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一語文下學(xué)期古詩文默寫匯編含答案_第1頁
2024年高一語文下學(xué)期古詩文默寫匯編含答案_第2頁
2024年高一語文下學(xué)期古詩文默寫匯編含答案_第3頁
2024年高一語文下學(xué)期古詩文默寫匯編含答案_第4頁
2024年高一語文下學(xué)期古詩文默寫匯編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1.《侍坐》中,孔子沒有直接讓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溫和自謙的話打消學(xué)生的顧慮,

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親切、活躍的環(huán)境。他說:“,

2.孔子認(rèn)為“禮”在國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為子路:

3.《侍坐》中面對孔子的詢問,曾皙描繪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臨風(fēng),一路酣歌的美麗

動人的景象:,,o

4.《侍坐》中,從言談、動作、神態(tài)可以看出四個學(xué)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子路的性格

直率,從“”可以看出;冉有比較謙虛,從他述志時

說“,”中可以看出;公西華更謙虛,從“

,,,,?!睅拙鋵υ捒梢?/p>

看出;曾皙從容灑脫而又謙恭,從“,,”的

動作神態(tài)中可以看出。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對于一個夾在大國之間又

“,”的“千乘之國”,自己只

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變勇敢并懂規(guī)矩。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的冉有表示,治理一個小國,他用三年時間,

“";至于禮樂教化則“"。

7.在《論話?先進(jìn)》中,公西華在談自己的志向之前,先謙虛的說“,

8.在《論話?先進(jìn)》中,孔子在點評幾位弟子的志向時,感慨的說

“",可見他對公西華才能的高度肯定。

9.《侍坐》中面對孔子的詢問,公西華(赤)認(rèn)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學(xué)習(xí),對于宗

廟祭祀之事,他說“,

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最贊同曾皙的回答,從:

?!边@句話可以看出來。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用問句來引導(dǎo)弟子表達(dá)治國思想和

措施的句子:“?”

1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引導(dǎo)曾皙不要有所顧慮,可以暢所

欲言地說出自己的理想,因為每個人只是說說各種的志向的句子是:

“?”這顯示了孔子善于點撥誘導(dǎo)。

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問題,他想通過軍事強(qiáng)國來

達(dá)到“,”的目的。

【答案】

1.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2.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3.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雪,詠而歸

4.子路率爾而對曰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非日能之,愿學(xué)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5.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瑾

6.可使足民以俟君子

7.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

8.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9.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10.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1L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12.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1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齊桓晉文之事》

1.《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齊宣王能夠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兩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2.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o

3.文中孟子在說明了“養(yǎng)民”措施后,用“

”兩句指出了教育民眾的具體方法。最終能得到

“”的效果。

4.孟子認(rèn)為讓百姓向善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5.文中能體現(xiàn)孟子注重民眾教育,通過認(rèn)真興辦學(xué)校,最終達(dá)到和諧社會的句子

是:O

6.用反問加強(qiáng)語氣,突出強(qiáng)調(diào)仁君“罔民”的不可思議,自然引出下文對明君保民的論

述的兩句是:?

【答案】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

3.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4.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5.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6.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庖丁解牛〉〉

1.最能代表庖丁觀點的一句話是:。

2.表現(xiàn)庖丁在最后一階段解牛時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的語句是

3.表現(xiàn)庖丁解牛到關(guān)鍵部分時保持謹(jǐn)慎態(tài)度的語句是

4.表現(xiàn)庖丁解牛后怡然自得神態(tài)的語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5.庖丁解牛經(jīng)過的三個階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答案】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

2.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3.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4.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5.所見無非牛者;未嘗見全牛也;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燭之武退秦師》

1.燭之武勸說秦伯,貌似謙恭,卻極有份量,以一個假設(shè)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

也由此掌握了談話的主動權(quán),以退為進(jìn),柔中有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2.燭之武闡明了晉對秦的利害關(guān)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慮的句子是:

3.《燭之武退秦師》中說出了晉國秦國聯(lián)合圍攻鄭國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4.燭之武被請求出山時,說了一句隱含著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滿的語句是:

5.大敵當(dāng)前,內(nèi)憂外患,鄭伯貴為一國之君卻能禮賢下士,誠懇自責(zé):

6.鄭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說燭之武,也略略還有點威脅是:

7.燭之武見秦伯時,開門見山,單刀直入,以退為進(jìn),態(tài)度謙恭,承認(rèn)鄭亡,迎合

對方的驕傲心理的語句是:

8.做人要有智謀,還要有仁義,如同《燭之武退秦師》中的晉文公所說:

9.燭之武說晉野心勃勃,貪得無厭的句子是:o

【答案】

1.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2.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3.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4.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5.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6.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7.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9.夫晉,何厭之有?

《鴻門宴〉〉

1.表達(dá)大丈夫應(yīng)不拘小節(jié)意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2.比喻一個人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另有所指的句子是:

3.形容自己方處于危險境地的句子是

?

4.劉邦對項伯解釋派兵把守函谷關(guān)的目的的句子是

5.形容秦王殺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

6.魯迅對《史記》的高度評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行不顧細(xì)謹(jǐn),大禮不辭小讓

2.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4.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5.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6.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諫逐客書》

1.在《諫逐客書》中,作者開篇即直入主題、表明觀點的句子是:

O

2.《諫逐客書》中,李斯認(rèn)為太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這兩句是

3.《諫逐客書》中,李斯認(rèn)為江河湖海不舍棄細(xì)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這兩句話

是:O

4.《諫逐客書》善于運(yùn)用假設(shè)論證證明觀點。文章在列舉了秦國先君借助客卿的力量

實現(xiàn)了秦國的強(qiáng)大事實后,使用假設(shè)論證,指出假若沒有客卿的結(jié)果是:

5.在《諫逐客書》中,寫秦孝公任用商鞅進(jìn)行變法,給人民和國家?guī)碇苯佑绊懙木?/p>

子是:。

6.《諫逐客書》中,作者談及導(dǎo)致國家沒有豐厚的實力和強(qiáng)大的名聲的原因的兩句是:

7.在《諫逐客書》中,李斯先后列舉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

O

8.李斯在《諫逐客書》的末尾作結(jié)時指出秦人“

”的危害,具有極強(qiáng)的理論說服力和藝術(shù)感染力。

9.諷刺秦王看重的只是聲色珠寶,輕視人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答案】

1.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2.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3.河海不擇細(xì)流,故能就其深

4.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zé)o強(qiáng)大之名也

5.民以殷盛,國以富強(qiáng)

6.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

7.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8.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

9.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

《諫太宗十思疏>>

1.《諫太宗十思疏》這篇奏章意在勸唐太宗:。

2.《諫太宗十思琉》開篇用“木”“泉”作比喻,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結(jié)論,并以此為中心展開論

述,指出治理國家要積聚民心。

3.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善用喻,喻巧而理至,用十分熟悉的樹木、泉源勸諫

太宗在安樂時要想到危難,避免奢侈,否則,

“",危及治國之本。

4.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針見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的原因的句

子是:o

5.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中用對比手法說明有好的開始的人多,有好的結(jié)局的人少

的兩句是o

6.《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認(rèn)為做到十思,皇帝彈著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

用再說什么,天下人就已經(jīng)都有教化了,這句話是

7.《諫太宗十思疏》中用對比的手法來說明竭誠待人和輕視他人而帶來不同結(jié)果的句

子是:。

8.《諫太宗十思疏》中,國君不僅掌握帝王的重權(quán),占據(jù)天地的重大地位,并且還要:

9.《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文武群臣爭相效力,君王無煩心之事,那么帝王就

會:。

10.《諫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誡君王不要因為自己的喜惡而賞罰不公的兩句是:

11.《諫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指出,面對統(tǒng)治者的嚴(yán)酷刑罰和威風(fēng)怒氣,人們的態(tài)

度是o

12.《諫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權(quán)利和地位的兩句是:

13.《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帝王在創(chuàng)業(yè)守業(yè)時德行方面有不同表現(xiàn)的句子是:

14.《諫太宗十思疏〉〉中,強(qiáng)調(diào)不竭誠對待臣民,如同用腐爛的韁繩駕馭馬車一樣可怕

的句子是:?

15.《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和“舟”的關(guān)系比喻民心向背決定生死存亡

的句子是:O

16.《諫太宗十思疏》中,強(qiáng)調(diào)帝王不必耗費(fèi)精力、違背順其自然治理天下方針的兩

句是:!

17.《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出了“用人納諫”的策略是君主應(yīng)該選拔有才能的

人,聽取好的意見“”,為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打下了基礎(chǔ),成為初唐的治國方略。

18.《諫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誡君王對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和興建要適可而止

的兩句是:o

19.《諫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誡君王不僅要謙虛有修養(yǎng),還要有海納百川的胸

襟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諫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誡君王游樂要有限度以及要慎始慎終的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21.《諫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誡君王要虛心接受他人意見還要遠(yuǎn)離奸佞小人的

兩句是:°

【答案】

1.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2.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4.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5.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6.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7.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8.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

9.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

10.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11.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12.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13.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14.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15.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16.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17.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18.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19.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20.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21.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答司馬諫議書〉〉

1.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給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以“征利”

罪名加以反駁的句子是:O

2.《答司馬諫議書》中,“",可以說是王

安石的行事準(zhǔn)則,也是歷史上一切改革家剛決精神的一種概括。

3.《答司馬諫議書》中,針對司馬光認(rèn)為新法“生事”的指責(zé),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

論根據(jù)是“”,根本目的是

“”,這樣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國家百

姓,自然不是“生事擾民”。

4.《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以“

”揭露了朝堂之上官吏互相推諉、不問國事的丑惡

現(xiàn)象。

【答案】

L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

2.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3.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

4.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阿房宮賦》

1.?阿房宮賦》中,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言阿房宮占地之廣,狀其樓閣之高的句子

是:。

2.《阿房宮賦》中,作者描寫阿房宮總體建筑形勢的句子是:

3.《阿房宮賦》中“”兩句寫有兩條河

流在宮墻內(nèi)流淌,借“水”來側(cè)面襯托阿房宮之大。

4.《阿房宮賦》中,作者用夸張手法歷數(shù)阿房宮樓閣之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5.《阿房宮賦》中,描寫阿房宮走廊曲折、屋檐高聳的特點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6.《阿房宮賦》中“”兩句描寫宮殿、閣樓隨地形而

建,彼此環(huán)抱呼應(yīng);宮室結(jié)構(gòu)參差錯落,精巧工致。

7.《阿房宮賦》中用“”兩句描摹阿房宮建筑群的形態(tài)有的

像蛇在盤旋,有的像谷倉一樣。

8.《阿房宮賦》中,作者用比喻、夸張手法描寫阿房宮建筑之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9.《阿房宮賦》中,“”兩句,把橋比喻為橫臥在河面上

的長龍,使靜態(tài)的橋有了動態(tài)之美。

10.《阿房宮賦》中,作者用比喻手法、反問語氣、驚詫口吻描寫阿房宮中樓閣之間

通道的句子是:?

11.《阿房宮賦》中“”兩句寫阿房宮中橋

梁高高低低,分不清東西南北。

12.《阿房宮賦》中“”一句形容樓臺上由于歌聲響亮而充滿暖

意;"”一句形容大殿上由于舞袖飄拂而充滿寒意。

13.《阿房宮賦〉〉中,作者用比喻、夸張手法描寫宮人們打開梳妝鏡的情景的句子是:

14.《阿房宮賦》中,作者用比喻、夸張手法描寫宮人們梳理發(fā)髻的情景的句子是:

O

15.《阿房宮賦》中杜牧用夸張、襯托的手法,“

",從渭河水面上漂浮物的角度,極言宮女之多。

16.《阿房宮賦》中,作者用夸張手法描寫宮人們焚燒熏香的情景的句子是:

O

17.《阿房宮賦》中“”一句從視覺的角度寫焚燒香草時的景

象;"”一句則從聽覺的角度寫宮車經(jīng)過時的巨大聲響。

18.《阿房宮賦》中通過秦朝統(tǒng)治者搜刮天下百姓財富和揮霍財富截然不同的兩種情

形,來批判秦朝統(tǒng)治者奢侈的句子是:“

19.《阿房宮賦》中,作者比喻、夸張手法描寫阿房宮梁柱之多的句子是:

20.《阿房宮賦》中,作者比喻、夸張手法描寫阿房宮屋椽之多的句子是:

21.《阿房宮賦》中,作者比喻、夸張手法描寫阿房宮釘頭之多的句子是:

22.《阿房宮賦》中,作者比喻、夸張手法描寫阿房宮屋瓦之多的句子是:

23.《阿房宮賦〉〉中,作者比喻、夸張手法描寫阿房宮欄桿之多的句子是:

24.《阿房宮賦》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宮繁華奢靡,與老百姓的勞作吃穿做對比,其

中描寫“樂聲之多與市井言語對比”的句子是:

25.《阿房宮賦》中,表現(xiàn)秦王盡失人心、驕橫頑固的句子是:

26.《阿房宮賦》中杜牧用“”兩句寫出了農(nóng)民起義

埋葬了秦王朝的統(tǒng)治,阿房宮也隨之化為灰燼。

27.《阿房宮賦》中用“”來總結(jié)若

六國“愛人”則不被秦滅,接著寫如秦也“愛人”,便不可能亡國滅族。

28.《阿房宮賦》中,杜牧設(shè)想:假如六國之君能夠愛惜自己的人民,

“";同樣,假如秦能夠愛惜六國之民,

“",沒有誰能夠消滅它。

29.杜牧在本文中最后總結(jié),六國和秦國的滅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

得別人的語句是:o

30.古人寫文章常常使用借古諷今的手法。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就以

“”作結(jié),警醒后人切勿

重蹈秦人覆轍。

【答案】

1.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

2.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直走咸陽

3.二川溶溶,流入宮墻

4.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5.廊腰韁回,檐牙高啄

6.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7.盤盤焉,困困焉

8.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9.長橋臥波,未云何龍

10.復(fù)道行空,不霽何虹

11.高低冥迷,不知西東

12.春光融融風(fēng)雨凄凄

13.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14.綠云擾擾,梳曉鬟也

15.渭流漲膩,棄脂水也

16.煙斜霧橫,焚椒蘭也

17.煙斜霧橫雷霆乍驚

18.奈何取之盡錨銖,用之如泥沙

19.使負(fù)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

20.架梁之椽,多于機(jī)上之工女

21.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22.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

23.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

24.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

25.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26.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27.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28.則足以拒秦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

29.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0.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

《六國論〉》

L蘇洵認(rèn)為,六國和秦國都是平起平坐的諸侯,實力比不上秦國,但

“”,借此勸說北宋統(tǒng)治者,

2.古人寫文章愛引用前人話語作為論據(jù),蘇洵在《六國論》中便引用“古人云:'以

地事秦,'”來論證賄賂秦國的危害。

3.蘇洵在《六國論》中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敏銳地指出了對抗秦國的辦法,此舉會

讓對方寢食難安。

4.關(guān)于荊軻刺秦王,歷來頗多贊語,古人也有對此非議的,如宋朝的蘇洵在《六國論〉〉

中就這樣評論刺秦事件:o

5.蘇洵對趙國開始的戰(zhàn)略是很贊賞的,最初趙國曾與秦國交戰(zhàn)五次,戰(zhàn)績是

“",但非??上У氖恰?。

6.蘇洵用精妙的比喻“",形象地批判了六國的賂秦

行為。

7.蘇洵認(rèn)為用割讓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寢的方法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解決不了根本問

題,這是因為:o

8.蘇洵認(rèn)為燕趙的滅亡令人同情,因為

9.蘇洵認(rèn)為,如果六國國君丟掉幻想,不去取悅秦國,而是“",那

么一定會出現(xiàn)“”的結(jié)果。

10.蘇洵認(rèn)為,那些沒賂秦的國家的滅亡也跟那些賂秦的國家有關(guān),因為他們

“",最終滅亡。

11.《六國論》中表現(xiàn)列國先人艱苦開辟疆土的句子:,。

12.在《六國論》中,蘇洵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寫出諸侯割地越頻多秦國侵略得越急的

句子是:。

13.蘇洵在《六國論》中講述趙國敗亡的原因時說

“",指出殺害良將是導(dǎo)致國家滅亡

的原因之一。

14.蘇洵的《六國論》中認(rèn)為齊、趙二國雖不賂秦,但齊國因為

“”而導(dǎo)致滅國;趙國不能始終堅持抗秦,也為秦所滅,作

者感慨“”。

15.蘇洵在《六國論》中對北宋王朝的批評是很尖銳的,他說:

“”,還比不上六國國君的智

慧。

【答案】

1.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2.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3.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4.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5.二敗而三勝其用武而不終也

6.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

7.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8.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

9.并力西向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10.蓋失強(qiáng)援,不能獨完

11.暴霜露,斬荊棘

12.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13.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14.與贏而不助五國也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15.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登岳陽樓》

1.《登岳陽樓》中“”兩句表面看有初登岳陽

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fā)早年抱負(fù)至今未能實現(xiàn)之情。

2.《登岳陽樓》中“"兩句自敘如此落寞,詩

的意境由寬闊突然轉(zhuǎn)入狹窄,對比鮮明,于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3.《登岳陽樓》中采用借代手法,詩人把個人命運(yùn)和國家前途聯(lián)系在一起,抒寫了詩

人的家國之痛,意境深遠(yuǎn),余韻無窮,體現(xiàn)了詩人一貫的憂國憂民的大襟懷的句子是

4.《登岳陽樓〉〉中“"兩句,寫洞庭湖浩瀚

無際的磅礴氣勢,意境闊大,景色宏偉奇麗。

5.《登岳陽樓》中“”兩句,寫詩人站在岳

陽樓上,遙望關(guān)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馬亂、戰(zhàn)火紛飛;憑倚窗軒,胸懷家國,不禁涕

淚交流。

6.杜甫《登岳陽樓》中逼真描畫出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景象,被王士稹贊為

“雄跨古今”,可以和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毕噫敲赖牡脑娋涫牵?/p>

【答案】

1.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2.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3.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4.吳楚東南圻,乾坤日夜浮

5.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6.吳楚東南圻,乾坤日夜浮

《桂枝香?金陵懷古〉〉

1.《桂枝香?金陵懷古》中,把全詞置于一個憑欄遠(yuǎn)眺的角度,交待時令地點天氣等

信息,為全詞打下了凄涼感情基調(diào)的詩句是:

2.《桂枝香?金陵懷古》中“”點明了地點和季節(jié),

瑟瑟秋風(fēng),萬物凋零,呈現(xiàn)出一種“悲秋”的氛圍。

3.《桂枝香?金陵懷古》中,脫化于謝眺詩句“澄江靜如練”,不僅在語詞上對仗嚴(yán)

謹(jǐn)、工整,構(gòu)圖上還以曲線綿延與散點鋪展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鋪展,又有立體的

呈現(xiàn),一幅金陵錦繡江山圖展現(xiàn)眼前的名句是

4.《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寫水,

“”寫山,從總體上寫金陵的山川形勢,更給全詞描繪出

一個廣闊的背景。

5.《桂枝香》一詞中,“"兩句寫遠(yuǎn)去的征帆像

是漂漾在淡淡的白云里,飛舞的白鷺如同從銀河上驚起,其曠遠(yuǎn)、清新的境界,雄健、

壯闊的風(fēng)格,是那些“小園香徑”“殘月落花”之作所無可比擬的。

6.《桂枝香?金陵懷古》中,描寫大背景之下的具體景物,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點,

由純自然的景物寫到人的活動,使得畫面生動起來的詩句是:

7.《桂枝香〉〉一詞中,“",所念者,

是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統(tǒng)治者,利用江南秀麗山川,繁華競逐,荒淫誤國;所嘆者,

是鄙夷他們到頭來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門外樓頭”式的悲劇,實在是既可悲又可恨。

8.《桂枝香?金陵懷古》中,詞人一聲嘆息,化用杜牧的《臺城曲〉〉詩句,再現(xiàn)陳后

主亡國悲劇,而其后的統(tǒng)治階級不以此為鑒,江南各朝覆亡相繼的名句是:

9《桂枝香?金陵懷古》中批判千古以來文人騷客面對金陵山川只知慨嘆朝代的興亡,

未能跳出榮辱的小圈子,站不到應(yīng)有的高度,也就很難從六朝的相繼覆滅中引出歷史

的教訓(xùn)的句子是:。

10.《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兩句化用竇

鞏《南游感興》“傷心欲問前朝事,惟見江流去不回。日暮東風(fēng)春草綠,鵬鵠飛上越

王臺”之意。

11.《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用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

庭花”的詩意,借古諷今的名句是:

【答案】

1.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2.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3.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4.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5.彩舟云淡,星河鷺起

6.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fēng),酒旗斜矗。

7.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

8.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

9.千古憑高對此,謾?quán)禈s辱

10.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11.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念奴嬌?過洞庭〉〉

L"”三句點地域與節(jié)候的特點,說明

了這是一個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