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章
要素市場與收入分配第一節(jié)
生產要素價格的決定
生產要素,也稱為要素,是指人們在經濟活動中使用的各種生產資源。在市場經濟中,生產要素的獲得是通過市場交換進行的,生產要素市場是整個市場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中,廠商和居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第一節(jié)
生產要素價格的決定一、生產要素的需求1.生產要素需求的特點第一,派生性。消費者對消費品的需求是一種直接需求。第二,聯(lián)合性。生產要素的需求不僅具有派生性,而且具有聯(lián)合性。2.生產要素需求量的確定利潤最大化是廠商的根本目標,在確定生產要素需求量時,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會遵循要素的邊際收益等于要素的邊際成本這一原則。第一節(jié)
生產要素價格的決定一、生產要素的需求2.生產要素需求量的確定(1)要素邊際收益的確定。要素的邊際收益是指廠商每增加一單位某種生產要素所增加的收益,或者說廠商每增加一單位某種生產要素所增加的產品所帶來的收益,可以用MRP來表示。要素的邊際收益等于增加一單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產量(MP)乘以每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收益(MR),即:MRP=MP×MR假設商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那么對于單個廠商來說,其產品價格是不變的,即:MR=PMRP=MP×P根據邊際產量遞減規(guī)律,隨著要素使用量的增加,其邊際產量不斷下降。又由于完全競爭條件下產品價格不變,因此,要素的邊際收益也隨著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不斷減少。第一節(jié)
生產要素價格的決定一、生產要素的需求2.生產要素需求量的確定(2)要素邊際成本的確定。要素的邊際成本是指廠商每增加一單位某種生產要素所增加的成本,可以用MFC來表示。要素的邊際成本等于增加一單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產量(MP)乘以每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成本(MC),即:MFC=MP×MC假設要素市場也是完全競爭的,那么每個廠商的要素購買量都是微不足道的,單個廠商對要素的價格沒有影響,要素價格就不會隨著單個廠商購買量的變動而變動,廠商只是簡單地按既定的要素市場價格購買要素,面臨著不變的要素價格,也就是說要素的邊際成本就是要素的價格,即:MFC=PF第一節(jié)
生產要素價格的決定一、生產要素的需求2.生產要素需求量的確定(3)完全競爭市場中單個廠商生產要素需求量的確定。只有當要素的邊際收益等于要素的邊際成本時,才能達到利潤最大化。要素的邊際收益等于要素的邊際成本是要素市場廠商均衡的一般條件,即廠商確定生產要素需求量的條件是:要素的邊際收益(MRP)=要素的邊際成本(MFC)=要素價格(PF)第一節(jié)
生產要素價格的決定二、生產要素的供給
生產要素供給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和一定的價格水平時,生產要素的擁有者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要素數量。
生產要素可以劃分為原始要素和非原始要素兩大類。原始要素即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它們的供給從總量上說往往是固定不變的。因此,它們的供給曲線是一條平行于價格軸的垂線。非原始要素如勞動、資本等,其所有者是居民個人和廠商。第一節(jié)
生產要素價格的決定三、完全競爭要素市場中生產要素價格的決定完全競爭要素市場特征:第一,該生產要素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買者和賣者,單個買者和賣者都只是要素市場價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價格的制定者。第二,生產要素是同質的。第三,進出自由。第四,信息充分。市場信息是暢通的,市場中所有的供求雙方都擁有充分的市場信息。第二節(jié)
生產要素收入的基本形式一、工資
工資是勞動力提供勞務的報酬,也是使用勞動這一要素所需支付的價格。勞動者提供勞動,就會獲得相應的工資收入。從工資的原始內涵來看,它含有雇傭的意思。
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將工資分為不同的種類:
從計算方式來分,可以分為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
計時工資即按勞動時間計算的工資,計件工資即按勞動的商品數量和質量計算的工資。
從購買力來分,可以分為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名義工資是勞動者得到的貨幣數額,實際工資是這些貨幣收入在市場上的實際購買力,后者扣除了通貨膨脹的因素。實際工資取決于貨幣工資和商品價格,它與貨幣工資呈正相關,與商品價格呈負相關。第二節(jié)
生產要素收入的基本形式一、工資1.勞動需求第二節(jié)
生產要素收入的基本形式一、工資2.勞動供給
勞動供給取決于多種因素。如果剔除其他因素,只考慮勞動供給量與工資率的關系,一般來說,工資率上升則勞動供給量增加。原因在于:一是原來的就業(yè)者可能愿意多干一些活;二是本來不想工作的人員在工資率上升時可能也想干活了。這樣,勞動的供給曲線會呈現(xiàn)向上傾斜的形狀。但勞動供給曲線也可能向后彎曲。第二節(jié)
生產要素收入的基本形式一、工資3.均衡工資與工資差異
所有廠商的勞動需求加總構成整個勞動市場的需求,所有勞動者的勞動供給加總構成整個勞動市場的供給。勞動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相交,形成勞動均衡價格和實際就業(yè)量導致工資差異的因素很多,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說明。
(1)勞動的質量不同。
(2)非貨幣利益的不同。
(3)市場的不完全競爭。第二節(jié)
生產要素收入的基本形式二、利息1.資本的需求與供給廠商對資本的需求取決于資本的邊際生產力。資本的供給是資本的所有者在各個不同的利率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夠提供的資本數量。2.差別利率均衡利率的出現(xiàn),不等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利率都會處在一個水平上。債務人信用級別高,違約的可能性就小,債權人估計債務人可按期償還本金和利息,因而利率相應較低。第二節(jié)
生產要素收入的基本形式三、地租1.均衡地租地租是在一定時期內利用土地所支付的代價,它是對土地這一要素提供的服務的報酬。地租是由土地市場的需求與供給決定的。土地的需求取決于土地的邊際生產力,而隨著社會對土地需求量的增加,人們只能使用越來越差的土地(土質和位置),因而每增加一單位土地使用所增加的收益是遞減的,即土地的邊際生產力也是遞減的。因此對土地的需求曲線如同其他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一樣,呈現(xiàn)為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如圖中的D0、D1和D曲線)。圖中的R表示地租率(單位土地的租金),Q表示土地使用量。第二節(jié)
生產要素收入的基本形式三、地租2.級差地租
土地有肥瘠之分,礦藏也有貧富之別。此外,還有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差別,因此可以把土地分為不同等級。一般來說,對土地的使用,會根據土地上產品的需求情況,自優(yōu)至劣依次進行。產品價格必須不低于使用劣等地進行生產所消耗的平均成本,以使生產者收支平衡,否則就沒有人會使用劣等地。事實上,使用劣等地也要支付一定代價,否則劣等地所有者寧肯讓土地閑置,因此生產者成本中也要包括支付劣等地的租金。假定劣等地產品價格等于平均成本,使用者沒有剩余,這種土地可稱為“邊際土地”。相比“邊際土地”,那些肥沃程度高、地理位置好的土地,其產品成本會低于劣等地產品的平均成本,當其產品按市場價格出賣時,經營優(yōu)等地的生產者可獲得一份超額收益,這一超額收益會由于經營者爭相租用優(yōu)等地的競爭而落到土地所有者手中,成為級差地租。第二節(jié)
生產要素收入的基本形式三、地租3.準地租
準地租又稱準租金或準租,是指固定資產在短期內所得到的收入,或指供給缺乏彈性的要素的報酬。因其性質類似地租,固馬歇爾稱之為準地租。4.經濟地租
現(xiàn)代地租理論對李嘉圖的級差地租理論進行了修改。李嘉圖認為,地租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地理位置不同產生的?,F(xiàn)代地租理論認為,地租產生的原因是土地的供給相對于需求來說是稀缺的。地租的產生和上漲不是由于土地質量的不同,而是由于土地稀缺。因此,我們要用供求原理像解釋其他要素的價格那樣解釋地租。第二節(jié)
生產要素收入的基本形式四、利潤
利潤可以分為正常利潤與超額利潤兩種。
1.正常利潤
在現(xiàn)代經濟學中,正常利潤包括在成本之中,它被認為是“企業(yè)家才能”這種生產要素的報酬。企業(yè)家是指那種有眼光、有膽識、有組織才能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企業(yè)家可能自己擁有資本,也可能自己不擁有資本,但善于運用資本。正常利潤是指在發(fā)揮企業(yè)家才能的條件下,在正常情況下所獲得的報酬。經濟學家認為,企業(yè)家在任何經營單位發(fā)揮企業(yè)家才能時,都可以得到正常利潤,這種利潤一般大于零,不可能為負值。2.超額利潤
超額利潤是指利潤中超過正常利潤的部分。經濟學中多次出現(xiàn)的“利潤”一詞,實際上指的就是超額利潤,又叫經濟利潤或純粹利潤。它不同于正常利潤,是總收入減去一切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的剩余。正常利潤一般列入隱性成本。第二節(jié)
生產要素收入的基本形式四、利潤2.超額利潤經濟學家對超額利潤幾種解釋(1)承擔風險的超額利潤。(2)創(chuàng)新的超額利潤。(3)壟斷的超額利潤。第三節(jié)
收入分配差距及其調節(jié)一、收入差距的衡量1.洛倫茲曲線。洛倫茲曲線是用來反映一個社會的收入分配(或財產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種曲線。通常將所調查的全部人員,按收入高低分成若干部分,再依據每一部分人員的收入在全部收入中所占比例進行排列,據以畫出洛倫茲曲線,判斷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例如,收入最低的20%人口、40%人口……所得到的收入分配比重分別為5%、15%……(參見下圖),將這樣得到的人口累計百分比和收入累計百分比的對應關系描繪在圖形上,即得到洛倫茲曲線(如圖下圖所示)。圖中橫軸表示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分組)的累計百分比,縱軸表示收入的累計百分比,ODL為洛倫茲曲線。該曲線的彎曲程度表示,收入最低的20%人口得到的收入僅占總收入的5%,而收入最高的20%人口得到的收入占到總收入的40%。人口累計20%40%60%80%100%收入累計5%15%35%60%100%第三節(jié)
收入分配差距及其調節(jié)一、收入差距的衡量2.基尼系數
由于洛倫茲曲線的直觀表述不能具體地提供一個數值,因此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就借用洛倫茲曲線圖中實際的洛倫茲曲線與絕對平等線之間的面積和洛倫茲曲線與絕對不平等線之間的面積的比較,來說明收入分配的差別度,這就是基尼系數,它是用以判斷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標。其計算公式為:G=A/(A+B)式中,G為基尼系數;A為洛倫茲曲線與絕對平等線之間的面積;B為洛倫茲曲線與絕對不平等線之間的面積。第三節(jié)
收入分配差距及其調節(jié)二、收入差距的形成第一,財產的差別。如果少數人掌握了絕大部分財產,多數人沒有或只有少量財產,那么這種財產分配的不均等就會成為收入分配差別的主要原因。第二,能力的差別。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稟賦,不同的智力、體力和藝術天賦。第三,受教育程度的差別。不同的人受教育和訓練的程度不同。第四,工作偏好和冒險精神的差別。有的人甘愿從事危險勞累的工作,愿意不辭勞苦地日夜兼職,或敢于承擔投資的風險,他們的收入可能就高;反之,那些厭倦工作、保守畏縮的人,收入就低。第三節(jié)
收入分配差距及其調節(jié)三、收入差距過大的負面效應第一,收入差距過大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工作熱情,降低工作效率。第二,收入差距過大會影響低收入者對人力資本的投資。第三,過大的收入差距會助長尋租,滋生腐敗。第四,過大的收入差距會通過市場規(guī)模來影響經濟增長。第五,收入差距過大不利于實現(xiàn)社會福利的最大化。第六,收入差距過大會引發(fā)社會震蕩,破壞經濟運行環(huán)境。第三節(jié)
收入分配差距及其調節(jié)四、公平與效率1.公平與效率的矛盾效率作為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人們對經濟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提高經濟效益。公平本是倫理學中的概念,是指人們對既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各種關系的認識和評價,其原則和標準因時代和社會制度而異,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各個領域。2.公平與效率的協(xié)調理論和實踐證明,公平和效率之間存在對立統(tǒng)一關系。在市場經濟中,效率的發(fā)揮是建立在社會不平等或不平衡基礎之上的。不平等就是有差別,有差別才有動力,才有發(fā)展,才有效率。沒有競爭不可能有效率,勞動生產率是在競爭中不斷提高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效率與公平關系認識的幾個階段以黨的重要文獻的論述為主要依據,可以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效率與公平關系的認識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促進效率的提高。從1978年到中共十三大召開前的一段時間,主要針對傳統(tǒng)體制下平均主義的泛濫和“文革”中對按勞分配原則的否定,為按勞分配恢復“名譽”和通過分配制度改革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并且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來打破平均主義,適當拉開收入差距,促進效率的提高。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企業(yè)、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qū)、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fā)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编囆∑降闹匾v話實際上是同年12月18日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雖然沒有明確表述效率與公平問題,但是在平均主義盛行的改革初期,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讓先富帶后富的政策,主要體現(xiàn)為效率優(yōu)先的原則。第二階段:兼顧效率與公平。在促進效率提高的前提下體現(xiàn)社會公平,兼顧效率與公平,是從1987年中共十三大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對效率與公平關系的認識。十三大報告指出:“我們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經營的企業(yè)和誠實勞動的個人先富起來,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貧富懸殊,堅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進效率提高的前提下體現(xiàn)社會公平?!笔拇髨蟾嬷赋觯骸霸诜峙渲贫壬?,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jié)手段,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xiàn)共同富裕?!睆倪@些論述中可以看到“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原則的雛形。第三階段: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是從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開始到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對效率與公平關系認識的發(fā)展。1993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體現(xiàn)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是首次明確提出“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1997年中共十五大報告重申了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并且首次提出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明確了“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原則的實現(xiàn)機制,即市場調節(jié)對資源配置發(fā)揮基礎性的調節(jié)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再分配對初次分配關系進行調整,這是對“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原則的進一步細化,也是市場調節(jié)與政府干預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機制在分配領域的體現(xiàn)。第四階段: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從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開始到十七大召開,我國對堅持了20余年的“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有所突破,主要是強調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實現(xiàn)效率與公平的協(xié)調并重。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首次提出:“注重社會公平”。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xiàn)。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痹谥泄彩叽笳匍_前,黨的重要文獻關于收入分配問題都強調要注重或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而沒有提及效率問題;十七大報告則將公平與效率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首次把公平引入初次分配、把效率引入再分配,以實現(xiàn)效率與公平的協(xié)調并重;這是對效率與公平關系認識的新的發(fā)展。第三節(jié)
收入分配差距及其調節(jié)五、收入差距的調節(jié)1.收入分配政策(1)干預收入分配不公平原因的政策。(2)干預收入分配機制的政策。2.收入再分配政策(1)所得稅。(2)收入保障計劃。(3)提供低于成本的商品與服務。貧富差距到底有多大?在收入差距擴大的同時,我國還面臨財產差距擴大的問題。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李實表示,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經濟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貧富差距也在逐步擴大。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2003年為0.479,2008年達到最高點0.491,這之后逐年下降,2014年的基尼系數是0.469。而在20世紀80年代初,全國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是0.3左右。接近0.5的基尼系數是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世界上超過0.5的國家只有10%左右;主要發(fā)達國家的基尼系數一般都在0.24到0.36之間。在收入差距擴大的同時,我們還面臨財產差距擴大的問題。以往人們大多把貧富差距等同于收入差距,但實際上,居民在資產方面的差距也是衡量貧富差距狀況的重要方面。過去10年的數據分析表明,中國的財產差距擴大速度遠遠要超過收入差距擴大的速度,個人財富積累速度非??臁T谶^去大約10年的時間內,人均財富的年均增長率達到22%,特別是房產價值的年均增長率達到了25%。而農村的財富積累速度年均增長率只有11%,相當于全國水平的一半。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fā)布的《中國民生發(fā)展報告2014》顯示,1995年我國財產的基尼系數為0.45,2002年為0.55,2012年我國家庭凈財產的基尼系數達到0.73,財產不平等程度近年來呈現(xiàn)升高態(tài)勢,明顯高于收入不平等。李實認為,未來幾年,我國的收入差距可能仍會處在高位徘徊狀態(tài),既不會出現(xiàn)明顯擴大也不會出現(xiàn)明顯縮小的趨勢,基尼系數預計將在0.45—0.50之間波動。復雜多樣的成因——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收入差距有一定合理性,但由于機會不平等、資源分配不均衡以及權力尋租造成的收入差距是不合理的。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有哪些?李實認為,首先要正確認識貧富差距、收入差距。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強調平均主義,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進入市場經濟后,強調按勞分配,不同行業(yè)、不同地區(qū)、不同人群之間出現(xiàn)收入差距是正常的,有一定合理性。貧富差距不斷加大的主要原因,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部分領域改革不到位導致的機會不平等、資源分配不合理以及權力尋租等現(xiàn)象。當市場體系不健全,存在流動性障礙或市場扭曲時,收入差距加大的趨勢就難以避免。比如說勞動力市場不統(tǒng)一,戶籍制度導致農民工和城鎮(zhèn)職工在收入、社會保障等方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雙軌制”運行;資本、土地交易并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某些領域,政府對市場干預過多,有大量的市場準入限制,使權力尋租帶來非法收入、灰色收入、腐敗收入……都是體制因素造成的貧富差距過大。政府干預過多等,容易造成資源行業(yè)和一些自然壟斷行業(yè)同其他競爭行業(yè)之間產生巨大收入差距。如壟斷性企業(yè)員工特別是高管收入偏高乃至畸高;再如一些人和群體依靠權力資源得到優(yōu)先發(fā)展、優(yōu)先致富甚至一夜暴富的機會,而被權力邊緣化的群體,很難得到發(fā)展機會。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fā)展與戰(zhàn)略研究院院長劉元春表示,在誠實勞動和市場環(huán)境公平的前提下,人們的收入有差距,這是合理的,社會能夠接受,如對教育投資較多的人能獲得更為優(yōu)厚的職業(yè)待遇。但因起點、機會和過程的不公平所造成的收入差距,人們普遍難以接受。如階層固化、流動性不夠,獲取社會資源的機會不平等,個人努力創(chuàng)富成功的機會也就不均等。比如說富二代、窮二代,這加劇了收入差距的擴大趨勢,社會財富的分享更加的不公平。居民收入增長較快,基尼系數實現(xiàn)“六連降”,但“新常態(tài)”下縮小貧富差距面臨更多挑戰(zhàn)。劉元春表示,中國在過去的5年中,居民收入保持了較為快速的增長。2008年達到“峰值”后,基尼系數有所回落。這主要源于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之后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4萬億投資主要投到了基礎設施建設上,帶動了勞動力市場對農民工的需求,這幾年農民工的工資收入一直增長較快。再加上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政策、投入都向農業(yè)、農村傾斜,新農合、新農保、農村低保等基本保障制度全面建立,都有助于縮小城鄉(xiāng)之間的收入差距。國家統(tǒng)計局最新數據表明,2014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9,低于2013年的0.473,實現(xiàn)“六連降”。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快于城鎮(zhèn)居民2.4個百分點,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縮小0.0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