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各家學說_第1頁
針灸各家學說_第2頁
針灸各家學說_第3頁
針灸各家學說_第4頁
針灸各家學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針灸各家學說1.概述:30萬字,主要闡述中醫(yī)基礎理論和針灸醫(yī)學;針灸史上第一個里程碑;《素問·八正神明論》:“法往古者,先知針經”;形成了系統(tǒng)的針灸理論,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一)《黃帝內經》第2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2.經絡學(1)學術成就

經絡的意義、概念、循行、聯(lián)系、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等;絡脈診疾和切脈辨候;按經取穴和表里經互用;經絡與人的生長、衰老密切相關;

第3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2)學術影響張仲景根據(jù)病邪表里傳變提出六經辨證,病在太陽即刺陽明,使經不傳則愈;上工治未??;王叔和《脈經》提出先脈后證,再針灸;元代滑伯仁提出十四經學說;李時珍著述《奇經八脈考》;劉完素分經治瘡瘍、王肯堂分經治眼病、郭志邃分經治痧證等。第4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3.腧穴學(1)學術成就

100多個穴位名稱;腧穴定位法;以痛為輸和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特定穴:五輸穴、原穴、下合穴、絡穴、背俞穴等;

第5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2)學術影響王叔和提出五臟病取五輸與俞募配伍;孫思邈提出阿是穴,“即得便快或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蓖鯃?zhí)中尤重阿是取穴:哮喘按肺俞、癲癇按風池、夢遺按腎俞、咳嗽按膻中、痢疾按大腸俞、帶下按帶脈等;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善用五輸穴、井穴、原穴和單穴;李東垣《脾胃論》:大腸、小腸、五臟皆屬于胃,胃虛則俱病,脾胃俱虛可用大、小巨虛治療。第6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4.刺灸學(1)學術成就

重針法、略灸法;九針;焠刺、燔針;九刺、十二刺法如恢刺、揚刺、偶刺、合谷刺、大寫刺、贊刺、絡刺、豹文刺、毛刺、浮剌、短刺、繆刺、巨刺等;重刺絡放血法;針刺補瀉法;針刺禁忌;針刺得氣等。

第7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2)學術影響竇漢卿《標幽賦》:“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凡用針者,氣不至而不效;張子和《儒門事親》善用刺絡放血;喉科醫(yī)家夏春農,善用針刺出血治疫喉;第8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5.針灸治療學按經選穴、分部選穴、按臟腑選穴原則;晉隋名醫(yī)陳延之提出近道法和遠道法;王叔和《脈經》所刺部位,多無具體穴位,只提及刺其經脈。

第9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三十二難;奇經八脈、八會穴、五輸穴、針刺補瀉、得氣等;1.經絡腧穴學首次提出奇經八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經,故曰奇經八脈也;提出八會穴;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五臟募皆在陰,而俞皆在陽;五輸配五行,闡發(fā)五門十變剛柔相配關系;子母配穴法;補充原穴,治五臟六腑之疾病也;《此事難知》絕骨治百節(jié)酸痛;楊繼洲瀉痢用章門和中脘;(二)《難經》第10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2.刺法灸法學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金代竇漢卿《標幽賦》:“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候(氣)之不至,必死無疑;第11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晉代皇甫謐(公元215~282年)所撰,現(xiàn)存最早的針灸專著。1.腧穴學349個穴位;首次提出以經統(tǒng)穴分類法;載述穴位別名,補充穴位取穴方法;孫思邈腧穴在肌肉文理節(jié)解縫會宛陷之中、以手按之,病者快然;竇漢卿腧穴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郄腘之間,動脈相應。80多個交會穴,多位于頭面軀干部;(三)《甲乙經》第12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2.刺灸學針刺深度,如腹部8分,頭面3分;留針時間,一般留6-7呼,環(huán)跳留20呼;唐宋風靡化膿灸;一般為3-4壯,環(huán)跳可灸至50壯;誤刺誤灸:刺神庭誘發(fā)癲癇;灸啞門、風府引起失音等;宋代王執(zhí)中即主張“凡著艾得瘡發(fā),所患即差,不得瘡發(fā),其疾不愈”第13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3.處方選穴200多種病證的500多個處方;多為單方:暴瘖不能言,支溝主之;葛洪治霍亂灸中脘,巨闕;治身面俱腫灸足內踝下白肉際;《針灸資生經》治衄灸上星;《續(xù)名醫(yī)類案》載腰脊痛灸申脈;第14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三、針灸流派1.概述學派由學說構成;流派由學說和見解、主張等構成。如葛洪重在用灸治急癥。黃帝岐伯針派:《曲禮》:醫(yī)不三世,不服其藥;獸醫(yī)針灸流派:黃帝時代有善于用針灸醫(yī)馬的名醫(yī)馬師皇;扁鵲針派:用針灸治愈了虢太子尸厥;河北任丘人。第15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2.經學派研究《內經》、《難經》等經典著作的流派;研究方法有校勘、分類、注釋、訓詁和考證等;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為現(xiàn)存最早的注本。王冰注釋《素問》;楊玄操《難經集注》、《針經音》和《明堂音義》;元代滑伯仁考據(jù)《內經》和《難經》,著有《難經本義》和《十四經發(fā)揮》;明代張景岳《類經》,將內經原文以類相從,分類注釋;第16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3.經穴考訂派經穴圖的繪制:最早見于葛洪《抱樸子》;孫思邈《千金翼方》:孔穴難諳,非圖莫可;針灸模型的創(chuàng)制: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高武鑄造男、婦、兒銅人各一座。經穴文獻研究:隋代楊上善《黃帝內經明堂類成》,王執(zhí)中《針灸資生經》考證穴位定位,明代的《循經考穴編》載述30多種透針法。《圣濟總錄》把354個穴位歸屬十四經,使腧穴歸經得到初步統(tǒng)一。第17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4.穴法派注重臨床選穴的一個流派,包括取穴和穴位主治;凌漢章取穴不揣按,隔衣亦中;李千戶取穴必折量,點記后方針;

(1)辨證取穴派:《難經》倡用八會穴;王叔和重俞募穴;孫思邈注經外奇穴;王執(zhí)中多選酸疼處;劉完素常用五腧穴、創(chuàng)八關大刺以瀉火;張潔古用大接經針十二井穴治中風;竇默對八脈交會穴有獨到經驗;皇甫謐《針灸甲乙經》記載了500多個針灸處方;劉瑾《神應經》論述了400多種疾病的辨證取穴。第18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2)循經取穴派:強調經絡應用,僅提某癥取某經,如岐伯和王叔和;《內經》強調取經;李梴《醫(yī)學入門》:論某病取某經,而不言穴者,正欲人隨經取用;大概上部病多取手陽明經,中部足太陰,下部足厥陰,前膺足陽明,后背足太陽。徐靈胎《醫(yī)學源流論》:古人取經,今人只知取穴,亦為一失;第19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3)按時取穴派:以氣血在人身經脈流注盛衰時間作為選穴依據(jù);金代的何若愚,創(chuàng)子午流注納甲說,撰《流注指微賦》;徐鳳《針灸大全》專論子午流注之法、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歌;高武《針灸聚英》提出了子午流注納子法;王國瑞《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載十二經夫妻相合逐日按時取原穴法。第20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4)手法派:強調手法操作;《席弘賦》:“凡欲行針須審穴,要明補瀉迎隨訣”,徐鳳《金針賦》:須要明于補瀉,方可起于傾危;從其師洞玄先生孟仲倪及東隱先生彭九思得來的秘傳;燒山火、透天涼、陽中隱陰、陰中隱陽、子午搗臼、龍虎交戰(zhàn)、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鳳迎源等;通經接氣法使針感“走至疼痛之所。

第21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5)重灸派:偏重灸法治病;可分為化膿灸派、隔物灸派、藥條灸派以及熱證忌灸派、熱證可灸派、臨床灸派。《陰陽十一脈灸經》、《黃帝明堂灸經》、《曹氏灸經》;王燾《外臺秘要》:針能殺人,灸法是王道;竇材《扁鵲心書》:陽精若壯千年壽,陰氣加強必斃傷;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壯數(shù)多、上百壯,雙補脾腎。清代吳硯丞《神灸經綸》為灸法專著。

第22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①化膿灸派

《甲乙經》最早記載發(fā)灸瘡之說;隋代陳延之《小品方》: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則病不除也;李守先《針灸易學》:“灸瘡必發(fā),去病如把抓”。減痛之法:《扁鵲心書》內服睡圣散;明代龔信《古今醫(yī)鑒》用藥制過的紙擦之,使皮肉麻木;

第23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②隔物灸派葛洪《肘后備急方》中首先記載了多種隔物灸法;元代朱丹溪《丹溪手鏡》、《丹溪心法》對隔物灸應用較多;明代薛立齋,應用隔物灸治療外科疾患方面積累了較多經驗,如隔蒜灸用于腫硬不潰或潰而不斂、隔附子餅灸用于瘡陷而膿水清稀、隔香附木香餅灸用于肝氣郁結之證;明代沙門株宏《竹窗隨筆》謂此法有痛苦而無功能;第24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③艾卷藥條灸派最早記述者為明初朱權的《壽域神方》;明代李時珍、楊繼洲提出雷火神針;清代范毓奇、李學川提出太乙神針;葉桂《種福堂公選良方》有三氣合痹針、百發(fā)神針、治癖神火針、陰癥散毒針;第25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④熱證忌灸派張仲景提出陰虛或陽盛熱證,均不宜用灸法;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傷寒胸脅痛及腹?jié)M,不可妄用艾灸;惟陰證可灸。張景岳認為陽盛陰虛的熱證不宜用灸,否則“災害立至”。王孟英反對陰虛者用灸,提出灸可劫陰之說。第26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⑤熱證可灸派明代龔居中《紅爐點雪》指出灸法用于寒熱虛實諸證無往不宜;虞摶《醫(yī)學正傳》及汪石山《針灸問對》: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氣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fā)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fā)。朱丹溪認為熱證用灸乃從治之意,灸能補陽,陽生則陰長之故。第27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6)重針派:偏重針法治??;三經均詳于針而略于灸。張子和多用鋒針;凌云針派,以用毫針為主,海內稱針法者,曰歸安凌氏;涪翁《涪翁針經》以針石療?。辉懵曖槈母]漢卿《針經指南》;清代李守先謂:“艾穩(wěn)”、“針捷”;

第28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7)刺絡放血派:《內經》刺絡法適用于“病在血絡”的各類疾病,“刺營者出血”,細絡放血、青脈放血、動脈放血、橫脈放血、結絡放血、盛絡放血,絡剌、大瀉刺、毛刺、贊刺、豹文刺;張從正將刺絡放血療法歸屬于汗法的范疇,刺血部位多、砭刺次數(shù)多、刺激量大、出血量大;清代鄭梅澗撰《重樓玉鑰》以刺絡放血治療喉??;世界各國也有不少針刺放血療法的記載;

第29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8)臨床各科諸派:①外科針灸派:南北朝時期劉涓子對針灸治療癰疽推祟備至;東軒居士《衛(wèi)濟寶書》,論述了騎竹馬灸法治療外科?。恍靿舴摹锻饪凭姆ㄕ摯庑聲?,則是這個流派的第一部專著;元代胡元慶撰《癰疽神秘灸經》用灸砭兩法治外科疾病卓著成效;祁廣生輯注的《外科大成》,幾乎每病均涉及針灸療法。第30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②兒科針灸派:《明堂灸經》首載兒科疾病針灸驗方數(shù)十則,第一次集中介紹了兒科病針灸法;吳復珪撰《小兒明堂針灸經》,為兒科針灸派的最早專著;薛立齋的《保嬰撮要》載針灸治兒科驗案尤多;清代王德森《保赤要言》介紹了小兒臍風的燈火灸法。第31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③眼科針灸派:金針撥內障;明末清初醫(yī)家張璐詳細闡述了金針的適應癥,禁忌及手術用具的改良、術中出現(xiàn)的問題等。第32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④內科針灸派:張仲景善用針灸治熱病;宋代龐安時《傷寒總病論》專論傷寒暑病通用針刺法;王孟英《潛齋醫(yī)學叢書》針刺痧證甚效;葛洪《肘后備急方》收載了用灸搶救危急重證的驗方;聞人耆年的《備急灸法》重點介紹灸法在急重證方面的應用;唐代崔知悌,著《骨蒸病灸方》,久病虛羸,用此而愈;明代龔居中著《紅爐點雪》,為治勞專著,認為灸有“拔山之力”,不僅可用于骨蒸之屬陽虛者,且可用于陰虛之熱證。第33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9)針灸藥相須派西漢淳于意《診籍》最早提出;張仲景主張“行其針藥,治危得安”;唐代名醫(yī)孫思邈,針、灸、藥、膳兼通,享百余歲之高壽;知針知藥固是良醫(yī);宋代名醫(yī)王執(zhí)中提出“針灸須藥”的主張;明代楊繼洲“藥與針灸,不可缺一者也;”清代醫(yī)家李學川“舉湯液以翼針道,明刺法以濟湯藥”。第34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10)中西匯通派承淡安,大力推廣傳授針灸絕學,創(chuàng)辦函授,醫(yī)院,學校,雜志,編寫出版專著講義,且東渡扶桑取經,建議衛(wèi)生工作者積極地學習針灸療法。魯之俊《新編針灸學》用巴甫洛夫神經理論闡釋古老的針灸醫(yī)學;陸瘦燕為上海名醫(yī),經穴肌電測定,用現(xiàn)代手段研究針刺手法;朱璉《新針灸學》用神經學說闡述針灸效應;第35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11)其他以學術淵源分,尚有尊經崇古派,以及重視民間經驗的民間派和二者兼收并蓄派;以針刺補瀉分,則有針刺有補有瀉派,也有針刺有瀉無補派;以地區(qū)劃分,則有河北、浙江、江西等一些較為突出的流派;針灸防病保健說、針灸須重視脈診說、針灸須重視經絡辨證說;孫惠卿的皮膚針,合肥市的刺絡放血、南京的耳針、山西的頭針、陜西的電針、上海江浙地區(qū)的溫針、華南的挑針、東北的鍉針等。第36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四、形成因素1.學術發(fā)展唐宋時代,形成經穴圖表繪制、模型鑄造和文獻考訂流派;南宋宋慈《洗冤錄》有“針灸死”專篇;針灸家凌云初學針灸時曾三次殺人;龔居中《紅爐點雪》“今之針法,得妙者稀”;棄針取灸的王燾學派;重灸派的出現(xiàn)與魏晉時代曹翕、葛洪、陳延之等人的提倡分不開;熱證忌灸和熱證可灸兩個派系。第37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2.師承因素(1)家傳方式封建私有制的影響,技術異常保守;晉代葛洪的妻子鮑姑善于用灸;南朝徐熙一家六代,父子兄弟針灸家世相傳,形成了我國較大的家族針灸派系;凌云針派,從明代到清末光緒年間,相傳十三代;第38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2)師授方式多見于魏晉以前;西漢時代的倉公針派,把針灸術傳給濟北王太醫(yī)王禹、高期和齊王侍醫(yī)杜信、唐安等,強調針灸藥物各有所宜;東漢時期的涪翁針派,其弟子有程高、郭玉等人,強調“腠理”學說;三國的華佗針派著《枕中灸刺經》,用穴較少,不過數(shù)處,創(chuàng)用夾脊穴,注重得氣感傳;其弟子樊柯善用長針深刺胸背;第39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3.相互影響因素文獻傳承:宋代竇材《扁鵲心書》受王燾重灸學說影響,認為曹操頭風未能根治,若于針處灸五十壯,永不再發(fā);張子和《儒門事親》瀉法源于《內經》的針刺放血療法;社會風氣:重灸派的形成,源于魏晉到宋代,重灸之風盛行;貴賤爭取之,多得其驗,咸云圣火;第40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4.地區(qū)因素砭石來自東方、九針來自南方、灸焫來自北方;重灸派代表人物陜西的王燾和河北的竇材,重針派代表人物是四川的涪翁、浙江的凌云;西安的甄權重針,浙江的王執(zhí)中重灸;第41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1)河北針灸流派早期代表是扁鵲;金元時期河北中部河間劉完素和易水張元素,重用放血和灸法,其追隨者有云岐子、李東垣、羅天益、竇材等;河北南部的竇漢卿針派,偏重毫針療病,注重針刺手法得氣和選穴,其追隨者有杜思敬《濟生拔萃》和竇桂芳《針經指南》;第42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2)浙江針灸流派徐熙、王開、凌云針派;王執(zhí)中、朱丹溪、聞人耆年偏主用灸;義烏縣的金孔賢偏重研究經絡撰《經絡發(fā)明》一書;郭縣的趙獻可也撰《經絡考》;王國瑞、沈好問、凌云、周仲良、高武、楊繼洲、滑伯仁等;第43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3)江西針灸流派首為南宋時的席弘,明代劉瑾《神應經》總結江西流派;針灸派系圖:席弘針灸傳至十二代,然后由十二代傳人陳會突破原家族傳授方式再傳24人,如弋陽縣徐鳳《席弘賦》,南豐縣李梴《醫(yī)學入門》;重視八法針;補瀉手法;灸法防病學說:李梴的煉臍法;龔廷賢《萬病回春》用乳香、沒藥、川續(xù)斷、麝香等藥末填臍中,置艾施灸;第44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5.工作對象因素孫思邈對考訂統(tǒng)一經穴位置的重要意義體會較深,繪成了彩色的正人、伏人、側人針灸圖各一幅。針灸歌賦派,高武《針灸聚英》:世俗喜歌賦,以其便于記誦也;喉科針灸派夏春農;熱病針灸派龐安時,從事《傷寒論》的研究為主;治勞灸派的龔居中,以治療虛勞病而擅名等。

第45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6.特定環(huán)境和條件因素張子和主張攻瀉,與他接受治療的患者多為體質壯實的農民有關,多用放血攻邪一法;羅天益多用灸法溫補脾胃,與他所處時代正值蒙古攻金,連年戰(zhàn)爭頻仍,他的家鄉(xiāng)河北一帶慘遭兵禍,飲食勞倦疾病較為常見有關。第46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7.療效因素許希喜用針,著《神應針經要訣》,與他用針治愈了宋仁宗的病受到嘉獎不無關系;莊綽重灸,是因其得陳了翁之傳,復經自病用灸取效,故致力于灸法研究,著《膏肓俞穴灸法》;宋許叔微用灸獨具匠心,與他自患腰痛用灸而愈有關;張子和喜放血,與他自患目疾刺上星等出血而愈有關;王執(zhí)中特別欣賞灸法,與他的母親患頭風用灸而愈有關。第47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8.學科滲透因素按時取穴派形成,與中國歷學、陰陽、八卦、五行學說等滲透有關;重灸派形成與道家注重養(yǎng)陽的理論相關;陰消而純陽矣,可以長生;推崇灸法的竇材在《扁鵲心書》:“道家以消盡陰翳,煉就純陽”;葛洪重灸,也是受道家養(yǎng)陽思想的影響,他本人就是道家代表人物。第48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1.簡介第一章張機第49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七章楊上善1.概述:隋唐醫(yī)家,太醫(yī)侍御,太子文學;《黃帝內經太素》:最早注《內經》的專著,首開分類注釋之先河。2.學說:(1)釋經穴名稱:奇經八脈;腧穴;特穴定;(2)為針之法,調氣為本:(3)針灸藥因病而施:腎臟病證的針灸、飲食、運動等。葉桂發(fā)揮奇經辨證;調理沖任的原則以關元、中極等穴治療月經病以及不孕;第50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八章孫思邈1.概述:581~682年,陜西耀縣人,尊稱孫真人、藥王;《千金要方》:方藥5000余首,針灸1000余條;內容涉及食療、養(yǎng)生、氣功、按摩、隔物灸、火針、經外奇穴、指寸取穴等。2.學說:(1)“醫(yī)未病”說:上工醫(yī)未病之病,神工則探究萌芽;重視預防和早治;艾灸預防傳染??;(2)“知針知藥”說:針灸湯藥并重;針灸不藥,藥不針灸,尤非良醫(yī);(3)阿是穴說:肌肉紋理節(jié)解縫會宛陷之中;一夫法;以手按之,病者快然;200個奇穴;(4)灸之生熟說:灸量;灸不三分,是謂徒冤;外氣務生,內氣務熟;第51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商陸灸、麻花艾灸、葦筒灸等,艾炷灸治療蛇毒;此外,他善用十三鬼穴,提出“補重瀉輕”說;發(fā)展了燔針、焠刺;重視脈診,看脈用針施灸;凡欲針灸,必先看脈;凡微數(shù)之脈,慎不可灸,脈浮熱甚,勿灸。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中說:“疾在胃腸,非藥餌不能以濟;在血脈,非針灸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焫不能以達,是針、灸、藥者,醫(yī)家之不可缺一者也?!薄夺樉馁Y生經》蒲登辰作序說:“其間阿是穴法之說,亦皆累試累驗?!钡?2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九章王燾1.概述:7世紀末至8世紀中,陜西眉縣人,曾任太守、司馬等職;《外臺秘要》:752年,40卷,39卷主論針灸。2.學說:(1)“唯取灸法”說:至于火艾,特有奇能,諸療之要,在火艾為良;傳染病和內科常見疾病、鼻息肉(上星)、牙痛、遺尿等。(2)“艾灸禁忌”說:灸材;灸穴如頭維、下關、尺澤等;天氣和兇時等。(3)“以經統(tǒng)穴”說:352穴,任脈歸入腎經、督脈歸入膀胱經、經外奇穴歸入膽經;論行不論經的原則統(tǒng)穴。針刺治療瘧疾和白內障;“傷寒始得一二日……灸頂三壯,又灸大椎三壯”理論,現(xiàn)代學者以艾灸大椎為主治療流行性出血熱;葦管灸治療面癱。第53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十章王惟一

1.概述:987至1067年,北宋人,曾任殿中省尚藥奉御;《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灸形象教學先河。2.學說:(1)經穴理論考辨:經穴的規(guī)范化,。(2)腧穴定位:骨度分寸法如中指同身寸;繩量法。(3)腧穴主治:增補新穴歸經如陽關、靈臺、膏肓俞、厥陰俞、青靈5穴。厥陰俞、膻中組治療冠心病,隱白穴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第54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十一章龐安時

1.概述:1042至1099年,湖北浠水縣人,字安常,號蘄水道人,名盛江淮;《傷寒總病論》:針灸藥并重、針術精妙。2.學說:(1)傷寒六經辨證說:強調經絡病機。(2)闡發(fā)張仲景針灸理論:陽證針刺,陰證用灸;重灸氣海、中極治陰毒;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3)不宜針灸說:微數(shù)之脈,慎不可灸;火邪證”、“火劫證”。陰證傷寒神闕攻,灸壯須及二三百;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俞穴;膀胱經走罐治療感冒;針刺大椎、合谷治療流行性感冒。第55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十二章莊綽

1.概述:南宋,山西人,灸膏肓俞三百壯治愈瘧疾;1128年寫成《灸膏肓俞穴法》,《黃帝明堂灸經》、《子午流注針經》、《針經指南》一起為元·竇桂芳集為《針灸四書》2.學說:(1)定位:坐位或臥位取穴法;第四胸椎旁開三寸;艾炷直接灸;

(2)治法:溫補陽氣,降氣除痰;日灸五十壯,累至數(shù)百為佳;灸后補養(yǎng)。清初醫(yī)家岳含珍:“虛損之癥,莫不以灸此穴而愈;溫灸膏肓俞治療咳喘,使溫熱感傳至雙肘尖,隔日1次,3~5次即可顯效;膏肓俞并施灸治療風濕寒性關節(jié)痛;第56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十三章竇材

1.概述:南宋,河北正定縣人;1164年寫成《扁鵲心書》,道家思想,重視陽氣,重用灸法,大病宜灸;2.學說:(1)須識扶陽:道家以消盡陰翳,煉就純陽;陽精若壯千年壽,陰氣如強必斃傷;陽氣衰退是導致人體疾病或死亡的根本原因;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壯陽消陰。(2)溫補脾腎:人以脾為母,以腎為根;竇氏常艾灸關元、食竇兩穴溫補脾腎之陽。第57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3)灼艾第一:醫(yī)之治病用灸,如做飯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針艾故也;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壽丹,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余年壽矣;艾灸成為急重病證治療的首選或重要方法;大病宜大灸;虛勞“須早灸,遲則無益”;艾灸足三里、關元穴對血液流變性的影響,每月月初連灸7天;足三里、關元穴隔姜灸對老年人SOD、T細胞亞群的影響;

第58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十四章許叔微

1.概述:1080~1154

,江蘇儀征縣人;《許叔微傷寒論著三種》:《傷寒百證歌》、《傷寒發(fā)微論》、《傷寒九十論》,首創(chuàng)“按癥類證”;《普濟本事方》,開創(chuàng)了針灸歌訣的先河2.學說:(1)陰證陰毒速灸:灸法主要治療“陰毒”、“陽微”等多種陰證,更于關元灸之,以手和暖為度;(2)灸補腎陽:艾灸腎俞可溫補腎陽,故可以治療腎氣、腎陽虧虛所致的腰痛;(3)陽證刺治:結胸證,藥不可及也,刺期門穴;傷寒太陽證欲傳陽明,采用刺陽明以發(fā)汗瀉邪,截斷傳變而治愈;灸補腎陽去陰毒;艾灸關元穴治休克驗案;第59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十五章王執(zhí)中

1.概述:南宋進士,浙江瑞安人;《針灸資生經》:366個穴位;分七卷,200種病癥,附醫(yī)案醫(yī)話50則。2.學說:(1)審方書;精審;穴名、定位、深度、宜忌和遺漏等。(2)按之痠痛是穴:灸膏肓,按之痠痛是穴;病者自找痠痛處,自灸之,夢遺灸腎俞穴;痠疼處即是受病處之故;(3)灸良說;亦良、大良、最良、神良;水腫用大巨虛,灸大良;王氏特別賞用灸,并用效、驗、差、愈等詞表述。灸不及針,灸不宜多等;第60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4)火針與溫針:有婦人久病而腰甚疼,……醫(yī)以針置火中令熱,繆刺諸痛處,初不深入,既而痛止。明代《普濟方》載牙痛蛀牙于頰車,找壓痛點施灸“蛀牙自落”。詹永康“針灸經穴的壓痛診斷與治療的關系”一文:遺精于橫骨穴找到壓痛點,針之立效。67%的闌尾炎患者于蘭尾穴有壓痛,56%足三里壓痛;狂犬傷灸法,明代薛已《外科心法》卷六亦載“一男子,風犬所傷,牙關緊閉,不省人事,針患處出毒血,更隔蒜灸,良久而醒?!钡?1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十六章聞人耆年

1.概述:南宋針灸家,浙江嘉興人;《備急灸法》:1226年,急癥用灸。2.學說:(1)倉卒救人者,惟灼艾為第一:22種急癥,疔瘡,小便不通,心痛。(2)

騎竹馬灸法:筋縮穴旁開1寸;隔蒜灸治瘡癰;艾熏灸治療外科感染;多發(fā)性癤腫第62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十七章劉完素

1.概述:1110~1200,號通玄處士,字守真,河北河間縣人,熱病用河間;《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2.學說:(1)灸刺須分經絡:生于后腦者,是督脈經虛,當取髓會絕骨穴治療;強調辨經論治;(2)八關大刺,熱宜砭射:瀉熱祛邪;放血法:高熱不退,瘡瘍,目疾,瀉阻血脈,太陽傷寒癥。(3)灸引其熱穴選五輸:熱證用灸;灸法引邪外出,引熱下行;寒熱格拒當灸太溪及昆侖;注重井穴和原穴;灸法治流行性出血熱;第63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十八章張元素、張璧

1.概述:字潔古,河北易縣人,金代人,易水學派創(chuàng)始人;張璧,名云岐子,《珍珠囊》、《醫(yī)學啟源》、《潔古家珍》,潔古云岐針法。2.學說:(1)傷寒取五輸:傷寒熱病刺井、滎、原,太陽病刺風府、風池,熱入血室刺期門;(2)大接經說:針刺十二井穴,中風病,從陽引陰,陰病在陽證;重視放血療法與灸法,百節(jié)疼痛刺絕骨放血,頭熱如火,足冷如冰灸陽輔,風痰頭疼灸俠溪;其弟子王好古和再傳弟子羅天益;大接經法治療中風后遺癥偏癱和血管性癡呆。第64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十九章張從正

1.概述:1156-1228,字子和,河南蘭考縣人,金代醫(yī)家,善于刺絡瀉血法,體現(xiàn)了攻破、祛邪思想;《儒門事親》,十五卷。2.學說:(1)傷寒取五輸:傷寒熱病刺井、滎、原,太陽病刺風府、風池,熱入血室刺期門;(2)大接經說:針刺十二井穴,中風病,從陽引陰,陰病在陽證;重視放血療法與灸法,百節(jié)疼痛刺絕骨放血,頭熱如火,足冷如冰灸陽輔,風痰頭疼灸俠溪;其弟子王好古和再傳弟子羅天益;大接經法治療中風后遺癥偏癱和血管性癡呆。第65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四十六章郭志邃

1.概述:清代醫(yī)家,浙江嘉興人,1675年《痧脹玉衡》,痧癥專著。2.學說:(1)治痧分經絡:腰背巔頂連風府脹病難忍,足太陽膀胱經之痧也。兩目紅赤如桃,唇干鼻燥,腹中絞痛,足陽明胃經之痧也;脅肋腫脹,痛連兩耳,足少陽膽經之痧也;(2)

刮放治痧法:痧在肌膚者,刮之而愈;痧在血肉者,放之而愈;痧之深而重者,必用藥以濟之;

第66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四十七章張璐

1.概述:1617~1699年,字路玉,號石頑老人,江蘇蘇州人,清初三大醫(yī)家(喻嘉言、吳謙),

2.學說:(1)治痧分經絡:腰背巔頂連風府脹病難忍,足太陽膀胱經之痧也。兩目紅赤如桃,唇干鼻燥,腹中絞痛,足陽明胃經之痧也;脅肋腫脹,痛連兩耳,足少陽膽經之痧也;(2)

刮放治痧法:痧在肌膚者,刮之而愈;痧在血肉者,放之而愈;痧之深而重者,必用藥以濟之;

第67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五十四夏云1.簡介:1824~1904年,江蘇江都人,自稱拙庵稀叟,清末喉科醫(yī)家,著《疫喉淺論》。2.學說:(1)治疫喉用“刺刮吐”說:爛喉痧即猩紅熱,先刺少商、間使、大陵出血以泄蓄熱,再用油錢按穴刮之如肩井、臂臑、紫宮、膻中、中庭、中脘,繼用吐法,以撤痰涎。(2)刺出紫血,以瀉其火:放血瀉火;第68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五十五李學川1.簡介:江蘇吳縣,別號鄧尉山人,清末針灸學家,著《針灸逢源》,獨事方藥,視針灸為小技而忽諸。2.學說:(1)經穴說:361個。(2)針灸湯藥均須說:針灸合中藥,左右逢源,會歸一致,舉湯藥以翼針道,明刺法以濟湯藥;(3)因證考穴說:經絡、臟腑、六經辨證選穴;(4)外科用灸說:治瘰疬不問已潰未潰,灸肘尖穴;毒蟲邪狗咬傷,蛇、蝎、蜈蚣咬傷,中毒痛極者……或用蒜片貼肉灸之。第69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五十六范毓1.簡介:字培蘭,清代,湖北、貴陽、廣東一帶為官,《太乙神針》。2.學說:(1)太乙神針療法:操作包括制針、選穴和燃針按穴;常用經絡依次為任脈、膀胱經、督脈;常用穴位依次為:氣海、曲池、膏肓俞、中極、關元、下脘、中脘、上脘

第70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五十七張鏡

1.簡介:張鏡,清代醫(yī)家,江蘇吳縣人,《刺疔捷法》。2.學說:(1)刺疔方法:四個步驟,不能刺破疔頭;(2)取穴原則:局部、循本經、循相關經、經驗穴;(3)選穴特點:多取末部穴、關節(jié)部、陽面和上部、經外奇穴。第71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五十八黃石屏

1.簡介:黃石屏(1856~1917年),江西省清江縣人,《針灸詮述》。2.學說:(1)針灸相得益彰:前代沉疴,往往多以灸療;(2)取穴宜識變通:治療原則和具體用穴的變通;(3)萃全力于指:練針法;(4)金針三善、藥灸三益:性純而入肉無毒,質軟而中竅無苦,體韌而經年無折;培元可助興奮力,宣滯可助疏通力,攻堅可助排泄力;第72頁,共79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五十九承淡安

1.簡介:承淡安(1898~1957年),江蘇江陰人,中醫(yī)教育家;中國針灸學研究社,《針灸醫(yī)學》,中國針灸學講習所,江蘇省中醫(yī)進修學校校長,東渡日本帶回了《十四經發(fā)揮》,中國澄江針灸學派;翻譯了日本針灸著作《針灸真髓》、《經絡治療講話》、《經絡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