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概論(第3版) 課件 第七章 隋唐五代考古_第1頁
考古學概論(第3版) 課件 第七章 隋唐五代考古_第2頁
考古學概論(第3版) 課件 第七章 隋唐五代考古_第3頁
考古學概論(第3版) 課件 第七章 隋唐五代考古_第4頁
考古學概論(第3版) 課件 第七章 隋唐五代考古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章隋唐五代考古隋唐五代考古的時間范圍為公元581—960年。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上統(tǒng)一強大,經濟、文化高度繁榮。這一時期遺存數(shù)量大增,文化內涵豐富多彩。都城、宮殿建筑規(guī)模空前,離宮別館、港口橋梁、寺廟塔剎廣為分布。在周邊地區(qū),還分布著吐蕃、南詔、渤海等地方政權,他們既有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又與中央政權保持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lián)系。隋唐王朝通過海陸交通,與亞洲、非洲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尤其是同日本、朝鮮半島及中亞各國,進行頻繁的交往和貿易,大唐盛世國際影響遠播。第一節(jié)隋唐城市遺存一、隋大興—唐長安城隋滅北周,廢舊都而在關中龍首原上創(chuàng)建新都。開皇二年(582年),歷時十月的新都初具規(guī)模,因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初名大興。隋煬帝大業(yè)九年(613年),建造外郭城,城市的總體格局基本形成。其平面呈長方形,周長約36.7公里,面積84平方公里,是現(xiàn)存明清西安城的7倍。建唐后,改名長安,僅做了局部整修和擴建。唐末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迫昭宗遷都洛陽,拆毀長安。隋大興—唐長安城作為都城歷經32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時期的都城,也是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1.長安城的平面布局外郭城

宮城皇城

里坊區(qū)東西兩市2.唐朝的擴建大明宮

含元殿麟德殿

興慶宮復道、芙蓉園、曲江池

慈恩寺與大雁塔圜丘3.隋大興—唐長安城的總體特征與影響中國古代的都城營建是“建極綏猷”觀念在空間上的體現(xiàn)?;实凼菧贤ㄉ咸炫c百姓的橋梁,他必須居于中,中心意味著法度準則,意味著平衡天人關系,“建極綏猷”的意識從先秦到秦漢都是存在的,直到王莽時期才明確軸線建設思路。而隋唐長安城是這一建筑思想的典范,到明清北京城的興建達到頂峰。隋唐長安城的建制對當時和后世的中外城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最典型的是日本平城京和平安京皆仿效隋唐長安,甚至連一些宮殿、街道和城門的名稱也都仿自長安城,日本7世紀后半葉到8世紀后半葉陸續(xù)興建的藤原京、難波京以及長岡京等均是模仿唐長安城的產物。二、隋唐洛陽城東都洛陽位于今洛陽市區(qū)及近郊。隋大業(yè)元年(605年)修建,“往江南諸州采大木,引至東都”(《隋書·食貨志》)。背倚邙山,面對伊闕,橫跨洛河南北岸,扼守交通要道。規(guī)模僅次于長安。唐代皇帝暫時移居洛陽前后40余年。1.洛陽城的形制布局外郭城

宮城皇城

小城

里坊與市

禁苑2.洛陽城的總體特征整個城市挾洛河而建,漕運便利,發(fā)揮著漕運糧食物資西抵長安的中轉站的作用,在設計意圖上更多地考慮了繁榮工商業(yè)的問題。但總體上仍然繼承了魏晉以來都市建設的傳統(tǒng),屬于封閉式的封建城市,其布局的共同特點,是將居民、市場全部局限在四周設置深溝高墻的里坊之中。三、隋唐揚州城揚州歷史上最初的開發(fā)始于春秋吳國,隋大運河的開鑿促成其經濟的繁榮。作為江北運河終點和江南運河起點,揚州成為隋唐時期僅次于兩都的重要地方城市。1.揚州城的布局子城

羅城2.唐代揚州城的特點揚州城的形制與洛陽城有相似之處:宮城置于大城的西北角,城內街道布局似棋盤形。但因地處南方,水系交錯,橋梁密布,揚州又是以工商業(yè)為主的城市,是鹽業(yè)產銷和集散中心,工商業(yè)區(qū)已突破市和里坊的封閉體系,完全擺脫封閉的市場格局,開創(chuàng)了臨街沿河岸設店的新的商業(yè)城市模式,這是其最突出的特點。第二節(jié)隋唐五代墓葬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對隋唐帝王陵墓進行了多次調查勘測。隋文帝和文獻皇后獨孤氏合葬泰陵,坐落于陜西扶風縣東南五泉鄉(xiāng)王尚村附近,現(xiàn)存覆斗形封土、園墻和磚石建筑殘料堆積,陵園東西756米,南北652米,封土殘高27.4米,祠廟位于東南,殘存石柱礎和石碑。一、唐五代帝陵與陪葬墓1.唐代帝陵的分布與類型唐朝共歷二十一帝。除唐末昭宗李曄葬河南偃師的和陵、哀帝李柷葬山東菏澤的溫陵、武則天合葬乾陵以外,唐代十八個皇帝的陵墓分布在關中渭水北岸的乾縣、禮泉、涇陽、三原、富平、蒲城諸縣。唐代帝陵從形式上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平地起墳,積土為冢。另一類為依山為陵。2.唐代帝陵的基本布局從文獻記載看,唐代帝陵的兆域范圍,以昭陵、貞陵為最大,周60公里;乾陵次之,周40公里;泰陵周38公里;獻陵最小,周10公里;其余13陵大多周約20公里。根據(jù)1963年對保存較好的橋陵墓道試掘和垣墻的實測,唐代陵園布局設計模仿長安城的建制,由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組成。獻陵、昭陵、乾陵3.五代十國帝陵五代十國興起于割據(jù)一方的唐朝藩鎮(zhèn),其陵墓沿用唐陵的某些制度,有積土為葬和依山為陵兩種形式。一般全長20多米,為磚石結構多室墓,盛行耳室、壁龕,墓內最主要的隨葬品是哀冊、謚冊、謚寶等,大都有雕刻精美的石棺床。五代周恭帝順陵

前蜀王建的永陵南唐李昪的欽陵和李璟的順陵

南漢劉巖的康陵和劉晟的昭陵3.五代十國帝陵五代十國興起于割據(jù)一方的唐朝藩鎮(zhèn),其陵墓沿用唐陵的某些制度,有積土為葬和依山為陵兩種形式。一般全長20多米,為磚石結構多室墓,盛行耳室、壁龕,墓內最主要的隨葬品是哀冊、謚冊、謚寶等,大都有雕刻精美的石棺床。章懷太子墓

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

惠陵二、普通墓葬在隋唐中央政權直接統(tǒng)治的廣大地域內均發(fā)現(xiàn)隋唐墓葬,其中以西安、洛陽地區(qū)數(shù)量最多,西安地區(qū)發(fā)掘清理40多座,洛陽地區(qū)數(shù)百座,在隋唐墓葬研究中具有典型意義。1.北方地區(qū)隋唐墓葬北方地區(qū)以兩京隋唐墓數(shù)量最多,渭河以北主要為唐代諸陵和陪葬墓,渭河以南多中下級官吏和平民墓。潼關稅村大墓、山西太原虞弘墓按墓葬規(guī)模,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類,大型長斜坡墓道單室或雙室磚墓或土洞墓。第二類,中型斜坡墓道單室磚墓或土洞墓。第三類,小型單室土洞墓,全長在10米以下,是唐墓中最普遍的形制,晚唐尤為流行。第四類,無墓道的豎穴土坑墓,一般長僅2米左右,平面呈長方形或梯形,墓主為下層平民,早晚期沒有什么變化。兩京隋唐墓隨著時代演進,壁畫風格,陶俑的類型和形象,陶瓷器、銅鏡、墓志等隨葬品的形制和花紋,都呈現(xiàn)出相應的變化。可分為三期:第一期(6世紀晚期至7世紀晚期),沿襲北朝時期的傳統(tǒng),流行方形或長方形單室土洞墓和磚室墓。第二期(7世紀晚期至8世紀中期),流行長方形單室土洞墓和方形磚室墓。第三期(8世紀中期至10世紀初期),以安史之亂為界,唐墓的形制變化非常明顯,原有喪葬制度大多廢弛。2.南方地區(qū)隋唐墓葬南方地區(qū)的隋唐墓,一般規(guī)模小,形制簡單,以磚室墓為主,也有豎穴土坑墓,無墓道。大中型墓用雙層磚砌,有完善的排水設施。南方隋墓平面形制變化較多,有“古”字形、“亞”字形、“凸”字形、長方形、梯形等,單室、雙室、三室都有,有的兩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隨葬品多為陶瓷器,陶俑較北方少。3.五代十國墓葬五代時期發(fā)現(xiàn)墓葬數(shù)量不多,基本沿襲唐以來的葬制,但形制上也有變化。十國的墓葬發(fā)現(xiàn)較多,大型墓往往采用磚石木混合結構或磚結構雙室或三室墓,全長在10米左右,個別達20米以上,多側室。第三節(jié)隋唐五代的經濟文化藝術隋唐時期手工業(yè)和商品經濟高度發(fā)展,分工更加細致,其中陶瓷、冶煉、紡織業(yè)均有長足發(fā)展。瓷器品種多樣,造型渾圓飽滿,幾乎涵蓋了茶具、餐具、酒具、玩具、文房、樂器、裝飾陳設等各個門類,在日常生活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唐三彩異彩紛呈,開創(chuàng)了制陶藝術的新輝煌。金銀器、造紙業(yè)也有明顯進步。官府手工業(yè)和私營手工業(yè)齊頭并進,大量絲綢和陶瓷器遠銷海外。水陸交通空前發(fā)達,經濟中心與政治中心分離的城市開始出現(xiàn),海上絲路重鎮(zhèn)揚州古城的考古充分展示了這一點。一、陶瓷器1.陶俑陶俑是富于時代特征的器物。隋唐時期墓葬中大量使用陶俑,種類有鎮(zhèn)墓俑、儀仗俑、仆侍俑、動物俑等。2.瓷器隋唐時期瓷器得到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各類材質的日常生活器皿,并在對外貿易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唐代有大量的外銷瓷專供海外市場。3.唐三彩唐三彩器是一種獨特的多色鉛釉陶器。以燒后呈白色或微紅色的黏土為主要原料,經兩次低溫燒制而成。二、金銀器與銅器唐代開始流行大型金銀器皿,金銀器的使用變得普遍,金銀器窖藏和隨葬品的發(fā)現(xiàn)種類豐富。隋唐五代時期,日常生活用具中瓷器取代了銅器的地位,這與唐代商品經濟的高度發(fā)展導致錢荒和唐代實行銅禁有關。銅主要用于制作銅鏡、錢幣。三、紡織業(yè)唐代紡織業(yè)進入空前發(fā)展的嶄新階段,產品經絲綢之路遠銷西方、東亞,對日本、波斯、羅馬人的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引領了一代新風尚。西北地區(qū)由于氣候干燥保存了大量隋唐絲毛織物,1959年以來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及哈拉和卓墓群、烏魯木齊南郊唐墓、巴楚晚唐遺址均有出土。四、造紙與雕版印刷隋唐五代時期,造紙業(yè)有了進一步發(fā)展,采用各種原料混合造紙,降低了成本,紙張品種、質量、性能也有所提高。唐代出現(xiàn)了一些造價高昂的名貴加工紙,這一時期,造紙技術還傳播到了東亞、東南亞和西亞各國。雕版印刷應始于唐代?,F(xiàn)存唐代雕版印刷的實物均為佛經或日歷印本。五、繪畫與雕塑1.墓葬壁畫隋墓壁畫發(fā)現(xiàn)不多,保存較完整的很少,在題材、布局上保持北朝遺風,同時開啟了唐代壁畫新題材與新風格。2.佛教繪畫與造像隋唐佛教藝術登峰造極,無與倫比。隋唐石窟寺藝術的輝煌還表現(xiàn)在其建筑和造像上。3.石雕與碑刻采用浮雕、半浮雕和線雕相結合的傳統(tǒng)手法,吸收古代西亞、希臘的藝術風格加以創(chuàng)作而成,氣勢恢宏,個性張揚。六、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唐代早中期,絲綢之路空前繁榮,中外客商接踵而至。唐代陶瓷器中胡人、駱駝、馬的形象數(shù)量空前,制作爐火純青,章懷太子墓壁畫中出現(xiàn)的阿拉伯種單峰駝、波斯犬,都是絲綢之路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的直接寫照。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的重站,外來文化因素匯聚于此,大量外國金銀幣在這里發(fā)現(xiàn),來自西方的金銀器、玻璃器源源不斷地從這里輸往內地。第四節(jié)隋唐五代的邊疆地區(qū)考古一、突厥考古突厥興起于6世紀中葉,建國前為柔然(蠕蠕)的鐵工,居住在金山(今阿爾泰山)一帶。西魏時與中原和親建立交往,木桿可汗(553—572年在位)時,突厥勢力強盛。突厥墓葬廣泛分布在蒙古草原、西伯利亞、中亞、內蒙古陰山以北、新疆等地。墓上往往有圓形、方形、長方形石圈和石人雕像,文獻記載,突厥人“葬訖,于墓所立石建標。二、吐蕃、吐谷渾考古7世紀,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吐蕃政權,8世紀后期至9世紀初,吐蕃實力達到極盛,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字和獨特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建筑、墓葬、寺院、佛塔、造像等遺存,以及巖畫、碑銘、木簡、文書、經卷等。近年在甘肅武威發(fā)現(xiàn)吐谷渾王族墓地,包括以慕容智墓為代表的“大可汗陵”陵區(qū)、以弘化公主和慕容忠墓為代表的“陽暉谷”陵區(qū)、以黨氏墓為代表的“白楊山”陵區(qū)等三大陵區(qū)。三、高昌故城高昌城最初是西漢軍隊屯田的高昌壁,漢、魏、晉歷代均派戊己校尉在此管理屯田,故稱“戊己校尉城”。327年設高昌郡,450年北涼殘余勢力滅了車師前國后,高昌城一躍而成為吐魯番盆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460年成為高昌國都城。5世紀中葉至7世紀中葉,此地先后出現(xiàn)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麹氏高昌四個獨立王國。640年唐朝統(tǒng)一高昌,在此設立西州,轄高昌、交河、柳州、天山、蒲昌五縣。高昌城坐落在今吐魯番市東40公里的哈拉和卓鄉(xiāng),火焰山腳下?,F(xiàn)存主要是唐代建筑,布局與唐長安城相仿。全城平面略呈正方形,面積220萬平方米,可分為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部分。夯筑城墻至今高聳,部分地段用土坯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