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即事感懷-2024高中語文古詩詞分題材專訓⑴即事感懷
未命名
一、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西膝①秋日即事
周密
絡緯②聲聲織夜愁,酸風吹雨水邊樓。
堤楊脆盡黃金線,城里人家未覺秋。
[注]①藤:田間的土填子,小堤。②絡緯:蟲名,俗稱絡絲娘、紡織娘,夏秋夜間振羽
作聲,聲如紡線,故得此名。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最恰當的一項是()
A.標題中的“即事”一詞意為“就過去的事物、情景做詩文或繪畫”。
B.“織夜愁”既回應了“絡緯”,又暗指紡織女的“夜愁”如織物般縱橫交錯。
C.“酸風”的出處是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意指“刺人的涼風”。
D.“黃金線”可制成美衣華服,抵御秋寒,所以城里人家不覺秋已到來。
2.鑒賞宋詩往往要從理性上把握,請結合內容,談談本詩寫了秋季哪些特有的情景?
總結出了生活中的什么道理?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答案】
1.C
2.(1)前三句寫了秋季特有的場景:“絡緯”在夜里振翅做聲,聲如紡線小樓里涼風
將雨點吹拂到人身邊堤岸上的楊柳已經枝老葉黃了。道理:這些場景都是生活中常見的,
但城里人家,因為遠離了自然生活,往往不能及時感知季節(jié)的變化。啟示:生活中缺少
的是發(fā)現美的眼睛;一葉知秋,能從小事物中感受大變化;要善于觀察生活,歸納思考。
【分析】
1.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內容、表達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A.“即事”是就眼前的事物、情景做詩文;
B.“暗指紡織女的‘夜愁’”錯。絡緯,蟲名,即莎雞,俗稱絡絲娘、紡織娘。句意為
夜晚絡緯的鳴聲引起人們的愁思。
D.選項對“黃金線”的理解以及城里人家對秋來不敏感的原因表述不對。第三句的“黃
金線”指的是堤岸上的楊柳枝葉變黃,因為楊柳枝葉形如絲絳,樹葉變黃,遠遠望去就
像黃金線一般?!俺抢锶思摇币驗槠饺盏纳钸h離自然,很難及時感受到季節(jié)的變換。
而且,人們熙來攘往,奔走紅塵,又有誰去顧及大自然的季節(jié)變化呢?
故選Co
2.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從標題即可看出這是詩人在西邊田境上,看著秋天特有場景寫就的詩歌。詩歌一、二、
三句選取了秋季特有的幾個場景:紡織娘這種小蟲在夜里振翅作聲,聲如紡線,“織夜
愁”一詞用得絕妙,一來點明了夏秋時節(jié)的紡織娘,二來暗指出“夜愁”如同織物一般
縱橫交錯;“酸風”是指“刺人的涼風”,水邊的小樓里,刺人的涼風將秋天的雨點吹
拂到人身邊,讓人感覺到秋季特有的寒意;堤岸上的楊柳已經枝老葉黃了。
第四句才是作者想要說明的道理:城鎮(zhèn)里的人家因為遠離自然生活,而不能迅速地感覺
到季節(jié)的變遷。詩中的意象如紡織娘、涼風、雨、變黃的柳葉,都帶有典型的秋季特征。
而第四句中的道理,也是我們在生活中常遇之事。詩人將這個小小的道理融入詩歌,在
詩歌開頭便已有邏輯潛流暗伏其中。
啟示?,F在生活在城鎮(zhèn)里的人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我們往往是看到日歷,才知道今天
是霜降或者是立冬。從中得到的啟示可以從要善于發(fā)現生活中的美、要從微小事物的變
化中感受大的變化;或者像作者這樣要善于觀察生活,歸納思考。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①
韋應物
夾水蒼山路向東,東南山豁大河通。
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
孤村幾歲臨伊岸②,一雁初晴下朔風。
為報洛橋游宦侶③,扁舟不系與心同。
(注)①鞏:今河南鞏縣。洛:洛水。這里的鞏洛,即鞏縣洛河注入黃河處。②伊:伊
水,《水經注?伊水》中有“伊水出南陽又東北至洛陽縣南,北入于洛”。③洛橋:洛
陽橋,這里指洛陽。
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試卷第2頁,共21頁
A.首聯記敘并描寫了由洛水入黃河的行程和景物?!皧A”“豁”二字選用精當,舟行
洛水,青山列岸,忽見群山開豁,大河橫流,意境頓開。
B.頷聯寫寒樹遠影隱約天邊,如水墨渲淡;落日余暉閃爍波濤之上,可謂妙手天成。
故《唐詩別裁》中說:“寒樹句畫本,夕陽句畫亦難到?!?/p>
C.頸聯動靜結合,靜寫伊水岸邊孤村,經安史之亂殘破不堪,意境蕭疏孤清;動寫一
雁孤飛,趁初晴乘風北上,與詩人從流飄蕩處境相合。
D.結構上首聯破題,中間兩聯呼應“即事”,尾聯切題,構思精妙;內容上以秋天傍
晚黃河的景象引發(fā)詩人感觸,有寄托,有情思,意蘊豐富。
4.“扁舟不系”源于《莊子》中的“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
泛若不系之舟”,請結合這句話與尾聯的含義簡要分析詩人的心境。
【答案】
3.C
4.①詩人感覺自己如一葉扁舟,隨波逐流,身不由己,表現出宦游的傷感。②詩人覺
得自己既非巧者,又非智者,只是無所求的無能者,面對衰頹的國勢,借自嘲表達無能
為力的無奈之情。③詩人覺得辜負分別時朋友對自己的期望和囑托,表達悲慨和愧疚之
情。
【解析】
3.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C.“乘風北上”錯,“雁初晴下朔風”是指大雁在晴天里順北風南下,句子中的方向理
解錯了。
故選C。
4.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莊子》“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這
句話的含義,意思是,靈巧的人多勞累而聰慧的人多憂患,沒有能耐的人也就沒有什么
追求,填飽肚子就自由自在地遨游,像沒有纜索飄忽在水中的船只一樣,這才是心境虛
無而自由遨游的人。
然后結合尾聯理解,“為報洛橋游宦侶,扁舟不系與心同”意思是,我要告訴在洛橋漫
游的作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隨波逐流。由此可知作者把自己比作一葉
扁舟,借扁舟之不系,輕輕帶出“心”字,表達自己宦游的傷感和無能為力的無奈,以
及辜負朋友期望的慚愧之情。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
小雪后書事
陸龜蒙(涉
時候頻過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
楓汀尚憶逢人別,麥隴唯應欠雉眠。
更擬結茅臨水次,偶因行藥到村前。
鄰翁意緒相安慰,多說明年是稔年。
(注)陸龜蒙,字魯望,號甫里先生,出身蘇州官僚世家。本詩大致寫于作者歸隱甫里
期間。
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首聯點明了時令氣候,寫小雪時節(jié),江南的寒色如約而至,一點都沒有偏差。
B.回憶雖好卻適逢別離,麥隴雖整但獨缺雉眠,從中隱隱透露出世事不盡如人意的感
傷。
C.尾聯鄰翁察覺到詩人對小麥收成的憂慮,勸解他不要擔心天氣,明年一定是個豐收
年。
D.全詩即事生情,情寓事中,通過看似平淡的敘述,委婉曲折地表達出了詩人的心聲。
6.作者本是詩人,卻因行藥來到村前。試比較本詩頸聯和杜甫《旅夜書懷》頸聯情感
表達的異同。
【答案】
5.C
6.相同點:都委婉地表達了詩人對現狀的不滿。杜詩反話正說,寫自己聲名因文章而
著,可這違背了自己(施展政治抱負)的初衷;又寫自己休官是因為年老體衰,但現實
卻并非如此(是受人排擠)。表達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
孤寂的根本原因。陸詩寫自己因為偶然間行醫(yī)問藥才來到村前,作為出身官僚世家的詩
人來說,仕進才是詩人的追求,而現在卻只能行醫(yī)問藥,含蓄地表達了對現狀的不滿。
不同點:同樣表達對現狀的不滿,杜詩還蘊含有不平之氣,并且語氣更為強烈。如“豈”
和“應”一反問,一肯定,雖未言明原因,但對詩人而言聞名不應該因為文章而應該因
試卷第4頁,共21頁
為仕進,休官也不是僅因年老體衰而是因為受人排擠的答案已呼之欲出。而陸詩語氣更
為平和,用“行藥”的行為和自身身份的反差來引人深思,另外,打算在水岸邊筑廬而
居的想法也透露出詩人遠離塵世、歸隱田園的愿望。
【分析】
5.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解讀詩歌的能力。
C.詩人并沒有對小麥收成的擔憂,而是通過頷聯表達了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和頸聯中
渴望構筑一個可以寄托精神的家園的想法。
故選C。
6.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
先看二者的相同點。都委婉地表達了詩人對現狀的不滿。杜詩”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
休”,意思是說,有點名聲,哪里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
退休。這是反話,立意至為含蓄。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
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這實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
卻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擠。這里表現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政
治上失意是他飄泊、孤寂的根本原因。表達了詩人對現狀的不滿。而本詩“更擬結茅臨
水次,偶因行藥到村前”,行藥,并不是詩人本來的志向,讀書考進士,修身治國平天
下才是。然而,這一切在經歷了官場的黑暗之后,灰飛煙滅,轉而遁入道家。委婉地表
達了詩人對現狀的不滿。
再看不同點。杜詩蘊含有不平之氣,并且語氣更為強烈。聲名不因政治抱負而顯著,反
因文章而顯著,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說“豈”,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實現的憤
慨。說“官應老病休”,詩人辭去官職,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詩人沒有直接說
出。說“應”當,本是不應當,正顯出老詩人悲憤的心情。而陸詩語氣更為平和,用“行
藥”的行為和自身身份的反差來引人深思。這種不痛快是缺少一個心靈可以寄托的精神
家園。與其說需要一處臨水居所可供隱居,不如說是詩人因缺少知己,而生出的一種曠
世孤獨。是村居給予了詩人寧靜,是村民給予了詩人慰藉,是土地安放了詩人無處皈依
的靈魂。這個憂傷的結,到了村前才被解開:詩人已然明白,今后的人生路,就在村前,
就在腳下。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立春日感懷
于謙①
年去年來白發(fā)新,匆匆馬上又逢春。
關河底事空留客?歲月無情不貸人。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孤懷激烈難消遣,漫把金盤簇五辛②。
注:①于謙,字廷益,號節(jié)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明朝名臣、民族英雄。②五辛:
指五種辛味的菜;《本草綱目》:“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葉雜和
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p>
7.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扣“立春日”有感而發(fā),春天到來,白發(fā)新添,詩人感慨時光匆匆飛逝,年
華易老。
B.頷聯緊承首聯,但情感更為強烈,且超越了個人之嘆,為明朝河山邊關的安危擔憂。
C.頸聯詩人丹心一片,只想報效祖國,但一想尊親便雙淚直流,暗含對朝廷的絲絲不
滿。
D.全詩和曹操的《短歌行》一樣通俗易懂,自敘心事,都能充分地表達對人生的感慨。
8.本詩看似“激烈”,其實略顯低沉,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案】
7.C
8.①全詩情感復雜而矛盾,有對國事的擔憂,更有自身遭遇的感慨,但較少發(fā)圖強的
志氣;②直接抒發(fā)的情感多不止于個人,且不昂揚向上,頷聯有羈旅邊關的惆悵,頸聯
有報國與思親的糾結;③細節(jié)描寫中的情感多無奈,首聯慨嘆春日之時白發(fā)又增,尾聯
“漫”“簇五辛”有聊應新春節(jié)景時的心不在焉之感。
【分析】
7.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C.“暗含對朝廷的絲絲不滿”理解有誤?!耙淮绲ば膱D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是說,
因為把所有心思都撲在了報效國家的事情上,所以才常常流出思念親人的淚水,表現了
詩人以國事為重而常常忍受思親痛苦的情狀。故頸聯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一片忠心報效
祖國,但想起尊親來便不禁雙淚直流,流露出忠孝不能兩全的矛盾心理。沒有對朝廷的
“不滿”。
故選C。
8.
試卷第6頁,共21頁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題干要求考生結合全詩簡要分析詩中略顯低沉之情感。
(1)知人論世:于謙,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由注釋可知,“五辛”與詩人心中復雜
的情感有相通之處,用菜之“五辛”喻心之“五味”。
(2)詩歌前兩聯:大意是說,一年年過去,白頭發(fā)不斷添新,戎馬匆匆里,又一個春
天來臨。為了什么事長久留我在邊塞?歲月太無情,年紀從來不饒人。有自身遭遇的感
慨。
(3)頸聯:“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是說,因為把所有心思都撲在了報
效國家的事情上,所以才常常流出思念親人的淚水,表現了詩人以國事為重而常常忍受
思親痛苦的情狀。頸聯中詩人念念不忘的使詩人是一片忠心報效祖國,但想起尊親來便
不禁雙淚直流,流露出忠孝不能兩全的矛盾心理。
(4)尾聯:運用了雙關和比喻的手法。詩人表面寫在新春到來之際,按照傳統習俗湊
個“五辛盤”,取迎新之意,聊應新春節(jié)景;實際寫詩人軍務繁忙,有家難回,孤獨的
情懷激動得難以排遣,種種情感交織,內心矛盾重重,百感交集。其狀正如盤中五辛。
“五辛”與詩人心中復雜的情感有相通之處,用菜之“五辛”喻心之“五味”,表現詩
人此刻內心的孤懷激烈,百感交集。
總結:這首詩是作者在擊退了瓦剌入侵后第二年的一個立春日在前線所寫。遇此佳節(jié),
引起了作者思親之念,但是為了國事,又不得不羈留在邊地。詩中表達了作者這種矛盾
痛苦的心情。
【譯文】
一年年過去,白頭發(fā)不斷添新,戎馬匆匆里,又一個春天來臨。為了什么事長久留我在
邊塞?歲月太無情,年紀從來不饒人。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報祖國,想起尊親來便不禁
雙淚直淋。孤獨的情懷激動得難以排遣,就湊個五辛盤,聊應新春節(jié)景。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臨江仙?登凌歌臺感懷
(宋)李之儀①
偶向凌歆臺上望,春光已過三分。江山重疊倍銷魂。風花飛有態(tài),煙絮墜無痕。
已是年來傷感甚,那堪舊恨仍存!清愁滿眼共誰論?卻應②臺下草,不解憶王孫。
(注釋)①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宋徽宗初年,李之儀因得罪權貴蔡京被除
去名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涂),本詞應作于李之儀居太平期間的某年春天。②“卻
應”即“豈應”,相當于現代漢語“難道是……么”。
9.下列對這首詞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起句照應詩題“偶向”二字透露出詞人平日幽居、極少出門的境況,“望”字領起
下文,引出對登臺所見之景的描寫。
B.“春光已過三分”緊承首句,寫登臺遠望的整體印象,既點明時令已是暮春,又寄
托著強烈的悲憤。
C.“那堪”與“已是”呼應,語意上更進一次,寫舊恨新愁相繼,讓人難以承受,突
出了憂愁之深重綿長。
D.“清愁滿眼”把抽象的愁寫得具體可感,仿佛愁緒彌漫空際,觸目所見,無不含愁,
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
10.全詞抒發(fā)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案】
9.B
10.①傷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將盡,流露出遺憾傷感之情;②思歸之情:作者登臺遠
眺,只見江山重疊,阻斷望鄉(xiāng)(望京)之路,更覺愁苦;③被排擠(或政治不得志、被
貶謫)的郁悶:詞人因觸犯權貴被編管太平州,前途無望,舊恨新愁,異??鄲灒虎軣o
人理解的落寞:詞人滿懷愁緒,卻無人可以傾訴,內心無限寂寞惆悵。
【分析】
9.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B.“寄托著強烈的悲憤”分析錯誤?!按汗庖堰^三分”,此一句也不能看出詞人的悲憤,
只能看出其傷春之情。
故選Bo
10.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題,“春光已過三分”“風花飛有態(tài),煙絮墜無痕”,寫出春光的流逝及其景象,流
露出遺憾傷感之情。
“江山重疊倍銷魂”,江山重重,詞人不能看到京城,聯系注釋“李之儀因得罪權貴蔡
京被除去名籍”分析,詞人見群山遮目,不能望見京城,更覺愁苦。
“風花飛有態(tài),煙絮墜無痕?!北揪渥プ∫庀蟆帮w花”,“絮”來分析詩人的情感?!帮w
花”指他人之乘風直上,舞態(tài)翩趾,得意非常;墜絮,喻己身之遭謗被逐,墮地沾泥,
了無痕跡。下片點明題意,“傷感甚”,指以往歲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擊。“那堪舊恨
仍存”,意味著此刻、此后仍然“舊恨”綿綿?!扒宄睢敝杆|起的新愁。詞人在“愁”
試卷第8頁,共21頁
字下加用“滿眼”一詞,便使人覺得愁如春天的游絲彌漫空際。注釋中“宋徽宗初年,
李之儀因得罪權貴蔡京被除去名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涂)”,可以看出其被排擠(或
政治不得志、被貶謫)的郁悶。
“清愁滿眼共誰論”的發(fā)問,可見其滿懷愁緒,卻無人可以傾訴,內心無限寂寞惆悵。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即事?
陸游
渭水岐山不出兵,欲攜琴劍錦官城。
醉來身外窮通小,老去人間毀譽較。
捫虱②雄豪空自許,屠龍③工巧竟何成。
雅聞蠟下多區(qū)芋,聊試寒爐玉移羹④。
(注)①此詩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作者由南鄭(當時的抗金前線)赴成都任安撫
司參議官途中。②捫虱:晉代王猛隱居華山,桓溫入關,王猛身穿破舊短衣前去求見,
一面縱論天下大事,一面捫虱,旁若無人。③屠龍:出自《莊子?列御寇》,周人朱評
漫學屠龍于支離益,竭盡千金家財,三年技成,而無所用。④蘇軾流放海南,其子蘇過
曾做芋羹侍父。
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即事”即就眼前之境、之景作詩,從體裁上看,這首屬于七言律詩。
B.“不出兵”三字點明入蜀原由,但作者仍能看透困厄通達,毀譽得失。
C.作者善用典故,“捫虱雄豪空自許”與“塞上長城空自許”異曲同工。
D.嶗山下的山芋讓作者聯想到蘇軾,此處欲借東坡的豪放曠達聊以自慰。
12.請簡要概括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答案】
11.B
12.①朝廷懦弱、茍且偷安的憤懣;②壯志難酬、理想破滅的痛苦;③勉強豁達、聊以
自慰的無奈。④一腔熱血、矢志報國的熱忱。
【解析】
11.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思想內容、藝術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B.“作者仍能看透困厄通達,毀譽得失"理解錯誤?!拔妓讲怀霰敝傅氖瞧驳?/p>
朝廷不思收復失地,茍且偷安。詩人仗劍辭南鄭,援琴入錦官,透露著對南鄭備戰(zhàn)、收
復失地政治理想破滅的無奈和悲痛。所以“窮通小”“毀譽輕”都是作者聊以自慰的無
奈之語,而不是“看透”。
故選B。
12.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渭水岐山不出兵”,指朝廷茍且偏安,不思收復失地。故詩人仗劍辭南鄭,援琴入錦
官,其間透露著對朝廷懦弱、茍且偷安的憤懣。
“捫虱雄豪空自許,屠龍工巧竟何成?!弊髡咦栽S為捫虱而談的王猛,自比劉宋的檀
道濟,自認為胸中有“屠龍”之法的良策,可又能怎么樣呢?終究無處施展,蹉陀歲月,
壯志難酬,悲憤苦悶而已。
“醉來身外窮通小,老去人間毀譽輕”,越是以“醉來”和“老去”寫無所謂個人命
運的困厄和通達,以及不把他人對自己的毀謗和贊譽放在心上,越是能看出詩人志不可
得而年華老去的苦痛。
“雅聞嶗下多區(qū)芋,聊試寒爐玉樓羹”,詩人的目光落在了岷山下的山芋上,想起了前
輩蘇東坡,欲以東坡的曠達聊以自慰,其間無可奈何之情溢于言表。
綜合在一起,陸游心中想的還是那“滿目山河”,全詩凸顯了陸游的滿腔熱血和矢志報
國的熱忱。
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小題。
鐘山即事
王安石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娓各占春。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注]第一首詩是王安石辭去相位退居金陵后所作。
13.下列對詩歌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王安石的筆下,“澗水”“竹”“花草”都是鮮活的,饒有風味。
B.鐘山既充滿生機又幽深靜寂,詩人整天坐門口賞景,情趣高雅。
C.詩人未直接寫杏花,而是通過春水、水中的倒影、雪側面表現。
D.詩人采用了對比手法寫杏花,并不淺白直切,而是含蓄、生動。
試卷第10頁,共21頁
14.兩首詩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
13.C
14.①第一首詩借景抒情,描繪出春日鐘山美麗幽靜的景象,渲染寂靜幽曠的氛圍,表
達詩人高雅的情趣(對鐘山美景的喜歡、超脫的情懷、閑適的心境、悠然心境中有一絲
淡淡的寂寞之情)。②第二首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助杏花的美麗高潔,表達內心
剛強耿介的個性(孤芳自賞的人生追求、恬淡的審美情趣、高潔的品性、不隨波逐流的
政治立場與人格操守)。
【解析】
13.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
C.“未直接寫杏花”錯,“吹作雪”是正面描寫,運用比喻修辭直接寫杏花。
故選Co
14.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的表現手法和比較閱讀的能力。
第一首詩,前兩句寫景,第三句描繪詩人的“獨坐”情態(tài),第四句以景結情。詩人選取
“澗水”“竹林”“花草”“茅檐”等自然景物,以“無聲”“一鳥不鳴”“幽靜”等
表現環(huán)境的靜謐,傳達了一種悠閑的意境,抒寫了詩人心無掛礙的超脫情懷,也蘊含了
政治上失意的孤獨、寂寞之情。整首詩在抒情方式上屬于借景抒情。
第二首詩,由題目“北陂杏花”可知,這是一首詠物詩,這首詩一二句寫出了北陂杏花
的嬌媚之美,后兩句表現了杏花高潔的品性之美,作者寄情于物,體現出王安石剛強耿
介的個性和孤芳自賞的人生追求。整首詩在抒情方式上屬于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
郊行即事
程顆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首句交代了郊外踏青的事情,“恣行”一詞寫出了詩人游玩得盡興。
B.詩的第二句由視覺人筆,寫遠處盎然的春景:春到遠山,四周一片碧綠。
C.“興逐”“穿”“困臨”“坐”四組詞語描摹出詩人由興奮到厭倦的感情變化。
D.詩的尾聯詩人提醒自己,清明晴朗的天氣雖宜盡情游樂,但不可樂而忘歸。
16.請賞析詩的頸聯。
【答案】
15.C
16.詩的頸聯聯想(虛寫)到和朋友相聚的美好時光,勸朋友莫要推辭,更不要辜負誠
摯勸酒的心意;又使用比喻的修辭,說美好時光會像風吹花落一樣逝去,表達了作者希
望世人珍惜友情和美好時光的思想感情。
【解析】
15.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
C.“厭倦”錯誤,感到困倦時,對著溪邊流水,坐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休息,應為身體
疲倦但興致尚高。
故選C。
16.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
頸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意思是:休要推辭這杯酒,休要辜負十分誠
摯勸酒的心意,只是怕風吹花落,一片片飛散了。面對漸飄漸遠的落花,詩里人想到了
時間的珍貴,想到了聚少離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這是想象。
他認為美好時光會像風吹花落一樣逝去,人生中會有的事物感情,終究有一天會煙消云
散,好高鷲遠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運用比喻
手法,表達了作者希望世人珍惜友情和美好時光的思想感情。
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列小題。
即事二首
宋汪藻
其一
燕子將雛語夏深,綠槐庭院不多陰。
西窗一雨無人見,展盡芭蕉數尺心。
其二
雙鷺能忙翻白雪,平疇許遠漲清波。
試卷第12頁,共21頁
鉤簾百頃風煙上,臥看青云載雨過。
17.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首詩詩人讓芭蕉之心因雨展開,以比喻詩人舒展的心府,體現出欣喜之情。
B.第二首詩描寫匆忙的鷺鳥振動著雪白的羽毛,遙遠的田地漲起清波,刻畫了春日繁
忙的農田景象。
C.這兩首詩都能敏捷地捕捉事物形象,略加點染,再現大自然生機勃勃的魅力。
D.這兩首詩語言輕快明朗,在空間的轉換中有一種跳躍的美。
18.請從動靜結合的角度賞析這兩首詩。
【答案】
17.B
18.第一首詩人以動襯靜,燕語聲聲更襯出烈日下萬物無聲的靜謐,刻畫出一幅幽靜的
盛夏之景;第二首動中見靜,以雙鷺翻飛,清波涌漲,大自然的美景撲入詩人眼簾,刻
畫了詩人悠然自得的閑適心情。
【分析】
17.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刻畫了春日繁忙的農田景象”錯誤,兩首詩均表達的是對夏雨的欣喜。
故選B。
18.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第一首詩描繪了這樣的畫面:夏深了,燕語呢喃,雛燕乍飛;幽靜的庭院里,槐樹的綠
蔭漸見濃密。一陣雨過,西窗下的芭蕉在人們不知不覺之中又長大了許多。這些本都是
夏天里的尋常景物,但一經詩人描繪,生機勃勃,顯示出大自然的魅力。燕子,人們通
常把它看做是春天的使者。它常常給江南的人們帶來春天的信息o如今它生了雛燕,“將
雛”教飛,意味著春天已經過去,又是盛夏了。詩人只用呢喃的燕語聲,襯出一幅幽靜
的夏景;這跟南朝王籍《入若耶溪》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刀以噪顯靜是同樣的
手法。
第二首是另一種寫法。詩人動中見靜,用許多跳動的畫面組成特寫,以反襯其悠然自得
的閑適心情。成雙的鷺鳥振動著雪白的羽毛,飛來飛去是那樣的忙;渺渺平疇漲起清波,
望去是那樣的遙遠。詩人隨手把窗簾鉤起,頓時便似有無限風光撲上樓頭。詩人悠閑地
躺著,欣賞那一團團帶雨的青云從空中飛過。這就像杜甫《江亭》詩所寫:“水流心不
競,云在意俱遲”,充分表現出一種以自然之眼觀物的曠達襟懷。前兩句表面上,是渲
染翻飛之速和平疇之戶,深一層,則顯示出雙鷺的安閑和田野的靜謐。“鉤簾百頃風煙
上”句著一“上”字,便把成百頃遼闊的風光寫活了。末句“臥看青云載雨過”是否另
寓深意,自無法確知。但聯系到作者的生平,則此詩極可能作于政治上遭受挫折期間。
汪藻一向懷抱青云之志,在幾經政治風波之后,仍能泰然處之。此句所表現的,很可能
就是這一境界。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
郊園即事
王勃
煙霞春旦賞,松竹故年心。
斷山疑畫障,縣溜①瀉鳴琴。
草遍南亭合,花開北院深。
閑居饒酒賦,隨興欲抽簪②。
(注)①縣溜:飛泉??h,同“懸”。②簪:古時做官的人須束發(fā)整冠,用簪連冠于發(fā)。
1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首句用“春”字點明了時令,又用“賞”字引出了賞春這一主要內容。
B.頸聯中,“合”“深”二字凸顯了花草之茂盛,側面表現了春天的無處不在。
C.尾聯卒章顯志,與首聯照應,抒發(fā)了詩人陶醉于大自然、欲棄官引退的心志。
D.本詩以寫景為主,把春景描寫得清新自然,寫景時還融入詩人的主觀感受。
20.本詩的頷聯“斷山疑畫障,縣溜瀉鳴琴”深受明末詩論家許學夷的贊賞,請聯系全
詩賞析這一聯的妙處。
【答案】
19.B
20.①巧用比喻手法寫景。把“斷山”比作“畫障”,把“縣溜”發(fā)出的聲音比作“鳴
琴”的聲音,將“斷山”之景與“縣溜”之聲生動地呈現出來。
②視聽結合。本聯既描寫了“斷山”如畫一般美麗的景色,也描寫了山泉發(fā)出的如彈琴
聲一般動聽的響聲。
③本聯雖然沒有直接描寫色彩、聲音的詞語,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景色的秀美、山泉的
試卷第14頁,共21頁
動聽,從而更能激發(fā)讀者的想象。
【分析】
19.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思想內容、思想情感、表達技巧的能力。
B.“側面表現了春天的無處不在”分析錯誤,頸聯說南亭的周遭都長滿了草,花開葉
茂,北院顯得更加幽深,這是從正面表現春天的無處不在。
故選Bo
20.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
賞析詩歌的句子,首先務必理解詩句意思,然后從詩句中找出所用的修辭或表達技巧,
然后結合用詞特點展開分析。
“斷山疑畫障,縣溜瀉鳴琴”,斷裂的山崖好像有圖畫的屏風,飛泉傾瀉發(fā)出了彈琴一
樣動聽的響聲。
運用比喻修辭,頷聯描寫春天的山景、山泉,用“畫障”“鳴琴”作比,用“疑”這個
表達詩人主觀感受的詞連接“斷山”和“畫障”,說明兩者之間極為相似。
視聽結合,此聯沒有直接描寫色彩、聲音的詞語,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秀麗的景色、動
聽的泉聲。此聯從側面描寫,比正面描寫更能激發(fā)讀者的想象,讀來使人更加興趣盎然。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
燕居即事①
韋應物
蕭條竹林院,風雨叢蘭折。
幽鳥林上啼,青苔人跡絕。
燕居日已永,夏木紛成結。
幾閣積群書,時來北窗閱。
(注)①本詩作于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夏時詩人罷任滁州刺史,閑居于滁州西澗。
燕居:閑居。②北窗:語出陶潛《與子儼等疏》,“嘗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
至,自謂是羲皇上人?!?/p>
2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緊扣“燕居”展開描寫,竹、蘭既是兩種客觀景物,也寄寓詩人的主觀感情。
B.頷聯上句以動寫靜,下句描寫靜景,突出了居處環(huán)境的清幽寧靜,無人來訪。
C.頸聯寫太陽久久沒有下山,夏木仿佛也為之郁結,感慨百無聊賴,時光漫長。
D.全詩以寫景為主,然在寫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轉換,正可謂“妙在淡然不著痕跡”。
22.詩的尾聯有什么含意?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21.C
22.櫥架上堆滿了書籍,詩人常來坐在北窗邊翻看。詩人通過描寫閑居的日常生活,并
化用陶潛的典故,桌上、樓閣上堆滿了書籍,沒有世務的煩擾,他正可以時時來到書齋,
抒發(fā)了閱讀帶來的樂趣。表達了作者雖罷官閑居但恬然自適的曠達樂觀之情。
【分析】
21.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詩歌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C.“太陽久久沒有下山,夏木仿佛也為之郁結”賞析不正確,“百無聊賴,時光漫長”
賞析不正確,頸聯意為閑居的日子已經很久,不知不覺已是夏天,樹木已經結果。表達
了作者淡泊的心境和自足自得的雅趣。
故選Co
22.
詩歌的尾聯“幾閣積群書,時來北窗閱”,意思是燕居之地人跡罕至,但是詩人并沒有
感到寂寞、沮喪。桌上、樓閣上堆滿了書籍,沒有世務的煩擾,他正可以時時來到書齋,
享受閱讀的樂趣。尾聯這兩句是此詩的點睛之筆。由此返觀前六句所述,雖然幽居或出
于不得已,幽居之處亦顯得蕭條寂寞,但詩人卻能無往而不適。此詩每句都是客觀直白
的描寫,詩人卻在不動聲色中完成了情感的轉換,由“蕭條”、“風雨”悄然過渡到自
適、愜意。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江陵即事
王建
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樓①壓大堤。
蜀女下沙迎水客,巴童傍驛賣山雞。
寺多紅藥②燒人眼,地是青苔染馬蹄。
夜半獨眼愁在遠,北看歸路隔蠻溪。
(注)①津樓:渡口修筑的瞭望樓臺。②紅藥:這里指芍藥。
2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瘴云彌漫,梅雨淅瀝,津樓高聳,沿大堤蔓延,寫出了江陵風物的特點。
B.頷聯寫蜀女熱情迎接歸來船夫,巴童在驛站旁兜售山雞,寫出江陵一帶繁忙熱鬧的
試卷第16頁,共21頁
景象。
C.頸聯運用通感和夸張的手法,使嫣紅如火的芍藥與綠意欲滴的青苔相互映襯,寫出
了初夏時節(jié)自然景物的美麗。
D.本詩前三聯旨在贊美當地民俗風物,尾聯卒章顯志,將描寫與抒情緊密結合,使情
景渾然一體。
24.尾聯中“夜半獨眠愁在遠”的“愁”在詩歌中是如何體現的?運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23.D
24.①烘托。首聯用黯淡的景物營造出一種凄清的氛圍,烘托了內心的愁苦。②以樂景
襯哀情。中間兩聯寫江陵的繁華熱鬧、景色優(yōu)美,反襯出詩人身在異鄉(xiāng)的孤寂和因思鄉(xiāng)
而生的愁苦。③直抒胸臆。尾聯直言自己孤棲于南方,夜不能寐,將自己內心的孤苦與
思鄉(xiāng)之情表現出來。
【分析】
23.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D.“前三聯旨在贊美當地民俗風物”表述錯誤。全詩雖有對此地民俗風物的描寫,但目
的并非贊美,而是借此襯托自己的思鄉(xiāng)愁緒與身在異鄉(xiāng)的孤苦之感,選項對詩歌的主旨
理解有偏差。
故選D。
24.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本題,首先應讀懂詩句,然后根據詩句中的意象進行分析。尾聯蘊藉的情感是“愁”,
而題干的重點是“如何”體現這個“愁”,這就需要從內容、意象、表達技巧等角度去
分析,而分析內容時應該從全詩入手。首聯“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樓壓大堤”用“瘴
云梅雨”“津樓壓大堤”等意象營造了一種凄清孤寂、沉悶的氛圍,襯托出詩人內心的
苦楚。而中間兩聯用“蜀女”“迎水客”“巴童”“賣山雞”以及“寺多紅藥”“青苔
染馬蹄”來表現此地的物阜民豐的景象,詩人以樂景村托自己內心孤苦、傷感的哀情。
尾聯“夜半獨眠愁在遠”中的“獨眠”是“愁”的直接原因,因為孤枕難眠,所以憂愁,
而愁思的地方在遠處,即故鄉(xiāng),說明詩人正客居異鄉(xiāng),內心有一股濃郁的思鄉(xiāng)情愫。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
冬夜即事
宋曾鞏
印奩封罷閣鈴閑,喜有秋毫免素餐。
市粟易求倉膜實,邑醒①無警里閭安。
香清一榻能俞鏟暖,月淡千門露淞寒?。
聞說豐年從此始,更回籠燭卷簾看。
(注)①猶(mang):毛多色雜的狗。②齪覦(qiishu),一種織有花紋圖案的毛毯。③
諺曰:“霜淞重露淞,窮漢置飯甕?!币詾樨S年之兆。
2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完成公事收起官印,詩人感到輕松閑適,因有機會能為國盡綿薄之力而沒有尸位素
餐,內心的歡喜油然而生。
B.市場糧食豐足、倉縻充實、里閭安定;自己在寒冷的天氣里有溫暖干凈的住所,詩
人感到欣慰滿足。
C.詩人由室內而想到室外,霜淞兆年豐,虛實相生,趣味、詩韻俱存,使詩歌內涵豐
富,境界由小到大。
D.詩歌通過“一”與“千”、“暖”與“寒”、“清”與“淡”的對比,寄情于物,
借景抒懷,突出國泰民安的景象。
26.透過全詩,我們看到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請簡要分析。
【答案】
25.B
26.全詩寫詩人在冬夜里的感受和心境,詩中寄托詩人安逸閑適的情懷;刻畫出一位心
系百姓、責任感強的地方官形象。
【解析】
25.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B.“自己在寒冷的天氣里有溫暖干凈的住所,詩人感到欣慰滿足”理解有誤。詩句“邑
犯①無警里閭安”的意思是“民間百姓生活安定,治安很好,根本不需要警衛(wèi)”,此句
寫里閭安定,透露出詩人作為治理一方的父母官的欣慰之情,不是表明“自己在寒冷的
天氣里有溫暖干凈的住所,詩人感到欣慰滿足”。
故選B。
26.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試卷第18頁,共21頁
題干要求考生結合全詩簡要分析詩人的形象。
(1)首聯:“印奩封”“閣鈴閑”“秋毫免素餐”,寫完成公事收起官印,詩人感到
輕松閑適,因有機會能為國盡綿薄之力而沒有尸位素餐,內心的歡喜油然而生。
(2)頷聯:寫倉縻充實、里閭安定,透露出詩人作為治理一方的父母官的欣慰之情。
(3)頸聯:室內“一榻”之小與室外“千門”之大對比,室內“覲覦”之暖與門外“露
淞“”之“寒”對比,突出詩人的安逸。同時運用視覺、嗅覺和身心的感覺結合,從不
同角度給人豐富的感受。詩句“香清榻費覦暖”“月淡千門露淞寒”虛實結合,境界由
小到大。通過對室內外景象的描寫,寄托安逸閑適之情。由個人到百姓,表達了對百姓
的關切”。
(4)尾聯:“更回籠燭卷簾看”的意思是“提著籠燈掀開門簾向外觀望”。運用了細
節(jié)描寫的手法,表達了對來年豐收的期盼和對民生的關切。
總結:全詩寫詩人在冬夜里的感受和心境,表現出一位心系百姓、責任感強的地方官形
象。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早發(fā)宜陵即事
羅鄴①
霜白山村月落時,一聲雞后又登岐。
居人猶自掩關在,行客已愁驅馬遲。
身事不堪空感激,鬢毛看著欲凋衰。
青萍②委匣休哮吼,未有恩仇擬報誰。
(注)①羅鄴:晚唐詩人,有建功立業(yè)之志。屢試不第,先后輾轉于郭鋒、崔安潛等幕
府,晚年遠赴塞北邊防營帳任職。②青萍:古代名劍?!妒斑z記》:“帝顓項有曳影之
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協作學習中教育技術工具的應用與影響
- 學習科學引領教育革新之路
-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課程設計與實施策略分析
- 教育技術在醫(yī)療培訓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案例分析
- 新教育政策對特殊教育的支持與推動
- 抖音商戶客服客訴升級處理時限制度
- 抖音商戶直播樣品視頻制作流程制度
- 八大城市教育行業(yè)教育培訓機構市場營銷策略與品牌建設報告
- 公交優(yōu)先戰(zhàn)略視角下2025年城市交通擁堵治理效果評價體系構建報告
- BNS808-生命科學試劑-MCE
- 2025年貴州省6月28日納雍事業(yè)單位教師崗考試真題及答案
- 建筑施工企業(yè)2025年半年業(yè)績總結和下半年工作計劃
- 昭通設備裝卸方案(3篇)
- 2025至2030中國港口航道工程行業(yè)深度研究及發(fā)展前景投資評估分析
- 單元復習AB卷:第二十八章 圓(A卷-中檔卷)解析版
- 網絡成癮干預機制-洞察及研究
- 2025長城汽車人才測評答案
- GA/T 1532-2018赤足足跡檢驗技術規(guī)范
- (完整版)電子警察信號燈設計、施工方案
- 通遼市風能資源分布與區(qū)劃
- 車庫買賣協議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