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百校大聯(lián)考2023-2024學年高考語文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1頁
江蘇省百校大聯(lián)考2023-2024學年高考語文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2頁
江蘇省百校大聯(lián)考2023-2024學年高考語文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3頁
江蘇省百校大聯(lián)考2023-2024學年高考語文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4頁
江蘇省百校大聯(lián)考2023-2024學年高考語文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百校大聯(lián)考2023-2024學年高考語文必刷試卷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

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文學可以看作是作家追求個人審美體驗的活動,也可以看作是與他人一起探求普遍價值和意義的公共行動。文學

公共性就是指文學活動的成果進入到公共領域所形成的公共話題,此種話題具有介入性、批判性和明顯的政治訴求,

并能引發(fā)公眾的廣泛共鳴和參與意識。就其本質而言,是指一種責任意識、擔當精神和批判精神,要求寫作者積極介

入公共生活,表現(xiàn)自已對時代生活和社會問題的思考和判斷?!案袝r憂國”既是中國文化精神中固有的倫理情懷,也

是中國文學精神里特有的“公共性”品質。

雨果說:“憤怒與溫情,是對于人類不自由狀況兩個方面的不同反應,并且,能夠發(fā)怒的人就能夠愛?!敝袊膶W

的“公共性”,就具有這種既“憤怒”又“溫情”的特點:一方面,是“憤怒”和不滿,具體表現(xiàn)為對權力的“以究

王詔”的“上層反諷”;一方面,是仁慈和“溫情”,具體表現(xiàn)為“惟歌生民病”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人道主義情懷。

中國文學的這種特殊形態(tài)的“公共性”,源自于中國文化的“天下為公”的基本理念、“經世致用”的責任倫理與“民

胞物與”的博愛情懷。在中國儒家的文化元典《禮記》里,就建構了“天下為公”的觀念。后來的《呂氏春秋》對“天

下觀”的闡釋愈加深入,也愈加進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痹诖嘶A上,邑不事及其門人全面

地闡發(fā)了“士君子”文化觀,表現(xiàn)出極可寶貴的啟蒙主義精神,“士之為人,當理不避其難,臨患忘利,遺生行義,

視死如歸?!边@種博大的“天下”觀念和“遺生行義”的“士君子”倫理,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以上人為主體的文學寫

作。

受這樣的“舍生取義”的觀念影響,中國以《史記》為典范的史傳敘事和小說敘事,以“杜詩”為代表的詩歌抒

情,在面對權力的時候,總是表現(xiàn)出一種醒世獨立的寫作精神和亢直不撓的批判勇氣,表現(xiàn)出一種中國式的“公共性”

品質。王夫之說,中國自《詩經》以來的詩人,”有所指斥,則皇甫、暴公,不憚直斥其名,歷數(shù)其愿,而且自顯其

為家父,為寺人孟子,無所規(guī)避。《離騷》雖多引喻,而直言處亦無所諱”。這種“無畏于天,無恤于人”的精神,作

為一種偉大傳統(tǒng),在后來千百年的詩歌寫作中,有繼維繩繩的座續(xù)和體現(xiàn)。在敘事文學的寫作領城,司馬遷則在《太

史公自序》中,標舉“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的敘事原則,實乃一種高度成熟的人文精神,其中所包含的“公共

性”,即使今天來看,也具有充分的普遍性和現(xiàn)代性。

同情民眾,關注民瘦,是中國文學的另一個偉大的“公共性”品質。以士君子為主體的優(yōu)秀的中國文人,無論居

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皆以天下蒼生為念。而中國文學中的“公共性”,也就體現(xiàn)為對“民生”“社稷”等“公

共事象”的關注,體現(xiàn)為對同情底層大眾的“哀”和“憂”的情感表達。在《離騷》里,屈原吟出了“長太息以掩涕

兮,哀民生之多艱”的詩句,抒發(fā)了他對艱難時世的不幸民眾的同情;杜甫則唱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

詩句,表達了對底層民眾的真摯同情和對權勢的尖銳批評。對杜甫的這種仁慈而又偉大的“哀憂”精神,華人學者洪

業(yè)給予極高的評價:“他是心系家邦的國民。他所觀察到的八世紀大唐帝國的某些情形仍然存在于現(xiàn)代中國;而且,也

存在于其他的國度?!?/p>

可以說,正是屈原、司馬遷和杜甫他們正直而勇敢地介入自己時代的“公共生活”,以中國人特有的“憂哀”情

懷和反諷精神來寫作,來建構中國文學自己的“公共性”,并最終抵達與人類經驗相通的“普遍性”和“世界性”,

才使我們的文學受到中國讀者的歡迎,并最終贏得世界讀者的尊敬。

(摘編自李建軍《“公共性”與中國文學經驗》)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學公共性與作為社會人的作家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不能離開作家討論文學公共性。

B.相比于對權力的“憤怒”不滿,作家對民眾的仁慈“溫情”更具有現(xiàn)實精神和人道情懷。

C.《史記》的反諷精神,體現(xiàn)出了寫作者醒世獨立的寫作精神和亢直不撓的批判勇氣。

D.《離騷》《史記》和“杜詩”中包含的公共性,具有人類經驗的“普遍性”和“世界性”。

2.下列關于原文的論證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論證中國文化倫理情懷與文學公共性的關聯(lián),是依由因到果的邏輯順序推進的。

B.文章引用雨果關于“憤怒與溫情”的話,巧妙地銜接了上下文,也有力地支撐了論點。

C.文章指出理解中國文學的“公共性”品質可從兩方面入手,并重點分析了二者間的關系。

D.文章提出問題后,分析了“感時憂國”在中國文學中的表現(xiàn),并論證了其帶來的影響。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真正介人公共生活、肩負責任感的寫作者,其作品中也就必然有文學公共性的品質。

B.《禮記》《呂氏春秋》和“士君子”文化觀,對中國文學寫作的影響程度是一樣的。

C.杜甫的作品能超越時代和地域的局限,部分來自于他對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與判斷。

D.中國讀者閱讀中國文學,看重的是寫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所體現(xiàn)的“憂哀”情懷和反諷精神。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熬冬

江岸

在冬季漫長的一天里,陳奶奶除了做兩頓飯,吃兩頓飯之外,就是把一窩雞放出來,給它們喂食。大雪應該是在

半夜時分開始下的,早晨起來的時候,陳奶奶打開大門,站在自家廊檐上,看見黃泥灣宛如一只小小的船,淹沒在漫

天飛舞的白雪之中,都分不清哪是房子哪是樹了。從早到晚,她開門望了好幾次,大雪都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她怕滑

倒,便一天也沒出門。

這樣的天氣,即便把雞放出來,它們也無法去野外覓食,只能龜縮在廊檐上,還會在地上扃一堆堆雞屎。)陳奶奶

懶得放它們出來??斓缴挝绲臅r候,雞群在雞姆里亂撲騰,一只只腦袋都貼在竹編的雞叫門上,尖嘴從門縫里露出來。

顯然,它們已經餓壞了。她只好把它們放出來,在廊檐上多撒了幾把稻谷。

傍晚。陳奶奶又在廊檐上撒了幾把稻谷。幾只雞應該都吃飽了,魚貫進入雞樹。陳奶奶堵了雞府的門,卻發(fā)現(xiàn)廊

檐上還有-一只雞在啄食。她咕咕喚了兩聲,那只雞非但沒有向她走來,反而怯生生地往后退,退幾步之后,又笨拙地

跳下廊檐,跳到白雪皚皚的院子里。在白花花的積雪反襯下,院子里亮光光的,她看清楚了,這是一只麻褐色的鳥兒,

比她的雞小了許多。

這個小可憐,恐怕是大雪封山,無處覓食,餓極了,才落到院子里偷食吃。陳奶奶躡手躡腳地進了家,輕輕關上

門。她從門縫里往外看,那只鳥兒又飛到廊檐上,尋覓吃的。雞群幾乎把地上的稻谷吃光了,鳥兒好不容易才從地縫

里啄食一粒兩粒被雞們遺落的稻谷。她看了一會兒,急忙從谷倉里抓了一把稻谷,輕輕拉開門,將稻谷撒在鳥兒面前。

鳥兒嚇得慌忙飛到了院子里。過了片刻,它又飛到廊檐上,盡情地啄食起來。

第二天晌午,雪停了,天氣卻變得分外寒冷。陳奶奶出來喂雞,不禁哆嗦一下,又哆嗦一下。她揚手撒了一把稻

谷,雞們一下子朝稻谷撒落的地方撲去。她突然發(fā)現(xiàn)雞群里多了一只黑褐色的鳥兒。這下,她徹底看清楚了,這是一

只斑鳩。斑鳩的羽毛稀拉拉的,有些潮濕凌亂。它擠在雞群中間,依然怯生生的,躲在雞的身旁,不時啄上一口。

顯然,這是一只蒼老的斑鳩,一只在野外無法覓得足夠食物的老斑鳩。這天晌午,陳奶奶比平時多撒了好幾把稻

谷。雞們都吃飽了四散走開,只有老斑鳩還在啄食。這會兒,它不再那么矜持了,啄食的速度明顯加快。.

從此以后,每天早晨,每天傍晚,這只老斑鳩總會適時出現(xiàn)在廊檐上,和雞群一起進食。陳奶奶懷疑它沒有飛遠,

可能就躲在她家旁邊的山坡上,守望著她的小院。否則,它怎么可能那么準時地不請自到呢?有一次,它不知怎么來晚

了,陳奶奶隱隱約約有些失落。等它出現(xiàn)的時候,雞群已經把地上的稻谷吃光了。陳奶奶趕緊又撒了一把稻谷。這一

次,它沒有驚慌逃走,而是和一只喂了很久的雞一樣鎮(zhèn)定地站立著,開始進食。

每天除了給自己做兩頓飯,給雞喂食之外,陳奶奶又多了一件事情,就是給這只老斑鳩喂食。

轉眼要過年了。兒子開車回村里來接她,要把她接到竹園鎮(zhèn)和他們一起過年。陳奶奶撿了一筐雞蛋,讓兒子帶給

孫子孫女吃,她卻不愿意離開村子。

兒子說,娘,平時您說在鎮(zhèn)上住不慣,要留在村子里,我也依您了。過年您再不去鎮(zhèn)上,自己一個人怎么過呢?

陳奶奶說,我走了,沒人給它喂食,它會餓死的。

還像去年一樣,我把雞也逮走,您就放心吧。

我說的不是雞。它像我一樣,七老八十了,不中用了。我一走,怕它熬不過這個冬天。我哪里也不去,我得陪著

它,幫它把冬天熬過去。陳奶奶說著,嘆息了一聲。

這一聲嘆息,讓兒子實在琢磨不透。兒子追問,娘,您說吧,到底是啥?咱們帶它一起走。一只老斑鳩,你帶不

走它,我也撇不下它。別管我了,你走吧,你們自己好好過年吧。有它陪我過年,挺好。

兒子半天無語,不知怎么勸慰娘。和一只老斑鳩一起過年,娘真是越老越糊涂了。

(有刪改)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第一段既寫出了陳奶奶的基本生活景況,又渲染了環(huán)境,說明雪大,為下文老斑鳩的出現(xiàn)做了鋪墊。

B.作者觀察細致,對老斑鳩初次在院子里進食的過程描繪得神形兼?zhèn)洌瑢懗隼习啉F驚慌、謹慎和試探的形象。

C.文中說“陳奶奶隱隱約約有些失落”,寫出了陳奶奶對老斑鳩的掛念,也表明了陳奶奶心地善良和生活孤獨。

D.小說娓娓道來,以樸實自然的語言敘事,后面陳奶奶和兒子的對話,表明作者對陳奶奶兒子的不滿和諷刺。

2.小說為什么以“熬冬”為標題?請簡要說明。

3.小說結尾寫陳奶奶”和一只老斑鳩一起過年”,作者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3、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遜齋記

(元)歐陽玄

①有一言,而可終身行之者乎?圣門高第,固嘗有如是之間矣。近代有行之者,司馬君實之類是也?!跞酥簧?

茍有得于一言而合于道,則其生平精神、心術、凡見諸行事者,莫不于此取則焉。故雖一言也而可勝用哉!君實之于

實,自為兒時至于相天下,終始惟一言也,然則守約之道,顧不至當歟?

②吳君禮遜,佳子弟也,學殖之務,尤孜孜焉。嘗請于予日:“吾于遜一字也,深有慕而未能愿,仍遜以自號,

何如?”余曰:“旨哉言乎!非所謂一言而可終身行之者乎?”夫遜也者,吾黨之士入門第一義,出門第一程也。在

《禮》“入學鼓篋①”,即以遜為先?!墩f命》亦曰:“惟學遜志?!鄙w吾之于道,愫然如有所不知,而后人告我以知;

退然如有所不能,而后人告我以能。謙以受道,抑以從人,茲非入門之第一義乎?夫子曰:“義以為質,而遜以出之?!?/p>

義之在人,猶物之有干也。然辭焉而弗婉,色焉而弗愉,則嚴者愈嚴,而義有不可直遂者矣。婉辭足以達意,愉色足

以致和,茲非出門之第一程乎?

③今吾禮遜學道,則猶升堂而望入室者也。(甲)涉世則積珪步,而至千里者也。(乙)雖然,遜以出之,又不可

不信以成之也。(丙)信以成之,則如君實之守其實而后可也。(?。┟献釉唬骸懊鲜┥嶂貧?,又不如曾子之守約?!?/p>

吾于是亦云。

[注]①入學鼓篋:擊鼓召集學士,令打開書箱,拿出書來學習的一種儀式。②孟施舍:人名。傳說是一勇士。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

A.蓋B.貝!]C.且D.然

2.對第①段理解正確的一項是()o

A.古代士子追求一言終身行之以求圣門高第。

B.但得一言,則人之精神心術等皆有所依憑。

C.若人得一合道之言,則生平行事皆可勝用。

D.司馬光從兒時至于相天下,始終堅守“遜”。

3.簡析第②段畫線句的論證效果。

4.下面的句子是第③段中的原話,把它放回到文本中,最合理的位置是()o

舍遜何所循而進,何所赍而行哉!

A.甲B.乙C.丙D.丁

5.概括本文行文思路。

4、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送陳升之序

[宋]王安石

①今世所謂良大夫者,有之矣,皆曰:是宜任大臣之事者。作而任大臣之事,□上下一失望,何哉?人之材有大

小,而志有遠近也。彼其任者小而責之近,則煦煦然①仁而余于仁矣,孑孑然②義而有余于義矣。人見其仁義有余也,

則口:是其任者小而責之近,大任將有大此者。然上下竣?之云爾,然后作而任大臣之事。作而任大臣之事,宜有大此

者焉,然則煦煦然而已矣,孑子然而已矣。故上下一失望。

②豈惟失望哉?后日誠有堪大臣之事.其名實烝④然于上,上必懲前日之所竣而逆疑焉;暴于下,下心懲前日之

所毀而逆疑卷。上下交疑,誠有堪大臣之事者而莫之或任。幸欲任,則左右小人得引前日之所竣懲之矣。

③噫!圣人謂知人難,君子惡名之溢于實為此。難則奈何?亦精之而已矣。惡之則奈何?亦充之而已矣。知難而

不能精之,惡之而不能充之,其亦殆哉!

④予在揚州,朝之人過焉者,多堪大臣之事可信而望者,陳升之而已矣。今去官于宿州予不知復幾何時乃一見之

也。予知升之作而任大臣之事,固有時矣。煦煦然仁而已矣孑孑然義而已矣,非予所以望于升之也。

(注)①煦煦然:和顏悅色貌。②孑孑然:謹小慎微貌。③諼:同“俟”,等待。④烝:眾多。⑤充之:指用真

才實績充實自己的名聲。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A.因B.故C.貝!]D.且

2.對第①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先寫對良大夫寄予厚望,后寫任職后失望,前后對比。

B.作者認為應該根據官員能力大小與志向遠近任用人才。

C.第①段先敘述現(xiàn)象,然后分析其原因,說理條理清晰。

D.“煦煦然”、“孑孑然”是對一味恭維上司行為的批判。

3.分析第②段畫線句''豈惟失望哉”在文中的作用。

4.王安石提出“有補于世”的寫作主張,結合本文評析這一主張。

5、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

送秘書晁監(jiān)①還日本國

王維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九州何處遠,萬里若乘空。向國唯看日,歸帆但信風。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鄉(xiāng)

樹扶桑②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注釋)①晁衡,原名仲滿、阿倍仲麻呂,日本人。隨日本遣唐使來中國留學,改姓名為晁衡。歷仕玄宗、肅宗、代

宗三朝,任秘書監(jiān),兼衛(wèi)尉卿等職。大歷五年卒于長安。天寶十二載,晁衡乘船回國探親。

②扶桑:傳說中的地名,相當遙遠。近現(xiàn)代“扶?!敝溉毡?。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四句極寫大海的遼闊無垠和日本國的渺遠難即,以便造成一種令人惆悵、迷惘和惴惴不安的濃重氛圍。

B.“向國”聯(lián)寫面對自己的國家只能看太陽升起,回國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風,不言艱險而艱險之狀自明。

C.“鄉(xiāng)樹”聯(lián)是說故鄉(xiāng)的樹木在扶桑國的大地上,而晁衡的家住在那遙遠的孤島中。

D.“別離”聯(lián)向友人提出了殷切的忠告:分別之后將要天各一方,我們應該努力保持互通音信,不能失去聯(lián)系。

2.試從表現(xiàn)手法和表達效果方面對“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一聯(lián)作簡要賞析。

6、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選3小題)

⑴孔子謂季氏:,是可忍也,?(《論語》)

⑵故木受繩則直,,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⑶且矯詔紛出,,,不敢復有株治。(張溥《五人墓碑記》)

⑷青山隔送行,,o(王實甫《長亭送別》)

⑸葉上初陽干宿雨,,o(周邦彥《蘇幕遮》)

7、閱讀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回答問題。

冬天大雪后,使用融雪劑能夠快速除雪化冰,便道路暢通,但過多使用融雪劑也有很多危害,如破壞路面、污染

地下水、傷害路邊植物、侵蝕汽車輪胎及底盤等,今年冬天,某城市實施綠色清雪行動,除市區(qū)干道及主要支道可以

適當使用融雪劑外,其他道路的清雪以機械和人工為主,嚴控融雪劑使用。這一舉措實施后,市區(qū)清雪速度明顯遲緩,

這給市民出行帶來一些不便。有網民發(fā)出不滿聲音:路滑難走,生命都受到威脅,這時候還顧什么環(huán)保?

你是否贊同這一觀點?請寫一段回復表達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觀點明確,理由充分,表達流暢得體。120字左右。

8、微寫作

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

①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請你從“驚蟄”“芒種”“立秋”“大雪”……中任選一個,描寫與

此節(jié)氣相對應的自然或人文景象。要求語言生動,具體形象;不少于150字。

②近日某學校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嚴肅課堂紀律,在教室安裝人臉識別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不但可以識別每個進出教室的

學生,還能識別學生發(fā)呆、打瞌睡、玩手機等行為;每個同學每節(jié)課的低頭次數(shù)、舉手次數(shù)等信息也會被記錄在案,

作為綜合測評成績的重要指標。對此有人表示支持,有人表示反對,請談談你的看法。要求:觀點明確,條理清晰;

150字左右。

③請從《平凡的世界》《吶喊》《紅巖》《邊城》中選擇一個人物,以他(她)的口吻給同一作品中另一人物寫一首詩或

一段抒情文字,抒發(fā)自己的悔恨之情。要求:感情真摯,合乎情理;不超過150字。

9、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漢語中,“格”字意蘊豐厚,常見的義項有:①規(guī)格、格式,如不拘一格;②阻礙、限制,如格于成例;③品格、格

調,如格調高雅;④推究、研究,如格物致知。

請你選擇“格”的一個義項,聯(lián)系實際,以“說格”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除詩歌外)。

參考答案

1、1.B

2.C

3.C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類題要求學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能快速找出題目各選項在文

章中的對應句子并進行比對,得出正確結論。

B項,“作家對民眾的仁慈‘溫情’更具有現(xiàn)實精神和人道情懷”錯誤,第二段“一方面,是仁慈和‘溫情',具體

表現(xiàn)為‘惟歌生民病’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人道主義情懷”,看不出來兩者之間的比較。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論證的分析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結構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

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

C項”……并重點分析了二者間的關系”錯誤,文章主要是“公共性”與中國文學之間的關系,比如“受這樣的‘舍

生取義’的觀念影響,中國以《史記》為典范的史傳敘事和小說敘事,以'杜詩'為代表的詩歌抒情,在面對權力的

時候,總是表現(xiàn)出一種醒世獨立的寫作精神和亢直不撓的批判勇氣,表現(xiàn)出一種中國式的‘公共性‘品質”。

故選C。

3.本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先要對作品有整體的了解和準確的把握。要善于抓住關鍵語句,

理解作品內容,把握作者觀點。解答本題,可將各選項表述同文本相關內容加以比照,確定答案。

A項,“……其作品中也就必然有文學公共性的品質”錯誤,不全面,第一段“要求寫作者積極介入公共生活,表現(xiàn)

自己對時代生活和社會問題的思考和判斷”,可知還要“表現(xiàn)自己對時代生活和社會問題的思考和判斷”。

B項,"……對中國文學寫作的影響程度是一樣的”錯誤,第二段“在中國儒家的文化元典《禮記》里,就建構了‘天

下為公'的觀念。后來的《呂氏春秋》對‘天下觀'的闡釋愈加深入,也愈加進步”,可知不一樣。

D項,"……看重的是寫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所體現(xiàn)的‘憂哀'情懷和反諷精神”錯誤,無中生有,最后一段相關信息“可

以說,正是屈原、司馬遷和杜甫他們正直而勇敢地介入自己時代的‘公共生活',以中國人特有的'憂哀'情懷和反

諷精神來寫作,來建構中國文學自己的“公共性”,并最終抵達與人類經驗相通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才使我

們的文學受到中國讀者的歡迎”,可知中國文學作品“最終抵達與人類經驗相通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所以

受歡迎。

故選C。

【點睛】

論述類文本閱讀考核的重點基本是文中的重點概念、信息的篩選與整合、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歸納內容要點

和概括中心意思等??己烁拍蠲}點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內涵、外延上;篩選整合信息的題目側重于對文中佐證觀點的

現(xiàn)象、材料的運用的準確性的考核;論點、論據和論證重點在判斷論點,分析論點和論據的關系,辨析論證方法和梳

理文章的結構思路;歸納內容要點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對文中的觀點的正誤進行考核?;镜脑O錯類型有混淆范圍、

偷換概念、無中生有、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問、張冠李戴、論點論據不配、論證方法錯誤、結構

分析錯誤等。

2、1.D

2.①點明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環(huán)境一一冬天和基本內容一一生命的煎熬。②既指陳奶奶年事已高可能過去不了這個寒

冬,也指沒有覓食能力的老斑鳩難以熬過這個冬天。③寄托了作者對陳奶奶這樣的空巢(留守)老人的擔憂。

3.①表現(xiàn)了陳奶奶善良、熱心,擔心老斑鳩會餓死。②表明陳奶奶這樣的空巢(留守)老人與老斑鳩樣同命相憐;③突

出主題,寫出空巢(留守)老人的孤獨和不被理解的處境。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綜合分析能力。此類題考查的角度較多,有內容的理解,主旨

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點)分析,思想情感賞析,表現(xiàn)手法的分析等。解答這類題目,首先要

結合題干的選擇要求:到底選正確還是選錯誤;其次,要明確題目的考查點,然后瀏覽每個選項,再逐一進行分析、

比較。

D項,曲解文意?!北砻髯髡邔﹃惸棠虄鹤拥牟粷M和諷刺”的說法不當,結合原文可知:陳奶奶對自己的兒子可能有

失望,但看不出不滿,更談不上諷刺。因為“兒子開車回村里來接她,要把她接到竹園鎮(zhèn)和他們一起過年”說明做兒

子的還是有孝心的,只是他并不真正懂娘的內心,因此陳奶奶對兒子只是有些許失望。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本標題作用的能力。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解答時注意結合文本內容,由表及里的分析。一般標

題的作用可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分析:(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概括小說主要事件;(3)點明時間地點,創(chuàng)設

故事背景,渲染環(huán)境氛圍;(4)貫穿全文,起線索作用;(5)具有象征意義;(6)揭示小說主旨,深化主題;(7)寄

托作者情感;(8)展開情節(jié),前后呼應;(9)對比諷刺,強化效果;(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11)從給讀者的感

情來說,還有吸引讀者的興趣,引發(fā)閱讀的沖動的作用。題干要求簡要說明,小說為什么以“熬冬”為標題?做這種

題,我們要細讀文本,再結合內容,從表面上、實質上兩個角度去分析標題的含義。“熬冬”這個標題,交代了寫作

的時令,是寒冬,又比喻生命的尾聲;而一個“熬”字,寫出了生命的煎熬。這里的“熬冬”表面是指老斑鳩過不了

這個冬天,其實是指年事已高的陳奶奶難以熬過這個寒冷的冬天。這篇小說寄寓了作者對空巢老人的悲憫情懷,也希

望普天下的子女能?;丶铱纯茨赀~的老爸老媽,以此為題有著深遠的啟示意義。

3.本題考查把握文本(小說)的重要語段(情節(jié))的作用的能力。①對上下文情節(jié)的作用。②對刻畫人物的作用(包

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對表現(xiàn)主題的作用。④給讀者的感受,即站在讀者的位置上考慮情節(jié)的作用。尾句(段)的作

用主要是前后照應、卒章顯志、總結全文、深化主旨、啟發(fā)人思索、言有盡而意無窮。題干要求簡要分析,小說結尾

寫陳奶奶“和一只老斑鳩一起過年”,作者這樣寫有什么作用?這道題在回答的時候,首先要結合文本思考:陳奶奶

為什么要“和一只老斑鳩一起過年”,因為這只老斑鳩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正在“熬冬”;而陳奶奶何嘗不是在

“熬冬”呢?這表現(xiàn)了陳奶奶的善良和同病相憐的悲憫情懷,同時呼應了標題,更揭示了小說的主題:對于空巢老人,

多一些理解和關愛??傊?,從人物形象的塑造,結構上標題的呼應;主題上的揭示等角度作答。

【點睛】

如何把握文學類作品的主旨

1、從重點語段上找突破;(1)抓標題與文體;(2)抓“文眼”;(3)抓對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抓文中表現(xiàn)作

者情感的議論、抒情性的句、段;

2、從寫作材料(題材)上看作者用什么來表達感情,以此來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過對所寫景物的分析

去體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過對所寫之物的分析去體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過對所

寫之事的分析去體味作者的感情;

3、從寫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發(fā)展上來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3、1.A

2.C

3.比喻論證,以樹比人,闡明義對人立身行事的重要性,形象生動,通俗易懂。

4.B

5.作者先以“可以終身行之”之言開端,切入話題,引出本文要討論的“遜”;接著闡述“遜”對人立身行事的重要

性:入門第一義,出門第一程,以及如何才能做到“謙遜”;最后進一步闡明,君子學道光做到“遜”不夠,還必須

做到“信”,呼應開頭。行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

【解析】

1.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層級為理解B。解答此類題目要熟練掌握十八個常

用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虛詞時要聯(lián)系原句來理解。本題語境需要一個句首表原因的虛詞。

A項,蓋,用在句首,作發(fā)語詞,引出原因;

B項,貝!J,一般用在下一句的句首,表承接、并列、轉折等關系;

C項,且,一般用在下一句的句首,表并列、遞進關系;

D項,然,一般用在下一句的句首,表轉折關系。

故選Ao

2.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內容的題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

根據選項,在文中找到相關語句,分析選項是否概括全面,翻譯是否正確。分析第1段可知,以司馬光為例論證“一

言”與“為人”的關系,觀點句是:“人之一生,茍有得于一言而合于道,則其生平精神、心術、凡見諸行事者,莫

不于此取則焉”意思是:人的一生,如果能夠得到一個與道相合的字,那么他的精神、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途徑、以及

一切顯現(xiàn)在他的行為中的東西,沒有什么不以此為準則。意思與C項相符合。

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能力。賞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運用的手法,然后結合具體內容分析是如何運用該手法的,

最后指出句子運用該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本題考查論證效果。首先指出論證的手法,再分析論證效果?!傲x之在人,

猶物之有干也”,意思是,義對于人的價值,如同軀干對于物的價值一樣。把“義對于人的價值”比作“軀干對于物

的價值”,可見運用了比喻論證,使論證形象而生動。

4.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的連貫性。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設題的形式,如本題是從文中抽出一句話讓考生進行

選擇,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語境,明確前后內容的照應。首先理解“舍遜何所循而進,何所赍而行哉”,意思是,如果

舍棄謙遜的態(tài)度,我們又依照什么來前進,懷著什么來前行呢?根據本段的論述層次,首先正面分析秉持謙遜的態(tài)度

的意義,再從反面分析舍棄謙遜的態(tài)度的問題,故本句的位置應該在乙處。

故選B。

5.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的結構,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梳理文章的內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

握文章的觀點、論據,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首先找出本文論述

的話題對象是“遜”;然后圍繞這一話題,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有一言,而可終身行之者乎”“夫遜也者,吾黨之

士入門第一義,出門第一程也”“遜以出之,又不可不信以成之也”。據此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即可。

【點睛】

文言虛詞要“三抓”,“三抓”是指:(1)抓重點?!犊荚囌f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虛詞共18個,一定要個個落實,從

常用意義和非常用意義方面比較區(qū)別,把握常用意義和用法,照顧特殊意義和用法,可以采用多義比較的方法,同類

集中。(2)抓課文。虛詞的考查方式,多為選擇題,每個選項兩個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課本。根據這一特點,考

生應立足課本,結合經典例句,歸納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3)抓落實。對于典型用例,經常復習,防止遺忘。

比如該題中每組中有一句話出自課本,必須將課內的文言文抓實了。

參考譯文:

有一個字,可以終身遵照它去做的嗎?孔子的弟子,曾經有這樣的疑問。近代有踐行“一言”的人,司馬光這一

類人就是這樣。因為人的一生,如果能夠得到一個與道相合的字,那么他的精神、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途徑、以及一切

顯現(xiàn)在他的行為中的東西,沒有什么不以此為準則。因此,雖然只是一個字,也完全夠用了??!司馬光對于“實”,

從他小時候開始一直到擔任宰相,始終踐行這一個字。既然這樣,那么這種簡易可行的方法,難道不是很恰當嗎?

吳禮遜,是一個很優(yōu)秀的后生。學問上的事,他十分勤勉。曾經向我請教說:“我對于字,十分向往卻未能到達

這樣的境界,仍然以'遜'給自己命名,怎么樣?”我說:“這個字好啊,不就是人們所說的一個字卻可以終身踐行

它的字嗎?"遜,是我們讀書人進入圣門學習的第一美德,離開圣門經歷世事的第一規(guī)范。在《禮》中,有“入學鼓

篋”的儀式,就把遜作為根本。《說命》也說:“謙遜好學?!币驗槲覀儗τ诘溃粷M足的樣子如同什么都不知道,而

后別人告訴我使我得以明白;謙卑的樣子如同什么也不能勝任,而后別人告訴我使我得以勝任。通過對人謙遜來接受

道,通過克制自己來遵從他人,這難道不是進入圣門的第一美德嗎?夫子說:“君子將義作為根本,又用謙遜的態(tài)度

來表達?!绷x對于人的價值,如同軀干對于物的價值一樣。但是,如果一個人說出的話不委婉和順,表現(xiàn)出的神色不

和悅,那么原本嚴肅的事情就顯得更嚴肅,從而義就不能順利實現(xiàn)了。委婉的言辭足夠用來表達心意,和悅的神色足

夠用來使人事和順,這難道不是離開圣門經歷世事的第一規(guī)范嗎?

如果我們秉持謙遜的態(tài)度,學道就能由淺入深,達到更高的水平。經歷世事就能積累點滴,到達更遠的境界。如果舍

棄謙遜的態(tài)度,我們又依照什么來前進,懷著什么來前行呢?盡管這樣,用謙遜的態(tài)度來表達它,又不可以不依靠忠

誠守信來成就它。依靠忠誠守信來成就它,就如同司馬光堅守他的“實”而后才能成事一樣。孟子說:“孟施舍的養(yǎng)

勇,只是保持一股無所畏懼的氣勢,又不如曾子的方法簡易可行。”我對此表示認同。

4、1.C

2.D

3.示例:承接上文“上下一失望”,引出下文進一步的議論,上下交疑導致勝任大臣之任者不能得到真正任用,更突

出了問題的嚴重性。

4.示例:本文探討朝廷如何選拔人才的重要問題,批評了當時社會識別人才方面的淺薄之見,揭露了朝政人事任用的

弊端,提出了應該精細鑒別人才的觀點,勉勵有作為者應該以真才實績充實自己,很有現(xiàn)實意義?!坝醒a于世”的寫

作主張體現(xiàn)“文以載道”思想,能夠積極干預現(xiàn)實,發(fā)揮文學改造社會的價值。

【解析】

1.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用法及意思。解答時,注意結合具體的語境分析虛詞。根據“作而任大臣之事”和“上下一失

望”的句間關系,應該選用表轉折的連詞。A項,因,在句子開頭,常用作連詞,表承接關系,譯為“于是、就”。B

項,故,在句子開頭,常用作連詞,表因果關系,譯為“所以”。C項,貝!J,在句子開頭,用作連詞,常表承接關系

和轉折關系,譯為“那么”或“但是、卻”?!皠t”符合題干要求。D項,且,在句子開頭,用作連詞,表遞進關系,

譯為“并且、而且”。

故選C。

2.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語句、分析思想內容的能力。解答時,要先突破字詞障礙,結合句間關系和內容層次,做好分

析。第①段,“今世所謂良大夫者,有之矣,皆曰:是宜任大臣之事者”,這是寫對良大夫寄予厚望,后寫“作而任

大臣之事……何哉?”是表明任職后失望,前后對比?!叭酥挠写笮。居羞h近也。彼其任者小而責之近,則煦

煦然①仁而余于仁矣,孑孑然義而有余于義矣?!弊髡哒J為應該根據官員能力大小與志向遠近任用人才。先敘述現(xiàn)象,

然后分析其原因,說理條理清晰。“煦煦然”、“孑孑然”聯(lián)系注釋和結尾一段看,是仁和義的表現(xiàn),選項D認為“是

對一味恭維上司行為的批判”,不妥。

故選D。

3.本題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時,要理解文章的內容,注意重要字詞的翻譯、理解,同時要結合上下

文的語境,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考慮。從上下文關系看,“豈惟失望哉”承接上文“上下一失望”,引出下文進一步

的議論,經過分析,得出“上下交疑,誠有堪大臣之事者而莫之或任”的認識,說明上下交疑導致勝任大臣之任者不

能得到真正任用,這樣就更突出了問題的嚴重性。

4.本題考查分析評判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要根據原文,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作答。王安石提出“有補于世”的寫

作主張,要求結合本文評析這一主張,離不開內容分析,舉例印證?!坝醒a于世”的寫作主張,是強調文章能積極干

預現(xiàn)實,發(fā)揮文學改造社會的價值,體現(xiàn)的是“文以載道”的思想。本文由“人之材有大小,而志有遠近也”這一結論

引入,探討朝廷如何選拔人才的重要問題,批評了當時社會識別人才方面的淺薄之見,揭露了朝政人事任用的弊端,

提出了應該精細鑒別人才的觀點,勉勵有作為者應該以真才實績充實自己,這是“有補于世”的寫作主張的體現(xiàn),很

有現(xiàn)實意義。

【點睛】

翻譯句子要解釋出關鍵的字詞的意思,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

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三是文言文中有

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倒裝句)和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shù)恼{整。四是

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五是有些虛詞表示各種語氣的,需要譯出。

參考譯文:

今世所謂的好大夫,有了,都說:這是應該擔任大臣之事的人。起來而擔任大臣之事,卻上下都失望,為什么呢?

是人的才能有大小,志向有遠有近啊。那些擔任的事情小的要求不多,就和顏悅色仁愛并且仁愛有余,謹小慎微于道

義而有余于道義了。人們見到他的仁義有余,就說:這是他擔任的事情小而要求不多,大的責任將有比這大的。這樣

上下都等待他如此罷了,這之后起來而擔當起大臣之事。起來而擔當大臣之事,應該有比這大的,這樣就和顏悅色罷

了,謹小慎微罷了。所以上下都失望。

難道只是失望嗎?后日果真有勝任大臣之事的,他的名聲確實比上級多,上級一定警戒前日之所等待的而反過來

猜疑他;暴露出下級的不足,下級心里就會警戒前日之所等待的而反過來猜疑他。上下都猜疑他,果真有能勝任大臣

之事的人卻沒有人勝任。有幸想要勝任,那么左右的小人就得以援引前日之所等待的警戒他了。

唉!圣人認為了解人難,君子討厭名聲超過實際做的這些事。難又如何?也要精進事務罷了。討厭它又如何?也

要用真才實績充實自己的名聲罷了。知道困難而不能精進事務,討厭它而不能充實自己的名聲,大概也要危險了!

我在揚州,朝廷中的人拜訪我的,大多能勝任大臣之事值得信任和期望的人,只有陳升之而已。如今離開官任到

宿州我不知再有幾時才能見他一面了。我了解陳升之起來擔任大臣之事,本來有機會。和顏悅色仁愛而已謹小慎微合

乎道義而已,不是我期望于陳升之的。

5、1.D

2.這兩句通過想象,虛構了兩種怪異之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鰲,眼里紅光進射的大魚,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中出沒奔

騰,興風作浪;構成一幅光怪陸離、恢宏闊大的動態(tài)畫面,制造了一種神秘、奇詭、恐怖的氛圍,表達了海上航行的

艱險和對友人安危的關切。

【解析】

1.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

確題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參看注釋,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

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

案。

D項,“殷切的忠告”分析不當。詩句中“若”有怎樣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我們分別之后就要天各大方,怎么才

能夠互通音信呢!表達的是擔憂之情,而非忠告。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解答這類題目,首先

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然后要回顧詩歌常用的藝術手法,接著分析詩句意思,判斷用到的手法。答題時注意先分析大

的手法,再分析具體詩句,按照由大到小的手法來分析。答題時先說術語,再分析運用,最后結合情感分析效果。

“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意思是“海中的大鱉身影把天都遮黑了,魚的眼睛把大海的波浪都照紅了”。在這里,

詩人沒有實寫海上景象,而是虛構了兩種怪異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鰲,眼里紅光迸射的大魚,同時展現(xiàn)出四種

色彩:黑,紅,藍(天),碧(波),構成了一幅光怪陸離、恢宏闊大的動態(tài)的圖畫。波濤在不停地奔涌,巨鰲與大魚

在不停地出沒,四種色彩在不斷地交織和變幻。這樣奇特的想象頗有莊子“鰥鵬展翅”的風采,不過意境卻是比較可

怕的。作者這樣寫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海上航行艱險、安危的憂慮。

【點睛】

詩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現(xiàn)手法、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以及修辭手法。描寫手法包括:(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反襯又

有動靜襯、聲寂襯、樂景襯哀情、哀景襯樂情;⑵聯(lián)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3)對比;(4)白描。修辭手法包括:

比喻、擬人、夸張、雙關、用典,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借代、對偶等。表現(xiàn)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

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題步驟: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

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6、八僧舞于庭孰不可忍也金就礪則利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

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解析】

本題考查名句的默寫能力。高考所選擇的名句大多出自課內所學篇目,只有少數(shù)來自課外,字不一定有多復雜,但一

定很有迷惑性,默寫要注意字形,而字形與字義分不開,學生應借助字義來識記字形。注意重點字的寫法,如

“僧”“礪”“知”“鉤暮靄”等,要理解字義去記憶。學生記憶的時候應該結合詩句的意思。

7、不贊同。雖然人工清雪面臨困難很大,為使我們的天更藍、水更清、樹更綠、花更紅,造福子孫后代,環(huán)衛(wèi)處堅持

實施綠色清雪,我們應該理解。使用融雪劑后的積雪常常堆積在道路兩旁的綠化帶或農田,開春后其鹽類殘留物全部

堆積在農田和綠化帶里,使土壤鹽堿化,破壞植被。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微寫作的能力。寫好微寫作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考慮:①為什么要寫作,即寫作目的;②

寫給誰或寫給誰看,即寫作對象;③用什么形式來承載表達的內容;④語言表達。根據寫作目的、寫作對象所需要的

得體的語言。微寫作的語言要求準確、簡明、合理、得體。解答此試,需要審清題干要求,如本題“你是否贊同這一

觀點?請寫一段回復表達你的看法和理由”,需要明確觀點,然后結合“路滑難走,生命都受到威脅,這時候還顧什么

環(huán)?!边@個觀點,做出表達你的看法和理由的回復??梢越Y合實施綠色清雪行動的好處和使用融雪劑能夠快速除雪化

冰帶來的危害角度分析。如“腐蝕道路、橋梁等路政設施”“污染地下水資源”“融雪劑還可能腐蝕底盤”等。融雪

劑的危害性是長久的,范圍之廣,還有一些未知的危害性。雖然人工清雪面臨困難很大,但是環(huán)保,可以實現(xiàn)生態(tài)的

可持續(xù)發(fā)展等。

【點睛】

微作文,顧名思義,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數(shù)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內。從表達方式看,可以把微寫作分為六大類:記

敘類、描寫類、說明類、議論類、應用類、抒情類。本題屬于議論性微寫作。議論類微寫作要求考生能夠對某一事物、

某種現(xiàn)象、某篇文章等發(fā)表評論或加以賞析。此類微寫作一般先敘述現(xiàn)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確論點,接著分析材料,

用合適的論證方法,或舉事例,或引名言,圍繞現(xiàn)實和自身論述自己的觀點。結尾再總結全文,照應開頭或強化中心,

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記敘類微寫作,不必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

某個環(huán)節(jié)或人物的某個方面為中心,描繪出一個精彩的鏡頭,或是動人的畫面,進而揭示事件的意義,展示人物的個

性。說明類微寫作的對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視作品,可以是場所、建筑、時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畫等。事物說明文

的寫作關鍵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畫說明文重在準確、全面。語言要通俗易懂、科學嚴謹。直抒胸臆的抒情類微

寫作,可以借鑒頒獎詞的寫法,采用第二人稱,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發(fā)對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

采用第三人稱,借助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動化。間接抒情的抒情類微寫作,往往

需要結合描寫、議論等表達方式,抒發(fā)對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應用類微寫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標題、

稱呼語、問候語、結束語、落款等,同時還要積累一定量的謙辭與敬辭,注意語言表達的簡明、連貫、得體。

8、(1)一聲初始的雷鳴中,萬千沉睡的幽暗生靈被喚醒了,它們睜開惺松的雙眼,不約而同,向圣賢一樣的太陽敞開

各自的門戶?!绑@蟄”來了,萬物復蘇。青草破土而出,柳樹伸出了鳥舌狀的葉芽,楊樹拱出的花蕾則讓你想到幼鹿

初萌的角。田野里,十幾只無規(guī)則疾飛鳴叫的小鳥,它們如精靈,敏感、多動,忽上忽下,它們的云色近似泥土,落

下來便會無影無蹤。

(2)我支持安裝人臉識別系統(tǒng)。安裝監(jiān)控系統(tǒng)無疑是對學生的一種行之有效的督促措施。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

自覺性,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是有益的。誠然,沒有人喜歡一直生活在監(jiān)控之下,但是從課堂的意義來看,課堂是教書

育人的園地,是莘莘學子勇攀知識高峰的階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心無旁鷲的學習才是正途。正所謂“身正不怕影子

斜”,若是我們都能做到認真聽講,就算按照監(jiān)控系統(tǒng)也不會有如坐針氈的感覺。

(3)也許您只是我人生旅途上的一個不知名的陌生人,但是您在我心中留下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讓我看到了自己心

靈深處的渺小。也許您的身份是卑微的,但您的行為卻是高尚的,讓我看到了自己的自私冷漠。不知名的車夫,請接

受我的敬意!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微寫作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分析寫作的要求,如本題“從‘驚蟄'‘芒種‘‘立秋''大

雪'……中任選一個,描寫與此節(jié)氣相對應的自然或人文景象。要求語言生動,具體形象;不少于150字”,然后結

合自己的生活常識回顧與二十四節(jié)氣相關的自然景象或人文景象,再加以描述。如“驚蟄”,考生可以思考如下問題:

你聽到雷聲了嗎?蟄伏在土壤中小動物們醒了嗎?如“春分”,考生可以思考如下問題:有沒有注意到晝夜差不多平

分了,開花的植物越來越多了?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