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七單元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第45講中國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舉措;中國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意義;當代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及影響)課程標準命題點考題取樣核心素養(yǎng)解讀了解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認識中國作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歷程,以及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了解當代中國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歷史意義,以及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2023湖北T3;2022北京T16;2022.1浙江T7;2022海南T4;2021湖南T61.從時空觀念角度,梳理秦漢至明清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以及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發(fā)展歷程。2.從家國情懷的角度,探究中國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意義。3.從史料實證角度探究不同時期外交政策的特點及其成因,認識現代中國外交政策的影響。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2022廣東T5;2021.6浙江T6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2021北京T10當代中國的外交2023新課標卷T42;2022廣東T10;2022江蘇T10;2021廣東T10;2020海南T11命題分析預測1.分析:本講內容考查頻率較高,以選擇題為主,兼有非選擇題,難度中等,多考查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及對外交往、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成就。2.預測:漢唐至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新中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成就仍為基本考查點。古代中國的朝貢體制與天朝上國觀念、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同時期外交的變化及其原因可能為考查熱點及難點。知識點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1.秦朝(1)中央機構:設典客、[1]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2)邊疆管理①北逐匈奴,修筑長城。②南撫夷、越,設立了[2]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2.漢朝政治中央設[3]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地方北面和親漢初,朝廷對北方的匈奴采取和親政策。軍事打擊漢武帝時期,衛(wèi)青、霍去病三次出擊匈奴,取得大勝。89年,竇憲出擊北匈奴,北匈奴數敗之后,西遷遠方。西北行政管轄①在河西走廊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稱“[4]河西四郡”。②設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東北西漢設護烏桓校尉。經濟在邊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3.隋朝(1)管理機構:負責民族事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的禮部及鴻臚寺。(2)民族關系①周邊民族:結束了統(tǒng)一國家長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渾、黨項等周邊民族先后歸附隋朝。②嶺南:加強對嶺南地區(qū)各族的治理。589年,百越首領冼夫人被冊封為譙國夫人,為隋朝治理嶺南起到了重要作用。③流求:加強了與流求的接觸,三次派人抵達流求。(3)邊疆管理:推行[5]郡縣制,往往以邊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4.唐朝(1)民族關系西北各族稱唐太宗為“[6]天可汗”。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間數次會盟。南詔13個王中有10人經唐朝加封,南詔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2)邊疆管理:主要機構是大都護府、[7]都督府、羈縻州。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tǒng)于中央政府。都督府與大都護府的不同分布格局不同都督府在唐朝邊疆防御體系中處于內層,設立在內地比較重要的地區(qū),而大都護府則居于都督府的防御之外。職能存在差異都督府管轄的多是內附的邊疆民族,而大都護府則處在邊疆地區(qū),是管轄邊疆民族的專門性機構。5.兩宋(1)多民族政權并立。先后與遼、西夏、金長期并立。(2)封建制度拓展。遼、西夏、金、大理等政權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經驗和文化。6.元朝(1)民族關系:“[8]行漢法”,同時對不同民族實行了明顯的差別對待政策。(2)邊疆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為帝師,領[9]宣政院事,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設行省,征發(fā)賦役。7.明朝(1)中央機構:除禮部、鴻臚寺外,還有負責培養(yǎng)各種民族文字翻譯人才的四夷館。(2)修筑長城,并沿長城布置一系列軍鎮(zhèn),號“九邊”。(3)開展貿易: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開展貿易。(4)邊疆治理①在東北設都司、衛(wèi)、所,對女真等族進行管理;在西北設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衛(wèi);在西南設土司。②西藏:敕封西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并通過貢賜、[10]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8.清朝(1)管理機構:設立[11]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2)管理方式①通過滿蒙聯(lián)姻,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②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叛亂,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③冊封五世達賴與五世班禪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區(qū)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④在西南,沿襲土司制度,后來逐漸進行“改土歸流”。明清“改土歸流”改土歸流是指改土司制為流官制,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將原來統(tǒng)治少數民族的土司頭目廢除,改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改土歸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時加強中央對西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的統(tǒng)治。理藩院與宣政院的區(qū)別(1)存在時間不同:宣政院存在于元朝,理藩院存在于清朝。(2)職能不同:宣政院是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事務的機構,理藩院是清朝掌管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事務的最高權力機構,也管轄部分外交事務。(3)機構設置不同:宣政院下設同知、副使、院使等各二人,理藩院則分院司兩級。二、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1.先秦: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交流。2.漢朝陸路通道經河西走廊向中亞、西亞延伸。97年,甘英出使[12]大秦,抵達波斯灣一帶。海路通道從合浦郡徐聞縣出發(fā),最遠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對日關系東漢時期,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劉秀賜“漢委(倭)奴國王”金印一枚。漢朝中西陸路通道打通的原因(1)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2)漢武帝時打敗匈奴,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創(chuàng)造了安定的沿途環(huán)境。(3)西漢時期大一統(tǒng)局面的出現,社會安定,國力強盛,經濟發(fā)展。(4)秦漢文化的魅力以及以絲綢為主的富有地域特色的產品,對外有著巨大的吸引力。3.隋唐陸路交流暢通①與西域商路暢通,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掌管通商事務。②唐朝與大食國接觸,造紙術等技術傳到阿拉伯地區(qū)。海路交流活躍①隋朝常駿從南??こ龊降竭_赤土國,國王也遣其子隨常駿來到中國。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唐朝文化被帶到日本。4.宋朝:因北方陸路交通阻隔,海路轉趨發(fā)達,不僅恢復了唐朝由廣州出發(fā)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路,又開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泉州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5.元朝: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通暢。13世紀,馬可·波羅經西亞、中亞抵達中國,由泉州經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了《馬可·波羅行紀》。6.明清(1)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13]朝貢貿易體系,但民間貿易和走私屢禁不絕。(2)1689年,中俄訂立《[14]尼布楚條約》。(3)18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但清政府關上了對英交往的大門。知識點二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與外交一、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1.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①歷史淵源:中國是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長期交融發(fā)展形成多元一體格局。②近代現狀:許多少數民族長期遭受統(tǒng)治階級的壓迫和歧視,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相對落后。③黨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民族區(qū)域自治,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2)歷程1941年《陜甘寧邊區(qū)施政綱領》規(guī)定,依據[15]民族平等原則,“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qū)”。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對內蒙的基本方針,在目前是實行區(qū)域自治?!?947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qū)。新中國成立后,它成為我國第一個省一級的自治區(qū)。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實行“民族的區(qū)域自治”,“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195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qū)域自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和西藏自治區(qū)先后成立。此外,還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縣(旗)。2.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發(fā)展(1)歷程時間概況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正式頒布實施。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16]三個離不開”,深刻闡述了中國各民族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血肉關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確把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2)意義:維護國家的集中統(tǒng)一,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fā)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實現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事業(yè)加快發(fā)展?,F代中國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特點中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在解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政治制度問題上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舉,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具體表現在:民族自治與區(qū)域自治的有機結合;經濟因素與政治因素的有機結合;自治機關的二重性(即自治地方的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較之于全國其他地區(qū)的相應機關有共性,也有個性);自治權的廣泛性。3.中共十八大以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五個認同”的提出背景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要求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內容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提出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將其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意義①賦予民族工作新的內涵和重大歷史使命。②有利于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③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偉大目標。(3)中共二十大對未來五年的民族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二、當代中國的外交1.開創(chuàng)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①外交方針方針內容“另起爐灶”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外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按驋吒蓛粑葑釉僬埧汀庇胁襟E地徹底地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耙贿叺埂敝袊鴪远ǖ卣驹赱17]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②外交成就(2)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中國外交成就①中國支持和援助亞非拉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贏得了這些國家的友誼和信任與良好的國際聲譽。②1964年,中國與法國建交,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特點中國對外關系史上出現了以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為基本特點的建交高潮,中國逐步沖破西方國家的封鎖。(3)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外交成就①自1970年起,中國先后同意大利、奧地利、比利時、希臘、聯(lián)邦德國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中英、中荷關系也升格為大使級。②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③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④到1976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1個。特點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迎來了建交高潮。2.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1)改革開放初期的外交調整①方向調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的外交政策朝著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向進行重大調整。②世界主題:中國提出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③外交關系: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89年,中蘇兩國實現國家關系正?;?。(2)21世紀初的外交:中國積極推動區(qū)域和國際合作,積極參與以聯(lián)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3.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1)習近平外交思想:黨中央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fā)展大勢,在對外工作上進行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形成了[19]習近平外交思想。(2)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導下的外交實踐與外交布局(3)中共十九大以來的外交理念和外交實踐①外交理念“一堅持”堅持和平發(fā)展道路?!叭苿印蓖苿咏ㄔO相互尊重、[20]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fā)展。②外交實踐積極推進構建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A.中國領導人進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B.多項推進中外增進互信、擴大合作的新文件、新舉措相繼出臺。就世界和平發(fā)展的諸多議題提出中國方案A.中國一貫倡導、支持并踐行多邊主義,大力支持聯(lián)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核心作用。B.在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等重大國際和地區(qū)問題上,中國積極探索解決辦法。C.中國積極促進[21]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D.中國倡議和推動“[22]一帶一路”建設。4.中共二十大提出:中國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冷戰(zhàn)思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搞雙重標準。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zhàn)。情境1秦朝的邊疆管理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h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行U夷曰道?!浴稘h書》指出秦設置的處理邊疆民族事務的中央政務機構和地方行政區(qū)劃。答案在中央設置“典客”;在少數民族聚居地設置“道”。情境2冼夫人下圖所示為中國古代百越首領冼夫人的畫像,她被譽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冼夫人一生致力于國家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團結,維護了社會的和平穩(wěn)定,促進了嶺南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概念羈縻政策“羈”就是用軍事和政治的壓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經濟和物質利益給以撫慰,即在少數民族地區(qū)任用少數民族地方首領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隸屬中央王朝、經濟上有朝貢的義務外,其余一切事務均由少數民族首領自己管理。情境3唐朝的和親政策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邘е榈そo唐朝皇帝的上書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愄铡峨]西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朝和親政策的積極影響。答案促進了漢族與吐蕃間的友好交往;維護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推動了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發(fā)展與進步。情境4少數民族政權模式下圖為中國古代北方邊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中原內地關系的一種模式,舉例說明與其匹配的歷史時期。答案該模式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深入中原,其統(tǒng)治范圍不僅包括內地,還有邊疆地區(qū),如元朝和清朝都屬于這種模式。概念衛(wèi)所制度衛(wèi)所制度是明朝重要的軍政制度。明朝全國普設衛(wèi)所,衛(wèi)所作為明朝基本的軍事單位,管轄一定數量的軍戶,承擔軍役。衛(wèi)所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軍事性質的地理單位,涉及明帝國的版圖、管理體制、土地、戶籍制度、人口遷移等一系列問題。情境5清朝的邊疆治理清代既繼承了歷代王朝的治邊思想,又有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為核心的邊疆民族統(tǒng)治政策?!幾蕴K德畢力格《晚清政府對新疆、蒙古和西藏政策研究》概括清朝對邊疆治理是如何“因俗而治”的。答案如在蒙古族地區(qū)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tǒng)治;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qū)和辦事大臣轄區(qū)等。情境6清朝的對外交往英吉利國王知悉:咨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特遣使恭赍表章……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并沾余潤?!幾郧』实劢o英國國王的敕諭材料體現了清朝怎樣的外交政策?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對外交往的發(fā)展趨勢。答案政策:清政府固守傳統(tǒng)的朝貢體系,自認為是“天朝上國”。趨勢:由漢唐時期的開放逐漸走向明清時期的閉關自守。概念朝貢體系與朝貢貿易朝貢體系體現了古代中國“天朝上國”的國家定位?!俺暋獌苑狻笔瞧浠就饨荒J?,實質上是宗主認同外交。在其影響下,東亞地區(qū)逐漸形成一個以漢字與儒學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朝貢貿易亦稱“隨貢貿易”“貢舶貿易”。宋代以后中國政府準許外國使節(jié)在進貢的前提下來中國進行貿易。明代實行貢舶制度,在通商口岸設市舶提舉司,管理朝貢和朝貢貿易。朝貢貿易是封貢體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的產物,是以厚往薄來為原則的官方貿易。易錯民族區(qū)域自治不等于“民族自治”,民族區(qū)域自治是民族因素與區(qū)域因素的結合,具體表現為在少數民族聚居區(qū)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權利,而不是某一少數民族的自治。情境7民族政策的原則下圖是1953年版3元人民幣圖案,圖案的設計理念體現了民族政策的哪些原則?答案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和尊重少數民族的原則。情境8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依據中國的民族發(fā)展在地區(qū)上是互相交叉的……形成各民族雜居的現象,而一個民族完全聚居在一個地方的比較少,甚至極少……歷史的發(fā)展使中國各民族多數是雜居的……互相影響……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對外曾是長期受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內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戰(zhàn)爭中同甘共苦結成了戰(zhàn)斗友誼,使我們這個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芏鱽怼蛾P于我國民族政策的幾個問題》(1957年)根據材料,概括我國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依據。答案在歷史上,我國各民族互相雜居,互相影響;近代以來,我國各民族同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在革命戰(zhàn)爭中結成深厚友誼。易錯“一邊倒”既不意味著中國政府絕不同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交往,也不意味著中國政府放棄獨立自主,無原則地倒向蘇聯(lián)一邊?!耙贿叺埂钡耐饨环结樅酮毩⒆灾鞯暮推酵饨徊⒉幻?,因為它的最終目的是捍衛(wèi)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圖解歷史“一邊倒”的外交方針情境9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針我們要打破舊的外交傳統(tǒng),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媚外。否則不是狂妄便是自卑。不亢不卑才是我們的態(tài)度?!?950年3月,周恩來在外交部全體干部大會上的講話為“打破舊的外交傳統(tǒng)”,新中國實行了哪些外交方針?答案“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情境10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54年在日內瓦會議時福斯特·杜勒斯拒絕與周恩來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時決心一邊伸出我的手,一邊向他走去。當我們的手相握時,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幾浴赌峥怂苫貞涗洝贰耙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反映了中美關系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答案中美關系由對峙開始走向正?;G榫?120世紀70年代建交高峰下圖為1949年—2008年中國與外國建交的情況。分析形成1972年建交高峰的國內外因素。答案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守勢,謀求同中國改善關系;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國際地位提高;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G榫?2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外交布局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外交領域呈現出“介”字型布局?!捌病敝浮敖z綢之路經濟帶”,“捺”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豎”分別指“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和“中國、印度、緬甸、孟加拉國經濟走廊”。這反映出當代中國外交怎樣的趨勢?答案積極開展多邊外交活動,凸顯經濟合作的重要性。探究1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材料一自唐初以來,唐廷以積極的態(tài)度謀求和平的國際交往。唐代僑民極多,就僑民所從事的職業(yè)來看:有僧侶、學者、畫家、匠人、藝人、商人等。唐代外商們廣泛參與經濟活動,使唐代的社會生產不僅要滿足國內需求,更要承擔起國際生產的任務?!短坡墒枳h》中甚至還制定了中國古代法律中第一個涉外條文:“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唐律)論。”唐朝統(tǒng)治者處理國際關系時,貫徹儒家“平天下”與“協(xié)和萬邦”理想。在和平共存之指導下,唐朝與周邊和平交往?!幾陨蚋ァ吨形魑幕涣魇贰返炔牧隙骸罢漆尳躺郊巴罗扯`治之”,與中書省等同為四大中央政府機構。遇吐蕃有重大問題,則派設行宣政院前往該地處理。清初統(tǒng)治者高度重視蒙古事務,入關前便設立理藩院專司其事……外交事務也劃歸理藩院管理。理藩院級同六部,設尚書、侍郎各官,幫助清朝實現了對東北的有效管轄,避免了明代曾經出現的邊疆戰(zhàn)爭……對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幾在w毅、趙軼峰主編《中國古代史》材料主旨材料一介紹了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材料二闡述了元朝宣政院與清朝理藩院的概況及作用。思考:(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代對外交往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代對外交往的作用。試答:特點:政府積極主動,開放包容;僑民眾多且其職業(yè)多元;外商廣泛參與經濟活動;出現涉外法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秉持“和平互利”的宗旨。作用:促進了唐朝的繁盛;提升了唐朝國際地位;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2)根據材料一,指出元宣政院和清理藩院在政治地位和職權范圍方面的異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宣政院和理藩院對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發(fā)展所起的共同作用。試答:相同點:都是法定的中央機構;都管理少數民族事務。不同點:宣政院與中書省同級,理藩院與六部同級;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務,理藩院管理部分外交事務;宣政院管轄西藏地區(qū),理藩院管轄邊疆地區(qū)少數民族事務。共同作用:進一步推動了民族間交往、交流與交融;進一步鞏固了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進一步加強了大一統(tǒng)的國家觀念。歷史解釋——對中國古代民族交往的基本認識(1)基本途徑:友好往來;民族遷徙;和親聯(lián)姻;少數民族封建化改革;民族戰(zhàn)爭;冊封等。(2)交往特點:以漢族為主體;友好交往是主流;以儒家大一統(tǒng)思想作為精神支柱;落后民族學習吸收先進民族的生產與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3)歷史作用:①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fā)展,加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②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開發(fā)了邊疆地區(qū),推動了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歷史解釋——中國對外交往的特點對外政策由開放走向閉關:明清以前總體上以開放為主;明清時期,逐步走向閉關自守。交往路線由以陸路為主轉向以海路為主:漢代以陸路為主,隋唐陸海并舉,宋代以后以海路為主。交往內容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物種、商品、宗教、科技等外傳或傳入。交往形式①以和平交往為主,如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等;②封建社會后期出現侵略與反侵略斗爭,如戚繼光抗擊倭寇、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皇帝組織雅克薩之戰(zhàn)抗擊沙俄入侵等。唯物史觀——中國古代民族交融的實質(1)從生產力發(fā)展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實質上是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過程。(2)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實質上是封建生產方式向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擴展。(3)從經濟形態(tài)的角度看:民族交融的實質是游牧經濟與農耕經濟的相互影響,其中游牧經濟向農耕經濟轉化的趨向更明顯。(4)從生活方式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實質上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相互影響,其中少數民族的漢化趨向更為明顯。探究2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材料一中國對外政策和外交行為是根據不斷變化的外部形勢作出的反應。二戰(zhàn)后影響中國對外關系的外部環(huán)境,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冷戰(zhàn)階段,世界政治的最主要特征是美蘇兩極對立。另一個是“后冷戰(zhàn)”階段,“一超多強”和多極化發(fā)展趨勢支配著世界政治?!幾耘\姟吨腥A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史概論(1949—2000)》材料二黨中央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并發(fā)起創(chuàng)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升,塑造了中國外交獨特風范,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為世界和平與發(fā)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貢獻?!幾浴吨袊伯a黨簡史》等材料主旨材料一闡釋了影響中國對外關系的階段。材料二論述了黨中央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表現及意義。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進入21世紀后為應對“不斷變化的外部形勢”中國采取的外交舉措。試答:積極發(fā)展睦鄰友好關系;參與以聯(lián)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和地區(qū)性國際組織活動;拓展同發(fā)展中國家的關系;與世界大國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創(chuàng)新合作機制,發(fā)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參與創(chuàng)立“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等。(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有何現實意義。試答:提升了中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塑造了中國外交獨特風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chuàng)造了條件;推動了國際社會的合作與發(fā)展;有利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有利于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等。歷史解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特點不結盟中國不跟任何國家締結針對第三國的盟約,這確保了中國外交政策的獨立性,不會被盟國扯進對抗或戰(zhàn)爭中。平等性中國對強國弱國、大國小國一視同仁。大國不欺負小國,強國不欺負弱國。獨立性中國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包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等準則。無附加條件中國對外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是區(qū)別于西方國家的最顯著特點。歷史解釋——當代中國外交的基本原則、發(fā)展大勢與經驗啟示(1)基本原則①一個中心:是指中國仍然是發(fā)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外交應以服務于國家發(fā)展為中心,更加積極有效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②兩個基本點:是指中國外交要維護中國在世界上的正當利益和促進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互利共贏。(2)發(fā)展大勢①“和平共處”外交:堅持獨立自主原則,新中國成立后,正確處理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關系,逐步成為獨立于美蘇之外的重要國際力量。②“和平發(fā)展”外交:改革開放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明確提出“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在堅持獨立自主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外交理念、外交戰(zhàn)略和外交政策大轉折,外交工作表現出服務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明顯特點。③“民族復興”外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tǒng)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懈努力,外交工作表現出始終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明顯特點。(3)經驗啟示①獨立自主是當代中國外交戰(zhàn)略和政策的根本原則:獨立自主原則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新中國成立后,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幻,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做出了自己的貢獻。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貫穿當代中國的外交實踐:在當代中國外交工作中,最具有持久影響力的是中國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營造了和平的周邊環(huán)境,推動了“伙伴外交”的發(fā)展,有利于推動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建立。命題點1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1.[2023湖北]唐代初期,太宗稱:“我今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yǎng)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樂者,我必令樂?!庇捎谶呥h諸族聚居地生產相對落后,無法執(zhí)行內地賦役標準,朝廷依據實情實施輕稅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規(guī)定:“諸邊遠州有夷僚雜類之所,應輸課役者,隨事斟量,不必同之華夏。”上述材料集中體現了唐朝(B)A.采取靈活政策促進民族交往B.重視邊境民族地區(qū)的社會治理C.調整經濟政策推動區(qū)域發(fā)展D.堅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解析材料中唐太宗的大意為:不論是中原地區(qū)還是四方少數民族,都一視同仁,使之安定。再結合“由于邊遠諸族聚居地生產相對落后……實施輕稅政策”可知,唐代重視邊境民族地區(qū)的社會治理,故B項正確。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初期的民族政策,并未提及民族交往狀況,A項錯誤?!斑呥h諸族聚居地”“諸邊遠州”泛指邊遠地區(qū),而非特定的、具體的經濟區(qū)域,C項“推動區(qū)域發(fā)展”說法錯誤?!耙蛩锥巍笔侵父鶕煌牡貐^(qū),不同民族的風俗、社會發(fā)展狀況實施統(tǒng)治或管理,與材料強調的主旨不符,D項錯誤。命題變式2.[2022重慶]考古表明,戰(zhàn)國至西漢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狹長形土坑墓為主,隨葬品也極具蜀地特征;至西漢中期,具有漢文化特色的長方形豎穴木槨墓成為主要墓葬形式,隨葬品也有明顯的關中特色。這反映出西漢中期(B)A.蜀地墓葬出現平民化趨勢B.蜀文化逐漸融入漢文化C.蜀地經濟實力與關中相當D.蜀文化與關中文化交流有限解析戰(zhàn)國至西漢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到西漢中期,具有漢文化特色的長方形豎穴木槨墓成為主要墓葬形式,隨葬品也有明顯的關中特色,這反映出蜀地墓葬文化受到漢文化影響,蜀文化逐漸融入漢文化。由此可知,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蜀漢文化的交融,而非蜀地墓葬的平民化趨勢,A項錯誤。西漢中期關中地區(qū)的經濟實力要高于蜀地的經濟實力,C項錯誤。蜀地墓葬隨葬品有明顯的關中特色,“交流有限”表述不妥,D項錯誤。命題點2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3.[2021.6浙江]宋代曾規(guī)定:“市舶司監(jiān)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買蕃商雜貨及違禁物色。如違,當重置之法?!睋丝芍敃r(D)A.商品買賣必須明碼標價B.海外商業(yè)運輸發(fā)展迅速C.朝廷決定市的設立廢止D.政府規(guī)范管理海外貿易解析“市舶司”是宋代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今后不得收買蕃商雜貨”體現的是政府對海外貿易的規(guī)范管理,故選D項。命題變式4.[2023安徽滁州模擬]1689年《尼布楚條約》簽訂之時,清朝有一些加強東北邊防、設立中俄界碑、繪制實測輿圖等邊界觀念。之后,議政王大臣等將中俄的劃界訂約修飾成清朝對俄國的一種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對其臣服,對俄政策重回“朝貢禮”路線。這表明(C)A.傳統(tǒng)邊界因中俄訂約劃界而動搖B.天下觀念的持續(xù)穩(wěn)固與強化C.中國近代國界觀念的形成受制約D.清朝疆土頻遭割讓藩屬喪失解析根據題干“議政王大臣等將中俄的劃界訂約修飾成清朝對俄國的一種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對其臣服,對俄政策重回‘朝貢禮’路線”可分析出,中國近代國界觀念的形成受到之前天朝上國觀念的影響,C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傳統(tǒng)邊界因中俄訂約劃界而動搖,排除A項;天下觀念的持續(xù)穩(wěn)固和強化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頻遭割讓”,排除D項。命題點3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5.[2021北京]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訪問團在當地開辦民族干部訓練班,召開民族代表座談會,幫助少數民族籌備自治區(qū)?!度嗣袢請蟆穼Υ税l(fā)表社論:“各民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發(fā)展各民族人民大眾的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yè)?!痹搱F旨在(A)①清除國民黨政權在邊疆地區(qū)的軍事存在②落實《共同綱領》制定的相關民族政策③消除歷史形成的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隔閡④檢查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機構的設置情況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解析“幫助少數民族籌備自治區(qū)”是為了落實《共同綱領》制定的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的政策,故②正確;從“各民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發(fā)展各民族人民大眾的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yè)”可以得出中央人民政府派出西南民族訪問團有助于消除歷史形成的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隔閡,故③正確;清除國民黨政權在邊疆地區(qū)的軍事存在是人民軍隊的任務,西南民族訪問團并不承擔這一任務,故①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幫助少數民族籌備自治區(qū),而不是檢查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機構的設置情況,故④錯誤。綜合以上分析,A項符合題意。命題點4當代中國的外交6.[2022廣東]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會議,周恩來匯報參加日內瓦會議和出訪印度、緬甸情況時,毛澤東指出:“門要關死已經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種有利的局勢,需要我們走出去。緩和國際緊張局勢,不同制度的國家可以和平相處?!边@說明(A)A.國內建設需要調整“一邊倒”政策B.支持民族解放運動提升中國影響力C.“求同存異”促進亞非各國了解中國D.不結盟運動興起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解析根據材料“1954年7月”“門要關死已經不可能了……不同制度的國家可以和平相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的經濟建設需要一個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這使我國有了更多對外交往的需求。我國在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時期,需要加強與英法等非社會主義國家的交往,即需要調整“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周恩來出訪印度、緬甸并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也涉及與新興民族國家加強交往,為我國經濟建設創(chuàng)造一個穩(wěn)定的周邊環(huán)境的問題,故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不是支持民族解放運動,故B項排除;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與材料時間不符,故C項排除;1961年不結盟運動興起,與材料時間不符,故D項排除。命題變式7.[2023廣東名校聯(lián)考]截至2016年,我國已連續(xù)14次當選國際海事組織A類理事國;已連續(xù)5次擔任國際民航組織一類理事國;已建立了中國—東盟交通部長會議、上海合作組織交通部長會議等多個交通運輸合作機制,倡議成立亞太港口服務組織。這些成就體現出我國(D)A.以科技推動交通發(fā)展B.對外開放不斷擴大C.交通服務于改善民生D.積極參與國際治理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國積極參與到國際組織中,如國際海事組織、國際民航組織等,這體現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治理,D項正確。命題點1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1.[2022海南]種植桑、棗樹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詔“廣植桑棗者”免稅,“伐桑棗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棗為薪”的規(guī)定;金朝也規(guī)定“凡桑棗,民戶以多植為勤”,即使戶籍少的猛安謀克也須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種植桑棗。上述現象說明兩宋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表現在(C)A.疆域拓展B.民戶管理C.文化認同D.政權認同解析由“種植桑、棗樹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廣植桑棗者’免稅,‘伐桑棗為薪者’治罪”可知,鼓勵種植桑、棗樹本是中原王朝的措施;由西夏“禁民伐桑棗為薪”、金朝規(guī)定“凡桑棗,民戶以多植為勤”等可知,西夏、金朝也認同中原王朝的措施,這正是兩宋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在文化認同上的表現,C項正確。2.[2022.1浙江]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疆域廣大,民族眾多,推進了新的民族交融。下列關于元朝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舉措,敘述正確的是(B)A.首次設立樞密院主管軍事B.在西南地區(qū)實行土司制度C.確定行省之下的行政區(qū)劃依次為道、州、縣D.設理藩院管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qū)解析元朝疆域廣大、民族眾多,為了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在西南地區(qū)實行土司制度,故B項正確;宋朝已經設立樞密院主管軍事,排除A項;行省以下的行政區(qū)劃依次為路、府、州、縣,排除C項;元朝設立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qū)軍政事務,排除D項。3.[2021湖南]下圖再現了每年冬至節(jié)清宮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動的場景。這一作品(C)《冰嬉圖》(乾隆時期)A.顯示宮廷畫的神韻意趣B.透露清代軍事訓練松弛C.體現民族間的民俗交融D.反映清朝宮廷生活奢靡解析冬至節(jié)是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是農耕文明的代表;冰嬉是滿族的一種大眾性體育活動。冬至節(jié)清宮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動,既是對滿族傳統(tǒng)習俗的傳承,也是民族間民俗交融的體現,故C項正確。4.[2022北京,9分]絹與馬材料一唐與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馬”“以助軍旅”,唐馬“既雜胡種,馬乃益壯。天寶后,諸軍戰(zhàn)馬動以萬計”,“秦、漢以來,唐馬最盛”。唐代驛制“凡三十里一驛,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驛站的官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蓋相望,郵驛繼踵”。士庶也喜騎馬出行,“貴賤所行,通鞍馬而已”。馬球蔚然成風,太宗“聞西蕃人好為打球,比亦令習”。材料二突厥、回紇與唐朝進行絹馬貿易,規(guī)模巨大。回紇“每一馬易四十縑(注:細絹),動至數萬匹”,除自身消費外,還將多余的絹帛通過中間商人不斷向西銷售。突厥、回紇還開始建設據點聚積物資,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觀”?;丶v最初“風俗樸厚”,獲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宮殿以居,婦人有粉黛文繡之飾”。以絹馬貿易為例,闡述唐代農耕與游牧民族互動的影響。解析本題為開放型試題,言之有理即可。首先,由“闡述唐代農耕與游牧民族互動的影響”可知,本題需要從唐朝、少數民族兩個角度作答。具體分析如下圖所示:然后,進行總結,通過絹馬貿易,農耕與游牧民族擴大了交往,既促進了自身發(fā)展,也加深了民族交融。答案示例唐朝通過絹馬貿易獲得了大量馬匹,改良了馬種,加強了軍事力量;進一步便利了郵驛交通,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豐富了出行方式和娛樂活動。突厥、回紇等游牧民族通過絹馬貿易獲得大量絹帛,積累了巨額財富。回紇將多余的絹帛向西銷售,促進了陸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突厥、回紇嘗試建立城市,游牧民族出現定居化傾向,生活方式更加豐富。通過絹馬貿易,農耕與游牧民族擴大了交往,既促進了自身發(fā)展,也加深了民族交融。(9分)5.[2022遼寧,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之間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下圖是某學者繪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級圖。——摘編自李靜、于晉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機制研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緊扣圖中所示的一個或多個邏輯線索,擬訂一個論題,并予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解析首先,觀察圖片及相關文字解釋,結合中國古代史知識,緊扣圖中所示的一個或多個邏輯線索,擬訂一個論題,如根據“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三級結構和“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之間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等信息,可得出論題:中華民族發(fā)展過程中,民族交往是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礎;確定論題后,綜合材料和所學知識闡釋,如可選用先秦到明清時期的具體史實說明中華民族各部分以結構性、地緣性和生活性交往為基礎,民族交流和交融進一步加強,民族關系不斷發(fā)展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深化;整個解題過程注意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論題:中華民族發(fā)展過程中,民族交往是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礎。闡釋: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原民族與周邊狄、夷等民族交往增多,通過戰(zhàn)爭和生產、生活等交往,民族認同感增強,為民族間進一步交流奠定了基礎;秦漢大一統(tǒng)王朝時期,各族人民在強大中央政權的統(tǒng)治下交往增多,地區(qū)間經濟、文化交流增強;東漢以來,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各民族長期交往促進了民族交流和交融,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各族的封建化進程加快創(chuàng)造了條件,推動了隋唐時期國家統(tǒng)一局面的出現;宋元明清時期,各民族通過多種形式的交往,生活、地域和結構性聯(lián)系不斷深化,推動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綜上,中華民族的各部分,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通過結構性、地緣性和生活性交往,民族交流和交融進一步加強,民族關系不斷發(fā)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深化。(12分)命題點2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6.[2022廣東]清代從廣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窯產品外,還有廣東、福建專門燒制的貿易瓷。廣州等地有的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這種現象反映當時(A)A.廣州處于中外交流的前沿B.出口瓷器產自官營手工作坊C.西方藝術在中國頗受歡迎D.重農抑商政策受到明顯削弱解析據材料“廣州……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廣州處于中外交流的前沿,故選A項。僅由材料無法判斷出口瓷器產自官營作坊還是民營作坊,故排除B項;C項材料無法體現,排除;題干不涉及重農抑商政策,故排除D項。命題點4當代中國的外交7.[2022江蘇]趙國明《中國的立場》一詩寫道:“萬國(聯(lián)合國)旗幟欲添丁,孤島、紅旗都有名。山姆(美國)陰謀如獲勝,不教公使到西京(紐約)。”該詩佐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D)A.與美國的關系趨向緊張B.在聯(lián)合國行使否決權C.抵制美國構建單極世界D.反對“雙重代表權”案解析由“萬國(聯(lián)合國)旗幟欲添丁,孤島、紅旗都有名”可知,1971年,美國與日本等國一起向第26屆聯(lián)合國大會提出“雙重代表權”案,即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進入聯(lián)合國,同時保留所謂“中華民國的代表權”(這實際上是搞“兩個中國”)。由“山姆(美國)陰謀如獲勝,不教公使到西京(紐約)”可知,中國指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同時將國民黨集團的代表驅逐出聯(lián)合國,中國絕不允許在聯(lián)合國出現“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局面。最終第26屆聯(lián)合國大會否決了“雙重代表權”案。由此可知,D項正確。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走向正?;皇恰摆呄蚓o張”,A項錯誤。作者寫作該詩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還不能“在聯(lián)合國行使否決權”,B項錯誤。兩極格局瓦解后,美國力圖構建以其為主導的單極世界,C項錯誤。8.[2020海南]1949年春夏之間,當中國革命戰(zhàn)爭即將勝利時,毛澤東為制定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條方針。其中,“另起爐灶”外交方針所回答的問題是(B)A.如何對待蘇聯(lián)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B.如何著手建立自己的外交關系C.如何處理好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關系D.如何對待美國和其他帝國主義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另起爐灶”即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外交關系,在新的、平等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外交關系,回答的問題是如何著手建立自己的外交關系,B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回答了“如何對待蘇聯(lián)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是“一邊倒”方針,即新中國在外交上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A項錯誤。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認為世界形勢是和平與發(fā)展,C項錯誤?;卮鹆恕叭绾螌Υ绹推渌蹏髁x”的是“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方針,即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取締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以鞏固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在此基礎上再與一些國家建立外交關系,D項錯誤。9.[2021廣東]1957年創(chuàng)辦于廣州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在新中國外貿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來指出:“一年兩次的廣交會是在我們被封鎖的情況下不得已搞的,我們只好請人家進來看。”由此可知,廣交會的創(chuàng)辦(A)A.擴展了與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B.強化了與蘇聯(lián)的經貿聯(lián)系C.突破了計劃經濟對外貿的束縛D.加速了不結盟運動的進程解析據材料可知,廣交會的創(chuàng)辦是要讓其他國家了解新中國的經濟發(fā)展狀況,促進新中國的對外貿易發(fā)展,即廣交會的創(chuàng)辦擴展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故選A項。由材料得不出B項結論;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尚未突破計劃經濟對外貿的束縛,排除C項;創(chuàng)辦廣交會和不結盟運動無關,排除D項。10.[2020全國卷Ⅰ,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紀5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良好,貿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頻繁。與此同時,中國與聯(lián)邦德國之間處于對立狀態(tài)。1955年,聯(lián)邦德國與蘇聯(lián)建交后,中國逐步推動與聯(lián)邦德國的民間往來。60年代,隨著中蘇關系日益緊張,中國與民主德國關系降到了冰點。70年代初,聯(lián)邦德國調整“新東方政策”,決定改善與中國的關系。1972年10月,兩國外長在北京簽署建立外交關系的公報,決定互派大使。此后,兩國的交流活動迅速升溫?!幾詣⒌卤笾骶帯秶H關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國實施“新亞洲政策”,十分重視發(fā)展與中國的關系。德國企業(yè)認為在中國“差不多所有行業(yè)都有前景”,紛紛進軍中國市場。1998年,德國總理施羅德將實現外交政策“正常化”作為重要目標,對外不依附于任何國家,謀求世界政治大國地位,并與中國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出現多元認同”。中國認為加強中德在多極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國際地位,擴大各自在國際上的活動余地,并促進世界和平、安全和穩(wěn)定。2004年,中德在中歐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框架內建立“具有全球責任的中德戰(zhàn)略伙伴”關系,中德關系發(fā)展到了新的高度?!幾詤怯逊ā兜聡F當代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20世紀50—7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聯(lián)邦德國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德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歷史條件。(9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德關系發(fā)展的歷史啟示。(6分)解析第(1)問,與民主德國關系的“變化”可根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良好”“6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關系降到了冰點”概括得出從交往密切到降溫、冷淡;“原因”可根據材料“中國逐步推動與聯(lián)邦德國的民間往來”“隨著中蘇關系日益緊張”等和所學知識思考作答。與聯(lián)邦德國關系的“變化”可根據材料“中國與聯(lián)邦德國之間處于對立狀態(tài)”“兩國的交流活動迅速升溫”概括得出從對立到實現關系正?;?;“原因”可先根據材料“聯(lián)邦德國與蘇聯(lián)建交后”“70年代初,聯(lián)邦德國調整‘新東方政策’,決定改善與中國的關系”等和所學知識思考作答。第(2)問,“歷史條件”可先根據材料“德國實施‘新亞洲政策’”“紛紛進軍中國市場”“德國總理施羅德將實現外交政策‘正常化’作為重要目標”“中國認為加強中德在多極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國際地位”等,從德國外交政策與目標調整、世界多極化發(fā)展、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等方面概括回答,再結合所學中國改革開放、歐洲一體化發(fā)展、德國實現統(tǒng)一的相關知識回答。第(3)問,“歷史啟示”可根據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德關系發(fā)展的史實、原因、影響等分析作答,如根據20世紀70年代初中德兩國都以國家利益為出發(fā)點,不斷改善兩國關系可得出外交要以國家利益為重;如根據中德兩國都根據自己的需要做出外交決策,不依附于別國可得出外交需獨立自主;如根據20世紀90年代中德關系發(fā)展提高了兩國的國際地位可得出通過發(fā)展友好外交拓展國際空間和增強經濟實力。答案(1)變化:中國與民主德國從交往密切到降溫、冷淡,與聯(lián)邦德國從對立到實現關系正?;?。原因:20世紀50年代,在冷戰(zhàn)格局下,中國和民主德國同屬社會主義陣營,聯(lián)邦德國外交依附美國;中蘇關系惡化,民主德國緊跟蘇聯(lián);中國與美國關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聯(lián)邦德國調整對中國的政策。(10分)(2)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發(fā)展迅速,市場潛力巨大,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德國統(tǒng)一,經濟發(fā)達,對中國市場有巨大需求,尋求政治大國地位;兩國都積極推動世界多極化。(9分)(3)堅持發(fā)展經濟,增強國家實力;堅持獨立自主,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求同存異,摒棄冷戰(zhàn)思維;奉行多邊外交,推動全球化。(6分)1.[2024湘豫名校聯(lián)考]屬邦是秦針對境內民族設置的管理機構,秦統(tǒng)一前,在屬邦之下由“臣邦君長”統(tǒng)轄“臣邦人”,襲用原有的統(tǒng)治方式。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之后,境內原有屬邦基本實現了郡縣一元化。材料中民族地區(qū)管理機構的變化(D)A.使國家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B.促進了中央機構的完善C.推動西北地區(qū)融入版圖D.加強了對民族地區(qū)管轄解析根據材料“境內原有屬邦基本實現了郡縣一元化”可知,秦統(tǒng)一后對屬邦實現中央垂直管理,這種變化加強了中央政府對民族地區(qū)的管轄,D項正確。公元前214年秦朝已統(tǒng)一全國,排除A項;對民族地區(qū)的管理屬于對地方的管理,與中央機構的完善無關,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對西北地區(qū)的管理,排除C項。2.[2023豫南九校聯(lián)考]下表所示為西漢政府與南越的相關史實。由此可見,西漢政府對南越的措施 (C)時期史實漢高祖時期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接受漢王朝的封王,歸化中央政權。漢文帝時期趙佗除帝號復歸漢朝,但是在南越國內,趙佗一直竊用皇帝的名號。漢武帝時期平定南越,設置九郡,實行與內地一樣的制度法令。A.消除了地方與中央對立B.體現了民族平等政策C.旨在維護國家政治統(tǒng)一D.促進了南越經濟繁榮解析從漢高祖、漢文帝時期要求南越歸化漢朝,到漢武帝時期“平定南越,設置九郡,實行與內地一樣的制度法令”,說明西漢政府旨在維護國家政治的統(tǒng)一,C項正確。3.[2024鄭州調研]唐代小說中對域外風情、物品及外國人在中國生活的奇特方式的刻畫和描述隨處可見。如《杜陽雜編》對外國貢品“常燃燈”的描述,《朝野僉載》對真臘國風俗人情的描繪。上述情況出現的重要原因是(A)A.社會風氣開放包容B.小說創(chuàng)作進入繁榮階段C.域外文化成為主流D.工商業(yè)市民階層的壯大解析據材料“《杜陽雜編》對外國貢品‘常燃燈’的描述”“《朝野僉載》對真臘國風俗人情的描繪”并結合所學可知,唐代對外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A項正確。4.[2024哈爾濱開學考試]兩宋時期,西夏占據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區(qū),他們經常掠奪過往商旅的財物,或者強取貨物,抽十分之一的上等品。這一現象(C)A.解決了西夏政權的財政危機B.造成了宋朝三冗兩積的局面C.推動了宋朝貿易格局的變化D.阻斷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兩宋時期,受民族政權并立的影響,傳統(tǒng)的商路受到阻礙,這助推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C項正確。西夏單靠劫掠是不能解決財政危機的,排除A項;宋朝三冗兩積的局面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排除B項;材料中的現象并未阻斷東西方的交流,排除D項。5.[2024河北邢臺五校聯(lián)考]對于向中國朝貢的東南亞各國,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庇纱丝赏浦?,明太祖時期(A)A.實行和平的對外政策B.朝貢貿易迎來轉機C.對外政策進行了調整D.海上絲綢之路受阻解析據材料“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可知,明太祖認為向中國朝貢的東南亞各國既然沒有給我國帶來禍患,那么輕易興兵討伐他們是不太好的,由此可推知,明太祖時期實行和平的對外政策,故A項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是明太祖對東南亞各朝貢國的態(tài)度,不能體現朝貢貿易迎來轉機,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涉及明太祖時期對外貿易政策的變化,排除C項;東南亞各國可以來中國朝貢,說明此時海上絲綢之路暢通,排除D項。6.[2024吉林白城月考]自雍正起,清政府在西南逐步取消土司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調動的流官負責地方清查戶口、丈量土地、核實賦稅、組織鄉(xiāng)勇、興辦學校、實行科舉等工作,稱為“改土歸流”。據此可知,“改土歸流”(D)A.消除了地方割據的隱患B.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實現民族平等C.加強了西南的稅收管理D.有助于西南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解析根據材料“清查戶口、丈量土地、核實賦稅、組織鄉(xiāng)勇、興辦學校、實行科舉等工作”可知,“改土歸流”有利于清政府對西南地區(qū)的綜合統(tǒng)治管理,進而有助于西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D項正確?!跋恕闭f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新中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實現民族平等,排除B項;加強對西南的稅收管理只是“改土歸流”的部分作用,排除C項。7.[2024西安重點中學月考]在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各地自報民族名稱有400多個。經過民族識別工作,1954年確認38個少數民族。1964—1965年再度確認16個少數民族,加上1979年確認的基諾族,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識別工作基本完成。新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B)A.是建立民族自治區(qū)的前提條件B.意在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C.推動了民族之間的交流與交融D.有利于維持邊疆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題干信息可知,只有確認了民族成分,才能更好地貫徹執(zhí)行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和其他各項民族政策,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B項正確。20世紀50年代初民族識別工作開始時,內蒙古自治區(qū)已經建立,其并不以民族識別工作為前提,排除A項;民族識別工作主要內容是確認少數民族成分,對促進民族交流、交融沒有明顯的直接影響,排除C項;少數民族并不都生活在邊疆地區(qū),排除D項。8.[2023河北聯(lián)考]20世紀70年代,在東盟走向中立化的前提下,中國也改變了對東盟的外交立場,與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盟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1988年,中國政府發(fā)表了中國與東盟關系的基本原則,強調和平共處、平等互利、共同發(fā)展,反對霸權主義。中國政府的這些主張旨在(B)A.參與東盟區(qū)域經濟一體化B.為國家建設營造良好環(huán)境C.支持東南亞反對霸權主義D.沖破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解析根據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土地租賃及農業(yè)項目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監(jiān)測與評估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平房房屋買賣合同(含房屋質量保證)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公園春季植樹養(yǎng)護管理合同3篇
- 2025年度苗圃場地租賃與苗木種植環(huán)境監(jiān)測服務合同4篇
- 基于二零二五年度標準的智能交通一卡通平臺購銷合同3篇
- 2025年度民間借貸借條范本及法律援助服務合同2篇
- 2025年度電影電視劇導演聘請與作品反饋體系合同
- 2025年度紅色教育基地研學旅行合同
- 2025年度電梯智能化改造項目合同
- 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11)
- 電力系統(tǒng)動態(tài)仿真與建模
- 蝦皮shopee新手賣家考試題庫及答案
- 四川省宜賓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質量監(jiān)測英語試題
- 價值醫(yī)療的概念 實踐及其實現路徑
- 2024年中國華能集團燃料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紅樓夢》中的男性形象解讀
- 安全生產技術規(guī)范 第49部分:加油站 DB50-T 867.49-2023
- 《三國演義》中的語言藝術:詩詞歌賦的應用
- 腸外營養(yǎng)液的合理配制
- 消防安全教育培訓記錄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