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導學案-第10課 師說_第1頁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導學案-第10課 師說_第2頁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導學案-第10課 師說_第3頁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導學案-第10課 師說_第4頁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導學案-第10課 師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師說

YUXIRENWU

s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

州)人。因昌黎韓氏為望族,常自稱“郡望昌黎”,

后世遂以昌黎稱之。因曾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

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三歲而孤,受兄

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jīng)世之志。20歲

時赴長安參加科舉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宏詞科

生平

不成,先后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jié)度使幕府任職。后回京任四門博

±o36?49歲,任監(jiān)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貶陽

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

歲,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后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

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

上較有作為。

《原道》《原性》《答李翊書》《師說》《送孟東野序》《論佛骨表》《柳子厚

作品

墓志銘》等。

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與柳宗元并稱

評價

“韓柳”,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蘇軾贊賞韓愈是“文起八代之衰”。

m背景解讀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

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guān)于韓愈寫此文的背

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可見一斑:

“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

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

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

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p>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

為師”,并著《師說》這一千古佳文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大

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

卜常識梳理

1.文體知識一說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的文章的總稱,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它與

“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tǒng)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稁熣f》就是韓愈散文中一篇

非常重要的論說文。

2.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

浮靡文風而發(fā)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

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nèi)容

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

不師其詞”“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經(jīng)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

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chǔ)。

3.句讀

句讀(d6u)”,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之處。古代的文章或者書,是沒有標

點符號的,讀的時候,按照句意和語氣,在必須停頓的地方,用簡單的符號標記

一下,以便識別。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未盡而須停頓的地方為“讀、

4.巫醫(yī)樂師百工

“巫”指以占卜、祈禱等術(shù)為人祈福、去災(zāi)的人,也用藥物等給人治病?!搬t(yī)”

指以治病為職業(yè)的人。上古巫醫(yī)不分?!皹穾煛敝敢匝葑嘁魳窞槁殬I(yè)的人?!鞍俟ぁ?

西周時指工奴,后來泛指各種工匠。

5.六藝經(jīng)傳

“六藝經(jīng)傳”指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

秋》六種儒家經(jīng)書。傳,指古代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如“春秋三傳”。

國文意疏通

師說

Lq\f(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

師。老師,是依靠他來傳授道、)

Lq出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教授學業(yè)、解除疑惑的人。人

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

Lq\f(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誰能沒有疑惑?(有了)

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

__________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___________

它們作為疑惑,(就)始終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之前的人,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__________

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

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

我之后的人,他懂得道理也可能比我早,我(也)跟從(他),

!q\f(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湃他為老師。我

學習的是道,哪用得著知道他是生在我之前)

Lq\f(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還是生在我之后呢?

因此無論(地位)貴賤,無論(年紀)大小,)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在的(地方)。

段解:正面論述教師的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態(tài)度、標準。

思路導引:第一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增強了

立論的力度。接下來,作者分三個層次展開論述。第一層論述教師的作用。第二

層論述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有了以上有力的論證,“從師”的問題,已不容置疑。

第三層論述擇師的態(tài)度和標準。

[q出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唉!(古代)尊師學習的風

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要想讓人)

Lq\f(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沒有疑惑很難了!

古代的圣人,他們(的才智)超出(一般))

Lq\f(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人很遠,尚且(要)

跟從老師請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

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_________

們(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f(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

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

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吧?(人們)

!q\f(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a\vs4\al(愛他們的孩子,(就)

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們自))

eq\f(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己,卻以從師(學

習)為恥,(真是)糊涂?。∧切┖⒆觽兊模?/p>

Lq出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啟蒙)老師,(是)教給他

們書本的文字,并且(幫助他們))

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

學習文章斷句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大)

[q出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道理、解答那

些疑惑的老師。不明句讀,不能解答疑惑,)

_________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_________

有的從師,有的卻不(從師),小的方面要學習,大的方面

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

(卻)放棄了,我沒有看出他們是聰明的。巫醫(yī)樂師和各種

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_________

工匠,(他們)不以拜別人為師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聽到)

____________日師日弟子云者,則群聚______________

說誰是誰的老師、誰是誰的學生之類的話,就許多人聚在一塊兒

而笑之。問之,則日:“彼與彼年相

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他們)就說:“那個人同

若也,道相似也,

那個人(指老師和學生)年齡差不多,(所掌握的)道理也差不多,

_____________位卑則足羞,官_____________

(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足以(使人)感到恥辱,(以)官職

Lq\f(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fù),,高(的人為師),就

近乎諂媚。”唉!求師的好風尚難以恢復(fù),)

lq\f(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由此)可以知道

了。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君子們不屑與他們)

eq\f(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同列(羞與為伍),

現(xiàn)在士大夫們的見識竟然反而比不上(他們),)

其可怪也歟!

可真奇怪啊!

段解: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

思路導引: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

的方法。作者設(shè)置了三組對比:“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對比,得出“圣益圣,

愚益愚”的結(jié)論;“愛其子”與“于其身”對比,指出“今之眾人”的糊涂;“巫

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土大夫之族”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

奇怪現(xiàn)象,引人深思。作者通過鮮明的對比,一針見血地批判了“恥學于師”的

病態(tài)心理,論證有力。

Lq\f(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鄭子、在弘、師襄、老聃。,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孔子(曾)以鄭子、在弘、師襄、老聃為師。)

一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尤眨喝诵?,

一子那些人,他們的才德(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同行,

eq出則必有我?guī)煛J枪实茏硬槐夭蝗?,那么里面一定有?/p>

以當我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

Lq出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老師,老師

不一定要超過學生,懂得道理有的早有的遲,)

Lq出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學問和技藝上(各)

有(各的)專門研究,(只是)如此罷了。)

段解:援引圣人從師的事例和態(tài)度,進一步闡述從師的必要性和能者為師的

道理。

思路導引:第三段,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作者以孔子不恥下問的從

師行為為例,具體說明“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的正確態(tài)

度,鼓勵世人虛心從師。最后,作者提出“能者為師”的結(jié)論。所舉事例典型,

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

李家的孩子名叫蟠,年紀十七歲,喜歡古文,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

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

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不受時俗的限制(不以從師學習為恥),

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

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之道,(所以)寫(這篇)

《師說》以貽之。

《師說》來送給他。

段解: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

思路導引:最后一段,說明寫作的緣由。全文論證嚴密,說理透徹,是一篇

深思熟慮的作品,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一對師生之間的往來贈答,對后世產(chǎn)生了

深遠的影響。

1.通假字

⑴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師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同“授”,傳授⑵同“否”,表否定

2.古今異義

⑴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

今義:在學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3)吾叢而師之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連詞,連接上文的原因、方法等和下文的結(jié)果、目的等。

(4)是故弟子不%、不如師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5)今之眾人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大家;許多人。

⑹小學而大遺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答案(1)求學的人。(2)用來……的,憑它(他)來……的。(3)兩個詞,跟從并

且。(4)不一定。(5)一般人。(6)小的方面學習。

3.一詞多義

'古之學者必有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師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從而師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年春,齊師伐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傳《,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朔氣傳金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師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臣之所好者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道《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伐無道,誅暴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詞,老師動詞,學習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動詞,

尊師學習名詞,有專門技藝的人名詞,軍隊(2)動詞,流傳動詞,傳授名

詞,古代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動詞,傳遞、傳送(3)名詞,道理名詞,天道、自

然的規(guī)律名詞,方法動詞,說名詞,道義

4.詞類活用

⑴而馳學于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是故舉益圣,愚益愚(-----------------------)

(3)吾師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學而木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從而師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下圣人也亦遠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則群聚而笑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孔子師鄭子、在弘、師襄、老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D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辱(2)形容詞用作名詞,圣人;愚

人(3)名詞用作動詞,學習(4)形容詞用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名詞

的意動用法,以……為師(6)名詞用作動詞,低于(7)名詞作狀語,成群(8)

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5.文言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皆出于此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或師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恥學于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拘于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群聚而笑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判斷句(2)“其……乎”,固定句式,表揣測,難道……嗎、大概……

吧(3)“庸……乎”,固定句式,表反問,難道……嗎、哪里……呢;介賓短語后

置句,應(yīng)為“于吾先后生乎”(4)省略句,應(yīng)為“或不(師)焉”(5)介賓短語后置句,

應(yīng)為“而恥于師學”(6)被動句,“于”表被動⑺省略句,省略主語“士大夫之族”

(8)賓語前置句,應(yīng)為“不知句讀,不解惑”

必學任務(wù)

BlXUERENWU

文本構(gòu)建3

般結(jié)構(gòu)圖示

提古之學者必有師

論―—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1-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______古之圣人,從師而問

「縱比

-----L今之眾人,恥學于1師--------------

面____廠愛其子,擇師而教對

1論自比

師1------------比

證于其身,則恥師焉

說---L

論-

J正

面孔子師鄭子等人(舉例)

圣人

證無常師

“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引用)

1-交代寫作緣起,激勵后學

的主旨歸納

文章通過古今師風、學風的對比,論述了教師的作用和從師求學的原因,說

明了能者為師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恥于從師的風氣,也贊揚了底層人士樂于從

師的風尚。

問題探究<8>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答案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圍繞這個中心,文章首先從正面立論,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

的標準;接著慨嘆師道不傳已久,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實際,通過擬駁眾人的“恥學

于師”,進而論證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在第三段中,又運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進

一步說明從師的必要性和能者為師的道理;最后一段,說明寫本文的緣由,這本

屬于附記性質(zhì),但作者贊揚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

時,又一次強調(diào)了他的觀點。

2”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作者為什么會發(fā)出這樣的

感慨?

答案這是第二段開始的三個感嘆句。作者經(jīng)過前面一段正面的理性闡述之

后,攜著批判的鋒芒指向“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可

見以從師為恥的觀念已根深蒂固;“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可見以從師為恥的危害

之大。從后果上說,此風盛行,已釀成時弊?!盁o惑”之“難”是“不傳”之“久”的結(jié)

果,兩者的因果關(guān)系,與全文的首句“必有師”遙相呼應(yīng),將“師”突出到應(yīng)有的地

位。在這里“嗟乎”噴薄而出,體現(xiàn)出作者強烈的情感,頗能打動人心。

3韓愈所說的“傳道、受業(yè)、解惑”這三者是什么關(guān)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這三者當中,“傳道”是核心。所謂“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即儒家

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皞鞯馈笔悄康模笆軜I(yè)”是手段。

“業(yè)”指的是儒家經(jīng)典,學生在“明道”時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疑問,這就需要老師

“解惑”,這也是老師最基本的任務(wù)。韓愈也正是從這方面申述了從師的必要性。

4韓愈的論說文一向以氣勢通暢著稱。就本文而言其氣勢來自三個方面:嶄

新理論本身的說服力,加上嚴密邏輯的論證力和語言上奇偶駢散結(jié)合的表現(xiàn)力,

形成文章的奪人氣勢。請結(jié)合文章分析這些特點分別體現(xiàn)在哪里。

答案首段思路是:“古之學者必有師”,師的作用是“傳道受業(yè)解惑”,惑則

必從師,從師即學道,“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jié)句大有如截奔馬之勢;全段

層層頂接,步步推進,邏輯嚴密,一氣呵成,更是勢不可當。次段緊承首段對師

道的論述,連用三個層層深入的對比,從不同層面批判當時士大夫中流行的恥于

從師的不良風氣,批判的語氣也一層比一層加重,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

問語氣,發(fā)展到“吾未見其明也”的責備語氣,再到“其可怪也歟”的帶有強烈

感情的諷刺語氣。這種語氣層層遞進,聲勢逼人。第三段正面論述“圣人無常師”,

以備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無可辯駁的言論和實踐為例,說服力極強。且為首段“古

之學者必有師”、次段“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有力佐證,一石三鳥,

精當無比。結(jié)尾又從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點明寫作目的,貫通古今,繼往開來,

更有高屋建領(lǐng)之勢。本文在句子運用上整散結(jié)合,散句的使用,使文章顯得靈活

多變,流暢自然;整句(駢句)的使用,又使文章于靈活中見整齊,于流暢中含頓

挫。奇偶駢散交錯運用,自然配合,錯落有致,使文章增色不少。

5本文有哪些思想觀點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哪些觀點值得商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D《師說》中所體現(xiàn)的進步思想至少有三點:①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

作用認識的局限,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受業(yè)”,拓展到“傳道”“解惑”,

明確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個全新的概念。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

起的創(chuàng)新,在今天仍有現(xiàn)實意義。②針對當時一些人的從師觀念,明確提出“無

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全新的從師觀念。這種新觀念,

開拓了為師者的廣闊領(lǐng)域。③在“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一觀點的指導下,從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客觀事實出發(fā),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

必賢于弟子”的嶄新觀點,說明師生關(guān)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種

思想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光輝。

(2)在對待“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土大夫之族”的態(tài)度上,雖然肯定前者否定

后者,但從“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句意看,對前者存有偏見。

公讀寫能力8正反對比論證

本文第二段作者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從三個方面批判了當時“恥學于

師”的社會風氣。

對象從師的態(tài)度結(jié)果觀點

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圣益圣

1

今之眾人恥學于師愚益愚

通過正反對

于其子擇師而教之小學

2比,論證了從

于其身恥師大遺

師學習的重要

巫醫(yī)樂師今其(士大夫

不恥相師性

3百工之人之族)智乃反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不能及

正反對比法,是將兩種性質(zhì)截然相反或有差異的事物進行比較。這種方法有

兩種情況:一種是將發(fā)生在同一時期、同一區(qū)域的兩種性質(zhì)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

異的事物進行比較。通過這樣的對比,對錯誤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對正確

的或者好的事物進行肯定。這種對比叫作“橫比”。對比的另一種情況是將同一事

物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的不同情況進行比較。這種對比叫作“縱比”。

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有明確的目的,要根據(jù)文章中心的需要確定是否運用對比論證。進行對

比論證要闡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數(shù)。

2.尋求適當?shù)膶Ρ炔牧?。用作對比的事物必須有明確、統(tǒng)一的對比點。如果

兩種事物間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對比的依據(jù),也就達不到有效論證的目

的。

3.要有相同的對比量。如果論述時從正面講了兩個方面,那么用來對照的部

分一般也應(yīng)該從反面講兩個方面。這樣不僅對比相應(yīng)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眉目更

為清楚。

4.對比之后要進行適當?shù)姆治鲎h論,把蘊含其中的事理簡明扼要地揭示出來。

比是基礎(chǔ),議是升華。因此,對比后要旗幟鮮明地做出評價或得出結(jié)論,不能含

糊其詞、模棱兩可。

『針對練筆』

請恰當運用對比論證來論述“生命不息,奉獻不止”這個論點,可綜合運用其

他論證方法。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生命不息,奉獻不止,是一個人的最高境界。古人說,人生有

涯而學無涯。人生有涯而奉獻無涯,更是難能可貴。李政道一輩子從事物理研究,

為人類科技進步嬋精竭慮,活到老,干到老,不知老之將至,精神可貴,高山仰

止。

李政道說他的生活中沒多少娛樂,但他又說“我沒覺得什么苦啊,因為這就

是我的生活方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可強求統(tǒng)一,但這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確有

高下優(yōu)劣之分。醉生夢死,花天酒地,是生活方式;忘我工作,無私奉獻,也是

生活方式。無所事事,渾渾噩噩,是生活方式;自強不息,銳意進取,也是生活

方式。未老先衰,坐吃山空,是生活方式;老而彌堅,與時俱進,也是生活方式。

而李政道的“生活方式”無疑是積極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仿的。

選學任務(wù)

-----------------------------------------------------------------------------XUANXUERENWU--------------------------------------------------------------------

群文任務(wù)

閱讀下面三篇文章,完成后面的探究任務(wù)。

材料一韓愈傳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無名位。愈生三歲而孤,養(yǎng)于從①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洎舉進士,投文于公卿間,故相鄭余慶頗

為之延譽,由是知名于時。尋登進士第。

宰相董晉出鎮(zhèn)大梁,辟②為巡官。府除,徐州張建封又請為其賓佐。愈發(fā)言

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于世務(wù)。調(diào)授四門博士,轉(zhuǎn)監(jiān)察御史。德宗晚年,

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wù)。宮市③之弊,諫官論之不聽。愈嘗上章數(shù)千言極論之,

不聽,怒貶為連州陽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撰黜,作《進學解》以自喻。執(zhí)政覽其文而憐之,以其有

史才,改比部④郎中、史館修撰。逾歲,轉(zhuǎn)考功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俄

有不悅愈者,摭其舊事,言愈前左降為江陵掾曹,荊南節(jié)度使裴均館之頗厚,均

子銬凡鄙,近者銬還省父,愈為序餞銬,仍呼其字。此論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

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為淮西宣慰處置使,兼彰義軍節(jié)度使,請愈為行

軍司馬。淮、蔡平,十二月隨度還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詔愈撰《平淮西碑》,

其辭多敘裴度事。時先入蔡州擒吳元濟,李想功第一,想不平之。想妻出入禁中,

因訴碑辭不實,詔令磨愈文,憲宗命翰林學土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與人交,榮悴不易。少時與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二人

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稱薦于公卿間,而籍終成科第,榮于祿仕。后雖通貴,

每退公之隙,則相與談宴,論文賦詩,如平昔焉。而觀諸權(quán)門豪土,如仆隸焉,

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厲后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大抵以

興起名教、弘獎仁義為事。凡嫁內(nèi)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節(jié)選自《舊唐書?韓愈傳》)

[注]①從:堂房親屬。②辟(bi):征召。③宮市:原意指宮廷內(nèi)所設(shè)的市肆。

唐德宗貞元末年,宮中派宦官到民間市場強行買物,口稱“宮市”,實為掠奪。④

比部:刑部所屬四司之一,設(shè)有郎中、員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

材料二李業(yè)興列傳

李業(yè)興,上黨長子人也。業(yè)興少耿介,志學精力,負帙①從師,不憚勤苦。

耽思章句,好覽異說。晚乃師事徐遵明。時有漁陽鮮于靈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

聲譽未高,著錄尚寡。業(yè)興乃詣靈馥賞(h6ng)舍,類受業(yè)者。靈馥乃謂日:“李生

久逐遵明,何所得也?”業(yè)興默爾不言。及靈馥說《左傳》,業(yè)興問其大義數(shù)條,

靈馥不能對。于是振衣而起日:“遵明弟子正如此耳!”遂便徑還。自此靈馥生徒

傾學而就遵明。遵明學徒大盛,業(yè)興之為也。后乃博涉百家,尤長算歷。雖在貧

賤,常自矜負,若禮待不足,縱于權(quán)貴,不為之屈。后為王遵業(yè)門客。舉孝廉,

為校書郎。以世行歷法,節(jié)氣后辰下算,延昌中,業(yè)興乃為《戊子元歷》上之。

于時屯騎校尉張洪、蕩寇將軍張龍祥等九家各獻新歷,世宗詔令共為一歷。洪等

遂共推業(yè)興為主,成《戊子歷》,正光三年奏行之。魏遷鄴之始,起部郎中辛術(shù)奏

日:“通直散騎常侍李業(yè)興碩學通儒,博聞多識,萬門千戶②,所宜訪詢。今求就

之,披圖案記,考定是非,參古雜今,折中為制,召畫工并所須調(diào)度,具造新圖,

申奏取定。庶經(jīng)始之日,執(zhí)事無疑。”詔從之。業(yè)興愛好墳籍,鳩集不已,手自補

治,其家所有,垂將萬卷。覽讀不息,多有異聞,諸儒服其廣博。性豪俠,重意

氣。人有急難,委之歸命,便能容匿。與其好合,傾身無吝。若有相乖忤,便即

疵毀,乃至聲色,加以謗罵。性又躁隘,至于論難之際,高聲攘振,無儒者之風,

時人以此惡之。至于學術(shù)精微,當時莫及。子崇祖,武定中,太尉外兵參軍。崇

祖弟遵祖,太昌中,業(yè)興傳其長子伯以授之。齊受禪,例降。

(節(jié)選自《魏書?李業(yè)興列傳》)

[注]①負帙:亦作“負襖”。背負書籍。謂游學外地,勤奮讀書。②萬門千

戶:原指多而密集的門窗。這里指營造房屋。

材料三問說(節(jié)選)

[清]劉開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

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

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

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

審問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

狂夫之言,圣人擇之,芻莞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

及邇言,非茍為謙,誠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

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

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事無可

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

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于心術(shù)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亦非不潛心專

力之故,其學非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

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

以詢?nèi)f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

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孜淖硬粣u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

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

為恥者多矣,悲夫!

探究任務(wù):

1.結(jié)合對《勸學》的學習,如果把《魏書?李業(yè)興列傳》中李業(yè)興的事例作

為論據(jù)支撐《勸學》的中心論點,你覺得選取正文中的哪部分合適?請概括出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勸學》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魏書?李業(yè)興列傳》中“業(yè)

興愛好墳籍,鳩集不已,手自補治,其家所有,垂將萬卷。覽讀不息,多有異聞,

諸儒服其廣博”寫出了李業(yè)興的學習不輟,覽讀不息,可以支撐《勸學》的中心論

點°

2.從《舊唐書?韓愈傳》看,韓愈在為師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其行為體現(xiàn)了

他在《師說》中的哪些觀點?《問說(節(jié)選)》中哪句話也體現(xiàn)了這個觀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①對年輕的學子孟郊、張籍極力推薦;②無論窮通,都與孟郊、

張籍等人論文作詩;③為了鼓勵學子求學,讓他們住在自己的家中,即便衣食不

繼,也不介意。

(2)這些行為體現(xiàn)了他在《師說》中“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

所存”的觀點。

(3)《問說(節(jié)選)》中“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

之所成而已矣”也體現(xiàn)了這一觀點。

3.《問說(節(jié)選)》一文從立意、論證方法和語言風格上,都可以看出有模仿

《師說》的痕跡。請比較二者的異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①從立意上來看,兩文都勸說人們要虛心學習,要向各種人學習。

但論述角度略有不同?!稁熣f》著重從“師”的角度,強調(diào)“師”的重要性,勸人虛心

“從師而問”,要“學于師”;《問說(節(jié)選)》則著重從“問''的角度,強調(diào)“問”的重要

性,主張“學必好問”。②從論證方法看,《師說》第一部分提出論點后,第二部分

(核心部分)就反復(fù)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論證論點?!秵栒f(節(jié)選)》的論證方法

也是這樣。不同的是,《師說》對比的對象繁多,而《問說(節(jié)選)》對比的對象單

一,都是“古之人”與“今人”,對比的內(nèi)容卻涉及“問”的各個方面。③從語言風

格來看,兩篇文章都很古樸。在句式運用上,兩篇文章都注意整齊的排偶句與靈

活的散句交錯運用,奇偶互現(xiàn),錯落有致,以取得波瀾起伏的效果?!秵栒f(節(jié)選)》

中有些句子,與《師說》中的某些句子,在結(jié)構(gòu)和意思上也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參考譯文

韓愈傳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親韓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韓愈三歲的時候成

了孤兒,被同族的堂兄撫養(yǎng)。韓愈因為自己是孤兒,小時候?qū)W習儒家經(jīng)典很刻苦,

不像其他孩子那樣還需要獎勵來督促。等到考進士的時候,他把自己的文章在公

卿之間投送,曾擔任過宰相的鄭余慶積極地為他播揚聲譽,因此他很快就出了名。

不久韓愈就考中了進士。

宰相董晉出京鎮(zhèn)守大梁,征召韓愈做他的巡官。董晉的屬吏班子撤除后,徐

州的張建封又請他去做佐官。韓愈說話直爽坦率,不去躲避和忌諱什么,他的品

德專一而正派,不擅長處理一些世俗事務(wù)。后來調(diào)他去做四門博士,轉(zhuǎn)任監(jiān)察御

史。德宗晚年的時候,政令出自多個部門,宰相也不能獨自處理自己職責范圍內(nèi)

的事務(wù)。宮市的弊端很明顯,但諫官們反復(fù)提意見皇帝也不接納。韓愈曾經(jīng)寫了

幾千字的文章極力批判這件事,皇帝非但不聽反而很生氣,把他貶為連州陽山縣

令,后來酌情改任江陵府掾曹。

韓愈覺得自己很有才,但卻常被朝廷排擠貶黜,就寫了一篇《進學解》自我

開解。掌權(quán)者看到這篇文章很同情他,認為韓愈很有史學才能,委任他做比部郎

中和史館修撰(編寫史書)。過了一年,又提升為考功郎中、知制誥,授中書舍人。

不久又有看著韓愈不順眼的人,翻出他以前的舊事,說韓愈之前降職江陵掾曹期

間,荊南節(jié)度使裴均用很優(yōu)厚的條件招待韓愈,裴均的兒子裴錯凡俗鄙陋,近日

回京探望父親,韓愈寫了一篇序文為裴銬送行,且稱呼裴均的字。這種言論在朝

廷傳播開來,因為這個韓愈又被貶為太子右庶子。(裴均為宦官養(yǎng)子,阿附權(quán)貴,

名聲不好。韓愈稱字表示關(guān)系親密。)

元和十二年八月,丞相裴度擔任淮西宣慰處置使,兼任彰義軍節(jié)度使,請韓

愈做他的行軍司馬?;础⒉踢@兩個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韓愈隨裴度返回首都長

安,憑借功勞被授予刑部侍郎的職位,(皇帝)還下詔命韓愈撰寫《平淮西碑》,碑

文多是記述裴度事跡。而就當時最早進入蔡州擒獲吳元濟一事而言,李想的功勞

最大,李想很不服氣。李想的妻子常出入皇宮,于是向憲宗訴說碑文失實,憲宗

下詔派人磨掉韓愈所寫的碑文,命令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寫并刻石。

韓愈性情寬宏通達,和他人交往,不論人家升沉,他總不改變態(tài)度。他年輕

時和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好。當時兩位還沒有名氣,也未曾顯達,韓愈不

辭寒暑,在公卿面前稱贊并推薦他們,其中張籍終于考中進士,在仕途上很順利。

后來韓愈雖然仕途通達,名聲顯貴,常常在辦完公事有空暇的時候,就(跟他們)

談話會餐,討論文章、寫作詩歌,和過去一樣。而遇到有權(quán)有勢的豪門貴族,就

像對待奴仆那樣,瞪起眼睛不予理睬。對后進則獎掖鼓勵,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

里,有時弄得自己早飯也供應(yīng)不上,卻仍然和顏悅色毫不介意。他總是把興起名

教、弘揚獎勵仁義作為自己的職責。(經(jīng)他資助)出嫁的內(nèi)外親戚以及朋友的孤女

總共有近十人。

李業(yè)興列傳

李業(yè)興,是上黨長子人。李業(yè)興年少時非常正直,立志學習專心竭力,背著

書去求學,不怕辛苦。深思經(jīng)書中的章節(jié)句子,喜歡瀏覽不同的學說。稍大一些

后以徐遵明為師。當時有漁陽人鮮于靈馥也聚眾講學,而遵明聲譽還沒多高,著

作尚少。李業(yè)興于是到靈馥的學校中去,與其他求學的人一樣。靈馥于是說:“李

生你長久跟隨徐遵明學習,收獲了什么?”李業(yè)興默不作聲。等到靈馥講說《左傳》,

李業(yè)興問靈馥傳中數(shù)條要義,靈馥無法回答。于是(李業(yè)興)整理衣服站起來說:“遵

明弟子正像我這樣!”于是徑直回去了。從此以后,靈馥的學生紛紛改換門庭,來

到徐遵明這里(學習)。徐遵明學生大增,全是李業(yè)興的功勞。后來,(李業(yè)興)廣泛

涉獵百家之學,尤其擅長算術(shù)歷法。(李業(yè)興)即使家境貧困地位低下,也常常自

我夸耀,很自負,如果別人對他禮待不周,即使面對權(quán)貴之人,他也不會被對方

屈服。后來成為王遵業(yè)的門客。被推舉為孝廉,任校書郎。由于當世使用趙歷,

節(jié)氣在時辰的計算上不準確,延昌年間,李業(yè)興就編寫了一部《戊子元歷》獻給

朝廷。當時,屯騎校尉張洪、蕩寇將軍張龍祥等九家各自獻上一部新的歷法,世

宗下詔,把它們合為一部。張洪等人于是共同推薦李業(yè)興主持此事,編成《戊子

歷》,正光三年上奏后推行。魏都剛遷到鄴城時,起部郎中辛術(shù)啟奏說:“通直散

騎常侍李業(yè)興是博學大儒,見聞廣博,知識豐富,營造房屋這樣的事,應(yīng)征求他

的意見。現(xiàn)在請求將有關(guān)圖紙、檔案記載送給他,考察核定對錯,參照古今,拿

出妥當樣式,召集畫工連同所需要的一起安排,詳細地設(shè)計新圖,申奏皇上裁決。

希望開始營建的時候,辦事沒有疑問(和失誤)皇帝下詔同意這個意見。李業(yè)興

喜好古代典籍,收集不停,親手修補整治,他家里收藏的書籍,將近一萬卷。他

讀書不止,常有不同的見識,眾儒者佩服他學識廣博。李業(yè)興性格豪爽俠義,重

恩義。別人遇到急難之事,委身投奔他,便能得到他的收留和藏匿。(人家)與他

情投意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