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辭立其誠》學案(含答案)高中語文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1頁
1《修辭立其誠》學案(含答案)高中語文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2頁
1《修辭立其誠》學案(含答案)高中語文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3頁
1《修辭立其誠》學案(含答案)高中語文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4頁
1《修辭立其誠》學案(含答案)高中語文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修辭立其誠》學案(含答案)高中語文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4.1《修辭立其誠》

學習目標課程標準/素養(yǎng)目標重點難點

1.了解作者和文章寫作的歷史背景。2.理解文章的關鍵概念,整體把握和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及其秉持的價值理念。3.梳理文章的論述思路,學習舉例、引用等論證方法,體會嚴謹準確、簡易樸實的語言特色。深入理解文章觀點的社會現實意義,從中得出對自己的啟示。梳理論證思路,理解文章的現實意義。

(一)基礎知識

作家作品

張岱年(1909—2004),字季同,河北獻縣人,著名哲學家。其學術研究主要分三個方面:一是中國哲學史的闡釋;二是哲學問題的探索;三是文化問題的研討。在不同的時期,各有不同側重。

解題

①修辭:本指注重文化教養(yǎng),后指修飾文辭。

②誠:真誠。

③整句原指君子要注重文化教養(yǎng),做到立身誠實;后多指文章修辭要服從于內容的真實。

生字注音

道惡乎隱(wū)曲學阿世(ē)

解釋詞語

曲學阿世:指學些邪門歪道的東西,以迎合時尚。

嘩眾取寵:以浮夸的言行迎合群眾,騙取群眾的信賴和支持。

順風使舵:比喻順著情勢改變態(tài)度(含貶義)。

錯綜紛繁:指頭緒紛繁,變化多端。

(二)了解背景

本文寫于1992年4月,深刻闡述了張岱年的治學宗旨。張岱年治學貫徹一個“誠"字。20世紀30年代他提出“哲學家須有尋求客觀真理之誠心”;40年代他把“求真之誠"作為哲學修養(yǎng)之基礎;他晚年自號“渠山拙叟”(“渠"即張載,“山”乃王夫之),并以“直道而行"示其一生立身之則。馮友蘭評價說:“張先生治學之道為‘修辭立其誠’,立身之道為‘直道而行’,此其大略也?!?/p>

【思考1】翻譯并理解下面的句子

①道惡乎隱而有真?zhèn)?/p>

明確大道隱藏于哪里,才(使原本渾樸的世間)有了真?zhèn)沃?/p>

②因也者,無益無損也?!蛞舱?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

明確所謂順應,就是不增不減?!^順應,就是舍棄自己的主觀成見而以外物為法則。

③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

明確一定要端正學風(指謹守儒家正學)來說話,不要歪曲學術(指曲解經典的原義)來迎合世俗。

四、文本研究

【思考1】作者是如何提出文章的中心議題的?

明確文章開篇引用《易傳·文言》中的名句,指出這是“發(fā)言著論寫文章"的原則,并對“立其誠”重新定義,從歷史的角度對其進行重新界定,強調古代儒家謂之為“誠”,就是現代所謂的“真”。至此,本文的中心議題“立其誠"就呈現在讀者面前了。

【思考2】理解文章內容

1.文章將“立其誠”的含義概括為哪三點?應如何理解?

明確作者認為,“立其誠"應包括“名實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等三個方面?!懊麑嵰恢隆?,就是言辭或命題與客觀實際一致;“言行一致”,也就是理論與實踐一致,思想與行動一致;“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說的與心中所想的應該一致。

2.從文中看,應如何認識客觀世界?

明確哲學與科學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對于世界的正確認識。首先,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應力求避免主觀的干擾;其次,發(fā)揮主體性,應以認識的客觀性為前提。

3.“修辭立其誠”的最起碼的要求是什么?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

明確文中強調,把自己的真實見解表達出來,應是“修辭立其誠"的起碼要求。人們把自己的真實想法隱藏起來,主要是因為不正常的社會關系所造成的,這種不正確的人心扭曲必須改變,而改變的方法就是說真話、講實話。

4.文中作者引用了《心術上》中的名言主要是為了說明什么道理?

明確引用的這段話是說,在認識外物的時候不要對于外物有所損益,力求外物的本來面目。換句話說,認識外物要尊重其客觀性,力求避免主觀的干擾,盡量排除主觀因素對認識的影響。

5.課文第7、8兩段,闡述“學說、言論、文章”誠偽問題,但文中卻沒有提到“誠偽",作者這樣寫是不是偏題了請結合文章進行分析。

明確沒有偏題。第7、8兩段承接上文對“立其誠”三層含義的論述,為第6段“學說、言論、文章,都有一個誠偽問題"所領起?!罢\偽”中的“誠"對應“立其誠”的三個“一致",“偽”則對應其中的不一致。作者闡述做到“誠"的必要條件,從反面理解,也就是闡述了克服或避免“偽”的必要條件。因此,雖然作者在文中并未提到“誠偽",但內容是緊緊圍繞“誠偽”而展開論述的,與“立其誠"含義中的三個“一致”相吻合,不存在偏題之說。

6.文章倒數第三段引用《漢書·儒林傳》的話,其用意是什么?

明確作者反對“曲學阿世”,批評這種做法違反了追求真理的學術宗旨,說明“修辭立其誠”應是端正學風的首要準則,號召大家要遵行這一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

【思考3】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

明確本文邏輯嚴密,層次清晰。第1段是引子,引出話題:“立其誠"即是堅持真實性。第2~6段,闡明“立其誠”的三層含義,這相當于議論文的“是什么"。第7~8段,解釋為什么要“立其誠”——因為“立其誠"符合唯物主義原則,這是議論文的“為什么”。第9~10段,闡明“怎么辦"——指出要“立其誠”,就要端正學風,要“說真話、講實話"。第11段,總結全文。

【思考4】概括分析文章在論證上的特點。

明確①采用層進式論證結構,大致遵循“立其誠”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思路;中間也有并列式的結構,如“立其誠"的三層含義。②多處運用引用論證方法,文中引用了《易傳·文言》《管子·心術上》《漢書·儒林傳》等傳統經典著作中的語句,有力地證明了論點。

【思考5】品味語言特色

1.文章是如何避免說理帶來的艱澀難懂的感覺的

明確①文章結構形式娓娓道來,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作者思路清晰,按照提出論題和觀點、分析闡釋論題和觀點、總結觀點并指出論題重要意義的思路結構文章,符合大眾的閱讀和認知習慣。

②注重對引用的典籍文獻的解釋。作者在引用古文獻之后,往往緊跟著就對文獻進行通俗易懂的解釋說明,這就讓讀者很容易理解了。

③語言平實,文風質樸。除了因論證的需要而引用典籍史料外,作者的語言十分平實,語言樸素,通俗易懂,絲毫沒有艱澀之感。

【思考6】“修辭立其誠”對我們有哪些方面的啟發(fā)

明確示例一:當今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或情感得,這就使得我們的一言一行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被極度放大誠實的、符合道義的言行會給社會帶來正能量,相反,則會來負能量。這就要求我們要比以前任何時代都能夠注重自的品德修養(yǎng),開口說話,先“立其誠”,做一個誠實的人,做傳播正能量的人。

【思考7】概括寫作特點

明確①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在文章中,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典內容。但在引用之后,又用淺顯的文字加以說明分析,讓人感受到經典的力量,又深刻地理解了內涵。

②簡易平實,觀點明確。如在解釋“名實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的時候,都是用一句話解釋,觀點明確。他許多觀點,在簡易平實中顯現著生命力。

【思考8】層進式論證結構

層進式論證結構是指闡釋、分析和論證論點的幾個層次之間是逐層推進、逐步深入的關系,俗稱“剝筍法”。層進式結構這種剝筍式的分析、挖井式的論證,非常適合于需要尋根究底的論述文,常用于這樣幾種情況:從現象挖掘本質、從行為推究動機、用結果追溯原因、用偶然論證必然。

【寫法指導】

(一)層進式結構一般有兩種樣式:

1.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即圍繞中心論點問答三個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簡稱為“是為怎”的論證結構。這也是層進式論證最常用的方法。

2.將中心論點進行分解,分成幾個分論點,這些分論點之間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關系,每層間可用諸如“不僅……而且……"……況且”等表遞進的關聯詞語過渡,同時又以此反映層次間遞進的關系。

【思考8】明晰主旨

本文基于“誠"這個核心概念進行闡釋,就“立其誠”的三層含義,由修辭到為人,展開了深入的思考和闡述,進而運用唯物主義觀點,對“立其誠"方面存在的問題作了分析和批判,強調做人要“說真話、講實話”,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問題。作者開篇直接點題,進而提出觀點“‘修辭立其誠’是發(fā)言著論寫文章的一個原則",并簡要說明“立其誠”的含義。

第二部分(第2—5段),提出自己對“修辭立其誠"的個性化理解,即“立其誠”的三層含義,然后對這三層含義分別作了解釋與分析。

第三部分(第6—9段),從哲學與科學角度,論述“修辭立其誠"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第10—11段),強調“修辭立其誠”的現實意義。

題組A基礎過關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拿破侖曾說:沒有盧梭,就沒有法國大革命??陕曌u如此卓著的盧梭其實和拿破侖一樣,并不能算是地地道道的法國人。他一生當中,通常用以下的方式簽名“讓-雅克·盧梭,日內瓦[注]公民”,盧梭祖上在1549年來到日內瓦,他自己又于1712年出生于此,所以,確切地說,①。

30歲那年,盧梭來到巴黎,此后,②。當時的巴黎人才薈萃,盧梭結識了狄德羅等著名思想家、學者。他為《百科全書》撰寫音樂方面的內容,自己還創(chuàng)作了七部歌??;他在狄德羅的鼓勵下,以論文《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敦風化俗》參加第戎學院征文,獲得名次,在法國名聲大振。1753年,第戎學院再次征文,盧梭以《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文應征,雖未入選,但確立了他的名聲;他隱居巴黎近郊,1756年至1762年間,發(fā)表《社會契約論》《愛彌兒》等作品;他捍衛(wèi)自己的信仰,屢遭迫害,像浮萍一樣,一會兒流亡瑞士,一會兒逃奔英國,和伏爾泰、休謨等人吵得不可開交,這么能折騰又信仰堅定的盧梭,一生爭議不斷。1794年,在去世十六年后,盧梭被以國家英雄的身份葬在巴黎先賢祠。

[注]日內瓦:瑞士第二大城市,位于日內瓦湖西南角。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A.比擬、比喻、夸張B.引用、比喻、排比

C.對偶、借代、夸張D.引用、借代、比喻

【答案】D

【解析】開頭拿破侖的話運用的是“引用”修辭;署名中“日內瓦公民"是借代,用祖上的籍貫和自己的出生地代指自己;“像浮萍一樣,一會兒流亡瑞士,一會兒逃奔英國”是比喻,本體是盧梭四處逃亡,喻體是浮萍。

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改寫成:“他參加第戎學院征文并獲得名次,使他在法國名聲大振的論文《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敦風化俗》是在狄德羅的鼓勵下寫的。"從語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

【答案】①原文多用短句,有強調作用,表達也簡潔,便于誦讀;②原文體現出前因后果的邏輯順序;③原文主語一致,均為“他”,即“盧梭”,語意更連貫。

3.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答案】①他是個瑞士人②盧梭(真正)開始了他精彩紛呈的一生

4.下面是一篇新聞報道的片段,請概括出火神山醫(yī)院的三個特點。每個特點不超過12個字。

作為一所傳染病醫(yī)院,火神山醫(yī)院對各項防護措施的要求近乎苛刻。院區(qū)內設置了清潔區(qū)、半污染區(qū)、污染區(qū)及醫(yī)護人員專用通道和病人專用通道,嚴格避免交叉感染。病房設計上,專用的隔離防護窗用于物品傳遞;醫(yī)院絕大部分房間是內部壓力低于外部的負壓房間,避免病毒隨氣流流出。覆蓋整個院區(qū)的防滲膜確保污染物不會滲透到土壤水體中,雨水、污水經過兩次氯氣消毒處理達標后才可排放,所有房間空氣均經過消毒殺菌及高效過濾達標后才高空排放。

【答案】①分區(qū)嚴格;②病房設計避免病毒外傳;③污染物處理嚴格。

5.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8個字。

在21世紀,中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①_,挑戰(zhàn)接踵而來,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層出不窮,人們更應該繼承和發(fā)揚當年“大討論”的精神,②_,推進改革開放,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各項任務,為實現科學發(fā)展、③__做出新的貢獻。這也是對1978年真理標準討論暨引發(fā)討論的“文章"發(fā)表的紀念。

【答案】①機遇前所未有②繼續(xù)解放思想③構建和諧社會

題組B能力提升練

課內鑒賞

1.《修辭立其誠》中,作者認為“立其誠”方面存在哪些問題?原因是什么?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哲學與科學在追求真理,追求對世界的正確認識的過程中常受到主觀認識的干擾。原因一是人在觀察現象時,在認識中含有主觀因素。二是近年來社會導向強調主體性的重要。

(2)存在學風不端正的問題。原因是社會中有人嘩眾取寵,曲解經典以討好時尚,違背追求真理的學術宗旨。

(3)做人不講真話、實話。原因是世事的錯綜紛繁,不正常的社會關系造成人心扭曲。目的:闡明為什么需要“修辭立其誠”,“立其誠”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章相關內容的能力。

根據文章中說“哲學與科學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對于世界的正確認識"追求真理就應力求避免主觀的干擾”,可見,“立其誠"存在追求真理,追求對世界的正確認識的過程中常受到主觀認識的干擾的問題。原因是“人在觀察現象的時候,往往表現一定的主體性,在認識中含有一定的主觀因素”“人們強調主體性的重要"。

根據文章中說“‘修辭立其誠’,包含端正學風的問題”“‘修辭立其誠’應是端正學風的首要準則”,因此,“立其誠”存在學風不端正的問題。原因就是“曲解經典的原義以討好于時尚,也就是背離了原則而順風轉舵,這就違反了追求真理的學術宗旨"。

根據“由于世事的錯綜紛繁,說真話、講實話,卻不是容易做到的”“把自己當真實見解表達出來,這應是‘修辭立其誠’的起碼要求”,可見,“立其誠”存在做人不講真話、實話的問題。原因是“世事的錯綜紛繁"人們常常把真實的思想感情隱藏起來”,是“不正常的社會關系造成人心扭曲"。

這樣寫的目的,首先闡明了需要“修辭立其誠”的原因:它是一個唯物主義的原則,而且是發(fā)言著論寫文章的一個原則;其次,揭示了“立其誠"的現實意義和價值: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力求認識外物的本來面目,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端正學風。

2.《修辭立其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請寫出其含義。

【答案】中心論點為修辭立其誠。即發(fā)言著論寫文章堅持真實性?!傲⑵湔\”包含三層含義:一是名實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詳解】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這是一篇議論文,通過閱讀文章,可以發(fā)現中心論點的提出在第一段中,“‘修辭立其誠’是《易經·文言》的一句話。這句話雖然是兩千年以前講的,現在仍應加以肯定,仍應承認這是發(fā)言著論寫文章的一個原則?!傲⑵湔\"即是堅持真實性。”可以得出是“修辭立其誠”,即即發(fā)言著論寫文章堅持真實性。

“立其誠”的含義可以由第二段原文“‘立其誠’包含三層含義:一是名實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直接得出。

3.為什么說《修辭立其誠》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答案】文章在強調為人、作文要“真”的同時,直指社會現實:一是復雜的不正常的社會關系造成了人心的扭曲,使得人們常把真實的思想感情隱藏起來,不說真話、不講實話;二是當今世界上唯心主義比較流行,使得人們忽略了客觀真理。文章對這兩個方面的社會現實進行了批判,因此體現了深刻的現實意義。

【詳解】本題考查篩選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

說真話,發(fā)出心靈的聲音,它實際就是充分表現心靈探索的深度,構建靈魂的高度,并發(fā)散情感的溫度,書寫出時代生活的復雜性和可能性。這恐怕是文學在當下需要做的,也是每個作家應該擔當的。而就我自己而言,如何把心靈資源庫豐富起來、深邃起來、清澈起來,再對生活環(huán)境進行準確而適當的表達,這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修煉的任務。我們的生活,處于歷史綿長、文化駁雜、物質與精神越來越背離的時代,可以說問題層出不窮,形勢嚴峻。這是限制,也恰恰是機遇。它在砥礪創(chuàng)作者真誠面對思索,“修辭立其誠”,使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出具有擔當的文字,從而收獲大情懷大境界。所以說《修辭立其誠》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4.《修辭立其誠》一文多次運用了引用論證的手法,試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引用內容引用作用

【答案】

引用內容引用作用

因也者,無益無損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為法也。(《管子·心術上》)分別論證了“追求真理應力求避免主觀的干擾,認識外物的本來面目”和“端正學風"的觀點。

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漢書·儒林傳》)

修辭立其誠(《易傳·文言》)借此提出本文觀點,引出下文的論證。

【詳解】本題考查分析文章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開頭引用《易傳·文言》中的“修辭立其誠”,作者提出修辭立其誠應是發(fā)言論著寫文章的一個原則,開門見山。接著,在論證“追求真理應力求避免主觀的干擾"時引用《管子·心術上》“因也者,無益無損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為法也”,提出了認識外物時要舍棄自己的主觀成見而以外物為法則,認識外物的本來面目。在論證“端正學風"時引用《漢書·儒林傳》“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提出不要歪曲學術來迎合世俗,堅持追求真理的學術宗旨。

題組C培優(yōu)拔尖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一篇文章的優(yōu)劣,取決于能否映射現實、有無社會觀照。倘若文風浮夸自大,標題一驚一乍,事實似是而非,這不僅唐突了讀者,也喪失了傳播價值,污染了輿論生態(tài)。

最近在網上,“美國害怕了"日本嚇傻了”“歐洲后悔了"之類的文章,總能賺取不少莫名點擊。然而,縱觀這些所謂“爆款”文章,其實卻了無新意,一味夸大,文風堪憂。比如,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高喊《在這些領域,中國創(chuàng)下多個“世界第一"!無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安慰、貽人口實,鼓吹《別怕,我國科技實力超越美國,居世界第一》;有的內容一廂情愿、斷章取義,將國外的只言片語,放大成“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占據中心位置……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一經濟體”等聲音。

這些“雄文"的共性,一無事實骨架,二無內容血肉,三無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殼,經不起一點風吹日曬。要知道,文章不會因為浮夸而增色,國家也不會因為自大而變強。挑動極端情緒、肆意傳播偏見,容易造成公眾走進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狂妄誤區(qū),導致社會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維程序化的認知閉環(huán)。

新聞學有一種觀點認為,“最好的編輯一定是個營銷專家”。而某些媒體,其浮夸自大的文風,無異于“吸睛漲粉"的氣球,一觸即破。這類文章的始作俑者,把標題當作一枚帶著誘餌的魚鉤,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標題黨,給標題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人胃口。然而,新聞不是爽文。如果只講營銷不講營養(yǎng),只要眼球不講責任,即使一時流量爆棚,也是在誤導大眾。

有網友感慨,進入了自媒體時代,新聞越來越多,離真相卻越來越遠。的確,浮夸自大的文風套路,看似抄了“10萬+"的近路,實則誤入新聞生產的歧路。據統計,去年新媒體運營行業(yè)人數超過300萬,各類機構對內容創(chuàng)業(yè)者的投資金額超過50億元,可謂既有前途,又有“錢途”。然而,面對如此大好的形勢,自媒體要想創(chuàng)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倘若毫無底線蹭熱點,肆無忌憚造噱頭,結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離法治軌道,消解媒體公信力。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有人疑惑,是文章不會寫了嗎?并不是。還記得,南海仲裁鬧劇群情激憤,“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新聞作品卻產生共鳴。針鋒相對卻有禮有節(jié),氣貫長虹而又言之有物,這樣的文風文氣,怎能不引發(fā)輿論場同聲同氣?全媒體時代,真實客觀理性的新聞準繩沒有變,新鮮有趣優(yōu)質的價值取向沒有變,平實求實務實的文風導向也沒有變。只有創(chuàng)作者自律自覺,將文風與世風勾連,給流量和情緒松綁,方能寫出真正從容自信的作品。

好的輿論可以成為發(fā)展的“推進器”、民意的“晴雨表"、社會的“黏合劑”、道德的“風向標”,不好的輿論可以成為民眾的“迷魂湯”、社會的“分離器"、殺人的“軟刀子”、動亂的“催化劑"。新聞講事實,講真相,講正道,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浮夸,那些熱衷于耍噱頭、故弄玄虛、嘩眾取寵的路數可以休矣。

石羚在《表達當守正,修辭立其誠》中寫道:曾經,讀者反感“裹腳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著臉說話"的態(tài)度?,F在,一些網絡媒體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有的熱衷故弄玄虛,語不驚人死不休;有的沉迷賣萌八卦,失于輕佻……種種不良文風,需要引起警惕。歸根結底,“修辭立其誠”,內容真實、情感真切、態(tài)度真誠,才是不可移易的競爭力。

(節(jié)選自林峰《文章不會寫了嗎?》,有刪改)

1.下列對“文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浮夸自大的文章,從標題到內容大多以偏概全、斷章取義,一味夸大事實。

B.浮夸之作無事實、無內容、無思想,外強中干,極少具有積極的社會價值。

C.浮夸作品多嘩眾取寵以博人眼球,其作者受到利益的驅使而罔顧社會責任。

D.文風好的文章從容自信,追求言之有物,而不講求營銷,不追求“吸睛”。

2.下列對文中所舉例子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以“爆款"文章的標題為例,指出文風不良的文章存在“一味夸大”的弊端,樹立了批判的靶子。

B.本文以加“刺激"猛料來“吸睛漲粉”的“標題黨"為例,批評文風浮夸的作者重利輕責,誤導大眾。

C.作者舉新媒體運營的數據,意在證明自媒體創(chuàng)作雖有“前途”和“錢途”,但若浮夸會步入新聞生產的歧途。

D.本文以新聞作品“中國一點都不能少”引發(fā)社會共鳴為例,說明言之有物、言而有文的文章方可行而致遠。

3.下列語句的內涵與文章中作者所論述的主要觀點,最接近的一項是()

A.蓋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

B.改章難于造篇,易字艱于代句。

C.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

D.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答案】

1.D2.C3.C

【分析】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時,首先要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對‘文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然后到文中全處有關“文風”的文字,再瀏覽選項的內容,與文本進行比較。

D項,“而不講求營銷"表述錯誤,原文第六段相關表達是“給流量和情緒松綁,方能寫出真正從容自信的作品”,原文提到的意思是說,創(chuàng)作者不要被流量和情緒所綁架,選項說的是不講究營銷,屬于以偏概全。

故選D。

2.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類試題時首先應看清題目要求,此類實體解答是,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閱讀題干,在文中找到題干對應的區(qū)位,然后仔細分析。

C項,“若浮夸會步入新聞生產的歧途"表述錯誤,原文第五段相關表述為“自媒體要想創(chuàng)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原文列舉數據論證的是警醒媒體從業(yè)者們應該恪守自律,而不是題干所說的“步入新聞生產的歧途"。

故選C。

3.本題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主要觀點的能力??忌獯鸨绢}時應認真閱讀原文,找出重點語句,把握主旨,然后仔細分析選項。根據文章最后一段,“歸根結底,‘修辭立其誠’,內容真實、情感真切、態(tài)度真誠,才是不可移易的競爭力”,通過分析可以得知,文章的中心論點在于對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深度的思考。

A項,“蓋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是對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高度的思考,涉及的范圍過大。

B項,“改章難于造篇,易字艱于代句”意思為修改章節(jié)筆重寫一篇文章更困難,更換一個字比取代一句話還艱苦,與材料含義不符。

D項,“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意思為上句要以最簡練的筆墨表現最豐富的內容,以少許勝多許,下句主張要創(chuàng)作,不可趕浪頭,趨風氣,必須自辟新路,強調的是與眾不同的新格調,與材料內容不符。

故選C。

(二)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人無誠不行

①信,是一種行為驗證,然而“誠信”這個詞,“誠"在“信”前,“誠"比“信”更為重要,誠,是內心自覺。誠信,必須心意真誠,才好信守約定。

②所以孔子論誠信,為我們所熟知的那句“言必信,行必果"之后加了一句令人驚愕的話:“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言就必須要信守,做事就必須要堅決,這并非君子所為,而是沒有判斷能力、不問是非黑白、淺薄固執(zhí)己見的小人行徑!這句話真是石破天驚!言行一致并不一定代表誠信品格?——在孔子這句話里,就涉及了“誠"的重要性:假如被迫做出的承諾不是本心所愿,假如一時糊涂的約定不是正義所為,那么還要去義無反顧地踐行它嗎?假如對壞人做出了違心承諾,假如做壞事順從了錯誤約定,這些權宜之計、這番歪理邪說反倒要如約信守嗎?當然不是!

③對孔子這句驚人論斷,孟子就深以為然,孔子說了小人的言行,孟子便明確說君子的言行?!睹献印分姓f:“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薄拔┝x所在”,唯有正義存在,才能心正意誠。

④所以宋人晁說之就說:“不信不立,不誠不行?!比藷o信不可立,心不誠更不能行。不講首要的誠心實意,僅憑“信"的結果來衡量人品未免會有失偏頗。沒有心之誠在前,信之行就成了刻板的教條、拘泥的桎梏、僵化的思維、固執(zhí)的行徑、不情不愿的強迫、形式主義的空洞。

⑤《大學》里論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誠而后心正”,孟子所言的正義、正心,都是從“意誠”開始的。能秉真誠之性、能懷赤誠之心、能發(fā)坦誠之言,才能擁有正直的心,才能遵循正義的理,才能奉行正義的事。

⑥而《中庸》又說:“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心誠才能明了真理,明了真理才算真正心誠。所以,在不明理時做出的錯誤承諾,本就是心不正、意不誠的,怎能再信其行、順其非,讓錯誤更加荒謬地履行?

⑦“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闭\,貫穿了萬事萬物的始終,不誠就沒有萬物,因而君子以誠為貴。這也正是“中庸"這一智慧思想的重要出發(fā)點,中庸之道的做法就是:本于誠,用于中,致于和。

⑧“誠”是君子最看重的本心,先做到“誠”,而后才能達到《孔子家語》里描述的理想狀態(tài):“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闭\信這個詞因而涵蓋著內外兩方面的意義:誠于中,信于外。中庸之道要“本于誠”,誠信之道要“誠于中”,由此可見,誠之為貴,就在于它關乎著內心的本源,是為人為事的出發(fā)源點,若本末倒置,只要求表面行為的達標而忽略了對內心意愿的安頓,便是緣木求魚,背離了“誠信"的本質意義。

⑨《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敝挥刑煜伦顬檎嬲\的圣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根本法則,樹立天下的根本德性,了解天地萬物化育的道理。

⑩國之誠信,在固邦,在安民;人之誠信,在立世,在明道。

(摘自2017年2月22日光明網,有刪節(jié))

4.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誠,是內心自覺;信,是一種行為驗證。如果心意真誠,就能很好地信守約定。

B.孔子關于誠信的論述之所以石破天驚,是因為他認為人在交往中不必拘泥誠信。

C.孟子關于誠信“惟義所在"的論述,強調“義”,是對孔子仁義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D.中庸要本于誠,誠信要誠于中。因此,誠信是關乎著內心的本源,是為人為事的出發(fā)源點。

5.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首先提出“誠"和“信”的關系,然后用孔子、孟子以及晁說之的論述加以論證。

B.文章在論述如何踐行“誠信"時引經據典,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C.文中引用《大學》“意誠而后心正”等論據,論證了“意誠"都是從正義、正心開始的觀點。

D.文章結尾強調誠信在固邦、安民、立世、明道方面的重要性,既強調了論點,又升華了主旨。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家語》把誠信描述為“言必先信,行必中正”,因為誠信應“誠于中,信于外"。

B.只有正義才值得信守,只有誠懇才甘愿信諾——內心的意愿,才是守約的根本。

C.“誠”在不同的時代被濃墨重筆加以論述,可見其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D.因為“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所以“中庸”把“君子以誠為貴"作為出發(fā)點。

【答案】

4.B5.C6.A

【分析】

4.此題考核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題時要仔細對讀選項和原文,重點注意選項的表述和文中內容的整合或轉述的差別。題中A項,原文為“必須心意真誠,才好信守約定”,選項表述為“如果……就……”,混淆邏輯關系;C項,“是對孔子相關論述的繼承和發(fā)展”錯誤,只是二者談論的角度不同,原文是“孔子說了小人的言行,孟子便明確說君子的言行";D項,因果倒置。故選B。

5.此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題中C項,文中引用“意誠而后心正”等論據,是為了論證“能秉真誠之性、能懷赤誠之心、能發(fā)坦誠之言,才能擁有正直的心,才能遵循正義的理,才能奉行正義的事"的觀點,且原文為“孟子所言的正義、正心,都是從‘意誠’開始的。”順序顛倒。故選C。

6.此題考核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側重根據文意進行推斷。重點注意選項的表述和文中內容的整合或轉述以及句子之間的關系的細微差別。題中A項,因果倒置,原文“《孔子家語》里描述的理想狀態(tài):‘言必先信,行必中正?!\信這個詞因而涵蓋著內外兩方面的意義:誠于中,信于外”,選項把“因而”前后內容倒置。故選A。

拓展閱讀: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備受儒家推崇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作為誠實、守信的簡稱,誠信是指為人處事態(tài)度誠懇、真實無欺,講信用、守諾言;誠是信的內心態(tài)度,信是誠的外在表現。儒家對誠信有較系統而深刻的論述,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于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深入開展誠信道德教育、加強個人道德修養(yǎng)等具有深遠影響?!靶?與“誠”最早見于《尚書》,但在當時并不都具有道德意義??鬃蛹仁侨寮业膭?chuàng)始人,也是首位系統闡述“信"德的思想家。在孔子看來,信首先是講信用、守承諾,所謂“信近于義,言可復也”。孟子雖然也講“信”,但重在論“誠”,他將信與誠、善相結合,認為通過“誠身"能達到“至誠”,最終取信于人、取悅于親;認為信具有善德,所謂“善人也,信人也"。荀子則集孔孟誠信思想之大成,首次將誠與信連用,并賦予“誠信”以真正的道德意義,使儒家誠信思想日趨完善和成熟。

孔子特別強調誠信在個人成長中的作用,認為誠信是個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質。所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在他看來,信不僅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而且是人生路上的“通行證"。)所謂“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孟子認為誠不僅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而且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原則。他特別提出“思誠"命題,認為思誠的目的在于實現人道與天道的統一,在于取信于他人。所謂“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荀子發(fā)展了孔孟的誠信理論,認為誠信是對每個人提出的基本要求,并將是否誠信作為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根本標準。

孔子主張要把信放在首位,認為信是維系人際交往的道德底線,人只有先取信于人才能與人合作交往,只有不失信于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信任,所謂“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他還主張誠信是君子進德修業(yè)的基本要務,認為“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孟子進一步提出誠信是人們交朋處友的基本準則,認為交友不要計較親屬勢位,而要唯德以求。他還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人際關系“五倫"說,將“朋友有信”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一起,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五種基本道德規(guī)范,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道德評價的基本標準。荀子則認為社會的各行各業(yè)都應以誠信為本,并主張誠信不僅是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所有人際交往都應遵循的一條基本準則。

“對于國家來說,誠信尤其重要,它是國家、社會良性運行的基石和保證?!盵孔子著重論述了誠信在治國安邦中的重要作用,認為誠信是治國、立民之本,一個國家和政府可以“去兵"、“去食”但不能無信,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得到民眾的支持,而社會一旦形成誠信之風,國家的政令就會暢通無阻。所謂“上好信,則民莫感不用情"。孔子還高度重視誠信在國家交往中的作用,認為誠信既是政府或國家的行為準則,也是國家交往的道德標準,所謂“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荀子則認為誠是能“化萬物"、“化萬民”的“政事之本"。在荀子看來,當政者個人帶頭講誠信,既是實現社會誠信的關鍵和前提,也是稱霸天下的重要條件,所謂“誠信生神”、“信立而霸"就是這個道理。荀子還特別提出建立政治誠信的主張,強調當政者必須要具有誠信的品德。所謂“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制號政令,欲嚴以威,慶賞刑罰,欲必以信"。儒家關于誠信的這多重要論述,對于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仍然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和啟示作用。4.1《修辭立其誠》

學習目標課程標準/素養(yǎng)目標重點難點

1.了解作者和文章寫作的歷史背景。2.理解文章的關鍵概念,整體把握和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及其秉持的價值理念。3.梳理文章的論述思路,學習舉例、引用等論證方法,體會嚴謹準確、簡易樸實的語言特色。深入理解文章觀點的社會現實意義,從中得出對自己的啟示。梳理論證思路,理解文章的現實意義。

(一)基礎知識

作家作品

張岱年(1909—2004),字季同,河北獻縣人,著名哲學家。其學術研究主要分三個方面:一是中國哲學史的闡釋;二是哲學問題的探索;三是文化問題的研討。在不同的時期,各有不同側重。

解題

①修辭:本指注重文化教養(yǎng),后指修飾文辭。

②誠:真誠。

③整句原指君子要注重文化教養(yǎng),做到立身誠實;后多指文章修辭要服從于內容的真實。

生字注音

道惡乎隱()曲學阿世()

解釋詞語

曲學阿世:

嘩眾取寵:

順風使舵:

錯綜紛繁:

(二)了解背景

本文寫于1992年4月,深刻闡述了張岱年的治學宗旨。張岱年治學貫徹一個“誠”字。20世紀30年代他提出“哲學家須有尋求客觀真理之誠心";40年代他把“求真之誠”作為哲學修養(yǎng)之基礎;他晚年自號“渠山拙叟"(“渠”即張載,“山"乃王夫之),并以“直道而行”示其一生立身之則。馮友蘭評價說:“張先生治學之道為‘修辭立其誠’,立身之道為‘直道而行’,此其大略也。"

【思考1】翻譯并理解下面的句子

①道惡乎隱而有真?zhèn)?/p>

明確大道隱藏于哪里,才(使原本渾樸的世間)有了真?zhèn)沃?/p>

②因也者,無益無損也?!蛞舱?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

明確所謂順應,就是不增不減?!^順應,就是舍棄自己的主觀成見而以外物為法則。

③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

明確一定要端正學風(指謹守儒家正學)來說話,不要歪曲學術(指曲解經典的原義)來迎合世俗。

四、文本研究

【思考1】作者是如何提出文章的中心議題的?

明確文章開篇引用《易傳·文言》中的名句,指出這是“發(fā)言著論寫文章”的原則,并對“立其誠"重新定義,從歷史的角度對其進行重新界定,強調古代儒家謂之為“誠”,就是現代所謂的“真"。至此,本文的中心議題“立其誠”就呈現在讀者面前了。

【思考2】理解文章內容

1.文章將“立其誠"的含義概括為哪三點?應如何理解?

明確作者認為,“立其誠”應包括“名實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等三個方面?!懊麑嵰恢隆?,就是言辭或命題與客觀實際一致;“言行一致”,也就是理論與實踐一致,思想與行動一致;“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說的與心中所想的應該一致。

2.從文中看,應如何認識客觀世界?

明確哲學與科學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對于世界的正確認識。首先,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應力求避免主觀的干擾;其次,發(fā)揮主體性,應以認識的客觀性為前提。

3.“修辭立其誠"的最起碼的要求是什么?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

明確文中強調,把自己的真實見解表達出來,應是“修辭立其誠”的起碼要求。人們把自己的真實想法隱藏起來,主要是因為不正常的社會關系所造成的,這種不正確的人心扭曲必須改變,而改變的方法就是說真話、講實話。

4.文中作者引用了《心術上》中的名言主要是為了說明什么道理?

明確引用的這段話是說,在認識外物的時候不要對于外物有所損益,力求外物的本來面目。換句話說,認識外物要尊重其客觀性,力求避免主觀的干擾,盡量排除主觀因素對認識的影響。

5.課文第7、8兩段,闡述“學說、言論、文章"誠偽問題,但文中卻沒有提到“誠偽”,作者這樣寫是不是偏題了請結合文章進行分析。

明確沒有偏題。第7、8兩段承接上文對“立其誠"三層含義的論述,為第6段“學說、言論、文章,都有一個誠偽問題”所領起?!罢\偽"中的“誠”對應“立其誠"的三個“一致”,“偽"則對應其中的不一致。作者闡述做到“誠”的必要條件,從反面理解,也就是闡述了克服或避免“偽"的必要條件。因此,雖然作者在文中并未提到“誠偽”,但內容是緊緊圍繞“誠偽"而展開論述的,與“立其誠”含義中的三個“一致"相吻合,不存在偏題之說。

6.文章倒數第三段引用《漢書·儒林傳》的話,其用意是什么?

明確作者反對“曲學阿世”,批評這種做法違反了追求真理的學術宗旨,說明“修辭立其誠"應是端正學風的首要準則,號召大家要遵行這一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

【思考3】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

明確本文邏輯嚴密,層次清晰。第1段是引子,引出話題:“立其誠”即是堅持真實性。第2~6段,闡明“立其誠"的三層含義,這相當于議論文的“是什么”。第7~8段,解釋為什么要“立其誠"——因為“立其誠”符合唯物主義原則,這是議論文的“為什么"。第9~10段,闡明“怎么辦”——指出要“立其誠",就要端正學風,要“說真話、講實話”。第11段,總結全文。

【思考4】概括分析文章在論證上的特點。

明確①采用層進式論證結構,大致遵循“立其誠"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思路;中間也有并列式的結構,如“立其誠”的三層含義。②多處運用引用論證方法,文中引用了《易傳·文言》《管子·心術上》《漢書·儒林傳》等傳統經典著作中的語句,有力地證明了論點。

【思考5】品味語言特色

1.文章是如何避免說理帶來的艱澀難懂的感覺的

明確①文章結構形式娓娓道來,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作者思路清晰,按照提出論題和觀點、分析闡釋論題和觀點、總結觀點并指出論題重要意義的思路結構文章,符合大眾的閱讀和認知習慣。

②注重對引用的典籍文獻的解釋。作者在引用古文獻之后,往往緊跟著就對文獻進行通俗易懂的解釋說明,這就讓讀者很容易理解了。

③語言平實,文風質樸。除了因論證的需要而引用典籍史料外,作者的語言十分平實,語言樸素,通俗易懂,絲毫沒有艱澀之感。

【思考6】“修辭立其誠"對我們有哪些方面的啟發(fā)

明確示例一:當今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或情感得,這就使得我們的一言一行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被極度放大誠實的、符合道義的言行會給社會帶來正能量,相反,則會來負能量。這就要求我們要比以前任何時代都能夠注重自的品德修養(yǎng),開口說話,先“立其誠",做一個誠實的人,做傳播正能量的人。

【思考7】概括寫作特點

明確①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在文章中,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典內容。但在引用之后,又用淺顯的文字加以說明分析,讓人感受到經典的力量,又深刻地理解了內涵。

②簡易平實,觀點明確。如在解釋“名實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的時候,都是用一句話解釋,觀點明確。他許多觀點,在簡易平實中顯現著生命力。

【思考8】層進式論證結構

層進式論證結構是指闡釋、分析和論證論點的幾個層次之間是逐層推進、逐步深入的關系,俗稱“剝筍法"。層進式結構這種剝筍式的分析、挖井式的論證,非常適合于需要尋根究底的論述文,常用于這樣幾種情況:從現象挖掘本質、從行為推究動機、用結果追溯原因、用偶然論證必然。

【寫法指導】

(一)層進式結構一般有兩種樣式:

1.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即圍繞中心論點問答三個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簡稱為“是為怎"的論證結構。這也是層進式論證最常用的方法。

2.將中心論點進行分解,分成幾個分論點,這些分論點之間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關系,每層間可用諸如“不僅……而且……”“……況且"等表遞進的關聯詞語過渡,同時又以此反映層次間遞進的關系。

【思考8】明晰主旨

本文基于“誠”這個核心概念進行闡釋,就“立其誠"的三層含義,由修辭到為人,展開了深入的思考和闡述,進而運用唯物主義觀點,對“立其誠”方面存在的問題作了分析和批判,強調做人要“說真話、講實話",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問題。作者開篇直接點題,進而提出觀點“‘修辭立其誠’是發(fā)言著論寫文章的一個原則”,并簡要說明“立其誠"的含義。

第二部分(第2—5段),提出自己對“修辭立其誠”的個性化理解,即“立其誠"的三層含義,然后對這三層含義分別作了解釋與分析。

第三部分(第6—9段),從哲學與科學角度,論述“修辭立其誠”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第10—11段),強調“修辭立其誠"的現實意義。

題組A基礎過關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拿破侖曾說:沒有盧梭,就沒有法國大革命??陕曌u如此卓著的盧梭其實和拿破侖一樣,并不能算是地地道道的法國人。他一生當中,通常用以下的方式簽名“讓-雅克·盧梭,日內瓦[注]公民”,盧梭祖上在1549年來到日內瓦,他自己又于1712年出生于此,所以,確切地說,①。

30歲那年,盧梭來到巴黎,此后,②。當時的巴黎人才薈萃,盧梭結識了狄德羅等著名思想家、學者。他為《百科全書》撰寫音樂方面的內容,自己還創(chuàng)作了七部歌劇;他在狄德羅的鼓勵下,以論文《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敦風化俗》參加第戎學院征文,獲得名次,在法國名聲大振。1753年,第戎學院再次征文,盧梭以《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文應征,雖未入選,但確立了他的名聲;他隱居巴黎近郊,1756年至1762年間,發(fā)表《社會契約論》《愛彌兒》等作品;他捍衛(wèi)自己的信仰,屢遭迫害,像浮萍一樣,一會兒流亡瑞士,一會兒逃奔英國,和伏爾泰、休謨等人吵得不可開交,這么能折騰又信仰堅定的盧梭,一生爭議不斷。1794年,在去世十六年后,盧梭被以國家英雄的身份葬在巴黎先賢祠。

[注]日內瓦:瑞士第二大城市,位于日內瓦湖西南角。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A.比擬、比喻、夸張B.引用、比喻、排比

C.對偶、借代、夸張D.引用、借代、比喻

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改寫成:“他參加第戎學院征文并獲得名次,使他在法國名聲大振的論文《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敦風化俗》是在狄德羅的鼓勵下寫的。"從語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

3.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4.下面是一篇新聞報道的片段,請概括出火神山醫(yī)院的三個特點。每個特點不超過12個字。

作為一所傳染病醫(yī)院,火神山醫(yī)院對各項防護措施的要求近乎苛刻。院區(qū)內設置了清潔區(qū)、半污染區(qū)、污染區(qū)及醫(yī)護人員專用通道和病人專用通道,嚴格避免交叉感染。病房設計上,專用的隔離防護窗用于物品傳遞;醫(yī)院絕大部分房間是內部壓力低于外部的負壓房間,避免病毒隨氣流流出。覆蓋整個院區(qū)的防滲膜確保污染物不會滲透到土壤水體中,雨水、污水經過兩次氯氣消毒處理達標后才可排放,所有房間空氣均經過消毒殺菌及高效過濾達標后才高空排放。

5.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8個字。

在21世紀,中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①_,挑戰(zhàn)接踵而來,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層出不窮,人們更應該繼承和發(fā)揚當年“大討論”的精神,②_,推進改革開放,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各項任務,為實現科學發(fā)展、③__做出新的貢獻。這也是對1978年真理標準討論暨引發(fā)討論的“文章"發(fā)表的紀念。

題組B能力提升練

課內鑒賞

1.《修辭立其誠》中,作者認為“立其誠”方面存在哪些問題?原因是什么?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2.《修辭立其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請寫出其含義。

3.為什么說《修辭立其誠》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4.《修辭立其誠》一文多次運用了引用論證的手法,試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引用內容引用作用

題組C培優(yōu)拔尖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一篇文章的優(yōu)劣,取決于能否映射現實、有無社會觀照。倘若文風浮夸自大,標題一驚一乍,事實似是而非,這不僅唐突了讀者,也喪失了傳播價值,污染了輿論生態(tài)。

最近在網上,“美國害怕了"日本嚇傻了”“歐洲后悔了"之類的文章,總能賺取不少莫名點擊。然而,縱觀這些所謂“爆款”文章,其實卻了無新意,一味夸大,文風堪憂。比如,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高喊《在這些領域,中國創(chuàng)下多個“世界第一"!無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安慰、貽人口實,鼓吹《別怕,我國科技實力超越美國,居世界第一》;有的內容一廂情愿、斷章取義,將國外的只言片語,放大成“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占據中心位置……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一經濟體”等聲音。

這些“雄文"的共性,一無事實骨架,二無內容血肉,三無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殼,經不起一點風吹日曬。要知道,文章不會因為浮夸而增色,國家也不會因為自大而變強。挑動極端情緒、肆意傳播偏見,容易造成公眾走進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狂妄誤區(qū),導致社會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維程序化的認知閉環(huán)。

新聞學有一種觀點認為,“最好的編輯一定是個營銷專家”。而某些媒體,其浮夸自大的文風,無異于“吸睛漲粉"的氣球,一觸即破。這類文章的始作俑者,把標題當作一枚帶著誘餌的魚鉤,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標題黨,給標題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人胃口。然而,新聞不是爽文。如果只講營銷不講營養(yǎng),只要眼球不講責任,即使一時流量爆棚,也是在誤導大眾。

有網友感慨,進入了自媒體時代,新聞越來越多,離真相卻越來越遠。的確,浮夸自大的文風套路,看似抄了“10萬+"的近路,實則誤入新聞生產的歧路。據統計,去年新媒體運營行業(yè)人數超過300萬,各類機構對內容創(chuàng)業(yè)者的投資金額超過50億元,可謂既有前途,又有“錢途”。然而,面對如此大好的形勢,自媒體要想創(chuàng)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倘若毫無底線蹭熱點,肆無忌憚造噱頭,結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離法治軌道,消解媒體公信力。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有人疑惑,是文章不會寫了嗎?并不是。還記得,南海仲裁鬧劇群情激憤,“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新聞作品卻產生共鳴。針鋒相對卻有禮有節(jié),氣貫長虹而又言之有物,這樣的文風文氣,怎能不引發(fā)輿論場同聲同氣?全媒體時代,真實客觀理性的新聞準繩沒有變,新鮮有趣優(yōu)質的價值取向沒有變,平實求實務實的文風導向也沒有變。只有創(chuàng)作者自律自覺,將文風與世風勾連,給流量和情緒松綁,方能寫出真正從容自信的作品。

好的輿論可以成為發(fā)展的“推進器”、民意的“晴雨表"、社會的“黏合劑”、道德的“風向標”,不好的輿論可以成為民眾的“迷魂湯”、社會的“分離器"、殺人的“軟刀子”、動亂的“催化劑"。新聞講事實,講真相,講正道,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浮夸,那些熱衷于耍噱頭、故弄玄虛、嘩眾取寵的路數可以休矣。

石羚在《表達當守正,修辭立其誠》中寫道:曾經,讀者反感“裹腳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著臉說話"的態(tài)度。現在,一些網絡媒體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有的熱衷故弄玄虛,語不驚人死不休;有的沉迷賣萌八卦,失于輕佻……種種不良文風,需要引起警惕。歸根結底,“修辭立其誠”,內容真實、情感真切、態(tài)度真誠,才是不可移易的競爭力。

(節(jié)選自林峰《文章不會寫了嗎?》,有刪改)

1.下列對“文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浮夸自大的文章,從標題到內容大多以偏概全、斷章取義,一味夸大事實。

B.浮夸之作無事實、無內容、無思想,外強中干,極少具有積極的社會價值。

C.浮夸作品多嘩眾取寵以博人眼球,其作者受到利益的驅使而罔顧社會責任。

D.文風好的文章從容自信,追求言之有物,而不講求營銷,不追求“吸睛”。

2.下列對文中所舉例子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以“爆款"文章的標題為例,指出文風不良的文章存在“一味夸大”的弊端,樹立了批判的靶子。

B.本文以加“刺激"猛料來“吸睛漲粉”的“標題黨"為例,批評文風浮夸的作者重利輕責,誤導大眾。

C.作者舉新媒體運營的數據,意在證明自媒體創(chuàng)作雖有“前途”和“錢途”,但若浮夸會步入新聞生產的歧途。

D.本文以新聞作品“中國一點都不能少”引發(fā)社會共鳴為例,說明言之有物、言而有文的文章方可行而致遠。

3.下列語句的內涵與文章中作者所論述的主要觀點,最接近的一項是()

A.蓋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

B.改章難于造篇,易字艱于代句。

C.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

D.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二)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人無誠不行

①信,是一種行為驗證,然而“誠信"這個詞,“誠”在“信"前,“誠”比“信"更為重要,誠,是內心自覺。誠信,必須心意真誠,才好信守約定。

②所以孔子論誠信,為我們所熟知的那句“言必信,行必果”之后加了一句令人驚愕的話:“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言就必須要信守,做事就必須要堅決,這并非君子所為,而是沒有判斷能力、不問是非黑白、淺薄固執(zhí)己見的小人行徑!這句話真是石破天驚!言行一致并不一定代表誠信品格?——在孔子這句話里,就涉及了“誠”的重要性:假如被迫做出的承諾不是本心所愿,假如一時糊涂的約定不是正義所為,那么還要去義無反顧地踐行它嗎?假如對壞人做出了違心承諾,假如做壞事順從了錯誤約定,這些權宜之計、這番歪理邪說反倒要如約信守嗎?當然不是!

③對孔子這句驚人論斷,孟子就深以為然,孔子說了小人的言行,孟子便明確說君子的言行。《孟子》中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惟義所在”,唯有正義存在,才能心正意誠。

④所以宋人晁說之就說:“不信不立,不誠不行。"人無信不可立,心不誠更不能行。不講首要的誠心實意,僅憑“信”的結果來衡量人品未免會有失偏頗。沒有心之誠在前,信之行就成了刻板的教條、拘泥的桎梏、僵化的思維、固執(zhí)的行徑、不情不愿的強迫、形式主義的空洞。

⑤《大學》里論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誠而后心正”,孟子所言的正義、正心,都是從“意誠"開始的。能秉真誠之性、能懷赤誠之心、能發(fā)坦誠之言,才能擁有正直的心,才能遵循正義的理,才能奉行正義的事。

⑥而《中庸》又說:“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毙恼\才能明了真理,明了真理才算真正心誠。所以,在不明理時做出的錯誤承諾,本就是心不正、意不誠的,怎能再信其行、順其非,讓錯誤更加荒謬地履行?

⑦“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貫穿了萬事萬物的始終,不誠就沒有萬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