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第五版)課件 第十四講 古代思想•儒家和諸子;第十五講 古代思想•道家和佛教_第1頁
大學語文(第五版)課件 第十四講 古代思想•儒家和諸子;第十五講 古代思想•道家和佛教_第2頁
大學語文(第五版)課件 第十四講 古代思想•儒家和諸子;第十五講 古代思想•道家和佛教_第3頁
大學語文(第五版)課件 第十四講 古代思想•儒家和諸子;第十五講 古代思想•道家和佛教_第4頁
大學語文(第五版)課件 第十四講 古代思想•儒家和諸子;第十五講 古代思想•道家和佛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概述春秋時期中華文化圈的主旋律是爭霸,戰(zhàn)國時期則變?yōu)閿U張。爭霸和擴張帶來諸侯國對各類人才的需求,貴族教育體制中生產(chǎn)出來的人才已經(jīng)不能完全滿足需求,這就為平民帶來從事精神生產(chǎn)的機會。這些人學成以后或周游列國,推銷自己;或著書立說,傳授門徒。他們之間也相互切磋,競相爭鳴。一時間,大師輩出,學派林立,這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百家”只是一個泛稱,本講中的“儒家”就是其中之一。我們今天想了解諸子百家,閱讀他們的著作是比較可靠的途徑。最早的書籍是單篇流行的。到了西漢后期,劉向、劉歆父子奉命整理國家書籍,將同一作者或同一學派師徒們的文章匯集成一部書,又將天下書分為“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shù)數(shù)”“方技”六大類。儒家奉為經(jīng)典的“六藝”類著作收在“六藝略”中,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的著作以及其他學派的著作則收入“諸子略”中。六藝”指的是儒家學派六門主要課程,這些課程除了“樂”類外,都有寫成文字的典籍,分別是《周易》《詩經(jīng)》《尚書》《儀禮》和《春秋》。自東漢起,五經(jīng)開始“擴容”。到了宋代,已經(jīng)形成被稱為“十三經(jīng)”的儒學知識體系。十三經(jīng)是將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輯的《論語》算上,再加入《孝經(jīng)》《爾雅》兩部書,在禮經(jīng)中加入《周禮》和《禮記》,將《春秋》分為《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將孔子編輯的《春秋》散入“三傳”之中,算上本來屬于諸子學的《孟子》,正好是13部著作。清代編修的《四庫全書》采用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法,這13部著作以及研究這些經(jīng)典的歷代著作被收入“經(jīng)部”,“諸子”著作以及研究它們的作品被收入“子部”。這樣,中國封建社會的知識體系就由經(jīng)、史、子、集四類構(gòu)成,學者或?qū)9ソ?jīng)部,或?qū)9ナ凡?或?qū)9プ硬?、集部。才能高的則可兼通四部,這種人被當時人稱為“通人”。自漢代開始到今天,有關(guān)五經(jīng)的學問被稱為“經(jīng)學”。經(jīng)學在兩漢之際開始有今文經(jīng)學與古文經(jīng)學之分。漢代比較通行的文字是漢隸,用隸書、秦代篆書字體撰寫的著作叫“今文”,用六國或更早的字體書寫的著作叫“古文”。今文、古文有點類似于今天的簡體字與繁體字的關(guān)系,本來只是字體的區(qū)別,但是有人根據(jù)發(fā)現(xiàn)的古文文獻來解釋五經(jīng),形成了新的五經(jīng)闡釋學,這種闡釋學被后人稱為“古文經(jīng)學”。根據(jù)今文研究的經(jīng)學則被稱為“今文經(jīng)學”??鬃拥纳娇鬃拥呢暙I和影響孔子的弟子自孔子開始到今天,儒家學派一直在延續(xù)。按照歷史階段劃分,則有先秦儒學、漢唐儒學、宋明儒學、清儒學和“新儒家”學派。先秦儒家由于有一個相對自由的政治環(huán)境,其學說的負面影響比較少。漢唐及宋儒為了適應(yīng)封建專制主義的需要,過分強調(diào)了封建倫理道德,特別是所謂“三綱五?!痹谒稳逯斜贿^度發(fā)揮,因此近年有人提出重歸“原儒”的主張??傮w上看,戰(zhàn)國時期列國對儒家不夠重視;西漢以下,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歷代君主治理國家主要思想,儒家文化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文化。隨著亞洲的復(fù)興,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大幅度提高,世界上許多學者將一些深刻影響世界大格局的變革歸結(jié)為儒家文化的推動。因此我們今天學習儒家文化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提高文化自信非常必要。文選論語(節(jié)選)《論語》是“七十子”及其弟子編撰的一部關(guān)于孔子以及孔子弟子們言論的匯編。其中“論”讀為lún,意思為分別條理;“語”,意思為論難答述?!罢撜Z”的意思是有關(guān)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分類編排,今人稱這種文體為“語錄體”。由于孔子沒有留下直接闡述自己思想的著作,《論語》就被古今學者當成研究孔子和孔子主要弟子思想的最重要著作。西漢劉向父子已經(jīng)將《論語》收入“六藝”之中,南宋朱熹編輯“四書”,又將《論語》收入。明清以來,《論語》被納入公私學校基本教材,凡讀書人都學習《論語》,以至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墩撜Z》在西漢有三個傳本:魯論、齊論、古論。魯論由魯國人傳授,齊論由齊國人傳授,古論出自孔子故宅壁中,這三種本子今皆遺失。今本為三國魏國何晏所傳,乃以古論為主,兼采齊魯二論,并結(jié)合自己的論斷加以改造的本子?!墩撜Z》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和極大的啟示作用。無論是在文化傳承、道德倫理、人生哲學還是在人際關(guān)系等方面,都能夠給我們以智慧和營養(yǎng),并為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提供有益的啟示和指導(dǎo)。十有五而志于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樊遲問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狈t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子貢問士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痹?“敢問其次?!痹?“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痹?“敢問其次?!痹?“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痹?“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知識鏈接半部《論語》治天下:杜少陵詩云:“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jié)束隨商賈。”蓋以《論語》為兒童之書也。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蓋亦少陵之說也。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乙編卷之一)孟子(節(jié)選)/孟子孟子師從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是“七十子”之后最有影響的儒家人物。孟子繼承了曾子、子思學派并發(fā)揚光大。孟子曾經(jīng)游歷齊、梁等國,受到優(yōu)待,做過齊國之卿,但未能說服齊、梁等國接受他的政治理想。他晚年毅然終結(jié)自己的政治活動,回鄉(xiāng)從事學術(shù)研究,與自己的學生萬章、公孫丑等一起著書立說。這些作品被匯成集子,稱作《孟子》。本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體現(xiàn)了孟子的政治理想:反對“霸道”,施行“王道”,愛護人民,讓人民免于饑餓和死亡的威脅。選文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文章的風格:邏輯嚴密,氣勢充沛,記敘妙趣橫生。文中孟子從小事談起,循循善誘,將齊宣王的內(nèi)心世界一步步揭開,迫使齊宣王向往孟子的“王道”理想。齊宣王心胸狹隘,卻野心勃勃,經(jīng)孟子的層層誘導(dǎo),他的本來面目終于顯露出來。文章詼諧中有莊嚴,宛如一出喜劇小品。孟子(節(jié)選)孟子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痹?“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痹?“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踉?‘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瘜υ?‘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蓖踉?“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痹?“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復(f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曰:“否?!薄敖穸髯阋约扒莴F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痹?“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对姟吩?‘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痹?“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痹?“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廢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作者簡介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戰(zhàn)國鄒國人(今山東鄒城),為魯國貴族孟孫氏后裔。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思想,成為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quán)威的代表人物。在封建社會中,孟子被推崇為僅次于孔子的第二位圣人,號稱“亞圣”。知識鏈接孟母三遷: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蹦巳?。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衒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睆?fù)徙舍學宮之傍,其嬉游乃設(shè)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彼炀又?。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西漢劉向《列女傳》卷一)大學(節(jié)選《大學》是“七十子”后學著名文獻,作者不詳。原本是單篇流傳,到西漢戴圣時才編入《禮記》49篇中。南宋朱熹又特意將此篇選出來納入“四書”,此后成為明清讀書人必須熟記于胸的文獻?!洞髮W》闡述的倫理觀點已成為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具有的理論內(nèi)涵和實踐價值,對后人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折射出特有的東方智慧?!洞髮W》篇主要講博學的目的、方法、起點和終點。文章第一節(jié)使用了頂針銜接,因而段落首尾呼應(yīng),環(huán)環(huán)相扣,顯示了作者撰寫論說文的高超技巧。大學(節(jié)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知識鏈接《大學》八目:儒家根據(jù)《大學》一文的表述,將儒家的內(nèi)外功夫概括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步驟。這八個步驟被稱作“八目”,是南宋以來知識分子普遍信奉的人生綱領(lǐng)。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探討獲取知識問題和如何正確獲取知識,屬于認識論;修身以下屬于實踐論問題?!洞髮W》八目,話不算長,卻是一個嚴密的體系。晚清至民國初年,人們還將物理和化學稱為“格致”科。八目包含了許多哲學道理,今天仍然值得我們?nèi)ニ伎肌V杏?節(jié)選)《中庸》也是“七十子”后學的著作,東漢鄭玄以為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南宋朱熹將它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編成“四書”。由于《大學》和《中庸》有比較深的思辨性,傳說還是為圣人之后所作,朱熹正好將它們拿來充實自己的理學,并與當時的佛學相抗衡?!爸杏埂本褪侵杏?就是用中。這種思想有合理成分,即尋找事物最佳的切入點,具有方法論意義。中庸之道是中國思想史上重要的價值觀念和踐行標準,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和人們的處世行為,具有歷久彌新的重要價值,成為很多哲學流派的思想方法論?!吨杏埂芬彩侨寮抑髦斜容^早談性命之學的文獻,為宋明理學所發(fā)揮?!吨杏埂犯鞫沃g沒有嚴密的邏輯關(guān)系,還不是成熟的論說文文體,屬于某一儒家學派思想的匯編。中庸(節(jié)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弊釉?“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驅(qū)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弊釉?“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弊勇穯枏姟W釉?“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子曰:“素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弊髡吆喗樽铀?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約生于東周敬王三十七年(前483),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前402),終年82歲。子思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弟子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tǒng)”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知識鏈接對中庸之道的誤解可以休矣?!爸杏埂痹诮兂闪速H義詞。為人處世的滑頭主義、沒有是非曲直觀的扁平人物、缺少才華的庸人都被視為中庸,中庸甚至還被用來描述性價比較低的商品。這是俗儒和近人對《中庸》有意無意的誤讀。在《中庸》一文里,找不出滑頭主義的影子?!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是從人的情感角度來說“中”的,即“中”包括人的天然情感,就是“天命之謂性”。群經(jīng)概論(節(jié)選)/周予同本文選自周予同《群經(jīng)概論·導(dǎo)論》。全書對傳統(tǒng)十三部經(jīng)書,逐部就名稱、作者、篇第、種類、內(nèi)容和學派的源流演變予以論述,是一部了解中國經(jīng)學史的入門書。這篇導(dǎo)論由五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經(jīng)的定義”介紹了今文學派、古文學派和駢文學派關(guān)于“經(jīng)”的定義,分析了其優(yōu)缺點,最后給出“經(jīng)是中國儒教書籍的尊稱”的定義。第二部分“經(jīng)的領(lǐng)域”介紹了歷史上所謂六經(jīng)、五經(jīng)、七經(jīng)、九經(jīng)、十二經(jīng)、十三經(jīng)、十四經(jīng)和二十一經(jīng)所包括的內(nèi)容,指出“十三經(jīng)”獲得普遍接受。第三部分“經(jīng)的次第”介紹了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關(guān)于六經(jīng)次序的主張,指出今文學派以孔子為教育家,六經(jīng)從易到難,按照內(nèi)容深淺排列,古文學派以孔子為歷史學家,經(jīng)文按照各經(jīng)出現(xiàn)的時間次序排列。第四部分“六經(jīng)與孔子”介紹了兩種極端的說法:以清人皮錫瑞為代表的六經(jīng)皆孔子所作說,以及以近人錢玄同為代表的六經(jīng)與孔子無關(guān)說。第五部分“經(jīng)學的派別”分別介紹了西漢今文經(jīng)學派、東漢古文經(jīng)學派、宋學派和現(xiàn)代新史學派。以上五個問題是經(jīng)學的基本問題,了解這五個問題,對于我們今天閱讀五經(jīng)文獻大有裨益。周予同是錢玄同的弟子,故文中獨稱“先生”。這里選擇前三部分欣賞。作者簡介周予同(1898—1981),浙江瑞安人,著名經(jīng)學史專家、歷史學家。知識鏈接經(jīng)學的派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jīng)部總敘》將經(jīng)學分為漢學與宋學兩大流派,這一分派得到當時的普遍認可,是為兩派說。康有為的經(jīng)學以孔子之真與劉歆之偽來分派,將宋學、漢代漢學都視為劉歆之學的支流,實際上也持兩派說,而不是周予同先生說的三派說。劉師培在《經(jīng)學教科書·序例》中,將經(jīng)學分為兩漢、三國至隋唐、宋元明、近儒四派,是為四派說。另外,還有三派說,即分為漢學、宋學、清學三派,章太炎論經(jīng)學就以漢儒、宋儒、清儒為說。相對而言三派說比較合于經(jīng)學的實際。周予同在《中國經(jīng)學史講義》中提出他的新三派說:漢學、宋學、以梁啟超為啟蒙者的新史學。(黃開國《經(jīng)學的派別與分期》)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馮友蘭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馮友蘭把人生境界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個不同層次。不同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對于他們的意義是不一樣的。自然境界是最低境界,處于此境界中的人,按照習慣做事,并不清楚做的事情的意義。比自然境界更高的是功利境界,處在此境界中的人的行為都是為自己的利益,可以積極奮斗,也可以有利于他人,但終究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處于道德境界的人超越個體利益,無論做什么事,都是為社會群體利益。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處在天地境界的人,是一種最高境界的人,個體不但是社會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馮友蘭先生的境界說,揭示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引導(dǎo)人不斷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請參閱:馮友蘭.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馮友蘭隨筆:理想人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52-58.作者簡介馮友蘭(1895—1990),哲學家、哲學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20世紀30年代出版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把中國哲學史分為“子學時代”和“經(jīng)學時代”,肯定了傳統(tǒng)儒家的價值。30—40年代寫《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xùn)》《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即“貞元六書”,構(gòu)建了“新理學”哲學體系。后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等,論著編為《三松堂全集》。知識鏈接1.王國維《人間詞話》提出: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罔不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说诙辰缫??!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贝说谌辰缫?。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2.境界原義是指疆界、景象。佛教賦予了“境界”特定的含義,有所謂“六境”的說法,是指基于六根之官能與六塵之接觸,然后由六識所產(chǎn)生的一種意識活動的狀態(tài)。在佛學中,所謂“境界”,主要指意識活動中之主觀感受,由此而引申出的某方面造詣的深淺稱為境界的高低。在藝術(shù)和美學理論中,藝術(shù)境界,更與主觀感受、創(chuàng)造有不可分的聯(lián)系。延伸閱讀1.蔣紹愚.論語研讀:修訂本.上海:中西書局,2021.2.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3.錢穆.中國思想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4.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shù)的系譜:增訂版.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8.一、老莊思想與道家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常常被概括為儒釋道三家,其中的“道”指道家與道教。道家與道教不同,前者是一個哲學學派,后者是一種宗教。在先秦的百家爭鳴中,道家雖沒有像儒家和墨家那樣有眾多徒屬,成為顯學,但這個學派對宇宙、社會和人生有著獨特的領(lǐng)悟和解釋,因而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呈現(xiàn)出永恒的價值與生命力。概述《老子》(文徵明)道家思想肇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名耳,戰(zhàn)國時人多稱他為老聃,是道家思想的奠基者。老子的一生,基本上可分為史官和隱者兩大段。史官負責天道、禮法、記錄歷史等,由此老子擁有關(guān)于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廣博知識。隱士的經(jīng)歷則使老子可以擺脫職業(yè)的束縛,以一種較自由的心態(tài)去反思現(xiàn)實社會。這樣,豐富的知識、自由的思考,再加上動蕩的社會,共同造就出體現(xiàn)于《老子》中的深刻的思想?!暗馈笔抢献铀枷胫凶钪匾母拍睢!暗馈庇胸S富的含義。首先,“道”先天地而存在,是萬物的本原,天地萬物都從“道”中產(chǎn)生。其次,“道”是一個混成之物,它自身包括“無”和“有”兩個方面,是“無”和“有”的統(tǒng)一體。再次,“道”是運動變化的,它運動的形式是“有無相生”,即“有”和“無”的互相轉(zhuǎn)化。最后,“道”具有無為、柔弱等主要性質(zhì),這些性質(zhì)可以被人們效仿。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是老子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后人常常把他與老子并列,合稱老莊。莊子的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莊子》這部書中。莊子思想的中心是要追求人的精神自由。(《莊子·逍遙游》)這種超越自我的境界,莊子稱為“體道”的境界,或者說“游心于道”的境界。這是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先秦的百家爭鳴中,道家通過“道”開辟了中國哲學中形而上學的傳統(tǒng),并對其他各家及后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經(jīng)歷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局面之后,道家思想在魏晉時期得到了復(fù)興。魏晉玄學以《老子》《莊子》和《周易》為主要經(jīng)典,通過對它們的重新解釋,圍繞“本末”“有無”“自然”“名教”等問題的爭辯和闡釋,建立起被后人稱為“新道家”的思想體系。在道家的影響下,還產(chǎn)生了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此外,在佛教剛傳入中國的初期,人們往往通過道家思想來了解和解釋佛教的理論,同時,佛教在以后的發(fā)展過程中,又不斷地吸收道家思想,最明顯的是禪宗,它在很多方面都受到莊子的啟發(fā)。道家對中國美學、中國文學、中國藝術(shù)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美學中意象的理論、意境的理論、審美心胸的理論,以及一系列重要的概念、范疇和命題,都發(fā)源于老子和莊子的思想。二、佛教的傳入及其中國化佛教最初產(chǎn)生于公元前6世紀印度的恒河流域,后來逐漸發(fā)展成一種世界性宗教。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體現(xiàn)為一方面改變了印度佛教原來的面貌,豐富了它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佛教也和中華民族文化融合,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中華民族文化有機組成部分。一般認為,佛教最初是由中亞傳入中國的,其確切年代已經(jīng)很難稽考了。據(jù)史料記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國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經(jīng)》,這是中國佛教初傳的標志。中國佛教有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就是非常重視把佛教經(jīng)典從梵文翻譯成漢文。佛教本身在印度曾有過非常復(fù)雜的演變和發(fā)展,但是對中國佛教產(chǎn)生決定性影響的主要是大乘佛教。中國人在接受印度佛教思想時,從整體上看,重視佛學與中國文化的調(diào)和、融合。所以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并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移植,它實際上也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這一點充分表現(xiàn)在中國佛教宗派的發(fā)展過程中。中國最早興起的佛學派別,是在魏晉時期隨著玄學成長起來的般若學派。隋唐時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國佛教界以其強大的寺院經(jīng)濟為基礎(chǔ),逐漸形成了三論、天臺、法相、華嚴、律、禪、凈土等幾個大的宗派,從而使中國佛教達到了鼎盛階段。其中天臺宗、華嚴宗、凈土宗和禪宗最具特色,可以說是中國化的佛教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的代表。興起于唐五代時期的禪宗,與天臺、華嚴、法相等經(jīng)院化的宗派相比,有著許多突出的特點。其一,禪宗強調(diào)個體的內(nèi)心覺悟,強調(diào)個體精神的獨立、自由,所以它具有一種反教條、反權(quán)威的性質(zhì)。其二,禪宗強調(diào)個體的直接體驗,所以它要破除語言和邏輯的障礙。禪宗的“十六字要訣”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三,禪宗主張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吃飯、走路、擔水、砍柴,都可悟道??傊?禪宗是印度佛教和中國文化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它包含中國古人的哲學的智慧和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同時,又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人和中國文化。老子(節(jié)選)/老子《老子》為道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其哲理深蘊,光照千古。這里選擇了其中的三章。第十一章,老子強調(diào)“有”“無”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一般人們只注重實有的作用,而老子卻在本章中強調(diào)并彰顯了事物為一般人所不察的“無”的作用。老子以車輪、陶器及屋室三件事物為例,說明實物只有在它與“無”配合時才能產(chǎn)生用處。第三十七章,老子指出“道”作為宇宙本體來說是永恒不變的,是“無為”的;“道”作為生長萬物的總動力,又是“無不為”的。進而由天道推演到人道,指出統(tǒng)治者應(yīng)“無為而治”,同時養(yǎng)成真樸的民風。第七十六章表達的是老子“貴柔處弱”的思想。老子以人體與草木舉例,說明成長的東西都是柔弱的狀態(tài),而死亡的東西都是堅硬的狀態(tài)。此章是柔弱勝剛強的光輝思想的體現(xiàn)。文選老子(節(jié)選)/老子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作者簡介老子(約前571—前471),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chuàng)始人。姓李名耳,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后退隱,著《老子》(又稱《道德經(jīng)》)。知識鏈接

趙孟

小楷《道德經(jīng)》知識鏈接1.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說:蓋房子是為了滿足生產(chǎn)和生活的要求。為此,人們要求一些有掩蔽的適用的空間。二千五百年前老子就懂得這個道理:“當其無,有室之用?!边@種內(nèi)部空間是滿足生產(chǎn)和生活要求的一種手段。(《梁思成文集》)2.至于老子著《道德經(jīng)》一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有相關(guān)記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wù)。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庇谑抢献幽酥鴷舷缕?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胠篋(節(jié)選)/莊子《胠篋》一篇有意識地發(fā)揮了老子“絕圣棄知(智)”的主張,認為圣智禮法的創(chuàng)設(shè),不足以防止社會禍亂的產(chǎn)生。圣智禮法的提出本用以防盜制賊,卻反為盜賊所竊,淪為盜賊護身的名器,張其恣肆之欲,而為害民眾。作者抨擊圣、智思想,向往自由、平等與淳樸的原始社會。從某些方面來看,此文雖然含有消極避世的思想,但主要還是表現(xiàn)了作者對虛偽仁義、黑暗社會以及“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等丑陋現(xiàn)實的深刻認識與極度憎惡。文章洋洋灑灑、一氣呵成,是一篇兼具思想美與語言美的先秦諸子佳作。

胠篋(節(jié)選)/莊子將為胠篋探囊發(fā)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

之不固也。然則鄉(xiāng)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圣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闔四竟之內(nèi),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xiāng)曲者,曷嘗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并與其圣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世有齊國。則是不乃竊齊國,并與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至圣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龍逄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故盜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觀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而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圣人生而大盜起。掊擊圣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圣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圣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圣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為之斗斛以量之,則并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quán)衡以稱之,則并與權(quán)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并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圣知邪?故逐于大盜、揭諸侯、竊仁義并斗斛權(quán)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過也。故曰: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氨耸ト苏?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惫式^圣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zhí)煜轮シ?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鉤繩而棄規(guī)矩,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毕髟分?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則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亂天下者也,法之所無用也。作者簡介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后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戰(zhàn)國時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知識鏈接魏晉時人注重玄談《老子》《莊子》《周易》,稱之“三玄”。《世說新語·文學》載有魏晉名士聚會,談?wù)摗肚f子》事:支道林、許、謝盛德共集王家,謝顧謂諸人:“今日可謂彥會,時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難常,當共言詠,以寫其懷。”許便問主人:“有《莊子》不?”正得《漁父》一篇。謝看題,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許語,敘致精麗,才藻奇拔,眾咸稱善。于是四坐各言懷畢,謝問曰:“卿等盡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謝后粗難,因自敘其意,作萬余語,才峰秀逸,既自難干,加意氣擬托,蕭然自得,四坐莫不厭心。支謂謝曰:“君一往奔詣,故復(fù)自佳耳?!卑儆鹘?jīng)(節(jié)選)/僧伽斯那《百喻經(jīng)》,全稱《百句譬喻經(jīng)》,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蕭齊天竺三藏法師求那毗地譯?!栋儆鹘?jīng)》稱“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經(jīng)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98篇?!栋儆鹘?jīng)》全文兩萬余字,結(jié)構(gòu)形式單一,該書每篇都由“喻”和“法”兩部分合成?!坝鳌笔且黄喍痰脑⒀?“法”是本篇寓言所包含的教誡。第47篇《貧人能作鴛鴦鳴喻》是一則佛教故事,講的是一個學鴛鴦叫的窮人因為一時口誤而被抓。窮人學鴛鴦叫,去國王池塘偷花來給妻子,本是無可奈何的選擇,為生活所迫鋌而走險是值得同情的事,但是他被俘獲后還一路學鴛鴦叫是無用的。這告訴人們,雖說“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但是有的時候時機錯過就無法挽回了。作品以此勸導(dǎo)世人應(yīng)及早修行向善、累積功德,不要等事情到了無可挽救的地步,再去后悔。生活中有些人做事總愛一意孤行,不聽他人勸告,造成損害,等到想要補救時,才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無法可施了。每個人都會犯各種小錯誤,若能在犯錯之后認識到自己到底錯在哪里,吸取教訓(xùn)并及時更正,今后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就不算無所獲。貧人能作鴛鴦鳴喻昔外國節(jié)法慶之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