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政策與閉關鎖國政策+課時練習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1頁
海禁政策與閉關鎖國政策+課時練習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2頁
海禁政策與閉關鎖國政策+課時練習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3頁
海禁政策與閉關鎖國政策+課時練習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4頁
海禁政策與閉關鎖國政策+課時練習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高考歷史一輪課時練習:海禁政策與閉關鎖國政策一、單選題1.嘉慶十四年(1809)清朝規(guī)定:“商、漁船只,各按海道遠近人數(shù)多寡,每人每日帶食米一升之外,并帶余米一升,以防風信阻滯。若有多帶米谷以及麥豆雜糧,即系偷運。”這說明當時(

)A.實行閉關自守政策 B.商品經濟發(fā)達 C.政府鼓勵對外貿易 D.禁止商品外銷2.對廣州十三行的正確評述有(

)①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措施②清朝為嚴格限制對外貿易而設立的機構③是當時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④便利了外國商品的大量涌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明中葉至清康雍乾年間,由于閩廣兩省為代表的東南沿海地區(qū)與全國主體部分經濟結構差異,出現(xiàn)200余年的禁海與開海之爭,立足于全國制定的包括對外貿易政策在內的中央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將“禁?!倍閲摺S纱丝芍?,海禁政策的根源在于(

)A.不斷強化的君主專制 B.重農抑商的傳統(tǒng)經濟政策C.根深蒂固的小農經濟 D.西方殖民侵略的現(xiàn)實威脅4.早在明洪武年間的嚴格海禁時期,“緣海之人往往私下出番貿易香貨”,某些官員也不顧禁令,以權走私。上述材料意在說明(

)A.海禁政策名存實亡 B.明朝政治黑暗腐敗C.民間貿易并未斷絕 D.官府獨占海外貿易5.《清高宗實錄》記載:“昨據爾使臣以爾國貿易之事察請大臣等轉奏,皆系更張定制,不便準行……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薄肚迦首趯嶄洝芬灿杏涊d:“嗣后毋庸遣使遠來,徒煩跋涉。但能傾心效順,不必歲時來朝始稱向化也。稗爾永遵,故茲救諭!”以上兩則清朝皇帝給英國使團的回復救諭說明清朝(

)A.物產豐盈無須與外界交流 B.天朝上邦的意識根深蒂固C.有強烈的維護主權的意識 D.順應了世界時代發(fā)展潮流6.清乾隆二十二年諭令,只準洋商在廣州一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頒行系列防夷措施。這表明清政府(

)A.斷絕中外經濟交流 B.嚴格限制外商貿易C.禁止民間貿易往來 D.實行重農抑商政策7.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貿易只準在廣州一處進行。還規(guī)定,“如有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違式船只出海者,不論官兵民人,俱發(fā)邊衛(wèi)充軍”。據此推斷,清政府推行的政策是(

)A.重商主義 B.朝貢貿易 C.閉關自守 D.對外開放8.清朝康熙時期允許四口通商,到乾隆時期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并規(guī)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tǒng)一經營對外貿易。這種變化反映出清政府(

)A.推行“閉關鎖國”政策 B.積極推動對外貿易的發(fā)展C.提高了官營手工業(yè)地位 D.改變了“朝貢貿易”體制9.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頒布上諭,令“外洋紅毛等國番船”“番商"只能在廣東通商,不得再赴浙江、江蘇等地。這一政策(

)A.斷絕了中外貿易往來 B.使得中國和世界脫軌C.廢除了朝貢貿易體制 D.防止了白銀持續(xù)外流10.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下令“寸板不許下海”。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罷太倉黃渡市舶司”。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再次發(fā)布“禁外藩交通令”。這些舉措反映了(

)A.海禁令主要是內憂外患的產物 B.小農經濟是明初海禁政策的根源C.明初中國已經落后于西方諸國 D.明初海禁令遭受西方入侵的影響11.明初統(tǒng)治者致力于在東西洋和西域全方位外交,采取了“守備為上、不征諸夷國”的外交政策。除永樂年間偶然的主動出擊外,明代大部分時間都采用了強調夷夏之分的保守政策。這說明,明代外交(

)A.避免了外來勢力進犯 B.缺乏開拓進取的精神C.隔絕了與世界的交往 D.使海上貿易走向繁盛12.嘉慶、道光時期,面對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的頻繁活動,清政府以保留廣州一處通商,并由官府特許的商人代管對外貿易來應對。這一官府特許的機構是(

)A.轉運司 B.榷場 C.市舶司 D.“十三行”13.(明)隆慶改元、福建巡撫都御史涂澤民請開海禁,準販東西二洋……隆慶六年,都守羅青霄……議征商稅、以及賈舶……萬歷三年,中丞劉堯誨請稅舶以充兵餉,歲額六千……于時商引俱海防官管給,每引征稅有差,名曰引稅。材料中反映明朝對民間海外貿易的政策是(

)A.實行海禁政策 B.局部開放,嚴格管控C..積極發(fā)展海外貿易 D.實行閉關自守政策14.明太祖為防止內地海商勾結倭寇為患,詔令“瀕海民不得私自出?!?;明成祖為“昭示恩威,擴往圣之弘規(guī),著當代之盛典”,派遣鄭和率艦隊出使西洋諸國;明正統(tǒng)(1436—1449)以后,政治日益腐敗,倭寇卷土重來,歐洲殖民者也紛至沓來,海禁政策開始日趨嚴密。明朝的海洋政策取決于(

)A.倭寇對沿海的騷擾 B.抑商政策不斷調整C.東西方地位的變化 D.國力的興盛與衰落15.《華夷變態(tài)》中記載,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有荷蘭船四艘、英船三艘入航廈門,由于廈門貨源不足,在泉州、漳州及福州等處,大量收購砂糖,并在別處收購,甚至造成砂糖缺貨。這一記載說明當時(

)A.出現(xiàn)不同地域的商幫 B.政府放松對外貿易的監(jiān)管C.海禁政策有所松動 D.福建遭到了外國經濟侵略二、材料分析題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追至嘉靖末,隆慶間……末富居多,本富益少。——摘編自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材料二

(明)除征收市鎮(zhèn)店肆門攤稅、市找門攤稅外,在交通要地遍設關卡征稅,幾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關卡……商稅又極苛重,例如,一船燈草、蓉帚,只值一兩多銀子,而貨物稅和船稅卻要三四兩銀子,小商人只得棄船而逃,或焚貨而去?!幾酝舨?、李桂娥等《華夏貨殖五千年》材料三

清統(tǒng)一臺灣以后,曾開放“海禁”,并于廣東澳門、福建泉州、浙江寧波和江南云臺山設立海關,作為對外通商的口岸。但后來由于西方侵略勢力在中國沿海進行種種非法活動,清廷又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封閉其他口岸,只準在廣州一地通商……這一方面是因為當時中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社會,不需要從外國輸入大量商品……而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在中國沿海各地的種種侵略活動,也不能不引起清廷的嚴密注意和防范。——摘編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論》(1)材料一中的“本”和“末”各指什么?材料反映了明清時期的什么經濟現(xiàn)象?(2)材料二中明政府采取的是什么經濟政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對我國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發(fā)展的消極影響。(3)根據材料三,概括清政府在對外貿易上實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2.明清開海與禁海之爭材料一

明朝前期實行海禁政策,不許百姓私自下海,只允許官方控制的朝貢貿易。從國外看,海外各國普遍希望獲得更多的中國絲綢、瓷器和其他商品。沿海閩粵地區(qū),人多地少,百姓以海為生,為了生計和謀求財富,便走上了下海走私的道路。同時,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減少。隆慶元年(1567年),"福建巡撫都御史請開海禁,準販東、西二洋"。在此之前,明朝政府已允許外國商人以私人身份到廣東貿易。但明朝的開海貿易僅限于漳州月港,真正適于開展對外貿易的地區(qū)并未開放?!幾詫O玉琴《中國對外貿易通史》材料二

自明中葉以后迄清康雍乾之際,歷時200余年的禁海與開海之爭,從本質上講是以閩廣兩省為代表的東南沿海地區(qū)與全國主體部分經濟結構差異所致,反映到政治上,則是閩廣江浙地區(qū)的經濟利益必然會程度不同地左右著中央關于海禁的決策。明中葉以來,在禁海問題上中央欲禁而不能,足以證明閩廣江浙地區(qū)經濟、政治實力絕不容許漠然置之。而立足于全國而制定的包括對外貿易政策在內的中央政策,為傳統(tǒng)的政治體制和文化觀念所制約,自然難于兼容東南沿海地方特殊的經濟利益,不管出于何種理由,禁海一而再、再而三地定為國策,實在也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據。——摘編自郭成康《康乾之際禁南洋案探析——兼論地方利益對中央決策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貿易政策的變化,并分析其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開海與禁海之爭持續(xù)多年的原因。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國國王的信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錦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并沾余潤?!辈牧隙?/p>

著名愛國詩人黃遵憲在《番客篇》中寫道:“國初海禁嚴,立意比驅鱷。借端累無辜,此事實大錯?!?1)根據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對外貿易問題上持什么看法。這一時期,清政府對外采取了什么政策?(培育史料實證、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yǎng))。(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黃遵憲為什么說“此事實大錯”?此“大錯”對我們有何啟示?(培育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yǎng))。4.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末作奇巧(指商業(yè)、手工業(yè))禁則民無所游食,民無所游食則必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zhàn)勝,戰(zhàn)勝者地廣?!駷槟┳髌媲烧?,一日作而五日食。農夫終歲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苤佟豆茏又螄凡牧隙?/p>

(至元)二十一年(1285年),設市舶都轉運司于杭、泉二州,官自具船、給本,選人入蕃,貿易諸貨。其所獲之息,以十分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凡權勢之家,皆不得用己錢入蕃為賈,犯者罪之,仍籍其家產之半。其諸蕃客旅就官船賣買者,依例抽之?!对肥池浿尽凡牧先?/p>

寇與商同是人,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嚴而寇愈盛。片板不許下海,艨艟巨艦反蔽江而來;寸貨不許入番,子女玉帛恒滿載而去……于是海濱人人皆賊,有誅之不可勝誅者?!鳎┲x杰《虔臺倭纂》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體現(xiàn)的經濟政策是什么?據材料一,分析推行這一政策的理由。(2)據材料二,概括元政府在商貿領域采取的措施。(3)據材料三,指出明政府推行此措施的目的及實際效果。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海禁政策對社會發(fā)展的負面影響。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一個做法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逼遷沿海居民,盡毀沿海民房物資和船只,在沿海地區(qū)挖界溝、筑界墻、設警戍,其目的是制造出一個無人區(qū)以作為隔離地帶,即所謂“立界移民”,又稱遷界。一次對話(《康熙起居注》記錄了1684年康熙與大臣席柱的一次對話。)康熙曰:“先因海寇,故海禁未開為是。今海寇既已投誠,更何所待?”席柱曰:“據彼處總督、巡撫云,臺灣、金門等處系新得之地,應相其機宜,然后再開。”康熙曰:“邊疆大臣當以國計民生為念,今議海上貿易不行者,皆由總督、巡撫自圖射利故也?!币恍┮?guī)定1683年“(遷民復歸故土)甚為緊要,應察明原業(yè),各還其主?!?686年“外國船只在四海關中之一交了進口稅,其他三關不得再重復征稅。”1689年“采捕魚蝦船只及民間日用之物并糊口貿易,俱免其收稅?!?715年禁止將船只賣給外國,禁止水手超額,禁止海員出海多帶米糧等。1717年“凡商船照舊東洋貿易外,其南洋、呂宋、噶羅吧等處不許商船前往。”——據韋慶遠《明清史新析》對康熙時期(1622-1722年)的海疆治理進行評析。答案:一、1.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古代史)。據材料“若有多帶米谷以及麥豆雜糧,即系偷運?!?,可見對貿易是有限制的,體現(xiàn)了清的閉關鎖國政策,A項正確;材料說的是對外貿易,沒有體現(xiàn)商品經濟發(fā)達,排除B項;政府推行閉關鎖國政策,C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據材料“商、漁船只,各按海道遠近人數(shù)多寡,每人每日帶食米一升之外”,政府是允許商品外銷的,限制的是銷售的量,排除D項。故選A項。2.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順治時期,頒布“禁海令”,嚴厲限制海上貿易。沿海內遷數(shù)十里,不準“片帆出?!?。1757年,只開放廣州一處通商口岸,由朝廷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tǒng)一經營對外貿易,是當時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這也是閉關鎖國政策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清朝為嚴格限制對外貿易而設立的機構,①②③A項正確;“閉關鎖國”使清廷固步自封,閉關自守,導致國家的閉塞,不利于大量外國商品流入,④錯誤,排除BCD項。故選A項。3.C【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所以明清時期實行海禁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時期的海禁政策,未體現(xiàn)君主專制的強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海禁政策,不是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項;“西方殖民侵略的現(xiàn)實威脅”是明清時期實行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4.C【詳解】根據材料“‘緣海之人往往私下出番貿易香貨’,某些官員也不顧禁令,以權走私”可知當時明朝官方雖然嚴格海禁,但民間依然存在走私貿易的現(xiàn)象,C項正確;海禁政策名存實亡,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重點強調的是雖然海禁,但民間貿易并沒有斷絕,無法由此的出明朝政治黑暗腐敗,排除B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海禁之下,民間貿易并未斷絕,沒有說明是官府獨占海外貿易,排除D項。故選C項。5.B【詳解】根據材料“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但能傾心效順,不必歲時來朝始稱向化也”都體現(xiàn)了當時清朝統(tǒng)治者居高臨下,鄙視英國的觀念,天朝上邦的意識根深蒂固,B項正確;A項是偽項,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到維護主權的主張,排除C項;上述兩位清朝統(tǒng)治者的行為不利于國家發(fā)展,與世界發(fā)展潮流脫節(jié),排除D項。故選B項。6.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清政府嚴格限制外商只能在廣州一口經商,同時頒行系列防夷措施,反映了清政府嚴格限制外商貿易,B項正確;“斷絕”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禁止民間貿易往來就不會允許廣州通商,而且從材料來看并未要求外商不能與民間交往,排除C項;實行重農抑商政策與材料內容關聯(lián)度不大,重農抑商主要在于限制國內的商業(yè)活動,排除D項。故選B項。7.C【詳解】根據材料“清政府限定中外貿易只準在廣州一處進行……俱發(fā)邊衛(wèi)充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政府推行閉關鎖國的政策,C項正確;重商主義是資產階級最初的經濟學說,主張獎出限入,排除A項;朝貢貿易在當時存在,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對外開放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排除D項。故選C項。8.A【詳解】根據材料信息由允許四口通商到只留廣州一處統(tǒng)一經營對外貿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清政府推行閉關鎖國的政策,A項正確;積極推動對外貿易的發(fā)展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官營手工業(yè)地位的變化,排除C項;朝貢貿易一直持續(xù)到19世紀末,排除D項。故選A項。9.B【詳解】根據材料信息“清政府頒布上諭,令‘外洋紅毛等國番船’‘番商’只能在廣東通商,不得再赴浙江、江蘇等地。”并結合所學可知,清政府頒布的這一政策指的是“一口通商”,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發(fā)展,使得中國和世界脫軌,逐漸落后于世界,B項正確;“一口通商”并不是完全斷絕中外貿易往來,排除A項;“一口通商”并不是廢除朝貢貿易,排除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后來鴉片走私貿易的發(fā)展,大量白銀外流,該政策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排除D項。故選B項。10.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明太祖時期實行海禁政策,結合所學可知,這主要是由于小農經濟具有自己自足的特點,小農經濟是實行海禁政策的根本原因,B項正確;材料并沒有涉及到內憂外患的內容,排除A項;“落后”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明朝初年,西方侵略勢力并未到達中國,排除D項。故選B項。11.B【詳解】根據材料“守備為上、不征諸夷國”“明代大部分時間都采用了強調夷夏之分的保守政策”可知,明代外交采取保守的政策缺乏開拓進取的精神,使得明代逐漸落后于世界,B項正確;A項說法絕對,明代保守的外交政策沒有避免外來勢力進犯,排除A項;明代并沒有隔絕與世界的交往,排除C項;明代保守的外交政策使海上貿易逐漸萎縮,排除D項。故選B項。12.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廣州十三行是清代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在“一口通商”時期,“十三行”的發(fā)展達到了巔峰,成為“天子南庫”,與亞洲、歐美主要國家都有直接的貿易關系,1757年,隨著乾隆皇帝僅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上諭的頒布,清朝的對外貿易便鎖定在廣州十三行,位于珠江邊上的中外交易場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qū)都與十三行發(fā)生過直接的貿易關系,這里擁有通往歐洲、拉美、南亞、東洋和大洋洲的環(huán)球貿易航線,是清政府閉關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絲綢之路,D項正確;轉運司亦稱“轉運使司”,官署名,宋代諸道(路)皆置,均調一道(路)租稅以供國用以轉運使、副使主其事,兼分巡所部、監(jiān)察官吏,所以轉運司是宋代設置的官職,排除A項;榷場是宋遼金元時期位于民族政權交界地區(qū)所設的互市市場,排除B項;市舶司是中國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設立的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的官府,相當于海關,是中國古代管理對外貿易的機關。在宋代出現(xiàn),以及在明代早期達到巔峰時期,排除C項。故選D項。13.B【詳解】明朝開放海禁后,向下海貿易商船發(fā)放“商引”,征收“引稅”,以進行嚴格管控,B項正確;A項實行海禁政策與材料“請開海禁”相反,排除A項;C項積極發(fā)展海外貿易與材料中向下海貿易商船發(fā)放“商引”進行嚴格管控不符,排除C項;D項是清朝的對外貿易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14.D【詳解】從進行遠洋航行,到“政治日益腐敗”而閉關,這反映的是國家實力變化對海洋政策的影響,D項正確;A項只是原因之一,并不是決定性的,排除A項;BC項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BC項。故選D項。15.C【詳解】根據材料“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有荷蘭船四艘、英船三艘入航廈門,由于廈門貨源不足,在泉州、漳州及福州等處,大量收購砂糖,并在別處收購,甚至造成砂糖缺貨?!笨芍?,1689年,英國、荷蘭船只在中國港口大量收購砂糖,造成砂糖缺貨,說明當時沿海的對外貿易仍然存在,并有所發(fā)展,反映出當時海禁政策有所松動,C項正確;出現(xiàn)不同地域的商幫,在材料中沒有提及商幫信息,排除A項;政府放松對外貿易的監(jiān)管,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政府監(jiān)管信息,排除B項;福建遭到了外國經濟侵略,材料中沒有提及經濟侵略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二、1.(1)“本”指農業(yè),“未”指工商業(yè)。經濟現(xiàn)象:人們思想觀念轉變,工商業(yè)經濟日益發(fā)展起來。(2)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消極影響: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及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強化了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