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第3版)》全套教學課件_第1頁
《教育心理學(第3版)》全套教學課件_第2頁
《教育心理學(第3版)》全套教學課件_第3頁
《教育心理學(第3版)》全套教學課件_第4頁
《教育心理學(第3版)》全套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教育心理學導論

全套可編輯PPT課件1第1章教育心理學導論.ppt2第2章學生心理發(fā)展理論.ppt3第3章學習理論.ppt4第4章學習動機.ppt5第5章知識的獲得.ppt6第6章學習策略.ppt7第7章問題解決能力及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ppt8第8章技能的學習.ppt9第9章品德的形成與培養(yǎng).ppt10第10章教育設計與評價.ppt11第11章教師心理.ppt12第12章個體差異與教育.ppt主要內容教育心理學的任務和意義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內容

心理學的概述

第一節(jié)心理學的概述一、個體行為

行為是指的任何外顯的、可觀察到的反應動作或活動,如學習、工作、打拳、散步等。

廣義的行為也包括機體的生理現(xiàn)象,如各個部位的肌肉運動,甚至神經系統(tǒng)的活動。對人的心理活動的研究必須通過對外顯的行為的觀察和探究。二、心理活動(心理現(xiàn)象)(一)個體心理人首先是作為個體存在的,個體所具有的心理現(xiàn)象稱個體心理,個體心理是十分復雜的。在心理學上一般把個體心理分為: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大類。1.心理過程認識過程:認識過程是人對客觀世界各種信息的接收、儲存、加工和輸出的過程,也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現(xiàn)象和本質的反映過程。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都屬于認識過程。情感過程:人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產生各種主觀的態(tài)度體驗。意志過程:人在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要想完成任務實現(xiàn)預期的目的,必須克服遇到的困難。這種自覺地確定行動目的,并根據目的支配和調節(jié)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xiàn)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就是意志過程。2.個性心理個性傾向性:也稱為個性的動力結構,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意識傾向,它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等心理成分。個性特征:它指一個人身上經常表現(xiàn)出來的本質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點。它包括能力、氣質、性格等方面特征。(二)社會心理

人是個獨立的個體,同時也是社會實體,人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總是生活在各種社會群體中,與他人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關系,如同學關系、師生關系、領導關系、被領導關系、朋友關系、親戚關系等。由于社會團體的客觀存在,這就產生了團體心理或是社會心理。所以心理學在研究個體心理的基礎上,還要研究人際關系、人際影響、群體的形成的規(guī)律、社會知覺、態(tài)度等社會心理內容。

三、心理的實質(一)心理是腦的功能,腦是心理活動的器官

心理是腦的功能,腦是心理活動的器官。沒有腦的心理,或者說沒有腦的思維是不存在的。正常發(fā)育的大腦為心理的發(fā)展提供了物質的基礎。(二)心理是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

健全的大腦給心理現(xiàn)象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大腦只是從事心理活動的器官,有反映外界事物并產生心理的機能,心理并不是它自身所固有的。心理現(xiàn)象是客觀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通過大腦活動而產生的。所以客觀現(xiàn)實是心理的源泉和內容。資料1-1印度狼孩的故事

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加爾各答西面約1000千米的叢林中,發(fā)現(xiàn)兩個狼哺育的女孩。年長的估計8歲,年幼的一歲半,她們大概都是在出生后半年被狼銜去的。兩人回到人類世界后,都在孤兒院里養(yǎng)育,分別取名為卡瑪拉與阿瑪拉。她們的言語、動作姿勢、情緒反應等方面都能看出很明顯的狼的生活痕跡。她們不會說話,發(fā)音獨特,發(fā)出的不是人的聲音。她們不會用手,也不會直立行走,只能依靠兩手、兩腳或兩手、兩膝爬行。她們懼怕人,對于狗、貓似乎特別有親近感。白天她們一動也不動,一到夜間,到處亂竄,像狼那樣嚎叫,人的行為和習慣幾乎沒有,而具有不完全的狼的習性。這兩個狼孩回到人類社會以后,辛格牧師夫婦倆為使兩個狼孩能轉變?yōu)槿耍龀隽烁鞣N各樣的嘗試,但沒有充分的計劃性。阿瑪拉到第2個月,可以發(fā)出“波、波”的音,訴說饑餓和口渴了。遺憾的是,回到人間的第11個月,阿瑪拉就死去了。卡瑪拉在兩年后,才會發(fā)兩個單詞(“波、波”和叫牧師夫人“媽”),4年后掌握了6個單詞,第7年學會45個單詞。她動作姿勢的變化也很緩慢,1年4個月時,只會使用兩膝步行;1年7個月后,可以靠支撐兩腳站起來;不用支撐的站立,是在2年7個月后;到兩腳步行,竟費了5年的時間,但快跑時又會用四肢。經過5年,她能照料孤兒院幼小兒童了。她會為跑腿受到贊揚而高興,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紐扣兒)做不好而哭泣。這些行為表明,卡瑪拉正在改變野孩的習性,顯示出獲得了人的感情和需要進步的樣子。大女孩卡瑪拉一直活到17歲。但她直到死時還沒真正學會說話,智力只相當于3、4歲的孩子。中國也有類似狼孩、豬孩的報道,結果和印度狼孩大致相似。(三)心理具有制約性表現(xiàn)為人區(qū)別于動物的共同特性表現(xiàn)為人與人相區(qū)別的個性方面人的心理還具有自我意識的特點四、心理發(fā)展的主要流派1.構造主義心理學

構造主義心理學是心理學史上的第一個學派,其創(chuàng)始人是馮特,因此,馮特被譽為心理學之父。著名的代表人物還有他的弟子鐵欽納(E.B.Titchener)。他們主張心理是研究意識的,他們從心理化學的觀點出發(fā),堅決主張心理學的唯一任務就是分析研究各種所謂心理組合體的構造,也就是分析心理組合體的元素(因此也被稱為元素主義心理學),以及各種心理元素,即意識經驗是由感覺、意象和情感三個基本元素構成的。(一)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心理學的理論流派2.機能主義心理學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士(W.James)是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創(chuàng)造人,其代表人物還有杜威(J.Dewey)、安吉爾(J.Angell)。機能主義認為意識是一種川流不息的過程,而不是個別心理元素的集合,因此不能分解。所以機能主義堅決反對構造主義。如果說構造主義強調的是意識的結構,那么機能主義則重視的是意識的機能和功用。例如,構造主義主要關心什么是思維,而機能主義則主要關心思維在人類行為中的重要作用。機能主義的這一主張推動了心理學面向實際生活的過程。機能主義還重視心理學在教育等其他領域的應用。機能主義主張:讓心理成為一種習慣。3.行為主義心理學

行為主義心理學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J.Watson)創(chuàng)立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當構造主義和機能主義在一系列問題爭執(zhí)不休時,美國心理學界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思潮——行為主義,1913年華生發(fā)表了《行為主義者眼光中的心理學》,宣告了行為主義的誕生。行為主義堅決反對心理學研究意識,主張心理學研究人的行為,反對內省法,主張用實驗方法研究心理,研究能看得見、摸得著的行為,因此,行為主義心理學被稱為是實踐于大眾的心理學。這一學派提出了刺激—反應(S-R)的公式。

4.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又稱完形心理學,是由德國心理學家韋太海默(M.Wertheimer)首創(chuàng),代表人物還有考夫卡(K.Koffka)、苛勒(W.Kohler)。這一學派開始在德國,后來在美國得到廣泛傳播。后期代表有勒溫(K.Lewin)。格式塔(Gestalt)在德文中的意思是“完形”、“整體”,所以這一學派十分強調整體的作用,因此被成為是從整體觀察世界的心理學。這一學派的主要觀點:反對把意識分析為元素,而強調心理作為一個整體、一種組織的意義;反對元素分析,認為部分之和不等于整體,而是大于整體;整體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約著部分的性質與意義。5.精神分析心理學

精神分析心理學是由奧地利維也納精神病醫(yī)生弗洛伊德(S.Freud)創(chuàng)立的。他的理論主要來源于治療精神病的臨床經驗。這一學派的主要觀點:重視異常行為的分析,心理學應該研究無意識現(xiàn)象,心理過程主要是潛意識的;人類的生物本能(力比多,libido),是心理與行為的動力與導致精神病的重要原因;精神分析就是通過釋夢、自由聯(lián)想、催眠等手段,去研究發(fā)現(xiàn)病人被壓抑下去的沖動和欲望,并使用某種方法使被壓抑的沖動和欲望得到一定的宣泄,從而達到治療精神疾病的目的。(二)當代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當代心理學主要有五種研究取向,即當代心理學的五大理論。

1.生理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①腦的功能定位

②心理免疫學。即人的思想和情感與身體健康的關系。

③遺傳行為中的作用。

2.行為主義的研究取向

20世紀50年代以后,激進的行為主義作為一個學派已接近銷聲匿跡了,但是,作為一種研究取向,它在心理學的某些應用領域研究中仍有很大的影響。當代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研究領域有:學習、動機、社會行為以及行為異常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如,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班杜拉(A.Bandura,1925—)的社會學習理論;行為治療和生物反饋等理論與技術。3.心理分析的研究取向

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論由于過分強調本能的作用,遭到來自各方面的的批評,但是精神分析的研究取向在心理學的某些研究領域中仍然存在。如安娜.弗洛伊德、艾里克森和霍妮等。4.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認知心理學50年代后期產生于美國,60年代蓬勃發(fā)展,是現(xiàn)代心理學的新運動和新方向。創(chuàng)始人是紐厄爾、西蒙和奈瑟。主張從信息加工的角度來解釋人的心理現(xiàn)象。認為人的認知過程類似計算機的程序過程,也是一種信息的輸入、編碼、提取、加工決策等過程。有人預測在21世紀,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有望成為心理學發(fā)展的主要潮流之一。

5.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取向

產生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創(chuàng)始人馬斯洛,主要代表有羅杰斯。他們反對貶低人性的生物還原論和機械決定論,反對把在動物身上做的實驗,移置在人身上。主張心理學必須說明人的本質特質,研究人的尊嚴、價值、創(chuàng)造力和自我實現(xiàn)。人本主義心理學偏重于學習、動機、人格發(fā)展、心理咨詢與輔導以及心理治療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繼精神分析學說和行為主義學在心理學史上興起的第三勢力(亦稱第三思潮)。五、心理學的分支l.普通心理學2.發(fā)展心理學3.社會心理學4.實驗心理學5.生理心理學6.認知心理學7.人格心理學8.變態(tài)心理學9.動物心理學10.心理測量學

基礎心理學1.教育心理學2.管理心理學3.咨詢心理學4.工業(yè)心理學5.臨床心理學6.廣告心理學7.消費心理學8.環(huán)境心理學9.法律心理學顧問

應用心理學第二節(jié)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內容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心理學與教育的結合,使教育找到了它的心理學理論基礎,教育的理論也總是隨著心理學理論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

在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將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理論基礎的是德國教育家、哲學家兼心理學家赫爾巴特,他著有《普通教育學》(1806)和《心理學教科書》(1816)等著作。他把教學過程分成四個階段,即四段教學法:

1)明了——給學生明確地講授新知識;

2)聯(lián)想——新知識要與舊知識建立聯(lián)系;

3)系統(tǒng)——作出概括和結論;

4)方法——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

真正使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人是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他是美國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他在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學》一書,爾后又發(fā)展成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學大綱》,內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講人類的本性;第二部分講學習心理;第三部分講個別差異及其原因。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名稱和體系由此開始確立。

想一想?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并以此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重要標志之一。那么,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呢?從學科特點來看,一方面,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獨立分支。另一方面,教育心理學又是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交叉而產生的邊緣學科,是研究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在教育科學領域的應用問題。

另一方面定義包括以下幾層含義: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學校教育過程包括學習過程與教學過程兩個子過程。學校教育的成功離不開師生雙邊的活動。學校教育情境中學生的學習不同于人類的一般學習,它是人類學習的一種特殊形式。

二、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

本教材將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分為四個部分,即:基本理論、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和個性心理,共十二章。第一部分基本理論。包括:第一章“教育心理學導論”、第二章“學生心理發(fā)展理論”第三章“學習理論”。第二部分學習心理。包括:第四章“學習動機”。第三部分教學心理。包括第十章“教學設計與評價”和第十一章“教師心理”。第四部分個性心理。包括:第十二章“個性差異與教育”。

第三節(jié)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一、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一)客觀性原則貫徹客觀性原則,要注意以下幾點:1.研究計劃的制定或實驗設計要從客觀實際出發(f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2.對實驗所獲得的各種材料要如實記錄,不要用主觀經驗肆意串改觀察到的事實。3.做結論時,要對所獲得的全部事實,包括相互矛盾的事實,進行全面分析和討論,做到有根有據,實事求是。(二)系統(tǒng)性原則

在心理學研究遵循系統(tǒng)性原則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1.人的心理是一個開放的、復合的、動態(tài)的、有層次的系統(tǒng),無論我們對人心理現(xiàn)象怎樣進行分類,但各種心理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并不是孤立的,人的心理是具有各種機能的有機體,每一種心理現(xiàn)象的產生,都受生理、環(huán)境刺激、行為活動、神經系統(tǒng)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結果。2.教學過程也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的、動態(tài)的大系統(tǒng),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環(huán)境等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相聯(lián)系、相互制約,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貫徹系統(tǒng)性原則,應注意以下幾點:1.把因素分析和整體研究統(tǒng)一起來,既要看到外部的宏觀因素對心理變化的影響,又要研究內部的微觀(生理)因素對心理的影響,用整體、系統(tǒng)的觀點加以綜合分析。2.把縱向研究和橫向研究統(tǒng)一起來,既要揭示個體發(fā)展的年齡特征,又要對不同的個體進行比較研究,既研究個體內部的心理因素,也要注意對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研究。3.把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統(tǒng)一起來,對心理學的研究要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要盡力避免那種純理論研究,研究的課題要把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統(tǒng)一起來,即能豐富心理學理論,又對實踐有指導意義。(三)教育性原則

教育性原則是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研究學生的心理必須遵循的原則。貫徹教育性原則應注意以下幾點:1.課題的選擇,研究方案的設計要都要考慮教育意義,使教育成果有助于教育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助于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yǎng)。2.在研究過程中,要考慮對學生有良好的教育影響,不能有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一)實驗法

實驗法是指實驗者有意控制和創(chuàng)設某些條件,以引起被試的某種心理現(xiàn)象進行研究的方法。根據實驗的條件不同,一般又把實驗法分為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兩種。(二)觀察法觀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對被試在一定環(huán)境下的舉止言行的系統(tǒng)觀察,記錄來分析、判斷其心理活動規(guī)律的方法。1.觀察法的具體實施

(1)觀察計劃的制定。是帶著一種研究目的觀察。所以使用觀察法必須制定周密的觀察計劃,這個計劃應包括:研究的目的,根據研究目的應觀察哪些行為,觀察時間,在什么情境下觀察,采用什么記錄方式,應注意的問題等。

(2)做好觀察記錄。觀察法必須做詳盡的記錄,其記錄形式可分為兩大類。

①文字記錄。②音像記錄。

(3)觀察材料的分析處理。這是觀察法的最后步驟。通過一定時間觀察可獲得大最的感材料,只有對這些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才能找出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

2.觀察法的優(yōu)點和缺點觀察法的主要優(yōu)點:(1)適用面廣;(2)可以觀察到被試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行為表現(xiàn),獲得的材料比較真實;(3)可以在當時實地觀察到行為的發(fā)生發(fā)展,能夠把握當時的全面情況、特殊的氣氛和情境。行為觀察法的主要缺點:(1)研究者處于被動地位,往往難以觀察到研究所需要的行為;(2)搜集資料較費時費力;(3)因果關系難以確定,觀察到的只是個體的外部行為,而對于產生這種行為的內部原因需做進一步研究。(三)問卷法問卷法就是通過由一系列問題構成的調查表收集資料以研究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方法。一般的問卷有兩種來源:一是現(xiàn)成的量表(問卷)。它是由專家編制好的,并且多數(shù)具有常模,使用時效度、信度較高。一是自編問卷。

1.問卷形式(1)自由敘述問卷。如:你為什么要上學?(2)多重選擇式。如:你好好學習是為什么?選擇3條

①對學習本身感興趣;

②為獲得更多的知識;

③為報答教師和父母的關懷;

④為得到同學、教師和父母的好評;

⑤迫于教師和家長的壓力。(3)是否式問卷。讓被試以“是”或“否”二選一的方法回答。(4)評定量表法。讓被試按規(guī)定的一個標準尺度對提供的問題進行評價。例:調查小學生對公共道德規(guī)范的看法:在公園內有下面各種行為好不好,你的看法是什么?用五等級評定,在你認為合適的等級上打“∨”

非常壞壞有點壞不怎么壞不壞①折花草樹木54321②隨地扔瓜果皮核54321③破壞文物54321④亂打動物54321⑤隨地吐痰54321(5)確定順序式2.問卷的編制(1)問卷編制過程

①根據研究目的確定測量目標;

②對要測量的目標進行特質分析,即要測量的目標包括哪些成分或范疇;

③根據具體的特質成分選編試題;

④選擇問卷形式并編制成問卷。(2)編制問題卷應注意的問題

①問卷試題,要有足夠的數(shù)量,緊緊圍繞著研究的主題編制。

②要求文字淺顯易懂,題意清楚,適合小學兒童的年齡特點。

③試題的設計要避免社會認可性。

④問卷中適當設有檢查測驗的效性的項目。

⑤答案要求盡可能簡單,以便于統(tǒng)計處理。

⑥問卷編制好后要進行一定范圍內的試測,檢驗問卷的內容、形式等的可行性。經試測修正后,才能正式測試。

⑦要編制問卷使用說明,包括怎樣施測,使用時應注意的事項等。3.問卷法的優(yōu)點(1)能在短時內獲得大量材料、省時、省力。(2)直接了當,針對性強,能獲得第一手生動資料。(3)能測試出被試的內心狀況,同質被試可重復測驗。4.問卷法的局限性(1)需要有被試的真誠合作,否則測驗不可能真實。(2)需要被試有自我意識能力和文字能力,小學低年級使用有一定困難。(3)由于受被試自衛(wèi)心理的影響,不愿暴露自己內心世界,也可能使測試結果不真實。(4)受社會認可性的影響,被試回答問題可能偏向社會認可的或希望的方向。(5)問卷設計較難。

(四)個案法個案法是一種較古老的方法,它最早起源于醫(yī)療實踐中的問診方法。所謂個案法是指通過某個個體進行詳細的觀察與研究,以便發(fā)現(xiàn)影響某種行為和心理發(fā)生發(fā)展的因素。個案法較多地用于發(fā)展心理方面的研究和特殊兒童的研究。第四節(jié)教育心理學的任務和意義—、教育心理學的基本任務教育心理學的基本任務就是要揭示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服務于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為“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學生的學和教師教的行為提供依據。二、研究教育心理學的意義

從教育心理學的定義來看,教育心理學的所有研究基本圍繞兩個問題:一是研究學生學的基本規(guī)律,二是研究教師如何有效地教的基本規(guī)律。這兩個問題,一個側重于理論探索,另一個側重于實踐的應用。(一)理論意義教育心理學揭示的心理學規(guī)律充實了普通心理學的一般理論學好教育心理學有助于學好教育科學理論

(二)實踐意義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為教育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有利于教師的自身建設和發(fā)展思考與練習

1.什么是心理學?心理現(xiàn)象包括哪些方面?2.簡述各個心理學派別的基本觀點和主要代表人物。3.為什么說心理是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4.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主要任務是什么?5.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有哪些原則和方法?6.聯(lián)系實際談談學習教育心理學的意義。ThankYou!第二章學生心理發(fā)展理論案例案例1:開學第一周,老師試圖教授一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應該怎樣做。他說:“當我提問時,你應該舉起右手,我將會叫你回答。你們能夠像我這樣舉起右手嗎?”二十雙手舉起來了,但都是左手。案例2:劉老師教的四年級學生對交家庭作業(yè)越來越漫不經心,為此,她決定在班上確立一條規(guī)矩。她對全班同學說:“本周不交家庭作業(yè)的同學將不能參加野營活動?!迸銮桑晃慌膵寢屧谀侵苌∽≡?。這位女生因為家中出現(xiàn)此事以及對母親生病的擔憂,有一份家庭作業(yè)沒有完成。劉易斯向全班同學解釋說,該女生沒交家庭作業(yè)是個例外,因為她的媽媽病了。但是全班同學都不樂意,他們說:“規(guī)則就是這么定的。她沒有交作業(yè),所以不能參加野營?!?/p>

案例案例3:王老師教八年級的英語課。一天,剛上課時她就很興奮地宣布:“我想告訴你們,咱們班出了一名詩人。小麗寫了一首很美的詩,我想讀給大家聽聽?!蓖趵蠋熇首x了那首詩,它的確很美。然而,王老師注意到小麗的臉紅了,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學在竊竊私語。后來,王老師問小麗是否愿意再寫一首詩去參加全市的詩歌比賽,他說他再也不想寫了,因為他真的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并不擅長,并且也沒有時間寫。1.案例三中的學生為什么有如此表現(xiàn)?如果你是老師,該如何鼓勵他?2.對比三個案例,解釋哪個或那些案例涉及行為的、認知的、社會的、道德的或者生理發(fā)展的兩難困境,并具體描述這些困境。主要內容

學生人格發(fā)展階段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概述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第一節(jié)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概述

一、心理發(fā)展的含義

(一)什么是心理發(fā)展

1.種系心理的發(fā)展

2.種族的發(fā)展

3.個體心理的發(fā)展

個體心理的發(fā)展指人的個體從受精卵開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它不僅有量的變化,而且更重要的是質的變化;不僅指向前推進的過程,而且也指衰退、消亡的變化。一、心理發(fā)展的含義

(二)心理發(fā)展的基本特征1.連續(xù)性與階段性一、心理發(fā)展的含義(二)心理發(fā)展的基本特征2.定向性與順序性

(1)自上而下(頭尾)法則(2)從中心到邊緣(近遠)法則

一、心理發(fā)展的含義(二)心理發(fā)展的基本特征3.不平衡性4.普遍性與個別差異性一、心理發(fā)展的含義(三)心理發(fā)展的年齡階段劃分

1.劃分依據

一段時期內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點和主導活動

一、心理發(fā)展的含義(三)心理發(fā)展的年齡階段劃分2.個體心理發(fā)展階段胎兒期(從受精卵—出生)嬰兒期(0-2歲)其中:新生兒期(0-1個月),乳兒期(0-1歲)幼兒期(2、3歲—6、7歲)童年期(6、7歲-11、12歲)青少年期(11、12歲-18、19歲)成年早期(20-38、39歲)成年中期(40-60歲)成年晚期(60-)。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一)少年期(相當于初中階段)1.定義少年期是指11、12歲到14、15歲的階段,是個體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度的時期,大致相當于初中階段。2.總的特點

半成熟半幼稚充滿著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成人感,獨立意識強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一)少年期(相當于初中階段)3.認知發(fā)展特點(1)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但仍需要具體形象的支持。(2)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有所發(fā)展,但仍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觀性(3)心理活動的隨意性顯著增長,可長時間集中精力學習,能隨意調節(jié)自己的行動。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一)少年期(相當于初中階段)4.心理發(fā)展特點

(1)生理變化對心理活動的沖擊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一)少年期(相當于初中階段)4.心理發(fā)展特點(2)少年期心理發(fā)展特點

①閉鎖性

②動蕩性

③思維成熟的初期

④危機性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二)青年期(相當于高中階段)1.定義

這是指14、15歲至17、18歲時期,相當于高中時期2.青年期總的特點生理、心理和社會性上已接近成人智力接近成熟、出現(xiàn)辨證思維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發(fā)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識意志的堅強性與行動的自覺性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一)少年期(相當于初中階段)3.認知發(fā)展特點

①智力接近成人②抽象邏輯思維已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開始出現(xiàn)辯證思維三、中學生心理發(fā)展的教育意義(一)學習準備1.什么是學習準備學習準備是指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fā)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發(fā)展的水平和特點。三、中學生心理發(fā)展的教育意義(一)學習準備1.什么是學習準備學習準備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包括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1)縱向的方向是指從出生到成熟的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習準備。(2)橫向的學習準備是指每個年齡階段出現(xiàn)的各種內部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個動力結構。三、中學生心理發(fā)展的教育意義(二)關鍵期1.洛倫茨的動物印刻關鍵期實驗三、中學生心理發(fā)展的教育意義(二)關鍵期2.什么是關鍵期人類的某種行為和技能,知識的掌握,在某個時期發(fā)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如果在這個時期施加正確的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錯過這個時期,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才能彌補,或者將永遠無法彌補。第二節(jié)學生的認知發(fā)展一、皮亞杰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一)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的基本內容1.建構主義的發(fā)展觀2.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的核心-發(fā)生認識論圖式同化順應平衡一、皮亞杰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二)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皮亞杰認為個體的認知發(fā)展存在著連續(xù)過程中的階段性各階段均有獨特的典型特征各階段的發(fā)展次序固定、各階段具有連續(xù)性(前后銜接)先前的認知結構包含并融合在后繼的結構之中一、皮亞杰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二)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1.感知運動階段(0—2歲)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發(fā)展主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們探索周圍世界的主要手段。兒童大約在9—12個月獲得客體永恒性。(1)先天無條件反射覓食反射:吸吮反射:游泳反射:眨眼反射:抓握反射:邁步反射:(2)客體永久性(2)客體永久性2.前運算階段(2~7歲)(1)泛靈論: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2)自我中心思維(3)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4)思維具有不可逆性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7--11歲這個階段大體相當于小學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兒童正在發(fā)展數(shù)、關系、過程等概念。表現(xiàn)為具有了守恒能夠進行多維思維思維具有可逆性思維去自我中心思維能反映事物的轉化過程(1)思維的可逆性A(花貓)+A(非花貓)=B(貓)

B(貓)+B(小狗)=C(動物)故:A(花貓)<B(貓)<C(動物)這種等級分類能力是前運算階段兒童所不具備的。(2)守恒是指即使在物體外觀改變的情況下,它特定的自然特征數(shù)量、質量、長度、重量、面積、容積或體積等)仍然保持相同。1.數(shù)量守恒2.長度守恒3.液體守恒

4.重量守恒5.面積守恒

3.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本階段兒童的思維是以命題的形式進行的能夠發(fā)現(xiàn)命題之間的關系能夠根據邏輯推理、歸納或演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能夠進行系統(tǒng)思維,思維具有靈活性不再恪守規(guī)則(三)皮亞杰認為影響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基本因素1.成熟2.練習和經驗3.社會性經驗4.具有自我調節(jié)作用的平衡過程(四)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的教育價值1.充分認識兒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獲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兒童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證(五)認知發(fā)展與教學的關系1.認知發(fā)展制約教學的內容和方法

2.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六)各發(fā)展階段具體教學指導1.教學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學齡前兒童)2.教學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小學生)3.教學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中學生)二、維果斯基的心理發(fā)展觀

(一)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發(fā)展理論“文化—歷史發(fā)展理論”是維果斯基心理發(fā)展觀的核心。(二)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最近發(fā)展區(qū)”兒童現(xiàn)有水平與經過他人幫助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把潛在的發(fā)展水平變成現(xiàn)實的發(fā)展,并創(chuàng)造新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維果斯基主張教學應走在兒童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的前面,教學可以促進發(fā)展第三節(jié)學生人格發(fā)展階段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論1.本我-唯樂原則2.自我-現(xiàn)實原則3.超我-自我理想和良心

(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fā)展期1.口腔期(0-1歲)2.肛門期(1-3歲)3.性器期(3-6歲)

4.潛伏期(7歲至青春期)

5.兩性期(青春期以后)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一)危機與沖突(二)人埃里克森的格發(fā)展階段理論1.嬰兒期(0-2歲)2.兒童早期(2—4歲)—人生第一個反抗期3.學前期(4-7歲)4.學齡期(7-12歲)5.青春期(12-18歲)6.成人早期(18-25歲)7.成年中期(25-65歲)8.成年晚期(65歲以后直至死亡)(三)人格發(fā)展理論的教育含義小學生正處于第四階段(6~11歲),對于小學生,主要是教育他們勤奮,克服自卑中學生正處于第五階段(12~18歲),對于中學生,主要是幫助他們形成自我同一性,克服角色混亂

三、影響人格發(fā)展的社會因素(一)生物遺傳因素(二)社會文化因素(二)家庭環(huán)境因素案例分析案例三中的學生的表現(xiàn)與它所處的年齡階段有關,按照皮亞杰的心理發(fā)展觀,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說具有“自我中心”的特點,見不得別人好,也就是說妒忌心強。而對出眾的學生他們表現(xiàn)出排擠的態(tài)度。這種環(huán)境(同學之間關系)給孩子的影響是比較大的,以至于他不愿承認他有擅長。如果我是老師,我會私下鼓勵,或是有能力幫他發(fā)表,因為嫉妒只發(fā)生在小的差距人之間,大的或是懸殊的就會變成羨慕。在對孩子們的認識加以引導,因為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三個案例中依次講了心理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征。思考與練習1.什么是心理發(fā)展?2.什么是圖式、同化、順應?3.簡述學習準備的內容。4.簡述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基本特征。5.簡述少年期個體的心理發(fā)展特點。6.簡述生理變化對心理活動的沖擊。

思考與練習7.簡述格塞爾的自然成熟說。8.什么是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根據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理論,教師應當如何設定教學目標?9.論述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10.論述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fā)展期。11.論述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12.請用本章學習的理論,來解釋本章開始提出的問題。ThankYou!第三章學習及學習理論案例分析:該“獎”還是該“罰”宋老師是一個新老師,她現(xiàn)在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就是管不住學生,班上總是亂糟糟的。有一次,宋老師看到隔壁班的高老師笑著跟一個特別搗蛋的學生說:“你這個畫得真棒!”學生聽了興奮得臉都紅了,還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這是宋老師在這個孩子身上從沒見過的。宋老師也試著表揚自己班上一個總是搗亂的學生,可沒想到的是,聽了她的表揚,學生竟然沖她翻了個白眼,一臉的不屑。老教師私下告訴宋老師,要黑得下臉來,對幾個氣焰囂張的學生要敢于“亮劍”。于是宋老師試著狠批學生,讓他們站著,甚至站到教室外面??墒牵@些都沒有用!有些學生根本不怕,越懲罰他就越和老師對著干。比如,讓他罰站了,等老師一背過身去他就開始給班上同學做鬼臉,這反而把宋老師氣得夠嗆。宋老師真想弄明白,對學生到底該“獎”還是該“罰”,如何運用獎勵與懲罰的策略呢?

主要內容展望:教育神經科學與腦科學

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什么是學習第一節(jié)什么是學習一、什么是學習學習是由于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練習或反復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變化。第一,學習的發(fā)生是由于經驗所引起的。第二,學習的結果有可能是馬上就能見到的行為變化,也有可能是不能馬上看到的行為潛能的變化,并不是所有的學習都能立竿見影。(潛伏學習的實驗)第三,不能簡單地認為凡是行為的變化都是發(fā)生了學習。第四,學習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不僅人類普遍具有,而且動物也存在學習。

二、學習的作用(一)學習是個體適應環(huán)境,與環(huán)境保持動態(tài)平衡的重要手段(二)學習可以促進個體的成熟和生理的發(fā)展環(huán)境對幼鼠大腦發(fā)育的作用的實驗

(三)學習可以提高人的素質(四)學習是文明延續(xù)與發(fā)展的橋梁和紐帶三、學生學習的特點(一)學生的學習以掌握書本的間接經驗為主(二)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三)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參與未來的生活實踐做準備四、學習的分類(一)按學習水平分類認知心理學家加涅在1970年根據學習的簡繁水平不同,提出了8類學習。

1.信號學習

2.刺激—反應學習

3.連鎖學習

4.言語聯(lián)想學習

5.辨別學習

6.概念學習

7.規(guī)則的學習

8.解決問題的學習1971年,加涅對這種分類做了修正,分為:連鎖學習、辨別學習、具體概念學習、定義概念學習、規(guī)則的學習和問題解決的學習(二)按學習的方式分類奧蘇伯爾是認知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他根據學習的方式將學習分為接受學習與發(fā)現(xiàn)學習、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三)按教育目標分類美國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布魯姆根據教育目標對學習進行分類。學習分為認知學習、情感學習、技能學習三大領域。認知領域的目標分為6個主要級別,由低到高依次是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四)按學習的結果分類

1.言語信息的學習

2.智慧技能的學習

3.認知策略的學習

4.態(tài)度的學習

5.運動技能的學習(五)按學習的內容分類我國:將學習活動分為三類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行為規(guī)范的學習第二節(jié)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一)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二)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三)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四)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一)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1.桑代克:餓貓開謎籠的經典實驗2.基本觀點桑代克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聯(lián)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著錯誤反應的逐漸減少和正確反應的逐漸增加,最終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起牢固的聯(lián)結。這個過程就叫做嘗試錯誤,簡稱試誤。(一)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3.桑代克的學習定律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4.簡要評價(二)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1.巴甫洛夫的經典實驗2.基本觀點一個原是中性的刺激與一個原來就能引起某種反應的刺激相結合,而使動物學會對那個中性刺激做出反應,這就是經典條件作用的基本內容。3.巴甫洛夫關于學習規(guī)律的觀點(1)刺激的獲得與消退(2)刺激泛化與分化4.簡評(三)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1.斯金納的經典實驗:斯金納箱2.兩類行為與兩類反射3.強化理論(1)正強化、負強化和懲罰(2)強化的程序(3)普雷馬克原理(4)外部強化的副作用4.斯金納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程序教學法小步子原則、積極反饋原則、及時(反饋)強化原則、自定步調原則、低的錯誤率5.簡評

(四)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1.班杜拉的經典實驗2.基本觀點學習是指個體通過對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從而獲得某些新的行為反應,或已有的行為反應得到修正的過程。他認為觀察學習包括注意、保持、再現(xiàn)和動機四個子過程。3.觀察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替代性強化是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受到強化而受到的強化。自我強化則依賴于社會傳遞的結果,社會向個體傳遞某一行為標準,當個體的行為表現(xiàn)符合甚至超過這一標準時,他就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獎勵。4.簡評二、認知學習理論(一)苛勒的完型—頓悟學習理論(二)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三)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一)苛勒的完型—頓悟學習理論1.苛勒的經典實驗2.主要觀點(1)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xiàn)的(2)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造完形完形是一種心理結構,是對事物關系的認知。苛勒認為,學習過程中問題的解決,都是由于對情境中事物關系的理解而構成一種“完形”來實現(xiàn)的(二)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1.學習的實質在于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2.學習過程是復雜的認知過程布魯納認為,學習過程包含著三個過程,即新知識的獲得、知識的轉化和評價。3.強調各門學科基本結構的學習4.提倡發(fā)現(xiàn)學習(三)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1.有意義學習的實質和條件所謂有意義學習,奧蘇伯爾認為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lián)系。2.有意義學習的過程奧蘇伯爾認為,當學生把教學內容與自己的認知結構聯(lián)系起來時,有意義學習就發(fā)生了根據新舊觀念的概括水平及其聯(lián)系的方式的不同,他提出了三種有意義學習的過程: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并列結合學習。3.提倡接受學習講授法的特點、原則與技術(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加涅認為,學習是神經系統(tǒng)中發(fā)生的各種過程的復合,學習不是刺激反應間的一種簡單聯(lián)結。根據信息加工的流程,加涅進一步認為,學習包括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習者頭腦中的內部活動,他把學習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動機階段、了解階段、獲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操作階段和反饋階段第三節(jié)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內容知識觀學習觀學生觀(二)建構主義關于教學的基本觀點1.強調以學生為中心2.強調“情境”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3.強調“協(xié)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4.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而非支持“教”)5.強調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意義建構(而非完成教學目標)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一)人本主義關于學習實質的看法1.學習與教育的目的2.學習的類型與過程3.學習的條件(二)人本主義的典型教學模式1.以題目為中心的課堂討論模式2.自由學習的教學模式3.開放課堂的教學模式第四節(jié)展望:教育神經科學與腦科學一、教育神經科學教育神經科學是將生物科學、認知科學、發(fā)展科學和教育學等學科的知識與技能進行深度整合,提出科學的教育理論、餞行科學的教育實踐的、具有獨特話語體系的一門新興學科。(一)教育神經科學誕生、內涵與特征“教育神經科學研究的是與課堂學習行為相關的腦與認知的問題,心理學、腦科學、學習過程以及教育研究等不同學科不同情境的問題均整合其中。從突觸、神經元、基因等分子生物學的微觀問題到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等行為科學的中觀問題再到教學目標的規(guī)劃、教育政策的制定等指導思想的宏觀問題,都屬于教育神經科學的研究范疇”。(二)教育神經科學的啟示、問題與對策教育神經科學的誕生為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契機。但當前的教育神經科學仍面臨著諸多問題。

二、腦與學習(一)大腦發(fā)育及學習的關鍵期假說腦科學的研究提出大腦神經突觸生長呈倒U形的模型假說。即人在初生后的前20年里神經突觸密度的變化呈倒U形,剛出生時低,童年期達到高峰,而成年后又降低下來。腦的不同功能的發(fā)展又不同的關鍵期,某些能力在大腦發(fā)展的某一敏感時期最容易獲得,此時相應的神經系統(tǒng)可塑性大,發(fā)展速度特別快,過了這段關鍵期,則可塑性與發(fā)展速度都要受到很大的影響。

(二)學習與腦的可塑性大腦的變化、學習和記憶及腦內神經元的聯(lián)結程度決定于環(huán)境對大腦的刺激。大腦的生理變化是經驗的結果,而大腦功能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工作時所處的環(huán)境狀態(tài),服從“用進廢退”的規(guī)則。

案例分析教育的過程,某種意義上就是讓學生的某些行為由無到有或者由少到多,而某些行為則由多到少乃至消失。對前者,如希望學生學習更努力、上課認真聽講、把老師交代的事情做好,此時就需要獎勵。對后者,如希望抑制學生的大家、撒謊等行為,可能就需要實施懲罰。獎勵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fā)某種行為或讓某種行為反應變得更加穩(wěn)固或頻繁。獎勵發(fā)生效用的核心機制是通過獎勵引發(fā)學生滿意、愉快的心理反應,從而使得學生更傾向于表現(xiàn)出這種待強化的行為。獎勵在教育教學中是非常頻繁乃至時時刻刻都在發(fā)生的事情,是重要而又必要的教育手段,但是用好獎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教育心理學理論中,我們可以找到想要的答案。思考與練習1.試分析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共同之處。2.學習的作用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主張是什么?4.經典條件反射與操作條件反射的區(qū)別5.布魯納的認知發(fā)現(xiàn)理論主要內容是什么?ThankYou!第四章學習動機主要內容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與激發(fā)

學習動機理論學習動機概述第一節(jié)學習動機概述一、學習動機的概述

(一)什么是學習動機動機是指直接推動人行為的內部動力。動機總是和一定的實踐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與不同實踐領域的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就會有不同的動機,因此才會有演唱動機等。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是激勵或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學習動機與學習行為是相互作用的。

(二)學習動機的構成1.學習需要與內驅力學習需要是指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tài)。2.學習期待與誘因學習期待是個體對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目標的主觀估計。誘因是指能夠激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并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

影響學習期待的因素:(1)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正相關);(2)學生原來的學習成績(正相關);(3)學生在班級中的成績所處的位置;(4)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水平。(三)學習動機的功能1.激活功能—學習動機能促使個體產生學習行為,就這一功能來說,學習動機是引起學習行為的原動力,對學習行為起著始動作用。

例如,某學生知道自己的英語聽力能力較差,產生了要訓練聽力的動機,他便在這一學習動機的驅使下,出現(xiàn)了相應的學習行為—--觀看美國原聲電影。2.指向功能—學習動機能使學生的學習行為指向某一特定目標,就指向功能來說,學習動機是引導學生學習行為的指示器,對學習行為起著導向作用。

例如,那位學生在要練習聽力這一動機的引導下,將所激發(fā)的觀看美國原聲電影這一學習行為明確指向訓練聽力這一目標,觀看時把注意力集中在電影中的人物對話上。3.強化功能—學習動機能維持和調節(jié)學生學習行為的強度、時間和方向。

上例中,那位學生觀看美國原聲電影時把注意力集中于任務的對話上,這一學習行為的強度和維持時間的長度都受到相應學習動機的影響和調控。(四)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學習動機和學習的關系是辯證的,學習能產生動機而動機又能推動學習,二者相互聯(lián)系。尤古羅格盧和華爾伯格(1985)考察了大量的關于動機與成就關系的研究報告,并分析了其中232項動機強度和學業(yè)成就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發(fā)現(xiàn)其中98%是正相關。該調查覆蓋面為1~12年級的學生共637,000人,是有一定代表性的。這一調查結果表明,高動機水平的學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的成就水平也能產生高的動機水平。邵瑞珍等(1987)的研究發(fā)現(xiàn),成就動機強的被試較之成就動機弱的被試更能堅持學習,而且學習更有成效。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是統(tǒng)一的:一般來說,學習動機越強,學習積極性越高,學習效果越好;學習動機越弱,學習積極性越低,學習效果也就越差。耶克斯與多德森(R.Myerkes&J.D.Dodson.1908)等人的研究均已表明:學習動機強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根據作業(yè)的難度不同而不同。難易適中的課題,最佳水平為中等動機強度。比較容易或簡單的課題,其最佳水平為較高的動機強度。比較復雜或困難的課題,其最佳水平為較低的動機強度。這一規(guī)律在心理學中被稱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如圖(五)學習動機的分類

學生的學習動機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劃分為不同的類型。1.根據學習動機的社會意義不同劃分把學習動機分為正確的或高尚的學習動機和錯誤的或低下的學習動機。2.根據學習動機起作用時間的長短不同劃分把學習動機分為直接的近景性動機和間接的遠景性動機。3.根據動機的動力來源不同劃分可以將學習動機分為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

①外部動機是指由學習結果或學習活動以外的因素作為學習的目標而引發(fā)的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習活動只是達到目標的手段。

②內部動機是指由學習活動本身作為學習的目標而引發(fā)的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習者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獲得滿足。4.奧蘇伯爾的劃分奧蘇伯爾(D.P.Ausubel)在其《學校學習》一書中提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主要有以下三種內驅力:(1)認知內驅力。它是以求知作為目標本身,即直接指向學習任務的動機。(2)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是指個體要求憑借學業(yè)成就贏得相應地位的愿望。“學而優(yōu)則仕”的想法是典型的自我提高的內驅力。(3)附屬內驅力。是學生為了得到家長、教師等長者們的贊許或認可而努力學習的一種需要。這種內驅力在中小學生身上較常見。第二節(jié)學習動機理論一、強化理論(一)基本觀點①學習動機的強化理論是由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赫西等人提出的,也稱為行為修正理論或行為矯正理論。②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習是刺激——反應的聯(lián)結,而外部強化是引起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斯金納(B.F.Skinner)認為人或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會采取一定的行為作用于環(huán)境③斯金納把強化定義為增大行為發(fā)生概率的事件。④現(xiàn)代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不僅用強化來解釋操作學習的發(fā)生,而且也用強化來解釋學習動機的產生。⑤行為主義的強化理論過分強調引起學習行為的外部力量(外部強化),忽視甚至否定了人的內在因素和主觀能動性對學習動機的作用,有較大的局限性。(二)強化的依隨性及其程式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的研究表明,某一操作出現(xiàn)后,馬上呈現(xiàn)外部強化,這種操作出現(xiàn)的概率增強,即行為依隨于外部強化而變化。反應之后出現(xiàn)強化這一依隨關系,被稱之為強化的依隨性。強化的程式是指反應在什么時候或多頻率地受到強化,也稱強化的程序。強化的程序分類情況分,分類連續(xù)式強化(或即時強化)和間隔式強化(或延緩強化)兩大類。間隔式又分為時距式和比率式。時距式又分為定時距式和變時距式;比率式又分為定比率式和變比率式(三)強化應遵循的基本原則1.教新任務時,進行即時強化,不要進行延緩強化2.在任務的早期階段,強化每個正確的反應,隨著學習的發(fā)生,對比較正確的反應優(yōu)先強化,逐漸地轉到間隔式強化3.強化要保證做到朝正確方向促進或引導,不要堅持一開始就做到完美,不要強化不希望出現(xiàn)的行為(二)需要層次理論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馬斯洛(AbrahamH.Maslow)對于學習與教學的看法,是人本主義學習動機理論的典型代表。馬斯洛將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成七個層次,如圖4-2所示。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成長需要基本需要圖4-2馬斯洛需要層次論圖示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指維持生存及延續(xù)種族的需要。這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基本也是最有力量的。2.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指尋求保護或免于遭到威脅從而獲得安全感的需要,它表現(xiàn)為人們要求穩(wěn)定、安全、受到保護、有秩序、能免除恐懼和焦慮等。3.歸屬與愛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被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和支持等需要。表現(xiàn)為一個人要求與其他人建立感情聯(lián)系。4.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被人認可、贊許、關愛等獲取并維護個人自尊心的一切需要5.求知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是指探索、操弄、實驗、閱讀、詢問等個體對已、對人、對事物變化中所不理解的希望獲得理解的需要。6.美的需要——美的需要是指對美好的事物欣賞的需要。表現(xiàn)為對符合個體美的標準的事物的偏愛與追求。7.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的至高人生境界的需要,亦即個人所有理想全部實現(xiàn)的需要。一個炊事工人,一名教師甚至一名家庭主婦都有機會完善自己的能力,滿足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關于這七個層次的需要馬斯洛的主張是:1.需要層次越低,它的力量就越強,潛力也越大。隨著需要層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也相應減弱。2.高級需要滿足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只有在低級需要滿足后或部分滿足后高級需要才可能出現(xiàn)。3.個體發(fā)展過程中,高級需要出現(xiàn)得較晚。在生物進化過程中高級需要也同樣出現(xiàn)得較晚,如所有生物都需要食物和水,而只有人類才有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4.高級需要比較復雜,因此滿足高級需要要求較好的外部條件,如社會條件,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等。(三)評價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迄今為止是心理學界最為推崇的需要理論,其積極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注重社會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他的理論在各行各業(yè)中得到廣泛的引用。2.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是一個有嚴格組織的層次系統(tǒng)。3.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比較客觀、準確地揭示了人類需要產生的客觀規(guī)律。

該理論缺陷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馬斯洛脫離社會現(xiàn)實生活實踐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史去看待人性,將人的社會性需要也看成是與生俱來的潛能,將人類的一切需要都看成是有潛能決定的,因此降低了社會生活環(huán)境在人的需要發(fā)生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2.馬斯洛強調低級需要向高級需要發(fā)展,但沒有充分認識到高級需要對低級需要的調解作用。3.馬斯洛是一個人本主義者,他的許多概念是從抽象的人性論出發(fā),而未能顧及這些概念的現(xiàn)實社會內容。(三)成就動機理論背景:最先研究成就動機的是美國心理學家默里(H.A.Marray,)1938年提出“成就需要”的概念。他將成就需要定義為“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盡快盡好地完成困難的任務”的驅力。20世紀50年代以后,麥克萊蘭(D.C.McClelland)和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等人在默里的基礎上對成就動機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系統(tǒng)的成就動機理論。含義:成就動機是指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激勵個體對自己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工作樂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種內在驅動力。理論模型

:①阿特金森對成就動機提出了成就動機的“期望-價值”理論模型。如果用Ts來表示追求成功的傾向,那么

Ts=Ms(對成就需要)×Ps(成功可能性)×Is(成功誘因)

(一般說來,課題越難成功概率越小,而成功后滿足感越大。所以Ps和Is之間的關系,可表示為Is=1-Ps。這一關系說明:一個困難的任務取得成功后所體驗到的滿足感比一個容易任務成功后體驗到的滿足感更強烈)。

②決定對失敗擔心的因素,類似于對成功希望的因素,即避免失敗的傾向Tf是以下三個因素的乘積的函數(shù)用公式表示為

Tf=Mf(避免失?。罰f(失敗的可能性)×If(消極誘因值)(在這里If=1-Pf,也就是說,當失敗的可能性減小時,失敗的誘因值就會增加。即一個容易完成的任務,如果失敗了那么個體所感受到的羞愧程度會大大增加;反之,一個困難的任務失敗,引起的羞愧感受就會減小。)

③阿特金森認為,一個人追求成功的動機傾向Ts和回避失敗的傾向Tf同時存在,要預測個體的行為,必須把這兩種相反的動機同時考慮在內。一個人面臨一個任務時最終是趨向還是回避,要取決于Ts和Tf的強度,用公式表示為:Ta=Ts-Tf=(Ms×Ps×Is)-(Mf×Pf×If)如果一個人在一種特定的情境中獲得成功的需要大于避免失敗的需要,那么他就敢于冒險去進行嘗試并力求成功。根據這一理論,如果一個學生Ts>Tf。那么他為了要探索某一問題,能夠容忍一定數(shù)量的失敗,而且在遇到失敗之后不但不會令其放棄,反而會提高他們去解決這一問題的愿望;另一方面,如果獲得成功過于容易,反而會使他的學習動機受到損害。

(四)成敗歸因理論該理論最早由海德(奧地利)1958年提出來的。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釋。歸因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維納(B.Weiner)。

他的理論價值與實際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動發(fā)生的因果關系;二是有助于根據學習行為及其結果來推斷個體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從特定的學習行為及其結果來預測個體在某種情況下可能產生的學習行為。資料4-1智力成就歸因量表簡介克蘭代爾編制的“智力成就歸因量表(IAR)”是由34個項目構成,每個項目在敘述一件事之后,都提供兩個解釋,一個是內部歸因,一個是外部歸因,要求被試選其一。1.你這次考試成績很好。這可能是:

a.因為我學習用功了;b.這次考試很容易。2.老師夸你是個好學生。這可能是:

a.因為她那天心情愉快;b.因為我各方面表現(xiàn)都好。3.運動會上你跑得最慢。這可能是:

a.我練習得不夠;b.計時搞錯了。然后,分別計算被試內外歸因題目的得分。如內控分高于外控分,則為內歸因者,否則傾向于外歸因。(五)習得性無力感理論提出者:習得性無力感的概念最初是由塞利格曼(Seligman)等人提出的。概念:習得性無力感是指由于連續(xù)的失敗體驗而導致的個體對行為結果感到無法控制、無能為力、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tài),也稱習得性無助。

實驗過程:塞利格曼和梅爾(Maier)于1967年在實驗中首先發(fā)現(xiàn)了習得性無力感現(xiàn)象。實驗以狗作為被試并分成三組,實驗分兩個階段進行。在第一階段,將狗用皮帶固定在吊床上,并給以多次無法預測的、足以造成痛苦的電擊。第一組中的狗只要用鼻子推動吊床底部的嵌板,即可逃避電擊;第二組中的狗則無論如何做也無法逃避或控制電擊。第三組狗只是縛在吊床上,沒有接受電擊。二十四小時后進入第二階段的實驗。三組狗都被移放到一個雙間穿梭箱內,在那里,每只狗只要跳過中間的欄桿,就可以避免電擊。結果發(fā)現(xiàn),第一組和第三組的狗很快就學會對條件刺激做出反應:跳過穿梭箱中間的欄桿以回避緊接著條件刺激的終止而來的電擊。然而,在第一階段接受了不可逃避電擊的第二組狗則無法學會如何避免電擊,它們甚至不去嘗試逃避電擊,只是坐著不動,忍受電擊,表現(xiàn)出痛苦和抑郁的表情,以致發(fā)出哀鳴聲。這些狗之所以無法學會逃避電擊,是由于先前的對電擊無法控制的經驗所致,因此,塞德格曼和梅爾用“習得性無力感”這一術語來說明這種現(xiàn)象。無力感產生會有三方面的表現(xiàn):1.動機水平下降,表現(xiàn)為消極被動,對什么都不感興趣。2.認知障礙,形成外部事件無法控制的心理定勢,在進行學習時本應學會的東西也難以學會。3.情緒不調,表現(xiàn)得冷漠和抑郁。塞利格曼在習得性無力感理論中對無力感產生的原因進行了說明,他認為無力感產生可分為四個階段:1.獲得“結果不可控的”失敗體驗。2.在體驗的基礎上產生“結果不可控”的認知即認為無論如何努力都會失敗。3.形成“將來結果也不可控”的期待。4.產生無力感,表現(xiàn)出動機、認知和情緒上的損害并影響后來的學習。習得無助感的教育對策還涉及學校和家庭教育兩個方面。首先,學校情景中習得無助感的教育對策。其次,家庭環(huán)境中習得無助感的教育對策。父母對孩子產生習得無助感的兩個最重要的預防措施:一是培養(yǎng)他們能控制自己生活的感覺和信念;二是使他們明白一個具體的行為與他們本身并不等同,不能“以偏概全”。

(六)自我效能感理論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能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也可稱作自我能力感。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班圖拉(Ban-dura)于1977年提出來的。

自我效能感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有著多方面的影響:1.影響人們對活動的選擇,以及活動時的堅持性。2.影響人們在困難面前的態(tài)度。3.影響人們對新行為的習得和已習得行為的表現(xiàn)。4.影響人們活動時的情緒。班圖拉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業(yè)自我效能感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1.行為的成敗經驗。2.替代經驗。當學生觀察到教師或同學良好的榜樣示范時會增強自我效能感。3.目標設置。為學生設置合理的近期目標,學生在達到目標的同時就可以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4.成敗歸因。將學生的成功與努力相聯(lián),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5.獎勵。6.學習監(jiān)控。在學生自我監(jiān)控或教師外部監(jiān)控兩種情況下,均能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強起到積極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對學習的影響:影響任務選擇影響努力的程度、堅持性,決定在困難面前的態(tài)度。影響活動時的情緒影響任務的完成如何培養(yǎng)和形成自我效能感:1.成敗經驗2.替代性經驗3.目標設置4.成敗歸因5.獎勵6.學習監(jiān)控7.言語勸說8.情緒反應和生理狀態(tài)9.情境條件資料4-2自我效能感實例

心理輔導老師在課堂上提出了一個我問題:“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比較擅長做什么?”“我擅長唱歌?!毙〖t說?!拔疫€在少兒卡拉OK大賽中得過獎呢!”“我擅長書法。我的書法作品也得過獎?!毙∫慊卮鹫f?!拔疑瞄L踢足球”,“我擅長數(shù)學”,“我擅長學語文”......同學們在搶著回答。這時,老師發(fā)現(xiàn)小蘭在那里沒有講話,便問:“小蘭,說說你擅長什么?”小蘭站起來說:“我沒有什么愛好,學習也不好,我不知道自己擅長什么?!笨梢?,小紅同學在唱歌方面有較高的自我效能;小毅在書法方面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有的同學在語文學習方面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有的同學在數(shù)學方面有較高的自我效能;而小蘭似乎缺乏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第三節(jié)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與激發(fā)

一、向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二、進行成就動機訓練(一)意識化(二)體驗化(三)概念化(四)練習(五)遷移(六)內化三、培養(yǎng)與激發(fā)學習興趣(一)加強學習目的、明確知識的社會意義,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二)培養(yǎng)學生對每門課程的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形成定勢,有助于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三)利用教師期望效應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四)利用已有的動機和興趣形成新的學習興趣(五)組織學生參加課內外實踐活動(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七)注重學生在某一領域知識的積累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fā)式教學(一)什么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指在教學中提出一些學生用現(xiàn)有的知識和習慣的方法不能立即解決的問題,從而在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xié)調,引起學生的認知矛盾,把學生引入到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從而激發(fā)起學生求知欲望和積極的思維。(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基本要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要求教師熟悉教材內容,掌握教材內容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并且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狀態(tài),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水平構成一個適當?shù)目缍龋@樣,才能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問題要能使學生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

2.問題要小而具體

3.問題要新穎有趣

4.問題要有適當?shù)碾y度

5.問題要富有啟發(fā)性(四)問題情境的形式一個合適的問題情境,形式是非常多樣的,它可以是一個游戲,一個故事,一個問題,一個試驗,也可以是一種直觀形象,一段錄像資料,一段音樂,一幅圖畫,一個小品,或者是以上多種方法的結合。(五)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方法

1.語言提問法

2.活動法

五、設置榜樣六、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

(1)及時批改和發(fā)還學生的作業(yè)、測驗和試卷。

(2)眉批、評語要寫得具體,有針對性、啟發(fā)性和教育性,使學生受到鼓舞和激勵。

七、正確評價,適當運用表揚與批評八、適當開展競賽為使競賽能對大多數(shù)學生起到激勵作用,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按項目分組競賽(二)按能力分組競賽(三)提倡學生自己與自己競賽(四)競賽要適量總之,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方式和手段多種多樣,只要教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