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教案_第1頁
螳螂捕蟬教案_第2頁
螳螂捕蟬教案_第3頁
螳螂捕蟬教案_第4頁
螳螂捕蟬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螳螂捕蟬教案螳螂捕蟬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為大家收集的螳螂捕蟬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螳螂捕蟬教案1

【目標預(yù)設(shè)】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fù)述課文。

2、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難點:理解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

【設(shè)計理念】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并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jié),不善于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guān)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nèi)容,領(lǐng)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yīng)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而落實這一點的關(guān)鍵是對教材的重組。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應(yīng)該根據(jù)學生情況,或大膽取舍,或切換段落,或從課外補充,在課文基礎(chǔ)上設(shè)計簡明流暢的教學流程,使學生能主動、充分、自由而有創(chuàng)意地學習。而不是一概從頭到尾,每篇課文都細細給學生梳理一回。

【設(shè)計思路】

教師的教學,應(yīng)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礎(chǔ)上,我結(jié)合教材及教學對象的特點,教學時打破了文章的順序,根據(jù)教材本身特點,重組教學內(nèi)容,從看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再引導學生讀故事發(fā)生之原因及結(jié)果,幫助學生理解少年講述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對于吳王的影響及該成語故事闡述的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隱患的道理,從而感受少年的機智和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本教學過程為第二課時,第一課時主要解決字、詞問題,引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成語導入,增加積累

1、同學們,你們到現(xiàn)在一定積累了不少成語,那今天我就來考考大家,看看誰掌握的成語多。

2、學生用1分鐘時間想成語后交流。

3、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運用得好,產(chǎn)生的力量可以抵得上千軍萬馬,老師希望大家今后能夠掌握更多的成語,繼承好我們的民族文化。

4、今天,老師就送給你們一條新成語。(投影出示: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5、這是個八字成語,學生齊讀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兩遍。

二、古今對照,感悟真理

1、同學們,其實,好多成語都出自古文。這就叫典故,像這則成語就出自一本漢代的叫《說苑》的書,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古文)(師范讀)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讀páng即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dàn)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wù)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

2、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邊讀邊想想古文的意思。(學生自由讀)

3、古文比較難讀,也比較難懂,是吧?別急,讓我們到《螳螂捕蟬》這篇課文里去找找它的翻譯。(齊讀課題)

4、交流(師伺機出示課文中相關(guān)片段。)

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1)指名讀。

(2)借助板書理解故事。

少年打黃雀啄螳螂捕蟬

(3)交流讀書感受,填空:

a.蟬眼前的利益是:(),隱伏的禍患是:()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隱伏的禍患是:()

c.黃雀眼前的利益是:(),隱伏的禍患是:()

(4)自讀感悟:說說各自都從中讀懂了什么?(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看到隱伏的禍患。)

5、總結(jié),讀了這個成語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三、吳王頑固,執(zhí)意攻打

1、過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視利益背后所隱伏的禍患,應(yīng)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請大家讀下面這個小故事:(教師出示)

有一年,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不堪設(shè)想。可是吳王固執(zhí)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2、讀過這個故事后吳王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從哪里看得出來?

3、理解固執(zhí)處死,讀一讀吳王的這句話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4、是啊,吳王很主觀,很專橫,誰來勸說會性命不保,頑固不化。你能把此時吳王的神情、語氣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嗎?

5、其實啊,吳王固執(zhí)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楚國國力確實不如吳國,吳王又有稱霸的雄心。可當時的地理位置是吳國南面是越國,西邊是楚國且較遠,北方其他諸侯國還有很多。事實上,攻打楚國對吳國是極為不利的。(出示《春秋列國圖》。)

6、這時候,大臣會怎樣向吳王勸阻呢?同學們能不能來設(shè)想一下。(有理即可。)

7、可惜吳王頑固不化,下了死命令,不容更改,讓我們再讀吳王的話,讀出他下命令時的堅決。

四、恍然大悟,取消念頭

1、過渡:吳王此時的態(tài)度是如此的堅決,似乎不可更改??勺罱K結(jié)果怎樣?課文中哪部分就寫到了故事的結(jié)果。

2、交流。(課文最后一節(jié)寫到吳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請同學們自由讀讀最后一小節(jié),邊讀邊把你認為很重要的詞圈畫出來,好好體會體會。

4、交流

我看大部分同學都圈了恍然大悟,誰來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5、吳王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聯(lián)系課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

6、乘虛而入什么意思?吳國如果攻打楚國就會有什么虛?(諸侯國乘吳國兵力不足而進攻。)

7、是呀,吳王想到了這些,他明白了齊讀(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

五、少年機智,巧勸吳王

1、過渡:吳王怎么會明白這些的呢?那還得歸功于那位少年。因為少年給他講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

2、吳王攻打楚國可能會帶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不堪設(shè)想之后果,大臣們和少年都看出來了,都進行了勸阻,但前者沒有成功,而后者卻如愿以償。這是為什么呢?

3、少年侍衛(wèi)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智勸、巧勸。

4、是啊,正是有了少年的巧勸,吳王明白了

出示填空:吳王眼前的利益是:(),隱伏的禍患是:()

5、剛才同學們和老師一起用箭頭表示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那現(xiàn)在誰愿意試試來照樣畫畫吳王攻楚的圖呢?

6、交流成板書

諸侯國趁虛吳王攻打楚國

7、兩圖作比較,體會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

8、看來,成語故事的力量真是無窮啊,少年借故事巧勸吳王,可真是個智者呀!這位少年侍衛(wèi)就像《哲學家的最后一課》中的那位高明的哲學家一樣用心良苦、不露痕跡。面對這樣的少年你們想說些什么?

六、合作表演,深化體驗

1、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shù)沫h(huán)境、恰當?shù)臅r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xiàn)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生議論紛紛,躍躍欲試。)

2、那好,請同學們同桌兩人一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練臺詞。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shè)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學生自由演練。)

3、指名兩位同學上臺準備表演,請下面的學生做導演進一步幫助他們演好人物的動作、神情、語氣等。

4、現(xiàn)在讓這兩位同學到一邊去練一練。我們還得準備準備。演戲要有個旁白,也就是畫外音,把那些在舞臺上沒法布置出來、演出來的景呀、物呀作一個旁白,來一點說明。吳王花園早晨的情景怎么樣呢?文中沒寫,現(xiàn)在就請各位導演即興寫一段話,誰寫得快、寫得好,就用誰的。(生紛紛動筆寫。)

5、老師選擇其中一位同學來作旁白,開始表演。

6、激勵評價。

【板書設(shè)計】

10、螳螂捕蟬

少年打黃雀啄螳螂捕蟬

諸侯國趁虛吳王攻打楚國

【作業(yè)設(shè)計】

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請你想想怎樣勸?

螳螂捕蟬教案2

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yīng)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chuàng)造性地復(fù)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xiàn)課文內(nèi)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內(nèi)容,并領(lǐng)會故事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2、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了解吳王為什么會聽了少年的話,同時體會少年的計謀巧妙在哪里。

教學準備:課件

養(yǎng)教訓練點:

1、在讀中質(zhì)疑,讀中感悟,讀中積累

2、注重對信息的搜集與整理

教學流程:

一、動畫引入

1、老師知道同學們特別喜歡看動畫片,所以今天特地送大家一份禮物——動畫片,請欣賞。(展示課件:“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動畫)

2、提問:你能從畫面中找到一個成語嗎?(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3、師:“螳螂捕蟬”是一個有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故事。我們今天一起學習它,請同學們伸出手和老師一起寫課題。(板書)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敘述畫面故事的段落。

(1)指名讀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找出故事中的角色——故事中寫了三種小動物,你能從故事中體會到“蟬、螳螂、黃雀”之間究竟是一種什么關(guān)系呢?誰能再用簡短的話說說。

師依據(jù)回答板書:蟬———螳螂———黃雀

捕啄

(2)角色體驗:每位同學把自己想象成故事里的一個角色,你就是蟬、螳螂或黃雀,找出描寫你這個角色的句子,讀一讀,想想你當時會想些什么,心情怎樣,想好后說一說。

(3)交流各自的體驗(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

師:在美麗的王宮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兒們,快來說說你當時的想法和心情

a蟬

生:我爬得很高,這里很安全,我可以美美地喝露水了。

生:這露水真甜,這是我這些天來最好的早餐,我太高興了!

結(jié)合回答理解“高高在上”、“悠閑”、“自由自在”

師:讓我們把蟬的悠閑與自由自在讀出來。(朗讀句子)

b螳螂

生:今天真幸運,遇到了一只又肥又大的蟬,沒人和我爭,我可以獨自享受美味了。

生:哈哈,那只蟬真笨,他還不知道我在它后面,正要吃他呢。

你能讀好這個句子嗎?指導朗讀(帶著高興、得意的心情)

c黃雀

生:我今天真走運,看見一只又肥又大的螳螂,可以大飽口福了。

生:我今天一下子碰到了兩樣食物,你看,那蟬肥肥的,螳螂胖胖的,我可以飽餐一頓了!

指導朗讀句子

2、同學們的想象好豐富啊!你們發(fā)現(xiàn)沒有,雖然這幾位各自打著小算盤,但他們有共同點,你知道是什么嗎?

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3、出示下表,分別說說蟬、螳螂、黃雀的“眼前利益”和“隱伏的禍患”。

事物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螳螂

黃雀

4、“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完全沒有顧到自己身后隱伏的禍患,這可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啊!人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那么作為旁觀者的你們,你想對它們說些什么?

三、整合資源,巧妙入境

過渡:是啊,凡事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視利益背后所隱伏的禍患。應(yīng)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請大家讀下面這個小故事:

有一年,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不堪設(shè)想??墒菂峭豕虉?zhí)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1、反復(fù)朗讀,在其中你能找到蟬、螳螂、黃雀的影子嗎?吳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隱伏的禍患呢?能不能把板書的內(nèi)容替換一下?(引出“乘虛而入”“不堪設(shè)想”兩個詞語,其中就暗含了所隱伏的禍患)

2、想象說話,你覺得“不堪設(shè)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3、教師補充資料:事情發(fā)生在戰(zhàn)國時期,當時楚國國力確實較吳國弱,吳王又有稱霸的雄心??磥韰峭醯墓虉?zhí)是有原因的??僧敃r的地理位置是吳國南面是越國,西邊是楚國且較遠,北方其他諸侯國還有很多。事實上,攻打楚國對吳國是極為不利的。吳王明白了這個道理嗎?

4、再次出示最后一段話。假如你是吳王,你從中明白了什么?會說些什么?(打消念頭)

(1)、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體驗嗎?說說看。(指導造句)

(2)、想一想:吳王從中“悟”到了什么?你從中“悟”到了什么?用一兩句話寫下你“悟”到的東西。

(3)小結(jié):對,不戰(zhàn),不去侵犯別人,不去一心貪圖眼前不該擁有的利益,這才是百姓之福,國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

四、追根溯源,感召生命

1、故事我們讀懂了,其中的道理也很好理解,它告訴我們不能只顧眼前利益,忽視身后隱患。學到這里,同學們想過沒有:同樣的故事和道理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下講給吳王聽,如果是大臣上朝時講給吳王聽,他是不是也能欣然接受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討論上堂課歸納出的問題——少年是怎樣利用故事讓固執(zhí)的吳王打消攻楚的念頭的?默讀課文2—8小節(jié),看看哪些詞句一下子跳入你的眼簾,劃出來,想想為什么要劃這句或這個詞呢?體會體會少年這個人物。

2、學生自由圈畫,想想原因。

3、交流:

(1)轉(zhuǎn)來轉(zhuǎn)去、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他要讓吳王來找他,不露自己真實的目的,同時說明他很有決心)

(2)毫不介意——他不在乎自己的得失,他一心想的是吳王來找他,想的是國家的安危。

(3)王宮花園——為的是讓吳王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指導讀好3自然段)

(4)挺有意思——激發(fā)興趣,在不知不覺中達到自己的目的。從哪可以看出吳王真的感興趣了?

(5)有勇氣。(大臣們在底下議論,少年冒死進諫)

通過剛才的讀書交流,我們知道少年選擇了恰當?shù)牡攸c、選擇了恰當?shù)臅r機,用了巧妙的方法才獲得了成功,你覺得少年怎樣?

4、想想大臣們是怎么勸的?

如果說大臣的勸說是直勸、力勸、明勸的話,那少年的勸又是什么呢?(少年:暗勸、智勸、巧勸、妙勸)(板書)

5、分角色朗讀。想不想來讀少年勸吳王這段精彩的對話?

先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自行練習朗讀(少年、吳王、敘述語言,鼓勵讀敘述語言。)

6、引入古文,加深理解。

(1)我們今天讀這則故事很簡單,因為他是用白話文寫的,老師還有這則故事的原著,你有興趣讀一讀嗎?

(2)出示古文,學生理解。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wù)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眳峭踉唬骸吧圃?”乃罷其兵。——選自劉向《說苑》

(3)指名讀,讀正確。師稍作引導,激發(fā)學生讀古文的興趣。

五、通讀全文,整體建構(gòu)

讀后,請試著用自己的語言評價一下吳王和少年

吳王:(1)固執(zhí)、(2)知錯就改(我們看待任何一個人都應(yīng)該一分為二,正確地看待。)

少年:機智、聰明。他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勸吳王,讓固執(zhí)的吳王聽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六、拓展延伸,遷移內(nèi)化

1、可之前吳王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們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來,請同學們?yōu)閰峭踉O(shè)計一個講話稿,待會兒看哪位吳王得到的掌聲最熱烈。

課件出示:第二天,上早朝時吳王當即宣布:“攻打楚國一事暫緩不議?!北姶蟪悸犃舜篌@不已,議論紛紛。吳王掃視了一眼群臣,微笑著說:“各位愛卿,事情是這樣的……”

(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珊髞恚业胶蠡▓@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給我講了個“螳螂捕蟬”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說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準備捉它。那么螳螂拱著身子,舉起爪子,要去捕蟬,卻沒想到有只黃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聽了這個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國,其它諸侯國必然乘虛而入,那樣后果就不堪設(shè)想了!所以,今天,我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2、大家都知道,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成語就是其中的瑰寶。你會填這些成語嗎?

成也蕭何,()八仙過海,()

千里之堤,()君子一言,()

養(yǎng)兵千日,()當局者迷,()

不入虎穴,()明槍易躲,()

3、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請你想想怎樣勸?

結(jié)束語:多么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事情,也要向這位少年學習,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問題,“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也耐人尋味,它所蘊涵的道理我們也要牢記: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隱患。

板書設(shè)計:

螳螂捕蟬

捕啄瞄準

蟬←——螳螂←——黃雀←——“我”

攻打乘虛而入

楚國←——吳國←————諸侯國

只顧眼前利益忽視身后隱患

螳螂捕蟬教案3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螳螂捕蟬)認讀“螳螂”兩字后齊讀課題。談話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一個古代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阻了國王攻打鄰國的事。那么,“螳螂捕蟬”是怎么回事?它為什么能國說服國王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爭取弄清上面的問題。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三、檢查初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讀得不準的字音。

2、檢查下列詞語的理解:“不堪設(shè)想、乘虛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

(2)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3)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指名讀句子,聯(lián)系句子理解詞義。

指名說,集體討論。

乘虛而入:趁著空隙或趁人沒有防備時進入。

不堪設(shè)想:堪:能夠。不能想像將會再成怎樣壞的結(jié)局。

自由自在:不受約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過來。

3、針對前面對課文質(zhì)疑的幾個問題,指名發(fā)言,說說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luò)

1、默讀課文,看看寫這個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寫經(jīng)過、結(jié)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

2、組成小組相互討論交流。

起因(1):吳王決定要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

經(jīng)過(2-11):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妙地勸說吳王。

結(jié)果(12):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分段熟讀課文,爭取能講清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

五、指導書寫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能用簡潔的語言講述“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故事。

2.了解“螳螂捕蟬”這則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蟬”與“吳王伐楚”之間的關(guān)系。

3.能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對話。

教學重點:

能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對話。

教學難點:

了解“螳螂捕蟬”這則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蟬”與“吳王伐楚”之間的關(guān)系。

教學過程:

一.講述“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故事

1.請同學們翻開默寫本,我們先來聽寫幾組詞語。

①蟬悠閑自由自在

②螳螂拱著身子前爪

③黃雀伸長脖子啄食

④少年彈弓瞄準

2.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學生讀題)《螳螂捕蟬》

3.(出示插圖)我們來看這幅圖??粗鴪D,再根據(jù)我們剛才聽寫的這些詞語,你能用簡潔的語言來說說“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嗎?先自己說說看。(學生練說)

4.指名學生說,,再請人說。

(①學生邊說邊貼板書:蟬,螳螂,黃雀

②如有學生說到寓意,及時予以肯定:你能想到這是一則寓言故事,并把它的寓意告訴大家,你很會思考。

如沒有學生說到寓意,就及時提醒:這是一則寓言故事,每一則寓言故事都會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這叫做寓言的寓意。如果你能在故事的結(jié)尾點明寓意,就會講得更好了。

貼板書:一心想眼前利益沒顧到身后隱患

5.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則寓言。

二.學文明理

1.在中這則寓言是一位少年講給吳王

聽的,它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又是怎樣講述的呢?讓我們認真地來學習課文。首先我們來看看學習要求。

2.(出示自學要求)

自由地、認真地朗讀課文的2——12自然段

①找一找:在吳王和少年的對話中,你認為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話。把它畫出來,并說明理由。

②想一想:吳王從少年的話中“悟”出了什么?

③評一評:你喜歡文中的哪一位人物,請你對他做出簡要的。(并從書中找出理由)

(提示:①可以在書上做批注。

②各自完成任務(wù)后,如有時間可以同桌交流一下)

老師將講給你們5、6分鐘的時間自學,請你要抓緊時間啊。

3.自學

4.全班交流

1)交流第一個問題

(①出示重點句:“蟬,螳螂,黃雀,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②朗讀:真是畫龍點睛的一句話啊,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交流第二個問題

(①貼板書:楚國,吳王,其它諸侯國

吳王終于明白了:不能像蟬,螳螂,黃雀一樣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要顧及身后禍患啊。

②貼板書: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顧及身后禍患讀一遍)

3)交流第三個問題

(①交流的重點應(yīng)該是少年的智慧。提升:勇敢要有智慧的支撐。一個好主意想要成功,還得選擇一個合適的環(huán)境,恰當?shù)臅r機,這就是計謀。少年就是一位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的人。)

②讀重點句:這兩位人物都有令人喜歡的地方,但無疑少年是作者更加賞識的一位。因為正是它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使吳王明白了:做事(學生讀: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顧及身后的禍患。)

5.朗讀訓練

1)現(xiàn)在你心中已經(jīng)有了一個你喜愛的人物。憑著你對這個人物的喜愛,朱老師相信,你一定能把他說的每一句話都讀好。

2)(出示要求)讀一讀:把你喜歡的這位人物說的每句話都有感情地讀好。

3)學生自讀

4)指名讀,,再讀,教師參與讀

5)齊讀:老師讀旁白,喜歡少年地站起來讀,喜歡吳王的坐著讀。

三.拓展

1.同學們,學習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最好能聯(lián)系實際談一談

(*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顧及身后禍患

學會智勸

深明大義,知錯就該)

2.同學們談的都很好,我相信學習了這一課,又一個道理已經(jīng)銘記于你們心中了。讀重點句: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顧及身后隱患。)

3.補充寓言

“螳螂捕蟬”既是一則有趣的寓言,又是一個能啟迪人的智慧的故事。你還知道那些寓言故事嗎?

四.布置作業(yè)。

請你仿照《螳螂捕蟬》這課文的方法,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件事與一則寓言結(jié)合起來,編寫一個故事。

板書設(shè)計:

23螳螂捕蟬

吳王―――楚國(趙國在后)

螳螂―――蟬(黃雀在后)

只顧眼前利益身后隱伏禍

文獻摘錄:

寓言故事是根據(jù)劉向《說苑》中的有關(guān)記載改編。既是寓言故事,書中的人物都是寓言形象,有的還是假托的,不宜過多介紹史實,強調(diào)它的真實性。

螳螂捕蟬教案4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悟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吳王準備攻打楚國,大臣勸阻無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住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吳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時的形勢等。)(板書:吳王攻楚)

二、學習課文

(一)學習課文對話部分的內(nèi)容。

少年:聰明、勇敢。

(少年的聰明就表現(xiàn)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蟬的故事來勸說吳王放棄攻打楚國。)

1、出示對話部分的內(nèi)容(這就是少年對吳王講螳螂捕蟬故事的經(jīng)過。)

(1)練習分角色朗讀(學習小組)

注:由學習小組長選一個讀吳王的話,選一個讀少年的話,其他兩個做評委。

(2)指名分角色朗讀評價(自評,互評)(請同學先點撥點撥。)指點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讀。(評價過程注意點撥。)

2、出示“螳螂捕蟬”圖(課件)讀完螳螂捕蟬的故事,咱們再一起來看看螳螂捕蟬圖。

(1)對照這幅圖,請大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同桌聽聽。

(2)學生自練

(3)指名講故事。

3、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說什么?

蟬、螳螂、黃雀只顧眼前利益

不顧身后隱患(教師板書)

4、齊讀螳螂捕蟬的段落。(媒體出示)

5、我們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那吳王明白嗎?(明白)哪里可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

(2)哪里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回到第一小節(jié))

A:吳王執(zhí)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沒說服吳王,這時你想對大臣說什么。(表演大臣們可能怎么勸阻。)你們說我這個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zhí))

(3)就這樣一個固執(zhí)的吳王,怎么會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么原因呢?看來咱們還得研究研究當時這段歷史。

(4)出示戰(zhàn)國形勢圖(媒體演示):聯(lián)系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現(xiàn)在你就是吳王,你會從中明白什么?(引導學生將吳國分別比作蟬、螳螂、黃雀說話,如:我們吳國就像那螳螂,楚國就是那蟬,我們很容易能打敗楚國。但我們進攻時,其他諸侯國就會像黃雀一樣攻擊我們。)

(5)學生互說。

(6)匯報(板書)(理解“不堪設(shè)想”)

6、教師小結(jié):吳王的確也悟到了這點,所以他是怎么對少年說的,(指名說)假如你就是吳王,你會怎么說、怎么做?為什么?(愛國)課文學到這里,吳王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業(yè):

1、請大家把螳螂捕蟬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請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shè)計:

螳螂捕蟬

只顧身后隱患不顧眼前利益

吳王攻楚

螳螂捕蟬教案5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jié)構(gòu)緊湊、前后照應(yīng)、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學情分析: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并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jié),不善于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guān)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nèi)容,領(lǐng)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設(shè)計理念:

在本課教學設(shè)計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二是體現(xiàn)了合作式學習,學生對故事的復(fù)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組的形式進行;三是倡導了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表現(xiàn)課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作繁瑣的分析,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xié)調(diào)者、合作者和激勵者。

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yīng)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chuàng)造性地復(fù)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xiàn)課文內(nèi)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fù)習導入

通過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大家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

二、學習課文

1、初步感知,復(fù)述故事。

①少年講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請大家邊聽邊看邊想,能不能也講講這個故事,最好有所創(chuàng)新。(學生聽故事錄音、看多媒體演示。)

②同桌講講這一故事。指名講這一故事,組織評議。

2、理清關(guān)系,領(lǐng)悟道理。

①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么道理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

②(出示“蟬、螳螂、黃雀……禍患呢!”)指名讀。圍繞這句話,有什么問題要提?

③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先結(jié)合課文,根據(jù)表格提示自學,再分小小組交流討論。

眼前的利益隱伏的禍患

螳螂

黃雀

④指名交流(邊說邊操作演示多媒體)。

⑤“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們可能是怎樣想的呢?你想對它們說些什么?練讀“蟬、螳螂……禍患呢!”

⑥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虛而入”,蟬、螳螂、黃雀,分別乘什么“虛”?其他諸候國乘什么“虛”?“不堪設(shè)想”,蟬、螳螂、黃雀分別有什么“不堪設(shè)想”的后果?b引讀:所以,吳王打消了……)

3、理解“方法”,體會特點。

①對4-12節(jié),大家通過提出問題、結(jié)合課文研究問題,讀懂了。請默讀第3節(jié),想想看什么問題要提?

②像剛才那樣,同桌商量商量,能解決這些問題嗎?(隨機點撥,“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么?)

③練讀第3節(jié)。

④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少年?吳王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4、選擇方式,表現(xiàn)課文。

①你們覺得可以用哪些方式來表現(xiàn)課文的內(nèi)容,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②分小組準備后(分角色讀,表演,畫示意圖等)組織交流、評議。

三、布置作業(yè)

將《螳螂捕蟬》這一故事講給家人或低年級同學聽。

板書設(shè)計:

蟬←蟑螂←黃雀

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少年

螳螂捕蟬教案6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顧不得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螳螂捕蟬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吳王聽后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課文的第二段是重點,而明白本課前后照應(yīng),首尾連貫的寫作特點及少年講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復(fù)述課文。

2、能聯(lián)系課文的語言環(huán)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課前準備:

寫有詞語的黑板,光盤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脈絡(luò)。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寓言故事,板書:寓言故事

2、請大家回憶一下,什么是語言故事?

(通過一個小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3、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濫竽充數(shù)掩耳盜鈴自相矛盾揠苗助長

4、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的寓言故事,題目是--螳螂捕蟬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請大家?guī)е@個問題自學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詞語,讀,正音

勸阻瞄準毫不介意螳螂捕蟬隱伏念頭不堪設(shè)想乘虛而入

侍奉固執(zhí)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諸侯得獎

2、理解詞語意思

諸侯:古代帝王統(tǒng)轄下的列國君主的統(tǒng)稱。

毫不介意:一點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記在心里。

不堪設(shè)想:事情的結(jié)果不能想象,指會向很壞、很危險的方向發(fā)展。

禍患:禍事;災(zāi)難。

四、理清課文脈絡(luò)

1、再讀課文,按事情的起因、發(fā)展、結(jié)果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固執(zhí)得不聽勸阻。

第二段(2-11):寫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講述"螳螂捕蟬",巧妙地勸說吳王。

第三段(12):寫吳王終于明白過來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五、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讀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們的意見正確、考慮周到。

(3)吳王主觀、專橫。(說說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3、指導讀

4、齊讀

六、作業(yè)

1、描紅

2、家作:抄詞、默詞、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朗讀課文,練習復(fù)述課文。

一、聽寫幾組詞語

1、師:這節(jié)課先請同學們聽寫幾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同學們仔細聽,記住了再寫下來,邊寫邊想這幾組詞有什么聯(lián)系?

蟬悠閑自由自在

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著彈弓瞄準

正隱伏著禍患

2、出示詞語,自己批改,全對的打"A",錯的在旁邊訂正,統(tǒng)計對錯。

二、講故事

1、師引入: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不聽大臣的勸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誰再來勸他,他就處死誰,這時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在花園里給吳王講了這么一件事,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是怎樣一件事。老師講完要請同學們來講。

2、師出示:圖(1),示范講故事

3、指一名同學講

師:故事講完了,誰記住了能講這個故事,可以看看我們剛才默的幾組詞,其他同學仔細聽,等會兒請你們評一評這位同學講得怎么樣?(學生評價后,再請另一位同學講)

4、小結(jié),引出成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板書)

雖然黃雀在螳螂和蟬的背后,但它也沒有想到自己背后還有一個少年。所以,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這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所寓示的一個道理。

三、學習課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給吳王講這么一個故事,那么他只是為了講這個故事嗎?(不是的,為了勸諫吳王)

2、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呢?請你仔細地讀課文,想象當時他的神態(tài)、動作

(1)自由讀,

(2)指名讀,再評議

(3)同桌分角色讀,可加上動作

(4)推薦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議)

四、明理

1、少年給吳王講故事的目的達到了嗎?

2、從哪里看出來的?(恍然大悟)

(1)出示詞語,指名讀

(2)說說詞語的意思

(3)吳王徹底明白了什么?聯(lián)系前文想一想,教案《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螳螂捕蟬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

五、總結(jié)

1、學到這里,你對吳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執(zhí)

(2)知錯就改

2、小結(jié):是啊,我們看待任何一個人都應(yīng)該一分為二,正確地看待。

3、那你們覺得這位少年是一個怎樣的人?結(jié)合課文談?wù)勀愕睦斫?/p>

(機智、聰明。他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勸吳王,讓固執(zhí)的吳王聽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后來,人們把它演變成了一個成語,告誡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隱伏的.禍患。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它,記住這個道理。

六、作業(yè)

1、復(fù)述課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書:

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恍然大悟《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發(fā)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下面是我對這一課的一點感悟:

一、重組課文,構(gòu)建板塊

我個人以為,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應(yīng)該根據(jù)學生情況,或大膽取舍,或切換段落,或從課外補充…在課文基礎(chǔ)上設(shè)計簡明流暢的教學流程,使學生能主動、充分、自由而有創(chuàng)意地學習。而不是一概從頭到尾,每篇課文都細細給學生"梳理一回"。

我在教《螳螂捕蟬》這一課時,并沒有"循規(guī)蹈矩"逐段教學,而是從學生閱讀心理出發(fā),根據(jù)教材本身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nèi)容,一節(jié)課就那么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十分簡潔,卻又"針針見血",把教學重難點一一落實解決:1、直接由課題入手,直奔"螳螂捕蟬"的故事并進行復(fù)述;2、完整地讀課文,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學生質(zhì)疑后討論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勸;3、課文表演,先練讀對話,再每個人就當時情境寫臺詞,兩位學生上臺做"吳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導演。

整個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雖然改變了課文的"序",但以發(fā)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科學合理地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特別是匠心獨具地把朗讀、感悟、想像、復(fù)述等整合成幾個生動活潑的綜合的板塊,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了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fā)展,真正地達到了以簡馭繁、以一當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發(fā)展語言,注重創(chuàng)造

好的文章像書法,有時密不透風,有時又疏可走馬,"疏可走馬"處自然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課文語境動動筆。所以我特被重視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補充課文空白。比如課文寫這位少年為了勸說吳王,拿著彈弓一連在王宮花園里轉(zhuǎn)了三個早晨才覓得機會,碰到吳王。花園里此時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我就讓學生以寫臺詞的形式補一補,在學生表演時做旁白用,結(jié)果學生寫得十分成功。這是一位學生的練筆:清晨,朝霞映紅了吳王花園。郁郁蔥蔥的樹木、五顏六色的鮮花都被鍍上了一層金黃色。幾只黃雀躲在樹叢里歡快地鳴叫著。這時,一位手拿彈弓的少年,正在花園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時地朝吳王的寢宮東張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卻又裝出一副專心打鳥的樣子。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他也渾然不知。這時…(學生開始上場表演。)

三、自主質(zhì)疑、訓練思維

老師的問題過多,對時間固定的課來說,就意味著學生疲于應(yīng)付。課堂上,老師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因此,我在設(shè)計時,突出了學生的思維訓練,并把探究的權(quán)利還給了學生,注意了對學生質(zhì)疑問難的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讀完故事后,我引導學生質(zhì)疑,并討論關(guān)鍵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發(fā)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并相機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勸。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在于教師講授無數(shù)個知識點,而在于學生提出更多的為什么;不在于教師運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于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們質(zhì)疑和評判了多少,在于他們是否展開想像的翅膀,這一節(jié)課下來,留個我許多的思考….

螳螂捕蟬教案7

教學目標:

1、弄清楚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guān)系。

2、體悟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3、養(yǎng)成教育訓練點: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弄清楚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guān)系。

2、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謀和他巧妙的勸說方式。

教學過程:

導入課文:

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板書課題)

一、基礎(chǔ)達標:

補充下列成語,并說說成語的意思。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比喻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不顧后患。

二、設(shè)問導讀

(一)、理解故事,明白道理。

1、在文中找出敘述這個故事,讀一讀。

(1)、齊讀螳螂捕蟬的段落。(媒體出示)

(2)、指名分角色朗讀,評價。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讀出蟬的自由自在、悠閑的神情,體會蟬的那種安逸的生活。

2、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用圖示表示出“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內(nèi)容。

并說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從文中找出有關(guān)句子讀一讀)

蟬、螳螂、黃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隱伏的禍患又是什么?

蟬←(捕)←螳螂←(啄)←黃雀←(打)←少年

我們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自己身后隱伏著的禍患。我們應(yīng)當有長遠打算,否則后患無窮。

3、少年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勸阻吳王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

吳王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嗎?(明白)從文中哪里可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

(2)哪里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回到第一小節(jié))

吳王執(zhí)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你們說我這個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zhí))

(3)就這樣一個固執(zhí)的吳王,為什么聽了少年的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二)、追溯根源,明確形勢。

1、請同學們用心讀課文,想一想:為什么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聽了少年的話,吳王忽然想起了大臣們的分析,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蟬、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眼前利益,卻沒有想到攻打楚國所隱伏的禍患,即“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

2、當時的局勢,(楚國)是蟬,(吳國)是螳螂,(其他諸侯國)是黃雀。填在上面圖示中相應(yīng)的位置。

(三)、合作探究

1、少年能勸說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少年是怎么勸說的?和大臣們的“勸”有什么不同?少年用一個寓言故事來勸,是直接講這個故事的嗎?而是選擇一個適當?shù)沫h(huán)境,恰當?shù)臅r機智勸、巧勸。(找出有關(guān)的句子讀一讀)少年委婉、含蓄,步步為營,不露痕跡。而大臣們是直言相勸,直截了當,難以奏效。

2、請試著用自己的語言評價一下吳王和少年。

吳王:固執(zhí)但能知錯就改

少年:A、智慧——不正面講對錯,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啟發(fā)吳王。

B、勇氣——冒死勸誡,勇氣可嘉。C、講話很有藝術(shù),很有技巧。

D、耐心——為了說服成功,耐心等待機會

三、鞏固練習: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從少年身上學

到了();從吳王的

身上得到的教訓是();

從螳螂捕蟬的這則寓言中得到的啟示

是()。

四、拓展練習:

吳王之前下了死命令,那么,第二天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

五、作業(yè):

1、請大家把螳螂捕蟬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請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shè)計:

10、螳螂捕蟬蟬←螳螂←黃雀←少年(楚國)(吳國)(其他諸侯國)

螳螂捕蟬教案8

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yīng)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chuàng)造性地復(fù)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xiàn)課文內(nèi)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內(nèi)容,并領(lǐng)會故事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2、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了解吳王為什么會聽了少年的話,同時體會少年的計謀巧妙在哪里。

教學過程:

一、復(fù)習導入

通過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大家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

二、學習課文

1、初步感知,復(fù)述故事。

①少年講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請大家先讀一讀課文9—11小節(jié),再想一想能不能也講一講這個故事。

②指名講這一故事。

2、理清關(guān)系,領(lǐng)悟道理。

①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么道理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

②(出示“蟬、螳螂、黃雀……禍患呢!”)指名讀。圍繞這句話,有什么問題要提?

③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先結(jié)合課文,根據(jù)表格提示自學,再分小小組交流討論。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螳螂

黃雀

④指名交流(邊說邊操作演示多媒體)。

⑤“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完全沒有顧到自己身后隱伏的禍患,他們可真大意?。∪苏f“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那么作為旁觀者的你們,你想對它們說些什么?

〔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入手,對課文進行重組,直接切入第一個教學重點。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理清了蟬、螳螂、黃雀和少年之間的關(guān)系,為下面的學習做了鋪墊。利用表格輔助課堂教學,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清關(guān)系,掌握重點。而以旁觀者的角度來對它們進行忠告,則從另一個角度加深了學生對“不能為了眼前利益,而忽視了身后隱伏的禍患”這個道理的認識。〕

⑥練讀“蟬、螳螂……禍患呢!”

⑦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呢?

(理解:“恍然大悟”;練讀吳王說的話)

⑧你能說說吳王明白了什么嗎?

(重點抓住“乘虛而入”“不堪設(shè)想”兩個詞)

⑨這樣看來大臣們一開始對吳王的勸告并沒有錯啊,那吳王為什么不聽大臣們的勸告,卻聽了少年的話了呢?請大家默讀課文想一想,你可以在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地方做上記號,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簡單地寫在旁邊。

a小組討論交流

b品讀課文體會從課文的哪些細節(jié)描寫讓你感受到少年的計謀巧妙。

〔在這部分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即在默讀課文時可以在書上勾勾畫畫,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簡單寫在旁邊。作為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不僅要抓住文本,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更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有意識地潛移默化地灌輸在每一堂語文課上。通過品讀課文,感受少年的計謀巧妙,則進一步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逐步突破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同時使學生的理解不僅僅再停留在剛才對故事的理解上,而是能聯(lián)系具體的事件來體會道理的深刻?!?/p>

2、小結(jié)

原來少年表面是在講故事,實際上是——(生接: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所以少年的勸和大臣們的勸有所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那少年的勸就是——(生接:“巧勸”“智勸”)

(板書:巧勸智勸)

3、練習分角色朗讀對話

三、總結(jié)課文,鞏固練習

1、今天通過我們共同的學習,我們不僅知道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還認識了一位有勇有謀,智勸吳王的少年,我想此時此刻同學們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說的話,老師就給你一個一吐為快的機會吧!

(多媒體出示練習)

我從吳王身上體會到了

我從少年身上體會到了

螳螂捕蟬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

少年智勸吳王這件事讓我想到了

3、那么如果請你給課文換一個題目,你會換什么題目?

〔設(shè)計這樣兩道練習,不僅僅是為了鞏固教學的訓練,更是為了引導學生能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談感悟,喚起學生原有生活積累與現(xiàn)時感悟的沖突,激活思維。并且鼓勵學生有獨特的見解,從多角度去評價課文,感受課文,理解課文。因為閱讀教學中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教材中的名家名篇,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感悟、欣賞比理解內(nèi)容更重要?!?/p>

(少年智勸吳王)

四、布置拓展小練筆

(多媒體出示練習)

你來編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時吳王當即宣布:“攻打楚國一事暫緩不議。”眾大臣聽了大驚不已,議論紛紛。吳王掃視了一眼群臣,微笑著說:“事情是這樣的……”

你知道吳王會怎么和大家說嗎?動動你的小腦袋,回家把故事寫完吧!

螳螂捕蟬教案9

【教材簡介】:

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的《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發(fā)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從而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考慮問題要全面,做事要周全。

【目標預(yù)設(shè)】: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zhì),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的道理。

3、表演課文中的寓言故事。

【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zhì),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的道理。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體會少年的聰明,弄清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guān)系。

【設(shè)計理念】:

深入鉆研教材,根據(jù)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教學目標,精心設(shè)計教案,重組課文,落實重點,并圍繞教學設(shè)計展開教學活動。重在發(fā)展學生語言,注重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訓練學生思維,充分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后,對課堂教學過程做好合理、有效的反思,從而有效改進自身的教學,提高教學能力。

【設(shè)計思路】:

由成語交流引入對課文的學習,繼而從講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重點引導學生品“勸”,感悟人物形象,通過大臣的“勸”與少年的“勸”的對比以及對少年語言行為的品讀,體會少年的聰明,學習通過委婉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把握人物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的提升,指導學生表演故事,提高能力落實運用。

【教學過程】:

一、說成語,導入學習

1、師:同學們,學習到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積累了不少的成語,能說說嗎?

2、學生交流

3、師:在這些成語中,有哪些是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呢?

4、指名回答

5、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則寓言故事,題目是(師板書課題:螳螂捕蟬。學生齊讀課題。)

二、品讀“勸”,感悟人物

(一)學習大臣的“勸”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一些大臣們卻反對,這是為什么?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但如果……)

追問:那么吳王為什么要出兵攻打楚國呢?(“攻打楚國……取勝的希望很大。)

3、師:比較一下,你贊同誰的意見?為什么?(大臣們,他們考慮比較周全。)

4、師:是啊,但是面對大臣們的反對,吳王怎樣?

(“可是吳王固執(zhí)……誰敢來……處死他!”)

5、指導讀好吳王的話:指名讀——齊讀

追問: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指名答:吳王主觀、專橫、固執(zhí)、甚至有點兇狠殘暴。

6、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故事,品讀“勸”

1、輕聲讀課文2-12自然段,試著用自己的話敘述“螳螂捕蟬”的故事。

(1)同桌互說

(2)指名說說,師相機板書:蟬——螳螂——黃雀——少年

2、討論:這位少年僅僅要為吳王講這個故事嗎?你能從哪些地方找到理由?

(1)“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想去勸說吳王?!薄翱墒?,……怎么辦呢?”

(2)“……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露水沾濕了……,……毫不介意?!贿B轉(zhuǎn)了三個早晨。”

提問: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少年冒死巧諫吳王的決心、勇氣和智謀,他非常愛國。)

(3)“少年終于被吳王發(fā)現(xiàn)了”

提問:從這句話中你們體會到了什么?

(表現(xiàn)了少年的欣喜激動之情,表現(xiàn)了機會的來之不易。)

(4)“我在打鳥”(表現(xiàn)了少年的機智)

“吳王來了興趣”(說明少年的話起了作用,顯示了他的機智。)

3、師:少年的故事講得怎樣?(形象生動,鮮活有趣。)抓住各種人物的動作來體會。

師:少年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吳王聽了仿佛真看到了這一有趣的景象,這足以證明這少年非常機智。

4、師:那么少年講這個故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勸說吳王取消攻打出國的念頭。)

追問:他的理由是什么?(“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隱伏著禍患呢!”)

師:對,這既是少年告訴吳王不要輕易攻打出國的理由,也是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文章的中心。(板書: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

學生齊讀這句句子

5、師:聽了少年的一番話,吳王有什么反應(yīng)?(“……恍然大悟,連聲說……取消了……念頭?!保?/p>

(1)理解:恍然大悟

(2)問:吳王從少年的話中悟到了什么?

(吳王受到了少年的啟發(fā),明白了他攻打楚國的想法,也好比這蟬、螳螂、黃雀,只顧了眼前的利益,卻沒考慮到身后的隱患。)

(3)吳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攻打楚國取勝的希望很大)

吳王身后的隱患是什么?(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

(4)縱觀全文,哪兩句話前后照應(yīng)?

(“大臣們以為……”和“蟬、螳螂、黃雀,它們……”)

6、分角色朗讀全文

(三)比較“勸”,感悟人物

1、教師引導:大臣們勸說吳王是因為——(生答),少年也勸說吳王是因為——(生答),他們都是為了——(生答:國家),他們都有一顆——。

2、問:都是勸,可結(jié)果為什么不一樣呢?

3、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學生思考

(指名答:少年通過講故事,讓吳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4、師:少年表面上是講故事,實際上是——

(指名答: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暗示攻打楚國隱伏的禍患。)

5、師:所以,少年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動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指名答:智勸、巧勸。)

6、師: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shù)沫h(huán)境、恰當?shù)臅r機,這就是計謀。從少年的勇敢和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指名答:足智多謀、有勇有謀、有膽有識、膽識過人、機智勇敢)

三、表演故事,深入體會

1、師:現(xiàn)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

先請同學們兩人一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練臺詞。

(強調(diào):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shè)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

2、一組同學表演,其余學生做導演,策劃一下在適當之處加入人物的表情、動作、語言等。

3、指名一組表演,適當點評。

四、總結(jié)課文,升華情感

1、學習了課文,你有什么收獲?(學生暢談)

2、學了課文,你想到了哪些詞句?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思前想后、瞻前顧后、深思熟慮、深謀遠慮……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后第3題

(1)處死:“死”與“生”相對,表示失去生命。

(2)死命令:“死”表示不可更改。

2、課后第4題

因為吳王從少年的話中受到了啟發(fā),想起了大臣們的分析,他明白了自己想要攻打楚國的這一做法,就好比蟬、螳螂、黃雀,只顧眼前的利益,卻沒考慮到身后所隱伏的隱患,即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所以,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補充

(1)積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思前想后、瞻前顧后、深思熟慮、深謀遠慮

(2)聯(lián)系實際,說說對“蟬、螳螂、黃雀,他們都一心想得到……隱伏著禍患呢!”的理解。

(例:貪玩圖一時快樂而不做作業(yè),結(jié)果考試考不出,老師批評,父母責罵,升學成問題……)

螳螂捕蟬教案10

【學習目標】

1.理解“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的含義。

2.學會有條理地復(fù)述故事。

3.能夠用這個故事所揭示的道理理解生活中類似的事例。

【課文提示】

1.作者劉向(約前77—前6)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jīng)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著《九嘆》等辭賦33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

2.選自《說苑》。《說苑》按類編輯了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并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fā)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

【詞語積累】

悲鳴飲露委身曲附傍延頸務(wù)欲得其前利顧患

【朗讀課文】

【理解課文】

原文:園中有樹,其上有蟬。

翻譯:園子里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只蟬。

原文: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翻譯:蟬高高在上一邊悲傷的鳴叫,一邊吸飲露水,(它)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后面;

原文: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翻譯:螳螂緊貼樹枝彎曲前肢想捕食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的旁邊;

原文: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

翻譯: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吃螳螂,卻不知道彈丸在它的下面(正要彈射它)。

原文:此三者皆務(wù)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

翻譯:這三種情況都是力求要得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卻不顧忌它們后面的災(zāi)禍啊。

【課文分析】

蟬、螳螂、黃雀在同一背景的舞臺上,演出著相似的悲劇,而悲劇的根源卻都在于貪圖眼前小利而不顧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人如果這樣,也免不了悲劇的結(jié)局。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目光短淺,只顧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潛伏的危機、殺機,最終是免不了要招致災(zāi)禍的。所以,居安思危、近憂遠慮,應(yīng)成為人們?yōu)槿颂幨碌囊环N原則。

【思考問題】

1.本故事給我們敘述了怎樣一種場景?

(閱讀課文,我們可以想象:拿著彈丸的人欲射黃雀——黃雀延頸欲啄螳螂——委身曲附的螳螂欲取蟬——蟬正得意洋洋地飲露。)

2.怎樣描寫蟬、螳螂、黃雀的?

(“蟬”、“螳螂”、“黃雀”都為眼前的利益而顯示出得意忘形的神態(tài):蟬——悲鳴飲露、螳螂——委身曲附、黃雀——延頸欲啄。然而它們不知道悲劇即將發(fā)生。)

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這個故事,本來是告誡君王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注意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現(xiàn)在用來諷刺那些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防備后患的人。)

六年級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螳螂捕蟬。你以前聽過這個成語嗎?(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說說你的理解。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與這個寓言故事有關(guān)。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借助課后生字詞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課文主要講了什么故事?

(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后的黃雀要將它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后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總結(jié):少年以螳螂捕蟬勸吳王

3、少年講這個故事給吳王聽,是別有深意的——(想勸吳王放棄攻打楚國的計劃。)

大臣與少年都勸說吳王,比較一下。出示結(jié)果對比。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墒菂峭豕虉?zhí)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嗎?為何結(jié)果相差如此之大?

4、可是,縱觀全文,少年與吳王的對話中有沒有提到關(guān)于楚國的事呢?

只是說了個故事,只字未提楚國之事,卻令固執(zhí)的吳王改變了主意,這個故事太值得我們?nèi)パ芯苛恕?/p>

三、精讀課文。

1、默讀課文,找到少年所說的故事,再輕聲讀一讀。

2、這就是少年講的故事。(出示)指名讀。

3、學習故事。

A自讀課文,能理清里面的關(guān)系嗎?作圖:露水蟬螳螂黃雀少年

B蟬、螳螂、黃雀有什么共同之處?(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卻都不知道身后的禍患)

這幾種動物都十分警惕,為什么都沒發(fā)覺身后隱伏的禍患呢?

——“一心”,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螳螂:供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讀讀故事,你一定能揣測出它們當時的想法。

出示:望著眼前的(),蟬心想:

螳螂

黃雀

——是啊,我們不難體會到正因為急于獲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們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將到來的危險。誰能讀出它們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蟬身后隱伏的禍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隱伏的禍患是黃雀的捕食,而黃雀身后隱伏的禍患是少年手中彈弓的襲擊。

5、這個故事讓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讀——其實我們應(yīng)該想到一句老子的話:福兮,禍之所伏。

這個故事讓吳王明白了什么?引讀——攻打楚國是眼前的利益,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是身后隱伏的禍患。千萬不能因為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身后的禍患,板書:(別因)眼前的利益(忽視)身后的禍患

否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理解不堪設(shè)想??埃梢?,能夠。不能夠想像。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各霸一方,彼此之間虎視眈眈。倘若被諸侯國乘虛而入,我們不妨想像一下會有怎樣的后果?(國家被滅,人民被奴役……)

6、然而大臣們的反對、苦勸得到的是——出示——引讀,少年的故事令吳王恍然大悟,—

—引讀。

為什么同一個出發(fā)點,卻得到完全不同的結(jié)果呢?請再讀讀課文,課文中的一些細節(jié)會幫你找到答案。

——大臣是直勸,少年是巧勸。

巧,體現(xiàn)在哪里呢?再瀏覽課文,你一定有話對少年說:少年,你的()讓我敬佩。

A智慧——不正面講對錯,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啟發(fā)吳王。

B勇氣——冒死勸誡,勇氣可嘉。聯(lián)系到第二小節(jié)。

C講話很有藝術(shù),很有技巧。

語言看似尋常,卻是精心設(shè)計,一步步地讓吳王明白事理。練習對話朗讀。語氣應(yīng)怎樣?

D耐心——為了說服成功,耐心等待機會。(在王宮花園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如果吳王仍然沒有發(fā)現(xiàn)他,他會怎么辦?(繼續(xù)等,或想別的辦法)

好一個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憑勇氣,借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勸吳王!

四、總結(jié)全文:

1、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借故事來說明事理,我們會在生活中找到與之相似的例子,從而深受教育啟發(fā)。課后,請大家去搜集一下,生活中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存在著“螳螂捕蟬”的現(xiàn)象呢?

板書:少年以螳螂捕蟬勸吳王

(別因)眼前的利益(忽視)身后的禍患

反思:

這篇課文有許多名師開過公開課,所以在上這課時,我停犯難,因為有一個心結(jié)沒有打開:盡量不要重復(fù)別人的設(shè)計,以免有邯鄲學步之疑。因而在進行教學設(shè)計時,不免有帶著鐐銬舞蹈的嫌疑。

綜觀這節(jié)課的設(shè)計,有幾個亮點:

1、幾個語言訓練點設(shè)計較好。如“不堪設(shè)想”的理解,我先讓學生理解這個詞的意思,然后讓學生想像一下會有怎樣的后果,想象吳國的命運,拓寬了學生的思路,豐富了對詞語的認識。

再如,“大臣會對少年說什么”?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藝術(shù),除了寓意的揭示,還讓學生領(lǐng)略了說話的藝術(shù)與效果。

還有,為了走進文本,我還設(shè)計了一些口述訓練,如望著眼前的(),蟬、螳螂、黃雀心想:();少年,你的()讓我敬佩。

2、課外資料的補充較好地幫助學生突破了對重難點的理解。

當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值得我去反思。

1、要在相信學生上下工夫,用相對整合的問題讓學生有表達的空間。

2、概括主要內(nèi)容時,學生講得很羅嗦時,教師要有指導,讓學生用一句話來概括。

3、提問要相對集中,如故事的分析,突出“一心”,不要太瑣碎。

螳螂捕蟬教案1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聯(lián)系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fù)述課文。

4、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nèi)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學難點:

讓學生憑借課文內(nèi)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課時劃分:

兩課時。

教學設(shè)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聯(lián)系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fù)述課文。

4、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fù)習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2、螳螂和蟬之間發(fā)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導精讀課文。

1、精讀課文第一段。

(1)精讀第一段,注意讀好吳王的話。

(2)你認為吳王應(yīng)該出兵嗎?為什么?

(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