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農作物豐產技術方案TOC\o"1-2"\h\u29902第1章引言 320461.1農作物生產現狀分析 3128521.1.1耕地資源緊張 3309641.1.2氣候條件多變 4170191.1.3農業(yè)生產技術水平有待提高 47031.2豐產技術方案制定的意義和目的 4186491.2.1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 424421.2.2促進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4223811.2.3提升農業(yè)競爭力 489741.2.4推動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 412478第2章耕地與土壤管理 4175712.1耕地選擇與規(guī)劃 4261202.1.1耕地調查與評估 5283672.1.2耕地規(guī)劃原則 5166492.1.3耕地規(guī)劃內容 5108502.2土壤改良技術 574742.2.1土壤質地改良 529122.2.2土壤酸堿度調整 5131592.2.3土壤鹽漬化治理 5205522.2.4土壤污染治理 6134922.3土壤肥力維護與提升 6103562.3.1有機肥施用 6132092.3.2氮、磷、鉀肥施用 6170672.3.3微量元素補充 663712.3.4土壤調理劑應用 633592.3.5輪作與間作 62096第3章品種選擇與繁育 667563.1品種選擇原則 6311053.2繁育技術要點 7315333.3良種推廣與普及 714484第4章播種與種植技術 868574.1播種時期與方式 8163504.1.1播種時期的確定 8237364.1.2播種方式 8215794.2種植密度與排列 8276114.2.1種植密度 8123544.2.2種植排列 8286664.3種植模式摸索與實踐 9162484.3.1間作套種 9176004.3.2輪作 9149914.3.3保護性耕作 9259514.3.4精準農業(yè) 910402第5章水肥管理 967715.1灌溉制度與節(jié)水技術 9159075.1.1灌溉制度 991825.1.2節(jié)水技術 929995.2施肥策略與肥料選擇 999145.2.1施肥策略 10176605.2.2肥料選擇 10101225.3水肥一體化技術 10261935.3.1技術原理 10233845.3.2技術優(yōu)勢 10312635.3.3應用要點 1011876第6章病蟲害防治 103116.1病蟲害監(jiān)測與預警 1055086.1.1監(jiān)測方法 10243786.1.2預警體系 10101006.1.3預警信息發(fā)布 10294796.2生物防治技術 1196276.2.1天敵昆蟲利用 1114166.2.2微生物農藥應用 1161686.2.3植物源農藥研究 11165956.3化學防治方法 11325306.3.1農藥選擇 11199576.3.2噴霧技術 11275476.3.3農藥安全使用 11159136.3.4農藥抗性治理 119390第7章田間管理與調控 11298277.1間苗與定苗 11248417.1.1間苗 1253357.1.2定苗 1294637.2植株調整與修剪 12273727.2.1植株調整 1228827.2.2修剪 1251357.3采收與儲運 12150827.3.1采收 12180577.3.2儲運 125966第8章農業(yè)機械化與自動化 12116558.1農機具選擇與配置 12263508.1.1選擇原則 12177788.1.2配置方案 13196968.2機械化作業(yè)技術 13173498.2.1深耕深松技術 1351298.2.2精量播種技術 13120078.2.3植保機械化技術 13321268.2.4收獲機械化技術 13116738.3自動化技術與設備 1375088.3.1自動化播種設備 1448468.3.2自動化植保設備 14217438.3.3自動化收獲設備 1448438.3.4農業(yè)物聯網技術 1418348第9章農業(yè)信息化與智能化 14115829.1農業(yè)大數據應用 14166949.1.1數據采集 1417189.1.2數據存儲與處理 149399.1.3數據分析與應用 14285089.2智能監(jiān)測與診斷 14255519.2.1智能監(jiān)測技術 145979.2.2智能診斷技術 1530309.2.3智能預警技術 15302129.3農業(yè)物聯網技術 15167919.3.1物聯網感知技術 1597269.3.2物聯網傳輸技術 15130809.3.3物聯網應用技術 1528106第10章豐產技術集成與示范 15944010.1技術集成創(chuàng)新 152522810.1.1綜合技術集成 153057610.1.2關鍵技術創(chuàng)新 151100910.2示范基地建設與推廣 162605310.2.1示范基地建設 162880110.2.2技術推廣與應用 161149410.3效益評估與優(yōu)化建議 163094010.3.1效益評估 16325910.3.2優(yōu)化建議 16第1章引言1.1農作物生產現狀分析全球人口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糧食等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我國作為農業(yè)大國,農作物生產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受限于耕地資源、氣候條件、農業(yè)生產技術等多種因素,我國農作物生產仍面臨諸多挑戰(zhàn)。本節(jié)將從我國農作物生產的現狀入手,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后續(xù)豐產技術方案的制定提供現實依據。1.1.1耕地資源緊張我國耕地面積有限,人均耕地較少,且耕地質量參差不齊。由于城市化、工業(yè)化進程加快,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對農作物生產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1.1.2氣候條件多變我國地域遼闊,氣候類型多樣,農作物生產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如干旱、洪澇、低溫凍害等,給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帶來較大不確定性。1.1.3農業(yè)生產技術水平有待提高雖然我國農業(yè)生產技術取得了顯著成果,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農業(yè)生產規(guī)?;⒓s化程度低,農業(yè)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這些問題都制約了農作物生產的發(fā)展。1.2豐產技術方案制定的意義和目的針對我國農作物生產現狀,制定切實可行的豐產技術方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zhàn)略目的。1.2.1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豐產技術方案旨在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和集成應用,優(yōu)化農業(yè)生產資源配置,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奠定基礎。1.2.2促進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豐產技術方案的制定和實施,有利于提高農業(yè)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農業(yè)生產對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推動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1.2.3提升農業(yè)競爭力通過豐產技術方案的實施,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有利于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地位,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yè)現代化進程。1.2.4推動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豐產技術方案的制定和推廣,將激發(fā)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活力,促進農業(yè)科技成果轉化,為我國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力量。本章對農作物生產現狀進行了分析,并闡述了豐產技術方案制定的意義和目的。將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詳細介紹豐產技術方案的具體內容和實施措施。第2章耕地與土壤管理2.1耕地選擇與規(guī)劃耕地選擇與規(guī)劃是農作物豐產的基礎,合理的耕地規(guī)劃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證農作物生長所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本節(ji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耕地選擇與規(guī)劃進行闡述:2.1.1耕地調查與評估對擬種植農作物的耕地進行調查與評估,包括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土壤類型、水資源狀況等,以保證耕地適宜種植目標作物。2.1.2耕地規(guī)劃原則根據耕地調查與評估結果,遵循以下原則進行耕地規(guī)劃:(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2)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土地利用率;(3)適應農業(yè)生產需求,便于機械化作業(yè);(4)考慮長遠發(fā)展,預留一定發(fā)展空間。2.1.3耕地規(guī)劃內容(1)土地整理:對耕地進行合理劃分,保證田塊整齊,便于管理;(2)灌溉與排水系統(tǒng):根據耕地水資源狀況,設計合理的灌溉與排水系統(tǒng),保障農作物生長所需水分;(3)道路規(guī)劃:合理布局田間道路,便于農事活動及機械化作業(yè);(4)防護林帶:在適當位置設置防護林帶,提高生態(tài)防護能力。2.2土壤改良技術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基礎,土壤質量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本節(jié)主要介紹以下幾種土壤改良技術:2.2.1土壤質地改良通過深翻、松土、施用有機肥等措施,改善土壤質地,提高土壤通氣性和保水性。2.2.2土壤酸堿度調整根據土壤酸堿度狀況,采用施用石灰、硫磺等物質,調整土壤酸堿度至適宜范圍。2.2.3土壤鹽漬化治理針對鹽漬化土壤,采用沖洗、排水、施用有機肥等方法,降低土壤鹽分含量,改善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2.2.4土壤污染治理針對土壤污染問題,采取生物降解、化學穩(wěn)定、物理隔離等措施,降低土壤污染物含量,保障農產品安全。2.3土壤肥力維護與提升土壤肥力是農作物豐產的關鍵因素,本節(ji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土壤肥力的維護與提升:2.3.1有機肥施用合理施用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2.3.2氮、磷、鉀肥施用根據土壤養(yǎng)分狀況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氮、磷、鉀肥,保證作物生長所需養(yǎng)分的供應。2.3.3微量元素補充針對土壤微量元素缺乏問題,施用相應的微量元素肥料,促進作物生長,提高產量。2.3.4土壤調理劑應用合理使用土壤調理劑,改善土壤物理性質,提高土壤肥力。2.3.5輪作與間作通過輪作與間作,改善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減少土傳病害,提高土壤肥力。第3章品種選擇與繁育3.1品種選擇原則品種選擇是農作物豐產的基礎,關系到作物的產量、品質及抗逆性。在選擇品種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適應性原則: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水資源等自然條件,選擇適應性強的品種,保證品種在當地的生態(tài)條件下能夠表現出良好的生長功能。(2)高產性原則:選擇具有高產潛力的品種,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實現豐產目標。(3)優(yōu)質性原則:注重品種的品質,選擇品質優(yōu)良、市場前景好的品種。(4)抗逆性原則:選擇抗病、抗蟲、抗逆性強的品種,減少農業(yè)生產中的病蟲害損失。(5)熟期適中原則:根據當地光熱資源,選擇熟期適中的品種,充分利用光熱資源,提高產量。(6)遺傳穩(wěn)定性原則:選擇遺傳穩(wěn)定性好的品種,保證品種在繁殖和推廣過程中保持穩(wěn)定的性狀。3.2繁育技術要點繁育技術是保證良種質量的關鍵,以下是繁育技術的要點:(1)嚴格隔離:在繁殖過程中,保證品種間的隔離,防止生物學混雜。(2)選擇優(yōu)良單株:從優(yōu)良品種中選擇生長勢強、性狀典型的單株,作為繁殖材料。(3)采用先進的繁殖技術:如組織培養(yǎng)、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提高繁殖效率。(4)加強病蟲害防治:做好繁育基地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保證繁殖材料的健康。(5)規(guī)范操作:嚴格遵循繁殖技術規(guī)程,保證繁殖過程的規(guī)范化。(6)質量檢驗:對繁殖材料進行質量檢驗,保證良種質量。3.3良種推廣與普及良種的推廣與普及是實現農作物豐產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以下措施有助于良種的推廣與普及:(1)加強宣傳培訓:通過多種渠道宣傳良種的優(yōu)勢,提高農民對良種的認知度。(2)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在重點區(qū)域建立良種繁育基地,為農民提供優(yōu)質種子。(3)政策扶持:制定優(yōu)惠政策,鼓勵農民使用良種。(4)技術指導與服務:為農民提供良種種植技術指導和服務,幫助農民解決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5)建立示范點:在各地建立良種示范點,展示良種的豐產效果,引導農民種植。(6)完善良種供應體系:建立健全良種供應網絡,保證良種的及時供應。第4章播種與種植技術4.1播種時期與方式播種時期是農作物豐產的關鍵因素之一,合理的播種時期有助于作物生長與產量提高。本節(jié)將詳細介紹主要農作物的適宜播種時期及相應播種方式。4.1.1播種時期的確定根據我國不同地區(qū)的氣候特點及作物生長習性,確定以下主要農作物的播種時期:(1)小麥:北方地區(qū)適宜在秋季進行播種,南方地區(qū)可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選擇秋季或春季播種。(2)玉米:春玉米適宜在春季播種,夏玉米在小麥收獲后及時播種。(3)水稻: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品種特性,選擇適宜的播種時期,一般在春季進行。4.1.2播種方式根據作物種類和地區(qū)特點,采用以下播種方式:(1)小麥:采用條播、點播或撒播等方式,要求播種深度適中,均勻一致。(2)玉米:采用點播或條播,播種深度以35厘米為宜。(3)水稻:采用濕潤育秧或旱育秧,育秧后移栽至大田。4.2種植密度與排列種植密度與排列對農作物豐產具有重要影響。合理的種植密度和排列方式有助于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4.2.1種植密度根據作物品種、生長條件和栽培目的,確定以下主要農作物的種植密度:(1)小麥:每畝適宜基本苗數為1525萬株。(2)玉米:每畝適宜種植密度為35005000株。(3)水稻:每畝適宜基本苗數為23萬穴。4.2.2種植排列采用以下種植排列方式,以提高作物光合作用和通風透光性:(1)小麥:采用等行距或寬窄行種植,行距以2025厘米為宜。(2)玉米:采用等行距或寬窄行種植,行距以3040厘米為宜。(3)水稻:采用寬窄行或交錯種植,行距以2025厘米、株距以1015厘米為宜。4.3種植模式摸索與實踐為了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摸索以下種植模式:4.3.1間作套種在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農作物間作套種其他作物,如豆類、薯類等,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作物產量。4.3.2輪作采用輪作制度,合理安排不同作物種植順序,改善土壤結構,減少病蟲害發(fā)生。4.3.3保護性耕作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如免耕、少耕、覆蓋等,減少土壤侵蝕,提高土壤肥力。4.3.4精準農業(y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如遙感、地理信息系統(tǒng)等,實現農作物種植的精準化管理,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第5章水肥管理5.1灌溉制度與節(jié)水技術5.1.1灌溉制度確定作物需水量:根據不同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和需水規(guī)律,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灌溉方式選擇:根據地形、水源、作物類型等因素,選擇適宜的灌溉方式,如地面灌溉、噴灌、滴灌等。灌溉時期:根據土壤濕度、天氣預報和作物生長階段,合理安排灌溉時期。5.1.2節(jié)水技術改進地面灌溉技術:采用畦灌、膜上灌等方法,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噴灌與滴灌技術:推廣噴灌和滴灌技術,減少水分蒸發(fā)和深層滲漏。節(jié)水灌溉設備:選擇高效節(jié)水灌溉設備,降低灌溉過程中的水量損失。5.2施肥策略與肥料選擇5.2.1施肥策略施肥時期:根據作物生長周期和需肥規(guī)律,確定適宜的施肥時期。施肥量:結合土壤肥力、作物需求和預期產量,制定合理的施肥量。施肥方法:采用分層施肥、深施等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5.2.2肥料選擇有機肥:充分利用有機肥料,如農家肥、商品有機肥等,提高土壤肥力?;瘜W肥料:合理選用氮、磷、鉀等化學肥料,滿足作物生長需求。微量元素肥料:針對土壤缺乏的微量元素,施用相應的微量元素肥料。5.3水肥一體化技術5.3.1技術原理將灌溉與施肥相結合,實現水分和養(yǎng)分的同步供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5.3.2技術優(yōu)勢節(jié)省水資源:通過滴灌等節(jié)水灌溉技術,減少水分損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將肥料直接施在作物根系附近,減少肥料揮發(fā)和流失。降低勞動強度:實現自動化控制,降低農民勞動強度。提高產量和品質:滿足作物生長需求,提高產量和品質。5.3.3應用要點設備選型:選擇適合當地作物和土壤條件的水肥一體化設備。管理制度:建立科學的水肥管理制度,保證設備正常運行和作物生長需求。技術培訓:加強農民培訓,提高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水平。第6章病蟲害防治6.1病蟲害監(jiān)測與預警6.1.1監(jiān)測方法本節(jié)主要介紹病蟲害監(jiān)測的各種方法,包括田間調查、儀器監(jiān)測、遙感技術等,以便及時了解病蟲害發(fā)生動態(tài)。6.1.2預警體系建立病蟲害預警體系,通過收集、分析和評估病蟲害數據,對可能發(fā)生的病蟲害進行預測和預警,為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6.1.3預警信息發(fā)布預警信息的及時發(fā)布對于防治病蟲害具有重要意義。本節(jié)介紹預警信息發(fā)布的渠道、方式和內容,保證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和時效性。6.2生物防治技術6.2.1天敵昆蟲利用介紹利用天敵昆蟲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方法,包括天敵昆蟲的種類、繁殖、釋放等技術。6.2.2微生物農藥應用微生物農藥在病蟲害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節(jié)闡述微生物農藥的種類、作用機理和應用技術。6.2.3植物源農藥研究介紹植物源農藥的特點、提取方法、活性成分及其在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6.3化學防治方法6.3.1農藥選擇根據農作物病蟲害種類和發(fā)生特點,合理選擇農藥種類,提高防治效果,降低農藥殘留。6.3.2噴霧技術介紹農藥噴霧技術,包括噴霧器選擇、噴霧參數調整、操作方法等,以提高農藥使用效率。6.3.3農藥安全使用強調農藥安全使用的重要性,遵循農藥使用規(guī)范,防止農藥污染環(huán)境,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人體健康。6.3.4農藥抗性治理針對農藥抗性問題,提出抗性治理策略,包括農藥輪用、混用、減量使用等措施,以延長農藥使用壽命。第7章田間管理與調控7.1間苗與定苗田間管理的首要任務是保證作物生長的合理密度,間苗與定苗是達到此目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應根據不同作物的生長特性和土壤條件,進行適時合理的間苗與定苗。7.1.1間苗間苗是指去除過密或病弱植株,保持田間通風透光,促進作物健康生長。間苗應在作物生長初期進行,根據植株生長狀況,合理確定間苗時間和次數。7.1.2定苗定苗是指根據作物品種和土壤肥力,確定合理的植株密度。定苗時應充分考慮作物生長周期、水肥條件等因素,保證作物在生長過程中獲得充足的光照、水分和養(yǎng)分。7.2植株調整與修剪植株調整與修剪是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重要措施,通過合理調整植株形態(tài)和生長勢,達到豐產目的。7.2.1植株調整根據作物生長習性,采取摘心、整枝、打頂等措施,促進植株分枝,增加有效光合面積,提高光合效率。7.2.2修剪修剪主要包括疏枝、疏果、疏葉等,以減輕植株負擔,優(yōu)化養(yǎng)分分配,提高產量和品質。7.3采收與儲運適時采收和合理的儲運是保證作物豐產、減少損失的關鍵環(huán)節(jié)。7.3.1采收根據作物成熟度、市場需求等因素,確定適宜的采收時間。采收時應注意避免損傷作物,保證產品新鮮度和品質。7.3.2儲運儲運過程中,應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和通風條件,降低作物呼吸作用,延緩產品衰老。同時要防止病蟲害的發(fā)生和蔓延,保證產品安全。第8章農業(yè)機械化與自動化8.1農機具選擇與配置農業(yè)機械化是實現農作物豐產的重要手段。本節(jié)主要討論農機具的選擇與配置,以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率,降低勞動強度,促進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8.1.1選擇原則(1)適應性:農機具需適應本地農業(yè)生產特點和作物種植制度。(2)先進性:選擇技術先進、功能穩(wěn)定、效率高的農機具。(3)經濟性:在滿足生產需求的前提下,力求農機具的投資和運行成本最低。(4)可靠性:農機具應具備良好的可靠性和較低的故障率。8.1.2配置方案根據作物種植面積、生產需求和農業(yè)機械化水平,制定合理的農機具配置方案,包括:(1)播種機械:包括播種機、穴播機等,用于提高播種質量和效率。(2)植保機械:包括噴霧機、噴粉機等,用于防治病蟲害。(3)收獲機械:包括收割機、脫粒機等,用于提高收獲效率。(4)烘干機械:用于降低作物產后損失,保證糧食質量。8.2機械化作業(yè)技術農業(yè)機械化作業(yè)技術是實現農作物豐產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本節(jié)主要介紹幾種重要的機械化作業(yè)技術。8.2.1深耕深松技術深耕深松技術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為作物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8.2.2精量播種技術精量播種技術有利于提高種子利用率,減少種子浪費,促進作物均衡生長。8.2.3植保機械化技術植保機械化技術包括噴霧、噴粉等,有助于提高防治效果,降低農藥使用量,減輕環(huán)境污染。8.2.4收獲機械化技術收獲機械化技術包括收割、脫粒等,有助于提高收獲效率,減少損失,保證糧食質量。8.3自動化技術與設備農業(yè)自動化技術是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率、降低勞動強度的重要途徑。本節(jié)主要介紹幾種農業(yè)自動化技術與設備。8.3.1自動化播種設備自動化播種設備可實現播種的精確控制,提高播種質量和效率。8.3.2自動化植保設備自動化植保設備具有精準噴灑、減少農藥浪費等特點,有助于提高防治效果。8.3.3自動化收獲設備自動化收獲設備可實現高效、低損失地收獲作物,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率。8.3.4農業(yè)物聯網技術農業(yè)物聯網技術通過傳感器、控制器等設備,實現農業(yè)生產過程的實時監(jiān)控和自動化管理,有助于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益。第9章農業(yè)信息化與智能化9.1農業(yè)大數據應用農業(yè)大數據作為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對于農作物豐產具有重要意義。本節(jié)主要介紹農業(yè)大數據在農作物豐產中的應用,包括數據采集、存儲、處理與分析等方面。9.1.1數據采集農業(yè)大數據的采集涉及多種數據源,如氣象數據、土壤數據、農田遙感數據、病蟲害數據等。通過構建全面、實時的數據采集體系,為農作物豐產提供基礎數據支持。9.1.2數據存儲與處理對采集到的農業(yè)大數據進行有效存儲、整合與處理,采用分布式存儲、云計算等技術,提高數據處理能力,為豐產技術方案提供數據支撐。9.1.3數據分析與應用運用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方法對農業(yè)大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出影響農作物豐產的關鍵因素,為農業(yè)生產提供決策依據。9.2智能監(jiān)測與診斷智能監(jiān)測與診斷技術是農作物豐產的重要保障。本節(jié)主要介紹以下幾方面內容:9.2.1智能監(jiān)測技術利用無人機、衛(wèi)星遙感、地面?zhèn)鞲衅鞯仍O備,對農田環(huán)境、作物長勢、病蟲害等進行實時監(jiān)測,提高監(jiān)測效率。9.2.2智能診斷技術通過圖像識別、光譜分析等技術,對作物病蟲害、營養(yǎng)狀況等進行智能診斷,為農業(yè)生產提供精準指導。9.2.3智能預警技術結合歷史數據和實時監(jiān)測數據,對可能影響農作物豐產的災害性天氣、病蟲害等進行預警,降低農業(yè)生產風險。9.3農業(yè)物聯網技術農業(yè)物聯網技術是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農業(yè)生產,實現農業(yè)生產智能化、精準化。本節(jié)主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萍鄉(xiāng)市稅務系統(tǒng)遴選面試真題附解析含答案
- 某智慧園區(qū)中心變電所運行維護服務競標方案
- 魯北監(jiān)獄醫(yī)用設備需求
- 老年人居家醫(yī)療服務試點工作方案 (一)
- 老年患者護理
- 老師的職業(yè)道德培訓課件
- 2025年安全工作述職報告范本(六)
- 車棚鋼結構焊接與質量檢測服務合同
- 建筑工程采購合同施工進度與質量跟蹤服務協議
- 老妖精消防視頻課件
- 中國硒化汞行業(yè)市場現狀分析及競爭格局與投資發(fā)展研究報告2024-2029版
- 水庫安保服務方案
- INSAR技術在城市地面沉降監(jiān)測中的應用
- 產品審核VDA6.5培訓課件
- 艾滋病乙肝梅毒知識講座
- 九年級化學下冊 第11單元 課題2 化學肥料課件 新人教版
- 暖氣片報價單范本
- 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年度考核細則
- PSSE軟件操作說明
- 22S803 圓形鋼筋混凝土蓄水池
- 級配碎石試驗段施工總結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