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初中升學考試語文總復習古詩文閱讀專題二文言文閱讀_第1頁
2024初中升學考試語文總復習古詩文閱讀專題二文言文閱讀_第2頁
2024初中升學考試語文總復習古詩文閱讀專題二文言文閱讀_第3頁
2024初中升學考試語文總復習古詩文閱讀專題二文言文閱讀_第4頁
2024初中升學考試語文總復習古詩文閱讀專題二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古詩文閱讀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課標要求2022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2.考查形式(1)文本形式多樣,既有課內(nèi)文言文單篇閱讀,又有課外文言文單篇閱讀,趨向于課內(nèi)外類文對比閱讀及詩文聯(lián)讀。(2)??碱}型是選擇題、填空題和簡答題。(3)??伎键c包括實詞釋義與辨析、虛詞辨析、斷句、句子翻譯、文意理解、人物形象、表現(xiàn)手法等。(2023·荊州改編)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莊子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對楚王問(節(jié)選)宋玉楚襄王問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①歟?何士民眾庶不譽②之甚也!”宋玉對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陀懈栌谯姓?,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③者數(shù)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shù)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④,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shù)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肮束B有鳳而魚有鯤。鳳凰上擊九千里絕云霓負蒼天足亂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圣人瑰意琦行⑤,超然獨處,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注】①遺行:失于檢點的行為與作風。②譽:稱譽,贊美。③屬(zhǔ)而和:跟隨著唱和。④徵(zhǐ):古代五音(宮、商、角、徵、羽)之一,相當于簡譜的“5”。⑤瑰意琦行:卓越的思想、美好的操行。1.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水擊三千里 水擊:拍打水面B.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海運:海水運動C.志怪者也 志:記載D.摶扶搖而上者 扶搖:盤旋飛翔[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D.句意:環(huán)繞著旋風飛上了(高空)。扶搖:旋風。故選D。[答案]D[小結(jié)]對于文言實詞,平時要注意積累。答題時,逐一瀏覽四個選項,先根據(jù)自己的積累排除絕對正確的選項,然后仔細斟酌剩余的選項,結(jié)合具體語境進行判斷。2.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鵬之徙于南冥也/乃記之而去B.其翼若垂天之云/其真無馬邪C.化而為鳥/學而時習之D.去以六月息者也/無從致書以觀[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A.之:助詞,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代詞,它。B.其:代詞,它的;副詞,表詰問。C.而:均為連詞,表承接。D.以:介詞,憑借;連詞,表目的,來。故選C。[答案]C[小結(jié)]答題時先確認加點虛詞在自己較有把握的那一句里面的意思和用法,然后將其代入另一句中,看看代入后文意是否通暢。如通暢,則兩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反之,則不同。如“乃記之而去”中“之”是代詞,代指游覽小石潭這件事,把這個用法用于前一句,句意不通暢,可以判斷兩句中“之”的用法不同。3.下面對《北冥有魚》賞析有誤的一項是()A.本文在想象中運用比喻。如寫鵬鳥展翅“若垂天之云”,生動地表現(xiàn)了鵬鳥碩大無比的身形和搏擊奮飛的壯美景象。B.本文在想象中運用夸張。如寫鯤、鵬身形用“幾千里也”,寫鵬鳥奮飛用“三千里”“九萬里”,均用夸張手法造成浩大聲勢和廣闊意境。C.本文在想象中運用對比。文中極寫鯤、鵬之大,又舉出霧氣、塵埃等極小之物,用極大與極小對比,來闡述萬物皆有所憑借的道理。D.本文在想象中寄寓理想。文中的“鵬”無需借助外力,踔厲奮發(fā)、自由翱翔,寄寓了莊子超脫萬物、志存高遠、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文的賞析。D.“無需借助外力”錯誤,結(jié)合“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鵬也要借助外力。故選D。[答案]D[小結(jié)]此類題目的基本形式是先指出手法,再舉例分析。作答時,要找出文段中與例證相對應(yīng)的內(nèi)容,分析選項的闡釋是否準確,所舉例子與表現(xiàn)手法是否相應(yīng)。4.下面對《對楚王問》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面對楚王的責問,宋玉沒有正面回答,而是使用比喻說理、類比論證的手法巧妙地為自己辯解。B.宋玉借曲高和寡的故事暗比自己是少有人理解的雅樂名曲,意在表明自己超凡脫俗、卓然獨秀的高潔品質(zhì)。C.《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都是流行于楚國的音樂,宋玉指出國人喜愛前者而鄙棄后者,暗諷楚王治國無方、世風日下。D.宋玉把自己比作翱翔九天的鳳凰,是世俗之民無法理解的瑰意琦行、超然獨處的杰出人物。[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C.結(jié)合“其為《陽春》《白雪》,國中有屬而和者,不過數(shù)十人”可知,《陽春》《白雪》不是流行音樂;結(jié)合“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可知,不是“暗諷楚王治國無方、世風日下”,而是表現(xiàn)自己志趣高潔。故選C。[答案]C[小結(jié)]作答此類題目,要找出文段中與選項內(nèi)容相對應(yīng)的語句,一一分析。注意人物的事跡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地點、時間是否準確,人物形象分析是否恰當?shù)取?.用“/”給《對楚王問》中畫線部分斷句。(限三處)鳳凰上擊九千里絕云霓負蒼天足亂浮云[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畫線部分的意思是:那鳳凰拍打翅膀飛上九千里的高空,穿過云霓,背負蒼天,腳踩浮云。據(jù)此即可斷句。[答案]鳳凰上擊九千里/絕云霓/負蒼天/足亂浮云[小結(jié)]要正確斷句,準確把握句意是關(guān)鍵。首先要結(jié)合文章注釋或文中已有的標點符號,弄懂句子大意,細細體會句中哪個詞與哪個詞應(yīng)連在一起理解,或不應(yīng)連在一起理解。在弄懂句意的基礎(chǔ)上,要借助語法知識分析句子的結(jié)構(gòu),即要判斷構(gòu)成句子的詞或詞組,在句子中各自充當什么成分。這樣,就能基本把握句子內(nèi)部的自然停頓。6.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譯文:[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作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讀懂句子的大意,然后思考可能的賦分點。本句中重點的詞有“蒼蒼”“正色”“極”等。[答案]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小結(jié)]作答此類題目,要粗知全文大意,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意。翻譯時要做好“換、留、刪、補、調(diào)”,盡量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做到字字落實。句中的關(guān)鍵詞語一定要翻譯到位,注意詞類活用、通假字、偏義復詞和特殊句式等。[參考譯文]對楚王問(節(jié)選)楚襄王問宋玉道:“先生大概有失于檢點的行為與作風吧?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稱贊你?。俊彼斡窕卮鸬溃骸笆堑?,是這樣,有這種情況!希望大王寬恕我的罪過,讓我把話說完。有一個在郢都唱歌的人,起初他唱《下里》《巴人》,城中跟著唱和的有幾千個人。他又唱《陽阿》《薤露》,城中跟著唱和的有幾百個人。他又唱《陽春》《白雪》,城中跟著唱和的不過幾十個人。(最后他又)加長商聲,削弱羽聲,夾雜運用流動的徵聲,城中跟著唱和的不過幾個人罷了。這樣看來,大概所唱的曲子越高雅,跟著唱和的人就越少?!八曾B中有鳳凰,魚中有鯤。那鳳凰拍打翅膀飛上九千里的高空,穿過云霓,背負蒼天,腳踩浮云,翱翔在極高遠的天上。圣人有卓越的思想和美好的操行,超塵脫俗、卓爾不群,那些平庸的人,又怎么能懂得我的所作所為呢?”一、文言實詞相關(guān)知識1.通假字“通”,通用;“假”,借用。所謂通假,就是兩個字通用,或者這個字借用了那個字。通假的原則是兩個字的語音相同或相近,要讀本字的今音。如:(1)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陳涉世家》)“被”同“披”,穿上。(2)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食”同“飼”,喂養(yǎng)。(3)無隴斷焉。(《愚公移山》)“隴”同“壟”,高地。(4)便要還家。(《桃花源記》)“要”同“邀”,邀請。2.古今異義詞(1)詞義縮小指詞義的范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漸變得狹小。如“臭”,古代指氣味(“左佩刀,右備容臭”),現(xiàn)在則僅僅指臭味。(2)詞義擴大有些詞語的應(yīng)用范圍比原來廣泛或義項比原來多。如“河”,古代僅僅指黃河(“飲于河、渭”),現(xiàn)在則成為河流的統(tǒng)稱。(3)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詞義在演變的過程中有褒貶義相互轉(zhuǎn)化的現(xiàn)象,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①褒義詞轉(zhuǎn)化為貶義詞或中性詞。如“風流”,古義指杰出、英?。ā扒Ч棚L流人物”),今義多指輕浮、放蕩,含貶義。②貶義詞轉(zhuǎn)化為褒義詞。如“乖”,原指偏執(zhí)、不順服(“行為偏僻性乖張”),現(xiàn)在是“不鬧,聽話”之義。③中性詞轉(zhuǎn)化為褒義詞或貶義詞。如“下流”,古義表示地位低微(“下流多謗議”),是一個中性詞;近義指卑鄙齷齪,為貶義詞。(4)詞義轉(zhuǎn)換古漢語中的一些詞,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詞義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①由表示甲事物轉(zhuǎn)化為表示乙事物。如“顏色”,古義指容顏、臉色(“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今義指色彩。②由表示甲動作轉(zhuǎn)化為表示乙動作。如“去”,古義指離開、距離(“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今義指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跟“來”相對)。③由表示甲義的范圍轉(zhuǎn)化為表示乙義的范圍。如“鮮美”,古義有“鮮艷美麗”的意思(“芳草鮮美”),今義則是形容詞,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圍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顏色轉(zhuǎn)化為表示事物的味道。3.一詞多義在文言文中,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義項。一般來說,各個義項之間均有一定的聯(lián)系。一詞多義現(xiàn)象是由詞的本義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應(yīng)該由詞的本義入手,來掌握和理解它的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引申義是從基本義發(fā)展而來的,同基本義相似的、相對的或相關(guān)聯(lián)的意義。如“刑”,本義是“刑法”,基本義還包含對犯人的處罰,后來這個意義發(fā)展出“懲罰”的意義,如“皆刑其長吏”(《陳涉世家》)。比喻義是由詞的比喻用法固定下來的意義,有的比喻義是從詞的本義、基本義中產(chǎn)生的。如“窩”的本義、基本義都是“鳥獸昆蟲居住的地方”,從這個意義產(chǎn)生出的比喻義,即“壞人居住的地方”。假借義,即通假字的含義。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二章》)中的“說”同“悅”,意思為“愉快”。4.詞類活用(1)動詞活用為名詞動詞出現(xiàn)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作行為有關(guān)的人或事,這時它就活用為名詞。如“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中的“射”,原意是動詞“射箭”,這里活用為名詞“射箭的本領(lǐng)”。(2)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在句子中,形容詞如果處于主語或賓語的位置,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義,形容詞就活用為名詞。如“無鮮肥滋味之享”(《送東陽馬生序》)中的“鮮肥”,就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意思是“新鮮肥美的東西”。(3)名詞活用為動詞在文言文中,兩個名詞連用時,必有一個名詞活用作動詞;副詞后面如果直接帶名詞,名詞就活用為動詞?;钣煤蟮囊饬x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guān),只是動作化了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為名詞“洞穴”,這里活用為動詞“挖洞”。(4)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后面如果帶了賓語,形容詞就活用為動詞。如“天下苦秦久矣”(《陳涉世家》)中的“苦”,因后面跟著賓語“秦”,在該句中作動詞用,意為“苦于(秦的統(tǒng)治)”。(5)一般名詞作狀語①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如“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狼》)中的“途”,原為名詞“道路”,在這里作狀語,意思是“在道路上”。②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jù)、手段或工具。如“手自筆錄”(《送東陽馬生序》)中的“筆”本是名詞,在這里作狀語,意思是“用筆”。③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tài)。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義是名詞“狗”,在這里作狀語,意思是“像狗一樣”。(6)方位名詞作狀語方位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或表示動作的趨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記》)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7)時間名詞作狀語時間名詞用于動詞前作狀語,表示行為變化的時間。如“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時間名詞作狀語,意思是“在早晨”“在傍晚”。它們往往用“而”或“以”同動詞相連接。(8)使動用法指謂語動詞具有“使……怎么樣”的意思。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活用之后,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有所改變。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記》)中的“寒”,本是形容詞“寒冷”,因其后帶賓語“骨”,意為“使骨寒”,成為使動用法。(9)意動用法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以為)……怎么樣”的意思。如“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中的“異”為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異之”就是“以之為異”,“認為這事奇怪”。二、文言虛詞相關(guān)積累1.而(1)連詞,表并列,譯為“和”“又”,或不譯①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③博學而篤志(《<論語>十二章》)(2)連詞,表順承,譯為“就”“然后”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二章》)/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二章》)/③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3)連詞,表遞進,譯為“而且”“并且”①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鄒忌諷齊王納諫》)/②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記》)(4)連詞,表轉(zhuǎn)折,譯為“卻”“但是”①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②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③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5)連詞,表因果,相當于“所以”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醉翁亭記》)(6)連詞,表修飾,連接狀語,可不譯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魚我所欲也》)/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2.之(1)代詞,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也可以作指示代詞,譯為“這”“這樣”“那”“那樣”①二世殺之(《陳涉世家》)/②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③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2)結(jié)構(gòu)助詞,的①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③水陸草木之花(《愛蓮說》)(3)結(jié)構(gòu)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②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4)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何陋之有(《陋室銘》)(5)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②馬之千里者(《馬說》)(6)語氣助詞,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舒緩語氣,不譯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7)作動詞用,相當于“到”“往”①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②已而之細柳軍(《周亞夫軍細柳》)3.于(1)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處所,譯為“在”“到”“從”在:①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岳陽樓記》)/②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到:①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②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鄒忌諷齊王納諫》)從:①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醉翁亭記》)/②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2)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譯為“因為”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進學解》)(3)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譯為“向”“給”“對、對于”①每假借于藏書之家(向)(《送東陽馬生序》)/②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給)(《生于憂患,死于安樂》)/③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對、對于)(《出師表》)(4)介詞,表示比較,譯為“比”“勝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魚我所欲也》)/②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5)介詞,表被動,可譯為“被”聞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4.以(1)介詞,譯為“因為”“由于”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以其境過清(《小石潭記》)/③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2)介詞,譯為“按照”“憑借”“依靠”“根據(jù)”①策之不以其道(按照)(《馬說》)/②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憑借)(《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依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介詞,譯為“把”“拿”“用”①屠懼,投以骨(把)(《狼》)/②咨臣以當世之事(拿)(《出師表》)/③醒能述以文者(用)(《醉翁亭記》)(4)連詞,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①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②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③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5)連詞,表示結(jié)果,譯為“以致”“因而”①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6)相當于連詞“而”,可不譯①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②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記》)(7)動詞,可譯為“認為”①愚以為宮中之事(《出師表》)/②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③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8)副詞,同“已”,譯為“已經(jīng)”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5.其(1)第三人稱代詞,相當于“他”“她”“它”“他們”“她們”“它們”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②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十二章》)/③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記》)(2)指示代詞,譯為“這”“那”“這些”“那些”①其岸勢犬牙差互(《小石潭記》)/②下視其轍(《曹劌論戰(zhàn)》)(3)指示代詞,譯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4)副詞,表示推測、反問、期望、祈使等①其真無馬邪(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馬說》)/②其真不知馬也(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馬說》)/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一定要”)(《唐雎不辱使命》)6.為(1)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譯為“對”“替”“向”①不足為外人道也(對)(《桃花源記》)/②為人謀而不忠乎(替)(《<論語>十二章》)/③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向)(《陳涉世家》)(2)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目的,可譯為“為了”①為宮室之美(《魚我所欲也》)/②愿為市鞍馬(《木蘭詩》)(3)介詞,表示被動①茅屋為秋風所破歌/②天子為動(《周亞夫軍細柳》)(4)動詞,譯為“成為”“變成”①卷石底以出,為坻(《小石潭記》)/②化而為鳥(《北冥有魚》)(5)動詞,譯為“做”“擔任”“當”①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②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③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出師表》)(6)動詞,譯為“是”①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②天下為公(《大道之行也》)/③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出師表》)(7)動詞,譯為“制造”“修筑”“接受”①為宮室、器皿(制造)(《核舟記》)/②為壇而盟(修筑)(《陳涉世家》)/③今為宮室之美為之(接受)(《魚我所欲也》)(8)動詞,譯為“作為”“當作”①全石以為底(《小石潭記》)/②武陵人捕魚為業(yè)(《桃花源記》)(9)名詞,譯為“表現(xiàn)”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考點一實詞釋義與辨析1.組詞推斷法。將文言文中的詞語進行擴充,組成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語,然后根據(jù)具體語境確定文言實詞的詞義。2.課文遷移法。對于課外語段中的實詞,可以聯(lián)系課文中學過的有關(guān)該詞的用法來推斷詞義。3.通假代入法。當無法理解文言文中某個實詞時,不妨從通假角度考慮,用一個讀音或字形與之相同或相近的字代入試解。4.語境推斷法。文言實詞絕大多數(shù)是具有多義性的,因此在解釋詞語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結(jié)合具體語境理解。5.成語印證法。成語中保留著大量的文言詞義,可以用熟知的成語來推斷文言文中的實詞的詞義,如“幾欲先走”中的“走”,可聯(lián)系成語“奔走相告”來理解,意為“跑”。6.對稱互訓法。文言文中對偶、互文等語言現(xiàn)象非常多。這些結(jié)構(gòu)相似的句子或短語中,位置相對的字詞一般詞性相同,語義相近或相反。因此可以根據(jù)已知的字詞的詞性與含義推斷其相對的未知的字詞的詞性與含義。7.語法定性法。文言句子的結(jié)構(gòu)一般是固定的,組合也是有規(guī)律的,詞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推斷詞義提供了一定的依據(jù)。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shù)?。我們可以根?jù)語法結(jié)構(gòu)來推斷詞性,進而推斷詞義??键c二虛詞辨析1.語境推斷法。結(jié)合虛詞所在的句子,聯(lián)系上下文的語言環(huán)境和語意推斷出虛詞的用法和意義。2.語法推斷法。文言虛詞在句子中往往有著特殊的語法功能,可以根據(jù)句子成分來分析推斷其用法和意義。3.遷移代入法。對照記住的課內(nèi)文言文中的虛詞的常見用法,如“而”的用法——連詞,表并列關(guān)系,表承接關(guān)系,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表修飾關(guān)系,表因果關(guān)系等,將其逐個代入句中分析推斷。4.交換理解法。如果給出兩個句子,讓判斷句中某個虛詞的用法是否相同,可以將其中能確定的一句中的虛詞意義和用法代入另一句來理解,看句子是否講得通。如果講得通,那意義和用法就是一樣的。考點三斷句1.尋對話,定句讀尋找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用的“曰”“云”“言”“謂”等詞,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問答者前后往往需要斷句。例如: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2.找名代,定主賓找出文中的名詞,如人名、地名、官職名、國家名、朝代名、器物名、動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詞,如吾、汝、公、君、若、其、彼、此、之等。這些名詞和代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主語前,賓語后,一般要斷開。例如:公輸盤九設(shè)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3.看虛詞,找位置①句首發(fā)語詞:夫、蓋、惟、斯等。其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②句尾語氣詞:也、矣、焉、耳等(經(jīng)常用于陳述句末尾),耶(邪)、與(歟)、乎等(經(jīng)常用于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jīng)常用于感嘆句末尾)。它們的后面一般要斷開。③有些復音虛詞大體上都位于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已而、然而、至若、于是、雖然、至于、是故、然則、向使、縱使、得無等。例如:①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樂其樂也。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4.明結(jié)構(gòu),辨句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特別是固定結(jié)構(gòu)可以幫助我們斷句。①“……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式,有時候會省略“者”或“也”。此外,表示判斷關(guān)系的詞,如“為、乃、即、則”等,都可以為我們斷句提供幫助。②“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為反問句式。③“為……所……”“受……于……”“見……于……”等為被動句式。④文言文中還有一些固定結(jié)構(gòu),如“如……何”“況……乎”“何……之有”“無乃……乎”“得無……乎”等。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5.憑修辭,巧判斷文言文也是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就比較容易斷句。例如: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键c四句子翻譯1.照錄或更換①留:國號、年號、地名、人名、物名、官職名等可直接保留在譯文中。如: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譯文: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巴陵郡做太守。②換:文言文多單音節(jié)詞,翻譯時,有些單音節(jié)詞可以直接換成雙音節(jié)詞。有些詞語的古今義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在翻譯時需要將其換成今義。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口技》)譯文:大腿打顫,幾乎要先逃跑。2.增補與刪除①補:文言文中常常出現(xiàn)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部分補出來,一般省略的成分有主語、謂語、賓語和量詞等。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zhàn)》)補:一鼓作氣,再(鼓)而(氣)衰,三(鼓)而(氣)竭。譯文:第一次擊鼓能夠鼓起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衰減,第三次擊鼓,士氣就窮盡了。②刪:刪去無實在意義的詞,不譯。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刪:“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義。譯文: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來卻不被污染。3.調(diào)整語序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yīng)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譯文: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考點五內(nèi)容理解與概括1.選擇題把選項與原文進行細致比對、分析,從中篩選出選項與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1)比對人物,避免張冠李戴,或者人物性格特點概括不當。要明確“是誰,在何時何地,說過什么話,做過什么事,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著重比對選項在這幾個方面的表述與原文是否一致。(2)比對時間、地點,避免時序錯亂、空間錯位。要特別注意選項中表明人物行為、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的詞語,一一做好與原文的比對,理清人物在何時、何地做了何事。(3)比對關(guān)鍵詞語,防止曲解文意或歸納不全。要仔細辨別選項中對人物的分析、對文本內(nèi)容的闡述等有無夸大、曲解或偷換概念等,要注意比對選項的表述中是否漏掉了某個起關(guān)鍵作用的詞語。(4)比對文章內(nèi)容,避免無中生有、以偏概全。要注意檢查選項中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文中未涉及的內(nèi)容。(5)比對句間關(guān)系,杜絕因果混亂、事件雜糅。比對時要厘清人物與事件的關(guān)系,關(guān)注事件產(chǎn)生的原因、結(jié)果及其內(nèi)在的邏輯關(guān)系是否恰當。2.簡答題(1)整體閱讀,總體把握。對記敘類文章,要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以及作者的看法;對傳記類文章,要分清記敘了幾件事,表現(xiàn)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點和精神風貌。(2)審清題意,把握題干。要審清題干的要求和意圖,把握題干中的提示性詞語,鎖定回答問題的區(qū)域,找準答題切入點。(3)抓關(guān)鍵句,找中心句。要特別注意文章(段落)的開頭或結(jié)尾處的關(guān)鍵句和中心句,這樣有助于快速把握文章(段落)的內(nèi)容。(4)關(guān)注標題,關(guān)注作者。關(guān)注文章的標題、作者、出處、文章下的注釋等信息,結(jié)合學過的知識綜合分析,全面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5)用摘拼法,巧妙分析。所謂“摘”,就是摘抄法,直接摘抄文章中的原句、原詞來作答,尤其注意文章中的關(guān)鍵詞;所謂“拼”,就是拼接法,將文章中的關(guān)鍵詞句串聯(lián)起來,有機分析,巧妙作答??键c六人物形象分析1.從文中直接找出能概括人物特點的詞語。2.抓住文中的具體事件來把握人物的形象。如《曹劌論戰(zhàn)》,通過敘述曹劌與魯莊公關(guān)于齊魯戰(zhàn)爭的對談與曹劌指揮長勺之戰(zhàn)的史事,表現(xiàn)了曹劌卓越的領(lǐng)導才能和軍事指揮才能。3.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正面描寫來分析人物形象。如《愚公移山》,通過愚公與智叟的對話,表現(xiàn)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的人物形象。4.抓住文中的側(cè)面描寫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如《周亞夫軍細柳》,通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