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同步備課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后鞏固(原卷版+解析)_第1頁
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同步備課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后鞏固(原卷版+解析)_第2頁
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同步備課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后鞏固(原卷版+解析)_第3頁
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同步備課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后鞏固(原卷版+解析)_第4頁
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同步備課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后鞏固(原卷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后鞏固題型一:課內文言文得分建議用時:40分鐘題型一:課內文言文得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保ā度私杂胁蝗倘酥摹罚?.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B.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C.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D.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歷史上堯舜禹湯文武幾個有名的帝王。B.孺子:兒童、幼兒。宋代蘇軾《教戰(zhàn)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盋.鄉(xiāng)黨:這里指同鄉(xiāng)的人。周制,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xiāng),五百家為黨。D.四海:中國四境有海環(huán)繞,各按方位為“東?!薄澳虾!薄拔骱!焙汀氨焙!?。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賢之君正因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會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治理好。B.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導仁政。由于這種惻隱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這就是孟子的思路。C.這一章是孟子“性善論”的精髓。孟子認為,人不會因為厭惡孩子的哭叫聲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見人都具有惻隱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D.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個方面,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簡稱即為“四心”。而這“四心”是“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范疇的發(fā)端。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5.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擴而充之”,你認為是否矛盾?為什么?題型二:題型二:課外文言文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孟子將朝王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泵魅眨龅跤跂|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問疾,醫(yī)來。孟仲子①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于朝,我不識能至否乎?!笔箶?shù)人要于路,曰:“請必無歸,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痹唬骸皭?!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于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本白釉唬骸胺?,非此之謂也?!抖Y》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痹唬骸柏M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xiāng)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故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齊②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有刪改)[注]①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隨孟子學習。②地丑德齊,意為“地相等,德相齊”。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B.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敏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C.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D.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的人”,是古代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B.“堯舜”是唐堯和虞舜的并稱,遠古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傳說中的圣明君主。舜將首領的位置傳給堯。C.“大倫”即倫常大道,指古代統(tǒng)治階級所規(guī)定的關于君臣、父子關系的行為準則。D.“唯”和“諾”都表示應答,急時用“唯”,緩時用“諾”?!案刚贌o諾”的意思是說“父親召喚,子女不等答應就立即趨前”。8.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p>

)A.本文通過寫孟子不接受齊王的召見,表明了孟子對君臣關系的看法,孟子認為國君應該禮賢下士,謙遜待人。B.在景子看來,禮不僅是人安身立命的關鍵,也是治理國家的一種手段。C.本文的可讀性強,原因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層層推進的說理方法,且融敘事與說理為一體。D.孟子認為國君不能因為自己的地位高就輕慢臣子的年齡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2)故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王。10.孟子為何不主動到朝廷見齊王呢?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題型三:理解性默寫題型三:理解性默寫1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見小孩子將要掉入井里的反應為依據(jù),論證人有一種本能,即“____________”。(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導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說明其于人的重要性。(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論及“仁義禮智”擴充推廣的積極作用時所說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題型四:題型四:論述類文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為最高政治理想,而貶黜“霸道”。他分別以堯舜禹、“春秋五霸”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說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讓人“中心悅而誠服”;他所說的“霸”是“以力服人”,結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講“民本”,其落腳點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先王之治,實質上是希望道德主體與政治主體合一,即以堯舜禹等圣王實踐過的理想政治的“類型”,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過對圣王歷史與業(yè)績的詮釋,批判他所處的紛亂的戰(zhàn)國時代,目的是引導歷史的走向。孟子的政治思想體系以“民本”為基礎,這與兩千多年來中國以“君本”為基礎的政治傳統(tǒng)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讀《孟子》至“草芥”“寇仇”之語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廢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學士劉三吾刪節(jié)《孟子》,就是明顯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兩千多年來,《孟子》成了為苦難民眾伸張正義的書,它召喚著歷代讀書人的良心,如“詩圣”杜甫的“致君堯舜上”,為民吶喊,憂國憂時。要講“仁政”,就要以民為本,這就是傳統(tǒng)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理念。從這一理念出發(fā),孟子闡述了自己的“仁政”學說。這一學說,簡單說來,包含禮賢下士和保民愛民這兩方面的內容。孟子說:“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就是說,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會擁護君王,會為長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為,國君和社稷都是可以變換的,就是改朝換代,而民眾是不變的,民心向背與政權的穩(wěn)定與否直接相關,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內容。可是,孟子以民為本的“王道”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畢竟存在著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書對專制政治的沖擊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經”之難可見一斑。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這一思想,是對春秋以來“以民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潮的繼承和發(fā)展,在中國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對中國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響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說孟子言心言性是側重于哲學思想的話,那么他談君談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關。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體與政治主體的合一,也就是“王道”。孟子“仁政”說的哲學基礎是“性善論”。“性善論”,簡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泵献右詾?,仁愛基于善性,這個善性是人與生倶來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其目的是要為他的“仁政”說找依據(jù)。他說“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應當不斷加以擴充,達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說就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這樣一來,“仁政”學說就有了一種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稱堯舜”,是稱道堯舜的德治天下,不失為仁義之道。德治天下是人們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機智之處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說,托之于人們理想中的圣王,這樣說服力、可信度都會增強。然而,孟子雖然為“仁政”說找到了“性善論”這個內在依據(jù),不過在當時崇尚“霸道”的形勢下,這種“性善論”“仁政”說都是很難有市場的。難怪到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就說孟子的“仁政”說“迂遠而闊于事情”了。12.下列關于“王道”“霸道”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道”是孟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孟子把堯舜禹等圣王實踐過的理想政治的類型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B.“霸道”是孟子所貶黜的,“王道”是孟子所提倡的,他認為二者的代表分別是堯舜禹和“春秋五霸”。C.“王道”是孟子行“仁政”講“民本”的落腳點,“王”即“以德行仁”,行王道的結果是讓人“中心悅而誠服”。D.歷史上,孟子處于“霸道”的形勢下,他認為“霸”的本質是“以力服人”,“非心服”是其結果。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孟子闡述自己的包含禮賢下士和保民愛民兩方面內容的“仁政”學說的出發(fā)點是“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理念。B.孟子認為朝代可以改換,但民眾是不變的,民心向背與政權的穩(wěn)定與否有直接的關系,這是他民本思想的核心內容。C.《孟子》很難成“經”,因而孟子以民為本的“王道”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孟子其人其書對專制政治的沖擊力大。D.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春秋以來“以民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潮,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14.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朱元璋廢黜孟子祠,刪節(jié)《孟子》,可見以“民本”為基礎的孟子的政治思想與兩千多年來中國以“君本”為基礎的政治傳統(tǒng)是不相容的。B.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在中國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它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影響不可估量。C.“性善論”是孟子“仁政”學說的哲學基礎,其內容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其中的“善性”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D.在崇尚“霸道”的時代,孟子的“仁政”“性善論”是很難有市場的,因而司馬遷稱孟子的“仁政”說是“迂遠而闊于事情”。題型題型五:語言文字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曾點言志,只提沐浴吹風歌詠,似有不學無術之嫌,而孔子居然對他的話表示贊許,這就很耐人尋味了。而孟子也說過“窮則獨善其身”(甲),可見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經包含了一些道家的想法。那么可以做一個大膽的假設:(乙)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補是人性的使然。儒道兩家在作為學術流派產生之始,甚至在產生之前,就開始了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帶著這個假設來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說的“愛民治國”這些話了。而莊子雖然總是批評儒家,但也同意“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保ū┤绻锨f真的棄塵絕世,就應該如《論語》里提到的幾位隱士——接典、長沮、桀溺等——(?。┻B姓名都不屑于留,更不用談著書立說、設帳授徒了??梢娎锨f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會責任感這一方面,老莊與孔孟一樣。同源異流是儒道互補的根本特征,只不過孔孟關注的是人的社會性和文明秩序的發(fā)展,老莊關懷的是人類生命與心性的和諧、自在與自然。他們都重視人性和社會問題,只是朝著不同的學術方向發(fā)展。無論二者的差異多么大,都能彼此依存,形成互補,兩千多年來不但發(fā)展為中國文化的基調,反而已然內化成獨有的中國人的人格特征。15.下面對語段中標點的幾處說明,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處的引號表示直接引用孟子的話。除引用外,引號還可表示強調或特殊含義等。B.乙處的冒號使用正確,此處表示提示下文,其后的內容指的是“大膽的假設”。C.丙處“義也”后的標點使用正確,此處屬句中的引用,句號放在后引號的前面或后面均可。D.丁處的破折號使用正確,兩個破折號表示插入注釋內容或補充說明,和括號的作用類似。16.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恰當?shù)囊豁検牵?/p>

)A.兩千多年來不但發(fā)展為中國文化的基調,而且已然內化成中國人獨有的人格特征。B.不但兩千多年來發(fā)展為中國文化的基調,反而已然內化成中國人獨有的人格特征。C.不但兩千多年來發(fā)展為中國文化的基調,而且已然內化成獨有的中國人的人格特征。D.兩千多年來不但發(fā)展為中國文化的基調,反而已然內化成中國人獨有的人格特征?!度私杂胁蝗倘酥摹氛n后鞏固得分題型一:課內文言文建議用時:40分鐘得分題型一:課內文言文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保ā度私杂胁蝗倘酥摹罚?.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B.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C.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D.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歷史上堯舜禹湯文武幾個有名的帝王。B.孺子:兒童、幼兒。宋代蘇軾《教戰(zhàn)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C.鄉(xiāng)黨:這里指同鄉(xiāng)的人。周制,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xiāng),五百家為黨。D.四海:中國四境有海環(huán)繞,各按方位為“東?!薄澳虾!薄拔骱!焙汀氨焙!?。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賢之君正因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會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治理好。B.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導仁政。由于這種惻隱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這就是孟子的思路。C.這一章是孟子“性善論”的精髓。孟子認為,人不會因為厭惡孩子的哭叫聲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見人都具有惻隱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D.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個方面,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簡稱即為“四心”。而這“四心”是“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范疇的發(fā)端。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5.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擴而充之”,你認為是否矛盾?為什么?【答案】1.B

2.D

3.C

4.(1)以憐恤別人的心情,實行憐恤別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運轉小東西一樣容易了。(2)所有具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若曉得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最終會形成燎原之勢),就像泉水開始流出(最終將匯聚成大江大河)。

5.(不矛盾。)因為在孟子看來,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但由于人們的社會活動存在私欲膨脹會導致善的本性逐漸泯滅,所以必須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導人們自覺地擴大充實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的主張具有實踐意義?!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傷害君主的人?!叭恕笔侵髡Z,“有”是謂語,“是四端”是賓語,“也”是句末語氣詞,主謂賓俱全,句子結構完整,中間不可斷開,排除AC。句中將“人之有是四端也”比喻為“猶其有四體也”,兩句結構相似,且后一句中“有”的賓語是“四體”,“也”是句末語氣,后面應斷開,排除D。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D.“四海:中國四境有海環(huán)繞,各按方位為‘東海’……”表述有誤。依據(jù)語境“足以保四?!敝小八暮!敝傅氖恰疤煜隆?,古人常以四海和天下來指代中國,并不是指各按方位為“東?!薄澳虾!薄拔骱!焙汀氨焙!?。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C.“人不會因為厭惡孩子的哭叫聲而把他推下井去”理解有誤。從“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惡其聲而然也”可知,孟子認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聽到孩子的哭聲,必然會產生驚懼同情的心理,一定會出手相助的,由此可見人都具有惻隱之心”,而不是“人不會因為厭惡孩子的哭叫聲而把他推下井去”。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點:“不忍”,不忍心,感情上覺得過不去,引申為“憐恤”之意;“治”,治理;“運”,運轉;“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是比喻句,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運轉小東西一樣容易了。(2)得分點:“凡”,所有;“若”,好像;“然”,通“燃”,燃燒;“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比喻句,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最終會形成燎原之勢),就像泉水開始流出(最終將匯聚成大江大河)。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由題干來看,考生首先要明確自己的態(tài)度,即“不矛盾”。然后結合文意分析孟子這樣說的原因。從文中來看,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并認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個方面,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而這“四心”只是“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范疇的發(fā)端,或者說“四端”,這“四端”就像剛剛燃燒的火或剛剛流出的泉水一樣,還需要“擴而充之”才能夠發(fā)揚光大,不然的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私欲的膨脹,這四心就會熄滅或枯竭,所以需要“擴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養(yǎng)。所以這兩種說法并不矛盾。題型二:題型二:課外文言文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孟子將朝王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泵魅?,出吊于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問疾,醫(yī)來。孟仲子①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于朝,我不識能至否乎?!笔箶?shù)人要于路,曰:“請必無歸,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痹唬骸皭海∈呛窝砸??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于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本白釉唬骸胺?,非此之謂也?!抖Y》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虒⒊?,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痹唬骸柏M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xiāng)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故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齊②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有刪改)[注]①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隨孟子學習。②地丑德齊,意為“地相等,德相齊”。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B.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敏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C.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D.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的人”,是古代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B.“堯舜”是唐堯和虞舜的并稱,遠古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傳說中的圣明君主。舜將首領的位置傳給堯。C.“大倫”即倫常大道,指古代統(tǒng)治階級所規(guī)定的關于君臣、父子關系的行為準則。D.“唯”和“諾”都表示應答,急時用“唯”,緩時用“諾”。“父召無諾”的意思是說“父親召喚,子女不等答應就立即趨前”。8.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p>

)A.本文通過寫孟子不接受齊王的召見,表明了孟子對君臣關系的看法,孟子認為國君應該禮賢下士,謙遜待人。B.在景子看來,禮不僅是人安身立命的關鍵,也是治理國家的一種手段。C.本文的可讀性強,原因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層層推進的說理方法,且融敘事與說理為一體。D.孟子認為國君不能因為自己的地位高就輕慢臣子的年齡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2)故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王。10.孟子為何不主動到朝廷見齊王呢?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敬鸢浮?.C

7.B

8.B

9.(1)齊國人沒有拿仁義與齊王談論的,難道是認為仁義不好嗎?(2)因此,商湯對伊尹,先向伊尹學習,然后以他為臣,于是不費力氣統(tǒng)一了天下。

10.孟子認為,想要有大作為的君主,要有事情商議,就會(親自)前去請教有德行的臣子,而自己具有道義和仁德,并不比擁有爵位和財富的人缺少什么,所以齊王應該親自來請教自己,而不是召見自己?!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給文言文斷句時,要注意句首發(fā)語詞、句末語氣詞,確定謂語。一般情況下,句首發(fā)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后要停頓,并列成分之間也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后可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后可以停頓?!霸弧薄昂酢薄坝凇薄岸薄爸薄耙病薄耙印薄把伞薄岸薄皠t”這些關鍵詞要特別注意,同時還要注意結構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復等修辭。此句句意為:當今天下各國土地大小相當,德行也不相上下,沒有誰能夠超過別人許多,這沒有其他原因,就是這些國家的君主喜歡以聽從自己的人為臣,而不喜歡以能教導他的人為臣。商湯對伊尹、桓公對管仲,就不敢召見。管仲尚且不可以召見,何況不愿做管仲的我呢?”“無他”為固定句式,意為“沒有其他的(原因)”,其前后應斷開,據(jù)此可排除A、D兩項?!肮苤偾要q不可召”中,“管仲”作“且猶不可召”的主語,二者中間不應斷開,據(jù)此可排除B項。故選C。7.本題考查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考生要注意平時整理積累相關歷史、文學、文化常識,可按照一定順序或線索梳理這些常識,側重名家名作、官職變遷、姓名稱謂、科舉禮儀、典章制度、天文歷法等,答題時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判斷正誤。B項,“舜將首領的位置傳給堯”錯誤,應為“堯將首領的位置傳給舜”。故選B。8.本題考查理解內容,概括要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認真審題,明確題目要求;然后找出原文中相關段落內容并進行翻譯,最后與選項內容進行比較,并結合上下文判斷正誤。B項,“在景子看來,禮不僅是人安身立命的關鍵,也是治理國家的一種手段”錯誤,屬于無中生有,原文中景子認為禮就是“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所以贊同“父子主恩,君臣主敬”。故選B。9.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要結合語句所在語境,整體把握大意,注意關鍵詞的落實,另外要關注是否有特殊語法現(xiàn)象,比如詞性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異義等。該句翻譯要點:(1)第一個“以”,用、拿;“與”,和、跟;“豈”,難道;第二個“以”,認為。(2)“焉”,兼詞,于之;“臣之”,以之為臣;“王”,稱王,統(tǒng)一天下。10.本題考查理解內容,概括要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認真審題,明確題目要求;然后找出原文中相關段落內容并進行翻譯;最后根據(jù)題目要求,概括答案。結合文章最后一段中“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等內容可知,孟子認為,想要有大作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怠慢的臣子,如有要事商議,不能用召見,而要(親自)前去請教。而他自己擁有道義和仁德,就是君主不能召見的臣子,所以齊王如果真心想請教,應該親自前來,所以拒絕主動到朝廷見齊王。參考譯文:孟子將要朝見齊王,齊王派人來說:“我本該來看望您的,但是患了感冒,不能吹風。明天早晨,我將臨朝聽政,不知(您)能讓我見到您嗎?”孟子回答說:“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堂上去?!钡诙欤献映鲩T到東郭家去吊喪,公孫丑說:“昨天推辭說有病,今日去吊喪,也許不合適吧!”孟子說:“昨天生病,今天好了,為什么不能去吊喪?”齊王派人來詢問病情,醫(yī)生也來了。孟仲子答道:“昨天大王有詔令,他由于患病,不能到朝堂上去。今天病好了些,就匆忙到朝堂上去了,我不知道是否到了?!泵现僮与S即派了幾個人到路上阻攔孟子,告訴他:“請一定不要回來,到朝堂上去!”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家去歇宿。景子說:“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這是人世最重大的倫理關系。父子關系以感愛為關鍵,君臣關系以恭敬為關鍵。我看到了齊王對您敬重,沒看到您怎么敬重齊王?!泵献诱f:“啊!這是什么話?齊國人沒有拿仁義與齊王談論的,難道是認為仁義不好嗎?他們在心里說‘這個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談仁義’罷了。那么,(對齊王的)不恭敬沒有比這更大的了。至于我,不是堯、舜的道不敢在齊王面前陳述,所以齊國人沒有像我這樣敬重齊王的?!本白诱f:“不,我不是說這個?!抖Y記》說:‘父親召喚,子女不等答應就起身,君王召喚,臣子不等馬車駕好就動身。’您本來準備去朝見齊王,聽了君王的詔令卻不去了,這大概與禮的規(guī)定不符合吧?!鳖}型三:理解性默寫孟子說:“難道能這么說嗎?曾子說過:‘晉國、楚國的財富。沒法比得上。他們憑借財富,我憑借我的仁德;他們憑借爵位,我憑借我的道義,我遺憾什么呢?’不符合義,難道曾子會說嗎?這或許是有一定道理的。天下普遍看重的東西有三樣:爵位是一樣、年齡是一樣、德行是一樣。在朝廷里,沒有比爵位更尊貴的;在鄉(xiāng)里,沒有比年齡更尊貴的;輔助君主、管理百姓,沒有比德行更尊貴的,怎么能有了其中一樣(爵位)而輕視另外兩樣(年齡、德行)呢?所以想要有大作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見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議,就(親自)前去請教。君王尊尚德行和樂行正道,不能像這樣便不值得和他有所作為。因此,商湯對伊尹,先向伊尹學習,然后以他為臣,于是不費力氣統(tǒng)一了天下;桓公對管仲,也是先向他學習,然后以他為臣,于是不費力氣而稱霸諸侯。當今天下各國土地大小相當,德行也不相上下,沒有誰能夠超過別人許多,這沒有其他原因,就是這些國家的君主喜歡以聽從自己的人為臣,而不喜歡以能教導他的人為臣。商湯對伊尹、桓公對管仲,就不敢召見。管仲尚且不可以召見,何況不愿做管仲的我呢?”題型三:理解性默寫1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見小孩子將要掉入井里的反應為依據(jù),論證人有一種本能,即“____________”。(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導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說明其于人的重要性。(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論及“仁義禮智”擴充推廣的積極作用時所說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敬鸢浮?/p>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

猶其有四體也

茍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詳解】本題考查名句的默寫能力。高考所選擇的名句大多出自課內所學篇目,只有少數(shù)來自課外,字不一定有多復雜,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寫要注意字形,而字形與字義分不開,學生應借助字義來識記字形。注意重點字的寫法,如“猶”“茍”等,要理解字義去記憶。學生記憶的時候應該結合詩句的意思。題型四:題型四:論述類文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為最高政治理想,而貶黜“霸道”。他分別以堯舜禹、“春秋五霸”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說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讓人“中心悅而誠服”;他所說的“霸”是“以力服人”,結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講“民本”,其落腳點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先王之治,實質上是希望道德主體與政治主體合一,即以堯舜禹等圣王實踐過的理想政治的“類型”,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過對圣王歷史與業(yè)績的詮釋,批判他所處的紛亂的戰(zhàn)國時代,目的是引導歷史的走向。孟子的政治思想體系以“民本”為基礎,這與兩千多年來中國以“君本”為基礎的政治傳統(tǒng)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讀《孟子》至“草芥”“寇仇”之語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廢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學士劉三吾刪節(jié)《孟子》,就是明顯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兩千多年來,《孟子》成了為苦難民眾伸張正義的書,它召喚著歷代讀書人的良心,如“詩圣”杜甫的“致君堯舜上”,為民吶喊,憂國憂時。要講“仁政”,就要以民為本,這就是傳統(tǒng)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理念。從這一理念出發(fā),孟子闡述了自己的“仁政”學說。這一學說,簡單說來,包含禮賢下士和保民愛民這兩方面的內容。孟子說:“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本褪钦f,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會擁護君王,會為長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為,國君和社稷都是可以變換的,就是改朝換代,而民眾是不變的,民心向背與政權的穩(wěn)定與否直接相關,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內容??墒?,孟子以民為本的“王道”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畢竟存在著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書對專制政治的沖擊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經”之難可見一斑。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這一思想,是對春秋以來“以民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潮的繼承和發(fā)展,在中國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對中國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響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說孟子言心言性是側重于哲學思想的話,那么他談君談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關。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體與政治主體的合一,也就是“王道”。孟子“仁政”說的哲學基礎是“性善論”。“性善論”,簡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泵献右詾?,仁愛基于善性,這個善性是人與生倶來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其目的是要為他的“仁政”說找依據(jù)。他說“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應當不斷加以擴充,達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說就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這樣一來,“仁政”學說就有了一種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稱堯舜”,是稱道堯舜的德治天下,不失為仁義之道。德治天下是人們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機智之處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說,托之于人們理想中的圣王,這樣說服力、可信度都會增強。然而,孟子雖然為“仁政”說找到了“性善論”這個內在依據(jù),不過在當時崇尚“霸道”的形勢下,這種“性善論”“仁政”說都是很難有市場的。難怪到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就說孟子的“仁政”說“迂遠而闊于事情”了。12.下列關于“王道”“霸道”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道”是孟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孟子把堯舜禹等圣王實踐過的理想政治的類型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B.“霸道”是孟子所貶黜的,“王道”是孟子所提倡的,他認為二者的代表分別是堯舜禹和“春秋五霸”。C.“王道”是孟子行“仁政”講“民本”的落腳點,“王”即“以德行仁”,行王道的結果是讓人“中心悅而誠服”。D.歷史上,孟子處于“霸道”的形勢下,他認為“霸”的本質是“以力服人”,“非心服”是其結果。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孟子闡述自己的包含禮賢下士和保民愛民兩方面內容的“仁政”學說的出發(fā)點是“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理念。B.孟子認為朝代可以改換,但民眾是不變的,民心向背與政權的穩(wěn)定與否有直接的關系,這是他民本思想的核心內容。C.《孟子》很難成“經”,因而孟子以民為本的“王道”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孟子其人其書對專制政治的沖擊力大。D.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春秋以來“以民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潮,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14.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朱元璋廢黜孟子祠,刪節(jié)《孟子》,可見以“民本”為基礎的孟子的政治思想與兩千多年來中國以“君本”為基礎的政治傳統(tǒng)是不相容的。B.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在中國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它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影響不可估量。C.“性善論”是孟子“仁政”學說的哲學基礎,其內容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其中的“善性”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D.在崇尚“霸道”的時代,孟子的“仁政”“性善論”是很難有市場的,因而司馬遷稱孟子的“仁政”說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敬鸢浮?2.B

13.C

14.B【解析】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此類題目答題時應注意分清答題的區(qū)域,錯誤設置一般為混淆范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瀏覽選項,在文中找到選項對應的區(qū)位,然后仔細分析。B項,“他認為二者的代表分別是堯舜禹和‘春秋五霸’”錯誤,由原文第一段“他分別以堯舜禹、‘春秋五霸’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可知,是“以……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而不是“二者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