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胃腸道間質(zhì)瘤診斷及鑒別診斷中價值_第1頁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胃腸道間質(zhì)瘤診斷及鑒別診斷中價值_第2頁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胃腸道間質(zhì)瘤診斷及鑒別診斷中價值_第3頁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胃腸道間質(zhì)瘤診斷及鑒別診斷中價值_第4頁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胃腸道間質(zhì)瘤診斷及鑒別診斷中價值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胃腸道間質(zhì)瘤診斷及鑒別診斷中價值1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胃腸道間質(zhì)瘤診斷及鑒別診斷中價值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胃腸道間質(zhì)瘤診斷及鑒別診斷中價值[摘要]目的:

探討胃腸道間質(zhì)瘤二維聲像圖和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特點及其在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價值。

方法:

回顧性分析經(jīng)病理證實的26例胃腸道間質(zhì)瘤患者的臨床資料、超聲表現(xiàn)及手術病理結果,并對超聲檢查結果與手術所見進行對比分析。

結果:

26例患者中,腫瘤來源分別為胃16例(61.54%)、十二指腸3例(11.53%)、空回腸3例(11.53%)、結直腸2例(7.69%)、腹腔2例(7.69%)。

病理診斷為良性3例(11.53%)、交界性4例(15.38%)、惡性19例(73.08%)。

超聲診斷符合率為53.84%(14/26),基本符合率為23.08%(6/26)。

結論:

超聲檢查在判斷腫瘤來源、與周圍組織關系及良惡性鑒別方面有重要臨床意義。

[關鍵詞]胃腸間質(zhì)瘤;超聲檢查;鑒別診斷;價值[中圖分類號]R730.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6(b)-049-03Thevalueofultrasoundindiagnosisanddifferentialdiagnosisof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YANGXiaoxue,ZHUChuanxin,HUYanhua,BIANYingsong2DepartmentofUltrasound,thePeoplesHospitalofJuanchengCounty,ShandongProvince,Juancheng2746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ultrasonicfeaturesof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andtoevaluatethevalueofultrasonographyindiagnosisanddifferentialdiagnosisofGIST.Methods:Ultrasonicfeaturesof26casesofGISTconfirmedbyoperationandpathologywereanalyzedandsummarizedretrospectively,comparisonwasmadebetweentheresultsofultrasonographyandpathology.Results:Amongthese26patients,theoriginsoftumorwerestomachin16cases(61.54%),duodenumin3cases(11.53%),ileumorjejumumin3cases(11.53%),colonorrectumin2cases(7.69%),abdominalcavityin2cases(7.69%).Thepathologicalresultsshowed3cases(11.53%)werebenign,4cases(15.38%)wereborderlineand19cases(73.08%)weremalignant.Thediagnoseaccordancerateofultrasoundwas53.84%(14/26)androughlyaccordanceratewas23.08%(6/26).Conclusion:UltrasonographyplaysanimportantroleinjudgingtheresourceofGIST,observingaroundorgansand3differentlydiagnosing.[Keywords]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Ultrasonographydiagnosis;Differentialdiagnosis;Value胃腸道間質(zhì)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一種胃腸道間葉源性腫瘤,傳統(tǒng)概念錯誤認為GIST等同于平滑肌瘤。

近年來,隨著免疫組化、電鏡以及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發(fā)現(xiàn)該腫瘤是由于特異的酪氨酸激酶受體c-kit或血小板轉(zhuǎn)化生長因子(PDGFRA)突變而引起的[1],因而GIST作為一種獨立疾病并在臨床及病理診斷中得到公認。

本文對經(jīng)病理證實的26例患者超聲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歸納總結其聲像圖特點,旨在提高對本病的認識。

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筆者搜集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0月經(jīng)手術與病理證實的GIST患者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齡32~70歲,平均53.2歲;病程1個月~5年;主要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

腹脹、腹部不適18例,腹部包塊3例,咯血2例,黑便并貧血1例。

常規(guī)超聲健康體檢偶然發(fā)現(xiàn)2例。

1.2儀器與方法采用日立EUB5500、西門子小白楊、飛利浦iE33等型彩色超聲診斷儀,凸陣探頭,頻率3.5~5.0MHz。

患者空腹,4必要時飲水后掃查。

取平臥位或側(cè)臥位,充分暴露腹部,觀察腫瘤部位、大小、形態(tài)、內(nèi)部回聲、血流情況、與周圍臟器關系及遠處轉(zhuǎn)移等異?;芈?。

2結果2.1病理診斷結果26例患者中,良性3例(11.53%),交界性4例(15.38%),惡性19例(73.08%)。

腫瘤來源分別為:

胃16例(61.54%)、十二指腸3例(11.53%)、空回腸3例(11.53%)、結直腸2例(7.69%)、腹腔2例(7.69%)。

2.2二維圖像表現(xiàn)2.2.1腫瘤大小本組資料中,超聲測量瘤體最大直徑3.2~35.0cm,直徑<5cm者5例,其中良性3例,交界性2例;直徑5cm者21例,其中交界性2例,惡性19例。

惡性病變的大小與良性病變有顯著性差異。

2.2.2腫瘤形態(tài)26例患者中僅2例表現(xiàn)為類圓形,形態(tài)規(guī)則,邊界清晰,病理結果為良性。

余24例呈不規(guī)則分葉狀,邊緣不光整,4例腫瘤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其中2例與肝左葉分界不清,2例與胰腺分界不清。

2.2.3內(nèi)部回聲4例病灶表現(xiàn)為較均勻低回聲(圖1),其中良性3例,交界性1例。

22例病灶表現(xiàn)為囊實混合回聲(圖2),其中交界性3例,惡性19例。

聲像圖為內(nèi)部回聲不均勻,多以低回聲為主,內(nèi)伴有不規(guī)則無回聲區(qū)。

無回聲5區(qū)大小不等,分布無規(guī)律性,9例散在分布,8例位于中央?yún)^(qū),4例位于周邊區(qū),1例病變以囊性成分為主,表現(xiàn)為厚壁囊腫伴囊壁結節(jié)(圖3)。

5例惡性腫瘤病灶中出現(xiàn)弧形或片狀強回聲,多切面掃查結合患者體位變化,提示瘤體內(nèi)有胃腸道氣體進入。

2.3彩色多普勒檢查26例病灶內(nèi)均探及彩色血流信號,呈點條狀或樹枝狀分布,測動脈頻譜RI為0.52~0.71。

2.4超聲與病理結果對照術前超聲提示為胃腸道來源腫瘤20例,明確診斷為GIST者14例,提示胃腫瘤3例,小腸腫瘤2例,直腸腫瘤1例,診斷符合率為53.84%(14/26),基本符合率為23.08%(6/26)。

誤診6例,誤診率為23.08%(6/26),其中診斷為肝左葉腫瘤2例,胰腺囊腺瘤2例,腹膜后腫瘤2例。

3討論胃腸道間質(zhì)瘤屬間葉源性腫瘤,傳統(tǒng)觀念錯誤認為GIST等同于平滑肌腫瘤,近年來發(fā)現(xiàn)GIST是起源于胃腸壁肌層6中的卡哈爾間質(zhì)細胞,按分化傾向?qū)⑵浞譃樗男停?/p>

Ⅰ型,平滑肌分化型;Ⅱ型,神經(jīng)分化型;Ⅲ型,平滑肌與神經(jīng)分化型;Ⅳ型,未分化型,缺乏平滑肌與神經(jīng)兩種分化成分。

2000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消化系腫瘤分類將GIST獨立出來,特指胃腸道間葉腫瘤中c-kit基因蛋白表達陽性,組織學呈梭形和上皮樣細胞的腫瘤。

間質(zhì)瘤具有獨特的免疫組化表現(xiàn),大多數(shù)腫瘤細胞對抗人CD34單克隆抗體呈陽性反應,CD34陽性對診斷間質(zhì)瘤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GIST中老年人多見,男性略多于女性,可發(fā)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胃最為常見,占60%~70%,其次為小腸,占25%~35%,再次為結腸,占5%~10%。

發(fā)生于食管者不足5%[2],少數(shù)可見于腸系膜、網(wǎng)膜、后腹膜和子宮[3]。

腫瘤起源于肌層,較小的可局限于壁內(nèi),也可向黏膜下生長,突出于胃腸道腔內(nèi);或向漿膜面生長,突出于胃腸輪廓外;或呈啞鈴狀向腔內(nèi)外同時生長。

部分腔外生長的腫瘤可有細蒂與胃腸壁相連。

發(fā)生于腸道的間質(zhì)瘤惡性程度往往較胃的高。

超聲檢查在GIST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是定位診斷,胃間質(zhì)瘤定位準確率相對較高,這是因為胃位于左上腹,位置相對固定。

如果瘤體與肝臟、脾臟及胰腺分界清晰,即可斷定腫瘤來源于胃部。

另外,空腹時多數(shù)患者胃黏膜顯示良好,特別是瘤體較小時,可清晰顯示胃壁結構及腫塊與胃7壁的關系。

必要時,特別是胃底部腫瘤因腸氣干擾顯示不佳時,可讓患者適量飲水充盈胃腔,此時,瘤體位置可發(fā)生移動,依此可與肝臟、胰腺腫瘤鑒別;腫瘤與胃壁的關系顯示更加明確。

若腫瘤體積較大,并累及周圍臟器時,易與其他臟器來源腫瘤相混淆。

本組2例分別起源于胃小彎側(cè)和胃竇部前壁,前者累及肝臟,后者因未飲水充盈胃腔,術前均誤診為肝左葉腫瘤。

另1例腫瘤起源于胃大彎左后壁,聲像圖呈囊實性改變,術前誤診為胰腺囊腺瘤。

發(fā)生于小腸和結腸的間質(zhì)瘤,常表現(xiàn)為正常腸管走形區(qū)出現(xiàn)實性低回聲或囊實混合性回聲團塊,周圍有正常腸道氣體存在,容易做出定位診斷,但不易與其他腸道腫瘤鑒別。

發(fā)生于十二指腸的間質(zhì)瘤,因為十二指腸臨近臟器較多,結構復雜,因此容易誤診。

本組3例十二指腸間質(zhì)瘤僅1例判斷準確,另外2例分別誤診為胰頭區(qū)淋巴結腫大和腹膜后神經(jīng)鞘瘤。

超聲檢查對GIST的定性診斷亦較為可靠。

當胃間質(zhì)瘤長徑大于5.5cm、核分裂相大于5個/50Hp,腸間質(zhì)瘤長徑大于4.0cm、核分裂相大于5個/50Hp,即認為具有潛在惡性。

本組資料顯示,3例良性GIST超聲測值均小于5cm,19例惡性病變均大于5cm,因此,腫瘤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腫瘤的良惡性。

腫瘤內(nèi)部回聲特點也是判斷其良惡性的一個重要指標,惡性腫瘤多表現(xiàn)為內(nèi)部回聲不均勻,顯示液化壞死囊變,或有氣體進入。

李洪林等學者[4]研究發(fā)現(xiàn),間質(zhì)瘤的大小、回聲8均勻性及有無分葉在良惡性病變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超聲測量的腫瘤長徑是鑒別間質(zhì)瘤良、惡性最有效的征象,其敏感性為88.9%,特異性為57.1%,準確率為80.0%。

另外,超聲檢查可以判斷腫瘤對周圍臟器有無浸潤、遠處及淋巴結轉(zhuǎn)移等。

本組資料中未發(fā)現(xiàn)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結轉(zhuǎn)移病例。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中26例均探及彩色血流信號,呈點條狀或樹枝狀分布,測動脈頻譜RI為0.52~0.71。

GIST目前在臨床上報道越來越多,而超聲檢查作為一種方便快捷、經(jīng)濟實用的檢查手段,應作為其首選檢查方法。

但其確診仍然是病理學檢查,通過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及深挖活檢獲得足夠的組織用于免疫組化檢查,目前成為術前獲得病理診斷的首選方法[5]。

[參考文獻][1]梁建芳,鄭繪霞,肖虹,等.胃腸道間質(zhì)瘤病理診斷新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0,18(1):58-64.[2]MiettinenM,SobinLH,LasotaJ.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ofthestomach;aclinicopathologic,immun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