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課件語文七年級上冊_第1頁
第4課《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課件語文七年級上冊_第2頁
第4課《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課件語文七年級上冊_第3頁
第4課《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課件語文七年級上冊_第4頁
第4課《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課件語文七年級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學(xué)習(xí)目標

1、學(xué)生能夠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古詩。2、理解詩歌中重點字詞的含義,掌握詩歌的大意。學(xué)習(xí)并掌握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3、體會詩人對友人的同情和牽掛之情,培養(yǎng)學(xué)生珍視友情的價值觀。感受詩人在困境中依然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啟發(fā)學(xué)生面對挫折時保持樂觀。4、領(lǐng)略古代詩歌的魅力,激發(fā)學(xué)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世譽為“詩仙”。

其詩歌風(fēng)格豪放飄逸、富有浪漫主義情懷,意境奇妙,想象豐富。他善于運用夸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詩歌充滿了神奇瑰麗的色彩。

李白的詩作題材廣泛,涵蓋了山水田園、邊塞戰(zhàn)爭、飲酒作樂、思鄉(xiāng)懷人等諸多方面。代表作有《將進酒》《望廬山瀑布》《蜀道難》《靜夜思》《早發(fā)白帝城》等。他的詩歌不僅在當(dāng)時廣為流傳,對后世文學(xué)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璀璨瑰寶。

王昌齡字少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上一位以寫邊塞題材為主的著名詩人。他特別擅長寫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據(jù)說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到揚州時,聽到王昌齡被貶龍標尉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寫作背景解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聞?遷:官職的調(diào)動;左遷:降職、貶官。

忽聞、驚聞寄?情!從這首詩的標題,你能解讀出什么信息呢?詩人聽說好友王昌齡被貶官至龍標,于是在遙遠的地方寫下這首充滿關(guān)切與安慰的詩寄送給他。中國古代官職升降知識小卡片1.左遷:貶謫,降低官職。古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例:《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2.謫:因罪貶謫流放,出任外官。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3.逐:貶官。例: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

4.陟:提拔、晉升。例:陟罰臧否。(《出師表》)

5.舉:選拔、任用。例: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表示辭官的詞語:告老、解官、請老、乞骸骨(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唐]李白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lángxī

讀準字音節(jié)奏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讀懂詩意T楊花:柳絮。子規(guī):杜鵑鳥,叫聲悲凄。句意:在楊花落完,子規(guī)啼鳴的時候。意象

就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shù)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xué)意味的具體形象,簡單地說就是借物抒情。如柳、長亭、雁、落花等。知識小卡片古詩中常見的意象有:

1.月:常寄托思鄉(xiāng)、思親之情,或營造清幽、凄涼的氛圍。 2.柳:“柳”與“留”諧音,多表惜別挽留之意。 3.雁:常象征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或傳遞書信、消息。 4.梅:常象征高潔、堅強、不屈的品質(zhì)。 5.菊:往往代表隱士的高潔品質(zhì),或象征著孤獨、清幽。

6.酒:有時抒發(fā)愉悅之情,有時排解憂愁苦悶。 7.長亭:是送別之地,常蘊含離情別緒。 8.夕陽:常營造出凄涼、失落的氛圍。 9.羌笛:多傳達出邊塞生活的孤寂、幽怨。 10.紅豆:常象征愛情或相思。

楊花無根無蒂,如絮似雪、輕柔飄蕩,像游子一樣漂泊無定。常借楊花來表達離恨哀思。這句詩中詩人借用了什么意象來表達情感?楊花暗喻友人前途命運未卜。“盡”既點明暮春時節(jié),又含有飄零之感。子規(guī)鳥又叫杜宇、布谷、杜鵑、望帝、蜀鳥。春末夏初時常晝夜不停地鳴叫。它是文人墨客常詠之物。1、惜春、傷春?!耙宦暥庞畲簹w盡”借杜鵑烘托惜春傷春之情。2.思念和鄉(xiāng)愁。杜鵑的鳴聲很像人說:“不如歸去。”很容易引起游子的鄉(xiāng)愁和思念親人的感情。3.悲苦哀情。望帝(杜宇)傳說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禪讓退位,歸隱深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靈魂化為杜鵑鳥。每年暮春時節(jié)日夜鳴叫,悲鳴不已,直到口中滴血其聲凄切,所以人們借以傾訴悲苦和哀怨之情。古詩文中常以杜鵑叫聲來烘托氣氛渲染情感,杜鵑成了一種悲情意象。“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一句中,“楊花”和“子規(guī)”分別有什么象征意義?楊花象征漂泊,子規(guī)象征凄涼。詩中寫景敘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王昌齡被貶龍標是什么季節(jié)?從詩中哪里可以看出?答:王昌齡被貶龍標是暮春季節(jié)。從“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可以看出,“楊花落盡”是暮春的景象,“子規(guī)啼”也是暮春的特征。聞道龍標過五溪聞道:聽說五溪:湖南西部的五條溪水句意:聽說你遭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路過五條溪水?!奥劦馈?,表示驚惜?!斑^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以悲景襯托離情,表現(xiàn)出作者對好友旅途艱辛、貶所荒遠的深切同情。我寄愁心與明月,我把這顆為你而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吧!寄托指擔(dān)憂之心明月多表達思念之情。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些詩歌都借月抒發(fā)了思鄉(xiāng)懷遠之情。把月看成通情達意的使者,陪伴友人,我們從這里能看到李白的浪漫情懷和他與王昌齡的深厚情誼。作者重新具體指的是什么?①對友人被貶的同情和憂慮;

②對友人無限的思念和熱切的關(guān)懷;③對友人的勸勉和寬慰;④對現(xiàn)實的憤懣不平。

作者為什么要把“愁心”寄與“明月”?答:因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希望明月能把自己對友人的思念和牽掛帶給遠在他鄉(xiāng)的友人,同時也借明月的高潔來象征友人的品質(zhì)。如何賞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這句詩。答:這句詩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明月以人的情感,將明月人格化。詩人把自己對友人的憂愁和思念寄托給明月,希望明月能將自己的“愁心”帶給遠方的友人,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關(guān)切之情,意境新穎,令人回味無窮。

隨君直到夜郎西。伴隨,陪伴指遙遠的西南邊地句意:希望能伴隨著你一直陪著你到夜郎以西。

通過詩人豐富的想象,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成為了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擬人),她將詩人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了遼遠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對好友身遭貶謫的同情,是對好友長途跋涉的擔(dān)憂;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單的一種情懷……所有這些,真切地傳達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貶后的心靈震撼以及由此而引發(fā)出來的強烈的主觀感情。下列對《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句寫景兼點時令,通過“楊花”與“子規(guī)”兩個意象,渲染出凄涼的氛圍。B.“聞道龍標過五溪”一句中“過五溪”說明詩人旅途之艱難,也包含了詩人對友人的牽掛和痛惜之情。C.“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明月人格化,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D.這首詩的主題是表達詩人對友人被貶的悲憤之情以及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D牛刀小試詩中正面寫詩人的愁緒,表達對友人深切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在詩中,把明月人格化,表達對友人不幸遭貶的深切同情與關(guān)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詩歌主旨詩人李白借明月寄托自己對友人王昌齡不幸遭遇的同情和關(guān)切,抒發(fā)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與牽掛之情。拓展與延伸談?wù)勚袊糯蛣e習(xí)俗折楊柳:這是漢代已形成的送別風(fēng)俗。古人送別時會折取路邊的柳枝送給遠行人,寓意希望對方能像楊柳一樣,很快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隨遇而安。同時,折柳也與古人的辟邪訴求有關(guān),他們認為桃枝、柳枝等具有驅(qū)鬼功能,可祝遠行人一路平安。例如,《送別詩》中的“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攀花:即采折花草。此俗起源雖難以確定具體時代,但至少在唐朝已頗為流行。古人不僅送柳枝,也會送各種各樣的花來表達送別之情,希望友人一路順利。如唐代詩人元稹曾用櫻桃花、牡丹花送別,留下了“櫻桃花下送君時,一寸春心逐折枝”“鶯澀余聲絮墮風(fēng),牡丹花盡葉成叢”這樣的詩句。祖餞:先秦時期屬“行祀禮”。這種送別方式一般在遠行者上路前舉行,是古代最為常見的一種,至今仍流行?!白妗痹臼浅鲂袝r祭祀路神的行為,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后來干脆將送行喝酒稱為“祖”。古人會在驛館內(nèi)或路邊設(shè)帳,擺上酒筵,稱為“祖帳”“祖餞”“祖席”“祖筵”等。例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描繪的就是“餞飲”場景。詩歌贈別:文人墨客常常借助詩歌來表達對離別友人的不舍和美好祝愿,是古代頗為文雅的送別方式。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等。設(shè)宴餞行:親朋好友通過舉辦宴會為遠行的人送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