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課時訓練A_第1頁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課時訓練A_第2頁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課時訓練A_第3頁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課時訓練A_第4頁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課時訓練A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卷由系統(tǒng)自動生成,請仔細校對后使用,答案僅供參考。答案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22頁《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課時訓練A一、單選題1.(2020·嘉興市第五高級中學高一期中)西周分封,天子(王)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則是“方五十里”。這說明分封制的本質是()A.周天子間接統(tǒng)治國家的方式 B.貴族內部權力與財產的再分配C.安撫功臣與異姓貴族的手段 D.鞏固和擴大周朝統(tǒng)治的政治制度2.(2020·廣東濠江金山中學高二期中)2007年,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重見天日,在高等級墓葬中出土了大量象征王權的玉器及信仰用品,發(fā)現(xiàn)的巨大水壩需要至少一萬人施工數(shù)年,測定年代(距今約5100年)甚至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還要早得多。這表明()A.良渚文化居世界領先地位 B.國家組織形態(tài)在當時已出現(xiàn)C.中華文明起源于長江流域 D.早期王權借助神權強化統(tǒng)治3.(2019·河北定州高一期中)考古學家在考察西周時期長江流域楚文化時發(fā)現(xiàn),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存在一致的禮樂文化因素,如青銅禮樂器、相似的墓葬制度,以及基本相同的文字系統(tǒng)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完全相同B.分封制實現(xiàn)了王室對地方的直接控制C.分封制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認同D.西周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4.(2020·浙江諸暨中學高一期中)考古發(fā)現(xiàn)是了解史前社會的主要證據(jù),下列一組圖片是黃河流域某遺址發(fā)掘出的文物,通過這些文物,我們可以推斷這一地區(qū)的原始人類()①過定居生活②已經進入新石器時代③與良渚文化時間相近④有了原始農業(yè)和手工業(yè)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5.(2020·浙江諸暨中學高一期中)一位同學制作了中國古代某歷史時期政權更迭的年代標尺,其中①處政權是()A.父系氏族時期 B.夏朝 C.商朝 D.周朝6.(2020·安徽太湖高二期中)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于桑林,剪其發(fā),磨其手,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悅,雨乃大至。這一記載的主旨是()A.商王權力受神權制約 B.殷商以農業(yè)為主要經濟活動C.商湯滅夏乃以暴制暴 D.君王順應民心方能功成名就7.(2020·山東煙臺高一期中)在有關原始社會后期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人們居住的房屋出現(xiàn)了明顯區(qū)別,富人的房屋寬敞明亮,墓葬隨葬品豐厚;窮人的房屋則矮小破舊,墓葬中隨葬品很少或幾乎沒有。這主要反映了()A.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B.私有制的產生C.人類已進入定居狀態(tài) D.國家開始形成8.(2020·甘肅省武威第一中學高二期中)學者葛兆光指出,作為空間的宇宙,在殷周人心目中投射了一個深層意識,即以中央為核心,眾星拱北辰,四方繞中國的“天地差序格局”,而且一切天然形成的事物包括社會組織與人類自身,都是與宇宙天地同構的,因此人類應該依照這種宇宙、社會、人類的一體同構來理解、分析世界。下列哪一項符合這種思想()A.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B.天道遠,人事邇,非所及也C.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D.位天地,育萬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者9.(2019·湖南開福長沙一中高一期中)周天子授士授民給諸侯叫“建國”,諸侯授士授民給卿、大夫叫做“立家”。這一背景下,士、庶民把自己的宗族稱之為“家”,效忠于“家”。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宗法制的強化B.為地方分裂割據(jù)埋下伏筆C.促進了民眾的國家認同D.擴大了“家天下”的影響10.(2020·南昌市八一中學高二期中)孔子之后“朋友”“同志”有了新的解釋:“同處師門曰朋,同執(zhí)一志為友”。這一解釋打破了原有的()A.禪讓制 B.宗法制 C.禮樂制 D.世祿制11.(2020·四川武侯成都七中高二期中)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遺址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古城外圍存在著一個由10余條堤壩連接山體構成的龐大水利系統(tǒng),可以推測當時()A.形成了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 B.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C.已具備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 D.農業(yè)領域廣泛使用鐵犁牛耕12.(2019·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一期中)2019年7月6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通過良渚考古發(fā)掘,學者們普遍認為當時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出現(xiàn)了權貴階層。以下能作為直接證據(jù)的考古發(fā)現(xiàn)是()A.城中發(fā)現(xiàn)20多萬公斤的炭化稻堆積B.少數(shù)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隨葬C.古城遺址布局與山形水勢充分契合D.碳14測定年代為公元前3000年左右13.(2020·四川樂山高二期中)考古資料顯示商代遺址中出土的海貝,很多來自渤海至南海域,甚至還有產于印度洋的,一些刻寫甲骨文的龜甲也被證實產于南海。這反映出()A.價值認可與跨地域交往相互促進B.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基礎初步奠定C.我國遼闊疆域版圖已經基本奠定D.中心政治權力有效控制較為廣泛14.(2020·浙江金華高一期中)周初,“天下未集”。有商朝遺民“作亂叛周”,“周公討之,三年而畢定”。之后,部分商朝遺民被指令繼承商的祖宗祭祀體系,封于如圖中的哪個地方()A.① B.② C.③ D.④15.(2019·山東煙臺高一期中)下圖是對中國新石器時代某一文化遺存的描述。該文化遺存是()A.河姆渡文化 B.紅山文化 C.良渚文化 D.陶寺文化二、非選擇題16.(2020·北京延慶高一期中)考古文化遺存是分析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據(jù)。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我們如果不自滿于神話與傳說,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學之地下發(fā)掘的證據(jù),現(xiàn)在雖因為材料缺乏、考訂困難,還沒有明確的論斷,可與古代的記載互證……我們今后研究古史,不必糾結于文字記載的爭辯,而只有從事于考古學而努力于地下發(fā)掘之一條大道?!苡柰堕_明本國史教本》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請列舉在現(xiàn)今中國發(fā)掘出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至少四處),并總結這些遺跡的分布特點及其體現(xiàn)出的中華文明早期歷史發(fā)展趨勢。17.(2020·北京海淀101中學高二期中)文物承載著大量的信息,請閱讀材料,回答以下問題:某博物館收藏有青銅器“衛(wèi)盉”,器內銘文記載:裘衛(wèi)用玉璋與貴族矩伯換取了80朋(貨幣單位)的土地。這個換取手續(xù)征得了五個貴族的同意,并在相關部門的監(jiān)督下完成。通過這樣的途徑,裘衛(wèi)聚斂了大量財富。裘衛(wèi)家族的第三代,隨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禮制: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依據(jù)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表格。信息內容信息分析土地交換在監(jiān)督下完成可用來說明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換,不同于井田制土地與玉璋以朋為單位進行交換可用來說明西周中期已經出現(xiàn)僭越禮制的現(xiàn)象青銅器內的銘文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的文字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人們的審美觀念青銅器的鑄造工藝

參考答案1.B【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分封制中爵位高低和封土多少呈正比,說明這是貴族內部權力和財產的再分配,選項B正確;選項A與題無關,排除;選項C不是本質,排除;選項D是分封制的目的,而非本質,排除。2.B【解析】根據(jù)材料中“象征王權的玉器及信仰用品”“發(fā)現(xiàn)的巨大水壩需要至少一萬人施工數(shù)年”等信息可知,當時的良渚已存在明確階級分化和統(tǒng)一文化信仰擁有強大的組織、動員和后勤管理能力,這些都是國家組織產生作用的反映,故選B項;材料中沒有世界其他地區(qū)文化的信息,得不出“良渚文化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結論,排除A;長江流域只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排除C;材料中沒有“王權借助神權”的信息,排除D?!军c睛】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文明起源,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3.C【解析】由材料“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存在一致的禮樂文化因素”可知,分封制推動了分封的諸侯國對周文化認同,故選C。材料只能說明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存在一致的因素,不能說明完全相同,排除A;分封制是對地方的間接控制,排除B;西周時期周天子并未建立君主專制,D項說法無從談起,排除。【點睛】本題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作用,學生可結合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對其他選項做出相應排除。4.C【解析】從圖一農業(yè)種植、圖三陶器和圖四紡輪可以推知,這一原始人類過定居生活,且已有原始農業(yè)和手工業(yè),故①④正確;從圖二磨制石器穿孔石斧可知②正確;良渚文化屬于原始社會后期,有祭壇、神廟、精美玉器等,③錯誤。故選C項,排除ABD項。5.B【解析】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故選B;ACD都與題意時間不符,排除。故選B。6.D【解析】商湯滅夏后,正值天大旱,商湯“以身禱于桑林,剪其發(fā),磨其手,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悅,雨乃大至”。這一記載說明君王只有順應民心方能功成名就,故D正確;材料主旨不是說明王權受神權制約,故A錯誤;材料不是強調經濟活動和以暴制暴,故BC錯誤。7.B【解析】原始社會后期,富人、窮人居住的房屋和墓葬中隨葬品出現(xiàn)了明顯區(qū)別,說明已經出現(xiàn)私有產品,出現(xiàn)貧富差別,私有制已經產生,故選B;A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材料信息無法體現(xiàn),排除;軍隊、法庭、監(jiān)獄、政府等的出現(xiàn)標志著國家的誕生,材料無法體現(xiàn),排除D。8.A【解析】材料的要害在人類、社會與宇宙秩序同構,宇宙的規(guī)則可以引申到社會,A正確;B項是指天道和人事關系,與題無關,排除;C項是指天有其恒定的規(guī)律,與社會秩序無關,排除;D項是指一切規(guī)則出自本心而非宇宙秩序,與題意相反,排除。9.B【解析】根據(jù)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封制與宗法制結合,雖然諸侯小宗服從天子大宗,但是對于士,庶民等而言,只知效忠“家”,不知效忠“國”,形成有“家”無“國”的離心力,為諸侯割據(jù)以及大夫篡國創(chuàng)造了條件,故本題答案選B項;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旨在強調分封制容易導致地方分裂割據(jù),CD兩項與材料主旨相悖逆,排除。10.B【解析】根據(jù)材料“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可知,體現(xiàn)了原有的同志與血緣有關,即與宗法制有關,因此孔子之后的“朋友”“同志”打破了原有的宗法制,B項正確;禪讓制是指統(tǒng)治者生前把首領之位讓給別人,材料內容沒有涉及禪讓制,A項錯誤;禮樂制度是周代維護分封宗法制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材料體現(xiàn)的是打破了原有宗法制,而不是打破禮樂制,C項錯誤;世祿制是官吏們世世代代、父死子繼,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賦稅收入,材料體現(xiàn)的是孔子之后的“同志”打破了血緣為基礎的宗法制,而不是世祿制,D項錯誤。11.C【解析】根據(jù)材料“古城外圍存在著一個由10余條堤壩連接山體構成的龐大水利系統(tǒng)”說明在當時生產工具相當簡陋的時代,能根據(jù)山勢和生產生活的需要修筑10余條堤壩,表明當時的人們有很強的組織管理能力,故答案為C;材料沒有提到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A錯誤;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取代是在公元前2070年,即距今4100年左右,按照良渚古城存在的時間最晚距今4300年,還應該是原始社會,B錯誤;鐵犁牛耕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距今約3000年,與材料時間不符,D錯誤。12.B【解析】“少數(shù)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隨葬”說明大多數(shù)墓葬中沒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隨葬,由此可證明私有制產生,階級分化明顯,B項符合題意;城中發(fā)現(xiàn)20多萬公斤的炭化稻堆積只能證明早其農業(yè)的出現(xiàn),排除A項;古城遺址布局與山形水勢充分契合只能證明當時的城市建造技術,排除C項;碳14測定年代為公元前3000年左右只能證明歷史的悠久,排除D項。13.A【解析】商代遺址中出土了來自渤海甚至南海和印度洋的海貝,且部分海貝被刻寫了甲骨文,說明當時出現(xiàn)了跨區(qū)域的交流和價值認可,故A符合題意;商代是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尚未形成,遼闊疆域版圖的也尚未奠定,排除BC;商代地方實行方國,中央政治權力并沒有實現(xiàn)廣泛的有效控制,排除D。故選A。14.A【解析】根據(jù)材料“部分商朝遺民被指令繼承商的祖宗祭祀體系”結合所學可知,親周的商朝舊貴族微子被指令繼承商的祖宗祭祀體系,封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一帶),圖中①處,A項正確;②在山東境內,不符合題意,B項錯誤;③應該是燕,不符合題意,C項錯誤;④地應該是楚,不符合題意,D項錯誤。15.C【解析】良渚文化代表遺址為杭州良渚遺址,距今50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最密集的地區(qū)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故C正確;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qū)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即距今約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與題干“出土了精美的玉器”不符,故排除A;紅山文化,發(fā)源于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帶,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不符合“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故排除B;陶寺遺址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qū)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不符合“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故排除D。16.文化遺存: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分布特點:“滿天星斗”或分布廣泛。發(fā)展趨勢:多元一體,或逐漸發(fā)展出階級社會?!窘馕觥课幕z存:結合所學,可列舉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分布特點:結合所學可知,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的分布特點是“滿天星斗”。發(fā)展趨勢:結合所學可知,逐漸出現(xiàn)私有制,逐步向階級社會發(fā)展。17.信息內容信息分析土地交換在監(jiān)督下完成可用來說明西周中期土地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