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基于GIS的安徽省人口空間分布演變特征分析目錄TOC\o"1-2"\h\z\u1.緒論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義 11.3國內外研究進展 21.4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31.5技術路線 42.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 42.1相關概念 42.2理論基礎 63.安徽省人口空間分布演變特征分析 63.1研究區(qū)概況 63.2人口密度空間變化分析 73.3人口重心演化分析 113.4人口密度變化類型空間格局分析 133.5人口空間分布演化自相關分析 153.6人口空間分布演化驅動因素 154.研究結論與不足 164.1研究結論 164.2研究不足 175.參考文獻 18摘要:文口章基于安徽省2009至2019年的人口數據,利用ArcMap等軟件,通過對近10年來安徽省人密度的空間分布和各市人口重心和人口密度的研究表明:安徽省人口南北分布不均衡,人口密度較大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北部和中部地區(qū),人口密度較小的城市分布在安徽省南部。人口密度分布最高的城市是阜陽市,但10年間人口密度增長最快的是銅陵市;安徽省人口重心主要分布在合肥市西北部,并且一直在緩慢的向西北方向移動;通過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所獲得的各年份的Moran指數均為正值,且從總體上看這10年間是呈減小的趨勢,可以看出安徽省人口存在明顯正相關的空間聚集模式,但是從逐年減小的變化值可以看出這種集聚程度正在逐漸分散。關鍵詞:安徽??;人口;人口空間分布;空間自相關中圖分類號:TU98緒論1.1研究背景安徽省是位于我國中部地區(qū)的人口大省,從2009年至2019年間,安徽省的常住人口由6131萬人增長至6365.9萬人,十年間人口增長了234.9萬。2019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為55.81%,相較于全國60.60%的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來說低了4.79個百分點,處于較低水平。2009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只有42.1%,到2019年增加到55.81%,十年間增長了13.71個百分點,雖然安徽省的城鎮(zhèn)化起步較晚,但總體來說發(fā)展較快。人口的增長和城鎮(zhèn)化率的變化會導致人口分布發(fā)生空間上的變化,這也意味著對于安徽省人口時空演變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人口從多方面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區(qū)域發(fā)展,例如人口數量影響區(qū)域生產的規(guī)模、人口結構則會影響區(qū)域發(fā)展的方式等,并且一個地區(qū)的人口分布、變化狀況往往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地區(qū)內部的發(fā)展狀況。因此,對區(qū)域內的人口密度及分布演變狀況的研究對于探究如何更好的推動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是十分必要的。1.2研究意義1.2.1理論意義地區(qū)的人口發(fā)展狀況主要表現在人口數量及分布等方面,而人口數量、分布與經濟發(fā)展狀況之間又存在雙向影響的關系。在當前城鎮(zhèn)化快速發(fā)展的階段,對于地區(qū)人口分布情況的研究變得尤為重要,尤其是政府部門對管轄區(qū)域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進行布局和調整,為構建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具體來看,如果一個地區(qū)的人口增長過快,則會對社會環(huán)境和管理造成極大的壓力,而如果一個區(qū)域的人口過少、增長過慢就會產生勞動力資源短缺和社會需求不足等問題。因此,對于安徽省人口空間分布演變的分析可以為安徽省制定合理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進行宏觀調控提供理論依據。1.2.2現實意義對區(qū)域內的人口密度及分布演變狀況的研究對于探究如何更好的推動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借助ArcMap等數據處理、分析軟件,利用空間分析方法對安徽省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的人口數據進行分析和探究。研究安徽省近十年來的人口空間分布特點,有助于了解現階段安徽省的發(fā)展狀況,并且為進一步推動安徽省經濟、社會的良性發(fā)展提供科學的建議和對策。此外,本研究對我國中部其他省份的發(fā)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1.3國內外研究進展1.3.1國外研究進展相對于國內來說,在十九世紀中葉,西方學者就開始了對于人口分布的理論研究,并且在人口密度分布的研究過程中提出了影響至今的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理論思想,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數據模型。Clark的人口密度模型和Newling的人口密度多核心模型[1-2]。又如Getis提出了空間自相關分析法,用來分析人口密度空間分布的相關性[3]。澳大利亞統計學家Moran提出了全局莫蘭指數這一概念,它是在衡量空間相關性的一個重要指標[4]。隨著近現代西方基礎科學的發(fā)展,和理論研究的完善,地理學內部的學科分化也逐漸產生,產生了多種分支學科,人文地理學、地貌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等等,尤其是在與計算機科學被引入到了現代地理學的研究當中,誕生了地理數量方法和理論地理學,表現在人口地理學上則是人口系統模型、人口遷移模型和人口空間分布模型的出現,使得對于人口的分布及變化研究不再僅僅是主觀上的理解和判斷[5]。1.3.2國內研究進展隨著西方思想的傳入,我國近代地理學開始于20世紀初,而在人口方向上進行系統的研究相較于西方無疑是起步很晚的,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關于人口區(qū)域分布和演化的研究成果較多。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東部沿海城市和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使得這些地區(qū)的人口分布發(fā)生重大變化,這些顯著的變化也使得對于這些發(fā)達地區(qū)的人口研究較多,與之相比對于我國中西部地區(qū)的人口空間分布研究則少之又少[6]。人口作為人文地理學研究的重要要素之一,人口空間分布無疑成為重要的研究方向[7-8],在現代地理學的研究當中對于人口空間分布及其演變特征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9]。在地理學和現代信息科學的結合下,人口時空演變也是GIS的重要研究方向[10-12],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理學者將GIS應用到人口空間分布時空演變的分析研究中,并取得較多的研究成果。如楊成鳳等人利用空間統計的方法對四川省人口進行橫向和縱向的研究[13];吳連霞等人從經濟學的角度進行了對江蘇省、縣區(qū)劃空間的人口空間分布演變特征分析[14-15]。目前我國大部分有關人口時空分布的研究多是針對東部和沿海發(fā)達地區(qū),而從當前的發(fā)展狀況來說,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都需要人們更加關注中部和西部地區(qū)的發(fā)展狀況。1.4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1.4.1數據來源此次研究所采用的所有安徽省人口數據資料,都取自安徽省統計局官網的《安徽統計年鑒2009》、《安徽統計年鑒2011》、《安徽統計年鑒2013》、《安徽統計年鑒2015》、《安徽統計年鑒2017》、《安徽統計年鑒2019》以及安徽省統計局官網上發(fā)布的相關數據和知網查詢到的相關文獻資料,安徽省的行政區(qū)劃底圖數據來源于地理空間數據云。1.4.2研究方法(1)文獻研究法在確定研究課題后,利用檢索工具查找有關的文獻資料,并通過相關文獻的參考文獻選取一些有參考價值的資料進行閱覽,從不同角度思考并著重注意其中的研究方法部分,在積累和比較中選取合適的、可行的方法,借鑒部分文獻中的一些寫作思路,以此確定了研究的大致步驟和框架結構。(2)空間數據模型分析法在整理得到各市的人口密度數據后,利用ArcMap中的空間統計工具計算出人口空間全局Moran的相關指標數據,同時通過計算公式得到各市的人口密度相對變化率,最后對獲得的莫蘭指數的相關數據的分析,可以分析出安徽省人口空間聚集模式,而計算得出的各市的人口密度相對變化率則可以反映研究區(qū)人口的空間和時間密度分布以及十年來的變化特征。采用多種的數學模型對人口數據進行量化分析,不僅可以使得研究過程更加嚴謹,也使得最后獲得的數據結果更加科學、準確。(3)制圖分析法在ArcMap中,將研究區(qū)域的人口數據和研究區(qū)域的行政規(guī)劃矢量數據,通過計算、矢量數據處理、空間自相關分析等,利用ArcMap的數據處理功能和空間統計工具,制作研究區(qū)域的人口密度分布圖、人口重心變化圖,通過專題地圖直觀的研究區(qū)域內的人口分布狀況,再結合空間統計工具所獲得的數據分析研究區(qū)域的人口空間分布和演變特征。1.5技術路線確定選題確定選題資料收集、整理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了解相關研究進展人口空間分布演化驅動因素人口密度空間變化人口重心演化人口密度變化類型人口空間分布自相關分析基于GIS的安徽省人口分布空間演變分析總結研究結論圖1-1技術路線2.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2.1相關概念2.1.1人口重心重心這一概念源自物理學,而人口重心即人口在區(qū)域內的加權平均重心,人口重心所在的位置能夠反映出區(qū)域人口分布的均勻程度,從人口重心的分布和變化方向,可以研究出人口在空間內的分布狀況以及依靠人口重心的變化對未來人口分布的發(fā)展趨勢進行預測[16-17]。人口重心的計算公式為:QUOTE(1)其中各地級市的中心點的經緯度坐標為(xi,yi),以各市的總人口數pi為權重進行計算。2.1.2空間自相關全局空間自相關概括的是在一個大的空間范圍內空間的依賴程度,度量不同空間內的某種現象的空間關聯和空間差異。常用來推演研究地區(qū)中人口在空間上分布的集聚性存在與否,而這種集聚特性一般用莫蘭指數I來判斷,公式(2)即為全局空間自相關指數I的計算方法:(2)其中,;n表示地級市的個數;xi和xj則分別是屬性特征x在空間單元i和j即各市行政區(qū)內的觀測值;系數Wij是計算空間自相關性的權重。Moran指數I的取值范圍為-1到1,一般來說當I值越接近-1則意味著空間負相關性,I值越接近1說明著空間正相關性,I值等于0則意味著沒有空間關聯性。2.1.3人口密度相對變化率人口空間分布演化特征常用的說明指標就是人口密度相對變化率。本文把安徽省16個市作為研究的基本空間單位,依據2009~2019年的人口相關數據計算得出各市人口密度的相對變化率,然后便可將人口密度隨時空演變劃分成不同的類型[18]。公式(3)則是人口的密度相對變化率計算公式:QUOTE(3)在上式中,QUOTEFj表示的是j市的人口密度相對變化率;QUOTEQUOTEdj(2019)、QUOTEQUOTEdj(2009)指的是j市2019年、2009年的平均人口密度;D2019、D2009指的是安徽省2019年、2009年的平均人口密度。2.2理論基礎2.2.1人口空間分布人口空間分布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內,人口在空間內的分布格局以及存在形式。也可稱作人口空間結構,區(qū)域人口[19]。準確地說,人口的空間分布是指地理空間中人口遷移過程的演變,也包括地理空間中人口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或面的集中,分散和變化,這也是人口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方面。人口分布是人口發(fā)展過程中自然、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等多種要素綜合作用的產物。這些因素通過影響人口的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不斷塑造著人口分布的格局。3.安徽省人口空間分布演變特征分析3.1研究區(qū)概況安徽省簡稱“皖”處在我國東部,省會合肥,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qū),介于114°54'E~119°37'E和29°41'N~34°38'N之間,地處暖溫帶和亞熱帶過渡地帶,受季風控制冬季寒冷降水較少,夏季炎熱降水較多,四季分明。與安徽省相鄰的省份有江蘇、河南、湖北、浙江、江西、山東,總行政面積為14.01萬km2。截至2021年,下轄有16個地級市,50個縣、9個縣級市,45個市轄區(qū)。2009年安徽省常住人口為6131萬人 ,占全國人口總數約4.6%,2019年安徽省常住人口為6366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4.5%。安徽省地形多樣,平原、丘陵、山地、臺地等地形齊全且同類地形較為集中,可分成五個區(qū)域。其中淮河平原區(qū)包括沿淮及淮北地區(qū)占全省面積約26.6%,江淮臺地丘陵分布于安徽省中部地區(qū)約占全省面積的25%,皖西丘陵山地地區(qū)位于安徽省西部,與湖北、河南接壤為大別山主體約占全省面積的10%,沿江平原區(qū)位于長江中下游沿岸,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約占全省面積的18.4%,位于安徽省南部的皖南丘陵地區(qū),占全省面積的20%。多樣且集中的地形區(qū),使得省內的人口空間分布和經濟發(fā)展水平差異較大[20]。本文選取的是當前的安徽省行政區(qū)劃,考慮到變化較小所影響的人口不大,所以不考慮2009年至2019年內的行政區(qū)劃變動。圖3-1安徽省行政區(qū)劃圖3.2人口密度空間變化分析本文將從安徽省統計局內的統計年鑒中獲取的16個地級市的2009、2011、2013、2015、2017、2019年的常住人口數據進行整理后,將人口數據添加至利用ArcMap處理后的安徽省行政區(qū)劃圖中,再利用屬性列表中的計算功能,計算出各市的人口密度并繪制六個年份的安徽省人口密度分布圖。圖3-2、圖3-3、圖3-4、圖3-5、圖3-6、圖3-7分別是安徽省各地級市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的人口密度分布圖,表3-1是安徽省2009年至2019年的平均人口密度和密度極差表。通過對人口密度分布圖的觀察,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阜陽市是2009年安徽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市,平均人口密度為851人/km2,并且是全省唯一一個人口密度超過800人/km2的城市;黃山市的人口密度最小,為142人/km2,區(qū)域人口密度極差為709人/km2。到2019年阜陽市任然是安徽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市,雖然它的平均人口密度相較于2009年下降了6人/km2,降為845人/km2,在這十年里,人口密度增長最快的市是銅陵市,增長了303人/km2,平均人口密度為546人/km2,也是16個地級市里人口密度極差最大的城市。而10年內人口密度極差最小的是黃山市為7人/km2,同時黃山市一直是16個地級市中人口密度最小的,黃山市2019年的人口密度是十年中最高的為145人/km2,所以2019年的區(qū)域人口密度極差為700人/km2。在2009年至2019年這十年中,人口密度極差值超過200人/km2的城市有5個,分別是合肥市:271人/km2、淮南市:214人/km2、馬鞍山市:265人/km2、蕪湖市:246人/km2、銅陵市:303人/km2,這五個城市是安徽省十年內人口變化最大的城市。圖3-2安徽省2009年人口密度空間分布圖3-3安徽省2011年人口密度空間分布圖3-4安徽省2013年人口密度空間分布圖3-5安徽省2015年人口密度空間分布以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的安徽省市域人口密度進行對比分析,從各市的人口空間分布橫向比較來看,2009年至2019年蚌埠市是安徽省平均人口密度最大的,其次是淮北市和合肥市;黃山市、池州市平均人口密度較低,基本上都低于200人/km2;宣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一直低于250人/km2。所以結合安徽省這六年的人口空間分布圖來看,各市的平均人口密度呈現出由北向南遞減的趨勢,且中部、南部平均人口密度高,西部、南部平均人口密度低。這主要和省內的地形有關,皖西和皖南地區(qū)多是山地丘陵,擁有大別山、黃山等高大山脈,山谷深切、地形起伏適合聚居和進行農業(yè)生產的土地少,而皖北和東部地區(qū)多是平原地形,淮河長江沿岸地區(qū)地形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適合聚居;從縱向時間軸對比來看,合肥市、淮南市、馬鞍山市、蕪湖市、銅陵市這五個地級市人口密度逐年增加,并且增長幅度較大,而淮北市、蚌埠市等雖然人口密度逐年增長,但是增長速度緩慢幅度較小。更甚者六安市、安慶市的人口密度呈現緩慢負增長。圖3-6安徽省2017年人口密度空間分布圖3-7安徽省2019年人口密度空間分布通過表3-1可以觀察到,2009年至2019年安徽省各市的人口密度總體上呈增長趨勢,而從人口密度極差值可以看出,除了合肥、蕪湖等5個城市外,其他大部分城市的人口極差值都較小,其中滁州市、黃山市、宣城市、池州市的人口密度極差值都小于20人/km2。合肥市作為安徽省省會,位于安徽省幾何中心,具備政策優(yōu)勢,加之我國提出的中部崛起戰(zhàn)略,加速了合肥市的發(fā)展,致使越來越多的人口向合肥市聚集。而蕪湖市背靠南京、臨近長江,受到長三角都市圈的影響經濟發(fā)展迅速,馬鞍山市、銅陵市、淮南市則依靠自身的礦產資源和工業(yè)基礎逐漸發(fā)展起來。也正是經濟的發(fā)展,吸引了相對較多的人口流入,這也是這五個城市的人口密度極差值較大的原因,從側面也體現出,除了自然環(huán)境因素外,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也會對人口分布產生很大的影響。表3-1安徽省2009年~2019年各市平均人口密度和密度極差市(州)平均人口密度(人/km2)密度極差值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合肥市445657665681692716271淮北市75177278179581282877亳州市60658359160361762845宿州市57854855556657858234蚌埠市53953454155356757339阜陽市85177978980882884572淮南市412418422616626626214滁州市30629329630030431017六安市40437637931632032588馬鞍山市318540545559568583265蕪湖市381592597606613627246宣城市20920620821021221610銅陵市246243245529535546303池州市1711711721741751809安慶市41039039333734234873黃山市14213813814014114573.3人口重心演化分析本文以統計整理的安徽省16個地級市的人口數據,利用ArcGIS將安徽省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的人口數據以及安徽省行政區(qū)劃圖導入,并通過ArcToolbox中的“要素轉點”獲得各市區(qū)域重心坐標,在此基礎上利用“平均重心”獲得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的人口重心數據。表3-2是安徽省各地級市的經緯度和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的人口數據。地級市X(經度)Y(緯度)2009年人口(萬人)2011年人口(萬人)2013年人口(萬人)2015年人口(萬人)2017年人口(萬人)2019年人口(萬人)合肥市117.36°E31.77°N796.53752.08761.14778.95796.53818.90淮北市116.75°E33.73°N222.79211.54214.22217.88222.79227.00亳州市116.19°E33.44°N516.88488.01494.97504.69516.88526.30宿州市117.22°E33.86°N565.69536.61543.11554.12565.69570.00蚌埠市117.33°E33.11°N337.67317.63322.04329.14337.67341.20阜陽市115.71°E32.92°N809.26761.92771.61790.15809.26825.90淮南市116.77°E32.48°N348.70233.08235.65343.11348.70349.00滁州市118.11°E32.55°N407.62393.13396.18401.71407.62414.70六安市116.24°E31.67°N480.03563.56568.31474.12480.03487.30馬鞍山市118.37°E31.64°N230.16218.77220.80226.22230.16236.10蕪湖市118.14°E31.17°N369.62356.63359.56365.45369.62377.80宣城市118.85°E30.69°N261.38254.74256.31259.24261.38266.10銅陵市117.56°E30.88°N160.8073.1373.62159.22160.8164.10池州市117.37°E30.28°N144.93141.39142.23143.63144.93148.50安慶市116.64°E30.58°N464.29530.59534.47458.61464.29472.30黃山市118.07°E29.91°N138.44134.91135.58137.37138.44142.10表3-2安徽省各市幾何重心經緯度坐標和常住人口由圖3-8可知,根據重心計算模型得到安徽省的人口重心呈直線狀持續(xù)向西北方向移動,結合人口重心相關理論可知,安徽省北部地區(qū)的人口較為稠密。2009年到2011年這段時間內,人口重心偏移的距離較小,說明這一時期全省人口整體分布格局沒有出現較大波動。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安徽省大部分的人口都集中在偏北部地區(qū),在2019年常住人口總數超過400萬的地級市共有7個,其中亳州市、宿州市、阜陽市、六安市分布在安徽省北部,合肥市、滁州市、安慶市則分布在安徽省的中部地區(qū)。隨著2010年皖江城市帶建設,省會合肥以及蕪湖、馬鞍山、銅陵等為代表的沿江中心城市得到高速發(fā)展,并帶動周圍部分地區(qū),形成了經濟超前型區(qū)域?;茨稀⒒幢奔捌渲車貐^(qū)由于煤炭經濟衰退而由經濟超前型逐漸轉變?yōu)閰f調型[21]。雖然位于東部和南部的蕪湖市、馬鞍山市、銅陵市在2010年以來經濟得到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位于西部的淮南市、淮北市煤炭經濟衰落,但這并沒有改變安徽省人口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的趨勢。主要原因除了采掘業(yè)和輕工業(yè)對于人口的吸附性不強外,最主要的還是安徽省西北部地區(qū)的人口基數遠遠大于皖南地區(qū),所以在短期內這種人口重心向西北偏移的趨勢不會改變。圖3-8安徽省2009年~2019年人口重心分布圖3.4人口密度變化類型空間格局分析可以根據計算后得到的16個地級市的人口密度相對變化率的數值,將人口密度變化區(qū)分為4種不同的類型:當相對變化率大于1時,則為快速增加型;當相對變化率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一時,則為緩慢增加型;當相對變化率大于等于-1小于0時,則為緩慢降低型;當相對變化率小于-1時,則為快速降低型[22]。為更直觀的了解各地級市的人口密度變化程度,利用ArcMap制作人口密度變化類型分布圖,由圖3-9可知,淮北、亳州、蚌埠、淮南、合肥、馬鞍山、蕪湖、銅陵8個市人口密度變化類型為快速增加型,宿州市、滁州市、池州市、黃山市以及宣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變化為緩慢增加型,平均人口密度為快速降低型的有六安市和安慶市2個市,平均人口密度緩慢降低型的只有阜陽市1個市??傮w來看,安徽省大部分地區(qū)的人口密度變化類型都是增長的,只有安徽省西部的阜陽市、六安市和安慶市的人口密度變化類型是降低的。在過去的十年里,安徽省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地區(qū)主要集中在皖江城市帶,即合肥市、蕪湖市、銅陵市和馬鞍山市一帶,除了政策優(yōu)勢外,還靠近江蘇省會城市南京及其都市圈。而六安市、安慶市位于安徽西部山區(qū),經濟發(fā)展滯后主要以旅游服務業(yè)為主,阜陽市本身的人口基數大、人口密度大,隨著人們的生育觀念的轉變人口自然增長率降低,這也是阜陽市人口緩慢降低的原因之一。圖3-92009~2019年安徽省人口密度變化類型空間格局根據各個市的平均人口密度可以計算出每種人口密度變化類型的變化均值以及面積占安徽省的比例,結合表3-3可知,2009~2019年這10年來安徽省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的有8個市,人口密度增加均值為8.7人/km2,占安徽省面積的33.90%,表明安徽省約有三分之一的地區(qū)人口是在快速增加的;緩慢增加的有5個市,人口密度增加均值為0.32人/km2,占安徽省面積的38.53%,所以安徽省人口密度變化在增加的有13個市,占全省面積的72.43%,說明安徽省大部分地區(qū)的人口都是在增加的;緩慢降低的只有阜陽市,只有六安市和安慶市的人口密度變化類型是快速減少的,而這兩種人口密度變化類型僅占安徽省面積的27.57%。表3-32009~2019年安徽省各人口密度變化類型分析人口密度變化類型城市個數變化均值(人/km2)面積占比(%)快速增加88.733.90緩慢增加50.3238.53緩慢降低1-0.357.03快速降低2-4.1520.543.5人口空間分布演化自相關分析根據全局空間自相關的公式(公式2)計算全局Moran’sI(表3-4),可以看出安徽省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和2019年人口密度的Moran’sI值分別為0.6222、0.4049、0.4072、0.4014、0.4057、0.4022,均為正值,且Z值都大于檢測值1.96,表明安徽省各市人口密度分布存在正相關,也就是說人口密度偏高的市和周邊其余人口密度偏高的市在空間上集聚,而人口密度偏低的市多與周邊其他人口密度偏低的市在空間上集聚。但是從人口演化趨勢上看,2009~2019年這10年間,Moran’sI值和Z值總體上是趨向于變小的,表明人口空間分布集聚越來越弱化,集聚程度在降低,趨向于分散,其中2015年的Moran’sI值最低,表明在2015年安徽省的人口空間分布集聚程度最低,尤其是在2009年至2011年間Moran’sI值由0.6222減小至0.4049,表明在2009年至2011年間安徽省各市的集聚分散的空間演化程度最為明顯。因此,從全局來看,安徽省人口的集聚呈現類似屬性集聚和集聚逐漸分散的空間演化特點。年份Moran’sI預期值標準差Z值P值20090.6222-0.06670.0467123.18740.001420110.4049-0.06670.0493672.12260.337920130.4072-0.06670.0493722.13250.032920150.4014-0.06670.0493762.10640.351720170.4057-0.06670.0493702.12580.033520190.4022-0.06670.0493602.11060.0348表3-4安徽省2009年至2019年人口密度全局Moran’sI指數3.6人口空間分布演化驅動因素人口的空間分布演化受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意識形態(tài)和政府政策等諸多方面的影響。足的耕地資源為人口增殖提供了必備物質基礎,加之土地承載力高,因而人口規(guī)模龐大;另一方面,由于耕地規(guī)模巨大,經濟中第一產業(yè)比重大,高附加值產業(yè)不足,因而上自然地理環(huán)境是決定人口空間分布的前提條件。安徽地跨長江、淮河,平原、山地、丘陵等多種地貌交錯存在,耕地資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礦產資源集中在兩淮(淮南、淮北)、沿江的銅陵、馬鞍山等地,特定自然條件是形成人口與經濟分布格局差異性的物質基礎。一方面,中北部充述地區(qū)以人口超前型為主。礦產資源開發(fā)利用能創(chuàng)造比農業(yè)更高的經濟效益,銅陵、馬鞍山等沿江經濟超前型區(qū)域以及經濟超前或協調的淮南、淮北等礦業(yè)城市均與礦產開發(fā)相關。皖南地區(qū)多山地,盡管其經濟發(fā)展不及沿江及省會地區(qū),但其人口基數低,因而多數區(qū)域屬于人口-經濟協調型。安徽省東部和東南部沿江地區(qū)毗鄰我國綜合經濟實力最強地區(qū)之一的長三角腹地。受其經濟輻射和產業(yè)轉移驅動,經濟發(fā)展迅速,為東部蕪湖、馬鞍山及其下轄縣形成經濟高度集中型區(qū)域打下良好基礎。同時,東部地區(qū)擁有京滬、阜淮—淮南—宣杭、滬漢蓉等國家干線鐵路,合肥、蕪湖、蚌埠均為重要的交通樞紐,且沿江地區(qū)水運交通發(fā)達,這些均為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省會合肥市是全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產業(yè)布局集中,其中心城市輻射作用推動了周邊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促進了人口流動。但受長空間距離和自身輻射作用強度限制,其對省內北、南部等距離較遠區(qū)域帶動作用有限。十一五規(guī)劃期間,隨著2010年皖江城市帶建設,省會合肥以及蕪湖、馬鞍山、銅陵等為代表的沿江中心城市得到高速發(fā)展,并帶動周圍部分地區(qū),形成了經濟超前型區(qū)域?;茨?、淮北及其周圍地區(qū)由于煤炭經濟衰退而由經濟超前型逐漸轉變?yōu)閰f調型。然而,無論是皖江城市帶經濟發(fā)展還是以煤炭產業(yè)為核心的淮南、淮北,均未能有效帶動人口集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第二產業(yè)是與安徽省經濟發(fā)展關聯最為密切的部門。4.研究結論與不足4.1研究結論本文基于安徽省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的人口數據,在ArcMap的支持下,分析了近10年來安徽省人口密度的空間格局,人口重心的演變和人口集中指數。研究結論有以下幾點:(1)安徽省人口南北分布不均衡,人口密度較大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北部和中部地區(qū),人口密度較小的城市分布在安徽省南部。人口密度分布最高的城市是阜陽市,但10年間人口密度增長最快的是銅陵市;(2)安徽省人口重心主要分布在合肥市西北部,并且一直在向西北方向偏移;(3)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的Moran指數均為正值且總體上10年間是減小的,表示安徽省人口總體上存在明顯正相關的空間聚集模式,但是這種集聚目前正呈現逐漸分散的趨勢。4.2研究不足由于安徽省面積較大,全省縣級行政區(qū)數量較多,數據不便整理計算,所以只得以16個地級市一級的行政區(qū)作為本文的基本研究單元,但是相較于縣一級的行政單元來說,以市為研究的基本單元不具有普遍性,也不能很好的反應全省的人口空間分布的具體詳情。本文選取了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6個年份的人口相關數據和其他資料來研究分析,將其研究結果概括為安徽省近10年的人口空間演化特征,在時間尺度上來講,雖然地區(qū)人口分布在一年內無特殊狀況不會有特別大的變化,但研究數據及結果仍然缺乏相對的概括性和精確性。5.參考文獻[1]ClarkC.Urbanpopulationdensities[J].JournaloftheRoyalStatisticalSociety,SeriesA(General),1951,11(4):490-496.[2]NewlingB.Thespatialvariationofurbanpopulationdensities[J].GeographicalReview,1967,59(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同行競爭協議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企業(yè)自駕游租車合同二零二五年度專用3篇
- 2025版建筑起重機械租賃價格體系構建及質量控制合同3篇
- 2025年度個人土地承包權流轉保證金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全球及中國高效微??諝膺^濾器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2025-2030全球陽極氧化再生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4年拉絲工職業(yè)技能競賽理論考試題庫(含答案)
- 2025年度個人租賃房屋租賃合同租賃物損壞賠償條款
- 二零二五年度車庫使用權抵押貸款合同4篇
- 2025年度個人旅游保險代理合同6篇
- 2024年安全教育培訓試題附完整答案(奪冠系列)
- 神農架研學課程設計
- 文化資本與民族認同建構-洞察分析
- 2025新譯林版英語七年級下單詞默寫表
- 【超星學習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南開大學)爾雅章節(jié)測試網課答案
- 《錫膏培訓教材》課件
- 斷絕父子關系協議書
- 福建省公路水運工程試驗檢測費用參考指標
- 2024年中國工業(yè)涂料行業(yè)發(fā)展現狀、市場前景、投資方向分析報告(智研咨詢發(fā)布)
- 自然科學基礎(小學教育專業(yè))全套教學課件
- 《工程勘察資質分級標準和工程設計資質分級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