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大型公共建筑綠色建筑設計基本規(guī)定_第1頁
湖南省大型公共建筑綠色建筑設計基本規(guī)定_第2頁
湖南省大型公共建筑綠色建筑設計基本規(guī)定_第3頁
湖南省大型公共建筑綠色建筑設計基本規(guī)定_第4頁
湖南省大型公共建筑綠色建筑設計基本規(guī)定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總則

1.1為全面推進湖南省大型公共建筑按綠色建筑標準建設,實現(xiàn)創(chuàng)建“資源節(jié)約

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制定本規(guī)定。

1.2本規(guī)定適用于湖南省建筑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的綠色建筑

規(guī)劃與方案設計、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

1.3應根據(jù)當?shù)貧夂?、資源、經濟及項目自身特點,合理采用一種或多種可再生

能源系統(tǒng),并滿足相關專業(yè)的指標要求。

1.4建設項目除滿足本規(guī)定的相關要求外,尚應符合國家、湖南省及當?shù)氐姆?/p>

法規(guī)和相關標準、規(guī)定的要求。

2規(guī)劃與方案設計

2.1項目選址應符合所在地城鄉(xiāng)規(guī)劃,且應符合各類保護區(qū)、文物古跡保護的建

設控制要求。

【設計要點】

(1)場地規(guī)劃設計應充分考慮環(huán)境影響評估報告書的要求和建議,審核場

地原始地形圖,保證場地建設不破壞當?shù)匚奈锕袍E、自然水系、濕地、基本農

田、森林和其他保護區(qū)。當建設開發(fā)確需改造場地內地形、地貌、水系、森林

及有保留價值的植被等環(huán)境現(xiàn)狀時,應在規(guī)劃設計說明中應提出場地環(huán)境的恢

復措施建議,宜考慮采用以下場地修復措施:

1)對于高差較大的場地合理進行規(guī)劃利用,避免過度對地形進行改造。通

過利用高差合理利用凹地做地下室或下沉庭院,達到為地下空間提供采光通風,

形成不同高度的入口空間,形成景觀微地形,借助地形組織場地排水等作用。

2)對于較為平整的場地避免過度進行堆土設計。合理采取復層綠化、屋頂

綠化、垂直綠化增加場地綠化面積,設置采光通風井為地下空間提供采光通風,

設置透水地面、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等恢復場地的入滲能力,設置喬木、構

筑物遮陰降低場地的熱島強度等措施。

3)充分考慮后期場地施工的合理安排,分類收集、保存并利用原場地的表

層土。

(2)在舊城改造和城鎮(zhèn)化進程中,應盡量對場地內有利用或保護價值的既

有建筑納入建筑規(guī)劃中加以利用,避免大拆大建。若對既有建筑加以保留利用,

則應在規(guī)劃設計圖紙中應標明保留建筑的具體位置并進行說明。

【設計文件深度】

(1)設計說明:應對場地區(qū)位、原地形地貌,采取的保護措施等進行說明,

并明確是否符合城區(qū)規(guī)劃建設要求。

(2)項目區(qū)位圖:應體現(xiàn)項目所在區(qū)域位置。

(3)場地地形圖:應標明場地紅線范圍、豎向標高、原有地物、各類保護

區(qū)和文物古跡位置等。

2.2場地應無洪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威脅,無危險化學品、易燃易爆

2

危險源的威脅,無電磁輻射、含氧土壤等危害。

【設計要點】

(1)建筑場地與各類危險源的距離應滿足相應危險源的安全防護距離等控

制性要求;對于場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潛在危險源應采取必要的避讓、防護或控

制、治理等措施。其中,場地防洪設計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防洪標準》GB50201

及《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guī)范》GB/T50805的相關規(guī)定;抗震防災設計應符合現(xiàn)

行國家標準《城市抗震防災規(guī)劃標準》GB50413及《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

的相關規(guī)定;土壤中氫濃度的控制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huán)

境污染控制規(guī)范》GB50325的相關規(guī)定;電磁輻射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電磁

輻射防護規(guī)定》GB8702的相關規(guī)定。

(2)當建筑場地內存在地質災害嚴重的地段和多發(fā)的區(qū)域時,應編制地質

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包括場地穩(wěn)定性和場地工程建設適應性等內容)。

(3)對于可能存在污染源、電磁輻射(如電視廣播發(fā)射塔、雷達站、通信

發(fā)射臺、變電站、高壓電線等)、含氨土壤危害的項目,應由檢測機構出具相關

檢測報告。

(4)應根據(jù)地質勘探報告/環(huán)境影評估報告書(表)/土壤氮濃度專項檢測報

告、項目區(qū)位圖、場地地形圖和相關檢測報告等文件,對建筑場地內的各類危險

源、潛在危險源和不利地段進行綜合評價,并在建筑設計說明中提出相應的防護

措施建議。

【設計文件深度】

(1)設計說明:應根據(jù)規(guī)劃方案和相關檢測報告的等資料,提出相應的防

護措施要求。

(2)項目區(qū)位圖:應體現(xiàn)項目所在區(qū)域位置。

(3)場地地形圖:應標明場地紅線范圍、豎向標高、原有地物、地質災害

多發(fā)地段和潛在危險源位置等。

(4)環(huán)評報告書(表)/地勘報告:應體現(xiàn)場地是否有洪澇、滑坡、泥石流

等自然災害的威脅,是否有危險化學品、易燃易爆等危險源,是否存在電磁輻射、

含氨土壤等危害。

(5)土壤氨濃度專項檢測報告:如項目環(huán)評報告書(表)/地勘報告中未體

現(xiàn)土壤氨濃度信息,應進行專項檢測,并編制專項檢測報告。對于整體處于土壤

3

氯含量低背景或中背景區(qū)域,且工程場地不存在地質斷裂構造的項目,可不進行

土壤氨濃度檢測。

(6)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僅當項目場地內存在地質災害多發(fā)區(qū)或嚴

重的地段時編制,具體應包括場地穩(wěn)定性及場地工程建設適應性評定內容。

(7)污染源相關檢測報告或論證報告:僅當項目可能涉及污染源、電磁輻

射時提供。

2.3建筑規(guī)劃布局應滿足日照標準,且不得降低周邊建筑的日照標準。

【設計要點】

(1)應充分利用場地地形條件,采用錯位式布局等布局方式,優(yōu)化建筑平

面設計,盡量避免建筑自遮擋與相互遮擋的現(xiàn)象。

(2)建筑間距、建筑后退距離等規(guī)劃布局應符合當?shù)爻鞘幸?guī)劃管理技術規(guī)

定的相關規(guī)定,不應對周邊建筑帶來光污染,不應降低周邊建筑或場地的日照

標準。

(3)對建筑及周邊建筑的日照進行模擬分析,計算參數(shù)與計算結果應符合

當?shù)亟ㄖg距和日照管理規(guī)定的相關規(guī)定。

(4)本條中的“不降低周邊建筑的日照標準”是指:

1)對于新建項目的建設,應滿足周邊建筑及場地有關日照標準的要求;

2)對于改造項目分兩種情況:周邊建筑及場地改造前滿足日照標準的,應

保證其改造后仍符合相關日照標準的要求;周邊建筑及場地改造前未滿足日照

標準的,改造后不可再降低其原有的日照水平。

【設計文件深度】

(1)日照模擬分析報告:應使用項目所在地城鄉(xiāng)規(guī)劃行政主管部門認可的

計算軟件對標準中最低日照時數(shù)進行的模擬計算,日照模擬分析建模應包括地

塊周邊受影響或影響本項目日照的既有建筑(至少將從項目邊界計起的第二排

納入建模及分析)。

(2)設計說明:應概述項目場地和周邊的地形條件,并結合項目特征提出

規(guī)劃布局要求。

(3)總平面圖:應標明清晰的紅線,以及能反映本地塊與周邊地塊及建筑

的空間相鄰關系,明確項目中建筑單體之間的間距,以及與周邊相鄰近建筑的

4

間距(具體內容應與日照模擬分析報告保持一致)。

2.4節(jié)約集約利用土地。容積率為:0.5WR。

【設計要點】

(1)容積率應按以下方法計算:

1)項目用地性質明確且有獨立用地邊界時,其容積率應按所在地城鄉(xiāng)規(guī)劃

管理部門核發(fā)的建設用地規(guī)劃許可證規(guī)劃條件提出的容積率進行計算;

2)項目為某個綜合開發(fā)項目中的部分建筑時,依照建設用地規(guī)劃許可證的

規(guī)劃條件進行計算。

(2)容積率為0.5WR。

【設計文件深度】

(1)設計說明和總平面圖:應體現(xiàn)地上總建筑面積、容積率等技術經濟指

標。

(2)容積率計算書:應明確容積率的具體計算過程。

2.5場地內合理設置綠化用地。綠地率達到30%,綠地向社會公眾開放。

【設計要點】

(1)應優(yōu)化建筑布局,提供更多的綠化用地或綠化廣場,創(chuàng)造更加宜人的

公共空間,綠地率不宜低于30%;有條件的綠地或綠化廣場設置休憩、娛樂等

設施并定時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動空間。

(2)綠化用地的布局宜結合城市綠地系統(tǒng)規(guī)劃統(tǒng)籌考慮,宜靠近或直接連

接城市綠廊。

(3)當受用地條件限制,綠地率難以滿足要求時,不足部分綠地面積應采

取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的方式進行補償。其中:屋頂綠化補償面積為未計入綠

地率的屋頂綠化面積,垂直綠化補償面積為建筑物受陽外墻面實際綠化區(qū)域的

面積。

【設計文件深度】

(1)設計說明:應提出場地綠地率的要求及綠地向社會公眾開放措施的說

明。

(2)總平面圖:應包括項目總用地面積、綠地位置、綠地面積、綠地率等

5

技術經濟指標。

(3)屋頂綠化和垂直綠化設計文件:采用屋頂綠化和垂直綠化措施的項目,

應標明相應位置,并提供面積計算書。

2.6合理開發(fā)利用地下空間。地下建筑面積與總用地面積之比達到0.5,同時地

下一層建筑面積與總用地面積的比率不超過70%o

【設計要點】

(1)地下建筑面積與總用地面積之比不小于0.5,同時地下一層建筑面積與

總用地面積的比率不超過70%o

(2)由于地下空間的利用受諸多因素制約,因此未利用地下空間的項目應

提供相關說明,經論證場地區(qū)位和地質條件、建筑結構類型、建筑功能或性質

確實不適宜開發(fā)地下空間的,不受本條限制。

【設計文件深度】

(1)設計說明:應提出地下建筑面積與總用地面積之比及地下一層建筑面

積與總用地面積的比率要求。

(2)相關計算書:提供地下建筑面積與總用地面積之比及地下一層建筑面

積與總用地面積的比率計算書。

2.7場地內環(huán)境噪聲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聲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3096的規(guī)定。

【設計要點】

(1)應依據(jù)場地環(huán)評報告書(表)中對場地內及周邊環(huán)境噪聲的監(jiān)測值進

行總平面圖設計,并說明場地周邊環(huán)境噪聲是否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聲環(huán)境質量

標準》GB3096的規(guī)定。

(2)若項目場地環(huán)評報告書(表)中無環(huán)境噪聲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應提供場地內

及周邊環(huán)境噪聲模擬分析報告。

(3)若不滿足有關規(guī)定,應說明所采取的隔聲降噪方法和措施。

【設計文件深度】

(1)環(huán)評報告書(表):應包含場地內及周邊環(huán)境噪聲的監(jiān)測值。

(2)環(huán)境噪聲模擬分析報告:若項目場地環(huán)評報告書(表)中無環(huán)境噪聲

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應提供場地內及周邊環(huán)境噪聲模擬分析報告。

6

(3)設計說明:應依據(jù)場地環(huán)評報告書(表)中對場地內及周邊環(huán)境噪聲

的監(jiān)測值或環(huán)境噪聲模擬分析報告,對場地內及周邊環(huán)境噪聲情況進行說明,若

不滿足有關規(guī)定,應說明所采取的隔聲降噪方法和措施。

2.8場地內風環(huán)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動舒適和建筑的自然通風。

1、冬季典型風速和風向條件下,建筑物周圍人行區(qū)風速低于5m/s,且室外

風速放大系數(shù)小于2;

2、過渡季、夏季典型風速和風向條件下,場地內人活動區(qū)不出現(xiàn)渦旋或無

風區(qū)。

【設計要點】

(1)設計時具體可采取如下設計策略優(yōu)化場地風環(huán)境:

1)群體布局與主導風向成一定角度;為使室內風速達到最大,建筑單體布

置應迎向當?shù)爻鞘邢募局鲗эL向。建筑宜采用南北朝向。若群體布置,宜使建筑

群與主導風向成30°-60°夾角。加大入射角等于加大通風間距,避免產生風影

區(qū),妨礙下風向建筑通風。

2)采用底層架空形式的建筑宜在場地冬季主導風向一側設置防風墻等措施,

防止冬季冷風滲透,止匕外,對于交通干道周邊的建筑需同時考慮防噪問題。

3)合理布置植被綠化與景觀水體。植被對建筑通風的主要影響有兩個方面。

首先,樹木的布置對氣流會產生的一定的阻擋、導流與緩和;其次,植被本身對

空氣質量與舒適性有較強的改善作用。進風口附近的水面或綠化,在夏季有明顯

的降溫效果,有利于產生更舒適的氣流。

(2)止匕外,對于受場地環(huán)境條件限制,無法通過布局調整優(yōu)化室外風環(huán)境

的項目,應提出詳細分析報告,經規(guī)劃主管部門審批同意后可放寬要求。

【設計文件深度】

(1)設計說明:應明確場地內風環(huán)境優(yōu)化設計要求。

(2)室外風環(huán)境模擬分析報告:在方案規(guī)劃設計時,應根據(jù)室外風環(huán)境模

擬分析報告,優(yōu)化室外風環(huán)境設計,以達到條文相關數(shù)據(jù)指標要求。

2.9場地與公共交通設施具有便捷的聯(lián)系。

1、場地出入口到達公共汽車站的步行距離不超過500m,或到達軌道交通

7

站的步行距離不超過800m;

2、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聯(lián)系公共交通站點。

【設計要點】

(1)當項目周邊無現(xiàn)有或已規(guī)劃的公共交通網絡時,應先確定出入口位置,

根據(jù)該場地出入口到達公共車站的步行距離不超過500m或到達軌道交通站的步

行距離不超過800m的要求,向當?shù)亟煌ú块T提出相關建議。

(2)“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聯(lián)系公共交通站點”是指通過空間的合理組織將

建筑室內空間與軌道交通站場連通,設計專用的步行通道減少行人繞行、便捷

地與城市道路的步行系統(tǒng)相連等,例如:通過架設天橋將建筑與公交站點相連,

建筑的部分空間與地面軌道交通站點出入口直接連通,為減少到達公交站點的

繞行距離設置專用人行通道,地下空間與地鐵站點直接相連等。

【設計文件深度】

(1)設計說明:應明確場地周邊的公共交通設施情況,場地出入口到達公

共交通設施的距離,以及便捷人行通道的設置情況。

(2)總平面圖:應包括建筑與公共交通站點連通的專用通道、連接口等內

容。

(3)場地周邊公共交通設施布局圖:應標明公共公共汽車站點、軌道交通

站點位置、名稱,場地出入口到達公共交通站點的步行線路及距離,以及建筑

與公共交通站場連通的專用通道、連接口等內容,并與規(guī)劃總平面的相關內容

一致。

2.10合理設置停車場所。

【設計要點】

(1)設置非機動車停車設施。非機動車停車設施的設置應規(guī)模適度、布局

合理、符合使用者的出行習慣,且應有遮陽防雨措施。

(2)辦公樓、研發(fā)樓等類型大型公共建筑配建的地下停車庫停車位數(shù)量應

不少于總配建停車位數(shù)量的80%o

(3)合理配建機動車充電設施。按照不低于停車位數(shù)量20%的比例配建充

電設施或預留建設安裝條件。

【設計文件深度】

8

(1)設計說明:對非機動車停車設施、機動車停車場、機動車充電設施的

設置及配置比例提出要求。

(2)總平面圖:應標明非機動車停車設施、機動車停車場、機動車充電設

施的具體位置。

2.11充分利用場地空間合理設置綠色雨水基礎設施,合理規(guī)劃地表與屋面雨水

徑流,對大于lOhnP的場地應進行雨水專項規(guī)劃設計。

1、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等有調蓄雨水功能的綠地和水體的面積之和占綠

地面積的比例達到30%;

2、合理銜接和引導屋面雨水、道路雨水進入地面生態(tài)設施,并采取相應的

徑流污染控制措施。

【設計要點】

(1)綠色雨水設施包括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屋頂綠化、植被淺溝、雨

水截流設施、滲透設施、雨水塘、雨水濕地、景觀水體、對功能調蓄設施等。

(2)綠色雨水設施的設置應滿足以下要求:

1)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等有調蓄雨水功能的綠地和水體的面積之和占綠

地面積的比例應達到30%;

2)通過植物截流、土壤過濾滯留處理小流量徑流雨水等方式合理銜接和引

導屋面雨水、道路雨水進入下凹式綠地、植草溝、樹池等地面生態(tài)設施;

(3)當場地面積大約10hn?時應進行雨水專項規(guī)劃設計。

【設計文件深度】

(1)設計說明:應明確以下內容:

1)場地內綠色雨水基礎設施的設置要求;

2)地下一層建筑面積與總用地面積的比例小于70%的要求;

3)利用植物截流、土壤過濾滯留處理小流量徑流雨水等方式合理銜接和引

導屋面雨水、道路雨水進入下凹式綠地、植草溝、樹池等地面生態(tài)設施的要求。

(2)總平面圖:應標明綠色雨水設施位置。

2.12結合場地自然條件,對建筑的體形、朝向、樓距、窗墻比等進行優(yōu)化設計。

【設計要點】

9

(1)如建筑窗墻比小于0.5,可直接達標。

(2)若建筑的體形、朝向、窗墻比、樓距不能滿足要求,需進行體形和圍

護結構的設計調整優(yōu)化,并進行節(jié)能動態(tài)負荷驗算,如驗算滿足要求,則可判

斷為優(yōu)化設計達標。

【設計文件深度】

(1)設計說明:應明確項目場地內建筑的布局和朝向,并根據(jù)實際情況提出

深化設計要求(如是否需要進行優(yōu)化設計)。

(2)總平面圖:應標明項目場地內建筑的布局、間距和朝向。

2.13建筑造型要素應簡約,且無大量裝飾性構件。

【設計要點】

(1)應考慮裝飾性構件的功能性,避免采用沒有功能的純裝飾性構件,造

成建筑材料的浪費。設計說明中應要求盡量避免采用純裝飾性構件。

(2)沒有功能的純裝飾性構件主要包括:

1)建筑外立面上不具備功能性作用的純裝飾性構件,如飄板、格珊、構架

等;

2)單體建筑的屋頂?shù)忍巻渭優(yōu)樽非髽酥拘孕Ч漠愋螛嫾缜?、塔、?/p>

面等;

3)高度超過規(guī)范最低要求的2倍的女兒墻;

4)群體建筑紅線范圍內單純?yōu)樽非髽酥拘孕Ч漠愋螛嫾绐毩⒅?、豎

塔、球等。

(3)純裝飾性構件的造價不應高于建筑總造價的5%。。

【設計文件深度】

設計說明:應要求盡量避免采用純裝飾性構件,并明確造價比例控制要求。

2.14建筑形體不應選用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2016

版)中規(guī)定的特別不規(guī)則和嚴重不規(guī)則的建筑形體。

【設計要點】

應重視其平面、立面和豎向剖面的規(guī)則性,擇優(yōu)選用規(guī)則或不規(guī)則形體,

禁止采用特別不規(guī)則和嚴重不規(guī)則的形體。除砌體結構、單層空曠建筑、大跨

10

屋蓋建筑、地下建筑、木結構建筑外,其他建筑應在建筑設計說明中要求不得

選用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2016版)中規(guī)定的特別不

規(guī)則和嚴重不規(guī)則的建筑形體。

【設計文件深度】

設計說明:應要求不得選用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

(2016版)中規(guī)定的特別不規(guī)則和嚴重不規(guī)則的建筑形體。

2.15建筑平面、空間布局合理,沒有明顯的噪聲干擾。主要功能房間的室內噪

聲級低于現(xiàn)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guī)范》GB50118中低限標準限值和

高要求標準限值的平均值。

【設計要點】

應根據(jù)項目環(huán)評報告書(表)等資料對建筑外部噪聲(如周邊交通噪聲、

社會生活噪聲、工業(yè)噪聲等)進行分析,合理確定建筑物的防噪間距、朝向及

平面布置,優(yōu)化建筑內部空間布局,減輕建筑內外部噪聲的影響,保障主要功

能房間的室內噪聲級低于現(xiàn)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guī)范》GB50118中

低限標準限值和高要求標準限值的平均值,并滿足以下要求:

(1)噪聲敏感建筑物或房間應遠離噪聲源,噪聲不敏感的建筑物或房間可

作為隔聲屏障。

(2)變配電房、水泵房等設備用房的位置不應設置噪聲敏感房間的正下方

或正上方。

【設計文件深度】

(1)設計說明:應明確項目建筑與各類噪聲源的分布情況,主要功能房間

的室內允許噪聲級,以及具體的降噪措施要求。

(2)總平面圖:應體現(xiàn)場地內交通干道布置,建筑(群)與周邊道路及其

他噪聲源的距離,以及各類隔振降噪設施的位置。

(3)建筑平面圖:應體現(xiàn)建筑空間、各層平面布局,以及建筑設備機房、

電梯間等噪聲源的位置。

2.16建筑主要功能房間具有良好的戶外視野。主要功能房間能通過外窗看到室

外自然景觀,無明顯視線干擾。

11

【設計要點】

(1)對于會議室、辦公室或者酒店客房等主要功能區(qū)域宜能通過地面以上

0.8~2.3m高度處的外窗看到室外自然環(huán)境,沒有構筑物或周邊建筑物造成明顯視

線干擾。

(2)醫(yī)院病房、酒店客房等有私密性要求的房間應合理布置,避免視線干

擾。

(3)體育館、展覽館、博物館等對戶外視野要求不高的建筑可適當放寬。

【設計文件深度】

(1)總平面圖:應標明場地內建筑的具體布局。

(2)建筑平、立、剖面圖:應合理設置外窗位置,使得主要功能房間能通

過外窗看到室外自然景觀,無明顯視線干擾。

2.17改善建筑室內天然采光效果。主要功能房間有合理的控制眩光措施。地下

空間平均采光系數(shù)20.5%的面積達到首層地下室面積的5%。

【設計要點】

(1)應在建筑布局、場地布置、地下室設計以及人防范圍確定時,應充分

考慮建筑自然采光的條件。

(2)對于設置地下室的項目,主要可采用下沉廣場、天窗、采光井、反光

板、和導光管系統(tǒng)改善地下空間的天然采光。對于非人防地下空間,平均采光

系數(shù)不小于0.5%的面積應達到其首層面積的5%。

【設計文件深度】

設計說明:應對建筑自然采光設計提出要求,相關設計圖紙中落實。對于

設置地下室的項目,應提出改善地下室天然采光的措施要求。

12

3初步設計

3.1總平面與建筑

3.1.1場地應無洪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威脅,無危險化學品、易燃易

爆危險源的威脅,無電磁輻射、含氨土壤等危害。

【設計要點】

(1)建筑場地與各類危險源的距離應滿足相應危險源的安全防護距離等控

制性要求;對于場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潛在危險源應采取必要的避讓、防護或控

制、治理等措施,對場地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質應采取有效的治理與防護措施

進行無害化處理。其中,場地防洪設計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防洪標準》GB50201

及《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guī)范》GB/T50805的相關規(guī)定;抗震防災設計應符合現(xiàn)

行國家標準《城市抗震防災規(guī)劃標準》GB50413及《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

的相關規(guī)定;土壤中氨濃度的控制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huán)

境污染控制規(guī)范》GB50325的相關規(guī)定;電磁輻射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電磁

輻射防護規(guī)定》GB8702的相關規(guī)定。

(2)當項目場地內存在不利地段或潛在危險源時,應根據(jù)規(guī)劃方案和相關

檢查報告的等資料,在建筑、結構設計說明中簡述項目場地內不利地段和各類

潛在危險源的防護措施要求及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辦法,并在相關設計圖紙中

予以落實。

【設計文件深度】

(1)建筑設計說明:應根據(jù)規(guī)劃設計和相關檢測報告的等資料,提出相應

的防護措施要求。

(2)場地地形圖:應標明場地紅線范圍、豎向標高、原有地物、地質災害

多發(fā)地段和潛在危險源位置等。

(3)初步設計圖:落實場地內不利地段和各類潛在危險源的防護技術措施。

(4)環(huán)評報告書(表)/地勘報告:應體現(xiàn)場地是否有洪澇、滑坡、泥石流

等自然災害的威脅,是否有危險化學品、易燃易爆等危險源,是否存在電磁輻

射、含氨土壤等危害。

(5)土壤氯濃度專項檢測報告:如項目環(huán)評報告書(表)/地勘報告中未體

13

現(xiàn)土壤氮濃度信息,應進行專項檢測,并編制專項檢測報告。對于整體處于土壤

氨含量低背景或中背景區(qū)域,且工程場地不存在地質斷裂構造的項目,可不進行

土壤氮濃度檢測。

(6)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僅當項目場地內存在地質災害多發(fā)區(qū)或嚴

重的地段時編制,具體應包括場地穩(wěn)定性及場地工程建設適應性評定內容。

(7)污染源相關檢測報告或論證報告:僅當項目可能涉及污染源、電磁輻

射時提供。

3.1.2場地內不應有排放超標的污染源。

【設計要點】

建筑場地內不應存在未達標排放或者超標排放的污染源,與建筑專業(yè)相關的

主要為垃圾堆等固態(tài)污染源。若有相應污染源,項目應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并達

到無超標污染物排放的要求。

【設計文件深度】

(1)環(huán)評報告書(表):應包括場地內各類污染源及其控制措施分析。

(2)建筑設計說明:應明確固體廢棄物(垃圾)的收集方式。

3.1.3種植適應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條件和體現(xiàn)地方特色的鄉(xiāng)土植物,其占場地全部植

物種類的比例不小于70%o

【設計要點】

景觀設計應盡量選用易維護、適應性強、病蟲害少的鄉(xiāng)土植物及外來適用

植物,在設計說明中對景觀設計植物種類的選用提出要求,并明確不小于70%

的配植比要求,具體植物種類詳見《湖南省綠色建筑評價標準》DBJ43/T314-2015

中表2“湖南主要鄉(xiāng)土植物及外來適用植物一覽表”。

【設計文件深度】

建筑設計說明:應對植物種類的選用及比例提出要求。

3.1.4場地內合理設置綠化用地,綠地率達到30%,綠地向社會公眾開放。

【設計要點】

應根據(jù)規(guī)劃設計文件要求(見2.5條)進行深化設計,提供更多的綠化用地

14

或綠化廣場,創(chuàng)造更加宜人的公共空間。并滿足以下要求:

(1)提出相應的綠化類型及技術實施措施,并編制場地綠地率計算報告,

綠地率不應小于30%;

(2)對綠地或綠化廣場向社會公眾開放提出相應措施及說明。

(3)當受用地條件限制,綠地率難以滿足要求時,不足部分綠地面積應采

取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的方式進行補償。其中:屋頂綠化補償面積為未計入綠

地率的屋頂綠化面積,垂直綠化補償面積為建筑物受陽外墻面實際綠化區(qū)域的

面積。

【設計文件深度】

(1)建筑設計說明:應標明場地綠地率指標,并對綠地向社會公眾開放措

施進行說明。

(2)總平面圖:應包括項目總用地面積、綠地位置、綠地面積、綠地率等

技術經濟指標。

(3)屋頂綠化和垂直綠化設計圖:采用屋頂綠化和垂直綠化措施的項目,

應按設計深度要求落實相關技術措施,并提供面積計算書。

3.1.5合理開發(fā)利用地下空間。地下建筑面積與總用地面積之比不小于0.5,同

時地下一層建筑面積與總用地面積的比率不大于70%o

【設計要點】

應根據(jù)規(guī)劃設計文件要求(見2.6條)進行深化設計,落實相關指標要求。

由于地下空間的利用受諸多因素制約,因此未利用地下空間的項目應提供

相關說明,經論證場地區(qū)位和地質條件、建筑結構類型、建筑功能或性質確實

不適宜開發(fā)地下空間的,不受本條限制。

【設計文件深度】

(1)建筑設計說明:應標明地下建筑面積與總用地面積之比及地下一層建

筑面積與總用地面積的比率指標。

(2)相關計算書:提供地下建筑面積與總用地面積之比及地下一層建筑面

積與總用地面積的比率計算書。

3.1.6建筑及照明設計應避免產生光污染。玻璃幕墻可見光反射比滿足現(xiàn)行國家

15

標準《玻璃幕墻光學性能》GB/T18091-2000相關要求。

【設計要點】

(1)當建筑設置玻璃幕墻時,其可見光反射比(被物體表面反射的光通量

與入射到物體表面的光通量之比)不應大于0.2。

(2)對于非玻璃幕墻建筑本條直接達標。

【設計文件深度】

建筑設計說明:應明確項目是否設置玻璃幕墻,設置時應提出玻璃幕墻可

見光反射比不大于0.2的要求。

3.1.7場地內環(huán)境噪聲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聲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3096的規(guī)定。

【設計要點】

應根據(jù)規(guī)劃設計文件要求(見2.7條)進行深化設計,并滿足以下要求:

(1)應依據(jù)場地環(huán)評報告書(表)中對場地內及周邊環(huán)境噪聲的監(jiān)測值進

行總平面圖設計,并說明場地周邊環(huán)境噪聲是否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聲環(huán)境質量

標準》GB3096的規(guī)定。

(2)若項目場地環(huán)評報告書(表)中無環(huán)境噪聲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應提供場地內

及周邊環(huán)境噪聲模擬分析報告。

(3)若不滿足有關規(guī)定,應說明所采取的隔聲降噪方法和措施,并在相關

設計圖紙中落實。

【設計文件深度】

(1)環(huán)評報告書(表):應包含場地內及周邊環(huán)境噪聲的監(jiān)測值。

(2)環(huán)境噪聲模擬分析報告:若項目場地環(huán)評報告書(表)中無環(huán)境噪聲

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應提供場地內及周邊環(huán)境噪聲模擬分析報告。

(3)建筑設計說明:應依據(jù)場地環(huán)評報告書(表)中對場地內及周邊環(huán)境

噪聲的監(jiān)測值或環(huán)境噪聲模擬分析報告,對場地內及周邊環(huán)境噪聲情況進行說明,

若不滿足有關規(guī)定,應說明所采取的隔聲降噪方法和措施。

3.1.8場地內風環(huán)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動舒適和建筑的自然通風。

1、冬季典型風速和風向條件下,建筑物周圍人行區(qū)風速低于5m/s,且室外

風速放大系數(shù)小于2;

16

2、過渡季、夏季典型風速和風向條件下,場地內人活動區(qū)不出現(xiàn)渦旋或無

風區(qū)。

【設計要點】

應根據(jù)規(guī)劃設計文件要求(見2.8條)進行深化設計,相比較規(guī)劃設計文件

若無調整,則沿用規(guī)劃設計階段模擬結果;若有調整,應按初步設計要求,利

用流體動力學(CFD)計算方法,依據(jù)不同季節(jié)典型風向、風速,重新對場地內

建筑單體或群體(含周邊山體)的外部風環(huán)境進行模擬復核,并滿足條文相關指

標及技術要求。

【設計文件深度】

(1)建筑設計說明:應明確場地內風環(huán)境優(yōu)化設計要求。

(2)室外風環(huán)境模擬分析報告:相比較規(guī)劃設計文件若無調整,則沿用規(guī)

劃設計階段模擬結果;若有調整,則重新對場地風環(huán)境進行模擬分析,以達到

條文相關數(shù)據(jù)指標要求。

3.1.9采取措施降低熱島強度。喬木、構筑物和建筑日照投影的遮陰面積之和占

紅線范圍內戶外活動場地面積的比例應達到20%o

【設計要點】

(1)戶外活動場地包括步道、庭院、廣場、游憩場和停車場。喬木遮陰面

積應按成年喬木的樹冠正投影面積計算;構筑物遮陰面積應按構筑物正投影計算;

建筑日照投影遮陰面積應按夏至日8:00-16:00內有4h處于建筑陰影區(qū)域的戶外

活動場地面積計算。

(2)對于學校操場、交通樞紐停車場等特殊活動區(qū)可不計入戶外活動場地。

【設計文件深度】

(1)建筑設計說明:應提出喬木、構筑物和建筑日照投影的遮陰面積之和

占紅線范圍內戶外活動場地面積的比例要求。

(2)總平面圖:應包括喬木、構筑物和建筑日照投影的遮陰措施等內容。

3.1.10場地與公共交通設施具有便捷的聯(lián)系。

1、場地出入口到達公共汽車站的步行距離不超過500m,或到達軌道交通

站的步行距離不超過800m;

17

2、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聯(lián)系公共交通站點。

【設計要點】

應根據(jù)規(guī)劃設計文件要求(見2.9條)進行深化設計,落實相關指標,并滿

足以下要求:

(1)當項目周邊無現(xiàn)有或已規(guī)劃的公共交通網絡時,應先確定出入口位置,

根據(jù)該場地出入口到達公共車站的步行距離不超過500m或到達軌道交通站的步

行距離不超過800m的要求,向當?shù)亟煌ú块T提出相關建議。

(2)“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聯(lián)系公共交通站點”是指通過空間的合理組織將

建筑室內空間與軌道交通站場連通,設計專用的步行通道減少行人繞行、便捷

地與城市道路的步行系統(tǒng)相連等,例如I:通過架設天橋將建筑與公交站點相連,

建筑的部分空間地面軌道交通站點出入口直接連通,為減少到達公交站點的繞

行距離設置專用人行通道,地下空間與地鐵站點直接相連等。

【設計文件深度】

(1)建筑設計說明:應明確場地周邊的公共交通設施情況,場地出入口到

達公共交通設施的距離,以及便捷人行通道的設置情況。

(2)總平面圖:應包括建筑與公共交通站點連通的專用通道、連接口等內

容。

(3)場地周邊公共交通設施布局圖:應標明公共公共汽車站點、軌道交通

站點位置、名稱,場地出入口到達公共交通站點的步行線路及距離,以及建筑

與公共交通站場連通的專用通道、連接口等內容,并與規(guī)劃總平面的相關內容

一致。

3.1.11場地內人行通道采用無障礙設計。

【設計要點】

場地內人行通道、場地內人行通道與場地外人行通道的連接處、建筑入口

等位置,均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GB50763的相關要求設置無

障礙設施。

【設計文件深度】

(1)建筑設計說明:應提出場地內人行通道的無障礙設置要求。

(2)總平面圖:應包括場地內人行通道、場地內人行通道與場地外人行通

18

道的連接處、建筑入口等位置的無障礙設施措施等內容。

3.1.12合理設置停車場所。

【設計要點】

應根據(jù)規(guī)劃設計文件要求(見2.10條)進行深化設計,并滿足以下要求:

(1)設置非機動車停車設施。非機動車停車設施的設置應規(guī)模適度、布局

合理、符合使用者的出行習慣,且應有遮陽防雨措施。

(2)辦公樓、研發(fā)樓等類型大型公共建筑配建的地下停車庫停車位數(shù)量應

不少于總配建停車位數(shù)量的80%o

(3)合理配建機動車充電設施。按照不低于車位數(shù)量20%的比例配建充電

設施或預留建設安裝條件。

【設計文件深度】

(1)總平面圖:應根標明非機動車停車設施的具體位置、地面停車場的具

體位置。

(2)總平面圖經濟技術指標:應注明地上地下停車位數(shù)量、充電設施停車

位數(shù)量,并計算出地下停車位比例及充電設施停車位數(shù)量占停車位總數(shù)量比例。

3.1.13充分利用場地空間合理設置綠色雨水基礎設施,合理規(guī)劃地表與屋面雨

水徑流,對大于10hm2的場地應進行雨水專項規(guī)劃設計。

1、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等有調蓄雨水功能的綠地和水體的面積之和占綠

地面積的比例達到30%;

2、合理銜接和引導屋面雨水、道路雨水進入地面生態(tài)設施,并采取相應的

徑流污染控制措施。

【設計要點】

應根據(jù)規(guī)劃設計文件要求(見2.11條)進行深化設計,并滿足以下要求:

(1)綠色雨水設施包括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屋頂綠化、植被淺溝、雨

水截流設施、滲透設施、雨水塘、雨水濕地、景觀水體、對功能調蓄設施等。

(2)綠色雨水設施的設置應滿足以下要求:

1)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等有調蓄雨水功能的綠地和水體的面積之和占綠

地面積的比例應達到30%;

19

2)通過植物截流、土壤過濾滯留處理小流量徑流雨水等方式合理銜接和引

導屋面雨水、道路雨水進入下凹式綠地、植草溝、樹池等地面生態(tài)設施;

(3)當場地面積大約lOhn?時應進行雨水專項規(guī)劃設計。

【設計文件深度】

(1)建筑設計說明:應明確以下內容:

1)場地內綠色雨水基礎設施的設置要求;

2)地下一層建筑面積與總用地面積的比例小于70%要求;

3)利用植物截流、土壤過濾滯留處理小流量徑流雨水等方式合理銜接和引

導屋面雨水、道路雨水進入下凹式綠地、植草溝、樹池等地面生態(tài)設施的要求。

(2)總平面圖:應標明綠色雨水設施位置。

3.1.14合理選擇綠化方式,科學配置綠化植物。采用喬、灌、草結合的復層綠

化,種植區(qū)域覆土深度不小于1.2m,排水能力滿足植物生長需求。

【設計要點】

(1)應合理選擇、科學配置植物物種。設計說明中應要求采用喬、灌、草

結合的復層綠化形式,種植區(qū)覆土深度及排水能力等技術措施應滿足植物生長

需求,相關技術措施應在設計圖紙中落實。

(2)樓層6層及以下,高度在24米以下的建筑平屋頂可綠化部位需全部

采用屋頂綠化。

(3)屋頂可綠化部分是指除設備、管路、樓梯間及太陽能集熱板等部位之

外的屋頂。

【設計文件深度】

(1)總平面設計說明:應對采用喬、灌、草結合的復層綠化及保證植物生

長需求提出要求。

(2)建筑設計說明:應要求采用屋頂綠化。

3.1.15建筑設計應符合國家和地方現(xiàn)行有關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中強制性條文的

規(guī)定。

【設計要點】

建筑設計應滿足以下標準規(guī)范要求:《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GB50176、

20

《建筑外門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GB7106、《建筑幕墻》

GB/T21086、《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GB50189、《湖南省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

計標準》DBJ43003等。

【設計文件深度】

建筑設計說明:應對建筑熱工性能指標提出具體要求,并概述相關建筑節(jié)

能措施。

3.1.16對于有空調通風采暖需求的建筑,如采用集中供暖、通風與空調系統(tǒng),

合理設置室外的機組、冷卻塔、水泵等設備的位置;采用分體和單元式空調的

建筑,統(tǒng)一設置室內外機位置。在保證空調運行效率的情況下,減少噪聲對室

內外環(huán)境的干擾。

【設計要點】

(1)對于采用集中供暖、通風與空調系統(tǒng)的建筑,冷卻塔及放置在建筑外

部的冷熱源機組、水泵、風機等均屬于振動和噪聲較大的設備,應會同暖通專

業(yè)進行合理布置,應保證不對附近室內外工作和生活產生較大的噪聲影響,且

不影響外立面美觀的要求。

(2)分體及單元式空調室外機、室內機位置的擺放對制冷制熱效率有很大

影響。對于采用分體空調方案的建筑,在建筑設計中應統(tǒng)一規(guī)劃室外機安裝位

置,同時應為空調室外機提供美觀、遮陽、通風及防止氣流短路的措施,并且

防止室內機與室外機連管過長等,以保證空調機的效率、節(jié)約能源。

【設計文件深度】

建筑設計說明:應對相關設備系統(tǒng)的設置提出要求,并在相關設計圖紙中

予以落實。

注:本條還應由暖通專業(yè)進行深化設計(見3.4.3條)。

3.1.17結合場地自然條件,對建筑的體形、朝向、樓距、窗墻比等進行優(yōu)化設

計。

【設計要點】

應根據(jù)規(guī)劃設計文件要求(見2.12條)進行深化設計,大型公共建筑如窗

墻比都低于0.5,可直接達標。如不能滿足窗墻比都低于0.5的要求,需進行體

21

形和圍護結構的設計調整優(yōu)化,并進行節(jié)能動態(tài)負荷驗算,如驗算滿足要求,

則可判斷為優(yōu)化設計達標。

【設計文件深度】

(1)建筑設計說明:應明確項目場地內建筑的布局、間距和朝向,并根據(jù)

實際情況提出施工圖階段的深化設計要求(如是否需要進行優(yōu)化設計)。

(2)總平面圖:應標明項目場地內建筑的布局和朝向。

3.1.18建筑能獲得良好的通風。

1、外窗可開啟面積比例應達到30%;

2、玻璃幕墻透明部分可開啟面積比例應達到5%。

【設計要點】

(1)玻璃幕墻指透明的幕墻,背后有非透明實體墻的純裝飾性玻璃幕墻不

在本條要求范圍內。

(2)本條應按單棟建筑整體核算其可開啟面積比例。為簡單起見,可將玻

璃幕墻活動窗扇的面積認定為可開啟面積,而不再計算實際的或當量的可開啟

面積。

(3)對于有嚴格的室內溫濕度要求、不宜進行自然通風的建筑或房間(如

展覽歷史文物、特殊藝術品及其他對室內溫濕度有嚴格要求如W±2℃、或者恒

溫恒濕的展館,實驗室等),可不執(zhí)行本條要求。

(4)當建筑層數(shù)大于18層或建筑高度大于50米時,18層以上或50米以

上部分可不執(zhí)行本條要求。

【設計文件深度】

建筑設計說明:應提出建筑外窗或玻璃幕墻的可開啟面積比例要求。

3.1.19采用通風間層保溫隔熱屋面、蓄水屋面或植被屋面,其面積占可利用屋

面面積的比例不小于50%o

【設計要點】

(1)采用保溫隔熱屋面,可有效降低夏季建筑室內的熱負荷,同時保證冬

季的熱舒適。湖南地區(qū)較為常用的保溫隔熱屋面的做法有:通風間層保溫隔熱

屋面(空氣間層平均高度2450mm)、蓄水屋面和植被屋面等。

22

(2)隔熱保溫屋面占可利用屋面面積的比例應達到50%以上。

(3)坡屋面如設有屋面架空層及老虎窗、通風百葉等通風構造措施,可視

為通風間層保溫隔熱屋面。

(4)超高層建筑可不執(zhí)行本條要求。

【設計文件深度】

建筑設計說明:應明確哪些屋面采用通風間層保溫隔熱屋面(空氣間層平

均高度2450mm)、蓄水屋面或植被屋面,并要求其面積占可利用屋面面積的

比例達到50%以上。

3.1.20不得采用國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設計要點】

項目選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應符合《建設事業(yè)“十一五”推廣應用和限制

禁止使用技術(第一批)》(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公告第659號)、《墻體

保溫系統(tǒng)與墻體材料推廣應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

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公告第1338號)和《湖南省建筑節(jié)能技術、工藝、材料、設備推

廣應用目錄》的相關規(guī)定。當上述文件中對墻體材料的規(guī)定不一致時,應按《墻

體保溫系統(tǒng)與墻體材料推廣應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術》的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

【設計文件深度】

建筑設計說明:應要求不得采用國家、湖南省和當?shù)爻鞘薪够蛳拗剖褂?/p>

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3.1.21建筑造型要素應簡約,且無大量裝飾性構件。

【設計要點】

應根據(jù)規(guī)劃設計文件要求(見2.13條)進行深化設計,并滿足以下要求:

(1)純裝飾性構件的造價不應高于所在單棟建筑總造價的5%0o

(2)沒有功能的純裝飾性構件主要包括:

1)不具備遮陽、導光、導風、載物、輔助綠化等作用的飄板、格柵和構架;

2)單純?yōu)樽非髽酥拘孕Ч乃⑶?、曲面等異型構件?/p>

3)女兒墻高度超過標準要求2倍以上的部分;

4)群體建筑紅線范圍內單純?yōu)樽非髽酥拘孕Ч漠愋螛嫾?,如獨立柱、豎

23

塔、球等。

(3)對有純裝飾性構件的項目應以單棟建筑為單元進行造價比例核算,各

單棟建筑均應符合相應建筑類型的造價比例要求。單棟建筑的總造價是指該建

筑的土建、安裝工程總造價,不包括征地等其他費用。對于地下室相連而地上

部分分開的項目可按照項目整體進行計算,而不以地上單棟建筑為計算單元。

【設計文件深度】

建筑設計說明:應要求盡量避免采用純裝飾性構件,并明確造價比例控制

要求。

3.1.22公共部位土建工程與裝修工程一體化設計。

【設計要點】

建筑設計時應提前考慮公共部位土建與裝修一體化設計要求,避免在裝修時

對已有建筑進行打鑿、穿孔。

【設計文件深度】

建筑設計說明:應要求建筑公共部位(包括建筑樓梯間、電梯間、洗手間、

大廳、中庭、貨運通道、車庫等)進行土建與裝修一體化設計。

3.1.23辦公、商場類建筑可變換功能的室內空間采用可重復使用的隔斷(墻)

圍合的建筑面積與建筑中可變換功能的室內空間面積比值大于30%0

【設計要點】

(1)可重復使用隔斷(墻)比例為實際采用的可重復使用隔斷(墻)圍合

的建筑面積與建筑中可變換功能的室內空間面積值的比值。

(2)可變換功能的室內空間是指除走廊、樓梯間、電梯間、衛(wèi)生間、設備

機房、公共管井以外的地上室內空間(有特殊隔聲、防護及特殊工藝需求的空間

不計入),以及作為商業(yè)、辦公用途的地下空間。

(3)可重復使用的隔斷是指使用可再利用材料組裝、可單獨拆除的的隔斷

(墻),其在拆除過程中基本不影響與之相接的其它隔斷(墻),拆卸后可再次

利用。主要包括:大開間敞開式辦公空間內的矮隔斷(墻)、玻璃隔斷(墻)、

預制板隔斷(墻)、特殊設計的可分段拆除的輕鋼龍骨水泥壓力板或石膏板隔斷

(墻)和木隔斷(墻)等。可重復使用的隔斷(墻)的判定關鍵點在于其具備可

24

拆卸節(jié)點,在拆除過程中基本不影響與之相接的其它隔墻,并且拆卸后可進行再

次利用。

【設計文件深度】

建筑設計說明:應要求可重復使用隔斷(墻)比例不小于30%。

3.1.2460%以上建筑材料選用距施工現(xiàn)場500km以內生產的建筑材料。

【設計要點】

500km(建筑材料的最后一個生產工廠或場地到施工現(xiàn)場的距離)范圍內生

產的建筑材料的質量占建筑材料總質量的比例應達到60%以上。

設計階段應提前提出使用要求,為施工工作開展提供依據(jù)。

【設計文件深度】

建筑設計說明:應提出施工現(xiàn)場500km以內生產的建筑材料質量占建筑材

料總質量的比例應達到60%以上的要求。

3.1.25采用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環(huán)材料用量比例不少于10%o

【設計要點】

(1)可再利用材料是指在不改變所回收物質形態(tài)的前提下,可以進行材料

的直接再利用,或經過再組合、再修復后再利用的材料。包括砌塊、磚、瓦、料

石、管道、預制混凝土板、木材、鋼材、部分裝飾材料等。

(2)可再循環(huán)材料是指對無法進行再利用的材料,通過改變物質形體生成

另一種材料,即可實現(xiàn)多次循環(huán)利用的材料。包括鋼、鑄鐵、銅、銅合金、鋁、

鋁合金、不銹鋼、玻璃、塑料、石膏制品、木材、橡膠等。

(3)部分建筑材料既可以直接再利用又可以回爐后再循環(huán)利用,例如標準

尺寸的鋼結構型材等。

【設計文件深度】

建筑設計說明:應提出采用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環(huán)材料用量比例不少于

10%的要求。

3.1.26建筑平面、空間布局合理,沒有明顯的噪聲干擾。主要功能房間的室內噪

聲級低于現(xiàn)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guī)范》GB50118中低限標準限值和

25

高要求標準限值的平均值。

【設計要點】

應根據(jù)規(guī)劃設計文件要求(見2.15條)進行深化設計,保障主要功能房間的

室內噪聲級低于現(xiàn)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guī)范》GB50118中低限標準

限值和高要求標準限值的平均值,并滿足以下要求:

(1)當存在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采取相應的隔振降噪措施:

1)噪聲敏感建筑沿交通干線兩側布置;

2)產生噪聲的民用建筑附屬設施(如鍋爐房、水泵房)可能對噪聲敏感建

筑物產生干擾;

3)噪聲敏感房間布置在臨街一側或與噪聲源相鄰。

(2)噪聲敏感建筑物或房間應遠離噪聲源,噪聲不敏感的建筑物或房間可

作為隔聲屏障。

(3)變配電房、水泵房等設備用房的位置不應設置噪聲敏感房間的正下方

或正上方。

(4)衛(wèi)生間排水鼓勵采用同層排水、旋流彎頭等措施。

【設計文件深度】

(1)建筑設計說明:應明確項目建筑與各類噪聲源的分布情況,提出將噪

聲敏感的房間遠離噪聲源布置,主要功能房間的室內允許噪聲級,以及具體的

降噪措施要求。

(2)總平面圖:應體現(xiàn)場地內交通干道布置,建筑(群)與周邊道路及其

他噪聲源的距離,以及各類隔振降噪設施的位置。

(3)建筑平面圖:應體現(xiàn)建筑空間、各層平面布局,以及建筑設備機房、

電梯間等噪聲源的位置。

3.1.27主要功能空間的外墻、隔墻、樓板和門窗的空氣聲隔聲性能應滿足《民

用建筑隔聲設計規(guī)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樓板的撞擊聲隔聲性能應低于

低限標準限值和高要求標準限值的平均值。

【設計要點】

主要功能空間的外墻、隔墻、樓板和門窗的空氣聲隔聲性能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

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guī)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土建裝修一體化設計

26

的建筑樓板撞擊聲隔聲性能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guī)范》GB

50118中的低限標準限值和高要求標準限值的平均值。

【設計文件深度】

建筑設計說明:應提出外墻、隔墻、樓板和門窗的隔聲性能要求。

3.1.28建筑主要功能房間具有良好的戶外視野。主要功能房間能通過外窗看到

室外自然景觀,無明顯視線干擾。

【設計要點】

應根據(jù)規(guī)劃設計文件要求(見2.17條)進行深化設計,并滿足以下要求:

(1)對于會議室、辦公室或者酒店客房等主要功能區(qū)域宜能通過地面以上

0.8~2.3m高度處的外窗看到室外自然環(huán)境,沒有構筑物或周邊建筑物造成明顯視

線干擾。

(2)醫(yī)院病房、酒店客房等有私密性要求的房間應合理布置,避免視線干

擾。

(3)體育館、展覽館、博物館等對戶外視野要求不高的建筑可適當放寬。

【設計文件深度】

(1)總平面圖:應標明場地內建筑的具體布局。

(2)建筑平、立、剖面圖:應合理設置外窗位置,使得主要功能房間能通

過外窗看到室外自然景觀,無明顯視線干擾。

3.1.29主要功能房間60%以上面積的采光系數(shù)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采光設

計標準》GB50033的要求。

【設計要點】

(1)60%(面積比例)以上主要功能房間的采光系數(shù)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

筑采光設計標準》GB50033的相關規(guī)定。

(2)建筑平面設計合理布局,大進深房間有相應的采光措施,并提供建筑

室內光環(huán)境模擬報告。

(3)對于不需要考慮天然采光的房間(如檔案保管室、暗室以及商場中的

KTV房間、酒吧空間等),可不執(zhí)行本條要求。

【設計文件深度】

27

(1)建筑設計說明:應提出主要功能房間的采光系數(shù)要求。

(2)室內光環(huán)境模擬分析報告:有大進深功能空間的建筑,應提供建筑室

內光環(huán)境模擬報告。

3.1.30改善建筑室內天然采光效果。主要功能房間有合理的控制眩光措施。地

下空間平均采光系數(shù)20.5%的面積達到首層地下室面積的5%。

【設計要點】

應根據(jù)規(guī)劃設計文件要求(見2.18條)進行深化設計,并滿足以下要求:

(1)應在建筑布局、場地布置、地下室設計以及人防范圍確定時,應充分

考慮建筑自然采光的條件。

(2)對于設置地下室的項目,主要可采用下沉廣場、天窗、采光井、反光

板、和導光管系統(tǒng)改善地下空間的天然采光。對于非人防地下空間,平均采光

系數(shù)不小于0.5%的面積應達到其首層面積的5%。

(3)對于眩光控制,應在設計說明中對眩光值的控制措施和控制值進行專

項說明。

【設計文件深度】

(1)建筑設計說明:應對建筑自然采光設計提出要求,相關設計圖紙中落

實。對于設置地下室的項目,應提出改善地下室天然采光的措施要求。

(2)室內光環(huán)境模擬分析報告:有大進深功能空間的建筑,應提供建筑室

內光環(huán)境模擬報告。

3.1.31優(yōu)化建筑空間、平面布局和構造設計,改善自然通風效果。在過渡季典

型工況下,不少于60%的主要功能房間的平均自然通風換氣次數(shù)不小于2次/h。

【設計要點】

(1)若建筑因存在大進深內區(qū)等原因,導致難以依靠自然風壓與熱壓實現(xiàn)

自然通風時,應進行自然通風優(yōu)化設計或窗型設計。

(2)當條件限制無法設置可開啟窗扇時,應設置通風換氣裝置實現(xiàn)全新風

運行。

【設計文件深度】

建筑設計說明:應對主要功能房間的通風換氣情況提出要求。

28

3.1.32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動空間設有無障礙設施。

【設計要點】

無障礙設施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G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