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第四、五單元教案_第1頁
2021年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第四、五單元教案_第2頁
2021年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第四、五單元教案_第3頁
2021年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第四、五單元教案_第4頁
2021年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第四、五單元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1年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第四單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環(huán)

13.云和霧

1.教學內(nèi)容

本課是認識水在自然界的循環(huán)的第一課。將云和霧放進一課是因為這兩種天氣現(xiàn)象

在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樣的,狀態(tài)也是一樣的,只不過距離地表的遠近不同,

飄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霧。教材內(nèi)容主要包含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創(chuàng)設

情境,聚焦學習內(nèi)容,區(qū)分在登山的過程中不同視角的所見,山腰上的云即山腰上的霧,

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云和霧在本質(zhì)上是一回事。第二個活動做人造霧的實驗。因為是在實

驗室,接近地表的是霧,所以是造霧,而不是造云。這是一個典型的模擬實驗,也是本

節(jié)課唯一的動手活動,需要引導學生將模擬實驗的情況外推到實際情況中去,進而分析、

推導出自然界的霧是如何形成的。第三個活動是根據(jù)抽象的圖示,結(jié)合模擬實驗,解釋

云的成因。這是一個高度概括的過程,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概念水平。最后教材揭示出云

和霧的形成的科學概念。

2.教學目標

知道云和霧都是水蒸氣冷凝形成的,它們本質(zhì)上一樣,只是距離地表遠近不同。

能夠做人造霧的實驗,嘗試解釋霧的形成原因。

能夠通過模擬實驗及示意圖,解釋云和霧的形成過程。

3.重點與難點

重點:解釋云和霧的形成原因。

難點:做人造霧的實驗。

4.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材料:

量筒(500mL)、冰袋(或把冰塊放入保鮮袋)、溫水、線香、火柴。

5.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本37頁的一首小詩。

你說

你是高山上的云霧,

你說

你是草地上的露珠,

你說

你是飄灑在

江南的蒙蒙細雨,

你說

你是飛舞在

塞北的片片雪花。

2.學生朗讀這首小詩,想一想這首小詩里面寫到了哪些東西?這些東西有什么共同的特

點?

預設:

這首小詩寫到了高山上的云霧、草地上的露珠、江南的蒙蒙細雨、塞北的片片雪花。

3.這些都是水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學習第四單元一一水在自然界的

循環(huán),探究水的奧秘。

4.這一課,我們先來了解云和霧。

5.板書課題:13.云和霧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辨別云和霧

1.出示課本38頁的圖片,學生觀察這幅圖片,想一想圖中哪里是云?哪里是霧?山腳

下的人說山腰上有云,在山腰上的人說這里好大的霧啊,那么究竟是誰說的對呢?為什

么?

2.交流,預設:

對于山腳下的人來說,他們看到的是山腰上有云,而對于已爬到半山腰的人來說,他們身

處其中,看到的是則是霧。

這張圖是為了說明云和霧其實是一回事,只是它們所處的位置不同。距離觀察者所處地

表位置遠的是云,距離觀察者所處地表近的則是霧。在山上我們時常說云霧繚繞,其實就

是很難區(qū)分云與霧。

活動二:人造霧

1.教師引導:霧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下面我們動手來制造霧。

2.出示課本39頁人造霧的圖片,學生觀察這幅圖片,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初步了解

人造霧的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3.所需材料:量筒、溫水、線香、冰袋、冷水等等。

4.制造方法:

①往量筒內(nèi)倒入適量溫水,放入點燃的線香。

②移走線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觀察量筒內(nèi)的現(xiàn)象。

③用冷水代替溫水,重復步驟1、2,再觀察量筒內(nèi)的現(xiàn)象。

5.我們造霧的時候,為什么要在量筒中放入點燃的線香呢?

預設:

放入點燃的線香是為了增加空氣中漂浮的固體顆粒。

6.學生分小組進行活動,按照步驟制造霧,觀察量筒內(nèi)的現(xiàn)象。

全班交流

7.指生說一說移走線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量筒內(nèi)有什么現(xiàn)象?

預設:會看到量筒中有白氣產(chǎn)生。

8.如果用冷水代替溫水,量筒中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呢?

預設:如果用冷水代替溫水量筒中的水蒸氣很少,造霧效果不明顯。

9.實驗總結(jié)

(1)在造霧的活動中,為什么要在量筒中倒溫水,而不是熱水,也不是冷水?

如果往量筒中加熱水,那么熱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氣,遇到冷空氣會形成霧氣,還沒開始實

驗霧就顯現(xiàn)出來了。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氣少,造霧效果不明顯。用溫水溫度適

中,量筒內(nèi)水蒸氣適量,不會快速形成霧氣,便于觀察。

(2)用冰袋的目的是什么?

加冰袋是為了創(chuàng)設一個低溫環(huán)境,這樣水蒸氣遇冷會迅速凝結(jié)成小水滴,從而形成霧,這

是霧形成的條件之一。

(3)在量筒口出現(xiàn)的白氣是如何形成的?

白氣是水蒸氣在受冷條件下形成的。

(4)教師小結(jié):在這個實驗中,量筒中的溫水會蒸發(fā)出看不見的水蒸氣,當水蒸氣遇

到冰塊周圍的冷氣時,會凝結(jié)成許許多多非常小的小水滴,這些小水滴聚集在一起,漂

浮在量筒中,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xiàn)出白色,就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冒白氣的現(xiàn)象,這些

白氣實際是漂浮在量筒中的小水滴,而不是水蒸氣。

10.通過剛才制造霧的活動,現(xiàn)在我們知道自然界中的霧是如何形成的了吧?

預設:

霧是一種常見的天氣現(xiàn)象,當空氣中的水汽過于飽和,遇到溫度較低時,這些水汽就會

凝結(jié)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漂浮在低空,這就是霧。

活動三:探索云是怎么形成的

1.出示課本39頁下面的一幅圖片,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片,再根據(jù)剛才造霧的活動,

想一想云是怎么形成的?

預設:

云也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當空氣中的水氣過于飽和,遇到溫度較低的時候,這些水

汽就會凝結(jié)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這些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聚集在一起,漂浮在高空,就

形成了我們經(jīng)??吹降脑?。

2.出示課本39頁最后的一段文字:

云和霧都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jié)成的眾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們飄浮在高空就是云,

接近地表就是霧。

3.學生認真讀一讀這段文字,初步了解云和霧是怎樣形成的?云和霧又有什么區(qū)別?

全班交流

4.云和霧是如何形成的?

云和霧都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jié)成的眾多小水滴或者小冰晶。

5.云和霧又有哪些區(qū)別?

漂浮在高空的就是云,接近地面的就是霧。云和霧的位置不一樣。

三、課堂總結(jié)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初步認識了云和霧這兩種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了解了云和霧是

怎樣形成的,知道了云和霧都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jié)成的眾多小水滴或小冰晶,他

們漂浮在高空時就是云,接近地表的時候就是霧。課后,同學們可以查閱資料,了解更

多的有關(guān)云和霧的知識。

14.露和霜

1.教學內(nèi)容

本課承接第一課云和霧的認識與探究,介紹了另外兩種天氣現(xiàn)象一一露和霜。將這

兩種天氣現(xiàn)象放在一起也是因為其形成條件很接近,都是水蒸氣受冷凝結(jié)并附著在草木

或其他物體上,只是一個呈現(xiàn)液態(tài),是小水滴,一個呈現(xiàn)固態(tài),是小冰晶。教學內(nèi)容包

括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觀察比較露和霜的不同,整體感知它們在形態(tài)及形成條件上

的差異,這屬于經(jīng)驗層面的認知。第二個活動是人造露和霜,主要是模擬露和霜的形成

過程,兩個實驗放在一起做也是一種對比,兩者的形成條件差異主要是溫度不同。這是

本課動手實踐的主體活動,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實驗、分析能力。第三個活動是閱讀

二十四節(jié)氣之白露、霜降。這兩個節(jié)氣正好與所學的內(nèi)容緊密相關(guān),意在讓學生關(guān)注生

活,關(guān)注更多與節(jié)氣相關(guān)的天氣現(xiàn)象,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

2.教學目標

比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與霜也是常見的天氣現(xiàn)象。

通過做模擬露和霜的實驗,解釋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閱讀相關(guān)資料,了解二十四節(jié)氣中與天氣現(xiàn)象相關(guān)的節(jié)氣。

3.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做露和霜的模擬實驗,解釋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難點:做造霜的實驗。

4.教學準備

鐵罐、濕毛巾、電子溫度計、碎冰、鹽、冷水。

5.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上一課,我們了解了云和霧這兩種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知道了云和霧是如何形

成的,明白了云和霧都是空氣中的水汽遇冷凝結(jié)成的眾多小水滴或小冰晶,他們漂浮在

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霧。

2.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水在自然界中的另外兩種存在形式。

3.板書課題:14.露和霜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觀察露和霜有什么不同

1.教師引導:你們看到過露和霜嗎?什么時候看到過?他們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說一說自己看到的露和霜的時間和樣子。

2.露和霜究竟有什么不一樣呢?下面我們通過觀察得出結(jié)論。

3.出示課本40頁上面4幅插圖,學生觀察這4幅插圖,分別了解露和霜的樣子,體會

他們的不同之處。

預設:

露是液體,是小水滴形態(tài),霜是固體,是小冰晶形態(tài)。露是無色的,霜一般為白色。形成霜

時的天氣比形成露的天氣冷。

4.過渡:露和霜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們來制造露和霜。

活動二:人造露和霜

造露活動

1.出示課本40頁下面造露的圖片,學生觀察圖片,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初步了解造

露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2.所需材料:杯子、碎冰塊、濕毛巾、冷水、溫度計等。

3.制造方法:

①在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墊一塊濕毛巾。

②將冷水倒入碎冰中,測量冰水的溫度。

③觀察杯子的外壁。

4.學生分小組活動,根據(jù)制造露的步驟,再進行造露活動,仔細觀察造露過程中的現(xiàn)象。

全班交流

5.指生說一說,將冷水倒進碎冰塊中,冰水的溫度是多少?

預設:0℃。

6.在實驗過程中杯子的外壁有什么現(xiàn)象?

預設:杯子的外壁有一顆顆的小水珠。小水珠越聚越多,越聚越大。然后沿著杯壁流下

去。

7.為什么在造露的過程中,杯子的外壁會形成無數(shù)的小水珠呢?

預設:因為冷水中的碎冰塊需要融化,冰塊在融化的過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熱。當杯子

附近的水蒸氣遇冷時就會在杯壁上凝結(jié)成小水滴。

8.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露是怎樣形成的呢?

預設:

傍晚或夜間,地面或地表物體輻射冷卻,使貼近地表的空氣層隨之降溫。當?shù)孛婊虻匚锉?/p>

面溫度降到露點(0°C以上),空氣中水汽含量過飽和時,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就會有水汽

凝結(jié),出現(xiàn)微小的水滴,稱為露。

造霜活動

1.出示課本41頁造霜的圖片,學生觀察這張圖片,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初步了解制

造霜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2.所需材料:杯子、碎冰塊、冷水、濕毛巾、食用鹽、溫度計等等。

3.制造方法:

①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墊一塊濕毛巾。

②在冰水中加鹽,測量冰水的溫度。

③觀察杯子的外壁。

4.活動要求:仔細觀察杯子的外壁情況,想一想在加入食用鹽前后,杯子外壁有什么不

同?

5.學生分小組進行制造霜的活動,并仔細觀察杯子的外壁情況。

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實驗情況,并加以適當?shù)闹笇А?/p>

全班交流

6.指生說一說,在加入食用鹽前后,杯子外壁有什么不同?

預設:

加入食用鹽之前,杯子外壁凝結(jié)有許多的小水珠。

加入食用鹽之后,杯子外面凝結(jié)的小水珠變成了白色的霜花。

7.杯子中的溫度有什么變化嗎?

加入食用鹽之前,杯子中的溫度一直處于0℃。

加鹽后,杯內(nèi)的溫度急劇下降,明顯要比加鹽前低,加鹽后杯子外面形成了霜花,而不是

液態(tài)的小水珠。

8.如果我們將杯子中的冰水倒掉,過一會兒杯子外壁又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呢?

學生動手倒掉杯子中的冰水,仔細觀察杯子外壁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杯子外壁的白色小冰

晶會有變化嗎?

預設:當我們將杯子中的冰水倒掉,杯子的溫度回升,過一會兒就會發(fā)現(xiàn)杯子外壁的霜

花慢慢融化成小水珠。

9.誰能根據(jù)這個實驗說一說霜是如何形成的嗎?

預設:當夜晚的氣溫急劇降低,到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氣會在物體表面凝結(jié)成冰

晶,這就是霜。

活動三:認識和比較露和霜

1.教師引導:剛剛我們通過活動,制造了露和霜,了解了露和霜是怎樣形成的。

2.出示課本41頁中間的一段文字,學生認真閱讀這段文字,進一步了解露和霜是怎樣

形成的?他們有什么不同之處?

預設:

在天氣晴朗的夜晚,當溫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氣遇冷會在草木或其他物體上凝結(jié)

成小水滴,這就是露。

當夜晚的氣溫急劇降低到0°C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氣會在物體表面凝結(jié)成冰晶,這就

是霜。

3.露和霜的區(qū)別:

形成條件不同。露水的形成是溫度降低到露點以下就可以,而霜的形成是夜晚的氣溫急

劇降低到0℃以下。

形狀不同。露水是小水滴,霜是冰晶。

活動四:二十四節(jié)氣之白露、霜降

1.教師引導:二十四節(jié)氣是我國上古時期農(nóng)耕文明的產(chǎn)物,他是上古時期的勞動人民順

應農(nóng)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識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guī)律所形成的知識體

系。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還有有關(guān)露和霜的節(jié)氣,這兩個節(jié)氣分別是白露、霜降。

2.出示課本41頁“二十四節(jié)氣之白露、霜降”的文字資料,學生認真閱讀這段資料,

初步了解白露、霜降的有關(guān)知識。

3.出示二十四節(jié)氣歌,學生朗讀二十四節(jié)氣歌,了解更多的有關(guān)二十四節(jié)氣的知識。

二十四節(jié)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jié)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三、課堂總結(jié)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露和霜,了解了露和霜的不同之處,通過制造露和造霜活動了

解了露和霜的形成。課后,同學們可以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的有關(guān)露和霜的知識。

15.雨和雪

1.教學內(nèi)容

本課與前兩課是并列關(guān)系,將雨、雪這兩種天氣現(xiàn)象放進一課是因為它們都是云中

的水點或是冰晶降落所致,也是水在地球上的循環(huán)產(chǎn)生的天氣現(xiàn)象。教材內(nèi)容包括以下

幾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觀察比較雨和雪的異同,是一種經(jīng)驗層面的認知,聚焦研究的

主題,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也是對接下來探索雨雪形成的原因作鋪墊。

第二個活動是模擬雨的形成,是本課動手實踐的一個主體活動,為雨和雪的形成原因的

解釋提供直觀感性認識。第三個活動是根據(jù)示意圖描述雨和雪的形成過程。這是抽象概

括的學習,是一種圖表學習方式。模擬實驗與抽象概括的示意圖兩者結(jié)合,能更好地揭

示事物內(nèi)在的聯(lián)系。第四個活動是觀察雪花的形狀,說說不同的降水形式的特點。這些

都是直觀的圖片觀察,是對學生知識面的拓寬。

2.教學目標

能夠比較雨和雪的異同,知道雨和雪是常見的降水形式。

做模擬雨的形成實驗,并能夠結(jié)合示意圖,描述雨和雪的形成過程。

了解更多的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形式的特點。

3.重點與難點

重點:做模擬雨的形成實驗,結(jié)合示意圖描述雨和雪的形成過程。

難點:根據(jù)示意圖描述雨和雪的形成過程。

4.教學準備

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wǎng)、燒杯、培養(yǎng)皿、熱水、冰塊、火柴。

5.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通過上兩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水在大自然中的4種表現(xiàn)形式,分別是云和霧、

露和霜,了解了云和霧以及雪和霜的形成。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索水在大自然中

的另外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一雨和雪。

2.板書課題:15.雨和雪

二、教學新課

活動一:比較雨和雪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1.教師引導:在日常生活中,雨和雪是司空見慣的兩種東西。雨和雪有什么不同之處?

又有哪些相同之處呢?

2.出示課本42頁上面的兩幅圖片,學生觀察這兩幅圖片,并想一想雨和雪的相同和不

同之處。

預設:

不同之處:雨是液態(tài)水、雪是固態(tài)水;雨是云層中的小水點降落或是小冰晶在降落過程

中融化形成,雪則是云層中的小冰晶降落所致;形成雪的氣溫要更低,所以一般是在冬季,

而雨水春夏秋冬都有。

相同之處:都是云層中的水汽變化而成,本質(zhì)都是水,是降水的兩種基本形式。

活動二:模擬雨的形成

1.雨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但是雨是怎樣形成的呢?雨的形成又需要哪些條件呢?

下面我們通過模擬實驗來探究這個問題。

2.出示課本42頁下面的三幅實驗圖片,學生觀察這三幅圖片,并且讀一讀相應的文字,

初步了解模擬雨的形成實驗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3.所需材料:燒杯、酒精燈、火柴、三腳架、石棉網(wǎng)、自來水、培養(yǎng)皿、冰塊等等。

4.實驗方法:

①加熱燒杯里的水直至沸騰。

②用一個熱培養(yǎng)皿蓋住燒杯,觀察培養(yǎng)皿底部是否有水珠。

③在培養(yǎng)皿中加冰塊,觀察底部有什么變化。

5.實驗要求:

在實驗中,仔細觀察培養(yǎng)皿底部是否有水珠,然后在培養(yǎng)皿中加進冰塊,再觀察培養(yǎng)皿

底部有什么變化。

6.學生分小組進行活動,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仔細觀察培養(yǎng)皿底部的變化。

7.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實驗情況,提醒學生使用酒精燈時要按照正確步驟進行操作,同

時在加熱過程中不要用手觸摸這些器皿,防止燙傷。

8.全班交流

(1)指生說一說,在加熱的過程中,用一個熱的培養(yǎng)皿蓋住燒杯,培養(yǎng)皿底部是否有

水珠?

培養(yǎng)皿底部沒有水珠。因為培養(yǎng)器皿是熱的,所以在培養(yǎng)皿底部沒有水珠。

(2)在培養(yǎng)皿中加進冰塊,培養(yǎng)皿底部又有什么變化?

在培養(yǎng)皿中加進冰塊,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器皿底部有水珠,出現(xiàn)這些水珠越聚越多,最終會滴落

下來。

(3)為什么培養(yǎng)皿底部會形成小水珠?

因為加熱燒杯中的水直至沸騰,會產(chǎn)生大量的水蒸氣,燒杯上面的培養(yǎng)皿中加進冰塊,

這些水蒸氣遇到冰塊就會迅速凝結(jié)成小水珠附著在培養(yǎng)皿底部。

(4)在培養(yǎng)皿中放進冰塊起什么作用?

在培養(yǎng)皿中放進冰塊是為了降低溫度,使水蒸氣迅速凝結(jié)。

活動三:根據(jù)示意圖說說大自然中的雨雪形成過程

1.出示課本43頁的示意圖,學生仔細觀察示意圖,想一想大自然中的雨雪是怎么形成

的?

全班交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大自然中的雨和雪是怎樣形成的。

2.出示課本43頁下面的一段文字,學生認真讀一讀這段文字,進一步了解大自然中的

雨和雪是怎樣形成的。

不是所有的云都會產(chǎn)生降水,只有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

升氣流托不住時,才會掉下來,從而產(chǎn)生降水。水滴直接落下或冰晶在下落過程中融化,

就成了雨。冰晶在下落過程中沒有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水的一種形式。

3.教師小結(jié):雨和雪都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都是通過大氣循環(huán)形成的,陸地和海洋表面的

水蒸發(fā)成水蒸氣,水蒸氣不斷上升,達到一定高度后,遇冷變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成

了云,一片片云互相碰撞,讓水滴越來越大,大到空氣承受不住的時候就下落變成了雨。

雪花是由水蒸氣直接凝結(jié)而成的,空氣中的小冰晶在下落的過程中沒有融化,就成了我

們看到的雪。

活動四:觀察雪花的形狀,說說他們有什么相同的特點

1.教師引導:雪花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大家有觀察過他們的形狀嗎?

2.出示課本44頁上面6幅圖片,學生觀察這些雪花的形狀,說一說他們有什么共同的

特點。

預設:

雪花的形狀極多,有星狀、柱狀、片狀等,但基本形狀是六邊形。

3.出示各種各樣的雪花形狀圖片,學生繼續(xù)觀察,進一步了解雪花基本上都是呈六角形

的形狀。

4.為什么雪花大多數(shù)成六角形呢?

雪花之所以多呈六邊形,是因為水分子形成冰的過程中是按六方晶系排列的。

活動五:這些降水形式有什么特點

1.教師引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過很多不同類型的降水形式,大家見過哪些降水形

式呢?

2.學生說一說自己見過的降水形式。

3.出示課本44頁下面的雨夾雪、冰雹和凍雨的降水形式圖片,學生觀察這些圖片,想

一想這些降水形式有什么特點?

預設:

冰雹是一種固態(tài)降水,同雨和雪一樣,是從云里掉下來的。它是從發(fā)展強烈的積雨云中降

落到地面的堅硬的球狀、錐狀或形狀不規(guī)則的固態(tài)降水物。多發(fā)生在夏季或春夏之交。

凍雨由冰水混合物組成,由雨滴與溫度低于0°C的物體碰撞立即凍結(jié)而成,是初冬或冬

末春初時節(jié)見到的一種災害性天氣。

雨夾雪是雨水與部分融化的雪混合并同時降落而形成的一種特殊降水現(xiàn)象。這種天氣現(xiàn)

象的發(fā)生過程是比較短暫的,常處于由雨轉(zhuǎn)變?yōu)檠┑碾A段,或者是相反的階段。

4.教師相機出示一些雨夾雪、冰雹和凍雨的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降水形式的

特點。

三、課堂總結(jié)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初步了解了雨和雪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并且通過模擬雨的形成實

驗和觀察示意圖的方式,了解了大自然中的雨和雪是怎么形成的。還知道了除了降雨、

降雪之外,我們還了解了雨夾雪、冰雹、凍雨這些特殊的降水形式,了解了這些降水形

式的特點。課后,同學們可以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的有關(guān)雨和雪的知識。

16.水滴的“旅行”

1.教學內(nèi)容

本課是在前三課認識云、霧、露、霜、雨、雪等天氣現(xiàn)象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對自然

界水的變化循環(huán)的系統(tǒng)認知,是本單元的一個總結(jié)概括。用“水滴的‘旅行'”這個形

象話題做標題,緊緊圍繞大自然中水的循環(huán)這個核心展開,教學內(nèi)容包括三個活動:第

一個活動是觀察實景圖片,通過交流“天上的水為什么總也降不完”這個問題,引導學

生逐步建立水循環(huán)的概念。第二個活動是根據(jù)示意圖說說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環(huán)的。這

是在前面實物場景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抽象概括,通過一些關(guān)鍵詞匯和箭頭幫助學生建立水

循環(huán)的概念。學生的分析、概括、推斷的能力得以進一步發(fā)展。第三個活動是拓展活動,

通過制作水循環(huán)的模型模擬大自然中的水循環(huán),體現(xiàn)科學課程的實踐性。

2.教學目標

能夠根據(jù)示意圖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的不間斷的循環(huán)過程。

運用分析、歸納、概括,嘗試用箭頭和簡單文字建立水循環(huán)的模型。

初步建立水循環(huán)的動態(tài)平衡意識,意識到地球上的水不會增多也不

會減少。

3.重點與難點

重點: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的不間斷的循環(huán)過程。

難點:建立大自然中的水循環(huán)模型。

4.教學準備

水循環(huán)的相關(guān)圖片和視頻資料、水循環(huán)模型。

5.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L水是地球上最豐富的一種化合物,全球約有3/4的面積覆蓋著水,地球上的水總體積

約有13億8,600萬立方千米,其中96.5%布在海洋。還有一些分布在江河湖海、冰川、

高山以及地下。

2.地球上的這些水究竟是如何循環(huán)的,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

3.板書課題:16.水滴的“旅行”

二、教學新課

活動一:預測天上的水哪里來的

1.出示課本45頁的圖片,教師引導:在我們的記憶里,天好像經(jīng)常下雨,春天下,夏

天下,秋天、冬天也下;去年下,今年下,明年還會下。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好像總

也下不完。

2.為什么天上的水總也降不完呢?對于這個問題,大家有自己的看法嗎?

學生說一說天上的水為什么總也降不完:

預設:

地球上的整個水都在不停的循環(huán)當中,降水僅僅是整個水循環(huán)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此天上

的水是降不完的。

地球上的水總處于動態(tài)平衡中,大氣中的水不斷得到補充。天空中有降水落下來,同時,

地球表面的水(包括江河湖海)也在不間斷地蒸發(fā)到空中,補充大氣中的水汽,從而形成

降水。

3.大家知道落到地面的雨和雪哪里去了?水蒸氣又是來自哪里?

預設:

降落到地面的雨和雪,一部分直接落入江河湖海;一部分到達陸地后流入江河湖海,或到

達陸地后滲入地下成為地下水;還有的直接蒸發(fā)形成水蒸氣,又跑到空中。

空氣中的水蒸氣絕大多數(shù)來自江河湖海里水的蒸發(fā),地表上層的水也會蒸發(fā)進入大氣層,

另外植物的蒸騰作用也會產(chǎn)生大量的水蒸氣。

活動二:根據(jù)示意圖說說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環(huán)的

1.出示課本46頁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環(huán)示意圖,學生認真觀察這幅示意圖,想一想水在

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環(huán)的?

預設:

在太陽的輻射下,水經(jīng)海洋、陸地蒸發(fā)及植物蒸騰變成水蒸氣,隨氣流而運動到大氣中。

大氣中的水蒸氣在高空遇冷形成云(水滴或冰晶),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統(tǒng)稱

降水。這些降水有的滲入土中成為地下水,有的遷移或流到海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完

成水的循環(huán)。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大氣間不斷地循環(huán),總量保持不變。

2.在這幅示意圖中,有一些紅色的箭頭,你知道紅色箭頭表示什么意思嗎?藍色箭頭

呢?

預設:

紅色箭頭表示地表的水(包括各種水體、陸地表面的水)蒸發(fā)變成水蒸氣的過程,是一個

向上的過程。

藍色箭頭表示降水,以及水從高山流向平原最后注入海洋的過程,還包括地下水的滲透,

是一個向下的過程。紅色箭頭的動力來自太陽,藍色箭頭的動力來自地球引力。

活動三:模擬大自然中的水循環(huán)

1.教師引導:我們剛剛通過示意圖,了解了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環(huán),下面,我們自己動手

來模擬大自然中的水循環(huán)。

2.出示課本46頁下面的三幅圖片,學生觀察這三幅圖片,并讀一讀相應的文字說明,

初步了解模擬大自然中的水循環(huán)活動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3.所需材料:水循環(huán)模型、自來水、小草、雙層罩子、冰塊、營養(yǎng)土和蛭石等等。

4.活動方法:

①組裝好水循環(huán)模型。

②在“小池”內(nèi)注入水,四周種上小草。

③蓋好罩子,放上冰塊,觀察模型內(nèi)的水循環(huán)。

5.學生分小組活動,根據(jù)方法步驟,模擬大自然中的水循環(huán),并仔細觀察模型內(nèi)的水循

環(huán)。

6.實驗說明:

注水是為了形成充足的水蒸氣。

放入冰決是為了讓水蒸氣在中層罩下方凝成小水滴,形成“降水”。

7.全班交流

展示各小組制作好的水循環(huán)模型。

指生說一說在這個模型中水是怎樣循環(huán)的?

預設:

注入小池中的水,在太陽的照射下變成水蒸氣,水蒸氣飄散在透明的罩子中,遇到冰塊

凝結(jié)成小水滴。小水滴越聚越多,變成雨水落在小池內(nèi)和花草上。落在小池內(nèi)和花草上

的水又蒸發(fā)成水蒸氣,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簡單的水循環(huán)。

三、課堂總結(jié)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查閱資料、觀察示意圖以及模擬活動等方式,了解了水在自然界

中是如何循環(huán)的,懂得了水在海洋、天空和陸地之間的循環(huán)永不停息。課后,大家可以

再次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的有關(guān)大自然中的水循環(huán)的知識。

2021年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第五單元人體“司令部”

17.刺激與反應

1.教學內(nèi)容

本課以體驗活動為主,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chǔ),圍繞區(qū)分刺激與反應這個主題展

開四個活動。

活動一,認識刺激與反應。為了說明兩者的區(qū)別,課文用圖片的方式列舉了四個場

景,通過讓學生回答這些行為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的,引導學生懂得什么是刺激、什么

是反應以及反應是由刺激引起的。

活動二,感受刺激與反應。課文提供了兩個小游戲,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自己接收

刺激后的反應行為并發(fā)現(xiàn)人的反應速度存在差異。

活動三,緊接活動二,以資料的形式介紹人的起跑反應時間以及個體之間的差異,

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人的反應速度可以很快。

活動四,體驗人的本能反應。課文首先帶領(lǐng)學生回憶生活中的應急反應事例,并以

此為基礎(chǔ),組織學生做互相往對方臉上投棉球的游戲,通過觀察被投者眨眼的次數(shù),體

驗本能的快速反應,并發(fā)現(xiàn)其往往不受自己的意志控制,深化對刺激與反應的理解。

2.教學目標

通過體驗活動,知道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應,以及反應是由刺激導致的。

知道身體在刺激的作用下,可以做出快速的反應。

能在互相往對方臉上投棉球的游戲中感受到本能反應。

3.重點與難點

重點:懂得刺激與反應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難點:在感受和體驗活動中,區(qū)分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應。

4.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電子秒表。

學生分組材料:20厘米長的直尺、護目鏡、小棉球。

5.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本47頁的一首小詩:

酸的、甜的、辣的,

是誰

告訴我們不同的味道?

行走、奔跑、跳躍,

是誰

在指揮我們的運動?

憂愁、哭泣、大笑,

是誰

控制著我們的情緒?

2.學生自由朗讀這首小詩,想一想是誰告訴我們不同的味道、指揮我們的運動以及控制

我們的情緒?

預設:是我們的大腦。

3.出示課本47頁的圖片,教師引導:我們?nèi)祟惖拇竽X其實是一個支配著人類一切生命

活動的存在,無論是人類的語言、運動,還是消化、呼吸等等,人類的大腦都是不可或

缺的,因此我們把人體的大腦稱之為人體“司令部”。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探索人體

“司令部”的奧秘。

4.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學習人體應對外界刺激時的反應。

5.板書課題:17.刺激與反應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這些行為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的

1.教師引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身體會做出一些行為,這些行為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

的呢?

2.出示課本48頁上面的4幅圖片,學生觀察這4幅圖片,了解4幅圖片的內(nèi)容,并結(jié)

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一說圖片中的這4種行為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的?

預設:

圖片1:這是人被鬧鐘叫醒時的情景。

圖片2:這是人因便急趕往洗手間排便的情景。感受到體內(nèi)的腹?jié)q感或腹痛感,而又憋不

住。

圖片3:這是學生在綠燈亮時過馬路的情景。

圖片4:這是老師宣布明天大家秋游時的情景。

3.我們?yōu)槭裁磿谶@些情況下做出這樣的行為呢?

出示課本48頁下面的一段文字:

人的身體可以覺察到環(huán)境的改變或接收到某些信號,這些環(huán)境的改變或信號就是刺激。

由刺激引起的相應活動或變化就是反應。

4.學生認真朗讀這段文字,初步了解什么是刺激和反應。

5.全班交流

什么是刺激?

人的身體可以覺察到環(huán)境的改變,或接收到某些信號這些環(huán)境的改變或信號就是刺激。

什么是反應?

由刺激引起的相應活動或者變化就是反應。

6.教師小結(jié):刺激其實就是環(huán)境的改變或者信號。反應就是人們由刺激引起的相應活動

或者變化,這些變化可以是動作上的也可以是情緒上的。

7.學生進一步觀察48頁上面的4幅圖片,分別說一說這4幅圖片中的刺激和反應是什

么?

預設:

圖片1:鬧鐘聲是刺激,起床動作是反應。

圖片2:體內(nèi)的腹?jié)q感或腹痛感是刺激,趕往洗手間的行為是反應。

圖片3:綠燈亮是刺激,過馬路的行為是反應。

圖片4:教師的話語是刺激,學生歡呼的行為是反應。

活動二:比比誰的反應快

教師引導:人們在接收到刺激時,會有相應的活動或者變化。有的人反應快,有的人反

應慢。下面我們就來比一比誰的反應快。

游戲一:玩翻轉(zhuǎn)打手游戲

1.出示課本49頁上面的翻轉(zhuǎn)打手游戲圖片,學生觀察圖片,了解游戲方法和游戲規(guī)則。

2.學生兩人一組,開始玩翻轉(zhuǎn)打手游戲,看看誰被打到的次數(shù)少。

3.全班交流,說一說誰被打到的次數(shù)少?被打到的次數(shù)少說明什么?

預設:

被打到的次數(shù)少,說明這個同學的反應比較快;反之,說明這個同學的反應比較慢。

游戲二:玩快速抓尺子游戲

1.出示課本49頁快速抓尺子游戲圖片,學生觀察圖片,了解游戲方法以及游戲規(guī)則。

2.學生兩人一組,開始玩快速抓尺子游戲,看一看誰抓到尺子下端的長度比較短。

3.全班交流,說一說自己抓到尺子下端的長度,在游戲中如果抓到尺子下端的長度長說

明什么?長度短說明什么?

預設:

如果抓到尺子下端的長度長,說明在這個游戲中反應比較慢,反之,長度短,說明在這

個游戲過程中反應比較快。

4.教師引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因為一些不同的因素,反應快慢是

不一樣的。

5.出示課本49頁“人的起跑反應時間”這段文字資料,學生認真閱讀這段資料,初步

了解人的起跑反應時間。

6.全班交流

人的起跑反應時間有快有短,普通人一般是多長時間?訓練有素的運動員一般是多長時

間?

預設:

普通人反應時間通常在0.2秒到0.3秒之間,訓練有素的運動員通常在0.1秒到0.2秒

之間。

7.教師小結(jié):由此看來,人的反應時間是有快有慢的,而經(jīng)過專門的訓練,人們在某一

些事情上面可以提高反應速度。

活動三:人的本能反應

1.教師引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2.出示課本50頁上面三幅圖片,學生觀察圖片,了解圖片內(nèi)容,想一想在這三幅圖片

中的人遇到了什么情況?又有什么反應?

預設:

圖片1,聽到放鞭炮,連忙捂起耳朵。

圖片2,要踩到釘子,急忙縮回腳。

圖片3,手指剛一觸碰到仙人掌的刺,就縮了回來。

3.在這些情況下,人體產(chǎn)生的反應與我們之前在游戲中所說的反應是否一樣呢?

出示課本50頁中間的一段文字:

有些時候,人體會在不受大腦控制的情況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應。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

本能。

4.學生認真讀一讀這段文字,初步認識人的本能反應,知道什么是人的本能反應?

5.全班交流

什么是人的本能反應?

人的本能反應是在大腦不受控制的情況下做出的非常迅速的反應。

為什么人會有這種本能反應?

這是人體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

6.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現(xiàn)象是人的本能反應?

預設:

手被燙到之后,首先的反應是拿開手而不是感覺到疼。

饑餓的人看到食物會流口水。

晚上走夜路本能的感到害怕,心跳加快。

當身體失去平衡時,兩手會伸開晃動。

7.體驗人的本能反應

(1)教師引導:本能反應是不受大腦控制的,下面我們來體驗一下我們的本能反應。

(2)出示課本50頁下面的一幅圖片,學生觀察這幅圖片,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初步

了解本次活動的方法及規(guī)則。

全班交流

(3)所需的材料:一個棉球、一個護目鏡。

(4)活動方法:

①兩人一組,相距1米左右面對面站立。

②一人出其不意地向?qū)Ψ矫娌客睹耷?,一次投一個,一共投10次,記下對方眨眼的次數(shù)。

③交換角色,重復游戲。

(5)活動要求:學生兩人一組進行游戲,記下對方眨眼的次數(shù),比一比誰眨眼的次數(shù)

少。

學生兩人一組開始活動,體驗人的本能反應。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活動情況,提醒學生

注意游戲安全。

(6)全班交流

匯報自己在活動中眨眼的次數(shù),比較誰眨眼的次數(shù)少?

引導學生說一說,在活動中是不是很難做到不眨眼睛。

(7)教師引導:眨眼睛是很正常的,因為這是一種人的本能反應,一般情況下,我們

是無法抗拒人的本能反應的,因為人的本能反應是不受大腦控制的。不過經(jīng)過長期的訓

練或者有意識的培養(yǎng),我們可以減少眨眼的次數(shù)。

三、課堂總結(jié)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到了什么是刺激和反應,知道人體的反應有快有慢,經(jīng)過一些特

殊的訓練,可以提高人的反應速度,不過在有些時候人體會在不受大腦控制的情況下做

出非常迅速的反應,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也就是人的本能反應。課后,有興趣的

同學可以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的有關(guān)人的反應方面的知識。

18.從刺激到反應

1.教學內(nèi)容

本課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以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反應過程為主線,采用先總體后局部的邏

輯結(jié)構(gòu),分兩部分展開五個活動。

第一部分總體介紹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即課文的第一、二兩個活動。在第一個活動中,

課文首先出示一幅抗震救災指揮部內(nèi)部的情境圖,包含發(fā)布命令的指揮員、收集信息的

氣象報告員和部隊情況報告員、傳達命令的傳令兵,以及他們各自的工作狀態(tài),以便與

神經(jīng)系統(tǒng)進行比照,為學生了解神經(jīng)系統(tǒng)做好鋪墊;然后以圖文結(jié)合的形式介紹了人神

經(jīng)系統(tǒng)的組成,讓學生了解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基本組成狀況。在第二個活動中,課文組織學生

利用剛掌握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知識,模仿例子,畫出足球守門員撲球的神經(jīng)信息傳遞流程

圖,在鞏固知識的同時,知道神經(jīng)系統(tǒng)信息傳遞的路徑。

第二部分以第一部分為基礎(chǔ),指導學生分別開展測試、觀察、閱讀活動,了解神經(jīng)

系統(tǒng)的一些特點,豐富學生對人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認識。其中,第一個活動是測試人體不同部

位的皮膚敏感性和測試身體不同部位反應的快慢,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各部位的

敏感性和反應速度存在一些差異;第二個活動是分別觀察、比較兩幅圖中兩根線段的長

度,從而發(fā)現(xiàn)看起來長度不等的兩根線段其實一樣長,進而感受到大腦在處理信息時有

時也會出錯;第三個活動采用圖文結(jié)合的方法,介紹脊髓和怎樣保護脊髓。

2.教學目標

通過提取閱讀資料中的信息,知道人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組成以及各組成部分的作用,知道

一些有關(guān)脊髓的知識以及保護脊髓的注意事項。

能模仿例子,針對具體情況畫出神經(jīng)信息傳遞流程圖。

通過測試活動,感受到身體不同部位在反應速度上存在一些差異,以及大腦在處理

信息時會出錯。

3.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人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組成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難點:用箭頭畫出神經(jīng)信息傳遞的流程圖。

4.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脊髓的模型。

學生分組材料:廢報紙、鉛筆、橡皮、刻度尺。

5.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人的身體可以覺察到環(huán)境的改變或接收到某些信號,這

些環(huán)境的改變或信號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應活動或變化就是反應。

2.人的身體又是如何接受刺激?又是怎樣作出反應的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究這

個問題。

3.板書課題:18.從刺激到反應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了解官兵們是怎么進行搶險救災的

1.出示課本51頁上面的一幅圖片,學生觀察這幅圖片,并讀一讀相應的文字,初步了

解在這幅圖中官兵們是怎樣進行搶險救災工作的。

預設:

官兵們是通過分工合作,進行搶險救災工作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和職責。

氣象報告員和部隊情況。

報告員收集并報告信息。

司令員接受信息,進行思考,做出決策,下達命令。

傳令兵傳達指令。

2.教師小結(jié):官兵們通過分工合作,進行搶險救災工作。那么人體又是怎樣完成從刺激

到反應這一過程的?

活動二:了解神經(jīng)系統(tǒng)

1.出示課本51頁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圖片,學生觀察這張圖片,初步了解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

讀一讀旁邊的文字,進一步了解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組成。

2.全班交流,預設:

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由腦、脊髓和周圍神經(jīng)組成。

腦和脊髓是身體的控制中心,腦負責存儲和加工信息。脊髓負責下達簡單的命令,并把

來自感官的信息傳遞給大腦,再把大腦的指令傳遞給周圍神經(jīng),周圍神經(jīng)既要負責收集

各種感官信號,又要把大腦的指令傳送到肌肉,使其作出反應。

3.教師小結(jié):通過剛剛的學習,我們認識到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腦、脊髓和周圍神經(jīng)是協(xié)同工作

的,他們共同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人體的從刺激到反應的整個過程。

活動三:了解人體的信息傳遞過程

1.教師引導:人體中的信息究竟是如何傳遞的呢?下面我們繼續(xù)探究。

2.出示課本52頁小女孩收發(fā)短信的圖片,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片,注意小女孩收發(fā)短

信的信息傳遞流程,想一想在這幅圖中小女孩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是如何處理信息的。

3.全班交流,預設:

小女孩通過眼睛看到收到的短信內(nèi)容,眼睛會將這個信號通過周圍神經(jīng)傳到脊髓和大腦,

大腦存儲和加工信息,然后發(fā)出回復短信的指令,并通過脊髓傳到周圍神經(jīng),周圍神經(jīng)

又把大腦的指令傳送到手指的肌肉,使其作出回復短信的反應。

4.教師引導:通過小女孩收發(fā)短信的信息傳遞流程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在處理信息的時候,

人體的腦、脊髓和周圍神經(jīng)是共同協(xié)作,分工完成整個信息傳遞過程的。

5.出示課本52頁守門員撲球的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想一想守門員撲球的信息傳

遞流程,然后在圖中畫出來,并且用語言文字描述。

6.全班交流

出示學生畫出的守門員撲球的信息傳遞流程圖。

指生說一說守門員撲球的信息傳遞流程。

預設:

守門員的眼睛看到球飛過來,迅速的通過周圍神經(jīng)將這個信息傳遞給脊髓和大腦,大腦

通過分析信息,下達指令,這個指令又通過脊髓傳遞到周圍神經(jīng),周圍神經(jīng)把大腦的指

令傳送到肌肉,命令守門員做出撲球的動作。

活動四:測試人體不同部位的皮膚敏感性

1.在整個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周圍神經(jīng)既要負責收集各種感覺信號,又要把大腦的指令傳送到

肌肉,使其作出反應。我們身體各個部位皮膚的敏感性是否都一樣?是否都能對外界的

刺激做出同樣的反應?下面我們就來測試一下。

2.出示課本52頁下面4幅圖片,學生觀察圖片,初步了解測試的方法。

3.測試要求:

把眼睛閉起來,用兩支鉛筆的筆尖輕輕觸碰身體的不同部位。體會哪些部位可以感覺到

有兩個筆尖,哪些部位感覺只有一個筆尖。

4.學生動手使用鉛筆測試我們身體不同部位的皮膚敏感性。

5.全班交流,指生說一說自己使用鉛筆測試了我們身體的哪些部位的皮膚敏感性?這些

部位的皮膚敏感性如何?

預設:

人的皮膚各部分觸覺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講,按敏感性從高到低排列,依次

是指尖皮膚、手背皮膚、肘關(guān)節(jié)外側(cè)皮膚、膝蓋處皮膚。其中,只有指尖皮膚能感受到

兩個筆尖觸點,其他三個部位的皮膚只能感受到一個觸點。

6.為什么人的指尖和手背的皮膚敏感性最強?

預設:

人體各部位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原因是各個部位的感覺刺激的神經(jīng)分布密度

不同。因為人的指尖和手背神經(jīng)分布密度最大,因此指尖和手背對外部刺激最為敏感。

活動五:測試身體不同部位反應的快慢

1.剛剛我們測試了身體不同部位的皮膚敏感性,那么身體不同部位反應的快慢一樣嗎?

下面我們繼續(xù)來測試。

2.出示課本53頁上面兩幅圖片,學生觀察這兩幅圖片,初步了解測試的方法。

3.提出要求:學生兩人一組,避讓從相同高度落下的橡皮,測試身體不同部位反應的快

慢??纯瓷眢w哪個部位的反應最快,哪個部位的反應最慢。

4.學生兩人一組,按照要求進行測試。

5.全班交流,學生說一說測試的部位以及結(jié)果。

預設:

反應快的部位先做出動作。

手的反應比腳的反應快,因為手到大腦的距離比較近。

人體的不同部位反應有快有慢。一般來講,眼部肌肉是整個身體中反應最快的肌肉,收

縮時間不到設秒,眨眼睛通常只需要100T50毫秒,通常聊天時人們會更多地眨眼睛,

但是在看書看報的時候,會減少眨眼睛的頻率。

6.教師小結(jié):通過剛才兩個測試活動,我們發(fā)現(xiàn)人體不同部位的皮膚敏感性是不一樣的,

而人體不同部位的反應也有快有慢。因此我們身體各部位在應對外界刺激的時候。反應

也各不相同。

活動六:大腦的判斷

1.教師引導:我們知道在整個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大腦主要負責存儲和加工信息,發(fā)出指令。

大腦加工信息、作出判斷發(fā)出的指令是否都是正確的呢?

2.出示課本53頁的兩幅插圖,學生看一看,觀察一下在這兩幅插圖中,兩條線段是不

是一樣長?

3.學生說出自己的判斷,預設:

有的學生說一樣長,有的學生說不一樣長。

4.究竟是不是一樣長?我們可以借助尺子來量一量。

5.學生動手借助尺子量一量這兩幅圖中的兩條線段,看看每一幅圖中的兩條線段是不是

都是一樣長?

預設:這兩幅圖中的兩條線段都是一樣長的。

6.每一幅圖中的兩條線段都是一樣長,為什么我們看上去卻是不一樣長呢?

預設:

這是一個視覺上的差異。因為這兩幅圖片能夠造成視覺上信號的模糊錯覺,這樣導致大

腦判斷出錯。

7.教師再出示一些視覺上的錯誤信號而導致大腦判斷失誤的圖片,學生觀察這些圖片,

進一步了解體會視覺上的錯覺導致大腦判斷的失誤。

活動七:了解我們的脊髓

1.在剛剛的學習中,我們知道脊髓負責下達簡單的命令,并把來自感官的信息傳遞給大

腦,再把大腦的指令傳遞給周圍神經(jīng)。那么脊髓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又該如何保

護我們的脊髓呢?

2.出示課本53頁“我們的脊髓”文字資料,學生認真朗讀這段文字,進一步了解有關(guān)

脊髓的知識。

全班交流

3.脊髓在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有怎樣的地位?

預設:

在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脊髓有一把類似電線的神經(jīng)束組成,連接著腦組織和周圍神經(jīng)。

4.為什么要保護脊髓?

預設:因為脊髓分布在能彎曲的脊柱中間,雖然被脊椎骨和軟骨包圍著,但還是有可能

受到傷害,一旦脊髓受損,輕則身體麻木,重則癱瘓。

5.怎樣保護脊髓呢?

預設:我們在運動時要注意自身安全,不要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做下腰動作,在劇烈運

動前要做充分的準備活動。

三、課堂總結(jié)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知道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由腦、脊髓和周圍神經(jīng)組成,

腦、脊髓、周圍神經(jīng)這三個部位是協(xié)同工作的,人體感受外部環(huán)境刺激并作出反應,是

整個神經(jīng)系統(tǒng)協(xié)助完成的,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護整個神經(jīng)系統(tǒng)。

19.我們的大腦

1.教學內(nèi)容

本課采用并列式結(jié)構(gòu),圍繞人的大腦這個主題,分三個活動展開:第一個活動,在

課文說明腦所在的位置和組成部分的基礎(chǔ)上,通過四個體驗小活動認識大腦的輕重與模

樣。第一個體驗小活動是以1400克的蘋果為參照,讓學生在拎一拎的過程中感受成人

大腦的質(zhì)量,并說明人大腦質(zhì)量占整個腦質(zhì)量的比例。第二個體驗小活動是組織學生并

攏雙拳并以此為參照,讓學生在觀察中體會大腦的大小和形狀。第三個體驗小活動是指

示學生觀察核桃仁表面的凹凸情況,并以此為參照,說明大腦表面的形狀及增加大腦皮

質(zhì)表面積的作用。第四個體驗小活動是讓學生掘豆腐,并以豆腐為參照,體會大腦的軟

硬程度。

第二個活動,通過五個體驗小活動認識大腦的功能。第一個體驗小活動是憑記憶說

出圖上的物品,讓學生在記憶與表達中體會大腦產(chǎn)生記憶的功能。第二個體驗小活動是

辨認圖中展現(xiàn)的四種情緒,讓學生在辨別中發(fā)現(xiàn)大腦識別物體的功能。第三個體驗小活

動是彈棋子,讓學生在控制棋子運動的過程中體會大腦控制力量的功能。第四個體驗小

活動是根據(jù)前三個圖形畫出第四個圖形,讓學生體會大腦邏輯推理的功能。第五個體驗

小活動是用七巧板拼圖形,讓學生在拼出不一樣的圖形的過程中,體會大腦進行創(chuàng)造的

功能。

第三個活動,閱讀介紹大腦分工的資料,讓學生知道大腦左右兩邊的功能各有側(cè)重、

大腦皮層的分工情況。

2.教學目標

知道人腦由大腦、小腦、腦干三部分組成。

能在類比活動中,認識大腦的輕重、模樣、功能。

了解大腦的分工情況。

3.重點與難點

重點:認識大腦的輕重、模樣和功能。

難點:用七巧板拼出不一樣的圖形。

4.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可拆分的人腦模型。

學生分組材料:塑料袋、蘋果、核桃仁、豆腐、約15種生活小物件、棋子、紅色

圓紙片、七巧板。

5.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上一課,我們通過學習了解了人體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知道神經(jīng)系統(tǒng)包括腦、脊髓、周圍神

經(jīng)三部分組成,其中腦負責存儲和加工信息,是人體的“司令部”。

2.我們的大腦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它有哪些組成結(jié)構(gòu)?又起著怎樣的作用?今天這節(jié)

課,我們就來探究我們的大腦。

3.板書課題:19.我們的大腦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認識大腦的輕重與模樣

1.大腦的組成

出示課本54頁上面大腦的組成這幅圖片,學生觀察這幅圖片,初步了解大腦的組成。

預設:我們的大腦被堅硬的顱骨包圍著,它由大腦、小腦、腦干三部分組成。

2.大腦的輕重

出示課本54頁天平的圖片,學生觀察圖片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初步了解我們大腦的

輕重。

學生分小組進行活動,用天平稱出約1400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一下他的輕重。

教師講解:我們成年人腦的質(zhì)量和他差不多,其中大腦的質(zhì)量約占人腦的80隊

3.大腦的大小和形狀

出示課本54頁兩只手握成拳并攏的圖片,教師引導學生把兩只手握成拳并攏,并講解:

當我們把兩只手握成拳并攏,像圖片上這樣,就相當于我們大腦的大小和形狀。

4.大腦的表面

出示核桃仁的圖片,學生觀察核桃仁,并根據(jù)生活實際經(jīng)驗,說一說核桃仁的表面的形

狀特點。

預設:核桃仁表面是凹凸不平,有許多凹陷的溝和隆起的回。

出示大腦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大腦的圖片,并且把大腦的圖片與核桃仁的圖片進行對

比。

教師講解:我們大腦的表面也像核桃仁一樣,有許多凹陷的溝和隆起的回,這些凹陷的

溝和隆起的回大大增加了大腦皮質(zhì)的表面積。

5.大腦的軟硬程度

教師引導:大家摸過豆腐嗎?豆腐摸在手上是什么感覺?

預設:豆腐摸在手上感覺軟軟的。

出示大腦的圖片以及豆腐的圖片,教師講解:大腦的軟硬程度與豆腐的軟硬程度差不多。

不過豆腐是白色的,而大腦卻不是白色的,而是淡粉色的。

引導學生觀察大腦的圖片,進一步了解大腦的軟硬程度和顏色。

6.活動總結(jié):我們剛剛了解了大腦的一些特點,下面我們來總結(jié)一下。

7.出示表格,引導學生想一想大腦的大小、輕重、模樣等方面特點,然后填寫下面的表

格。

大腦的基本特點記錄表

方面特點相似物體

相當于

輕重1400克

1400克的蘋果

大小和形狀兩只手握成拳并攏大小兩只手握成拳并攏

有許多凹陷的溝

大腦的表面核桃仁

和隆起的回

軟硬比較軟豆腐

顏色淡粉色桃花花瓣

活動二:認識大腦的功能

教師引導:大腦作為人體的司令部,具有很強大的功能,下面我們來探究認識大腦的功

功能1:記憶的功能

1.出示課本55頁存放剪刀、勺子、鉛筆等盤子的圖片,提出要求:看圖片10秒鐘,閉

上眼睛,憑記憶說出圖上有哪些物品?

2.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引導學生憑記憶寫出圖上的物品,看誰寫得多寫得正確。

3.教師補充有關(guān)大腦記憶方面的知識:

一般來講,大腦具有非常強大的記憶功能,普通人只使用到了大腦全部記憶的1/10左

右。假如一個普通人每天可以記憶30個單詞,一年大約可以背一本字典,而經(jīng)過專門

訓練的天賦比較高的人,一分鐘可以記憶500多個單詞,所以說人的記憶是無法測量的,

有的時候大到驚人。

功能2:識別功能

1.出示課本55頁中間的4幅情緒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說一說這4幅圖中分別表現(xiàn)

了人怎樣的情緒。

預設:

這4幅圖分別表現(xiàn)了人高興、悲傷、恐懼、憤怒的情緒。

2.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識別各種各樣的物體,這些都是由大腦控制的,人的大腦具有

識別功能。

功能3:控制運動

1.大腦不但具有記憶功能,而且具有識別功能,還管理人們的運動。下面,我們來做一

個游戲。

2.出示課本55頁下面的彈棋子游戲圖片,學生觀察這幅圖片,初步了解這次游戲的方

法和規(guī)則。

3.游戲規(guī)則:彈棋子,讓它盡量停在紅點上。每個人有5次機會,比一比,看誰命中的

次數(shù)多。

4.學生分小組活動。

5.全班交流,指生匯報自己游戲的結(jié)果,說一說自己彈棋子命中的次數(shù)。

6.教師引導:在彈棋子這個游戲中,誰在控制著我們的動作?

7.學生根據(jù)上一課所學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信息傳遞流程來解釋彈棋子這一運動。

預設:

人的眼睛看到棋子和前面的紅點這一信息,通過周圍神經(jīng)將這個信息傳遞到脊髓和大腦,

大腦分析信息并且發(fā)出指令,通過脊髓和周圍神經(jīng)傳遞到手指,指揮手指彈出棋子。

功能4:思維功能

1.出示課本56頁最上面的一條題目,引導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并根據(jù)下圖中的前三

個圖形的規(guī)律畫出第4個圖形。

2.全班交流,指生說一說自己思考的答案,再說一說自己得出這個答案的想法,其他同

學思考并評價這個答案是否準確。

3.出示七巧板,提出要求:用七巧板拼出不一樣的圖形。

4.學生動手利用七巧板拼一拼。

5.全班交流

各人展示自己拼出來的七巧板圖形,看看全班同學可以拼出多少種不同的七巧板圖形?

是誰在指揮我們拼出這樣的圖形?

是我們的大腦。

6.總結(jié)大腦的功能

出示課本56頁中間的一段文字,學生認真讀一讀這段文字,進一步了解大腦的功能。

人的大腦負責各種認知和思維活動,還負責管理人的情緒和運動。擁有高度發(fā)達的大腦

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的重要區(qū)別。

7.教師小結(jié):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人的大腦負責各種認知和思維活動,還負責

管理人的情緒和運動,可以這樣說,人的大腦功能非常強大。不僅如此,我們的大腦還

有嚴格的分工。

8.出示課本56頁大腦的分工圖片,學生觀察這幅圖片,初步了解我們大腦的分工情況,

再讀一讀旁邊的文字,進一步了解大腦分工的有關(guān)知識。

三、課堂總結(jié)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初步認識了我們的大腦,知道我們的大腦被堅硬的顱骨包圍著,有大

腦、小腦、腦干三部分組成。我們還認識了大腦的輕重與模樣等特點,了解了大腦的功

能,知道大腦負責人的各種認知和思維活動,還負責管理人的情緒和運動。課后,同學

們可以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的有關(guān)大腦的知識。

20.大腦的開發(fā)與利用

1.教學內(nèi)容

本課采用并列式的結(jié)構(gòu),圍繞腦科學的運用,以四個活動為核心展開三個內(nèi)容。

第一個內(nèi)容,學習圖形表征。其中,第一個活動緊接課文“腦科學的研究成果為學

習科學打下了基礎(chǔ)”,借助大腦功能圖,指導學生分析此圖怎樣將相關(guān)知識聯(lián)系起來,

讓學生了解氣泡圖的形式和作用;第二個活動用圖片介紹魚骨圖,指導學生把卡片提供

的“人類在不同階段對地球的認識”按照魚骨圖的要求填到相應的空框里,讓學生在活

動中體會魚骨圖的作用并初步學會使用。

第二個內(nèi)容,即本課的第三個活動,緊接課文關(guān)于人工智能的介紹,采用圖文結(jié)合

的方式,引導學生想象人工智能的應用前景,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進對未來科技的向往。

第三個內(nèi)容,即本課的第四個活動,閱讀介紹大腦保護的資料,辨別具體做法是否

合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