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高級中學高一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1頁
第二高級中學高一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2頁
第二高級中學高一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3頁
第二高級中學高一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4頁
第二高級中學高一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高級中學高一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卷(含解析)牡丹江市第二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月考

語文

考生注意

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20分鐘。

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qū)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4小題,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材料一:

(一)盡量少說否定話

尋找歷史真相,下斷語時,對肯定的斷語比較容易有把握,只要你找到了可信的史料,縱然只有一條,有時也可以下肯定的斷語。如說某人某年某月出生,某事發(fā)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你只要提出可信的證據(jù),就可作一判斷。但否定的判斷就不容易,也可說極其困難,尤不可因為自己沒有見到正面的史料,就否定有某件事的存在。因為過去發(fā)生的事,只有少數(shù)記錄下來;有記錄的,又未必一直傳到現(xiàn)在;而現(xiàn)在保存的記錄,自己也未必都已看到。所以個人所知道的、所掌握到的史料都極有限,不能因為自己沒有看到可以肯定那件事的史料,就否定有那件事。這個道理極其明顯,但人們常常違犯這一鐵的規(guī)律,而輕易說否定話。

例如,伯希和在《交廣印度兩道考》中說:“唐以前中國人開拓云南與東京(今河內)交通事,今尚無跡可尋。六世紀初年之《水經注》似未言及此。"

其實,《水經注》中記漢代由交趾(今河內)通益州郡(今滇池東宜良縣)的水陸道有兩段一百余字,可謂相當詳悉。《漢書》《三國志》《華陽國志》也都有這條路的史料。伯希和沒有詳考古籍,就說無跡可尋,又未詳看《水經注》,就說“未言及此”,這都是輕下否定斷語的毛病。但伯希和終究為一老練的史學家,在“未"字前著一“似”字,這就大大減輕了錯誤的責任。這不是滑頭,而是謹慎,也是我們極當取法的態(tài)度。

又如,岑仲勉先生在《中外史地考證·前言》中說:“漢唐在玉門西未見驛傳之記載。"

岑先生認為玉門以西到了元代才開始置驛傳。其實唐代玉門以西早已置驛,而且史料極多。不過岑先生只說“未見驛傳之記載”,比說“沒有驛傳之記載"又好得多!

(二)不要忽略反面證據(jù)

研究一個問題,在最初期剛著手的時候,自己可能毫無意見;但到某一階段,甚至剛剛開始不久,自己心中往往已有一個想法,認為事實真相該是如何。此時以后,自不免特別留意與自己意見相契合的證據(jù),也就是能支持自己意見的證據(jù);但切要記著,同時更須注意與自己意見相反的證據(jù)。這點極其重要,不能忽略。換言之,要注意關于這個問題的所有各方面的史料,不能只留意有利于自己意見的史料,更不能任意抽出幾條有利于自己意見的史料。犯這種毛病的人極多,喜歡提概括性新見解的學人,尤其容易犯這種毛病?,F(xiàn)在舉個極有影響力的例子于下。

莊季裕的《雞肋編》中寫道:“昔汴都數(shù)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今駐蹕吳越,山林之廣,不足供樵蘇?!?/p>

這是講北宋汴京燃料的一條極好資料,但不免過分夸張。有一位當今國際知名的日本學者,從這條史料發(fā)揮,引了頗多史料作輔證,認為石炭(即煤)是北宋京師開封府一般人民生活中的主要燃料,認為這是一次燃料革命。這項概括性的結論,誠然很動聽,顯得光輝有魄力;一般學人也多風從其說,以為定論。但仔細看來,不無問題。按莊季裕這條筆記的主旨或許在說臨安燃料的困難情況,緬懷往日的汴京,比對之下,不免有所夸張與虛美。其實北宋汴京的燃料恐怕仍以薪柴為主,至少薪柴與石炭參半。我不是研究宋史的人,宋代的史書文集看得很少,稍稍留意,已見很多汴京燒柴的史料,時間自北宋初期到末期都有,足以證明,整個北宋時代,汴京城里一般市民生活以及燒窯所用的燃料,薪柴至少仍占極重要的地位;不但一般市民,就是皇宮中也仍有燒柴薪的??梢宰C明莊季裕的話絕對是夸張的回憶,不足據(jù)為實證!若據(jù)莊氏此說,以為汴京一般市民燃料以石炭為主,甚至稱為燃料革命,認為是中國近古文明進步的推動力,恐怕絕非事實!

(三)轉引史料必須檢查原書

引用史料最好都是自己搜集的,但有時也不免轉引他人已用的史料。但轉引史料,為慎重計,必須檢查原書。若原書已佚,或自己找不到,則須說明轉引自何處。若為不常見的史料,縱已查對原文,仍當注明原引者。何以要檢查原書呢因為原引的人往往引錯,不查原文,就跟著錯了。

南宋的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介紹隋朝時的明州慶元府,引《隋書·地理志》云:“(慶元)川澤沃衍,風俗澄清,海陸珍異所聚,蕃漢商賈并湊。"據(jù)此,似乎隋代明州慶元府地方已是國際貿易港。但檢視《隋書·地理志》原文,并無“蕃漢”二字,二字是王象之所誤加。這是因為作者是南宋人,其時明州已為對外通商口岸,設市舶司,所以無意中加上這兩個字。若不檢查原文,只根據(jù)此條,說明州地方在隋代已是國際貿易港,豈不大錯!

(摘編自嚴耕望《治史三書》)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唐以前中國人開拓云南與河內交通之事,在史料中早有記載,而伯希和對此并未詳查。

B.喜歡提概括性新見解的學人,常常只留意有利于自己意見的史料,而忽視相反的證據(jù)。

C.莊季裕認為:北宋時,汴京市民的燃料以石炭為主,這是中國近古文明進步的推動力。

D.王象之的《輿地紀勝》中引《隋書·地理志》時加了“蕃漢"二字,與歷史事實相悖。

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尋找歷史真相時,只要找到了史料,縱然只有一條,就可以下肯定的斷語。

B.研究歷史問題,如果只留意與自己意見相契合的證據(jù),結論很可能不正確。

C.在歷史研究中,要小心鑒別史料,對有過分夸張傾向的資料應當謹慎對待。

D.在轉引史料時,應該查閱原書,以避免因為原引的人引錯而自己跟著犯錯。

3.下列選項中,不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文本第三部分觀點的一項是()(3分)

A.“轉引別人論著中的史料,更須慎重行事。記得自己治史之初,張澤咸先生特別告誡我,凡是看到別人引用的史料,務須查對原書?!保ㄍ踉ぁ吨芜|宋金史雜談》)

B.“不要為圖省事而輕信二三手轉引的史料。應自己動手去核實,盡量查到準確可信的原始文獻,然后做出有根據(jù)的判斷。"(張希坡《廣州武漢國民政府法制改革研究》)

C.《輿地紀勝》引用《隋書·地理志》說隋代會稽郡“市埒二京,人雜五方,俗類京口,東通吳、會,南接江湖,西連都邑”。但檢視《隋書·地理志》的原文,這一段是綜述古揚州風俗的。

D.一位研究生引用《三國志》中曹彪“徙封吳王,五年改封壽春縣"的文字,斷言《三國志》中的“徙封”是指封地遷徙,“改封"只是改封名號而封地沒有遷徙。事實上,他忽視了原文中許多封地遷徙的“改封”的例子。

4.在第一部分末尾,作者為什么認為“未見驛傳之記載"比“沒有驛傳之記載”好得多?(6分)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5~7題。

將進酒

燕安

三月初的北方山村,積雪賴在家家戶戶房頂、糧囤、溝坎、路邊,春天還遠。

常友全走得很快,看見廟墻上“威鎮(zhèn)邊關"四個大字,才緩下腳步。廟門半開,常友全低頭斜身跨過門檻。頭頂窄小的木質匾額“楊家廟”還是原來的。春聯(lián)是村里人自己裁紅紙寫的,剛出正月已經四角飛起,泛出粗鄙的脂粉色。

小林給他打電話的時候,說這老頭是韓國小老板,愿意花高價雇他當向導爬長城。常友全想了想“威鎮(zhèn)邊關"那四個褪色的字,就答應了。

韓國小老頭兒穿著灰色的長款羽絨服,黑色線帽和黑色圍巾,黑框眼鏡架在瘦骨嶙峋的臉上。他看到常友全,客氣地躬身行禮,用生硬的漢語慢慢地說:“你——好,你好,我——是金——子——光……”

第二天,空氣清新,陰霾盡散,除了刮點小風有點冷,天氣可真是不賴,山路還算好走。

“這古北口的長城啊,主要是明朝修的。誰修的呢?戚繼光。你知道戚繼光嗎?抗擊倭寇的英雄。"

常友全慢慢說著,目光投向遠山,不太管金子光能不能聽懂。

金子光一會兒看翻譯,一會兒連連點頭,鏡片后面,圓圓的小眼睛發(fā)亮:“長城的敵樓都有名字嗎?我們這個,叫什么名字?”

“咱們這個樓,叫將軍樓。"

“將軍樓,是戚繼光將軍嗎?”

常友全用力搖頭:“關麟征將軍。一九三三年三月,大概就是現(xiàn)在這個節(jié)氣吧,關將軍在古北口指揮部隊打日本鬼子。這個樓子就是他的臨時指揮點。他五處受傷,渾身上下跟血葫蘆似的,身邊十多個衛(wèi)兵都犧牲了。"

常友全很少跟游客說這么多,他只是帶路的。遇到這位“韓國人”,他想多說說。

“那年啊,關將軍帶兵從南方急調過來,大部分還穿著單衣草鞋,裝備也不行。這一場仗打下來,我們死傷了六萬多人。尸身完整的都資助了一副棺材送回去了。拼不成完整尸首、分辨不出是誰的三百多個兵啊,一層葦席,一層尸身,合葬在村口的肉丘墳。"

“這就是長城抗戰(zhàn)。雖然失敗了,也擊斃了不少日本鬼子。我們國歌里唱的,用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那段歌詞,就是從這里來的。哎——你怎么了?”

金子光捂著胸口,面色慘白,極為痛苦地跪在了地上。

常友全心說完了完了,想試探一下,不會真把金子光敲打過去了吧?這要真死在這里,麻煩可就大了,警察那邊還好說,有監(jiān)控呢,涉及外國人,可別出什么外交糾紛,給國家捅婁子!

常友全過去一把扶住金子光,想把他從地上攙起來。金子光一手死死抓住胸口的衣服,一手用力擺了擺后扶在膝蓋上,他大口呼吸,頭垂到胸前,不說話,也不起來。

常友全蹲在金子光旁邊,緊張地盯著他,金子光慢慢抬起頭來,小眼睛里充滿了淚水,嘴巴哆嗦著,他對著常友全說中文:“對不起。"來回說了好幾遍,又把頭低下,對著常友全的翻譯軟件斷斷續(xù)續(xù)地說:

“對不起。我不是——韓國人,我是——日本人?!?/p>

猜測落了實,常友全心里沉甸甸像摞滿了青黑的城磚??粗菪】莞傻慕鹱庸夤蛟诜e雪的地上,大口喘著氣,吸溜著鼻涕,說話斷斷續(xù)續(xù),常友全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我的爸爸,他只是個普通鄉(xiāng)下農民,日子過不下去了,糊里糊涂被拉去參軍,到中國不到一個月就死了。我媽媽打聽了很久,才知道他死在了古北口的長城邊。"

“請問,”金子光撐著地面,慢慢站了起來,膝蓋、小腿上都是雪和土,他不管,只小心翼翼看著常友全,“我能不能——給我爸爸——敬點酒?"

“什么?酒?山上哪有酒?”常友全驚訝。

金子光蹣跚過去,拉開大背包的拉鏈,把里面的東西一樣一樣掏出來。

四瓶精裝的茅臺酒,一字碼開。

這——合適嗎?常友全腦子里飛速地運轉。

金子光重新跪下,躬身叩首,額頭抵在疊在地面的雙手上:“求求您,讓我給父親敬個酒吧!"

常友全咬咬牙,走出敵樓,背對著金子光,腦袋里嗡嗡嗡的,仰望著澄澈的藍天發(fā)呆。

酒香四溢。茅臺酒的香氣,借著風野性地飄散開來。常友全回頭,見金子光雙手各執(zhí)一瓶茅臺,均勻倒在敵樓四周,邊繞圈,邊說著什么,這次是日語,常友全聽不懂,也懶得翻譯。

金子光也許因為心愿達成,精神頭很好,走前金子光又給了常友全兩千塊錢。常友全推辭。金子光很堅決:“謝謝你。我這輩子——沒有遺憾了。還有——”金子光低下頭,嘴巴縮到圍脖里面,“那些——回不去家的中國兵,替我拜一下吧,我——不敢,對不起!對不起!"金子光彎下腰。

常友全心里好像著了一團暗火。

一早,常友全把兩個鼓鼓囊囊、紅藍相間的大編織袋背上將軍樓那個山頭的時候,后背竟然冒汗了。打開袋子的拉鎖,把里面的東西一樣一樣掏出來。

都是酒。

竹葉青、汾酒、劍南春、五糧液、茅臺……

常友全隨手拿起離他最近的一瓶老酒,紅皮茅臺。他打開蓋,那股霸道而清冽的香氣馬上躥入他的鼻孔。常友全沒忍住,喝了一口,嗓子眼兒、食道、胃里都燒灼起來,好像身體深處被點著了一把火。

常友全走出敵樓,慢慢傾倒瓶身,把茅臺酒倒在雪地上。他不會唱什么歌,腦子里轟鳴著的只有國歌的旋律,但是喉頭像打了結,唱不出來。他囁嚅了半天,倒第二瓶汾酒的時候,才說出話來:

“來晚了,你們,別怪我。這么多年了,光想著,給楊家修廟,也沒想起,給你們做點兒啥。對不住啊,我還不如個小日本!聽老輩人說,身子不全,魂魄回不了家。這么多年了,你們——你們……敬你們!今天,咱爺們兒好好喝一頓,喝了酒,不想家!”

太陽金紅圓滿,碧空澄澈如玉,千里雪原中,萬里長城上,這一場豪飲,酣暢淋漓!

(節(jié)選自《小說月報》2023.6)

5.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窄小的匾額從未更換,脂粉色的春聯(lián)四角飛起,“威鎮(zhèn)邊關"四個字已經褪色,這些都說明了楊家廟的破舊、衰敗。

B.常友全想了想“威鎮(zhèn)邊關”字,答應小林為韓國老頭做向導,賺取高額報酬,是為了用賺來的錢重新修整楊家廟。

C.當金子光拿出四瓶精裝的茅臺酒、提出祭奠父親的請求時,常友全腦子里飛速地運轉,他在思考如何拒絕金子光。

D.小說結尾,常有全祭奠英烈,“竹葉青、汾酒、劍南春、五糧液、茅臺”,全是名酒,借此表達內心深深的愧疚。

6.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開篇的環(huán)境描寫介紹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與結尾處的環(huán)境描寫形成照應。

B.作者對金子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和語言描寫,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常友全有意講述了長城抗戰(zhàn)的故事,暗示了他對金子光產生了懷疑,也為下文金子光的坦白做了鋪墊。

D.“常友全心里好像著了一團暗火”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傳達出他內心的自責、焦灼等豐富的情感。

7.小說在首尾處都提及楊家廟,分析其在小說中的作用。(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3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題。

文本一: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欲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夫材之用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

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畫策而利害得,治國而國安利,此其所以異于人也。上之人茍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則雖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異于眾,況其下者乎馬之在廄也,駑驥雜處,求其所以異者蓋寡。及其引重車,不屢策,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當是之時,使駑馬并驅,則雖傾輪絕勒,不舍晝夜而追之,遼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騏驥與駑駘別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為天下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銖量其能而審處之。如是則士之愚縈鄙陋者,皆能奮其所知以效小事,況其賢能智力卓犖者乎嗚呼!后之在位者,蓋未嘗求其說而試之以實也,而坐曰天下果無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噫!今天下蓋嘗患無材。吾聞之,六國合縱而辯說之材出,劉、項并世而籌畫戰(zhàn)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謨謀諫諍之佐來。此數(shù)輩者,方此數(shù)君未出之時,蓋未嘗有也;人君茍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廣,人物之眾,而曰果無材者,吾不信也。

(節(jié)選自王安石《材論》)

文本二:

古之取士,取于盜賊,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盜賊、夷狄之事可為也,以賢之所在而已矣。夫賢之所在貴,而貴取焉;賤,而賤取焉。是以盜賊、夷狄,雖奴隸之所恥,而往往登之朝廷;而繩趨尺步、華言華服者,往往擯棄不用。何則天下之能繩趨而尺步、華言而華服者眾也。朝廷之政、郡國之事,非特如此而可治也。彼雖不能繩趨而尺步、華言而華服,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則居此位可也。布衣寒士而賢,則用之;公卿子弟而賢,則用之;巫醫(yī)方技而賢,則用之;胥史賤吏而賢,則用之。

(節(jié)選自蘇洵《廣士》)

8.材料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在答題卡上相應位置寫上斷句處字母。(3分)

夫材A之用B國C之棟梁也D得之E則安F以榮G失之且則亡以辱。

9.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患,意為擔憂,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出則無敵國外患者"的“患”字含義相同。

B.茍,意為如果,與《赤壁賦》中“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中的“茍”字含義相同。

C.銖,本是古代重量單位,重量為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銖量,這里形容極精細地衡量、推究。

D.巫醫(yī),古代巫和醫(yī)不分,巫主要以祝禱、占卜為業(yè),也為人治病。與《師說》中的“巫醫(yī)"含義相同。

10.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安石認為人才和一般人的區(qū)別在于,人才遇到事情時能夠把事情治理好,出謀劃策時能夠分清利害關系,治理國家能使國家安定。

B.王安石認為在馬棚里很難辨別出良馬和劣馬,而在二者一起拉車趕路時,則能夠看出劣馬即使拉斷韁繩,晝夜不停,也追趕不上良馬。

C.王安石用劉邦、項羽、唐太宗等人的例子,說明如果國君真正渴求人才,會激勵人才的出現(xiàn),提醒當時的統(tǒng)治者應該廣泛地尋求人才。

D.蘇洵認為古人常從盜賊、夷狄中選拔人才,循規(guī)蹈矩、言辭堂皇、服飾華美的人,往往舍棄不用,因此提倡應多從身份卑賤的人中選拔人才。

11.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于人哉?

(2)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6分)

(1)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12~13題。

村行

王禹偁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shù)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xiāng)。

1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首聯(lián)照應題目,點明地點和時令,寫出了詩人信馬徐行、觀賞山野景色的悠然興致。

B.第二聯(lián)上下句構成對比,生動地表現(xiàn)出山中有時喧響有時靜穆的景象。

C.第三聯(lián)描繪棠梨樹葉落紅如胭脂、蕎麥花開宛如白雪一片且飄香的景象,展現(xiàn)山村絢麗多彩的秋景。

D.尾聯(lián)上下兩句設為問答:抒發(fā)了詩人由處界景物所觸發(fā)的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13.對這首詩的分析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全詩抒發(fā)的是詩人觀賞山村美麗景色時悠然自得的心情。

B.詩的主旨是表達詩人對美麗幽靜山村的由衷贊美與向往。

C.全詩情景交融,詩人思鄉(xiāng)的惆悵心情已經滲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寫之中。

D.詩中通過情緒的陡然轉折,表現(xiàn)了詩人深藏于內心、隨時會被觸發(fā)的懷鄉(xiāng)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10分)

14.(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老師的追問,曾晳推脫不愿表達說道:“異乎三子者之撰”??鬃訛榱舜蛳念檻]回應道“?"。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自夸能治“千乘之國”,依據(jù)是“”,直接原因是“”。

(3)《諫太宗十思疏》中用對比的手法來說明竭誠待人和輕視他人而帶來不同結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諫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_____________,”的結論。

(5)《諫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應該選拔有才能的人,聽取好的意見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本題共10小題,20分)

15.下面加點的詞語活用現(xiàn)象不相同的一項的是()

A.人君當神器之重___輕暖不足于體與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弱固不可以敵強

C.比及三年,可使足民抑王興甲兵,危士臣

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然后從而刑之,是網民也

16.下列各句中,句式特點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技經肯綮之未嘗B.何由知吾可也

C.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D.不吾知也

1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若無罪而就死地___就:走向

B.異乎三子者之撰___撰:志向

C.度,然后知長短___度:丈量

D.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作:興建

1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A.夫子哂之(微笑)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說、說道)

B.子路率爾而對曰(輕率,不加考慮的樣子)加之以師旅(軍隊)

C.足以察秋毫之末(視力)擇善而從之(善良)

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憎恨)必浚其泉源(疏通)

1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與例句不同的一項是()

例句:曾皙后

A.無以,則王乎___B.風乎舞雩

C.如會同,端章甫___D.必固其根本

20.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居則曰(平日、平常)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愛護)

毋吾以也(同“已”,止)

B.永保無疆之休(休息)

攝乎大國之間(夾處)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傷痛、哀憐)

C.董之以嚴刑(懲罰)

比及三年(等到)

如五六十(或者)

D.且知方也(道,指合乎禮義的行事準)

宗廟之事(諸侯祭祀祖先的處所)

如其禮樂(至于)

21.下列句子按句式分類,正確的一組是()

①臣未之聞也

②申之以孝悌之義

③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

④至于怨誹之多

⑤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⑥慮壅蔽

⑦百姓之不見保

⑧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A.①④/②⑦/③⑧/⑤⑥

B.①⑤/②⑦/③④/⑥⑧

C.①⑤/②③⑧/⑥⑦/④

D.①④/②⑦/③⑧/⑤⑥

22.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詞類活用與其他項不同的是()

A.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B.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C.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D.欲辟土地,朝秦楚

23.下列各句中不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A.役聰明之耳目___B.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C.因其固然___D.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4.下列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寡固不可以敵眾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①故以羊易之也②挾太山以超北海

C.①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②天下可運于掌

D.①而不足以舉一羽②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四、語言文字運用(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5~27題。

1943年,張文裕收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在美工作期間,很多中國留學專家紛紛勸說他加入美國國籍:憑你的聰明才智,留在美國會有很好的前途。張文裕對此回答道:“要入美國籍,何須到今天!我們生為中國人,回國的信念是不會變的。"一句樸實的話語,恰似一聲驚雷,炸響在這些勸說者的靈魂深處。1949年,新中國成立,國家的建設在滿目瘡痍中起步,①,急需各類科研人才,張文裕對回歸祖國懷抱充滿了無限的期盼。但是,國際形勢風云變幻,1950年爆發(fā)朝鮮戰(zhàn)爭,中美關系陷入僵局。盡管張文裕無數(shù)次地遞交回國申請,但結果都是②。直到1956年,③的張文裕終于回到“魂牽夢繞”的祖國。

回國后,張文裕滿腔熱情地投入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中。1965年,在他的提議下,我國在云南的高山上成功建造了大云霧室,這使我國宇宙線的研究工作得到突破性進展。雖然張文裕工作繁忙,仍躬身力行地為大學生們講課,給研究所內的工作人員講解有關高能物理的前沿。

人生若沒有追求,就像山峰沒有清泉的滋潤,再宏偉也沒有靈氣;就像樹木沒有藤蘿的纏繞,再茂盛也會孤獨。正如他自己所說的:“生活清苦沒什么,重要的是有所追求;人間的冷眼也沒什么,關鍵在于要有志氣。"張文裕以一顆赤子之心立鴻鵠之志,雖飽經磨難,但救國之心不改、報國之志不變、愛國之情不減。

25.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3分)

26.下列選項和文中畫橫線句子中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3分)

A.建筑的“文章”有“大文章"或“小品”?!按笪恼?如宮殿、廟宇等。

B.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礦冶學院”幾個字。

C.他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個植物學家的極限,連藏族同事都稱他“鐘大膽"。

D.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fā)揚國光"。

27.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稍鰟h少量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4分)

四、寫作(60分)

2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說:“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看來,審美是一種生活方式,懂得審美是幸福的源泉。

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同學說:“現(xiàn)實很骨感,我們的生活‘三點一線’,哪有美感可言?"也有的同學說:“為了給他人留下好印象,無論學習多忙,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還有的同學說:“追求美是一種小資情調,而且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我是中學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

結合材料內容,寫一篇議論文,談談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敬鸢浮?.C2.A3.D

4.①“沒有驛傳之記載”的錯誤在于,因自己未見到驛傳的記載,就輕易否定驛傳記載的存在,極其武斷、草率。

②“未見驛傳之記載"表達的意思是沒有看到相關記載,但沒有輕易否定驛傳記載的存在。這種表述更為客觀、謹慎。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莊季裕認為……這是中國近古文明進步的推動力”根據(jù)原文“若據(jù)莊氏此說,以為汴京一般市民燃料以石炭為主,甚至稱為燃料革命,認為是中國近古文明進步的推動力"可知,“是中國近古文明進步的推動力”是根據(jù)莊季裕的記載推出的結論,并非莊季裕的觀點。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A.“只要找到了史料"錯誤。由原文“尋找歷史真相,下斷語時,對肯定的斷語比較容易有把握,只要你找到了可信的史料,縱然只有一條,有時也可以下肯定的斷語”可知,“史料"一詞范圍太寬,原文的表述是“可信的史料”;“就可以"太絕對,原文表述為“有時也可以”。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沒有驛傳之記載"的意思是沒有相關驛傳的記載,根據(jù)材料“岑先生認為玉門以西到了元代才開始置驛傳。其實唐代玉門以西早已置驛,而且史料極多”可知,錯誤在于因自己未見到驛傳的記載,就輕易否定驛傳記載的存在,極其武斷、草率。

“未見驛傳之記載"表達的意思是沒有看到相關記載,“未見”是沒有看見,而不是沒有,沒有輕易否定驛傳記載的存在。這種表述更為客觀、謹慎。

【答案】5.C6.A7.①開頭通過寫常友全想修整楊家廟,暗示了他具有愛國情懷,奠定了情感基調,為下文張本;

②結尾處常友全自責只想修整楊家廟,展現(xiàn)了愛國主義的歷史傳承,表達了不忘民族英雄、緬懷愛國英烈的情感,使小說主旨得到升華;

③首尾呼應,使結構更加完整。

【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如何拒絕金子光"錯誤。不是“拒絕”,而是“是否合適"。

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A.“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錯誤。沒有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背景。

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jié)、語段的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廟門半開,常友全低頭斜身跨過門檻。頭頂窄小的木質匾額‘楊家廟’還是原來的。春聯(lián)是村里人自己裁紅紙寫的,剛出正月已經四角飛起,泛出粗鄙的脂粉色"可知,開頭寫常友全修廟,廟里供奉的是保家衛(wèi)國的英靈,暗示了他具有愛國情懷,不管是古代的楊家將保家衛(wèi)國還是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都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調,為下文帶酒祭奠的高潮環(huán)節(jié)張本;

由原文“來晚了,你們,別怪我。這么多年了,光想著,給楊家修廟,也沒想起,給你們做點兒啥。對不住啊,我還不如個小日本!聽老輩人說,身子不全,魂魄回不了家。這么多年了,你們——你們……敬你們”可知,常友全話里的意思是責備自己沒有早點來祭奠埋葬在長城上的抗日英雄,自己只顧著修廟。從自責的心態(tài)中,讀者可以看到一顆真誠的愛國之心,歷史傳承崇尚英雄,表達了不忘民族英雄、緬懷愛國英烈的情感,使小說主旨得到升華;

由小說開頭提及的“楊家廟”,“常友全想了想‘威鎮(zhèn)邊關’那四個褪色的字,就答應了”應該是常友全想要當導游掙錢修廟,引出了后文金子光來到長城祭奠父親的情節(jié),也帶出了常友全受到啟發(fā),也來祭奠英靈的故事。結尾“這么多年了,光想著,給楊家修廟”,通過常友全自責,塑造了他崇尚英雄,不忘民族英雄的人物形象。首尾都寫到祭祀民族英雄的廟宇,達到前后呼應的效果,使結構更加完整。

【答案】8.BDG9.A10.D11.(1)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憑什么和一般人區(qū)別開呢?

【解析】8.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人才的作用就好像是國家的棟梁,得到人才,國家就會安定而繁榮;失去人才,國家就會滅亡而遭受恥辱。

“夫材之用”“國之棟梁也"是判斷句,主謂之間斷開,即B后斷句;“也”是句末語氣詞,在其后D處斷句;

“得之則安以榮"與“失之且則亡以辱”句式一致,G處斷句。

9.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和一詞多義的能力。

A.錯誤。擔憂/禍患。句意:國家所擔憂的,不是擔心人才不多。/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或外來的禍患。

B.正確。句意:在上層的人如果不能仔細地考察他。/如果不是我擁有的,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會去求取。

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多從身份卑賤的人中選拔人才"錯誤,由原文“古之人非以盜賊、夷狄之事可為也,以賢之所在而已矣。夫賢之所在貴,而貴取焉;賤,而賤取焉”可知,蘇洵認為任用人才以賢能為標準,沒有提倡多從身份卑賤的人中選拔人才。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人之有材能者”,定語后置句,正常的語序為“有材能之人者”;“形”,外表;“何以”,憑什么,根據(jù)什么;“異于人”,狀語后置句,正常的語序為“于人異”。

(2)好,追求;者……也……,判斷句;進,超過;句意1分。

參考譯文:

文本一:

國家所擔憂的,不是擔心人才不多,而是擔憂在上層的人不希望人才太多;不是擔心才士們不想有所作為,而是擔憂在上層的人不讓他們去干事。人才的作用就好像是國家的棟梁,得到人才,國家就會安定而繁榮;失去人才,國家就會滅亡而遭受恥辱。

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憑什么與一般人區(qū)別開呢?只有當他辦事,事情就能處理得好,出謀劃策就能趨利避害,治理國家就能使國家安定富強,這才是他不同凡人的地方。在上層的人如果不能仔細地考察他,慎重地使用他,那么,即使有皋、夔、稷、契那樣的才智,尚且不能使自己有別于一般人,何況那些才智比他低下的呢?馬在馬棚里,劣馬和好馬混雜在一起,尋找兩者不同的地方確實很少。等到好馬拉重車,不必多次鞭打,只要一拉韁繩,千里的路程就跑到了。在這個時候,讓劣馬和好馬并駕齊驅,那么即使車輪歪斜了,韁繩拉斷了,晝夜不停地追趕,劣馬還是遠遠地落在后面而趕不上。在這之后駿馬與劣馬就能區(qū)別開了。古代的君王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并不認為天下沒有人才,而是用盡一切方法去尋找人才、考察人才??疾烊瞬诺姆椒?,就在于給他才能相當?shù)墓ぷ髁T了,特別仔細地衡量人才的本領而慎重地任用。像這樣,即使愚昧淺陋的人也都能發(fā)揮他們的智能去干好小事,何況那些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英杰呢?唉!后世的君王,未曾考慮這個道理并且在實際中加以運用,卻空說天下真的沒有人才,也是沒有很好地考慮原因何在罷了。

唉!現(xiàn)在國家還常常擔心沒有人才。我聽說戰(zhàn)國時期六國合縱,辯論游說的人才就出現(xiàn)了;劉邦項羽并起相爭,出謀畫策、能征慣戰(zhàn)的人才就涌現(xiàn)了;唐太宗想天下大治,而出謀獻策、直言規(guī)勸的輔佐大臣就來到朝廷。這些人才,當那幾位君王還沒有出來時,他們也不曾被發(fā)現(xiàn);而當君王盼望人才時,這些人才就來到了。天下那么廣大,人物那么眾多,卻說的確沒有人才可用,我是不相信的。

文本二:

古代選擇人才,從盜賊小偷當中選擇,從外族人當中獲得。古代的人并不認為盜賊小偷、外族人那樣的事是可以做的,只是因為小偷強盜、外族人里面也有人才罷了。賢士在高貴的人中間,那么就從高貴的人中間選拔;若卑賤的人中有賢士,那么賢士就在卑賤的人中間選擇。因此盜賊小偷、外族人,即使是奴隸也認為他們可恥,可是(他們)往往能夠進入朝廷;相反,那些舉手邁步,循規(guī)蹈矩,言辭堂皇,服飾華美的人,常常被棄而不用。這是什么緣故呢?天下那些舉手邁步,循規(guī)蹈矩,言辭堂皇,服飾華美的人太多了。朝廷的政務、州郡的事務,并非這樣就能處理好的。那些人雖不能循規(guī)蹈矩,說堂皇的言辭,穿華美的服飾,但如果他們的才能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