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第2講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2025屆大一輪復習講義_第1頁
第一單元 第2講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2025屆大一輪復習講義_第2頁
第一單元 第2講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2025屆大一輪復習講義_第3頁
第一單元 第2講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2025屆大一輪復習講義_第4頁
第一單元 第2講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2025屆大一輪復習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2講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濟發(fā)展的表現;戰(zhàn)國時期諸侯變法的必然性;商鞅變法的內容、意義;老子、孔子的思想;百家爭鳴的背景、表現和意義)課程標準命題點考題取樣核心素養(yǎng)解讀通過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經濟發(fā)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zhàn)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傳統(tǒng)政治秩序的破壞2023江蘇T1;2022河北T1;2020全國卷ⅠT241.立足時空觀念,了解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的相關史實。2.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理解戰(zhàn)國時期各國變法的必然性。3.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理解社會變革與百家爭鳴之間的關系。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經濟2023全國卷乙T24;2023海南T1;2022廣東T1;2022江蘇T1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2022全國卷乙T45;2021江蘇T1諸子思想2023新課標卷T25;2022湖南T1;2022山東T1;2021山東T1命題分析預測1.分析: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爭鳴是考查的重點,多注重對諸子百家思想觀點的比較。2.預測:春秋戰(zhàn)國時期貴族政治變遷的趨勢、民族交融,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可能成為新的命題點。知識點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1.列國紛爭表現春秋五霸齊國、晉國、楚國、吳國、越國等先后建立了霸權。戰(zhàn)國七雄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諸侯國。結果周朝傳統(tǒng)的[1]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國吞并。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紛爭的影響(1)災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爭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2)進步:戰(zhàn)爭迫使各國進行富國強兵的改革,推動了社會轉型。(3)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大國兼并小國,為國家的最終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條件。2.華夏認同(1)表現:春秋時期,中原各國自稱為“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lián)系中,周邊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進入戰(zhàn)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2)影響: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wěn)定,分布更為廣泛。知識點二經濟發(fā)展與變法運動1.經濟發(fā)展農業(yè)①生產工具進步:[2]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廣。②興建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芍陂。手工業(yè)分工更加細密,產品刻有生產者姓名,對質量負責。商業(yè)貨幣流通廣泛,各地涌現出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出現財力雄厚的商人。2.變法運動(1)背景:①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經濟有重大發(fā)展。②戰(zhàn)國時期兼并戰(zhàn)爭日益劇烈。(2)典型代表:秦國的商鞅變法。目的富國強兵開始時間公元前356年主要內容政治[3]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經濟[4]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統(tǒng)一度量衡。文化燒毀詩書,制定法律,嚴刑峻法。社會管理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登記戶籍,在民間實行[5]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fā)。意義商鞅變法順應歷史潮流,是戰(zhàn)國時期持續(xù)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它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官僚制的最初建立通過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各國的政治制度由宗法分封制逐漸向專制官僚制轉變。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擁有封地的世襲貴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領取俸祿、可隨時罷免的國家官吏。官僚制是中國古代王朝最主要的政權形式,其最初建立就是在戰(zhàn)國時期。知識點三孔子和老子孔子老子地位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思想內容①核心觀念是“[6]仁”。②主張統(tǒng)治者要“[7]為政以德”。③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①樸素的唯物論: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②樸素的辯證法:認為事物存在著矛盾,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化。③政治:主張順其自然,[8]無為而治。教育成就①主張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推動了私學的發(fā)展。②對《詩》《書》《禮》《易》《春秋》等文獻進行整理,后來這些文獻成為儒家經典。—知識點四百家爭鳴1.時代背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大變革。2.派別及其思想主要派別代表人物思想主張儒家孟子認為人性善,提倡“[9]仁政”。荀子認為人性惡,主張[10]隆禮重法。道家莊子崇尚逍遙自由。陰陽家鄒衍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了“相生相勝”理論。墨家墨子提倡節(jié)儉,主張“[11]兼愛”“非攻”“尚賢”。法家韓非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12]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3.影響(1)百家爭鳴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經濟發(fā)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13]思想解放運動。(2)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百家爭鳴的特點(1)迎合社會大變革的時代需求。(2)各學派之間既互相詰難、批駁,又彼此吸收、融合。(3)思想活躍,具有自由和創(chuàng)新精神。中國古代的三種治國思想易錯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zhàn)爭是奴隸主為爭奪土地和人口進行的爭霸戰(zhàn)爭;戰(zhàn)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zhàn)爭是新興地主階級為實現統(tǒng)一而發(fā)動的兼并戰(zhàn)爭。情境1華夏認同中國之完成為一中國,當遠自春秋戰(zhàn)國時代開始?!X穆《民族與文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錢穆為什么這樣說。答案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長期的爭霸兼并戰(zhàn)爭過程中,戎狄蠻夷與華夏族相互交融,華夏認同觀念形成。情境2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產力的進步在農業(yè)生產上,鐵制農具開始出現,牛耕逐漸推廣……使農作物產量呈現出上升趨勢。技術進步和產量提高增加了公社農民在“私田”上勞動的興趣,公田逐漸荒蕪不治?!幾詮埛吨袊糯喪贰疯F制農具、牛耕的使用對土地制度有何影響?答案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形成。情境3對商鞅變法的評價正是這個地處邊陲、被視為野蠻、落后的蕞爾小國,五百年后卻打敗了經濟高度繁榮、文化異常發(fā)達的六個關東大國?!窇椚旱取吨袊ㄊ贰飞叹z禮義,棄仁恩,并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功成求得矣,終不知反廉愧之節(jié),仁義之厚?!稘h書》結合材料,說說應怎樣評價商鞅變法。答案應全面地看待問題,既應看到商鞅變法提高了秦軍戰(zhàn)斗力和秦國國力,為秦統(tǒng)一六國奠定基礎的一面,還應看到商鞅變法輕禮義教化,造成秦社會道義淡薄的一面。情境4孔子思想的現實意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孔子的上述思想有什么現實意義?答案有利于協(xié)調人際關系、緩和社會矛盾、穩(wěn)定社會秩序,構建和諧社會;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概念士階層先秦時期的貴族階層,也是古代四民(士、農、工、商)之一。春秋時期,士大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祿為生,有的有食田。春秋末年以后,士逐漸成為統(tǒng)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通稱。情境5韓非的中央集權思想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韓非子·楊權》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俄n非子·人主》結合材料說說韓非的主張在戰(zhàn)國時期的地位如何。為什么?答案受到重視。韓非子主張變法革新,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符合新興地主階級富國強兵的要求,受到統(tǒng)治者推崇。情境6諸子的共同追求他們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們具有共同的政治責任感,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正是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驅使著他們直面現實的苦難,積極逆挽世運,以圖天下大治?!幾曰刚紓ァ栋偌覡庿Q中的共鳴》結合材料說明諸子百家提出各種主張,要實現的共同目標是什么。答案將社會從混亂中救出,重塑一個有序的社會。探究1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變法材料一在經濟比較發(fā)達的諸侯國……奪權后的地主階級,隨著封建經濟的繼續(xù)發(fā)展,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壯大?!呥h地區(qū)的秦、楚、燕等國的社會經濟也發(fā)展到相當水平,新興地主階級也逐漸壯大起來。然而這些諸侯國的政權仍然控制在舊貴族手中。各國地主階級的普遍發(fā)展壯大及其與舊貴族的對立,必然導致政治上的一場重大變革。這種變革,就是各國的變法運動?!幾詣ㄔ?、張文喜《新編中國古代史》材料二秦國地廣人稀,荒地比較多,所以商鞅把獎勵開墾荒地作為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重點。法令規(guī)定:“僇力本業(yè),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還規(guī)定商人必須向官府登記各種奴隸的名字和數目,以便官府攤派徭役;提高市上酒肉的稅額,要讓稅額比成本高十倍;加重關卡和市場上的商品稅,不準私自販賣糧食。——摘編自楊寬《戰(zhàn)國史》材料主旨材料一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變法的經濟、政治原因。材料二介紹了商鞅變法中的經濟措施。思考:(1)根據材料一,指出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變法的政治原因。試答:新興地主階級力量壯大,并與舊貴族爭奪領導權。(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商鞅變法中經濟政策的特點并分析其意義。試答:特點:重農抑商,獎懲結合。意義: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yè)生產發(fā)展;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有利于提高秦國國力,為秦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唯物史觀——戰(zhàn)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1)生產力的發(fā)展是各國變法風潮出現的根本原因。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與推廣是生產力發(fā)展的顯著標志。生產力的發(fā)展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進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關系,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2)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封建地主與農民這兩個新興階級孕育成長起來,他們要求打破束縛,進一步解放生產力。(3)各國激烈競爭的需要。各國新興地主階級為了發(fā)展封建經濟和政治,增強競爭力,在激烈的兼并戰(zhàn)爭中勝出,紛紛在國內推行變法。(4)法家思想的推動。法家提倡順應形勢進行變革,主張以法治國,合乎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為各國推行變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論武器。歷史解釋——戰(zhàn)國時期各國變法的相同點背景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隸主土地國有制的基礎上進行的,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頑固勢力的矛盾越來越深。都是在愈演愈烈的兼并戰(zhàn)爭推動下產生的。目的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發(fā)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tǒng)治,對外爭取兼并戰(zhàn)爭的勝利。方向都以法律形式廢除了奴隸主貴族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特權,并且提出了發(fā)展封建經濟、提高政府收入、建立地主階級統(tǒng)治等措施。性質都是在法家思想指導下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封建化運動。影響都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舊的奴隸主貴族勢力,鞏固了新興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歷史解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所孕育的統(tǒng)一因素政治局勢諸侯國間的爭霸和兼并戰(zhàn)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形成統(tǒng)一的趨勢。各國的變法促進了舊制度的瓦解和新興地主階級統(tǒng)治的建立,商鞅變法中秦國勢力的強大為統(tǒng)一準備了條件。經濟基礎春秋以來社會生產力提高,各地社會經濟聯(lián)系加強,各諸侯國經濟交往頻繁,為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經濟基礎。思想理論法家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為以后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奠定了基礎,為統(tǒng)一提供了理論武器。民族關系民族凝聚力增強,“華夷之辨”觀念相對淡薄,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人民愿望長期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統(tǒng)一成為社會各階級的共同愿望。歷史解釋——商鞅變法對新興地主階級意志的體現(1)獎勵軍功:貴族無軍功不再授爵,提高了地主階級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同時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的勢力。(2)推行縣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邁出的重要一步,為打破“封國”、鞏固新的土地所有制提供政治保障。(3)“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廢除了奴隸制的經濟基礎,又滿足了地主階級的經濟要求。(4)“重農抑商,獎勵耕織”: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fā)展,壯大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力量。探究2百家爭鳴材料中國歷史上的戰(zhàn)國時期出現了舉世聞名的百家爭鳴的文化局面,這是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輝煌的一頁。《辭?!穼Α鞍偌覡庿Q”的解釋是戰(zhàn)國時期學術界互相辯爭的風氣,是當時社會變革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對當時文化學術發(fā)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不僅是對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解釋,也是對它的評價,而這樣的評價似乎并不恰當。應該說,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不是一時憑空出現的“風氣”,其形成源遠流長。——摘編自薛國中《論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歷史條件》材料主旨材料展現了關于百家爭鳴局面出現原因的兩種觀點。思考:材料中出現了兩種關于百家爭鳴局面出現原因的觀點,你贊成哪一種觀點?說明你的理由。試答:示例一贊成百家爭鳴是“戰(zhàn)國時期學術界互相辯爭的風氣,是當時社會變革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這一觀點。理由:戰(zhàn)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混戰(zhàn),士階層崛起并追求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愿望;奴隸制經濟崩潰,封建經濟有所發(fā)展;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階級特權。面對社會大變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辯爭,相互學習,各自提出關于自然、社會和人生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因此可以說,百家爭鳴是當時社會變革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示例二贊成“百家爭鳴不是一時憑空出現的‘風氣’,其形成源遠流長”這一觀點。理由: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出現,絕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東周春秋時期,為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奠定了人才和思想基礎。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別是儒家和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響,他們開創(chuàng)的思想學派在戰(zhàn)國時期得到發(fā)展,可以說百家爭鳴不是一時憑空出現的“風氣”,其形成源遠流長。唯物史觀——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背景物質條件鐵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政治條件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瓦解,社會處于大變革之中。階級關系士階層崛起,受到統(tǒng)治者重用,其代表不同階層提出自己的主張。教育發(fā)展私學興起,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學術環(huán)境相對寬松,各派學者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政。民族關系戰(zhàn)爭促進民族交融,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榮。歷史解釋——諸子百家思想的相似性與差異性(1)相似性要求統(tǒng)一的思想由于諸侯分裂割據,人民渴望統(tǒng)一,諸子百家在自己的思想中都提出了統(tǒng)一的觀念。愛民思想法家的“愛民”是從法律與民眾的關系著眼;儒家的“愛民”是從仁政入手;墨家的“愛民”源于兼愛;道家則立足于“無為”。限制君權思想孟子強調天子不能為所欲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主帶頭守法;老子認為統(tǒng)治者必須清靜無為,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過分壓榨人民;墨子主張“尚賢”,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約君權的作用。(2)差異性治國理念儒家主張“仁政”“德治”,反對嚴刑峻法;法家強調嚴刑峻法;道家主張“無為而治”。人與自然的關系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老子和莊子則主張順應自然。人生態(tài)度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社會責任;道家主張“逍遙”的人生態(tài)度,強調“超脫”;墨家提倡“非命”,即不從命;陰陽家主張“天命觀”。社會倫理觀孟子主張人性善,而荀子、韓非子主張人性惡。家國情懷——諸子百家思想的現實價值(1)儒家的“仁政”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安定具有積極作用,對今天倡導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鑒意義;“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質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2)道家的“無為”思想主張順應自然,對于增強環(huán)保意識,促進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現實意義。(3)法家的法治、變革思想,對于當今中國的法治建設具有借鑒意義。(4)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思想,成為今天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尊重人才的思想來源之一。歷史解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國家的轉變(1)社會組織——血緣家族逐漸削弱:各國不同程度的變法,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舊貴族,貴族政治趨于解體;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和家族的解體,個體小農涌現,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成為國家的經濟命脈,編戶成為國家控制民眾的有效方式。(2)社會群體——士階層涌現:隨著貴族統(tǒng)治的瓦解,尤其是世卿世祿制度的廢除,許多貴族逐漸沒落,必須依靠文化知識自食其力,與此同時庶人則通過各種方式上升為士,士階層的流動為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和交流提供了條件。(3)文化發(fā)展——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由于官學向私學的轉換,加之定于一尊的政權形式尚未出現,人們的思想處于活躍狀態(tài),在總結前代文化的基礎之上,各家各派提出了不同的思想命題和思想主張,思想文化的發(fā)展在這一時期達到前所未有的盛況。(4)民族交融——華夏族的形成:西周以來比較固定的民族分布格局、族群關系被打破,各民族的交融步伐加快,諸夏內部文化的交流、匯合,加之諸夏與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得一個融合了諸族的華夏族逐漸形成,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命題點1傳統(tǒng)政治秩序的破壞1.[2023江蘇]春秋時期,晉國在兼并虞國等同姓方國時,也與無終戎等北方諸戎和好,以免在同楚國爭霸過程中腹背受敵。這一現象表明當時(D)A.北方諸戎已融入華夏族B.政治權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國吳起變法成效顯著D.宗法政治體制遭到破壞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一些大的諸侯國擴張勢力,力圖號召和控制中小諸侯國,確立其霸主地位,材料即是對此現象的反映,表明當時宗法政治體制遭到破壞,D項正確;根據“也與無終戎等北方諸戎和好”可知,材料只能說明晉國與北方諸戎交好,無法說明北方諸戎已融入華夏族,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權力下移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中給出的時間是“春秋時期”,吳起變法發(fā)生在戰(zhàn)國時期,排除C項。命題變式2.[2023遼寧省實驗中學等三校模擬]《左傳·成公十一年》記載,晉國的郤至與周天子爭田,周天子命屬下訟諸晉國?!蹲髠鳌べ夜四辍酚涊d,“衛(wèi)侯與元咺訟”于晉。衛(wèi)國大夫元咺告衛(wèi)侯殺人而發(fā)生訴訟,周襄王派王子虎審理此案,最后衛(wèi)侯敗訴。這樣的案例在《左傳》中有很多。這說明(B)A.土地國有制已瓦解B.統(tǒng)治秩序受到沖擊C.以法治國成為主流D.社會矛盾更加尖銳解析據材料“晉國的郤至與周天子爭田”可知,周天子的權威下降,據材料“衛(wèi)國大夫元咺告衛(wèi)侯殺人而發(fā)生訴訟……衛(wèi)侯敗訴”可知,卿大夫挑戰(zhàn)諸侯的權威,綜上可知,春秋時期原有的統(tǒng)治秩序受到沖擊,故選B項;土地國有制瓦解于戰(zhàn)國時期,材料時間為春秋時期,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治國理論問題,排除C項;社會矛盾涉及多方面,僅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D項結論。命題點2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經濟3.[2022廣東]考古材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選項中,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B)材料結論A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出土商朝青銅器商朝的統(tǒng)治范圍到達內蒙古地區(qū)B山西晉國都邑遺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鐵器殘片春秋早期已經使用鐵器C湖北大冶古銅礦遺址出土東周時代的陶片大冶古銅礦的開采時間不早于東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鐵鏃(箭頭)秦朝軍隊主要使用鐵制兵器解析山西晉國都邑遺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鐵器殘片,說明春秋早期已經使用鐵器,B項正確;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出土的商朝青銅器可能是通過貿易等方式傳入當地的,內蒙古地區(qū)不一定屬于商朝的統(tǒng)治范圍,排除A項;湖北大冶古銅礦遺址出土東周時代的陶片,這不能說明大冶古銅礦的開采時間不早于東周,排除C項;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鐵鏃(箭頭)不代表秦朝軍隊主要使用鐵制兵器,排除D項。命題變式4.[2023大連模擬]戰(zhàn)國時期各國境內都有其他國家的貨幣。燕地出土有趙、韓、魏的布幣和齊的刀幣;趙地出土有韓、魏的布幣和齊、燕的刀幣;巴蜀地區(qū)還出土過燕國的刀幣。這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 (B)A.長途販運的興盛B.商品經濟的發(fā)展C.貨幣統(tǒng)一的缺失D.貨幣流通的廣泛解析貨幣是用于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材料中戰(zhàn)國時期各國境內都有其他國家的貨幣,說明當時商品經濟發(fā)展,各國之間有一定的經濟往來,B項正確;長途販運的興盛在明清時期,排除A項;材料強調戰(zhàn)國時期商品經濟發(fā)展,與貨幣統(tǒng)一的缺失無關,貨幣流通的廣泛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兩項。命題點3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5.[2021江蘇]有學者認為,《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是供學習為吏者使用的識字課本。其末尾附錄的兩條魏律(頒布于公元前252年)規(guī)定:商賈和經營客店者“勿令為戶”,不分給他們田地、房屋;派其從軍,殺牛犒賞全軍時,不給他們肉吃。由此可見(D)A.魏律成為秦吏準繩B.強制耕戰(zhàn)成效顯著C.秦國實行以吏為師D.抑商思想影響漸廣解析由對商賈和經營客店者“不分給他們田地、房屋;派其從軍,殺牛犒賞全軍時,不給他們肉吃”可知,這體現了抑商政策;由這兩條魏律的頒布時間遲于商鞅變法(開始于公元前356年)可知,其受到抑商政策的影響。由此可知,D項正確。命題變式6.[2023武漢武昌區(qū)質檢]春秋各國,宗室貴族相互傾軋,勝者對待失敗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商鞅實行變法,“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將大家族分為小家庭,一“室”變多“戶”,由官府析分登記。這一變化說明(D)A.分封制度不斷強化B.禮樂制度不復存在C.倫理道德日益敗壞D.社會轉型趨勢明顯解析解答本題需要重點分析變化后的內容,具體分析如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分封制度逐漸瓦解,排除A項;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樂制度仍有一定的影響力,排除B項;材料與倫理道德無關,排除C項。命題點4諸子思想7.[2023新課標卷]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學生韓非、李斯則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的是(A)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B.“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D.“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解析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韓非、李斯作為法家學派代表人物,均主張嚴刑峻法。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的是重刑罰,故A項正確?!皥蛩粗?,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出自《論語》、“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均不符合材料中重刑罰的治國方略,B、C、D三項均排除。命題變式8.[2021山東]儒家學派重視禮樂,宣揚“樂文同則上下和”;墨家學派認為樂“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這反映了兩者(B)A.文化取向的迥異B.政治立場的不同C.學術觀點的分歧D.生活態(tài)度的差異解析儒家學派代表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墨家學派代表的是被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二者對“樂”的看法不同,反映出兩者不同的政治立場,故B項正確。命題點1傳統(tǒng)政治秩序的破壞1.[2022河北]“太子”在周代是對天子、諸侯權位繼承人的稱謂。該詞在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和其他文獻中絕少見到,而在春秋時期開始頻繁出現。這一現象(D)A.反映社會尊卑有序B.表明分封制逐漸瓦解C.體現權力過渡平穩(wěn)D.說明宗法制遭到破壞解析西周時期實行嫡長子繼承制,默認嫡長子為太子,不需要明示,故“太子”一詞在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和其他文獻中絕少見到;而春秋時期,“太子”一詞開始頻繁出現,說明太子并非法定,宗法制遭到破壞,爭奪“太子”之位的現象較多,故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遭到破壞,而不能反映社會尊卑有序,故A項排除;繼承問題與分封制沒有直接關系,故B項排除;材料體現的是對“太子”之位的激烈爭奪,而無法體現權力過渡平穩(wěn),故C項排除。2.[2020全國卷Ⅰ]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級,遭到周桓王拒絕。熊通怒稱現在周邊地區(qū)都歸附了楚國,“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楚)武王”。這表明當時周朝(D)A.禮樂制度不復存在B.王位世襲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開始解體D.分封制度受到挑戰(zhàn)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楚國周邊地區(qū)歸附楚國后,楚國國君要求周王提升爵位等級被拒,隨后自封為武王,這說明分封制度受到挑戰(zhàn),故D項正確。春秋時期禮樂制度走向瓦解,但當時這一制度仍然存在,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王位世襲制度,且王位世襲制度并未消亡,故B項錯誤。C項由材料得不出來,排除。3.[2021重慶]西周、春秋時期的“家”,多為一個政治單位,與國對稱,即孟子所謂“千乘之國”“百乘之家”;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家”成為一個社會生產、生活單位,即史書中所謂“編戶齊民”。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A.分封制的瓦解B.法家思想的發(fā)展C.宗法制的建立D.儒家思想的影響解析西周、春秋時期,分封制下,諸侯建立國,卿大夫建立家,所以“家”是一個政治單位;而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隨著分封制的瓦解,“家”成為一個社會生產、生活單位,其已經不再具有政治意義,A項正確;材料中“家”的變化與法家、儒家思想無關,B、D兩項均排除;宗法制建立于西周時期,且與材料中所述現象無關,C項排除。命題點2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經濟4.[2022江蘇]據學者考證,春秋末年,陳國司徒轅頗向封疆內所有的田地征取賦納。轅頗遭到擁有一定數量田地的國人驅逐,逃亡到鄭國。這一考證可以說明(C)A.官僚政治的腐朽B.貴族與農民階級矛盾尖銳C.土地制度的變動D.諸侯權威遭到卿大夫挑戰(zhàn)解析由“春秋末年,陳國司徒轅頗向封疆內所有的田地征取賦納”可知,轅頗的措施類似于魯國的“初稅畝”;由“遭到擁有一定數量田地的國人驅逐,逃亡到鄭國”可知,當時陳國已經出現土地私有化的現象,C項正確。春秋時期實行的依然是貴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A項錯誤。春秋時期的“國人”不屬于農民范疇,B項錯誤。材料中的改革措施與挑戰(zhàn)諸侯權威無關,D項錯誤。5.[2023海南]據《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而戰(zhàn)國晚期,秦、齊、楚等諸侯國都擁有人數近百萬的軍隊,連七國中最小的韓國也有三十萬兵力。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B)A.軍事理論的形成B.生產方式的變革C.政治制度的演進D.地形地勢的利用解析A項材料強調的是西周王室軍隊人數與戰(zhàn)國諸侯軍隊人數的對比,反映的是諸侯力量的不斷強大,分封制逐漸走向瓦解。軍事理論用于指導戰(zhàn)爭,無法解釋軍隊人數變化的原因?!罛項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到了戰(zhàn)國晚期,就連七國中最小的韓國也有三十萬兵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和生產關系的變革,而這又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從而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加,為軍隊人數的增加提供了條件。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故生產方式的變革是材料所述變化的主要原因?!藽項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社會轉型時期,舊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新制度如官僚制逐步形成。諸侯國力量的強大是推動分封制等舊制度走向瓦解的重要原因,故政治制度的演進是材料所述現象帶來的結果而非原因?!罝項地形地勢的利用與材料反映的軍隊人數的增加無直接關聯(lián)?!?.[2023全國卷乙]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歲)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歲)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边@一觀點所依托的時代背景是(C)A.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實施B.井田制度的繁榮C.農業(yè)生產技術的發(fā)展D.商業(yè)活動的衰退解析孟子生活在戰(zhàn)國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逐漸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伴隨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逐步形成。小農經濟下,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實現自給自足。由此可知,孟子提出材料中觀點的時代背景是農業(yè)生產技術的發(fā)展,故選C項。漢初統(tǒng)治集團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休養(yǎng)生息政策,排除A項;戰(zhàn)國時期,井田制趨于瓦解,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商業(yè)的有關信息,且戰(zhàn)國時期區(qū)域性的商業(yè)貿易繁榮,排除D項。命題點3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7.[2022全國卷乙,9分](節(jié)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商鞅變法,嚴懲百姓私相斗毆行為,獎勵軍功,授以爵位田宅,養(yǎng)成“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的風氣,秦國的軍隊幾乎戰(zhàn)無不勝,統(tǒng)治區(qū)域不斷擴大,被當時六國人稱為“虎狼之國”。荀子曾訪問秦國,他認為秦國管理有效,承認秦國軍隊戰(zhàn)斗力強悍:“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钡J為按商鞅之法組建的秦國軍隊,“隆勢詐,尚功利”,無禮義教化,“干賞蹈利”(求賞逐利),只能稱之為“盜兵”。“尚功利之兵,則勝、不勝,無常”,不能與春秋時齊桓公的軍隊相比,更不能與商湯王、周武王那樣的仁義之師相提并論。——摘編自《荀子》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荀子稱商鞅變法后的秦國軍隊為“盜兵”的原因。(9分)解析第(1)問,可從商鞅變法的內容及影響、荀子本人的立場等角度分析。答案(1)原因:秦國變法強調獎勵軍功,使軍隊形成尚功利的風氣;秦依靠軍事力量侵吞別國,不斷擴大統(tǒng)治區(qū)域;秦國軍隊缺乏禮義教化;荀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主張仁義之師。(9分)命題點4諸子思想8.[2023全國卷甲]西周分封制下,諸侯國君爵位由高到低稱為公、侯、伯、子、男,楚國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自稱為王,稱霸中原,爭當華夏盟主,孔子編撰《春秋》,仍堅持稱楚王為“楚子”??鬃哟伺e目的是(C)A.實錄歷史事實B.提升周王權威C.維護等級秩序D.強調文化差異解析A項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自稱為“王”,孔子并未實錄歷史事實。×B項孔子的目的是維護分封制下的等級秩序,不是為了提升周王權威?!罜項楚國先祖在西周分封制下被封以“子男之田”,體現了分封制下的等級秩序。春秋時期,隨著楚國實力的增強,楚國國君自稱為“王”,而孔子仍稱楚王為“楚子”,這說明孔子盡力維護分封制下形成的等級秩序。√D項材料未涉及楚國與中原的文化的比較,無法體現文化差異?!?.[2021海南]《論語·子罕》有曰,“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反映了孔子(C)A.具有尊卑等級的觀念B.擁有博愛節(jié)儉的美德C.秉持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D.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孔子戒絕四種毛?。翰恢饔^臆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zhí)己見,不自以為是。由此可知,孔子秉持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尊卑等級,A項錯誤。博愛節(jié)儉是墨家的思想主張,B項錯誤。清靜無為是道家的思想主張,D項錯誤。10.[2021河北]《史記》記載:“夫周室衰而《關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強國。故孔子閔(憫)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边@一記載說明,孔子編訂《詩》《書》意在(B)A.加強君主集權B.恢復周禮C.宣揚禮法并用D.發(fā)展私學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周王室衰微時,諷刺時政的《關雎》就出現了;周厲王、周幽王的統(tǒng)治衰敗,禮崩樂壞,諸侯便恣意橫行,政令便由勢力強大的國家發(fā)布。孔子擔憂王道廢弛,邪道興起,于是編訂《詩》《書》。由此可知,孔子編訂《詩》《書》的目的在于恢復周禮,故B項正確。11.[2021全國卷甲]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鬃觿t說,“不學禮,無以立”,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反映出,當時他們(A)A.反思西周的禮樂文化B.迎合封建貴族政治訴求C.主張維護夏商周制度D.得到統(tǒng)治者的積極支持解析由材料可知,老子認為“禮”是道德、仁義淪喪的產物,而孔子認為“禮”是為人處世的規(guī)范和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二者在反思西周禮樂文化這一共同基礎上,各自提出了對“禮”功用的認識,故選A項;老子對“禮”持否定態(tài)度,也不主張維護夏商周制度,無法迎合封建貴族的政治訴求,他與孔子的思想也難以得到統(tǒng)治者的積極支持,故排除B、C、D三項。12.[2022全國卷甲]漢晉時期有多種文本記載,帝堯之時,“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老者“擊壤”而戲,圍觀者稱頌帝堯。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記載所體現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B)A.孔子B.老子C.韓非D.墨子解析據材料“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可知,這與道家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政治理念最接近,B項正確。孔子在政治上主張以德治國,與材料主旨不符,A項排除;韓非在政治上主張實行法治、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與材料主旨不符,C項排除;墨子在政治上主張“尚賢”“非攻”,與材料主旨不符,D項排除。13.[2021天津]孔子認為“身正”是為政者的重要品質,“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韓非子主張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他們這是倡導統(tǒng)治者(C)A.推行仁政B.以法治國C.規(guī)范行為D.監(jiān)督民眾解析孔子強調為政者要身正,韓非子強調立法者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別從道德方面、法律方面倡導統(tǒng)治者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故C項正確。14.[2020江蘇]墨子提出治理天下應當像大禹那樣“使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認為察“圣王之事”得“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學派能夠興起的主要原因在于(B)A.恢復前代禮樂制度B.代表下層平民利益C.強調社會等級和諧D.適應兼并戰(zhàn)爭需要解析根據“使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可知,墨家學派主張關注普通民眾的利益,其能夠興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代表了下層平民利益,故B項正確。孔子主張恢復禮樂制度,排除A項;儒家強調社會等級和諧,排除C項;法家主張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適應了兼并戰(zhàn)爭的需要,排除D項。15.[2022湖南]儒家起于魯,傳布于齊、晉、衛(wèi);墨家始于宋,傳布于魯、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齊、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晉,盛行于秦。這(C)A.促進了政治統(tǒng)一B.維系了“學在官府”的局面C.沖擊了貴族政治D.導致了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解析諸子百家的出現與士階層的活躍有關。士原本是統(tǒng)治階級的最底層,東周后期成為知識階層并受到公卿大夫的倚重。他們學識淵博、志向宏大,政治參與意識強烈。他們彼此辯駁,思想逐漸交融,百家爭鳴的局面逐漸形成,這一局面的出現沖擊了貴族政治,C項正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分別產生于不同的地區(qū),傳播的區(qū)域既有重合也有不同,這就導致有的地區(qū)多種學派共同存在,有的地區(qū)只有一種學派,這樣發(fā)展的結果是各諸侯國的思想并不統(tǒng)一,而思想不統(tǒng)一是不利于政治統(tǒng)一的,排除A項;春秋時期私學產生,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B項排除;各家各派針對社會亂象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以迎合各國君主進行爭霸的需要,D項因果關系顛倒,排除。16.[2022山東]戰(zhàn)國時期,法家兩大派之一的田齊法家主張“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群臣不用禮義教訓,則不祥”。這反映其思想特點是(A)A.尚法存禮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內法解析“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說明田齊法家主張用法治來治理國家,“群臣不用禮義教訓,則不祥”說明田齊法家主張群臣用禮義來教育百姓,這體現了尚法存禮,A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敬天”“崇德”的內容,排除B、C兩項;“外儒內法”思想是在漢武帝時期出現的一種治國思想,排除D項。17.[2020山東]戰(zhàn)國時期,孟子認為“無禮義,則上下亂”,韓非子認為“義者,君臣上下之事”。他們所說“義”的實質是(D)A.中央集權政治的準則B.衡量道德修養(yǎng)的標準C.統(tǒng)治階層的行為規(guī)范D.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解析從“上下亂”“君臣上下之事”可以看出,“義”的實質是維護等級秩序(上下之分)的工具,故D項正確。中央集權政治確立于秦朝,A項不符合材料時間信息,排除;材料中所說的“義”屬于治國之道,不屬于道德修養(yǎng),故B項錯誤;材料所說的“上下”指的是整個社會,不單指統(tǒng)治階層,故C項錯誤。1.[2024湖北孝感起點考]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為隨葬品不足,新繼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魯國請求幫忙,史稱“求賻”。西周以來“天子不求私財”的傳統(tǒng)從此打破……過去諸侯必須朝會天子的禮儀也名存實亡。這表明(A)A.傳統(tǒng)秩序遭到破壞B.專制集權受到削弱C.分封制徹底瓦解D.禮樂制逐漸解體解析據材料可知,天子需要向諸侯求取財物,諸侯必須朝會天子的禮儀也名存實亡,這說明周王室衰落,傳統(tǒng)秩序遭到破壞,故選A項﹔商周時期還沒有確立專制集權,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室的衰落,不能得出分封制徹底瓦解,排除C項;材料與禮樂制無關,排除D項。2.[2024浙江臺州一模]西周時期,楚王熊渠自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春秋時期,在應如何培養(yǎng)太子的問題上,楚國大夫申叔時強調要“教之《春秋》”“教之《詩》”“教之《禮》”“教之《語》”。這一變化表明 (D)A.楚國變法推動社會轉型B.儒學思想核心形成C.西周的政治秩序被破壞D.華夏認同觀念增強解析由楚國對中原文化從排斥到認可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春秋時期華夏認同觀念增強,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楚國變法與社會轉型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華夏認同觀念增強,并不能說明儒學思想核心形成,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西周政治秩序被破壞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3.[2023福建聯(lián)考]近年來,湖北西部地區(qū)發(fā)掘出一批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鐵器,鐵器情況如下表所示。據此推論正確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C)時期地點器物春秋時期湖北秭歸柳林溪遺址兩件鐵鍤戰(zhàn)國時期湖北宜昌朱其沱遺址一件鐵鍤戰(zhàn)國時期湖北宜昌朱家臺遺址一批鐵器,主要為農具春秋時期湖北宜昌上磨垴遺址一批鐵器,有鍤、錛、刀等春秋戰(zhàn)國時期湖北秭歸張家坪遺址二十余件鐵器,有鍤、斧、錛等A.大土地所有制瓦解B.冶鐵技術居全國領先地位C.生產方式經歷變革D.私營冶鑄業(yè)獲得快速發(fā)展解析根據材料“湖北西部地區(qū)發(fā)掘出一批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鐵器”及表格中的具體信息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在使用鐵器,鐵器的出現和使用有利于精耕細作農業(yè)的發(fā)展,相較于原始農業(yè)時期的農具來說具有進步性,生產方式在經歷變革,C項正確。4.[2024合肥四中檢測]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商人處在頻繁的社會職業(yè)流動之中,這與殷商、西周時期“商之子恒為商”的封閉狀態(tài)絕然不同。當時的商人除繼承祖業(yè)相沿而來外,還有些貴族、官僚因從事商業(yè)活動轉化成商人,如齊國貴族田成子放貸經商,“專山海之富,擅魚鹽之利”。這反映了當時(C)A.商人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B.崇商尊商成為社會主流意識C.商業(yè)的發(fā)展環(huán)境較為寬松D.商人成長為獨立的社會階層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商人除繼承祖業(yè)相沿而來外,貴族和官僚也可經商,這反映了當時商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較為寬松,C項正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商人處在頻繁的社會職業(yè)流動之中”不等于商人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A項排除;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由材料得不出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商人成長為獨立的社會階層,D項排除。5.[2024沈陽期中]秦國商鞅認為“強者必富,富者必強”,在分配社會剩余產品時,應重征賦稅,盡量擴大國家所占有的份額。他主張“民弱則尊官,貧則重賞”,要想國強,就要使民在貧富之間運動。商鞅的主張 (A)A.適應了兼并戰(zhàn)爭形勢需要B.體現了重農抑商的思想C.增強了秦國軍隊的戰(zhàn)斗力D.沖擊了貴族世卿世祿制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秦國商鞅主張重征賦稅,以使國家富強,“要想國強,就要使民在貧富之間運動”,這種弱民強國的政策有利于實現國家的富強,適應兼并戰(zhàn)爭形勢的需要,A項正確。6.[2024遼寧開學考]春秋時期,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實行改革,把國都按地域劃分為六個工商鄉(xiāng)和十五個士(兵)鄉(xiāng)……在國都以外的農村設邑、卒、鄉(xiāng)、縣、屬等管理機構。這一改革(C)A.加強了貴族政治的權力B.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C.打破了宗法分封的傳統(tǒng)D.形成了家國一體格局解析據題干材料及所學可知,管仲改革把國都按地域劃分,在農村設立管理機構,這樣的改革打破了周朝建立的宗法分封的傳統(tǒng),C項正確;管仲改革加強了中央權力,削弱了地方貴族的權力,排除A項;秦朝建立中央集權體制,管仲改革是在加強中央權力,排除B項;由材料中的措施并不能推出形成了家國一體格局,排除D項。7.[2024云南大理統(tǒng)測]孔子極力倡導仁人君子之道??鬃铀^的仁人君子不僅應關切個人道德品格修養(yǎng),而且要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政治抱負。這表明孔子(B)A.主張嚴格社會等級B.具有經世濟民情懷C.希望重建禮樂秩序D.關注個體意識覺醒解析據材料“關切個人道德品格修養(yǎng)”“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知,孔子不但關注個人的道德品格修養(yǎng),而且進一步指出“修己”的目的是服務現實政治,故選B項﹔據材料“倡導仁人君子之道”可知,孔子注重人的品格修養(yǎng),主張嚴格社會等級與主旨不符,排除A項﹔孔子主張恢復周禮,希望重建禮樂秩序,但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8.[2024河北保定月考]儒家提出“學而優(yōu)則仕”的口號,其門下弟子大多參與政事,如子路、子貢等;墨家宣揚“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等政治立場鮮明的學說;法家則是以研討政治權術、建立集權統(tǒng)治、實現富國強兵為宗旨,在戰(zhàn)國眾多變法活動中獨領風騷。由此可知,這三家學派(A)A.都有強烈的參政意識B.先后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用C.代表的政治立場趨同D.都提出可行的治國方略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儒家提出“學而優(yōu)則仕”,墨家提出“尚賢”“尚同”等,法家則強調政治權術、建立集權統(tǒng)治,并在國家變法中獲得重用,由此可知,三家學派都有強烈的參政意識,A項正確;先秦時期,只有法家提出了可行的治國方略并被采納,而儒家和墨家的治國方略并不適用于大動蕩的時代,未被統(tǒng)治者采納,排除B、D兩項;儒家主要代表傳統(tǒng)貴族的利益,墨家代表下層勞動者的利益,法家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三家學派所代表的政治立場并不相同,排除C項。9.[情境創(chuàng)新/2024大連期中]讀下圖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行軍年度平均距離統(tǒng)計圖據此可知,當時(D)A.區(qū)域經濟聯(lián)系進一步增強B.戰(zhàn)爭方式發(fā)生根本改變C.游牧與農耕文明融合加速D.區(qū)域性大國間沖突加劇解析據材料中圖片信息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特別是戰(zhàn)國時期,區(qū)域性大國長距離行軍顯著增加,體現出區(qū)域性大國之間沖突加劇,D項正確;材料未能體現區(qū)域經濟聯(lián)系的增強,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之前的戰(zhàn)爭方式,無法得出戰(zhàn)爭方式發(fā)生根本性變化這一結論,排除B項;材料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