些。師:小朋友還了解繪畫的技巧,真了不起!還有什么問題?生:課文中說“藍藍的天上飄著幾朵白云”,天那么大,難道只有幾朵白云嗎?師:噢?那應該怎么說?你觀察過秋天的天空嗎?生:觀察過。應該說“藍藍的天上飄著許多白云”,或者說“白云在天上飄來飄去,多美呀!”師:改得不錯。不過,書上的話也沒錯。秋天云淡風輕,晴朗的日子里,白云的確比較少,課文中說“藍藍的天上飄著幾朵白云”是說云少,并不是說只有幾朵白云。還有問題嗎?生:為什么秋天的天“那么高,那么藍”呢?師:這個問題牽扯到自然科學知識,我建議小朋友課后讀《十萬個為什么》來解決這個問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