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05講教材文言文復習《諫逐客書》《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目錄01模擬基礎練02重難創(chuàng)新練03真題實戰(zhàn)練一.課內(nèi)選擇題1.對下列各句中對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能克終者蓋寡
克:克服 B.雖董之以嚴刑
董:督責C.則思謙沖以自牧
沖:沖動 D.簡能而任之
簡:簡化2.下列各項中,劃線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A.將崇極天之峻今日之事何如B.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其皆出于此乎C.源不深而望流之遠吾嘗終日而思矣D.臣雖下愚,知其不可雖董之以嚴刑3.下列各句中,畫橫線詞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A.故略上報B.于反復不宜鹵莽C.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D.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4.下列各組句子中,畫橫線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組是()A.臣聞求木之長者永保無疆之休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必竭誠以待下C.臣雖下愚,知其不可雖董之以嚴刑D.根不固而求木之長而況于明哲乎5.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之”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①臣聞求木之長者②源不深而望流之遠③人君當神器之重④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6.下列“安”的意義與用法,與所給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A.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諫太宗十思疏》)B.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將伐顓臾》)C.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zhàn)》)D.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7.下列對文中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A.太宗:是中國古代帝王常見的廟號。從漢朝開始,王朝開國皇帝的廟號通常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廟號常常為“太宗”。B.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人,本應寫作“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而寫作“人”。C.垂拱:垂衣拱手,古時比喻統(tǒng)治者在治理天下時,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貶斥帝王庸碌無為。D.三驅(qū):據(jù)說古代圣賢之君在打獵布網(wǎng)時只設三面而有意網(wǎng)開一面,從而體現(xiàn)圣人的“好生之仁”。8.讀課文《諫太宗十思疏》,下列對“十思”理解不當?shù)囊豁検牵ǎ〢.作者提出,作為帝王,在他計劃營造宮殿時,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以盡可能減輕百姓負擔,使他們安居樂業(yè)。B.帝王擔負著治理天下的重任,當他產(chǎn)生驕傲自滿時,就應想到自己要像江海那樣寬廣低下,有能容納百川的胸懷。C.帝王擔心自己偏信讒言邪說,就要想到首先端正自身以便除去邪惡,將要施恩獎賞人時,要警惕不因自己的偏愛而賞錯。D.帝王喜歡到郊外去打獵,就要想到最多只能去三次。9.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竊:私下B.冀君實或見恕也冀:希望C.重念蒙君實視遇厚視遇:看待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特:特別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eq\b\lc\{(\a\vs4\al\co1(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B.eq\b\lc\{(\a\vs4\al\co1(虧無為之大道哉,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C.eq\b\lc\{(\a\vs4\al\co1(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山巒為晴雪所洗))D.eq\b\lc\{(\a\vs4\al\co1(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1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A.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B.人習于茍且非一日C.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D.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12.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A.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C.傲物則骨肉為行路D.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13.下列各句的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 B.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得復見將軍于此 D.所操之術多異故也1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必固其根本根本:樹根B.人君當神器之重
當:主持,掌管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大D.雖董之以嚴刑
董:懂得15.下列句子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雖董之以嚴刑A.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B.振之以威怒C.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16.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B.辟邪說,難壬人C.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D.不復一一自辨17.下列各句的句式,與例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A.以其無禮于晉 B.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C.既而得其尸于井 D.月出于東山之上18.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歸類正確一項是(
)①廊腰縵回
②朝歌夜弦
③四海一④興利除弊⑤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⑥可憐焦土
⑦輦來于秦A.①②/⑤⑥⑦/③/④ B.①⑦/②⑤⑥/③/④C.①②⑦/③/④/⑤⑥ D.①②⑦/③/④⑤⑥19.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牧:統(tǒng)治B.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壅:堵塞C.永保無疆之休
休:喜慶,福祿D.能克終者蓋寡
克:能夠20.對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斷,錯誤的一項是()A.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省略句)B.雖董之以嚴刑
(賓語前置句)C.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
(省略句)D.震之以威怒
(狀語后置句)21.下列文學常識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魏征,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以敢諫善諫著稱。輔佐唐太宗一度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局面,著有《貞觀政要》一書。B.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以主持變法知名?!洞鹚抉R諫議書》是王安石寫給司馬光的回信,逐一反駁對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動變法的決心。C.太宗:是中國古代帝王常見的廟號。從漢朝開始,王朝開國皇帝的廟號通常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廟號常常為“太宗”。D.三驅(qū):據(jù)說古代圣賢之君在打獵布網(wǎng)時只設三面而有意網(wǎng)開一面,從而體現(xiàn)圣人的“好生之仁”。22.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來作為一種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員向帝王進言,以便使下情上達的進諫奏文。如賈誼的《論積貯疏》、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等。B.書,即信函。如手書、家書等。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文學功能多種多樣:可以抒情,如林覺民的《與妻書》、李斯的《諫逐客書》,也可以寫景,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C.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zhì)。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cè)重于寫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曹植的《洛神賦》等。D.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于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jīng)史之言,正其謬誤?!比纭读鶉摗贰ⅰ哆^秦論》等。參考答案1.B【解析】A:克:能夠;C:沖:謙虛;D:簡:選拔2.A【解析】A析:A項,之:的,助詞。B項,代詞,它的/表揣測語氣,大概。C項,連詞,表轉(zhuǎn)折,卻/連詞,表修飾。D項,連詞,雖然/連詞,即使。3.D【解析】A項,古義:寫回信。B項,古義:書信往來。C項,古義:不同尋常。D項,生事:古義、今義都指制造事端。4.B【解析】此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的基本能力。A項,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B項均為目的連詞,來。C項,連詞,雖然/連詞,即使。D項,連詞,表轉(zhuǎn)折,卻/連詞,表遞進,更。故答案為:B5.D【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理解文言虛詞的基本能力。①、②助詞,無義;③助詞,的;④它,代“天下”。故答案為:D6.D【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句中的含義的能力。A.形容詞,安定,太平。B.形容詞,安穩(wěn),安定。C.動詞,奉養(yǎng)。D.疑問副詞,怎么?7.C垂拱:垂衣拱手(不親自處理政務)。古時多指統(tǒng)治者以順其自然的方式統(tǒng)治天下。8.D【解析】【分析】對“三驅(qū)”理解不當。9.D【解析】D項,特:僅,只是。10.A解析:A項,“因”都是“因為”的意思。B項,表疑問;表反問。C項,“所”字結(jié)構(gòu);與“為”連用,被。D項,連詞,那么;動詞,是。11.D解析:A項,罷了;B項,得過且過,沒有長遠打算;C項,不正確的言論;D項,古義指書信往返,今義是重復的意思。12.C解析:A項,“根本”古義為樹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今義為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B項,“縱情”古義為放縱情感;今義為盡情。C項,“骨肉”古今都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D項,“聰明”古義是兩個詞,靈敏,明亮;今義指智力發(fā)達,記憶和理解能力強。。13.D【解析】A.“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譯為:我卻認為接受皇上的命令。此句為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介詞“以”“于”“乎”“自”等后面帶上賓語,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短語?!叭酥鳌笔琴e語,“于”是介詞;B.“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譯為:議訂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坝凇笔墙樵~,“朝廷”是賓語。所以此句是介賓后置句;C.“得復見將軍于此”譯為:能夠在這里再見到將軍。它把地點狀語放到句末,“于”是介詞,“此”是賓語,所以此句是介賓后置句;D.“所操之術多異故也”譯為:所持的政治主張在許多方面不同的緣故啊。是陳述句。14.D【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這是針對文言實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設題,然后根據(jù)詞語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確定義項。因為四個選項只有一個不對,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進行排除。D項,“董”,應譯作“監(jiān)督”。15.B【詳解】本題考查判斷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此類題型考查形式主要有顯性和隱性兩種。顯性就是以選擇題形式判斷句式的不同,隱性是將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譯中綜合考查。備考時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復習要重點掌握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和省略句。二是對各類句式的基本知識與判斷標準要理解、熟記,以便解題時進行知識遷移。本題中,例句“雖董之以嚴刑”是狀語后置句,“以嚴刑”狀語后置。譯為:雖然(可以)用嚴酷的刑罰監(jiān)督(人們)。A項,省略句。省略了主語。譯為:做國君的人,如果害怕自滿自大,就要想想江海里的水都是居于下面,由成百上千的川流匯聚而成。B項,狀語后置句?!耙酝睜钫Z后置。譯為:用聲威震懾他們。D.判斷句。“……者也”表判斷,譯為:這也(就是通過)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16.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無”通“毋”,不要。B.句意:抨擊荒謬言論,責難奸佞小人。沒有通假字。C.“振”通“震”,威嚇。D.“辨”通“辯”,辯解。17.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類型,其中倒裝句又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參考類型仔細核對,就能得出答案。例句“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譯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臣民)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nèi)心里卻不服氣。是狀語后置句;A項,狀語后置,句中“于”作介詞,與“晉”組成介賓短語,“于晉”作狀語修飾“無禮”。在古文中,狀語放在謂語的后面,翻譯時要把順序調(diào)整過來。以是因為的意思,連詞;其指鄭國,是主語;晉指晉國,賓語;于……無禮(介詞加動詞),對……沒有禮貌,謂語;B項,兩個之都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本來的句式是:不知句讀不解惑,譯文:“不懂得斷句,不明白疑難問題……”句中的“句讀”,“惑”都是要強調(diào)的賓語,動詞是“知”、“解”、“句讀”、“惑”前置到動詞前面,“之”是標志?!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讀,不解惑”;C項,狀語后置,“既而得其尸于井”調(diào)整順序為“既而于井得其尸”,其中,“于井”做謂語動詞“得”的狀語,來表明“得”的地點。翻譯過來是“然后從井中得到他的尸體”;D項,狀語后置,或者叫做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其中,“于東山之上”做謂語動詞“出”的狀語,來表明“出”的地點?,F(xiàn)代漢語規(guī)定“謂前為狀謂后補”,根據(jù)這個規(guī)則,“月出于東山之上”應該是“月于東山之上出”,翻譯過來是“月亮從東邊的山上升起來”。18.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①腰:名詞作狀語,好像人的腰部;②歌,名詞作動詞,唱歌;③一:數(shù)詞作動詞,統(tǒng)一;④利:形容詞作名詞,有利的事情;⑤事:名詞作動詞,做;⑥焦土:名詞作動詞,化作焦土,變成焦土;⑦輦:名詞作狀語,乘坐輦車。①⑦名詞作狀語;②⑤⑥名詞作動詞;③數(shù)詞作動詞;④形容詞作名詞。19.A【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詞語含義能力。文言文詞語含義的理解,一定要結(jié)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詞語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體語境進行。本題要求選出“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A項,“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的意思是“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并加強自我修養(yǎng)”,所以“牧”的意思是“養(yǎng),修養(yǎng),約束”。20.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根據(jù)特殊句式的特點來分析句子中存在什么特殊句式,再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判斷正誤。A項,“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語“統(tǒng)治者”。B項,“雖董之以嚴刑”是狀語后置句,“以”為標志,“以嚴刑”是后置狀語。C項,“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是省略句,省略了代詞,“以(之)為”,“之”指“三驅(qū)”。D項,“震之以威怒”是狀語后置句。“以”為標志,“以威怒”是后置狀語。二、文言文閱讀(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材料一: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且復出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毒既作,離叛亦興。朕每思此,不敢縱逸?!敝G議大夫魏征對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未聞身治而國亂者?!必懹^二年,太宗問魏征曰:“何謂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昔堯舜之理,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是以圣無不照,故共工之徒,不能塞也,不能惑也。秦二世則隱藏其身,捐隔疏賤而偏信趙高,及天下潰叛,不得聞也。隋煬帝偏信虞世基,而諸賊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聽,則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碧谏跎破溲?。唐貞觀,太宗以英武之資,能用賢良之士,時若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王珪諸人,布列左右,得用賢納諫之美名。君臣相得益彰,以成“貞觀之治”。(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有刪改)材料二:太宗即位,拜魏征諫議大夫。左右有毀征阿黨親戚者,帝使溫彥博按訊非是然俾彥博讓征征見帝,頓首曰:“愿陛下俾臣為良臣,毋俾臣為忠臣?!钡墼唬骸爸摇⒘籍惡??”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龍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顯其德,君臣共治、國以富強;忠臣,己嬰禍誅,君陷昏惡,喪國夷家,只取空名。此其異也?!钡墼唬骸吧啤!必懹^三年,以秘書監(jiān)參豫朝政。尚書省滯訟不決者,詔征平治。征按循法度,人人悅服,進左光祿大夫。多病,辭職,帝不肯。十七年,疾甚。征家初無正寢,帝命輟小殿材為營構(gòu),五日畢。帝親見問疾,屏左右,語終日乃還。(節(jié)選自《新唐書·魏征傳》,有刪改)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帝使A溫彥博B按訊C非是D然俾彥博E讓征F征見G帝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所以,表原因。與《諫逐客書》中“所以飾后宮”的“所以”意思相同。B.明,使動用法。與《諫太宗十思疏》中“何必勞神苦思”的“苦”用法相同。C.“以英武之資”的“以”與《六國論》中“不賂者以賂者喪”的“以”意思不同。D.見,見面、探望。與《答司馬諫議書》中“冀君實或見恕”的“見”意思不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太宗善于通過反思來警誡自己,他認為能夠傷到自身的不是身外的東西,都是因為“嗜欲”而造成了災禍。B.魏征指出古代圣明的君主治國從對自我的嚴格要求開始,進而推及外物,自身治理好了,國家就不會發(fā)生動亂。C.魏征有出色的政治才能,他處理尚書省久拖不決的案件,雖不熟悉法律條文,但盡力遵照法規(guī)判決,眾人心悅誠服。D.魏征因多病提出辭職,太宗不答應;魏征病重,太宗為其修建正屋,并親自前去探望、詢問病情,可見君臣情感深厚。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是故人君兼聽,則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2)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5.魏征選擇作“良臣”,他是如何按“良臣”的要求行事的?請結(jié)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敬鸢浮?.CDF2.A3.C4.(1)因此君主(只有)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使大臣不能蒙蔽君主,下面的情況就一定能向上通達。(2)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敵人)積久而成的威勢脅迫啊。5.①直言進諫,得到了太宗的肯定;②依法斷案,使眾人心悅試服;③與太宗默契配合,使各自的能力更好地彰顯出來,成就了“貞觀之治”?!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太宗派遣溫彥博去審問此事,結(jié)果不是這樣,然而還是讓溫彥博去責備魏征。魏征進見太宗?!暗凼箿貜┎┌从崱敝校皽貜┎奔仁恰笆埂钡馁e語,又是“按訊”的主語,為兼語,中間不能斷開,其后C處斷開;“非是”為動賓結(jié)構(gòu),“然”表轉(zhuǎn)折,一般居于句首,D處斷開;第一個“征”作賓語,第二個“征”作主語,中間F處斷開。故選CDF。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錯誤?!八燥椇髮m”的“所以”表憑借,用來………的。句意:君主賢明的原因。/用來裝飾后宮。B.正確。句意:使四目明亮(廣開視聽)。/何必自己耗費精神、苦苦思索。C.正確。憑借;因為。句意:唐太宗憑借自己英明勇武的能力。/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D.正確?!凹骄龑嵒蛞娝 钡摹耙姟币馑际恰拔摇薄>湟猓禾谟H自去見他并詢問病情。/希望您或許能夠?qū)捤∥摇9蔬xA。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雖不熟悉法律條文”無中生有,由原文“尚書省滯訟不決者,詔征平治。征按循法度,人人悅服,進左光祿大夫”可知,“雖不熟悉法律條文”于文無據(jù)。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故”,因此;“壅蔽”,堵塞蒙蔽,譯為“蒙蔽”亦可;“上”,向上。(2)“為”,治理;“為……所”,被;積威,積久而成的威勢。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①由原文“征曰:‘……是故人君兼聽,則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谏跎破溲浴笨芍?,直言進諫,得到了太宗的肯定;②由原文“征按循法度,人人悅服”可知,依法斷案,使眾人心悅試服;③由原文“君臣相得益彰,以成‘貞觀之治’”可知,與太宗默契配合,使各自的能力更好地彰顯出來,成就了“貞觀之治”。參考譯文:材料一: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作君主的法則,必須首先讓百姓存活。如果以損害百姓的利益來奉養(yǎng)自身,那就好比是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填飽肚子,肚子是填飽了,人也就死了。我時常在想,能夠傷到自身的并不是身外的東西,而都是由于自己追求貪欲才造成災禍。假如總是喜歡貪戀美味,沉溺于聲色,欲望越多,害處就會越大,既耽誤政事又擾害百姓。假如再說出一些不合乎事理的話來,就會使人心更加渙散,怨言四起,眾叛親離。每當我想到這些,就不敢放縱取樂貪圖安逸?!敝G議大夫魏征說:“古代賢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從自身入手,才能遠而推及一切事物。從未聽說將自身治理好而國家會發(fā)生動亂的?!必懹^二年,太宗皇帝問魏征:“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征回答道:“君主賢明的原因,在于能夠兼聽各方面的意見;君主昏聵的原因,在于偏聽偏信。過去堯舜治理天下,廣開四方門路招才納賢,使四目明亮(廣開視聽),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了解各方面的情況。因此賢明的君主能夠知曉所有的事情,所以像共工這樣的人不能蒙蔽,迷惑他們。秦二世卻深居宮中,隔絕賢能的臣子,疏遠百姓,只偏信趙高,直到天下大亂、百姓叛離,他還沒聽說。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馬攻掠城邑時,他還不知道。因此君主(只有)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使大臣不能蒙蔽君主,下面的情況就一定能向上通達?!碧诤苜澷p他的這番話。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憑借自己英明勇武的能力,任用賢能優(yōu)良的人才,當時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王珪等人,他們圍繞在他的身邊,唐太宗得到善于任用賢能之人、善于納諫的美名。君臣彼此相互配合,使各自的能力更好地彰顯出來,最終成就了“貞觀之治”。材料二:太宗登基后,拜魏征為諫議大夫。身邊近臣有人詆毀魏征偏袒親戚朋友,太宗派遣溫彥博去審問此事,結(jié)果不是這樣,然而還是讓溫彥博去責備魏征。魏征進見太宗,魏征叩頭說:“愿陛下讓臣做良臣,不要讓臣做忠臣?!碧谡f:“忠臣、良臣有差別嗎?”魏征說:“稷、契、咎陶是良臣,龍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彰顯美好的德行,君臣共同治理天下,國家因此富庶強大;忠貞的臣子,自己災禍纏身被殺,使君主陷于昏暴,國破家亡,僅取得空的名聲。這就是兩者的區(qū)別?!碧谡f:“好?!必懹^三年,魏征以秘書監(jiān)身份參預朝政。當時尚書省有些久拖不決的案件,下詔讓魏征審理。魏征遵循法度,人人都心悅誠服,進封左光祿大夫。因多病提出辭職,太宗不答應。貞觀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里原無正廳(正屋),太宗命令停建小殿,用其材料為之營構(gòu),僅用五天完工。太宗親自去見他并詢問病情。屏退左右,交談終日才回宮中。(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1)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取材于魏征《諫太宗十思疏》)(2)夫圣人之于天下,所恃以為牢固不拔者,在乎天下之民可與為善,而不可與為惡也。昔者三代之民,見危而授命,見利而不忘義,此非必有爵賞勸乎其前,而刑罰驅(qū)乎其后也,其心安于為善,而忸怩于不義,是故有所不為。及至秦漢之際,其民見利而忘義,見危而不能授命,法禁之所不及,則巧偽變詐無所不為,疾視其長上而幸其災,因之以水旱,加之以盜賊,則天下蕩然無復天子之民矣。世之儒者常有言曰:“三代之時,其所以教民之具,甚詳且密也。及至后世,教化之道衰,而盡廢其具,是以若此無恥也?!背加抟詾槿舸苏撸撕霉哦鵁o術,知有教化而不知名實之所存者也。昔武王既克商,散財發(fā)粟,使天下知其不貪;禮下賢俊,使天下知其不驕;封先圣之后,使天下知其仁;誅飛廉、惡來,使天下知其義。如此,則其教化天下之實固已立矣。天下聳然,皆有忠信廉恥之心,然后文之以禮樂,教之以學校,觀之以射鄉(xiāng),而謹之以冠昏喪祭,民是以目擊而心諭,安行而自得也。及至秦漢之世,專用法吏以督責其民,如此而欲望其遷善遠罪,不亦難乎?欲民之知信,則莫若務實其言;欲民之知義,則莫若務去其貪。夫所貴乎縣官之尊者,為其恃于四海之富,而不爭于錐刀之末也。其與民也優(yōu),其取利也緩。古之設官者,求以裕民,今之設官者,求以勝之。求利太廣,而用法太密,故民日趨于貪。臣愚以為難行之言,當有所必行,而可取之利,當有所不取,以教民信而示之義。(取材于蘇軾《崇教化》)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君當神器之重
當:掌握 B.永保無疆之休
休:休養(yǎng)C.承天景命
景:大 D.莫不殷憂而道著
殷:深7.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所恃以為牢固不拔者
拔:動搖 B.此非必有爵賞勸乎其前
勸:獎勵C.天下聳然
聳:驚恐 D.民是以目擊而心諭
諭:明白8.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臣聞求木之長者
欲民之知信B.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疾視其長上而幸其災C.必竭誠以待下
然后文之以禮樂D.其可忽乎
其與民也優(yōu)9.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竭盡誠心那么胡越之人也將同心同德,傲視別人那么至親骨肉也會成為不相干的路人B.因之以水旱,加之以盜賊水旱災害接續(xù)來襲,盜賊作亂施以侵害C.如此而欲望其遷善遠罪,不亦難乎像這樣卻想要他們提拔良善疏遠奸邪,不也很困難嗎D.今之設官者,求以勝之如今設置官吏,是為了駕馭百姓10.魏征《諫太宗十思疏》和蘇軾《崇教化》中為政治國的主張有哪些相同之處?請簡要概括。11.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①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②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政》)③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埃ā栋藘r》)④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闭堃?。曰:“無倦。”(《子路》)(1)依據(jù)以上材料,簡要概括孔子為政治國的主張。(2)孔子這些為政治國的主張在蘇軾《崇教化》中有所體現(xiàn)。請任選其中兩點,簡要分析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是如何體現(xiàn)的?!敬鸢浮?.B7.C8.A9.C10.①君主要修身以治國。②要重視百姓,以民為本。11.(1)①以德治國。②以禮治國。③用德的標準選用人才。④君主要率先垂范,不應懈怠。(2)示例:①武王攻滅商朝后,分發(fā)財物糧食給百姓,禮遇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向天下彰顯其不貪婪、不驕縱、講仁義的德行,從而教化百姓,體現(xiàn)了君主要率先垂范。②武王進封先世圣人的后代,誅殺飛廉和惡來等不義之人,體現(xiàn)了用德的標準選用人才?!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在文中含義的能力。A.句意:國君掌握帝位的重權。B.“休”,喜慶,福祿。句意:永保永無止境的喜慶、福祿。C.句意: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D.句意:無不是在深深的憂慮中就治道顯著。故選B。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在文中含義的能力。A.句意:所依靠的、認為牢固不可動搖的。B.句意:這并不是因為他們的面前一定有爵祿賞賜的獎勵。C.“聳”,敬畏。句意:百姓滿懷敬畏。D.句意:因此百姓可以親眼目睹,心領神會。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之,都是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想要讓百姓懂得誠信。B.而,連詞,表轉(zhuǎn)折關系/連詞,表并列關系。句意:阻塞水的源頭卻希望水流得長遠一樣。/瞋目怒視自己的官長,期待他們遭遇不幸。C.以,連詞,去/介詞,用。句意:必須竭盡誠意去對待臣下。/(周武王)再用禮樂陶冶百姓。D.其,語氣詞,表反問,難道/代詞,他。句意:難道(這樣)可以忽視不理嗎?/他對待百姓優(yōu)厚。故選A。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遷”不是“提拔”,而是指“趨向”;“遠”指遠離;“罪”是罪惡。句意:像這樣卻想要百姓趨向良善、遠離罪惡,不也很困難嗎?故選C。1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關內(nèi)容的能力。①魏征《諫太宗十思疏》中提到“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強調(diào)積累德義是國家安定的基礎;蘇軾在《崇教化》中也指出“在乎天下之民可與為善,而不可與為惡也”,強調(diào)教化民眾向善的重要性。兩篇文章都強調(diào)了道德教化對于治理國家的重要性。②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提到“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強調(diào)要關注民生,避免民怨積累;蘇軾在《崇教化》中也直接指出“古之設官者,求以裕民”,強調(diào)官員應致力于使民眾富裕,而不是與民爭利。這都體現(xiàn)了兩人對于民生問題的重視和關注,重視百姓,以民為本。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⑴結(jié)合①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可知,孔子主張以德來治理國家。結(jié)合③句“君使臣以禮”可知,孔子主張以禮來治理國家。結(jié)合②句“舉直錯諸枉,則民服”可知,孔子主張要以“德行”為標準來選拔人才,把正直無私的高尚品德之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才會服從。結(jié)合③句“先之勞之”“無倦”可知,孔子主張為政者要應該身先士卒,勤于政務不懈怠。⑵結(jié)合“昔武王既克商,散財發(fā)粟,使天下知其不貪;禮下賢俊,使天下知其不驕”可知,周武王攻滅商朝后,給百姓分發(fā)糧食,還以禮相待那些賢才俊士,是一個不貪、不驕傲的君主,以身作則,給百姓樹立好榜樣,做到了孔子所說的“先之勞之”的率先垂范的政治主張。結(jié)合“封先圣之后,使天下知其仁;誅飛廉、惡來,使天下知其義”可知,周武王對于賢能之士予以任用,對品德敗壞之人予以處理,可見其用德的標準選拔人才,做到了孔子所主張的“舉直錯諸枉”。參考譯文:⑴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wěn)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長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要使國家穩(wěn)定,一定要積聚它的民心。源頭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長,根不穩(wěn)固卻要求樹木長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卻想國家安定,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像陛下這樣)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帝位的重權,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應該)推崇皇權的高峻,永保永無止境的喜慶、福祿,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節(jié)儉,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就像砍伐樹木的根卻要求樹木茂盛,阻塞水的源頭卻希望水流得長遠一樣??!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無不是在深深的憂慮中就治道顯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而能夠堅持到底的卻很少。難道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難了嗎?當初創(chuàng)業(yè)時,能力綽綽有余;現(xiàn)在守衛(wèi)天下卻力量不足,這是為什么呢?大凡在深重憂患當中必須竭盡誠意對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縱自己傲慢地對待一切人。竭盡誠意就能使吳和越這樣敵對國家也能結(jié)成一體,傲慢對人就是骨肉親屬也能行同陌路。雖然可以用嚴刑來監(jiān)督他們,用聲威震懾他們,但是結(jié)果大家只圖茍且免除罪罰,卻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順而不是內(nèi)心里悅服。怨恨不在有多大,值得尊敬的是人民;人民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tǒng)治,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用腐朽的韁繩駕馭飛奔的馬車,難道(這樣)可以忽視不理嗎?
(取材于魏征《諫太宗十思疏》)⑵圣人在治理天下時,所依靠的、認為牢固不可動搖的,在于應使天下百姓行善,不應使他們作惡。過去夏、商、周三代的百姓,遇到危急時能獻出自己的生命,面對私利時能不忘道義,這并不是因為他們的面前一定有爵祿賞賜的獎勵,他們的身后一定有刑罰的逼迫,(而是因為)他們的內(nèi)心會對行善感到安定坦然,會對做不合乎道義之事感到羞愧,因此有些事情(他們)是不會去做的。等到秦漢之時,百姓面對私利忘卻了道義,遇到危急不能獻出生命,在刑法與禁令未能觸及的領域,虛偽不實、巧變詭詐的事情就沒有什么做不出來的,瞋目怒視自己的官長,期待他們遭遇不幸,水旱災害接續(xù)來襲,盜賊作亂施以侵害,那么世間效忠于君主的百姓便消失盡凈了。世上的儒生常說:“三代之時,用來教化百姓的道德是非常詳細、周密的。等到后世時,教化的大道衰頹,道德盡遭廢止,因此百姓就像這樣不知羞恥?!蔽艺J為像這樣的人,都是喜好古代的事物卻沒有策略,只知道有教化這件事,卻不懂得其名和實的區(qū)別。當初周武王攻滅商朝后,分發(fā)財物糧食給百姓,使天下明白他并不貪婪;禮遇有才德的人,使天下明白他并不驕縱;進封先世圣人的后代,使天下明白他的仁德;誅殺飛廉和惡來,使天下明白他的道義。這樣,周武王教化百姓的事實就已經(jīng)確立了。百姓滿懷敬畏,都有忠誠信實、廉潔知恥之心,(周武王)再用禮樂陶冶百姓,用學校教化百姓,用射鄉(xiāng)禮儀給百姓示范,用冠婚喪葬禮使百姓恭敬,因此百姓可以親眼目睹,心領神會,行事從容自得。等到秦漢時,君主只用司法官吏來督查責罰百姓,像這樣卻想要百姓趨向良善、遠離罪惡,不也很困難嗎?想要讓百姓懂得誠信,就不如自己言行一致;想要讓百姓懂得道義,就不如自己摒棄貪念。尊貴的君主所看重的,在于依靠天下的富足,而不在細微利益上斤斤計較。他對待百姓優(yōu)厚,不急于謀求利益。古時設置官吏,是為了使百姓富裕,如今設置官吏,是為了駕馭百姓。謀求利益太過廣泛,運用刑法太過頻繁,因此百姓一天天地趨向貪婪。我認為,在難以踐行的言論中,一定存在著可以踐行的部分,在可以獲取的利益中,一定有不應索取的部分,由此來教育百姓誠信并使之知曉道義。
(取材于蘇軾《崇教化》)(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內(nèi)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奸偽無所容。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器械完飾,蓄積有余。是以征敵伐國,攘地斥境,不賦百姓而師以贍。文學曰:商鞅峭法長利,秦人不聊生,相與哭孝公。吳起長兵攻取,楚人搔動,相與泣悼王。其后楚日以危,秦日以弱。故利蓄而怨積地廣而禍構(gòu)惡在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盡西河而人不苦也?文學曰:善鑿者建周而不拔,善基者致高而不蹶。伊尹以堯、舜之道為殷國基,子孫紹位,百代不絕。商鞅以重刑峭法為秦國基,故二世而奪。刑既嚴峻矣,又作為相坐之法,造誹謗,增肉刑,百姓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賦斂既煩數(shù)矣,又外禁山澤之原,內(nèi)設百倍之利,民無所開說容言。崇利而簡義,高力而尚功,非不廣壤進地也,然猶人之病水,益水而疾深。知其為秦帝業(yè),不知其為秦致亡道也。大夫曰:言之非難,行之為難。故賢者處實而效功,亦非徒陳空文而已。昔商君明于開塞之術,假當世之權,為秦致利成業(yè),是以戰(zhàn)勝攻取,并近滅遠,乘燕、趙,陵齊、楚,諸侯斂衽,西面而向風。其后,蒙恬征胡,斥地千里,踰之河北,若壞朽折腐。何者?商君之遺謀,備飭素修也。故舉而有利,動而有功。文學曰:君子進必以道,退不失義,高而勿矜,勞而不伐,位尊而行恭,功大而理順;故俗不疾其能,而世不妒其業(yè)。今商鞅棄道而用權,廢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為俗,欺舊交以為功,刑公族以立威,雖以獲功見封,猶食毒肉愉飽而罹其咎也。蘇秦合縱連橫,統(tǒng)理六國,業(yè)非不大也;桀、紂與堯、舜并稱,至今不亡,名非不長也。然非者不足貴。故事不茍多,名不茍傳也。(節(jié)選自桓寬《鹽鐵輪》①)材料二: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節(jié)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注】①西漢始元六年召開了一次“鹽鐵會議”,御史大夫桑弘羊和當時的賢良、文學(通經(jīng)變達之士)雙方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為議題,對政府當時施行的政策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辯論。12.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故利蓄A而怨積B地廣C而禍構(gòu)D惡在利用E不竭F而民不知G地盡西河H而人不苦也?13.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斂衽,指整理衣襟,文中表示各國諸侯臣服于秦國的恭敬態(tài)度。B.遺,指遺留,與《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中的“遺”意思不同。C.茍,指隨便,與《陳涉世家》“茍富貴,無相忘”中的“茍”意思相同。D.材料一“見封”與材料二“見教”中的“見”字用法和意義不同。1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桑弘羊大夫認為商鞅做秦國宰相的時候,嚴明刑罰,整頓政令和教化,使國富民強。B.文學認為君子做官時靠道德,辭官后講禮義,不驕傲自夸,世人便不會嫉妒他的功業(yè)。C.文學舉蘇秦和桀紂、堯舜的事例,意在說明只要功勞大,名聲流傳是很容易的事。D.在名實相符的前提下,王安石對司馬光的責難逐一辯駁,認為對他的指責是不合理的。15.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是以征敵伐國,攘地斥境,不賦百姓而師以贍。(2)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16.材料二中司馬光以“侵官、生事、征利、拒諫”批評王安石變法,材料一第三段中文學是從哪些方面批評商鞅變法的?請簡要概括。【答案】12.BDG13.C14.C15.(1)因此去征服敵人攻打敵國,奪取土地開拓疆土,不必向百姓征收賦稅而軍隊的給養(yǎng)就很充足。(2)為天下治理整頓財政,這不是與民爭利;批駁不正確的言論,排斥巧辯的佞人,這不是拒絕他人的規(guī)勸。16.①刑罰本已嚴酷,又濫增刑罰和罪名。②百姓賦稅已繁重,又禁止開發(fā)資源。③重視財利輕視禮義,提倡武力崇尚軍功?!窘馕觥?2.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因此財利蓄積而民怨也積累了,地域拓廣了而災禍也構(gòu)成了。怎么能說國家財利取之不竭而民眾并不知情,疆域拓展到西河而民眾并不感到征戰(zhàn)痛苦呢?“利蓄而怨積”“地廣而禍構(gòu)”為結(jié)構(gòu)一致,句意完整的兩個句子,且“惡”為疑問代詞,放在句首,表疑問,故應在BD處斷開;“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盡西河而人不苦”為結(jié)構(gòu)一致,句意完整的兩個句子,故應在G處斷開。故選BDG。13.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和理解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能力。A.正確。句意:各國諸侯都恭恭敬敬,歸順西面的秦國。B.“遺”,遺留;/舍棄、脫離。句意:就是因為繼承了商鞅遺留下來的謀略。/飄飄搖搖好像要離開塵世飄飛而起。C.“意思相同”錯?!捌垺?,隨便;/如果。句意:所以事情不能隨便贊美。/如果有誰富貴了,不要忘記大家。D.“見”,表被動;/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有所動作。句意:被封地。/稱對方指教自己。故選C。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意在說明只要功勞大,名聲流傳是很容易的事”錯,舉蘇秦和桀紂、堯舜的事例,意在說明做壞事的人得不到尊重,好名聲不是隨便流傳的。故選C。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以”,因此;“攘”,奪?。弧俺狻?,開拓;“賦”,征收賦稅。(2)“征”,爭奪;“辟”,駁斥、排除;“難”,排斥;“壬人”,巧言諂媚的人。16.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刑既嚴峻矣,又作為相坐之法,造誹謗,增肉刑,百姓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可知,刑罰本已嚴酷,又濫增刑罰和罪名。②由“賦斂既煩數(shù)矣,又外禁山澤之原,內(nèi)設百倍之利,民無所開說容言”可知,百姓賦稅已繁重,又禁止開發(fā)資源。③由“崇利而簡義,高力而尚功,非不廣壤進地也,然猶人之病水,益水而疾深”可知,重視財利輕視禮義,提倡武力崇尚軍功。參考譯文:材料一:桑弘羊大夫說:昔日商鞅做秦國宰相的時候,對內(nèi)制定了法令制度,嚴明了刑罰,整頓了政令和教化,詭詐虛假的人或事沒有被容納的地方。對外采取了許多增加國家收入的措施,向開發(fā)山川湖澤資源的人們征稅,促使國富民強,農(nóng)具和兵器完備,物資儲備充足有余。因此去征服敵人攻打敵國,奪取土地開拓疆土,不必向百姓征收賦稅而軍隊的給養(yǎng)就很充足。文學說:商鞅實行嚴刑峻法來增加財利,秦國民不聊生,都去向秦孝公哭訴。吳起興兵攻戰(zhàn),楚人騷動不安,都去向楚悼王哭訴。后來楚國日益危急,秦國日益削弱。因此財利蓄積而民怨也積累了,地域拓廣了而災禍也構(gòu)成了。怎么能說國家財利取之不竭而民眾并不知情,疆域拓展到西河而民眾并不感到征戰(zhàn)痛苦呢?文學說:善于鑿地為穴的人建置堅固而不易拔掉,善于打地基的人建成高樓而不會倒塌。伊尹用堯、舜的治國之道作為商朝治國的基礎,因此子孫繼承王位,政權延續(xù)百代沒有斷絕。商鞅用嚴酷的法律作為秦國統(tǒng)治的基礎,所以秦朝二世而亡。刑罰已經(jīng)很嚴酷了,商鞅又制定了連坐法,定了誹謗罪,增加了肉刑,弄得老百姓膽戰(zhàn)心驚,手腳不知該放到哪里好。征收的賦稅已經(jīng)很繁重了,還要禁止人民開發(fā)山林湖泊的資源,把巨額利潤收歸國有,使得人民無法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重視財利而輕視禮義,提倡武力而獎勵(崇尚)軍功,這并不是不能擴充領土,增加地盤,但這就好像人得了水腫病一樣,喝水越多病就越重。您只知道商鞅為秦國開創(chuàng)帝業(yè),不知道他將秦國引向滅亡的道路。大夫說:說起來不難,做起來才難。所以,有才能的人是踏踏實實地建立功勛,而不是只說空話罷了。昔日商鞅懂得開疆拓土的策略,憑借當時秦孝公給他的權力,為秦國增長財利,成就偉業(yè),因此才能一打仗就勝利,一進攻就占領,吞并鄰國,消滅遠國,戰(zhàn)勝燕、趙,侵犯齊、楚,各國諸侯都恭恭敬敬,歸順西面的秦國。后來蒙恬征討匈奴,開拓了千里土地,把匈奴趕到黃河以北,秦軍的攻勢好似摧枯拉朽。為什么能這樣呢?就是因為繼承了商鞅遺留下來的謀略,平時加以整頓,有所準備的結(jié)果。所以一舉就能收到利益,一動就能得到成功。文學說:君子做官時必須依靠道德,辭官后也不失掉禮義,才能很高但不驕傲,有功勞也不自夸,地位尊貴而舉止謙遜,功勞大但通情達理。所以世人就不會嫉妒他的才能,不會嫉妒他的功業(yè)?,F(xiàn)在商鞅拋棄仁義而玩弄權術,廢除仁德而依靠暴力,提倡嚴刑峻法,以暴虐為習俗,用欺騙老朋友的手段立功,以對宮室貴族施加刑罰建立威勢,雖然他以此建立功勞,獲得封地,但這就像吃了有毒的肉一樣,吃得越飽就越是遭殃。蘇秦合縱抗秦,統(tǒng)理六國,功業(yè)不能說不大;桀、紂和堯、舜的名聲同時流傳到現(xiàn)在,不算不長遠。然而干壞事的人永遠不值得被尊重。所以事情不能隨便贊美,好名聲也不是隨便流傳的。(節(jié)選自桓寬《鹽鐵輪》)材料二:讀書人所爭辯的問題,尤其在于名、實是否相符,如果名、實的關系明確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F(xiàn)在您指教我的,認為我侵奪官吏職權,生事擾民,與民爭利,拒絕接受不同意見,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議。我卻認為接受皇帝命令,商議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給負有專責的官吏去執(zhí)行,這不是侵奪官吏職權;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張,以此來興利除弊,這不是生事擾民;為天下治理整頓財政,這不是與民爭利;批駁不正確的言論,排斥巧辯的佞人,這不是拒絕他人的規(guī)勸。至于天下對我怨恨非議這么多,那是我本來預先料到會這樣的。(節(jié)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賁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節(jié)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材料二:壬辰,王安石薦呂患卿為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帝言:“安石不好官職,自奉甚薄,可謂賢者。”光曰:“安石誠賢,但性不曉事而愎,此其所短也。又不當信任呂惠卿,惠卿真奸邪,而為安石謀主,安石為之力行,故天下并指為奸邪也。近者進擢不次,大不厭眾心。”光又貽書安石曰:“諂諛之士于公今日誠有順適之快一旦失勢將必賣公自售矣?!卑彩粣?。陳升之既相,帝曰:“升之有才智,曉民政。”光曰:“但不能臨大節(jié)不可奪耳?!钡塾衷唬骸巴醢彩稳??”對曰:“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zhí)拗耳。”帝嘗御邇英閣聽講,光言青苗之弊曰:“民舉錢出息,尚能蠶食下戶至饑寒流離,況縣官督責之威乎!太宗平河東,立糴法,時斗米十錢,民樂與官為市。其后物貴而和糴不解,遂為河東世世患。臣恐異日之青苗,亦猶是也?!背酰馑嘏c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貽書開陳再三,又與呂惠卿辯論于經(jīng)筵,安石不樂。及安石稱疾不出,帝乃以光為樞密副使,光疏曰:“臣徒以祿位自榮,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盜竊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誠能不行青苗、助役法,雖不用臣,臣受賜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負,必令貧富相保,貧者無可償則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責使代償。十年之外,貧者既盡,富者亦貧。常平又廢,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民之羸者必委死溝壑,壯者必聚而為盜賊。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謂之曰:“樞密,兵事也,官各有職,不當以他事為辭?!保ü?jié)選自《宋史紀事本末·王安石變法》)17.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諂諛之士A于公B今日C誠有D順適之快E一旦失F勢G將必賣公H自售矣18.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盤庚之遷,指盤庚繼位后,為了鞏固統(tǒng)治,遷都于殷;王安石以此來表明變法的決心。B.貽書開陳再三,即多次寫信反復陳述,與“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句式基本相同。C.誠,文中是如果、果真之義,與蘇洵《六國論》中“誠不得已”的“誠”意義不同。D.之,意為往、到……去,與《阿房宮賦》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意義不同。19.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安石批判當時士大夫大多“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表明自己將助君有所作為,而不會在其位不謀其職,點明了反對者言行的實質(zhì)。B.司馬光在君王親駕邇英殿聽進讀時,表明了自己反對青苗法的態(tài)度,他擔心青苗法會和太宗在河東所確立的和來制度一樣,成為后來之患。C.皇帝對陳升之和王安石評價都很高,想任用二人為丞相,但司馬光分別指出了二人的缺點,最終二人都沒有為相,皇帝最后任用了司馬光。D.司馬光不重祿位自榮,希望能解救生民之患,皇帝讓他掌管兵事,他仍多次上疏闡明自己對于變法的觀點,皇帝認為他不應當越職言事。2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2)民之贏者必委死溝壑,壯者必聚而為盜賊。21.材料二中司馬光是如何評價王安石的?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答案】17.AEG18.D19.C20.(1)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考慮到遷都適宜就采取行動,是他認為正確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緣故啊。(2)羸弱的百姓必定會被拋棄而死在溝壑里,強壯的人必然聚集而成為盜賊。21.肯定其有賢德;認為其不懂世事;認為其固執(zhí)任性(剛愎自用);批評其聽信奸人。【解析】17.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諂媚之人,對您而言在當下確實讓人順心痛快,一旦您失了權勢,一定會出賣您來顯揚自己。整個句子的主語是“諂諛之士”,其后A處斷句,表示強調(diào);“有”的賓語是“順適之快”,“快”后E處斷句;“失”的賓語是“勢”,“勢”后G處斷句。故選AEG。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現(xiàn)象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B.正確。都是狀語后置句,分別應為“再三貽書開陳”“三舉所佩玉玦以示之”。句意:司馬光多次寫信,反復陳述。/再三舉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王。C.正確。如果,果真/確實,實在。句意:陛下果真能夠不頒行青苗、助役等法。/確實是不得已的事。D.錯誤。都是“往、到……去”的意思。句意:貧窮的人不能償還就會流散到四方。/無影無蹤,不知道要去的地方。故選D。19.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和分析材料內(nèi)容的能力。C.“最終二人都沒有為相”“皇帝最后任用了司馬光”錯誤,原文明確說明“陳升之既相”,而且司馬光所擔任的也只是“樞密副使”。故選C。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1)第一個“度”,計劃;第二個“度”,考慮;“是”,認為正確。(2)“民之羸者”,定語后置句,應為“羸民”;“委”,被拋棄;“死溝壑”,省略句,“死于溝壑”。2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安石誠賢”可知,肯定其有賢德;由“但性不曉事而愎,此其所短也”可知,司馬光認為其不懂世事,認為其固執(zhí)任性;由“又不當信任呂惠卿,惠卿真奸邪,而為安石謀主,安石為之力行,故天下并指為奸邪也”可知,司馬光批評其聽信奸人。參考譯文:材料一:人們習慣于茍且偷安、得過且過已不是一兩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多把不憂慮國事、附和世俗,向眾人獻媚討好當作美德,皇上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我不去考慮反對者的多少,想出力幫助皇上與之對抗,那么這些人又怎么會不大吵大鬧呢?盤庚遷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考慮到遷都適宜就采取行動,是他認為正確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緣故啊。如果君實您責備我在位時間很久,沒能幫助皇上干一番大事業(yè),使老百姓得到好處,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說我現(xiàn)在應該不做任何事,墨守前人的陳規(guī)舊法就行了,那么這就不是我敢領教的了。材料二:壬辰年間,王安石推薦呂惠卿擔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实壅f:“王安石不貪好任職為官,自身日常生活的供養(yǎng)很少,可以說是一個賢人。”司馬光說:“王安石確實賢德,但不諳世事而且很固執(zhí),這是他的缺點。又不應當信任呂惠卿,呂惠卿是真正的奸邪之人,卻為王安石謀劃主持,王安石為其極力推行,所以天下人一并認為他倆都是奸邪之人。近來又不按資序提拔官員,人心很不服?!彼抉R光又寫信給王安石,說:“諂媚之人,對您而言在當下確實讓人順心痛快,一旦您失了權勢,一定會出賣您來顯揚自己。”王安石聽了不高興。陳升之做了宰相之后,皇帝說:“陳升之有才智,通曉民政?!彼抉R光說:“只是做不到碰到大事而不動搖。”皇帝又說:“王安石怎么樣?”回答說:“有人說王安石為人奸邪,這詆毀他太過分了,但是他不懂世事,又很固執(zhí)任性?!被实墼H駕邇英殿聽講讀,司馬光談及青苗法的弊端說:“平民百姓出息借錢,尚且能夠蠶食下戶貧民,使他們饑寒交迫、流離失所,更何況有縣官督責的威儀呢!太宗平定河東,建立和來法,當時一斗米十文錢,百姓喜歡同官府交易。此后物價貴了而和來制度沒有解除,于是成為河東永久之患。我恐怕他日的青苗法,也還是這樣?!碑敵酰抉R光和王安石一向交好,等到王安石頒行新法,司馬光多次寫信,反復陳述,又和呂惠卿在經(jīng)筵辯論,王安石因此不開心。等到王安石稱病不出,神宗于是任命司馬光為樞密副使,司馬光辭謝說:“如果我僅僅以祿位使自我榮耀,而不能挽救百姓的憂患,這是盜竊名器來偏利自身。陛下果真能夠不頒行青苗、助役等法,即使不任用我,那么我受到的恩賜也算很多的。按青苗法貸錢給百姓,使者擔心貸錢的人逃避負債,必定令窮人、富人相互擔保,貧窮的人不能償還就會流散到四方,富人不能離去,必定會要讓他們代還。十年以后,窮人逃散完之后,富人也陷入貧困。常平倉又已經(jīng)廢除了,如果有軍隊來攻打(發(fā)生戰(zhàn)爭),接下來又有饑荒,羸弱的百姓必定會被拋棄而死在溝壑里,強壯的人必然聚集而成為盜賊。這是此事的必然發(fā)展趨勢?!彼抉R光一共上疏九次,神宗派人對他說:“樞密院,是執(zhí)掌軍事的,百官各有職守,不應當把其他事情作為疏辭。”(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范雎至,秦王①庭迎。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秦王跽而請:“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庇虚g,秦王復請,范雎曰:“唯唯?!比羰钦呷G赝貂赵唬骸跋壬恍医坦讶撕??”范雎謝曰:“非敢然也。今臣,羈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陳者,皆匡君之事,處人骨肉之間。愿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誅于后,然臣弗敢畏也。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后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大者宗廟滅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秦王跽曰:“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無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狈饿略侔荩赝跻嘣侔?。范雎曰:“大王之國,北有甘泉、谷口,南帶涇、渭,右隴、蜀,左關、阪;戰(zhàn)車千乘,奮擊百萬。以秦卒之勇,車騎之多,以當諸侯,擘若馳韓盧②而逐賽兔也,霸王之業(yè)可致。今反閉而不敢窺兵于山東者,是穰侯③為國謀不忠,而大王之計有所失也?!蓖踉唬骸霸嘎勊в嫛!弊蛟唬骸按笸踉巾n、魏而攻強齊,非計也。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之則害于秦。昔者,齊人伐楚,戰(zhàn)勝,破軍殺將,再辟千里,膚寸之地無得者,豈齊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諸侯見齊之罷露④,君臣之不親,舉兵而伐之,主辱軍破,為天下笑。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遠攻,不亦繆乎?”王曰:“善?!狈饿掠衷唬骸俺季由綎|,聞齊之內(nèi)有田單,不聞其王。聞秦之有太后、鑲侯、涇陽、華陽,不聞其有王。四貴備而國不危者,未之有也。臣聞:善為國者,內(nèi)固其威,而外重其權。臣今見王獨立于廟朝矣,且臣將恐后世之有秦國者,非王之子孫也?!鼻赝鯌郑谑悄藦U太后,逐穰侯,出高陵,走涇陽于關外。謂范雎曰:“昔者,齊公得管仲,時以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為父?!保ü?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三》,有刪改)[注]①秦王,指秦昭王,名稷,戰(zhàn)國時秦國國君。②韓盧:韓國出產(chǎn)的著名猛犬。③穰侯:者魏典,戰(zhàn)國時楚國人,秦昭王母宣太后異父弟。昭王年少,宣太后掌權,被任為相。封于穰(令河南鄧州),母撰侯。④罷露:人力物力受到消耗?!傲T”同“?!?,疲勞、疲憊。1.文中劃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獨恐臣死A之后B天下見臣C盡忠D而身蹶也E是以杜口F裹足G莫肯H即秦耳。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若是者三”與“是而不見可悔故也”(《答司馬諫議書》)兩句中“是”字含義相同。B.宗廟、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在宗廟祭祀祖先是國家重要的政治活動。C.“范雎再拜”與“后秦擊趙者再”(《六國論》)兩句中的“再”字含義相同。D.山東、崤山以東。戰(zhàn)國時除秦外,六國都在崤山、函谷關之東,故山東泛指東方六國之地。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范雎在游說秦王時,一開始對秦昭王的問題避而不答,欲擒故縱,成功勾起了秦王對其所獻謀略的好奇心。B.范雎不清楚秦王內(nèi)心的想法,進諫時有一些顧慮,在不斷試探中明確了秦王真誠求賢的態(tài)度、才敢大膽進諫。C.范雎用“齊人伐楚”的例子來勸諫秦王,意在點明勝負、強弱之理,指出秦王“越韓、魏而攻強齊”的做法不妥。D.范雎的建議之所以能夠被秦王稱善并接納,是因為范雎對秦王的忠心,以及他善于揣摩對方的心理,投其所好,能言善辯。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交疏于王,而所愿陳者,皆匡君之事,處人骨肉之間。(2)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3)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5.選文中,范雎從哪幾個方面進諫秦王?請簡要概括?!敬鸢浮?.BEG2.A3.D4.(1)(我)與大王交情疏淺,但想陳述的,都是糾正國君偏差的事,還會關涉君王的骨肉之親。(2)君王不拒絕民眾,所以才能顯示他的恩德。(3)等到李牧因為受讒謗而被殺害,趙國都城邯鄲才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抵抗卻不能堅持到底啊。5.①對外:遠交近攻,蠶食諸侯;②對內(nèi):驅(qū)逐四貴,收回權力?!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只是害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盡忠卻身死,因此閉口不言、停步不前,沒有人愿意到秦國來罷了?!蔼毧殖妓乐蟆弊骶渥拥臓钫Z,其后斷開,即B處;“也”為句尾語氣助詞,“也”后斷開,即E處;“莫肯即秦耳”中,“莫”是句子主語,在“莫”前斷開,即G處。故在BEG三處斷句。2.本題考查學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能力。A.錯誤。這樣;認為正確。句意:一連三次都這樣。/認定做得對就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緣故。B.正確。C.正確。都是“兩次”的意思。句意:范雎拜了兩拜。/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D.正確。故選A。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原因理解不當。范雎的建議能被秦王稱善并接納,主要原因是范雎能看出大國關系的本質(zhì)并加以利用,所提建議皆站在對方的立場,符合秦王的需求和秦國的利益;其次還要依賴于秦王的禮賢下士、察納雅言。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交疏”,交情疏淺;“陳”,陳述;“匡”,糾正。(2)“卻”,拒絕;“眾庶”,民眾;“明”,顯示。(3)“洎”,等到;“誅”,被殺害;“終”,堅持到底。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①對外:由原文“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可知,遠交近攻,蠶食諸侯;②對內(nèi):由原文“臣居山東,聞齊之內(nèi)有田單,不聞其王。聞秦之有太后、穰侯、涇陽、華陽,不聞其有王。四貴備而國不危者,未之有也”可知,驅(qū)逐四貴,收回權力。參考譯文:范雎來到秦國,秦王在朝廷上迎接。秦王把左右的人支使出去,宮中只剩下他們兩人。秦王直起腰腿(誠懇地)向范雎請教說:“先生怎么來教導我呢?”范雎說:“是是”。過了一會兒,秦王再次請求賜教,范雎又說:“是是?!币贿B三次都這樣。秦王又挺直身子懇請道:“先生不肯教導我嗎?”范雎道歉說:“我并不敢這樣?,F(xiàn)在,我只是一個客居秦國的賓客,與大王交情疏淺,但想陳述的,都是糾正國君偏差的事,還會關涉君王的骨肉之親。我本想盡我的微薄的忠誠,但是又不清楚大王的想法如何,所以大王三次問我,我都沒有回答。我并不是有什么畏懼而不敢進言,我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進言,明天可能就會被殺,但是我并不害怕。我所擔心的,只是害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盡忠卻身死,因此閉口不言、停步不前,沒有人愿意到秦國來罷了。這樣從大處來說,會使國家社稷覆滅,從小處來說,會使您自己孤立、危險,這是我所擔心害怕的!”秦王挺直上身說:“先生為什么說這樣的話!(今后)事無大小,上至太后,下及大臣,所有一切,都希望先生一一教導我,不要懷疑我?!狈饿掳萘藘砂荩赝跻不匕萘藘纱?。范雎說:“大王的國家,北有甘泉、谷口,南有涇水和渭水環(huán)繞,右面有隴山、蜀地,左面有函谷關、隴陂;戰(zhàn)車有千輛,精兵有百萬。憑秦兵的勇敢,車馬的眾多,以此實力對付諸侯,就如猛犬追趕跛兔一般,霸王之業(yè)可以手到擒來。如今反而閉鎖關門,不敢向東方諸國用兵,這是秦國穰侯沒有忠心地為國家出謀劃策,而大王的決策也有所失誤啊?!鼻赝跽f:“我很想知道錯在哪里。”范雎說:“大王越過韓、魏的國土去進攻強齊,這不是好辦法。出兵少了,并不能夠損傷齊國;出兵多了,則對秦國有損害。從前,齊國攻打楚國,打了勝仗,打敗楚軍,擒殺將帥,兩次拓地千里,(但到最后)齊國連寸土都沒得到,這難道是齊國不想得到土地嗎?是疆界形勢不允許它占有啊。諸侯見齊國士卒疲弊,君臣又不和睦,(于是)起兵來攻打齊國,齊王蒙羞,軍隊瓦解,被天下人恥笑。大王不如采取交接遠國而攻擊近國的策略,得到寸土是王的寸土,得到尺地是王的尺地。如今舍近而攻遠,這不是個錯誤嗎?”秦王說:“好啊。”范雎又說:“臣在山東時,只知道齊有相國田單,不曾聽說過有齊王;只聽說秦國有太后、穰侯、涇陽君、華陽君,而未聽說有秦王。國家有這樣四個顯貴操縱朝政而不出危險,是從來沒有的。臣聽說:善于治理國家的君主,對內(nèi)加強自己的威勢,對外重視自己的權力。臣現(xiàn)在看到大王在朝堂上孤立無援,真擔心后世擁有秦國的人,不再是大王的子孫啊?!?聽了這番話)秦王不寒而栗,于是廢太后,逐穰侯,將高陵君、涇陽君趕出函谷關。(他)對范雎說:“從前,齊桓公得到管仲,稱他為仲父。如今寡人得到先生,也敬您如父?!保ǘ╅喿x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悸劦貜V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選自李斯《諫逐客書》,有刪改)材料二:臣聞明主立政,有功者不得不賞,有能者不得不官,勞大者其祿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眾者其官大。故無能者不當職焉,有能者亦不得蔽隱。使以臣之言為可愿行而益利其道以臣之言為不可久留臣無為也。語曰:“庸主賞所愛而罰所惡,明主則不然,賞必加于有功,而刑必斷于有罪?!苯癯贾夭蛔阋援旈┵|(zhì),而要不足以待斧鉞,豈敢以疑事嘗試于王哉!雖以臣為賤人而輕辱,獨不重任臣者①之無反復于王邪?且聞周有砥砨,宋有結(jié)綠,梁有縣藜,楚有和樸,此四寶者,土之所生,良工之所失也,而為天下名器。然則圣王之所棄者,獨不足以厚國家乎?臣聞善厚家者取之于國,善厚國者取之于諸侯。天下有明主,則諸侯不得擅厚②者,何也?為其割榮也!良醫(yī)知病人之死生,而圣主明于成敗之事,利則行之,害則舍之,疑則少嘗之,雖舜禹復生,弗能改也。語之至者,臣不敢載之于書,其淺者又不足聽也。其臣愚而不概于王心邪?其任臣者賤而不可用邪?自非然者,臣愿得少賜游觀之間,望見顏色。一語無效,請伏斧質(zhì)。(選自范雎《獻秦昭王書》,有刪改)【注】①任臣者:推薦我的人。范雎通過秦國官員王稽入秦,后向秦昭王獻此信。②擅厚:獨攬好處。此處指獨攬?zhí)煜碌娜瞬拧?.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使以臣之言A為可B愿行C而益D利其道E以臣之言F為不可G久留H臣無為也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黔首”,古代百姓以黑巾來覆頭,故指百姓,與之意義類似的還有“布衣”“黎民”“庶民”等詞。B.“藉寇兵而赍盜糧”中的“赍”為“送給,付與”之意,與成語“赍志而歿”中的“赍”意思不相同。C.“而要不足以待斧鉞”中的“要”意為“邀請”,與《鴻門宴》“張良出,要項伯”的“要”意思相同。D.材料一“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與材料二“其臣愚而不概于王心邪”的“而”意義和用法不相同。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秦穆公重用五位人才,吞并了多個小國,稱霸西戎;秦孝公則采用商鞅變法,移風易俗,百姓殷實富裕,國家富有強大。B.材料一五帝三王能無敵于天下,是因為能做到土地不分東南西北、人才不論本國別國,這為秦王樹立了不分地域納人才的榜樣。C.材料二范雎認為明君推行政事,會賞賜有功之人,讓有能力的人做官,能提高功勞多的人的爵位,因此有才能的人不會被埋沒。D.材料二范雎認為圣明的君主應該能夠明察事情的成敗,對有利的事他們要積極去做,有疑問的事不去做,對有害的事則要避免。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2)然則圣王之所棄者,獨不足以厚國家乎?10.在勸諫君王使用人才上,李斯和范雎在游說內(nèi)容上有什么相同點?請簡要概括。【答案】6.BEG7.C8.D9.(1)有志建立王業(yè)的人不嫌棄民眾,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2)既然如此,那么圣明君主所拋棄的人,難道就不能夠使國家強大嗎?10.①任用人才可以使國家富強;②明主要能接納四方之才;③委婉地批評和暗示要重用自己?!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句意:假使您認為我的話可用,希望您推行并進一步使這種主張得以實現(xiàn);如果認為我的話不可用,那么長久留我在這里也沒有意義?!笆埂北硎炯偈?,領起下文的兩個并列的情況,“以臣之言為可”“以臣之言為不可”,在第一種情況“以臣之言為可”后斷開,故B處斷開?!霸感卸胬涞馈睘閯淤e結(jié)構(gòu),語意完整,是對上文第一種情況的具體闡述,其后斷開;“以臣之言為不可”是另一種情況,之前要斷開,故在E處斷開?!熬昧舫紵o為也”是對第二種情況“以臣之言為不可”的具體闡述,各自語意完整,中間斷開,故在G處斷開。故選BEG。7.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B.正確?!瓣濉?,送給,付與。/懷著,抱著。句意:借武器給敵寇,送糧食給盜賊。/懷抱著未遂的志愿而死去。C.錯誤。意義不同?!耙?,同“腰”。/邀請。句意:我的腰也受不了小斧和大斧。/張良出來,邀請項伯。D.正確?!岸?,表示轉(zhuǎn)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出口企業(yè)出口貨物報關單據(jù)與憑證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餐飲項目合伙經(jīng)營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智能化工廠租賃合同涉及土地使用權及配套設施4篇
- 二零二四年臨時工勞動保障與勞動法實施合同3篇
- 專屬2024版企業(yè)人力外包協(xié)議樣本版B版
- 2024鋁合金門窗生產(chǎn)與安裝一體化工程合同3篇
- 2025年度企業(yè)級“師帶徒”人才孵化項目合同3篇
- 專業(yè)勞務派遣協(xié)議樣本2024版B版
- 街道黨工委知識培訓課件
- 2025年度商務辦公空間租賃安全合同文本4篇
- 老年人視覺障礙護理
- 《腦梗塞的健康教育》課件
- 《請柬及邀請函》課件
- 中小銀行上云趨勢研究分析報告
- 遼寧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聯(lián)合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
- 青海原子城的課程設計
- 常州大學《新媒體文案創(chuàng)作與傳播》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麻醉蘇醒期躁動患者護理
- 英語雅思8000詞匯表
- 小學好詞好句好段摘抄(8篇)
- JT-T-1059.1-2016交通一卡通移動支付技術規(guī)范第1部分:總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