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單元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8.2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教案統(tǒng)編版必修4_第1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單元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8.2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教案統(tǒng)編版必修4_第2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單元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8.2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教案統(tǒng)編版必修4_第3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單元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8.2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教案統(tǒng)編版必修4_第4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單元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8.2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教案統(tǒng)編版必修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6-文化溝通與文化交融一、教學目標必備學問:文化溝通的要求;文化交融的緣由;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發(fā)展關鍵實力:通過了解詳細實例,理解文化溝通是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動力。能夠結合事例,分析文化交融促進文化的發(fā)展。二、核心素養(yǎng)政治認同:在文化溝通與文化交融過程中,樹立各民族文化同等意識??茖W精神:在分析文化發(fā)展過程中文化溝通與文化交融的作用,培育科學思維實力。公共參加:爭做文化傳播溝通的使者,在弘揚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借鑒其他民族文化有益成果,促進人類文明的旺盛進步。三、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文化溝通、文化交融的作用。2.教學難點:文化溝通與文化交融的區(qū)分;正確對待文化溝通與交融四、課前打算教具:黑板、粉筆、多媒體五、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2024年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中國北京開幕。來自亞洲全部47個國家和世界其他國家及國際組織的1352位會議代表共同出席大會。會議聚焦“亞洲文明溝通互鑒與命運共同體”主題,共商亞洲文明發(fā)展之道,共話亞洲合作共贏大計,達成廣泛共識并發(fā)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2024北京共識》如下:我們認為,亞洲先輩們共同創(chuàng)建了絢爛的文明成果,讓人類的精神世界更加多彩,物質生活更加豐富,制度樣本更加多元。當前,亞洲文明在開放中溝通、在互鑒中發(fā)展,亞洲文明之花正在世界文明百花園中絢爛綻放。亞洲人民應當樹立起高度的文明自信,努力續(xù)寫亞洲文明新的輝煌。我們看到,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fā)展仍舊是時代主題。同時,人類面臨的各種全球性挑戰(zhàn)更加嚴峻。應對這些挑戰(zhàn),既須要經濟的力氣、科技的力氣,也離不開文化的力氣、文明的力氣。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促進亞洲乃至世界各國文明加強同等對話、溝通互鑒、共同發(fā)展,供應了一個廣袤新平臺。我們認為,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珍寶。不同文明之間應當相互敬重、包涵互鑒,在歷史的啟迪和現實的昭示中,以多樣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以和諧共生超越文明沖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閡,以旺盛共進超越文明固化,共同譜寫“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華章。我們認為,一個和平安靜、共同旺盛、開放融通的亞洲和世界,是各國人民對美妙生活的共同憧憬。文明溝通互鑒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應加強不同國家、民族、文化之間的溝通對話,增進相互理解、彼此信任和人民友情,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社會、民意基礎。我們希望,亞洲和國際社會以本次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新的起點,開展更廣泛、更深化的文明對話,進一步拓展多樣化的溝通機制和多層次的對話平臺;堅持在繼承中不斷發(fā)展,薪火相傳,與時俱進,用創(chuàng)新發(fā)掘文明發(fā)展動力,充分激活文明進步的源頭活水;加強各國在文化、旅游、教化、媒體、智庫、衛(wèi)生和民間交往等領域的合作,守望相助、團結共進,為亞洲和世界的和平發(fā)展注入才智和力氣,共同創(chuàng)建亞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妙將來。我們高度贊許中方為推動文明對話作出的重要貢獻,誠心感謝中方為舉辦本次大會作出的巨大努力,愿與中方一道共同推動世界不同文明間的溝通互鑒。開展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有什么意義?我們?yōu)槭裁匆M行文化溝通?又要如何進行文化溝通呢?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將找到答案。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化溝通與文化交融》。2、新課講授(一)文化溝通與文化發(fā)展老師:談到文化溝通,溝通很好理解,只有一種文化能夠涉及溝通嗎?當然是不能的。那么什么是文化溝通呢?文化溝通指的是發(fā)生于兩個或者多個具有文化源差異顯著的關系之間的溝通。文化溝通促進人們互通有無,增進文化發(fā)展與豐富。問:你能夠想到哪些文化溝通的途徑呢?學生:思索回答點撥:①商業(yè)貿易是文化溝通的重要途徑之一。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加以溝通,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溝通文化。例如我們熟知的絲綢之路。②人口遷徙是文化溝通的重要途徑之一。每一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著大規(guī)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如:秦統(tǒng)一中國后多次組織邊疆開發(fā)。③教化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學問。如:我們學習英語課,也會學習和了解西方的文化?!鹃喿x與思索】儒家學說曾對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特殊是對他聞名的“單子論”產生過影響。近代歐洲的一些文化名人,如伏爾泰、歌德、雨果,都從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吸取過養(yǎng)分。儒學本是中國的學問,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鬃釉趦汕Ф嗄昵疤岢龅摹耙阉挥?,勿施于人”被譽為處理國家間關系的“黃金法則”。結合上述材料,談談文化溝通對文化發(fā)展的影響。學生:思索回答點撥: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儒家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能夠實現不同文化的溝通、借鑒,促進文化的發(fā)展。老師講解:文化溝通構成了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和溝通不僅不會成為文化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障礙,反而會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正是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主動推動不同民族文化的溝通,才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fā)展。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歷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溝通、交融的雄偉畫卷?!鹃喿x與思索】◆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學問溝通之路。沿著古絲綢之路,中國將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傳到西方,也為中國帶來了胡椒、亞麻、香料、葡萄、石榴。沿著古絲綢之路,阿拉伯的天文、歷法、醫(yī)藥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獨創(chuàng)、養(yǎng)蠶技術也由此傳向世界。更為重要的是,商品和學問溝通帶來了觀念創(chuàng)新?!魸h代,張騫出訪西域,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唐宋元時期,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同步發(fā)展,中國、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環(huán)、馬可.波羅、伊本·圖泰都在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留下了歷史印記。明代,聞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話。這些開拓事業(yè)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運用的不是戰(zhàn)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寶船和友情。一代一代“絲路人”架起了東西方合作的紐帶、和平的橋梁。為什么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學問溝通之路?學生:小組探討,發(fā)表看法點撥: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學問溝通之路。沿著古絲綢之路,中國將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傳到西方,也為中國帶來了胡椒、亞麻、香料、葡萄、石榴。沿著古絲綢之路,阿拉伯的天文、歷法、醫(yī)藥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獨創(chuàng)、養(yǎng)蠶技術也由此傳向世界。更為重要的是,商品和學問溝通帶來了觀念創(chuàng)新。比如,源自印度的佛教,在中國發(fā)揚光大,在東南亞得到傳承。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國,受到歐洲萊布尼茨、伏爾泰等思想家的推崇。這是文化溝通的魅力、互鑒的成果。過渡:如今,“一帶一路”不僅帶動了沿線國家的經濟發(fā)展,而且促進了沿線各國的文化溝通與發(fā)展,在當今的全球化時代,各國的聯系日益親密,我們又該如何促進文化溝通呢?老師講解:在經濟全球化的今日,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溝通日益頻繁。我們應當維護各國各民族文化多樣性,加強相互溝通、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當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朝氣盎然。(二)文化交融與文化發(fā)展材料一:在荒蕪寧靜的大漠深處,敦煌莫高窟在近千年的時間中不斷更新,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4至14世紀佛教文化藝術最高成就,代表著中國古代藝術文化的高峰。1700米的崖壁上分布著735個洞窟,其中492個洞窟有壁畫、彩塑。這樣一個文化寶庫為什么會誕生在這里?這就不得不提到絲綢之路。在張騫兩次出訪西域之后,漢王朝在這里設立了敦煌郡。敦煌擁有特殊的綠洲環(huán)境,行走在絲綢之路的人們都須要在這個地方歇腳。經過長時間的漸漸積淀,敦煌做好了迎接印度佛教文化的打算。公元366年,莫高窟誕生了。在莫高窟,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洞窟的形制,不同風格的彩塑和不同主題的壁畫,它們見證了佛教向中原傳播過程的演化以及佛教藝術的演化。我們在4.5萬多平方米的壁畫中,也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音樂、民俗……莫高窟是“墻壁上”的博物館。紫禁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筑群。它的建成,既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也是勞動人民才智的結晶,是中國古代建筑理念的集大成者,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工匠共同創(chuàng)建的結果,是技術與藝術的完備結合。它的每一個細微環(huán)節(jié)都有文化的因素。單單是那些大殿的名字,匾額的名字,都讓我們體會到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就顯示出“和”文化的無處不在。咸若館和雨花閣是佛教建筑,欽安殿就是道教風格,延禧宮內的靈沼軒就是西洋建筑,倦勤齋的通景畫,是由意大利畫家郎世寧和他的學生們借鑒了歐洲教堂的全景畫形式移植到清代宮廷的……故宮的外國文物許多,保藏的西洋鐘表也特別有特點??滴趸实蹖ξ鞣降目茖W技術特別感愛好,通過傳教士學習科學、數學以及一些測繪方面的學問等。從當時的統(tǒng)治者來講,也是希望學到先進的科學和技術的,雖然還僅局限于個人愛好。為什么要進行文化交融呢?文化交融如何促進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的呢?學生:閱讀材料,思索回答老師講解: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的發(fā)展。文化因溝通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豐富。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勞動才智的結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古代兩河流域人民在法律和天文學上的成就、古代埃及人民在建筑和醫(yī)學上的成就、古代中國人民的四大獨創(chuàng)、古代希臘人民的哲學和藝術成就等,都以其顯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v觀幾千年文化發(fā)展歷程,人類正是通過文化交融,主動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特長和精華,才為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豐富發(fā)展吸取豐富養(yǎng)分,增加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獨立,也為世界文化發(fā)展旺盛作出了貢獻。推動人類文化交融,是讓世界變得更加漂亮、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妙的必由之路。3、結束新課我們在上一節(jié)課學習了文化具有多樣性,那么結合兩節(jié)課所學學問,能否闡述文化多樣性與文化溝通之間的關系呢?(1)文化多樣性是文化溝通的前提。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世界文化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景象,同時也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溝通、借鑒、學習供應了可能。(2)文化的溝通有利于維護文化的多樣性。文化的溝通,是學習和吸取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成果、發(fā)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的過程。因此,開展文化溝通,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4、課堂小結一、文化溝通與文化發(fā)展1.文化溝通的含義:文化溝通指的是發(fā)生于兩個或者多個具有文化源差異顯著的關系之間的溝通。2.文化溝通的途徑:①商業(yè)貿易是文化溝通的重要途徑之一。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加以溝通,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溝通文化。②人口遷徙是文化溝通的重要途徑之一。每一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著大規(guī)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③教化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學問。3.文化溝通推動文化發(fā)展的緣由:文化溝通構成了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正是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主動推動不同民族文化的溝通,才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fā)展。4.文化溝通與文化發(fā)展的措施:我們應當維護各國各民族文化多樣性,加強相互溝通、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當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朝氣盎然。二、文化交融與文化發(fā)展1.文化交融的緣由:文化因溝通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豐富。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勞動才智的結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2.文化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