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古代漢語專用課件_第1頁
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古代漢語專用課件_第2頁
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古代漢語專用課件_第3頁
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古代漢語專用課件_第4頁
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古代漢語專用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音韻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

賈齊華一漢語語音發(fā)展的分期可分為四期:1.上古2.中古3.近古4.現(xiàn)代

漢語語音歷史分期表

上古先秦兩漢以《詩經(jīng)》為代表中古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以《切韻》(《廣韻》)音系為代表近古元明清以周德清《中原音韻》為代表現(xiàn)代民國以來以北京語音為代表二字母和三十六字母

太平歌(王力)子夜久難明,喜報東方亮。此日笙歌頌太平。眾口齊歡唱。

(一)字母、30字母和36字母

字母:是用來代表聲母的漢字。守溫三十字母:唐釋守溫最早制30字母。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個代表聲母的漢字。是宋代人在唐末和尚守溫創(chuàng)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礎上增訂而成的,大致反映了中古漢語的聲母系統(tǒng),具體地說,是唐宋之間的聲母系統(tǒng)。三十六字母是溝通古今聲母的橋梁。

唐宋三十六字母

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全清全濁

重唇音幫滂并明

輕唇音非敷奉微

舌頭音端

透定泥

舌上音

知徹澄娘

齒頭音

精清從心邪

正齒音

照穿床審禪

牙音

見溪群疑

喉音

影喻曉匣

半舌音

半齒音

五音七音是音韻學專門術語。從發(fā)音部位角度對古代聲母進行分類,區(qū)分為五類者,即唇、舌、齒、牙、喉音,是為五音;后又分出半舌、半齒,合起來稱七音。五音作為音樂術語,指宮商角徵羽,相當于現(xiàn)在簡譜的12356。發(fā)音部位:五音七音

清音和濁音:依據(jù)發(fā)音時聲帶振動與否區(qū)分清音和濁音全清次清:發(fā)音時送氣與否全濁次濁:濁音中鼻音、邊音、半元音為次濁,其他均為全濁。發(fā)音方法:清濁

(二)聲母清濁的古今變化

中古的全濁聲母后來全部消失,歸入清音,這就是濁音清化。三十六字母經(jīng)歸并,現(xiàn)代簡化為21個聲母。濁音清化規(guī)律全濁聲母變?yōu)橄嗤课坏那迓暷浮2烈糇兓R,全濁塞音塞擦音聲母變化規(guī)律是:平聲變?yōu)樗蜌獾那逡簦坡曌優(yōu)椴凰蜌馇逡?。即“平送仄不送”比如?/p>

仄聲并

平聲

滂從精仄聲清平聲

唇音

幫滂并明

舌音

端透定泥來

知徹澄

齒音

精清從心邪

莊初崇生

章昌船書禪日牙音

見溪群疑

喉音

曉匣影喻

廣韻聲母表(唐《音韻學教程》)三上古韻部

韻部不同于韻。上古韻部的“韻”又不同于廣韻部的“韻”。

對上古音的研究從古韻開始。人們最早發(fā)現(xiàn)的語音問題是韻部問題,原因是人們讀《詩經(jīng)》與先秦韻文,許多地方已經(jīng)不押韻。開始人們用“葉音說”來解釋這種讀音不諧和現(xiàn)象?!叭~音說”是錯誤的:主觀隨意,漫無標準。(一)古韻研究簡史古韻研究的混沌階段宋吳棫是古音研究的鼻祖,著《韻補》,開古音研究先河。宋鄭庠《古音辨》,按詩韻合并成古音6部。

吳鄭的古音研究尚處于混沌階段。明代陳第是古音學的開路先鋒明末陳第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古今語音不同的觀點:“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薄睹姽乓艨肌贰肚喂乓袅x》是其學說的實踐。在陳第古今語音不同說觀點的指導下清代學者才開始走上古韻研究的正確的道路。

顧炎武被稱為古音學的奠基人

明末清初顧炎武最早對古韻進行科學研究。他通過對《詩經(jīng)》《楚辭》等韻文的用韻進行分析和歸納,著《音學五書》,將上古韻分成10部。后來研究古韻的學者都是在顧炎武10部的基礎上進行的。在顧氏研究的基礎上,后來的古音學家的分部越來越精細。即所謂“前修未密,后出轉精”。古韻研究分部情況江永:分古韻為13部;段玉裁:分古韻為17部;孔廣森:分古韻為18部;王念孫、江有誥:各分為21部;章炳麟:分古韻為23部。如果把入聲韻獨立出來,分部更多。戴震:九類25部;黃侃:28部;王力:詩經(jīng)時代29部,楚辭時代30部。

依王力先生的意見《詩經(jīng)》時代11類29部;《楚辭》時代11類30部,冬部從侵部獨立出來,故多出一部。(二)上古韻部系統(tǒng)

陰聲韻

入聲韻

陽聲韻

第一類1.之部2.職部3.蒸部第二類4.幽部5.覺部6.冬部第三類7.元部8.藥部第四類9.侯部10.屋部11.東部第五類12.魚部13.鐸部14.陽部第六類15.支部16.錫部17.耕部第七類18.歌部19.月部20.元部第八類21.脂部22.質部23.真部第九類24.微部25.物部26.文部第十類27.緝部28.侵部[-m]第十一類29.葉部30.談部[-m]語音流轉1.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2.陰陽對轉和旁轉對轉:異類轉(其—斯,亦—跡)旁轉:同類轉

(谷—容,寺—等)旁對轉:旁轉爾后對轉或相反(三)古韻研究的材料人們用來研究上古韻的材料,主要是《詩經(jīng)》韻字、《說文解字》的諧聲偏旁,以及先秦兩漢的韻文、重文、異文、通假、讀若、聲訓等。(四)古韻研究的方法韻字系聯(lián):據(jù)詩經(jīng)楚辭等先秦韻文用韻歸納。諧聲系聯(lián):根據(jù)諧聲偏旁補充韻字的空缺,從而構成更大的部類。

同聲必同部

段玉裁提出“同聲者必同部”的觀點,即聲符相同的字,古代往往同屬于同一個韻部。漢字中形聲字占80%左右,這樣,根據(jù)聲符就可以把先秦出現(xiàn)的字都分別歸屬到古韻各部之中。由于造字時代早于詩經(jīng)時代,語音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同聲符的字也有個別歸部不同的情況。寫出以下各字的上古韻部并說明根據(jù)易終寺忽蝶樂魯浣識輯拯炎

四上古的聲紐聲紐的相關名稱字母、母聲紐、紐、聲類

(一)有關上古的聲母的學說

對上古聲母系統(tǒng)研究,一般是在宋人三十六字母的基礎上,根據(jù)古代的文字訓詁材料,考訂某些字母的合并與分化問題。影響較大者有:

錢大昕曾運乾章炳麟黃侃錢大昕的學說

“古無輕唇”說:認為上古的唇音只有重唇音(雙唇音)“幫滂并明”,沒有輕唇音(唇齒音)“非敷奉微”?!肮艧o舌上”說:認為上古的舌音只有舌頭音(舌尖中音)“端透定”,沒有舌上音“知徹澄”。

曾運乾、章炳麟、黃侃的學說曾運乾“喻”母二分說:一部分(喻三)歸“匣”母,一部分(喻四)歸“定”母。章炳麟“娘日二紐歸泥”說。黃

侃“照船床審禪”二分說:一部分(照二,即莊組)歸齒頭音精組,一部分(照三,即章組)歸舌頭音端組。(二)上古聲母系統(tǒng)見郭錫良本P1056請同學們與三十六字母相比,指出分合情況五上古漢語的聲調(diào)(一)上古聲調(diào)研究的依據(jù)

上古漢語有聲調(diào),已成定論;但有幾種調(diào)類,尚無一致看法。人們研究上古聲調(diào),一般是以中古聲調(diào)為基礎,如同人們研究上古聲母系統(tǒng)要以中古聲母系統(tǒng)的三十六字母為參照一樣。從中古的平、上、去、入四聲來看詩經(jīng)的押韻,可以發(fā)現(xiàn)上古聲調(diào)與中古有共同之處。(二)關于上古聲調(diào)系統(tǒng)的幾種看法段玉裁:主張古無去聲說,即認為上古只有平、上、入三聲。江有誥:上古也有四聲,只是四聲的歸字與后代有所不同。黃侃:提出“上古只有平、入二聲說”。王力:主張平、入二聲又各分長短,即有長平、短平、長入、短入二聲。六古今聲調(diào)的不同上古聲調(diào):

調(diào)類多少有爭議中古聲調(diào):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現(xiàn)代聲調(diào):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一)中古聲調(diào)向現(xiàn)代聲調(diào)演變的規(guī)律濁上歸去:中古濁音聲母的上聲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變成去聲字。平分陰陽:中古平聲不分陰陽,到近古才分:清聲母歸陰平,濁聲母歸陽平入派三聲:中古的入聲字,到了現(xiàn)代漢語中分別歸入平、上、去三聲:全濁歸陽平,次濁歸去聲,清聲母無規(guī)律。(二)古今聲調(diào)對應關系

今古

平聲陰平上聲陽平入聲去聲上聲去聲

1《切韻》:隋代陸法言等編撰,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按韻編排的韻書。寫作目的在于溝通古今方言,以作為文人審音辨韻的標準,分193韻。原書已佚,其音系保存在《廣韻》中。七幾種常見的韻書2《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為北宋陳彭年等人奉詔在《切韻》的基礎上編纂而成,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韻書,是中古音韻學重要的研究資料,也是研究上古音的基礎。全書分206韻,按韻收字,每字下解釋其意義。

3.平水韻:或稱詩韻,是中古詩人作詩押韻的韻部系統(tǒng),是唐宋律詩押韻的標準,也是后人按照音序法編工具書所用的韻部。共106韻。是間接地從《廣韻》206韻歸并而來的。

平水韻平水韻的不同認識

有人認為是指宋劉淵所著的《壬子新刊禮部略》,該書按照《廣韻》韻目下所注獨用、同用之例歸并而成。書分107韻,因劉淵是平水人而得名。一說指金王文郁所著《平水新刊韻略》,該書分106韻,亦據(jù)《廣韻》獨用、同用歸并而成。(一)雙聲疊韻:1.雙聲指兩個音節(jié)的聲母相同。

考察古代連綿詞的雙聲或疊韻,用上古時期的聲母系統(tǒng)來判定,而不是用現(xiàn)代漢語的語音系統(tǒng)。

2.疊韻指兩個音節(jié)的韻相同,即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介音未必同。

雙聲和疊韻,都以古代語音為判定標準八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3.連綿詞

(1)連綿詞的特點語音特點:多有雙聲疊韻關系表意特點:整體性不可分拆性書寫形體特點:多樣性

(2)連綿詞的古今對照連綿詞,是考察古今語音發(fā)生演變的重要資料。由于古今語音的差別,古今雙聲疊韻連綿詞并非重合關系。古今一致古是今非古非今是(二)古音通假

已經(jīng)為某個詞專門造了個本字,但在書寫過程中,不用其本字,而是借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其他字來表示。如“蚤”假借為“早”,“逝”假借為“誓”?!鞍嗽聞儣棥敝械摹皠儭奔俳铻椤瓣贰薄R驗橐怨乓魹闇?,故稱古音通假.古音通假的原則(條件):兩個字讀音相同或相近。字形不同,意義上沒有聯(lián)系。相近指聲母與韻部或都相近,或一同一近。

古音通假的用例教材下P1070九古書的注音、讀音問題(一)注音問題

1.破讀和如字2.讀破法或圈發(fā)之法3.反切注音1.破讀和如字

(1)破讀:同一個字所表示的詞,有時由于意義和詞性的變化,讀成不同的讀音。如:長、好、調(diào)。這種用改變字(詞)的讀音以區(qū)別不同的意義或詞性的方法叫“破讀”.讀本音和讀破讀音的兩個字字形相同,讀音相近,意義上有聯(lián)系。(2)如字:注音術語,用于特定上下文,與破讀音相對,意謂被注音的字不讀后起的破讀音,而讀它的原本讀音。本音/如字——讀破/破讀如字用例

《詩經(jīng)·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經(jīng)典釋文》:好,毛如字,鄭呼報反《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經(jīng)典釋文》:惡惡,上烏路反,下如字。

好好,上呼報反,下如字。2.讀破法和圈發(fā)之法讀破法:破讀音主要是聲調(diào)發(fā)生變化,且大多數(shù)是把原來的平聲、上聲或入聲,變?yōu)槿ヂ暋9视小八穆晞e義”說。破讀約起于漢,魏晉大量出現(xiàn)。唐宋有人集中辨析一批字的本音破讀音。圈發(fā)之法:宋元后有圈發(fā)之法:在需要破讀的字的右上角用朱筆加圈標志.3.反切注音法

反切,是用兩個字為另一個字注音的傳統(tǒng)的注音方法。反切的原則:取反切上字的聲母,反切下字的韻母和聲調(diào),兩者拼合而得出被切字的讀音。反切的構成和名稱

相息亮反

被切字切上字切下字xiàn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