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設計_第1頁
2024年《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設計_第2頁
2024年《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設計_第3頁
2024年《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設計_第4頁
2024年《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2024年《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設計《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應用新聞結構的類型。

2、過程與方法:通過畫新聞結構圖,快速掌握新聞的主要內容。

選用合適的新聞結構,記錄身邊的新聞事件。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和感受中國航天人在科學探索之路上不畏艱險的崇高之美;激發(fā)學生寫作熱情,成為理性讀者。

教學重點

快速掌握新聞信息,通過對結構的分析,體會本文與眾不同的構思與寫法。

教學難點

快速掌握新聞信息,通過對結構的分析,體會本文與眾不同的構思與寫法。

教學方法

微課教學、任務驅動法、例文教學法

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創(chuàng)新亮點一、例文教學舉一反三

《道德經》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新聞在學生閱讀之前,有如天地萬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徑。本課我從新聞結構入手,讓學生讀懂新聞。通過學習這“一文”的閱讀技巧,實現從“一篇文章”到“一類文”的閱讀技巧的提升,讓學生扎實地掌握新聞的閱讀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離新聞

突破了實用文教學窠臼。實用文實用的.特征,決定了實用文閱讀的目的是獲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學鑒賞。常規(guī)課堂教學信息獲取與分析枯燥無趣,學生始終是一個看客,游離與教學之外。針對這種情況,我結合新聞任務,設置了播音員、編輯、記者等不同的角色,讓學生自主代入。學生在新聞中完成新聞知識學習,真正成為課堂主人。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課前準備:

1、學生觀看微課視頻

(以上為微課視頻截圖)

2、發(fā)放導學案

第一課時:

1、我是播音員——我播新聞

重溫新聞這一刻:

給定新華社新聞報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讀。

2、我是編輯

(1)畫圖解惑

本文刊發(fā)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報》上。第二天就收到個別讀者來信,表示本文文不對題,且結構混亂不符合新聞要求。如果你是編輯該如何解答?嘗試用結構圖的方式解決讀者疑問。

(2)填補結構圖

請在已畫出結構圖的基礎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補結構圖。

(3)撰寫結語

為紀念神州五號成功發(fā)射,報社想做一個中國載人航天歷史回顧專題展。如果你是編輯,請在該專題片撰寫結語。要求:結合文本,依據作者觀點進行書寫。

(4)提煉情感關鍵詞

為了更好地推廣圖片展,請身為編輯的你為此次專題展設置幾個情感關鍵詞。

第二課時

我是記者——我寫新聞稿

1、組織學生變身現場記者,書寫新聞稿

專題圖片展在杭州市民中心展出。展覽反響熱烈取得了極大地成功。如果你在現場,請用新聞報道的形式宣傳本次展覽。

(引導學生完成新聞寫作構思流程圖)

課后作業(yè):

以新聞發(fā)言人答記者問的形式,展示完成新聞稿。

1、學生課前預習新聞相關知識,利用網絡平臺收集資料。

2、看微課思考問題并完成導學案。以此檢測學生知識掌握情況。

1、學生分組。

2、找出本課對應新聞內容。

3、變身播音員朗讀本課對應新聞內容,談談朗讀感受。

1、小組合作,理解本文標題的含義。

2、結合微課視頻知識,辨析本文新聞結構類型。

3、小組合作發(fā)揮想象,畫出本文新聞結構圖。

1、快速閱讀全文,摘取航空大事件。

2、將航空事件按時間順序,填補結構圖。

3、最后為圖片展書寫專題結語。

4、理性分析神州五號升空背后的故事

5、概括提煉關鍵詞。

1、思考運用什么樣的新聞結構。

2、選擇什么樣的內容作為新聞事件的主體。

3、有什么樣的新聞目的。

1、學生展示以微視頻形式上傳班級QQ群,學生課下觀看打分評價。

2、展示要求:闡述自己構思構成,以及采用的新聞結構類型與寫法。

1、微課視頻,消解了學生對新聞知識的厭倦感,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聲音與圖形營造的情境,有利于學生對于新聞知識的理解。

1、定位信息,快速融入情境

2、重溫新聞發(fā)生這一課,縮小新聞與學生的距離,并引導學生思考:相同題材的新聞為什么不一樣呢?

1、角色代入,調動學生積極性,理解本文標題一語雙關的含義。

2、消化微課教學知識,實踐鞏固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3、使學生在合作畫結構圖的過程中,明白新聞結構可以根據不同內容不同寫法進行微調。

1、鍛煉學生摘取搜索新聞信息的能力。這是新聞閱讀的要求,也是新聞教學的要點。

2、結語撰寫,從知識目標過渡到情感目標。引領學生分析新聞背后的事實。明確神州五號升空的背后是幾代航空人不斷努力的結果。

3、概括關鍵詞,鍛煉學生綜合概括能力,引導學生成為理性的閱讀者。

1、鞏固學生對于新聞結構與寫法知識的記憶。

2、從新聞結構輸入,以新聞寫作輸出,實用文的教學目的最終指向生活,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

3、新聞寫作構思流程圖。讓學生不懼怕寫作,讓新聞寫作soeasy!

1、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強調:學生用講解方式教別人可以記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內容。

學生展示的過程,也是相互探討,相互學習的過程。在生生互教中,使學生對本課知識點記憶最大化。

教學反思

《飛向太空的航程》語文老師是在教航天史嗎?作為一篇新聞稿,語文老師應該清楚地知道本節(jié)課教什么,也應該更清楚地讓學生知道學什么,怎么學。

從結構走入新聞,學生完成了他們可以完成的事情(讀懂新聞,讀對新聞);從結構走出新聞套路,學生完成了他以為自己完不成的事情(寫新聞,說新聞)。出入之間,學生已然人在新聞中,學在新聞中。

為所可能,為所不能,學習就是學生從不知到知、從理解到應用的過程,更是學生從懵懂走向理性的必經之路。希望用這樣一堂課,帶領學生飛向新聞閱讀的彼岸!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設計篇2

1、掌握新聞的基本格式和結構,了解新聞各部分的作用。

2、通過本文的學習,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

3、學習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信息(本課主要學習從報刊、電視、網絡這些渠道獲取信息)。

1、掌握新聞的結構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學習航天精神,學習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掌握新聞的結構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學習寫作新聞。

一、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家鄉(xiāng)泉州,有一座讓泉州人民引以為豪的建筑,它佇立在市區(qū)的圓盤上,上面有許多的飛天。這就是咱們泉州的城雕。城雕上的飛天,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飛天,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飛上九重天的向往。那么,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中國歷史上還有什么與飛上藍天有關的人和事呢?

討論:時間為5分鐘左右。

總結歸納:最早的當屬嫦娥奔月了;牛郎織女的故事;女媧補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記》、《封神榜》等文學作品;敦煌有“飛天壁畫”、“唐明皇游月宮”。

二、主體

教師:我國從古至今對飛天的夢總是抱有很深很濃厚的憧憬,這個夢想終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實現。這一天可以說是全國上下萬眾矚目的一天,也是我們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這一天,讓我們用一些定語來給它下定義。

同學們看書,自己找詞語,或者自己形容(時間為3分鐘)。

教師歸納、概括、點評:中國第一位宇航員、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實現了幾百年的夢想……(這些詞語可以由同學們自己找、自己說,主要的`目的是讓他們對這一天的意義有所了解)。

教師:在課文的開始,開頭的三段,給我們介紹了本篇新聞的主要內容,這一部分叫作新聞的導語。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者依托新聞的精辟議論組成。

一篇新聞除了導語以外,還有其他的一些部分。同學們,回憶一下,新聞還由什么部分組成?

明確:標題、電頭、導語、主體、結語。

教師: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們可以以本文為例來看這些部分的作用。標題,告訴我們新聞的內容;電頭,告訴我們時間和發(fā)布新聞的報社等情況;導語,剛才說過了,是介紹本篇新聞的主要內容。主體,圍繞導語具體展開對新聞事實的敘述;結語,就是結束。

新聞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開頭,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這種結構叫作倒金字塔結構。

教師:同學們,再從整體上看看課文,課文結構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記述“神五”的發(fā)射場景,中間則穿插對中國航天史的回顧(這個回顧是簡要的),二者很自然地銜接在一起。這是不同于一般新聞的地方。這是一種首尾四合型結構。

同學們根據我們剛才歸納出來的文章的結構,看看文中交代的中國實現“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關鍵的事件?

(提示:按照時間順序。)

參考答案:

1958年毛澤東發(fā)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的指示。

1960年中國第一枚火箭發(fā)射成功。

1970年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了太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

“長征”系列火箭發(fā)射久經考驗。

“神舟”一至四號飛船的成功發(fā)射。

教師: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將宇航與送入太空,擺在中國航天人面前的困難有哪些?他們怎么克服的?

(提示,從課文中找出答案,并概括。)

教師:困難是巨大的,但是我們總算走過來了,我們相信未來我們的國力會更強,未來藍天上將會有很多中國人的影子,有很多的飛機上都寫著“MADEINCHINA”。

三、播放影片:火箭知識、神六起飛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設計篇3

三維目標

1、了解“神舟”五號升天的相關事宜,關注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

2、分析課文標題的特色,學會擬新聞標題。

3、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熱愛。

重難點

1、分析課文標題的特色,學會擬新聞標題。

2、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熱愛。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遠古時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話,敦煌有飛天壁畫,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做著飛天夢,也只有到了今天,夢想才變?yōu)楝F實。中國到底如何讓自己的飛天夢想變?yōu)楝F實的呢?就讓我們一

起來學習《飛向太空的航程》。

名言導入

誰能讓世界五分之一的心靈隨著他的節(jié)奏跳動,誰能從前所未有的高度見證中國實力

的飛躍,他在蒼穹畫出龍的軌跡,升空日行一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他就是楊利偉——第

一個圓了中華民族幾千年飛天夢的人。今天讓我們走進《飛向太空的航程》來了解這段艱辛

而輝煌的歷程。

文本解讀

1、標題是新聞的“眼睛”,好的標題可以吸引讀者。本文的標題就很有特色,讀完全文,

你能說說標題的含義嗎?

明確:標題包含兩層含義:第一,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飛

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標題可以認為是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過程;第二是

指中國的航天夢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

2、這則新聞的導語是什么?導語部分主要講述了什么?8226;

明確:本文的導語部分是1、2、3段,點朋這則新聞想要傳達的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并且指明“這是人類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響的發(fā)射”,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這一方面指明了這一事件的意義,同時,氮明這則新聞的新聞價值所在。

3、這則新聞主體部分主要講述了哪些內容?

明確:新聞的主體部分,作者按時間順序,較為詳盡地敘述了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過程。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提出要搞人造衛(wèi)星,拉開我國航天事業(yè)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己設計的第一枚液體火箭發(fā)射成功;8226;,

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臺的"863計劃”,對中國開始載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劑作用;

1992年9月21日,江澤民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實驗飛船發(fā)射成功;

2000年1月9日,“神舟”二號發(fā)射成功;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fā)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發(fā)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順利進入大空。

合作探究

1、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員送上天,擺在航天人面前的困難有哪些?他們是怎樣克服的?

明確:困難主要有三點:一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火箭;二是要有安全返回技術;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tǒng),為太空中的航天員提供安全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

克服方法:第一項和第二項在“長征”系列火箭發(fā)射中已有了解決的'基礎,第三項用了七年的時間,通過建立航天培訓中心等一系列研究試驗成功解決了?!?/p>

2、分析本文結尾的特點和作用。8226;

明確:和開頭一樣,結尾也是新聞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寫新聞事件的必然結局,是意盡言止時的自然收筆。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苯Y尾是主題思想的主要顯示,是讀者領悟文章內涵的一把鑰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結尾”,,“一篇全在結局”之說。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曾說:“我要等到想出一個跟開頭一樣好的結尾才寫它?!笨梢娙藗儗Y尾的重視。本文的結尾干凈利索,不拖泥帶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題,增強感染力,使文章錦上添花。

3、本文題目是“飛向太空的航程”,文中開始寫了“神舟”五號的發(fā)射現場,按照新聞的一般寫法,接下來應該報道“神舟”五號航天的有關情況,但文章卻筆鋒一轉,寫了近半個世紀來中國航天人的奮斗歷程,這樣寫,是否符合新聞的要求?

明確:新聞的主體部分,作者并沒有繼續(xù)敘述“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經過,而是叉開一筆,用一個過渡段過渡到對中國航天研究史的回顧中。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長,引用一些背景材料,這就使得本文和同題材的其他新聞報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數新聞都是很詳細

地描述火箭發(fā)射的過程,黨中央以及國人對于此事的關注,飛船上天后楊利偉的所見所感,

即使有一些背景資料,也只是寥寥幾筆。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們認識到“神舟”五號發(fā)射的成功是中國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我們的目光不應該只是關注這樣一些

瑣碎的場景,讀者急需了解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歷史的深處,按照

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我們實現飛天夢的艱辛過程。也正是因為把事件放在

了歷史的長河中去考察,才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拓展探究

1、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如果讓我們寫一篇新聞稿,應注意哪些問題?

明確:首先,要抓住新聞報道的及時性、準確性的特點。

其次,標題是新聞的“眼睛”,要選擇好的標題,例如本則新聞的標題。

再次,注重新聞的結構。例如本則新聞為首尾復合型結構,原因為本則新聞首尾兩部分記錄的都是“神舟”五號的發(fā)射場景,中間則穿插了對中國航天史的簡要回顧,二者自然地銜接在一起。

總結:新聞一般由導語和主體兩部分組成。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依

托新聞事實的議論組成;而主體則具體展開對新聞事實的論述。

2、比較《別了,“不列顛尼亞”》《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飛向太空的航程》表達感情方式的不同。

明確:《別》敘寫有節(jié)制,有分寸,考慮受眾,包括內地、香港、英國人的接受心里,很微妙,客觀敘寫,感情內斂?!秺W》通過參觀者的表情描寫,間接表現?!讹w》是直接議論抒情。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設計篇4

教學目的

1、了解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史以及新聞在結構上的特點。

2、關心國家航天事業(yè),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1、把握新聞真實性原則。

2、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點撥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出示幻燈片一、中中)

一、導入

有一個人能讓世界五分之一的心靈隨著他的節(jié)奏跳動,有一個人能從前所未有的高度見證中國實力的飛躍,他就是楊利偉——第一個圓了中華民族幾千年飛天夢的人!今天讓我們走進<<飛向太空的航程>>來了解這段艱辛而輝煌的歷程。(出示幻燈片二、標題)

二、向學生展示“飛天”組圖

(出示幻燈片三)飛天夢之一龍在九天我們的飛天夢做了幾千年,那是因為我們是“龍的傳人”,在祖先心中,很早就產生了翱翔天宇的渴望。

(出示幻燈片四)飛天夢之二嫦娥奔月嫦娥奔月讓飛天夢具有了浪漫色彩,更引發(fā)了后人無數的幻想。

(出示幻燈片五)飛天夢之三敦煌飛天甘肅敦煌地區(qū)的大量的飛天形象,是飛天夢走向現實的一種體現。

(出示幻燈片六)飛天夢之四萬戶飛天六百多年前的萬戶,身綁土制火箭,勇敢地飛向天空,雖然沒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萬戶可以算是人類歷史上嘗試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

(出示幻燈片七)在20世紀70年代的一次國際天文聯合會上,月球上一座環(huán)形山被命名為“萬戶”,以紀念“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作飛行的人”。

三、寫作背景

飛天夢終于變?yōu)楝F實,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為了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這篇新聞就回顧了這段歷史。

四、(出示幻燈片八)弄清文章的基本結構

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電頭:新華社酒泉10月16日電

導語:第1~3段主體:第4~26段結語:第27~30段

五、(出示幻燈片九)標題是新聞的眼睛,反映最真實最簡明的內容。新聞界有個“三分之一時間寫標題,三分之一時間寫導語,三分之一時間寫主體”的說法,思考:

1、本則新聞的標題包含了幾層信息?

明確:標題有兩層含義:

其一、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過程。

其二、喻指中國飛天夢經過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終于取得成功這一探索過程。

(出示幻燈片十)

2、本文是按什么順序行文的?

明確:時間順序

3、作者用了這么多精確的表示時間的數字,對這則新聞起到什么作用?

明確:精確的時間數字,顯示了新聞真實性的特點。夢想將變?yōu)楝F實,表現出當時人們緊張、激動、欣喜的心情。

六、(出示幻燈十一)導語主要講述了什么內容?(朗讀)

明確:1、點明時間、地點、帶讀者進入激動人心的場面與氛圍中。

2、指明這一事件的意義,點明這則新聞的新聞價值所在。

意義:第三自然段。

(出示幻燈十二)主體(4—26段)回顧重大意義的事件

按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及我們實現飛天夢的艱辛過程第四自然段的作用:過度,承上啟下。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提出要搞人造衛(wèi)星,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己設計的第一枚液體火箭發(fā)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天空。

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

“長征”系列火箭發(fā)射久經考驗。

“神舟”一至四號飛船的成功發(fā)射。

(出示幻燈片十三)研究探討

新聞報道強調及時性,強調關注最新發(fā)生的事件,本文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介紹中國的航天史?

(出示幻燈片十四)一、可以了解中國航天工程經過的艱辛歷程,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二、可以使飛天夢圓的意義更加突出。

三、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四、讓讀者明白:征天路任重道遠。

(出示幻燈片十五)結語(27—30段)(朗讀)

(回到現實)一個民族迎來了飛天夢圓的輝煌時刻。

七、(出示幻燈片十六)課文結構(板書)

(出示幻燈片十七、十八)請欣賞“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fā)射升空的精彩瞬間。

(出示幻燈片十九)這是楊利偉拍攝的作品,他說這是他看到的地球最美的畫面。

(出示幻燈片二十、二十一)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fā)射成功首次將我國兩名航天員同時送上太空費俊龍拍攝0作品,照片中的褐色部分是位于我國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出示幻燈片二十二、二十三)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發(fā)射升空,計劃繞月飛行一年。

(出示幻燈片二十四)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許,“神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