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麥栽培學第一節(jié)概述第二節(jié)小麥栽培的生物學基礎第三節(jié)小麥產量形成的生理基礎與子粒品質第四節(jié)小麥生產的基本條件第五節(jié)小麥栽培技術第六節(jié)安徽省小麥生產小貼士第一節(jié)概述一、小麥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意義(一)小麥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小麥的營養(yǎng)價值高(是一種細糧作物);碳水化合物60%~80%,蛋白質8%~15%脂肪1.5%~2%,礦物質1.5%~2%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可以趁熱貯藏,貯藏時間長,便于備戰(zhàn)備荒(二)小麥全身皆寶麥麩是良好的精飼料;麥秸可以造紙、作為編織原料,建筑原料,新型磚的加工原料、多胃動物的飼料;麥皮可作無土培養(yǎng)的基質等。(三)小麥生產是整個農業(yè)生產的基礎1.在作物種植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2.適應性廣,增產潛力大3.易取得穩(wěn)產4.適于機械化栽培,提高勞動生產率(四)是重要的輕工業(yè)加工原料可以加工成各種商品、食品面粉、面條、方便面、面包、蛋糕等。是釀造原料二、世界小麥生產概況2007年,世界小麥收獲面積2.23億hm2。總產為6.106億噸。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有印度、俄羅斯、中國、美國。中國小麥播種面積22980075hm2(占世界的10.5%,第三位)??偖a10986.04萬噸(世界第一)。單產47806kg/hm2(在世界占中等水平)世界小麥高產的主要原因1.選用良種2.自然條件優(yōu)越3.畜牧業(yè)發(fā)達,土地肥沃4.擴大灌溉面積5.機械化程度高三、中國小麥生產概況及種植區(qū)劃(一)我國小麥栽培歷史悠久(二)我國小麥種植區(qū)劃(三)我國小麥生產發(fā)展概況1.生產基本情況在我國種植面積和總產僅次于水稻、玉米而居第3位。建國以來,小麥生產發(fā)展迅速,與1949年相比,2005年面積增加6.5%,單產增加558%,總產增加602.4%;種植面積最大的年份在1991年(3.09×107hm2),總產最高的年份在1997年(1.23×108噸).種植面積較大的省份河南、山東、河北等省。單產較高的有西藏(面積小)、山東、北京、河南、河北。2.生產發(fā)展特點(1)發(fā)展速度不平衡(2)種植區(qū)域曾經擴大,目前種植面積減少(3)高產典型不斷涌現(xiàn)(4)各地發(fā)展不平衡優(yōu)質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東等省份,2005年仍有10多個省單產低于3000kg/hm2。3.存在問題及發(fā)展方向(1)各地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相差很大,不同地區(qū)產量水平不平衡;(2)優(yōu)質專用小麥品種少,栽培技術不配套,產業(yè)化經營能力低;(3)小麥生產規(guī)模小,成本高,生產效益低。(四)、安徽省小麥生產概況1.安徽省每年播種小麥2739萬-3200萬畝,2005年以后,因為油菜機械化程度低、比較效益下降,江淮及沿江江南小麥的種植面積開始回升,逐漸增加。但沿江江南更適于油菜。2.小麥主推品種:適于淮北麥區(qū)和沿淮、江淮麥區(qū)種植的半冬性品種主要包括皖麥52、皖麥50、煙農19、新麥18、泛麥5號、皖麥38等,春性主推品種包括豫麥70(豫麥70-36)、偃展4110、鄭麥9023、阜麥936等;適于江淮麥區(qū)種植的春性品種主要包括揚麥12、揚麥13、揚輻麥2號、皖麥33等。3.淮北麥區(qū)及沿淮現(xiàn)在以種植半冬性品種為主;改變了過去半冬性、春性品種平分秋色的局面。2008年,32個主產縣,春性品種僅20.4%。4.2008年秋播,種植面積在100萬畝以上的有煙農19、皖麥52、皖麥50、偃展4110、泛麥5號、新麥18、豫麥70-36、周麥18等8個品種,共種植2180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69%。5.對抗旱、抗寒等抗逆性的要求提高。安徽的過渡性氣候特點,自然災害發(fā)生頻繁。旱災、澇災2~4年一遇。第二節(jié)小麥栽培的生物學基礎一、小麥的起源與分類禾本科小麥族小麥屬TriticumL.小麥進化是近緣物種染色體重新組合,形成異源多倍體物種的過程。現(xiàn)在廣泛栽培的六倍體普通小麥(AABBDD)是由野生種經過長期的演變進化而形成。二、小麥的一生(一)生育期和生育時期1.生育期:栽培學上,把小麥從種子萌發(fā)、出苗至新種子成熟這一過程所經歷的天數(shù)稱做小麥的生育期或全生育期。生產上為方便起見,把小麥播種至收獲這一過程所經歷的天數(shù)亦稱為生育期。2.生育時期:在小麥的整個生活周期內,其本身要經過一系列質上不同的發(fā)育階段,同時,在這些不同的發(fā)育階段里依一定的順序形成相應的器官,使植株形態(tài)特征發(fā)生明顯的變化。這些主要特征的出現(xiàn)日期叫小麥的生育時期。1.播種期2.出苗期3.三葉期4.分蘗始期5.越冬始期6.返青期7.起身期8.拔節(jié)期9.挑旗期10.抽穗期11.開花期12.灌漿始期13.成熟期14.收獲期(二)生育階段營養(yǎng)生長:出苗至分蘗期,形成穗數(shù)的時期。并進生長:幼穗分化至抽穗,最終決定穗數(shù)、形成穗粒數(shù)的時期。生殖生長三階段:抽穗至成熟,最終決定粒數(shù)和粒重的時期。三、小麥的階段發(fā)育小麥從萌發(fā)到結實,除了需要有充足的水分、養(yǎng)分和適宜的溫度條件外,還必須具有保證其正常發(fā)育的其他條件。在這些特定條件下,小麥植株內部在發(fā)生一系列質的變化后才能由營養(yǎng)生長轉向生殖生長。這些循序漸進的階段性質變過程就叫小麥的階段發(fā)育。(一)春化階段(感溫階段)在適宜的光、水、養(yǎng)、氣等綜合外界環(huán)境條件下,小麥萌動的胚或幼苗幼嫩的莖生長點必須經過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的低溫才能正常抽穗、結實,如果一直處在較高溫度條件下,則不能形成結實器官。小麥這種以低溫為主導因素的發(fā)育階段就稱為春化階段或感溫階段。1.冬性品種對低溫要求嚴格(0-3℃)、所需時間長(35天以上)完成春化階段。未經春化的種子,春播不能抽穗2.半冬性品種對低溫的要求介于冬性和春性之間(0-7℃,經15-35天)可通過春化階段,未經春化的種子,春播不能抽穗或抽穗不整齊。3.春性品種對低溫要求不嚴格(0-12℃)、所需時間短(5-15天)可通過春化階段,未經春化的種子,春播能正常抽穗。(二)光照階段(感光階段)小麥通過春化階段以后,在適宜的溫、水、養(yǎng)、氣等綜合外界環(huán)境條件下,其幼苗的莖生長點對每天的光照時數(shù)和光照持續(xù)日數(shù)的多少反應特別敏感,光照時數(shù)較少或光照持續(xù)日數(shù)不足,不能抽穗、結實;如果給予連續(xù)光照,則可加速抽穗、結實。小麥的這種以光照為主導因素的發(fā)育階段就稱為光照階段或感光階段。1.反應敏感型品種對長日照反應敏感,多分布于我國北方2.反應中等型品種分布于黃淮海區(qū)域3.反應遲鈍型品種對長日照反應不敏感,分布于我國南方(三)階段發(fā)育理論的應用1.階段發(fā)育理論是品種的基本特性之一冬性品種遲熟,耐寒抗凍,分蘗力強;春性品種早熟、不耐寒抗凍,分蘗力弱;半冬性品種介于兩者間2.階段發(fā)育理論是引種的重要依據(jù)引種跨度不能太大。北種南引會導致遲熟,故應引用較早熟的品種;南種北引會導致提前發(fā)育,應引用較抗凍的晚熟品種方能成功。3.階段發(fā)育理論是確定合理栽培技術的重要依據(jù)之一(1)品種布局與農時安排(2)播種期冬性、半冬性品種早播,春性品種遲播。(3)播種量冬性半冬性分蘗力強,播種量可小,春性品種分蘗力弱,播種遲,應加大(4)田間管理措施(5)其它四、小麥的器官建成(一)種子構造與萌發(fā)出苗1.種子的形態(tài)與構造1.1種子的形態(tài)特征小麥的子實在植物學上稱穎果,在生產上叫種子或子粒。2種子的萌發(fā)與出苗2.1萌發(fā)與出苗2.2影響種子萌發(fā)與出苗的因素1.內因(1)品種特性冬性、半冬性、春性品種發(fā)芽的最適溫度是不同的。(2)種子質量在生產上應選擇高活力的種子。2008年小麥收獲的季節(jié)陰雨連綿,許多種子沒能很充分的干燥,導致活力降低,種用品質下降。2.外界環(huán)境條件(1)水分最適為70%-80%。(2)溫度最適20℃,最低0-4℃,最高35-40℃。(3)氧氣要求氧氣充足(4)土壤含鹽量與酸堿度(5)播種深度半冬性品種以3-4cm為適宜,土壤墑情不好時應稍加深。(6)其他(二)根、莖、葉的生長1根的生長1.1根系的形成與分布(1)根系的形成a.初生根:由主胚根以及接連出現(xiàn)的側根所構成的根系在小麥生長發(fā)育的最初階段出現(xiàn),通常就把它們合稱作初生根(種子根)。一般有3-5條種子根。b.次生根:分蘗期間,在分蘗節(jié)上所發(fā)生的粗壯發(fā)達、其上密布根毛與分枝、與地面呈銳角擴散的根叫次生根。(2)根系的分布傾于垂直分布,入土較深,冬小麥可深達3m,春小麥也可達1.5~2m。次生根入土淺,集中于20~30cm的耕層中。根系在土壤中一方面縱向下扎,一方面橫向擴展,成熟期單株根群常呈倒圓錐形或卵圓形,橫向分布直徑80~120cm。1.2根系的功能(1)初生根與次生根的功能期(2)根系的生理機能a.吸收功能b.物質合成c.物質運輸與固定植株d.分泌作用e.信號傳導1.3影響根系生長的因素(1)土壤濕度(2)土壤溫度(3)土壤肥力與施肥(4)播種期與種植密度(5)土壤質地與深耕2莖的生長2.1莖的形成莖節(jié)一般為11~15節(jié),少者8~10節(jié),多者達17節(jié)以上。莖節(jié)分地下節(jié)和地上節(jié)。地下節(jié)3~8節(jié),節(jié)間不伸長;地上4~6節(jié),多數(shù)為5個伸長節(jié)間。相鄰2個節(jié)間有重疊的共伸期:如第1節(jié)間快速伸長期正是第2節(jié)間緩慢伸長期,也是第3節(jié)間開始伸長期。2.2莖的結構與功能a.支持作用b.輸導作用c.貯藏作用d.光合成作用2.3.莖稈性狀與倒伏抗倒力影響因素:(1)株高及莖節(jié)間性狀(2)莖稈硬度及莖壁厚度(3)莖的內部構造(4)品種特性(5)栽培條件2.4.抗倒技術1合理選用高產抗倒品種。2適當深耕,精心整地。3推廣精少量高產栽培技術。4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鉀肥。5科學灌水和排水防漬。6化控防倒。7捆扶倒伏麥株。3葉的生長3.1葉的形態(tài)結構(1)葉的形態(tài)變態(tài)葉有盾片(內子葉)、外子葉(退化)、胚芽鞘(不完全葉)、分蘗鞘(不完全葉)和稃殼(變態(tài)葉)等。普通葉(又叫真葉、綠葉、完全葉)由葉片(葉身)、葉鞘、葉耳、葉舌、葉枕5個部分組成。3.2.葉的分化發(fā)生葉片建成歷經分化、伸長和定型3過程。葉片分化形成:葉原基分化期、細胞分裂期,伸長期。葉片伸長自葉頂端開始,先葉片伸長,后葉鞘伸長;在同一葉片上可看到2個生長過程:當頂端進入伸長期時,葉基部仍在細胞分裂期。主莖葉片數(shù)為11~15葉,少者8~10葉,多者17葉以上。3.葉的功能及功能分組(1)葉的功能期是指葉片從完全展開到衰老(變黃30%)所持續(xù)的日數(shù)。一般為30~100d。(2)葉的功能①呼吸作用②蒸騰作用③吸收作用④光合作用3.3葉的功能分組根據(jù)葉片出生早晚、著生部位及功能上的差異,把小麥葉片分為3組,即近根葉組、穗葉組、粒葉組。(各葉組有何作用?)3.4影響葉片生長的因素(1)品種(2)溫度從出苗到越冬,主莖每長1片葉需積溫65~80℃?d,返青后每長1片葉需積溫85~100℃?d。(3)光照(4)栽培技術措施密度、氮肥水平及運籌(三)分蘗及成穗3.1分蘗的作用1.分蘗穗是構成產量的重要組成部分2.分蘗是看苗管理的重要指標3.群體的自動調節(jié)過程通過分蘗進行4.分蘗有再生作用3.2分蘗的發(fā)生1.分蘗節(jié)是由植株地下部許多沒有伸長的節(jié)、節(jié)間,以及葉、腋芽等所組成的一個節(jié)群。安徽省小麥分蘗節(jié)中節(jié)為5~9個,一般8個。2.分蘗的發(fā)生順序用O(或0,下同)表示主莖。從O上發(fā)生的分蘗叫一級分蘗,用Ⅰ,Ⅱ,Ⅲ……表示。胚芽鞘中長出的胚芽鞘蘗(C)也屬于一級分蘗。從一級分蘗上發(fā)生的分蘗叫二級分蘗,用Ⅰ1,Ⅱ2或Ⅲ1,Ⅲ2……表示。由于每個一級分蘗的第一片葉是不完全葉,薄膜鞘狀,稱為蘗鞘,從中伸出的蘗叫鞘蘗,下腳注P,如CP,ⅠP,ⅡP……,屬于二級分蘗。從二級分蘗上發(fā)生的分蘗叫三級分蘗,用ⅠP-1,Ⅰ1-1,Ⅱ2-1……表示。3.葉蘗同伸規(guī)律及應用當主莖出現(xiàn)第3葉(3/O)時,部分植株從胚芽鞘中發(fā)生C蘗當4/O出現(xiàn)時,1/O葉葉腋里發(fā)生第1個一級分蘗Ⅰ當5/O出現(xiàn)時,2/O葉腋里發(fā)生Ⅱ,同時Ⅰ蘗發(fā)生第2片葉當6/O出現(xiàn)時,3/O葉腋里發(fā)生Ⅲ,同時Ⅰ蘗已達3葉齡,其蘗鞘伸出第1個二級分蘗ⅠP。像主莖一樣,每個分蘗在伸出3片葉時發(fā)生第1個次級分蘗,葉蘗關系也是(n-3)小麥分蘗的發(fā)生與主莖葉片的出生時間的對應關系,即同伸關系(n-3)。凡是和主莖某葉片同時長出的分蘗就稱為主莖某葉的同伸蘗。3.3分蘗消長與成穗規(guī)律1.分蘗消長規(guī)律北方冬麥區(qū),適播,出苗后15~20d開始分蘗;冬前達到分蘗第一盛期;越冬期出蘗速度緩慢或停滯;返青以后,分蘗繼續(xù)發(fā)生,氣溫達10℃左右時出現(xiàn)第二盛期;起身~拔節(jié)期,達到高峰。分蘗向兩極分化:晚生蘗、小蘗衰亡,變?yōu)闊o效蘗,而早生蘗、大蘗發(fā)育成穗,成為有效蘗。2.分蘗成穗的一般情況春性品種適播時,單株分蘗數(shù)為3~8個(包括O),最后成穗數(shù)為1.5~2.5個;半冬性品種單株分蘗5~10個,單株成穗3~5個。中高產田春性品種畝最高群體80~90萬,個別超出100萬,畝成穗30~40萬;半冬性品種畝最高群體90~120萬,個別超出130萬,最后畝成穗35~50萬。3.4影響分蘗成穗的因素及提高分蘗成穗率的途徑1.影響分蘗力的因素小麥單株產生分蘗多少的能力稱為分蘗力。(1)品種類型與種子質量(2)栽培技術措施a.播期b.播種量與播種方式c.覆土深度d.土壤水分及通氣條件e.土壤肥力與施肥水平f.整地質量g.鎮(zhèn)壓、深中耕及培土(3)氣象條件2.影響分蘗成穗的因素(1)蘗級、蘗位(2)分蘗發(fā)生早晚(3)分蘗葉片數(shù)(4)播期早晚(5)群體大小(6)單株營養(yǎng)面積3.提高分蘗成穗率的途徑(1)掌握適宜的基本苗數(shù)與改革種植方式(2)培肥地力(3)培育冬前壯苗(4)兩極分化期間合理促控,氮肥后移(四)穗構造與分化4.1麥穗的形態(tài)與構造麥穗屬復穗狀花序。由穗軸、小穗、小花組成。小穗互生排列于穗軸上。頂端小穗著生在穗軸頂端。小穗=穗軸+護穎+小花。上位護穎與下位護穎。護穎形態(tài)和顏色。每小穗有3~9朵小花。每朵小花由外稃和內稃。芒是外稃稃殼的延伸物。鱗片(漿片)。每朵小花有雄蕊3枚,雌蕊1枚。子房受精后發(fā)育成子粒。穗對子粒產量的貢獻為10%~40%。4.2穗的分化與形成1.穗的分化形成過程小麥穗由莖生長錐分化形成。幼穗分化進程可劃分為8個時期。O.莖葉原基分化期(未伸長期)Ⅰ.生長錐伸長期春性品種主莖葉齡為3.3~3.4,半冬性品種4.4~5.0。Ⅱ.單棱期[穗軸(節(jié)片)分化期]春性品種主莖葉齡為3.6左右,半冬性品種5.5左右。Ⅲ.二棱期(小穗原基形成期)春性品種主莖葉齡為5.8,半冬性品種7.0~7.4。a.二棱前期b.二棱中期c.二棱末期Ⅳ.護穎原基分化期春性品種主莖葉齡為7.6~8.0,半冬性品種8.0~9.0。Ⅴ.小花分化期春性品種主莖葉齡為8.0左右,半冬性品種10.0左右。Ⅵ.雌雄蕊原基分化期當春性品種主莖葉齡為9.0,半冬性品種10.0~13.0。Ⅶ.藥隔形成期春性品種主莖葉齡為10.0,半冬性品種13.0左右。Ⅷ.四分體形成期春性、半冬性品種葉片均已全部抽出。4.3小穗與小花的退化現(xiàn)象1.小穗與小花退化的時間從小花原始體出現(xiàn)到四分體形成。其退化高峰出現(xiàn)在開花前20d,即從藥隔形成到四分體形成期間。2.小穗與小花退化的位置晚形成的上位小花容易退化。同一小穗上,上部小花退化多;同一穗子上,基部和頂部的小花退化多。3.小花退化的原因(1)小花退化是小麥本身的生物學特性(2)發(fā)育時間不足是小花退化的內在因素之一(3)有機物質供應不足是小花退化的主要內在因素:(4)不良環(huán)境條件4.4影響穗分化的因素及促進穗大粒多的途徑1.影響穗分化的因素(1)光照(2)溫度(3)土壤水分(4)礦質營養(yǎng)(5)有機營養(yǎng)2.促進穗大粒多的途徑(1)適期播種,培育壯苗(2)改善田間光照條件,增加植株有機營養(yǎng)。(五)子粒形成與灌漿5.1抽穗、開花與受精1.抽穗2.開花3.授粉與受精4.開花和授粉受精對外界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1)天氣晴朗(光照良好)(2)溫度適中(3)大氣濕度適宜(4)土壤水分適中5.2子粒形成與灌漿成熟規(guī)律小麥從開花受精到子粒成熟,歷時30~40d,安徽一般經歷35~37d。子粒形成、灌漿和成熟過程1.子粒形成過程受精后子房開始膨大,到“多半仁”時(約在受精后10~12d),子?;据喞呀浶纬?,這一期間稱子粒形成期。胚和胚乳迅速發(fā)育子粒長、寬、厚及體積子粒干物質積累及含水量子粒外觀顏色2.子粒灌漿過程從“多半仁”開始,經“頂滿倉”,到蠟熟前為止,歷時18~22d。(1)乳熟期(“多半仁”~“頂滿倉”)歷時12~18d左右。(2)糊熟期(“頂滿倉”~蠟熟前)又叫面團期或面筋期,歷時3~4d。3.子粒成熟過程子粒的成熟過程歷時4~8d(1)蠟熟期又叫黃熟期,歷時3~7d。蠟熟末期子粒干重達最大值,是人工帶稈收割的最適時期(2)完熟期該期歷時0.5~1d,聯(lián)合收割機收割適期(3)枯熟期該期歷時很短5.4影響子粒形成與灌漿成熟的因素及提高粒重的途徑1.影響子粒形成與灌漿成熟的外界條件(1)溫度干熱風:14時溫度高于30℃,大氣相對濕度小于30%,風速3~4ms-1.一般于5月20號前后。(2)光照一是天氣條件,二是群體大小(3)大氣相對濕度(4)土壤水分(5)土壤養(yǎng)分磷鉀肥利于營養(yǎng)向籽粒的輸送,要求后期氮肥適當,不早衰、不貪青。(6)栽培技術措施后期進行適當?shù)母庾贩剩皶r防治病蟲;灌排及時。第三節(jié)小麥產量構成及高產群體的培育一、產量構成因素1.小麥單位面積的產量是由單位面積穗數(shù)、每穗粒數(shù)、粒重所構成。產量構成因素之間呈一定負相關。同樣的產量可通過較多的穗數(shù)和較少的穗粒數(shù)達到;也可通過較少的穗數(shù)及較多的穗粒數(shù)達到;可通過多粒、輕粒達到,也可通過少粒、重粒達到。2.其中穗數(shù)是產量的主要構成因素,在一定高產水平下,不能再大量的增加。3.在高產的基礎上要獲得更高的產量,須通過提高穗粒數(shù)、粒重來獲得。二、高產群體的培育途徑1.以主莖穗為主適用于晚播麥田,播種量大,基本苗多,4.5×106~6×106/hm2。拔節(jié)前應控制無效分蘗,防群體過大而倒伏。2.以分蘗穗為主適用于早播及肥力水平較高、栽培條件較好的地塊。進行精量播種,基本苗較少,1.2×106~1.8×106/hm2,分蘗利用率高達50%以上,以小群體大個體獲得高產。在當前的生產條件有一定風險(為什么?)。3.主莖穗與分蘗穗并重適用于中產麥田,基本苗適中,2×106~3×106/hm2。總穗數(shù)中主莖穗及分蘗穗各50%。當前生產上應用較廣泛。(為什么?)第四節(jié)專用小麥及分類一、小麥籽粒品質指標1)營養(yǎng)品質指標小麥子粒蛋白質穩(wěn)定含氮17%。(2)磨粉品質指標(3)食品加工品質指標①面筋含量②沉降值③降落值④面團流變學特性二、專用小麥及分類(一)分類專用小麥是指那些具有不同品質特性、專門用以制作某類或某種食品,或專門用作某種特定用途的小麥。目前中國將專用小麥分為以下5類:1、強筋小麥國標中的一等強筋小麥,適合制作面包、通心粉等。2、準強筋小麥國標中的二等強筋小麥,適合制作優(yōu)質面條、北方饅頭。3、中筋小麥筋力中等,適合制作種類繁多的食品,面條、北方饅頭、餃子、包子、油條等。4、準弱筋小麥筋力較弱的小麥,適于制作能否刀切饅頭、發(fā)酵餅干及釀造啤酒。5、弱筋小麥國標中的弱筋小麥,適合制作蛋糕、酥性餅干、酥餅等。在分布上,強筋小麥分布于我國的北方,弱筋小麥分布于我國的南方。(二)影響子粒品質的因素1.溫度2.光照3.土壤類型、質地和肥力水平4.氮(施氮量和施氮時期)5.磷、鉀和硫6.水分7.其他第五節(jié)小麥栽培技術一、小麥對土壤的要求與土壤耕作技術(一)小麥對土壤的要求土壤容重1.2gcm-3,孔隙度50%~55%,有機質含量在10gkg-1以上,土壤pH6.7~7,土壤的N,P,K營養(yǎng)元素豐富,且有效供肥能力強。1.土層深厚,結構良好2.土壤養(yǎng)分含量豐富3.土壤酸堿度和含鹽量適中4.土壤環(huán)境條件好(二)麥田土壤耕作技術1.合理輪作倒茬,用地養(yǎng)地相結合2.麥田整地技術(1)整地的目的與標準“早”、“深”、“凈”、“透”、“實”、“平”、“細”、“足”二、小麥對營養(yǎng)元素的要求與合理施肥技術(一)小麥對營養(yǎng)元素的要求1.小麥的必要營養(yǎng)元素及其生理作用(1)大量營養(yǎng)元素(含量在1gkg-1以上)a.Nd.Cab.Pe.Mgc.Kf.S(2)微量元素(含量在0.1gkg-1以下)a.Fee.Cub.Mnf.Moc.Bg.Cld.Zn2.小麥需肥規(guī)律(1)小麥需肥量及吸收N,P,K的比例每生產100kg子粒,需(3.1±1.1)kgN,(1.1±0.3)kgP2O5,(3.2±0.6)kgK2O,三者的比例約為2.8:1:3.0(2)小麥吸收N,P,K的階段性變化a.小麥吸收N,P,K的一般特點起身期以前麥苗較小,N,P,K吸收量較少;起身以后,植株迅速生長,養(yǎng)分需求量也急劇增加;拔節(jié)至挑旗期小麥對N,P,K的吸收達到一生的高峰期:其中,對N,P的吸收量在成熟期達最大值,對K的吸收到抽穗期達最大累積量,其后K的吸收出現(xiàn)負值。b.小麥不同生育時期氮、磷、鉀的積累與分配(二)麥田施肥技術1.施肥原則(1)施肥量的確定原則產量為7500kghm-2時,每公頃需優(yōu)質有機肥45000kg,標準N肥(含N21%)750kg,標準P肥(含P2O514%)600~750kg,缺K地塊應施用K2O150~225kg。有機肥,P肥,K肥,50%N肥底施,50%N肥于起身~拔節(jié)期追施。(2)有機、無機相結合的原則(3)底肥、追肥相結合的原則2.施肥技術(施肥時期和方法)(1)底肥有機肥,P肥,K肥,50%N肥底施,(2)追肥50%N肥于拔節(jié)期前后追施。a.冬追肥底肥充足,一般不追肥,受凍后可少追氮肥。b.春追肥“氮肥后移”,高產田不追返青肥,50%N肥于拔節(jié)期前后追施。c.補粒肥在抽穗前后根外追肥,根據(jù)情況追3%尿素及0.3%~0.4%的磷酸二氫鉀。三、小麥對水分的要求與麥田灌排水技術(一)小麥對水分的要求1.小麥需水規(guī)律(1)小麥的耗水量與耗水系數(shù)a.小麥的耗水量(需水量)當其生育正常并獲取一定產量時,小麥一生中在單位土地面積上損耗于棵間蒸發(fā)(30%~40%)、植株蒸騰(60%~70%)和成為重力水下滲等方面的水分總和。(2).不同生育時期的耗水特點:a.出苗后b.越冬至返青階段c.返青至拔節(jié)期d.拔節(jié)到抽穗為其水分臨界期e.抽穗前后為其日耗水量最大期f.抽穗到成熟從抽穗~乳熟期為需水量較大期。決定產量容量的時期。2.土壤水分與小麥生長發(fā)育的關系(1)小麥各生育階段的適宜土壤含水量指標冬前要求70%~80%;越冬期間65%~75%;返青~灌漿期間70%~80%;后期要求60%左右。(二)麥田灌排水技術1.麥田灌水技術(1)灌水量及灌水次數(shù)一般年份,高產田灌水3~4次,中、低產田灌水2~3次澆3水,供水時間可確定為冬前、拔節(jié)和挑旗或開花,或拔節(jié)、挑旗和灌漿初期澆2水,以冬前和拔節(jié)期或拔節(jié)和開花為宜,只澆1水,應在拔節(jié)期。(2)灌水時期及不同時期灌水的作用a.底墑水;b.冬灌冬灌的適宜溫度為3℃左右(日消夜凍)。一般從5℃時始灌,到3℃時灌溉結束。c.返青水;d.拔節(jié)水;e.挑旗水;f.灌漿水(抽穗灌漿水)g.干熱風水五月20日前后節(jié)水灌溉:根據(jù)需要,一般在拔節(jié)~灌漿期灌溉1~2次(?)。(3)灌水方法a.地面灌溉(畦灌和溝灌)耕作較費工b.噴灌是目前可操作性較強的節(jié)水灌溉方法,但目前灌溉基礎設施仍非常薄弱。2.麥田排水(防澇漬)技術江淮之間及沿江麥區(qū)(1)搞好治漬基礎工程(2)“三溝”配套,排除“三水”(3)提高耕作與栽培技術水平,改善土壤環(huán)境a.合理輪作,杜絕水包旱;b.加深耕層;c.中耕培土與清溝理廂;d.增施有機肥和磷肥四、因地制宜,合理密植(一)合理密植的增產原因1.群體結構合理,光合效率高,干物質積累多2.分蘗的增產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3.成產三因素發(fā)展協(xié)調,經濟系數(shù)較高4.減少倒伏損失(二)合理密植的主要內容1.確定合理的基本苗數(shù)(1)根據(jù)地力和生產條件來確定(2)根據(jù)品種特性和播期來確定2.選擇適宜的播種方式(1)等行距條播通風透光好,便于管理,利于高產(2)寬窄行條播通風透光好,便于管理,利于高產(3)撒播土壤粘重、宜耕性差的地塊(4)重耬播(5)寬幅播種需要套種其它作物時五、適期高質量播種(一)播前準備1.種子準備(1)曬種(有哪些好處?)(2)精選種子(3)用植物激素、微量元素或藥劑拌種(4)發(fā)芽試驗2.農機具檢修(二)確定適宜播種期1.緯度與海拔高度淮北麥區(qū)春性品種為10月下旬,半冬性品種10月上中旬;江淮地區(qū)春性品種10月下旬,半冬性品種10月中旬;江南麥區(qū)春性品種11月上旬。2.冬前積溫現(xiàn)在暖冬年份較多,可適當推遲播期。3.品種特性半冬性品種適宜播期為日平均氣溫16~18℃,春性品種14~16℃。4.土、肥、水條件(三)確定適宜播種量生產上通常采取“以地定產,以產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子”的方法確定播種量。播種量應根據(jù)每公頃基本苗數(shù)、種子凈度、子粒大小、種子發(fā)芽率和出苗率等因素來計算:安徽省小麥生產中,產量水平在2250kg/hm2以下,播量為112.5~135kg/hm2產量3750kg/hm2左右,播量135~165kg/hm2產量5250kg/hm2左右,播量120~150kg/hm2產量在6750kg/hm2以上,播量60~112.5kg/hm2。顯示了精量播種的豐產優(yōu)勢。(四)提高播種質量1.播種深度適宜、一致,下子均勻2.覆土良好,播后鎮(zhèn)壓3.播種方面的其他要求4.防治地下害蟲六、冬前及冬季(前期)麥田科學管理(一)冬前及冬季小麥生長發(fā)育特點1.歷期播種出苗、幼苗期、分蘗期、越冬期2.冬前小麥生長發(fā)育特點營養(yǎng)生長(根、莖、葉、分蘗)為主;生殖生長(幼穗分化)量很小,適期播種麥田越冬前開始幼穗分化。(3)壯苗指標個體指標:春性品種6葉或6葉1心,4~5個蘗(包括O),半冬性品種7葉或7葉1心,7~8個蘗;次生根10條左右;葉色正綠;單株干重1.2g左右;春性品種幼穗分化到二棱期,冬性、半冬性品種到二棱初、中期;株高20~25cm。群體指標:LAI為1左右,總莖數(shù)為成穗數(shù)的1.5~2倍,高產田春性大穗型品種畝總蘗數(shù)為60~70萬,半冬性品種80~90萬;中產田50~60萬左右。4對肥水的需求量小,基肥可以滿足。(二)冬前及冬季麥田管理的調控目標在適期高質量播種,爭取麥苗達到齊、勻、全的基礎上,促弱控旺,培育壯苗,并協(xié)調好幼苗生長與養(yǎng)分貯存的關系,保證麥苗安全越冬;促使根量增多、根系下扎,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在有效分蘗期后盡量控制晚生小蘗滋生,提高成穗率;防止死苗,防治病蟲害,為小麥中、后期的健壯生育奠定良好基礎。(三)冬前及冬季麥田科學管理措施1.查苗補種,疏苗補缺2.中耕鎮(zhèn)壓,防旱保墑3.因苗制宜,分類管理(1)壯苗管理(2)旺苗(?)管理(2種)中耕、鎮(zhèn)壓、噴多效唑。(3)弱苗管理增施肥水、受澇田加強中耕及開溝排澇、因干旱缺水鎮(zhèn)壓灌溉等。4.適時冬灌,春旱冬防5.防止凍害(1)生理死亡凍害后施用適量氮肥(2)凌抬中耕散濕6.防治病蟲害7.嚴禁畜禽啃青,斷絕田間小路七、春季(中期)麥田科學管理(一)春季小麥生長發(fā)育特點1.歷期:返青期、起身拔節(jié)期、孕穗期2.生長發(fā)育特點: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進(根、莖、葉、蘗生長,幼穗分化)并旺期;有效分蘗和無效分蘗的分化期;群體形成期;3.對肥水的需求:需求量大,為需肥水臨界期。(二)春季麥田管理的主攻方向在前期管理的基礎上,促進早緩苗、早返青,力使葉色蔥綠,根系發(fā)達;通過水肥管理來協(xié)調地上部與地下部、群體與個體、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矛盾,促進分蘗兩極分化,提高成穗率,形成足夠的穗數(shù);為幼穗分化創(chuàng)造適宜條件,爭取稈壯、穗大、粒多;防止倒伏及病蟲害,為子粒形成與灌漿奠定基礎。(三)春季麥田科學管理措施1.因時因苗制宜,靈活運用肥水(1)返青期肥水:高產田不需(?),晚播稀播麥田需要。(2)拔節(jié)孕穗期肥水:高產田,注重“氮肥后移”,春后追肥調節(jié)至拔節(jié)孕穗期施用。拔節(jié)時若群體較大,則推后施用。促進無效分蘗的退化,提高有效分蘗整齊度。2.中耕、耙耱與鎮(zhèn)壓3.清溝排漬4.預防或減輕晚霜凍害怎樣預防?5.防止倒伏6.防治病蟲害八、后期麥田科學管理(一)后期小麥生長發(fā)育特點1.歷期抽穗、開花、籽粒形成(坐臍)、灌漿成熟2.生長發(fā)育特點:生殖生長(開花受精、子粒灌漿、產量形成);營養(yǎng)器官逐漸衰老。3、對肥水的需求:要求量少,氮太多會貪青,磷鉀肥可促進營養(yǎng)向籽粒的輸送。(二)后期麥田管理的主攻方向養(yǎng)根保葉(?),充分延長光合器官的功能期;協(xié)調植株碳、氮營養(yǎng),促進有機物質的合成與積累;防止貪青、早衰、青干和倒伏,最大限度地將后期所合成的及抽穗前所貯存的有機物質運轉到子粒中去;防治病蟲害和干熱風;適當噴灑激素、微量元素等,調控物質運輸,爭取粒多、粒重。(三)后期麥田科學管理措施1.灌溉與排漬2.葉面噴肥抽穗揚花前后根據(jù)情況噴2.5%尿素及0.3%磷酸二氫鉀。如長勢旺盛不需噴尿素。3.防御干熱風與雨后青枯4.防治病蟲害5.防止倒伏6.雹災后的補救措施(1)中耕松土,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SO 4254-20:2025 E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 Safety - Part 20: Grape,olives and coffee harvesters
- 2024年租賃合同中的維修責任
- 研究生復試課程設計問題
- 紅色課程設計思
- 幼兒園青蛙課程設計
- 步進式運輸機課程設計
- 舞蹈身材訓練課程設計
- 班主任工作中的困惑與解決之道
- 電子心率計數(shù)器課程設計
- 硬件課程設計 函數(shù)
- 《業(yè)務員銷售技巧》課件
- 期末卷(一)-2023-2024學年高一年級地理上學期高頻考題期末測試卷(江蘇專用)(原卷版)
- 山東師范大學《古代文學專題(一)》期末復習題
- 注塑操作員作業(yè)指導書
- 四年級心理健康 12.我也能當家 課件(7張ppt)
- 10kV架空線路工程初步設計說明書模板
- 鍋爐汽包水位控制系統(tǒng)設計[1]
- 政務禮儀培訓課件(PPT66頁)rar
- 水土保持常用監(jiān)測手段及方法
- 片石擋土墻砌筑施工方案及工藝方法
- 分析刑法中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的關系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