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A10聯(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初開學摸底考生物試題_第1頁
安徽省A10聯(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初開學摸底考生物試題_第2頁
安徽省A10聯(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初開學摸底考生物試題_第3頁
安徽省A10聯(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初開學摸底考生物試題_第4頁
安徽省A10聯(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初開學摸底考生物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A10聯(lián)盟2023級高二上學期9月初開學摸底考生物學試題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請在答題卡上作答。一、選擇題(本題共有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某樺尺蛾種群中,控制黑色體色的基因為S,控制淺色體色的基因為s,抽樣調查100個個體,測得基因型為SS、Ss、ss的個體數分別為10個、20個、70個。假設該樺尺蛾種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個體間都能自由交配并產生后代、沒有遷入和遷出、不同體色的個體生存和繁殖的機會是均等的、基因S和s都不產生突變。則該種群繁殖,子一代SS的基因型頻率是()A.10% B.20% C.4% D.8%【答案】C【解析】【分析】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的進化方向。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的進化方向?!驹斀狻緼BCD、分析題意可知,本地區(qū)樺尺蛾種群的基因型頻率如下:SS=10%,Ss=20%,ss=70%,則S的基因頻率=10%+1/220%=20%,s=120%=80%,自由交配后SS的個體基因型頻率20%20%=4%。C正確,ABD錯誤。故選C。2.內質網和高爾基體中有許多催化蛋白質發(fā)生糖基化修飾的糖基轉移酶,使蛋白質發(fā)生糖基化后再轉移到其它部位,細胞質基質中卻很少有此類酶。溶酶體和細胞膜可來自高爾基體出芽產生的囊泡。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溶酶體的膜蛋白,糖基位于膜的內側面,細胞膜上的蛋白質,糖基位于膜的外側面B.多數糖基轉移酶的合成和加工過程需要溶酶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和線粒體的參與C.細胞核中染色體上的蛋白質通常會被糖基化,抗體等分泌性蛋白多數不會被糖基化D.膜蛋白被糖基化后形成的糖被具有催化、保護以及參與細胞間信息傳遞等方面功能【答案】A【解析】【分析】溶酶體內含有許多種水解酶,能夠分解很多種物質以及衰老、損傷的細胞器,被比喻為細胞內的“酶倉庫”“消化系統(tǒng)”?!驹斀狻緼、在內質網和高爾基體中有許多糖基轉移酶,所以膜蛋白的糖基化是在內質網或高爾基體的內側面進行,最終從高爾基體出芽產生的囊泡,膜蛋白的糖基也在其內側面,但由于囊泡與細胞膜融合時,內側面翻向外側,所以在細胞膜上的糖蛋白,糖基則位于其外側面,A正確;B、由題意可知,多數糖基轉移酶是位于內質網和高爾基體內,所以其合成需要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和線粒體的參與,B錯誤;C、染色體上的蛋白質是游離核糖體上合成的,很少被糖基化,而抗體等分泌性蛋白是由粗面內質網合成的,所以多數會被糖基化,C錯誤;D、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質是酶,其本質是蛋白質或RNA,糖被的成分是糖,沒有催化功能,D錯誤。故選A。3.下圖是觀察洋蔥根尖分生區(qū)組織細胞有絲分裂實驗的基本流程,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解離時,解離液可以分解細胞壁中的成分,使細胞相互分離B.漂洗時,要用清水洗去解離液,防止其對細胞的進一步破壞C.觀察時,可看到有些細胞的染色體被紡錘絲牽引在細胞中央D.統(tǒng)計時,以染色體的存在狀態(tài)為依據來判斷細胞所處的時期【答案】C【解析】【分析】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中,需要制作臨時裝片,制片的過程:解離、漂洗、染色和制片,其中解離的目的是使組織中的細胞分開來,便于觀察;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離液,便于染色體著色;壓片的目的是為了將根尖細胞分散開,便于觀察?!驹斀狻緼、解離液由鹽酸和酒精組成,作用是水解細胞壁中的多糖等,從而使細胞相互分離,A正確;B、漂洗的目的是用清水洗去解離液,防止解離液對細胞膜和染色體上蛋白質等進一步水解,而影響對細胞的觀察和辨別,B正確;C、觀察時,光學顯微鏡中不能觀察到紡錘體結構,C錯誤;D、細胞所處時期由細胞中染色體的存在狀態(tài)來判斷是間期還是分裂期的各個時期,D正確。故選C。4.細胞代謝離不開酶,下列關于酶的敘述,正確的是()A.細胞中各類化學反應的有序進行與酶的分布有關B.實驗室中的酶通常保存在最適溫度和pH的環(huán)境中C.酵母細胞需要保持完整性,釀酶才能發(fā)揮作用D.酶的空間結構一旦發(fā)生改變,酶的活性就會降低【答案】A【解析】【分析】酶是由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極少數酶是RNA。酶具有專一性、高效性和作用條件溫和的特性,所以酶的活性易受溫度和酸堿度等條件的影響?!驹斀狻緼、細胞中各類化學反應進行的有序性,與酶的專一性和酶在細胞中的分布有關,A正確;B、酶的保存條件通常為低溫、最適PH下保存,B錯誤;C、酵母菌無氧發(fā)酵相關的酶分布在細胞質基質,當環(huán)境條件適宜,不需要細胞結構的完整,發(fā)酵可以進行,C錯誤;D、酶的空間結構改變,不一定會使酶的活性降低,也有可能活性不變或活性提高,D錯誤。故選A。5.下列關于ATP的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ATP的合成需要酶,而酶的合成也需要ATPB.載體蛋白的磷酸化過程伴隨著ATP分子中能量的轉移C.ATP是高能磷酸化合物,1molATP比1mol葡萄糖所含的能量多D.ATP中磷酸基團帶負電荷而相互排斥,外側的兩個磷酸鍵不穩(wěn)定【答案】C【解析】【分析】ATP的結構簡式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團;水解時遠離A的磷酸鍵易斷裂,釋放能量,供給生命活動,ATP是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驹斀狻緼、ATP的合成需要ATP合成酶參與,酶的合成屬于吸能反應,需要ATP提供能量,A正確;B、載體蛋白的磷酸化過程,需要ATP上的磷酸基轉移,所以同時發(fā)生磷酸鍵能量的利用和轉移,B正確;C、1mol葡萄糖在細胞內徹底氧化分解,合成較多ATP,故1molATP比1mol葡萄糖所含的能量少,C錯誤;D、ATP中磷酸基團帶負電荷而相互排斥,外側的兩個磷酸鍵不穩(wěn)定,易發(fā)生水解,D正確。故選C。6.有氧呼吸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還原型高能化合物NADH,在有氧條件下,電子由電子載體所組成的電子傳遞鏈傳遞給(下圖為真核細胞呼吸中電子傳遞和ADP的磷酸化過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膜上插入能讓順濃度通過的物質可加快和ATP的生成B.電子傳遞和ADP的磷酸化過程中有能量的轉移和轉化C.線粒體內膜上嵴的數量增加會提高圖示過程的效率D.在葉綠體中也存在電子傳遞過程并伴隨ATP合成【答案】A【解析】【分析】細胞的有氧呼吸是指需氧代謝類型的細胞在有氧條件下,將細胞內的有機物氧化分解產生CO2和H2O,并將葡萄糖中的化學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的過程,有氧呼吸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過程;第二階段是丙酮酸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反應,最終生成CO2和NADH;第三階段為電子傳遞鏈過程,前兩個階段產生的NADH最終與O2反應生成水,并產生大量能量的過程?!驹斀狻緼、膜上插入能讓H+通過的物質,會降低膜兩側的質子濃度差,抑制ATP的生成,并反饋增加電子傳遞和H2O的生成,A錯誤;B、電子傳遞過程驅動質子的逆濃度跨膜運輸,而質子的順濃度跨膜運輸驅動ADP的磷酸化,均發(fā)生能量的轉化,B正確;C、上述過程發(fā)生在線粒體的內膜上,所以嵴的增多,會增加膜的面積,有利于圖示過程的進行,C正確;D、在葉綠體中水分解為氧和H+的同時,被葉綠體奪去兩個電子,電子經過傳遞,合成NADPH,同時在這一階段伴隨ATP合成,D正確。故選A。7.下列關于水稻光合作用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一定范圍內增加水稻種植密度可以提高植株的光合作用效率B.增施有機肥,可以為水稻提供有機養(yǎng)料,從而有利于水稻生長C.水稻葉肉細胞中葉綠素a和葉綠素b在可見光區(qū)的吸收光譜相同D.在夏季全日照條件下,可通過改變遮光比例測定水稻的光飽和點【答案】D【解析】【分析】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包括內因和外因,酶數量和活性、色素的種類和數量等屬于內因,光照強度、溫度、二氧化碳濃度、水和無機鹽等屬于外因?!驹斀狻緼、合理密植可以增加光合面積從而增加光能利用率,但不能增加植株的光合效率,A錯誤;B、有機肥進入土壤,被微生物分解成CO2和其他無機鹽,從而有利于植物生長,植物不能直接利用有機肥,B錯誤;C、由葉綠素a是藍綠色,葉綠素b是黃綠色可知,兩者的吸收光譜有差異,C錯誤;D、夏季全日照條件下,光照充足且高于水稻的光飽和點,根據光照強度與光合速率的關系,可通過降低光照強度,測出光合速率最大時對應的最低光照強度,D正確。故選D。8.提出假說是現(xiàn)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下列關于生物科學研究中的假說,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魏斯曼根據親子代染色體數量相等,提出精子和卵細胞在成熟過程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的假說B.羅伯特森根據電鏡觀察結果,提出細胞膜是脂質—蛋白質—脂質三層結構的假說C.沃森和克里克根據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提出DNA進行半保留復制的假說D.生物學家根據對地層中古生物化石的研究等,提出鳥類可能起源于恐龍的假說【答案】B【解析】【分析】在DNA分子結構構建方面,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提供了DNA衍射圖譜;查哥夫發(fā)現(xiàn)了A的量總是等于T的量、C的量總是等于G的量;在此基礎上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驹斀狻緼、魏斯曼根據親子代染色體數量相等,提出精子和卵細胞在成熟過程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的假說,這個預見被其他科學家通過顯微鏡觀察所證實,A正確;B、羅伯特森根據電鏡觀察結果,提出細胞膜是蛋白質—脂質—蛋白質三層結構的假說,B錯誤;C、沃森和克里克在構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后,根據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提出DNA進行半保留復制的假說,C正確;D、生物學家根據對地層中古生物化石(如赫氏近鳥龍化石、始祖鳥化石等)的研究等,提出鳥類可能起源于恐龍的假說,D正確。故選B。9.在番茄中,紫莖和綠莖是一對相對性狀,缺刻葉和馬鈴薯葉是另一對相對性狀。農學家利用番茄①②③④進行了兩組雜交實驗,實驗結果如下:親本表型F1表型及出現(xiàn)數目紫莖缺刻葉紫莖馬鈴薯葉綠莖缺刻葉綠莖馬鈴薯葉第一組紫莖缺刻葉①×綠莖缺刻葉②318105312106第二組紫莖缺刻葉③×紫莖馬鈴薯葉④2112076671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缺刻葉對馬鈴薯葉為顯性,綠莖對紫莖為隱性B.兩組實驗的結果均能驗證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C.紫莖缺刻葉①與紫莖缺刻葉③的有關基因組成相同D.兩組F?紫莖缺刻葉互交,后代紫莖缺刻葉占9/16【答案】D【解析】【分析】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驹斀狻緼、第一組實驗缺刻葉自交后代出現(xiàn)馬鈴薯葉,說明缺刻葉為顯性性狀,馬鈴薯葉為隱性性狀;第二組紫莖自交后代出現(xiàn)綠莖,說明紫莖為顯性性狀,綠莖為隱性性狀,A正確;BC、若紫莖與綠莖相關基因用A/a表示,缺刻葉與馬鈴薯葉相關基因用B/b表示,第一組實驗,紫莖與綠莖雜交,子代紫莖:綠莖=1:1,缺刻葉自交后代缺刻葉:鈴薯葉=3:1,由此可知,親本紫莖缺刻葉①和綠莖缺刻葉②的基因型分別為AaBb、aaBb;紫莖缺刻葉①×綠莖缺刻葉②后代紫莖缺刻葉:紫莖馬鈴薯葉:綠莖缺刻葉:綠莖馬鈴薯葉=3:1:3:1,由此可知這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第二組實驗,紫莖自交,子代紫莖:綠莖=3:1,缺刻葉和馬鈴薯葉雜交后代缺刻葉:鈴薯葉=1:1,由此可知,親本紫莖缺刻葉③×紫莖馬鈴薯葉④的基因型分別為AaBb、Aabb;紫莖缺刻葉③×紫莖馬鈴薯葉④后代紫莖缺刻葉:紫莖馬鈴薯葉:綠莖缺刻葉:綠莖馬鈴薯葉=3:3:1:1,由此可知這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即兩組實驗的結果均能驗證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BC正確;D、第一組F1紫莖缺刻葉的基因型及比例為AaBB:AaBb=1:2,則第一組F1紫莖缺刻葉產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為AB:Ab:aB:ab=2:1:1:2;第二組F1紫莖缺刻葉的基因型及比例為AABb:AaBb=1:2,則第二組F1紫莖缺刻葉產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為AB:Ab:aB:ab=2:2:1:1;則兩組F1紫莖缺刻葉互交,后代紫莖缺刻葉占2/6×1+1/6×2/6+1/6×1/6+1/6×2/6+1/6×2/6+2/6×2/6=23/36,D錯誤。故選D。10.科研人員以某二倍體生物細胞為材料研究細胞分裂,獲得如下的顯微圖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圖示細胞的形成過程都可發(fā)生基因突變B.圖1、圖2所示時期都不存在染色單體C.圖1、圖2中均含有12對同源染色體,12個四分體D.該生物體內有分裂能力的細胞都可觀察到圖1、圖2【答案】A【解析】【分析】減數分裂過程:(1)減數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染色體的復制。(2)減數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聯(lián)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3)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xiàn)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目清晰;③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驹斀狻緼、圖1為有絲分裂圖像,圖2為減數分裂圖像,兩種細胞分裂過程中都可以發(fā)生基因突變,A正確;B、兩圖均為細胞分裂的分裂期,都存在染色單體,B錯誤;C、四分體出現(xiàn)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有絲分裂中沒有,圖1是有絲分裂過程圖,不含四分體,C錯誤;D、生物體內的原始生殖細胞既可以發(fā)生有絲分裂,也可以發(fā)生減數分裂,但其他有分裂能力的細胞,如植物的根尖分生區(qū)細胞、動物的造血干細胞就不能進行減數分裂,D錯誤。故選A。11.下圖為某種單基因遺傳病的遺傳系譜圖(不考慮致死、突變和X、Y染色體同源區(qū)段的情況)。據圖分析,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關于該遺傳病的遺傳方式,可以排除的只有伴Y遺傳B.若II3攜帶致病基因,則該遺傳病為常染色體隱性基因控制的疾病C.若III1為純合子,則該遺傳病為常染色體顯性基因控制的疾病D.若致病基因在X染色體上,則Ⅲ2與正常男性結婚,后代患病的概率為1/4【答案】B【解析】【分析】X染色體上顯性基因控制的人類遺傳病,其特點是:(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2)世代相傳;(3)男患者的母親和女兒都患病,女性正常個體的兒子和父親都正常?!驹斀狻緼、該遺傳病的遺傳方式不可能為伴Y遺傳及伴X顯性遺傳,可能為伴X隱性、常染色體顯性或常染色體隱性,A錯誤;B、若遺傳病為伴X隱性或常染色體顯性,則Ⅱ3正常,都不攜帶致病基因,若Ⅱ3

攜帶致病基因,則該遺傳病為常染色體隱性基因控制的疾病,B正確;C、若Ⅲ1為純合子,則該遺傳病的遺傳方式不能確定,C錯誤;D、若致病基因在X染色體上,假設相關基因用A/a表示,則Ⅲ2的基因型為:1/2XAXA,1/2XAXa,與正常男性(XAY)結婚,后代患?。╔aY)的概率為1/4×1/2=1/8,D錯誤。故選B。12.亞硝酸鹽可使DNA的某些堿基脫去氨基而發(fā)生變化:C轉變?yōu)閁(U與A配對),A轉變?yōu)镮(1為次黃嘌呤,與C配對)。已知某雙鏈DNA的兩條鏈分別是①鏈和②鏈,①鏈的一段堿基序列為5'AGTCG3',此DNA片段經亞硝酸鹽作用后,假如只有其中一條鏈中的A、C發(fā)生了脫氨基作用。經過幾輪復制后,子代DNA片段之一是GGTTG/CCAAC。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經亞硝酸鹽作用后,①鏈中堿基A和堿基C發(fā)生了脫氨基作用B.經亞硝酸鹽作用后,DNA片段經三輪復制產生的異常DNA片段有4個C.經亞硝酸鹽作用后,DNA片段經三輪復制共消耗游離的胞嘧啶脫氧核苷酸15個D.堿基序列為GGTTG/CCAAC的子代DNA片段最早出現(xiàn)在經兩輪復制后的產物中【答案】C【解析】【分析】DNA分子復制時,以DNA的兩條鏈為模板,合成兩條新的子鏈,每個DNA分子各含一條親代DNA分子的母鏈和一條新形成的子鏈?!驹斀狻緼、結合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對比親子代DNA堿基順序可知,經亞硝酸鹽作用后,①鏈中堿基A、C發(fā)生了脫氨基作用,A正確;B、①鏈中堿基A、C發(fā)生了脫氨基作用,該鏈經過三輪復制產生的4個DNA片段都是異常的,②鏈中堿基沒有發(fā)生脫氨基作用,該鏈復制得到的4個DNA片段都是正常的,B正確;C、經三輪復制,共形成8條DNA片段,每條DNA片段中都含有3個胞嘧啶脫氧核苷酸,經脫氨基作用的初始模板鏈①②中共有2個胞嘧啶脫氧核苷酸,綜上推出經過三輪復制消耗游離的胞嘧啶脫氧核苷酸數為22,C錯誤;D、①鏈中堿基A、C發(fā)生了脫氨基作用,堿基序列變?yōu)?'IGTUG3',其復制后的子鏈為3'CCAAC5',以該子鏈為模板復制即可得到堿基序列為GGTTG/CCAAC的子代DNA片段,D正確。故選C13.圖1和圖2表示某些生物體內的物質合成過程示意圖,下列對此分析正確的是()A.圖中可以作為翻譯模板的是甲和丙B.圖1和圖2中都有4條肽鏈正在合成C.乙和丁都是從其模板鏈的5'端向3'端移動D.圖2中存在DNA雙鏈、DNARNA雙鏈和RNARNA雙鏈【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題圖:甲是mRNA,乙是核糖體,圖1是翻譯過程,丙是DNA單鏈,丁是RNA聚合酶,圖2是邊轉錄邊翻譯過程,一條mRNA結合多個核糖體稱為多聚核糖體,以一條mRNA為模板合成的多個肽鏈結構相同?!驹斀狻緼、甲是mRNA,乙是核糖體,圖1是翻譯過程;丙是DNA,丁是RNA聚合酶,圖2是邊轉錄邊翻譯過程。甲是mRNA,丙是DNA,丙不可以作為翻譯模板,A錯誤;B、圖2中有多條mRNA,每一條mRNA上都結合多個核糖體,代表多條肽鏈的合成,正在合成的肽鏈數目遠多于4條,B錯誤;C、圖1中乙是核糖體,移動方向即為翻譯的方向,是從模板鏈的5'到3';圖2中丁是RNA聚合酶,移動方向即為轉錄方向,是從模板鏈的3'到5',C錯誤;D、圖2邊轉錄邊翻譯的過程,轉錄過程中存在DNARNA雙鏈,翻譯過程存在RNARNA雙鏈,D正確。故選D。14.科研人員根據S型肺炎鏈球菌莢膜多糖的差異,將其分為SI、SII、SIII……等類型,不同類型的S型菌發(fā)生基因突變后失去莢膜,成為相應類型的R型菌(RI、RII、RIII)。S型菌的莢膜能阻止外源DNA進入細胞,R型菌只可回復突變?yōu)橄鄳愋偷腟型菌。為探究S型菌的形成機制,科研人員將加熱殺死的甲菌破碎后獲得提取物,將冷卻后的提取物加入至乙菌培養(yǎng)液中混合均勻,再接種到平板上,經培養(yǎng)后檢測子代細菌的類型。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該實驗中的甲菌應為S型菌,乙菌應為R型菌B.自然狀態(tài)下,S型菌變異的類型只有基因突變C.若甲菌為SIII,乙菌為RII,子代細菌為SIII和RII,能說明SIII是轉化而來的D.若甲菌為SIII,乙菌為RIII,子代細菌為SIII和RIII,能說明SIII是轉化而來的【答案】D【解析】【分析】由題干信息可知,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S型菌的形成機制。S型菌在結構上比R型菌多了莢膜,根據莢膜多糖的不同,分為不同類型。但無論哪種S型菌類型,只要發(fā)生基因突變,就會失去莢膜而成為相應類型的R型菌。S型菌的莢膜會阻止外源DNA進入細胞,R型菌可回復突變?yōu)橄鄳愋偷腟型菌?!驹斀狻緼、S型菌可以是R型菌發(fā)生回復突變產生,也可能是由R型菌轉化而來。實驗目的是探究S型菌的形成機制,則R型菌為實驗對象,S型菌為自變量。因此甲菌應為S型菌,乙菌應為R型菌,A正確;B、S型的莢膜能阻止外源DNA進入細胞,則S型菌在自然狀態(tài)下不能發(fā)生基因重組(轉化),S型菌又為原核生物,則其在自然狀態(tài)下發(fā)生的變異類型僅為基因突變。B正確;C、若甲菌為SⅢ,乙菌為RⅡ,RⅡ接受加熱殺死的SⅢ的DNA,經轉化形成的S菌為SⅢ,RⅡ經回復突變形成的S菌是SⅡ;子代細菌中出現(xiàn)的SⅢ是轉化來的,C正確;D、若甲菌為SⅢ,乙菌為RⅢ,RⅢ接受加熱殺死的SⅢ的DNA轉化形成的S菌為SⅢ,RⅢ經回復突變形成的S菌也是SⅢ,子代出現(xiàn)的SⅢ菌,不能說明一定是轉化而來的,D錯誤。故選D。15.下列關于變異和進化的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同源染色體上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互換屬于基因重組B.三體是指由受精卵發(fā)育而來,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染色體組的個體C.生物的適應性特征來源于可遺傳的有利變異的逐代積累,是對環(huán)境適應的結果D.人和魚的胚胎發(fā)育都經歷了有鰓裂和有尾階段,這為兩者有共同的祖先提供了比較解剖學證據【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1)化石證據:在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較全面的證據,化石在地層中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說明了生物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逐漸進化而來的;(2)比較解剖學證據: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來。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中,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發(fā)展,其結構適應于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因而產生形態(tài)上的差異;(3)胚胎學證據:①人和魚的胚胎在發(fā)育早期都出現(xiàn)鰓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動物在胚胎發(fā)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階段;(4)細胞水平的證據:①細胞有許多共同特征,如有能進行代謝、生長和增殖的細胞;②細胞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5)分子水平的證據: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性?!驹斀狻緼、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互換,可導致基因重組,A錯誤;B、由受精卵發(fā)育而來,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染色體組的是三倍體,B錯誤;C、群體中出現(xiàn)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和環(huán)境的定向選擇是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適應性特征來自遺傳,即來源于可遺傳的變異的逐代積累,是對環(huán)境相適應的結果,C正確;D、比較解剖學是對各類脊椎動物的器官和系統(tǒng)進行解剖和比較研究的科學,比較解剖學為生物進化論提供的最重要的證據是同源器官;胚胎學是研究動植物的胚胎形成和發(fā)育過程的科學,也為生物進化論提供了很重要的證據。人和魚的胚胎在早期發(fā)育過程中都出現(xiàn)了鰓裂和尾,為人和魚有共同的祖先提供了胚胎學證據,D錯誤。故選C。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5小題,共55分)16.下圖是洋蔥鱗片葉外表皮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發(fā)生質壁分離過程的兩個階段的顯微照片?;卮鹣铝袉栴}。(1)圖中深色區(qū)域A的邊界是_____。該區(qū)域的滲透壓比周圍區(qū)域滲透壓____。(2)在高濃度的蔗糖溶液中,失水的初始階段細胞并沒有發(fā)生質壁分離,原因是______。(3)質壁分離的過程能在數分鐘內完成,推測滲透作用時,水分子的跨膜運動主要通過_____結構進行,該結構存在于_____上。(4)在植物越冬階段,許多植物通過增加液泡中可溶性糖等溶質的濃度,從而提高植物的抗寒能力,其原理是_____?!敬鸢浮浚?)①.細胞膜②.?。?)初始階段細胞中的水分出細胞的量還不足以達到質壁分離狀態(tài)的量(3)①.液泡膜→細胞質→細胞膜②.原生質層(4)增加液泡中可溶性糖等溶質的濃度,提高細胞液的滲透壓,可使植物的結冰溫度降低,達到保護植物的作用【解析】【分析】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發(fā)生質壁分離,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發(fā)生質壁分離復原?!拘?詳解】圖中深色區(qū)域A是原生質體,其邊界是細胞膜,圖中細胞在發(fā)生質壁分離,所以該區(qū)域的滲透壓比周圍區(qū)域滲透壓小?!拘?詳解】在高濃度的蔗糖溶液中,失水的初始階段細胞并沒有發(fā)生質壁分離,原因是初始階段細胞中的水分出細胞的量還不足以達到質壁分離狀態(tài)的量?!拘?詳解】質壁分離主要丟失的是細胞液中的水分,故在質壁分離過程中水分子的跨膜運動主要通過液泡膜→細胞質→細胞膜結構到細胞壁而出細胞。液泡膜細胞質細胞膜構成原生質層,故該結構存在于原生質層上?!拘?詳解】增加液泡中可溶性糖等溶質的濃度,提高細胞液的滲透壓,可使植物的結冰溫度降低,達到保護植物的作用,所以在植物越冬階段,許多植物通過增加液泡中可溶性糖等溶質的濃度,從而提高植物的抗寒能力。17.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卮鹣铝信c油茶相關的問題。(1)油茶葉片利用光反應產生的_____將C3轉化為光合產物,葉片的光合產物,不僅可供葉片細胞利用,還可以供其他器官的利用,光合產物通常以_____的形式進入篩管,再通過韌皮部運輸到植株各處。(2)為研究油茶樹去果實后對葉片光合作用的影響,研究者選取長勢基本相同的至少具有10個果實的植株,去除不同比例的果實,兩天后測定葉片的CO2固定速率和光合產物含量。結果如圖。去除果實后,葉片光合作用下降,據圖推測原因是_____。進一步設計實驗驗證上述推測,將實驗組去除植株上的果實并對部分葉片遮光處理,使遮光葉片成為需要光合產物輸入的器官。對照組的處理是______。若_____,則支持上述推測?!敬鸢浮浚?)①.ATP和NADPH②.蔗糖(2)①.去除果實后,葉片光合產物利用量減少,光合產物的輸出量降低,在葉片積累,從而導致葉片光合作用下降②.去除植株上的果實但不對葉片進行遮光處理③.實驗組的光合速率大于對照組【解析】【分析】光合作用:(1)光反應階段:水光解產生NADPH和氧氣,ADP和Pi結合形成ATP。(2)暗反應階段: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結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在ATP和NADPH的作用下,還原成五碳化合物,同時ATP水解成ADP和Pi?!拘?詳解】油茶葉片利用光反應產生的ATP和NADPH將C3轉化為光合產物;光合產物主要是以蔗糖(化學性質穩(wěn)定)的形式通過韌皮部的篩管被運輸到植物的其他部分?!拘?詳解】分析題圖可知,去除果實后,植株葉片中光合產物的含量增加,葉片光合作用下降;葉片光合產物會被運到果實等器官并被利用,因此去除果實后,葉片光合產物利用量減少,光合產物的輸出量降低,在葉片積累,從而導致葉片光合作用下降。為進一步設計實驗驗證上述推測,將實驗組去除植株上的果實并對部分葉片遮光處理,使遮光葉片成為需要光合產物輸入的器官。對照組的處理是去除植株上的果實但不對葉片進行遮光處理,若實驗組的光合速率大于對照組,則支持上述推測。18.果蠅是遺傳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已知果蠅的性別決定方式為XY型,正常雄性和雌性果蠅的體細胞中分別含有XY、XX性染色體,而異常情況如下:XXX、YO(沒有X染色體)、YY通常胚胎期死亡,XXY發(fā)育成可育雌性,XYY發(fā)育為可育雄性,XO(沒有Y染色體)發(fā)育成不育雄性。果蠅的長翅和截翅由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科研人員用長翅雌果蠅與截翅雄果蠅雜交,其結果如下,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果蠅的性別不僅由性染色體類型決定,還與______有關。(2)根據上述實驗結果無法判斷該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還是X染色體上,理由是____??赏ㄟ^補充一組實驗加以判斷,即:_____。(3)若已確定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關于實驗F1中1只例外的截翅雄蠅出現(xiàn)的原因,某校興趣小組分析如下:I.若該蠅的基因型為XAY則該蠅出現(xiàn)的原因可能是由于______或環(huán)境改變引起的不可遺傳的變異導致的,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前者產生的截翅性狀是_____的。II.若該蠅的基因型為XaY則該蠅出現(xiàn)的原因是由于基因突變導致的,即DNA分子中發(fā)生了堿基的替換、增添、缺失,而引起的_____。III.若該蠅基因型為XaO則該蠅出現(xiàn)的原因是由于染色體變異導致的,而結合形成該蠅受精卵的異常配子產生的原因是_____?!敬鸢浮浚?)性染色體數量(2)①.該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還是位于X染色體,親本雜交的子代表型都相同②.截翅♀×長翅♂(3)①.表觀遺傳②.可遺傳③.基因堿基序列的改變④.親本雌性果蠅MⅠ后期XAXA同源染色體未分離進入第一極體,形成一個不含性染色體的卵細胞,或者是MⅡ后期XA著絲粒分離形成的兩條XA染色體,同時進入第二極體,形成一個不含性染色體的卵細胞【解析】【分析】果蠅的性別決定是XY型,體細胞中含有四對同源染色體,雌性個體的染色體組成是3對+XX,雄性個體的性染色體組成是3對+XY;位于性染色體上的基因的遺傳與性別相關聯(lián),叫伴性遺傳【小問1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果蠅的性別不僅由性染色體類型決定,還與性染色體數量有關?!拘?詳解】親本是長翅與截翅雜交,后代幾乎都是長翅,所以長翅是顯性,截翅是隱性,故該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AA×aa)還是位于X染色體(XAXA×XaY),后代都是長翅,所以上述實驗結果無法判斷該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還是X染色體上??梢栽黾右唤M截翅♀×長翅♂這樣的雜交實驗,根據后代表型可以判斷該等位基因的位置?!拘?詳解】Ⅰ、該果蠅的基因型為XAY,正常情況表型為長翅,但是是截翅,遺傳物質不變,表型改變,可能是由于表觀遺傳或者環(huán)境改變引起的不可遺傳的變異導致的,表觀遺傳是可以遺傳的,但是僅環(huán)境引起的表型變化是不可遺傳的。Ⅱ、基因突變是指DNA分子中發(fā)生了堿基的替換、增添、缺失,而引起的基因堿基序列的改變。Ⅲ、親本基因型為XAXA×XaY,親本雌性果蠅MⅠ后期XAXA同源染色體未分離進入第一極體,形成一個不含性染色體的卵細胞,或者是MⅡ后期XA著絲粒分離形成的兩條XA染色體,同時進入第二極體,形成一個不含性染色體的卵細胞,不含性染色體的卵細胞和正常的精子(Xa)形成XaO的受精卵。19.“端穩(wěn)中國碗,裝滿中國糧”,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水稻生產中,蟲害,草害是影響高產、穩(wěn)產、優(yōu)質的重要因素。為了育好中國種,科研人員利用轉基因技術將抗蟲基因(相關基因用B表示)轉入抗除草劑水稻(相關基因用A/a表示,位于4號染色體上),獲得若干轉基因植物(M0代),從中選擇抗蟲抗除草劑的單株N1、N2和N3分別進行自交獲得M1代,M1代性狀表現(xiàn)如圖所示。已知抗蟲基因能1次或多次插入并整合到水稻細胞染色體上?;卮鹣铝袉栴}。(1)請根據上述M1代性狀表現(xiàn),判斷植株N1、N2和N3的抗蟲基因是否插入4號染色體上,并將這兩對相對性狀的相關基因在下圖中的染色體上表示出來______。(2)若給N1后代M1植株噴施適量的除草劑,讓存活植株自交,得到的下一代群體中不抗蟲抗除草劑水稻的所占比例為______。N2的M1代個體中,含抗蟲基因數目最多的植株是否具有抗除草劑性狀_____?!敬鸢浮浚?)(2)①.1/2②.是【解析】【分析】由圖示可知,當N1植株的一對同源染色體中,A基因與b基因在一條染色體上,B基因與a基因位于另一條同源染色體上,才會出現(xiàn)M1代的抗蟲抗除草劑(AaBb):不抗蟲抗除草劑(aaBB):抗蟲不抗除草劑(AAbb)=2:1:1;N2自交的M1代中,抗蟲抗除草劑∶抗蟲不抗除草劑∶不抗蟲抗除草劑=11∶4∶1,不符合基因自由組合定律,推測有兩個抗蟲基因與兩個抗除草劑基因分別插入N2植株細胞的兩對同源染色體的4條染色體上,且每對同源染色體的兩條染色體一個含A另一個含B;N3自交的M1代中,抗蟲抗除草劑:抗蟲不抗除草劑:不抗蟲抗除草劑:不抗蟲不抗除草劑=9:3:3:1,符合基因自由組合定律,說明一個抗蟲和一個抗除草劑基因分別插入N3的2條非同源染色體上?!拘?詳解】由圖示可知,當N1植株的一對同源染色體中,A基因與b基因在一條染色體上,B基因與a基因位于另一條同源染色體上,才會出現(xiàn)M1代的抗蟲抗除草劑(AaBb):不抗蟲抗除草劑(aaBB):抗蟲不抗除草劑(AAbb)=2:1:1;N2自交的M1代中,抗蟲抗除草劑∶抗蟲不抗除草劑∶不抗蟲抗除草劑=11∶4∶1,不符合基因自由組合定律,推測有兩個抗蟲基因與兩個抗除草劑基因分別插入N2植株細胞的兩對同源染色體的4條染色體上,且每對同源染色體的兩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