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課件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1頁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課件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2頁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課件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3頁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課件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4頁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課件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選擇性必修3第一單元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幾何原本》徐光啟與利瑪竇共同翻譯目錄【課程目標】從人類文明發(fā)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fā)展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對世界的影響對亞洲的影響對歐洲的影響吸收外來文化西學東漸佛教傳入中國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的發(fā)展吸收外來文化西學東漸佛教傳入中國兩漢之際開始傳入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日趨興盛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隋唐完成本土化主張頓悟成佛的禪宗成為主流宋明融合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一)佛教傳入中國永平十年(68年)于大月氏遇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人,得佛像經卷,用白馬載抵洛陽,明帝為其建白馬寺,譯四十二章經。這被認為是佛教的傳入。山西大同恒山懸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是現(xiàn)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廟?!岸U”是靜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靜虛的修行方式。禪宗改造了傳統(tǒng)佛教,廢棄其違背儒家觀念的戒律,強調“孝”是成佛的根本,使外來佛教更適合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的口味。1.過程

佛教的中國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個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互吸收磨合的連續(xù)的整合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華文化不但沒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徹底同化了外來宗教,這反映了中華文化極具包容性。宗派創(chuàng)始人教義主張?zhí)炫_宗一切“皆由心生”,止(坐禪)、觀(宗教理論)并重華嚴宗法藏“塵是心緣,心為塵因”,客觀世界是依賴于主觀世界而存在的唯識宗玄奘“萬法唯識”、“心外無法”禪宗達摩“禪”即“坐禪”或“禪定”,意思是靜坐沉思。主張佛在心內,無需苦練修行,只需凈心醒悟。南宗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影響(1)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辯的內容,蘊含了大量的邏輯分析方法和辯證法觀點,這就大大豐富和深化了中國古代哲學。來源于佛教的漢語詞匯:剎那、現(xiàn)身說法、大徹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煩惱、解脫、一塵不染、一廂情愿、臭皮囊、覺悟等?!艾F(xiàn)在許多國人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w樸初《俗語佛源》”

佛教致力于解決我國固有文化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人生歸宿問題,從而有可能稀釋、消除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

——馬懷良《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

佛教帶來了三世(前世、今世、來世)的觀念,因果、輪回的觀念……人活著不但要考慮今世,還要考慮前世,尤其是來世,今世的善惡是因,種下了來世的幸與不幸的果。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2)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詞、書法和繪畫,很多體現(xiàn)了佛教的內容,同時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唐·吳道子《送子天王圖》現(xiàn)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眹@白發(fā)

唐·王維宿昔朱顏成暮齒,須臾白發(fā)變垂髫。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3)中國建筑藝術受佛教影響。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壁畫(4)消極: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佛教認為現(xiàn)實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無邊”,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苦、五陰盛苦等八苦。造成苦難的原因不是統(tǒng)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不是吃人的社會,而是“業(yè)”,提出超脫苦難的辦法是忍耐、修行,以便達到“涅樂”境界。佛教這一套說明苦難和解決苦難的學說完全掩蓋了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本質,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鴉片作用?!鸾痰幕舅枷胧侵袊饨ńy(tǒng)治者所樂于接受和利用的?!~洵灶:《佛教在中國古代得以傳播的原因》

西學東漸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近代西方學術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轉型時代帝國時代明末清初"西學東來"晚清(近代以來)真正意義上的“西學東漸”未構成實質性的威脅構成了根本性的挑戰(zhàn)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來華(明代萬歷年間)利瑪竇“西學東漸”第一人(二)西方文化的傳入——西學東漸閱讀教材,說明從明末清初到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國傳播的史實及影響。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fā)展2.西學東漸西學東漸,是指從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概念:材料:明末清初,一批來華耶穌會會士由于精通中國文化而獲得高官的賞識,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瑪竇,他們脫下僧袍,換上了儒服,通過與儒家學者們談天、辯論,用三棱鏡、自鳴鐘和地理知識來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湯若望精通天文,后來他在滿清官廷擔任過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的職務。耶穌會會士們將大約7000種西文圖書帶到了北京。17世紀時會士與中國學者合譯出了大約380種著作,這些書多為神學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數(shù)學、地理、醫(yī)藥、氣象、機械、解剖學、動物學、邏輯以及歐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論文和專著。

——費正清《東亞:傳統(tǒng)與變遷》影響:①開闊了國人的眼界,為中國傳統(tǒng)科技注入了生機;②只在少部分知識分子中傳播,沒有使中國社會產生根本性變革。思考:早期的西學東漸的背景及對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1)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明末,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帶來天文、地理、數(shù)學等方面的新知識。17世紀,清政府任命湯若望、南懷仁等人主持欽天監(jiān)工作,并招攬數(shù)學、醫(y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蚶敻]背景:①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奠定基礎②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③傳教士的推動④歐洲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和發(fā)展

皇帝的支持2.西學東漸歷史解釋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運動期間設京師同文館;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創(chuàng)辦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

材料從教育方針講,它培養(yǎng)的不再是求取功名走讀書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適應時代要求,掌握先進科學技術和軍事知識的近代人才。如福州船政學堂先后培養(yǎng)出628名航船、造船、蒸汽機制造方面的管理、駕駛及工程技術人員,為發(fā)展中國造船業(yè)和創(chuàng)建近代海軍做出重大貢獻。

——孫春芝《略論洋務運動與中國教育近代化》(2)19世紀中葉①背景

:中國國門被迫打開(西方國家的入侵,民族危機加?。诒憩F(xiàn):◎“睜睛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洋務運動首批留學生(3)19C末20C初①維新變法(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等愛國知識分子意欲學習西方君主立憲制,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②辛亥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派):新式學堂和留學教育的發(fā)展推動了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材料梁啟超主張改革法制,應該“采西人之意,行中國之法,行中國之意”,走中法與西法相結合的道路,既要吸收西方法律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也要批判繼承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遺產?!幾詣⑿隆读簡⒊ㄖ嗡枷胙芯俊贰蚩涤袨楹土簡⒊?)20世紀早期①1915年新文化運動,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等主張吸收

民主與科學的思想。②俄國十月革命后,陳獨秀、李大釗等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

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材料:馬克思主義學說很符合中國國情,很能夠指導中國革命找到一個正確的道路,它是經過種種選擇比較之后,它不是一個人,是一批人,是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期中主要是思想先進的青年人,要救國救民,大家共同認定的。

——《思想解放史錄》◎五四運動油畫層次派別代表人物思想主張實踐活動器物地主階級抵抗派地主階級洋務派制度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思想資產階級激進派無產階級林則徐、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譯西書籍,仿制西方戰(zhàn)艦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中體西用,師夷長技以自強、求富洋務運動(近代軍事工業(yè)、民用工業(yè)、近代海軍、新式教育)康有為、梁啟超維新改良,君主立憲戊戌變法孫中山、黃興暴力革命,民主共和辛亥革命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民主、科學新文化運動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馬克思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知識歸納: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及特點(1)學習西方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不斷深化的過程,即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復雜歷程。(2)學習西方與救亡圖存緊密結合。(3)中國人民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的過程,最終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4)從走他人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

明末清初近代背景①受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影響;②傳教士傳教的需要;在國力較強的情況下主動進行的①工業(yè)革命后列強為商品輸出、資本輸出,蓄意侵華;②救亡圖存的需要;在中國落后于西方被迫向西方學習傳播主體及目的以西方傳教士為主,與中國士大夫進行合作;反映了向中國傳播基督教的目的參與主體廣泛,包括官員、知識分子、民族資產階級等;目的是救亡圖存。接受群體少部分知識分子如徐光啟群體不斷擴大,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內容西方科技為主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層層深入影響文化上東西雙向交流,開闊眼界但沒有使中國產生根本性變革促進中國社會近代化的轉型【知識拓展】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與清末民初西學東漸的比較晚清原因:①工業(yè)革命后,西方殖民者對外尋求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武力打開中國國門;②19世紀西方近代科技取得迅猛發(fā)展;③中國自然經濟的落后;④歐洲啟蒙思想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1.對亞洲的影響(1)漢字:①時間: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②表現(xiàn):各國在漢字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本國文字,朝鮮創(chuàng)造出諺文,日本創(chuàng)造出假名,越南創(chuàng)造出喃字。◎韓國諺文諺文,韓國稱為韓字,北朝鮮稱為朝鮮字。15世紀朝鮮王朝世宗大王遣人創(chuàng)造朝鮮拼音文?!蛉毡酒郊倜c片假名假名,“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義。漢字為“真名”?!蛟侥相粥?,是古越南民間一種以漢字為素材,運用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式來表達越南語的文字。①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qū)流行②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2)儒學成均館,朝鮮高麗和李朝時期的高等教育機構。李朝開國至其末期正式用于稱國家最高教育機構。設專門講授儒學的明倫堂和供奉孔子的文廟。成均館大學名列2022QS世界大學排名第97名,其歷史可追溯至于1398年成立的朝鮮王朝最高學府成均館,是最初的國家級教育機關日本學者認為,隋唐時期,日本從中國學習了幾個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歷史完成了一個飛躍,這幾個文化要素就是漢字、儒學、官制和大乘佛教?!蠎棇崱秱鹘y(tǒng)文化:中國文化軟實力之源》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fā)展(3)佛教◎鑒真與唐招提寺

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繡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這四句偈語深深打動了鑒真法師,從而下定決心,六次東渡,到日本傳戒,弘揚佛法,成就了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話?!蛉毡局г备咝N镔Y上書“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送柴侍御》王昌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蛑袊毡疚镔Y上書“青山一道,同擔風雨”社會制度:朝鮮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7世紀日本大化改新,推行度,都以唐制為藍本教育體制: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度跟中國的基本一樣。(4)制度材料一: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為多系日本自創(chuàng),然一檢唐史,則知多模仿唐制?!緦m泰彥《中日交通史》材料二:新羅統(tǒng)一朝鮮后,更以唐制為立國規(guī)范……在學制上,新羅仿唐置國學,設儒學科和技術科。

——摘編自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日本京都【歷史縱橫】日本的銅錢仿唐開元通寶。日本平城京,也就是今天的奈良,設計仿唐長安城,還有日本的法隆寺建筑深受中國南北朝建筑風格的影響。

韓國首爾的景福宮,結構和樣式是中國皇宮的翻版,景福宮的門均以漢字命名,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影響。(5)社會生活:東亞和東南亞地區(qū)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6)移民:(1)14世紀末,中國人進入琉球,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2)15世紀,伴隨經貿往來,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shù)貍鞑ブ腥A文化。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韓國首爾景福宮◎印尼三寶壟P11【學思之窗】體會中華文化對朝鮮、日本的影響

這兩首詩都是外國人使用漢字創(chuàng)作的律詩,不僅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等方面嚴格按照律詩格式要求,還在詩中使用了歷史典故,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對中華文化和歷史的熟悉和理解,反映了中華文化對朝鮮、日本的深刻影響。8世紀以后,造紙術傳入歐洲,促進教育、政治及商業(yè)發(fā)展。13世紀火藥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粉碎騎士階層,推動封建社會瓦解。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后再傳到歐洲,推動大航海時代到來。14至15世紀印刷術傳至歐洲,推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二)對歐洲的影響(中學西傳)歐洲中國——四大發(fā)明推動歐洲社會進步1.四大發(fā)明

16-18世紀是中國和西方兩大文明之間基本上進行平等交往和交流的世紀,雙方都從這些交流和交往中獲益多多?!趩⒚伤枷爰铱磥?,中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