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官職沿革
1.從春秋時齊桓公開始,我國歷朝歷代都設有諫官,如漢朝的諫大夫,諫議大夫,左、右拾遺,均是諫官。
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向君主提意見。(X)
解析左、右拾遺是唐代官職。
2.禮部,為六部之一,主管典禮、科舉、學校等事務,長官為尚書,副長官為侍郎。(J)
3.“三司”,在唐代之前,同東漢時的“三公”,是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宋代的“三司”指
兵部、刑部、戶部。(X)
解析宋代的“三司”指鹽鐵、度支、戶部。
4.北宋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將領不能專兵。凡遇戰(zhàn)事,在將領中選拔一人給予“都統制”的官名,以節(jié)
制兵馬。(V)
5.左徒,戰(zhàn)國時楚國設此官,參與議論國事,發(fā)布號令,接待賓客。屈原就曾任楚懷王左徒。(V)
6.大學士,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J)
7.御史,我國古代的一種官職名稱,掌管朝廷禮儀及檔案文件等。(X)
解析自秦朝開始,御史成為負責監(jiān)察朝廷官吏、諸侯的官職,此官職一直延續(xù)到清朝。
8.巡按,“巡按御史”的簡稱,是被朝廷派遣分赴各地巡視的監(jiān)察御史,負責考核吏治、調動官職、審理
大案等。(X)
解析巡按沒有調動官職的權力。巡按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斷”。
9.主持進士考試的人被稱為“知貢舉”,就是“主掌貢舉考試”的意思。清代會試的知貢舉多從一、二品
大臣中選派,滿漢官員各一名,擔負考場事務和閱卷取士之責。(X)
解析清代知貢舉不擔負閱卷取士之責。
10.廉訪使,宋、元時期的官職名。宋代全稱為廉訪使者,元代全稱為肅政廉訪使。主管監(jiān)察事務。(J)
11.尚書,原指掌管文書及群臣奏章的官。南北朝時期,尚書為事實上的最高行政長官。(X)
解析“尚書”之上還有“宰相”一職,并非“最高行政長官”。
12.丞相,秦代以后為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有時稱相國、宰相,簡稱
“相”。(J)
13.翰林是我國古代文官,常為皇帝起草文書,參與編修國史等,并備皇帝咨詢。這一職位的由來可以追
溯到唐太宗時。(X)
解析應為“這一職位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時”。
14.仆射,官名。秦始置,漢以后因之,地位僅次于尚書令,職權漸重。宋以后廢,太平天國曾設仆射一
職。(J)
15.軍機處是清代雍正年間設立的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兼任,
稱為“軍機大臣”。(J)
16.參知政事是清朝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X)
解析“清朝”錯,應是“唐宋時期”。清朝不設此職。
17.侍講,既指給皇帝或太子講學,又是官名,指為帝王、皇子講學的侍從之官。(V)
18.巡撫,地方長官,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臺、撫軍??倲堃皇≤娬?、民政,地位略次于總
督,仍屬平行。(V)
19.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刺”是“刺探、拷問”之意,即任監(jiān)察之
職;“史”為“御史”之意。(X)
解析“刺”是“檢核問事”之意。
20.節(jié)度使是唐朝時在重要地區(qū)設立的地方行政長官。因授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jié),故稱“節(jié)度使”。(X)
解析節(jié)度使是地方軍政長官。
21.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稱“功曹史”,為郡守的主要佐吏。該官職除學人事外,還參與管理一郡的政
務。(J)
22.經略使,唐始設,是邊防軍事長官,宋代置于沿邊各路,常兼安撫史。(V)
23.提轄是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水滸傳》中的魯智深曾任此官。(J)
24.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負責參謀的佐吏。(X)
解析“負責參謀”錯,應是“掌管文書、辦理事務”。
25.爵,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賞。舊說周代有王、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
往因時而異。(X)
解析應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6.唐代監(jiān)察御史官階不高,不能直接向皇帝彈劾違法亂紀和不稱職的官員。(X)
解析唐代監(jiān)察御史雖然官階不高,但可以直接向皇帝彈劾違法亂紀和不稱職的官員。
27.萬戶是古代侯爵最高的一等,食邑萬戶,號稱“萬戶侯”,后來泛指高官貴爵。(X)
解析“萬戶”為金初設置、元代相沿的世襲軍職,并不是指“萬戶侯”。
28.在唐代,官員官服的顏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級官員一般是紫色或紅色,有“大紫大紅”“紅
得發(fā)紫”等說法,官階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從《琵琶行并序》“司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當時的官階
比較低。(X)
解析“司馬青衫”說的是白居易,不是李白。
29.“解褐”指脫去粗布衣服,擔任官職;“視事”指官吏到職辦公,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
骸骨,征拜尚書”;“下車”指官吏初到任。(V)
30.“移病”指為官者因生病而上書請求退職。乞身,古代認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稱請求退職為
“乞身”;“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致仕”指交還官職,即退休。(X)
解析移病,即上書稱病,多為居官者請求退職的委婉語,并非真的因生病而上書請求退職。
31.“遷謫”謂官吏因罪被降職并被流放。其中“遷'’指官職調動,有升有降,但“左遷”是升職。(X)
解析“左遷”是降職。
32.“出”在古代一般指地方的官員到朝廷擔任要職,如《琵琶行并序》中“予出官二年“。(X)
解析“出”指京官到地方就任。
33.“黜陟”指人才的進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對官員的晉升或進用,“陟”指對官吏的降職或
罷免。(X)
解析“黜”指對官吏的降職或罷免,“陟”指對官員的晉升或進用。
34.“署”表示授予官職,“領”“行”均表示兼任官職,“權”“守”表示暫代官職。(X)
解析“署”表示代理或暫任官職。
35.“加官”指在擔任原有的官職之外,又兼任其他官職,例如漢朝的侍中,即為列侯、將軍等的加官。
“加官”亦指官職的晉升。(V)
36.拜,按一定禮節(jié)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
卿”。(J)
37.“超”指升遷、提拔,“超擢”“超遷”“超拔”均指破格或越級提升。(V)
38.表示罷免官職的詞語有“罷、黜、免、奪”等,表示升職的詞語有“升、擢、拔、晉”等。(V)
39.“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達某地,也叫“巡幸”?!罢傩摇碧刂富实蹖Τ枷碌恼僖??!敖摇敝傅弁?/p>
寵愛的妃子。(X)
解析“召幸”指皇帝召見,也指帝王召嬪妃宮女侍寢。“近幸”則多指帝王寵愛的臣子。
40.“世蔭”指在封建時代,子孫因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勛而世襲官職。(V)
41.贈官是古代朝廷為表彰大臣的功績,在大臣立功后或死后,追授給大臣一個較高的官職或稱號。(X)
解析“立功后”錯,贈官是我國古代的政治行為,意思是朝廷對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職。
42.“振恤”意思是賑濟與撫恤,即災荒來襲時,各級政府做出相應的反應和對策。(V)
43.中國古代的彈劾制度創(chuàng)立于秦漢,是封建監(jiān)察制度的核心內容。彈劾權是諫議大夫最重要的權力。
(X)
解析彈劾權是御史最重要的權力。
44.優(yōu)詔,指由皇帝頒發(fā)的表示褒美嘉獎的詔書。(V)
45.“奪情”指古代官員服喪期滿后而被朝廷征用。(X)
解析“奪情”指古代官吏在服喪期未滿時被朝廷強行征召。
46.踐祚,特指皇帝登臨皇位。同義用語還有很多,如踐昨、踐極、踐統、踐位、踐國、踐帝、踐政、踐
襲、踐蒞、踐事等。(X)
解析踐政、踐蒞,含“當政、在任”之意。踐襲,含“蹈襲、沿用”之意。踐事,含“供職、充役”之
意。
47.“臺閣”在東漢時期是尚書省的別稱。因漢尚書臺在宮禁內,因此有這一稱謂。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機
構。(J)
48.“股”本義為大腿,“肱”本義為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指輔佐帝王的重臣,現也喻為十
分親切且辦事得力的人。(V)
49.起復,封建時代官員在父母去世后,一般應停職回家守喪,在喪期未滿時又被朝廷重新起用,叫作“起
復”。(V)
50.古代用“殿最”表明考核政績或軍功的高低和先后次序,上等稱為“殿”,下等稱為“最”。(X)
解析上等稱為“最”,下等稱為“殿”。
51.“休沐”,即休息沐浴。古人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后指政府官員每五天一次的例行休假。(J)
52.“秩”指官員的俸祿,也可以指官員的官職、品級?!胺笔枪糯鬟_命令或征調諸侯用的憑證。
(X)
解析“征調諸侯”錯,應是“征調兵將”。
53.“笏”是古代大臣上朝面君時手中所執(zhí)的狹長板子。所有的笏形制相同,在上面可以記錄君命或旨意。
(X)
解析笏的形制不同,按照官品分為玉笏、象牙笏和竹笏。
2.教育科舉
1.夏朝學校的名稱為“?!?,是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為
“序”。周代學校的名稱為“庠”。古人常以“庠序”泛指學校,或代指教育事業(yè)。(v)
2.國子監(jiān),又稱“國子學”或“太學”,南北朝時,或設國子學,或設太學,或兩者同設。(V)
3.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xiāng)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也就是太學;鄉(xiāng)學則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X)
解析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與“太學”有所不同。
4.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大學,太學之名始于西周。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jiān),唐代
國子監(jiān)設有六學,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V)
5.國子監(jiān)之稱始于隋朝,之后歷代沿襲至清代,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
主簿為該部門主管。(X)
解析國子監(jiān)的主管應為國子監(jiān)祭酒。
6.稷下學宮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高等學府,因設于都城臨淄稷門附近而得名,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
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學術機構。(X)
解析稷下學宮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
7.書院是古代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由私人所設立的與學府沒有任何關系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
所,如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等。(X)
解析書院一開始由私人設立,但后來官府也對其加以干涉。
8.成均相傳為西周的大學,或謂西周前已有。唐高宗時,曾改國子監(jiān)為成均監(jiān),故后人亦有稱國子監(jiān)為成
均者。(V)
9.學官是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稱。如祭酒、學政、教授、教習、監(jiān)生、諸生等。(X)
解析監(jiān)生、諸生都指學生。
10.教授是古代的一種學官,主管學校課試、學規(guī)等方面的具體事務。(V)
II.博士和教授都指古代的學者或博學多才之人,與官職沒有任何關系。(X)
解析“博士”“教授”都是學官名。
12.國子監(jiān)的掌管人員為祭酒,司業(yè)、教授、博士等人員,是負責教學工作的老師。(X)
解析司業(yè)是學官名,為國子監(jiān)或太學副長官,協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事,不負責教學工作。
13.博士,指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西晉始置律學博士,北魏始置醫(yī)學博士,
隋、唐又增算學博士、書學博士等。(V)
14.學政是“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并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
院或進士出身的地方官擔任。(X)
解析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
15.教授,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yè),后成為學官名。宋代始名,各路的州、縣學均置教授。(V)
16.助教,學官名,是國子監(jiān)或太學的學官,協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稱國子助教。(V)
17.監(jiān)生是國子監(jiān)的學官。國子監(jiān)是明清兩代的最高學府,按規(guī)定必須是貢生或蔭生才有資格入監(jiān)讀書,
清代可以用捐納的辦法取得這種稱號。(X)
解析監(jiān)生不是學官,而是國子監(jiān)的學生。
18.諸生是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但不包括在太學學習的生員。生
員有增生、附生、康生、例生等,統稱諸生。(X)
解析諸生包括在太學學習的生員,如《送東陽馬生序》“今諸生學于太學”。
19.征辟是漢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形式?!罢鳌币话闶腔实塾H自征聘人才,“辟”則大多數是由中央高官或
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人才。(V)
20.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與“察茂才”“舉孝廉”一樣,是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X)
解析“察茂才”“舉孝廉”都是自下而上選拔官吏的制度。
21.察舉是漢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形式。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
或中央。被推舉的人通過試用考核,再對其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秀才等。(V)
22.孝廉是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
他們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童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就是對此種現象的諷刺,(V)
23.科舉指隋唐及以后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至明朝形制完備。由于采用分科取士
的辦法,所以叫科舉。(V)
24.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從低級到高級依次是院試、會試、鄉(xiāng)試、殿試??荚噧?/p>
容基本是儒家經義。(X)
解析科舉考試從低級到高級依次是院試(即童生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25.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始,隋煬帝大業(yè)年間始置進士、明經取士。唐亦設此兩科,并增設明法、明字、明
算諸科,通過考試者謂之“舉進士”。(X)
解析在唐代,應舉參加進士科考試的人即可被稱為“舉進士”。
26.唐代中央主持科舉考試的機關是吏部,考官通常由吏部侍郎擔任,主持考試的人被稱為知貢舉。(X)
解析唐代中央主持科舉考試的機關是吏部,唐玄宗時改為禮部,由禮部侍郎擔任考官。
27.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
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它是功名的起點,考取就可授予官職。(X)
解析考取秀才不能授予官職。
28.童生試是明、清兩代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應試者只
限童生,即未成年的兒童。(X)
解析童生試的應考者稱童生,與年齡無關,白首者亦可稱為童生。
29.鄉(xiāng)試是明、清兩代每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
即考場的意思)。(X)
解析鄉(xiāng)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一次,而非每年一次。
30.古代科舉考試,鄉(xiāng)試被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被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
名為“會元”;殿試及第者稱“進士”,前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V)
31.會試是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的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V)
32.殿試是科舉制中最高級別的考試,由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只有皇帝
可以主持殿試。(X)
解析“只有皇帝可以主持殿試”錯,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持殿試,并不親自策問。
33.一般認為,科舉考試始于漢武帝時期,終于清朝光緒年間。(X)
解析科舉考試始于隋煬帝。
34.隋唐時期的科舉考試以進士、明經為主。進士科重文辭,明經科重經術。(V)
35.宋代開設博學鴻詞科,簡稱詞科,本來是制科(皇帝特詔舉行的考試科目),是一種在科舉制度之外籠
絡知識分子的手段,每三年舉行一次考試。(X)
解析博學鴻詞科唐開元年間始設,另考試時間并非三年一次,如清代總共只開考過兩次。
36.八股文是自有科舉考試制度以來就規(guī)定的一種考試文體。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guī)定由破題、
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X)
解析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文體。
37.科舉除了特制科目外,進士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荚噧热菰诟鱾€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
墨義、口試、帖經、策問、詩賦等,宋朝主要有經義、策問、詩賦等,到明代則只有經義一門,(V)
38.經義又稱“策問”,即議論。依據考官提出的有關經義或政事的問題,考生發(fā)表見解,提出對策。(X)
解析經義不等同于策問。
39.嚴格說來,中國的科舉制度應分為文舉和武舉(文科和武科)兩種制度。武舉是專門為選拔武官而設置
的科目。武舉出身的進士和文舉出身的進士地位相同。(X)
解析武舉出身的進士地位一般低于文舉出身的進士地位。
40.殿試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二甲賜“進士出身”稱號;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稱號。一、二、三甲統稱進士。(V)
41.在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及第、落第、登科都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X)
解析“落第”指應試未中,也叫“下第”?!凹暗凇焙汀暗强啤倍贾笐囍羞x。
42.院試錄取的第一名叫作“案首”,會試錄取的第一名叫作“會元”,殿試錄取的第一名叫作“榜眼”。
(X)
解析殿試錄取的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
43.鄉(xiāng)試的考試時間在八月,錄取名單稱“桂榜”;會試的考試時間一般在三月,錄取名單稱“杏榜”;
殿試沒有確定的時間,錄取名單稱“金榜”。(J)
44.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在鄉(xiāng)、會、殿三試中連續(xù)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J)
45.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參加鄉(xiāng)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X)
解析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參加鄉(xiāng)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
46.鄉(xiāng)試中舉意味著已經有資格踏入仕途,日后即使會試不中也有做學官、當知縣的機會。(V)
47.通過鄉(xiāng)試的人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傷仲永》:“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睎|漢時為避光武帝
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X)
解析應是通過院試的人可稱為“生員”或“秀才”。
48.古代科舉制度中,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色紙書寫,故而被稱為“黃榜”“黃甲”
“金榜”。名單由皇帝書寫??贾羞M士可稱“金榜題名"°(X)
解析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一般由翰林院或者禮部(各個朝代不一樣)書寫,皇帝蓋章,并非
由皇帝書寫。
49.唐代取士由地方舉送中央考試,稱為“鄉(xiāng)貢”。被舉送應試的人稱為“舉人”。應舉參加進士科考試
的人就稱為“進士”,也稱為“秀才”??梢娞拼M士、舉人和秀才概念與后世不同。(V)
50.隋唐科舉考試設進士科,錄取后稱為“進士”。明、清之制,殿試后賜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
出身,皆通稱為“進士”。(J)
51.生員(秀才)參加貢試,考中的人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X)
解析生員(秀才)參加的是鄉(xiāng)試。
52.舉人參加會試,考中的人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V)
53.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中狀元者,號為“大
魁天下”,為科名中的最高榮譽。(V)
3.姓名稱謂
1.古代有姓和氏之分,三代(夏、商、周)以前女子稱姓,男子稱氏。氏為姓之本,姓由氏所出。(x)
解析“氏為姓之本,姓由氏所出”錯,應是“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2.在古代,姓用以區(qū)別貴賤,貴者有姓,而賤者有名無姓。天同而姓不同,可通婚姻;姓同而氏不同,不
可通婚姻。(X)
解析在古代,用以區(qū)別貴賤的是“氏”,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3.古人常自稱姓名或名,如“相如雖鴛,獨畏廉將軍哉”;有時也直稱所厭惡的人的名,而不稱其字。(J)
4.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另女皆為20歲取字。(X)
解析古代男子20歲成人,要舉行冠禮,要另取一個字。女子15歲舉行笄禮時取字。
5.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呼,對平輩或者尊輩一般稱字,如“蘇東坡”。(X)
解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東坡居士”是他的號。
6.字和名在意義上往往有一定的聯系,往往用字來解釋名。有些人的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于世,稱
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V)
7.小名也叫小字,乳名,如曹操小名阿瞞,劉裕小名寄奴。(V)
8.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qū)別是:古人的名和字由父親或尊長取寫;號由自己取定,只用
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X)
解析”號由自己取定'’錯,號多為自己所起,亦有由他人所起的?!敝挥糜谧苑Q“錯,對他人也可稱號,
以示尊敬。
9.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贊美性的稱號叫謚號。如明崇禎
帝謚號為“莊烈”,陶淵明謚號為“靖節(jié)”°(X)
解析“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贊美性的稱號”錯,盜號可褒可貶可中性,并非只是“贊美性的”。
10.謚號可分為官謚和私謚兩大類,有美謚、平謚和惡謚之分。(V)
11.廟號是封建時代皇帝去世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所特起的名號,如某祖、某宗等。只有開國皇帝才可
以稱“祖”,后繼者稱“宗"°(X)
解析“只有開國皇帝才可以稱‘祖'”錯。個別朝代的前幾任皇帝均可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明
太祖”,其子朱棣稱“明成祖”。
12.隋朝以前,并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例,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宋
朝以后,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X)
解析“宋朝以后”錯,應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泛濫,而唐朝以后,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
短命皇帝外,皇帝大多有廟號。
13.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加,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被視為
謚號。(V)
14.對皇帝的稱呼,有廟號、年號和謚號等,廟號起于商朝,謚號起于周,年號自漢武帝始。(V)
15.“看齪”指小孩七八歲換牙期,代指童年。白居易《觀兒戲》曰:“髻齪七八歲,綺紈三四兒。"(J)
16.古代男子十八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X)
解析“十八歲”錯,應是“二十歲”。
17.總角是古時少兒男未冠、女未笄時的一種發(fā)型,將頭發(fā)梳成兩個發(fā)髻,形如兩個羊角。后代用以稱少
年時代,如“總角之宴,言笑晏晏"。(V)
18.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為豆蔻年華,到了十六歲會把頭發(fā)梳起來,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歲。后稱
女子待嫁為“待字”。(X)
解析“把頭發(fā)梳起來,插上簪子”即及笄,古代女子及笄之年為十五歲,而非“十六歲”。
19.“而立”“不惑”“知命”都出自《論語?為政》,分別指三十歲、四十歲、六十歲。(X)
解析“知命”指五十歲。
20.“古稀”指七十歲;“耋”指七八十歲;“?!敝赴司攀畾q,古代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期
頤”指一百歲。(V)
21.“六親”,歷代說法不一,有的以父、子、兄、弟、夫、婦為“六親”,有的則以父、母、兄、弟、
妻、子為“六親”。J)
22.古代以伯、仲、季、叔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季為老三,叔排行最小。父
之兄稱“伯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X)
解析“季為老三,叔排行最小”錯,應是“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同時,“伯、仲、季、叔”應為
“伯、仲、叔、季”。
23.古代男子對妻子的稱謂有夫人、娘子、拙荊、外子等,女子對丈夫的稱謂有丈人、官人、郎君等。(X)
解析“外子”是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24.鴛盤本為同命鳥,雙棲雙宿,所以古人用它來比喻夫婦。(V)
25.東床指女婿。對女婿稱“東床”,源于晉代著名大書法家王諼之“坦腹東床”的傳說。(V)
26.在中國古代,千金用于敬稱富人家的女孩兒,今多用作對別人女兒的美稱。(J)
27.舅姑是古代婦女對母親的兄弟和父親的姐妹的稱呼,如“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X)
解析“母親的兄弟和父親的姐妹”錯,舅姑是古代婦女對丈夫的父母或男子對妻子的父母的稱呼,“待
曉堂前拜舅姑”中的“舅姑”指公婆。
28.綽號又叫外號或渾名,一般是他人根據某人的外貌、性格、行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如唐代溫
庭筠因面貌丑陋而被稱為“溫鐘旗”。(V)
29.在古代,可以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一個人,如稱南宋詩人楊萬里為誠齋先生。也可以將一個人的官地
名作為他的稱謂,如稱柳宗元為柳河東。(X)
解析在古代,可以用官地名來稱呼一個人,但稱柳宗元為柳河東屬于“稱籍貫”。
30.“郡望”意為某一地域范圍內的名門大族。如韓愈雖是河南河陽人,但因昌黎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
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V)
31.紳是古代仕宦者圍于腰際的大帶,縉紳就是把笏板插在大帶間,指的是在朝廷中做官之人。(X)
解析“指的是在朝廷中做官之人”錯,縉紳可以指有官職或做過官的人,引申為官宦的代稱。
32.古代對百姓的常見稱謂有布衣、青衫、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X)
解析青衫在古代可指學子或低級官員等,但不指百姓。
33.古代稱一些以技藝為職業(yè)的人,常在名前加職業(yè)名,如庖丁。(V)
34.古人為表示謙遜的態(tài)度,常用“愚”“鄙”“敝”等詞語自稱,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還用“卑”
“竊”來謙稱自己身份低微。(X)
解析“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時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并非“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35.古代臣子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天子、陛下等,帝王的自謙之辭有寡人、朕、不毅等。(X)
解析“朕”只是皇帝的自稱,不是謙稱。
36.讀書人的自謙之辭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后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
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不孝順。(X)
解析“不才、不佞、不肖”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而非“不孝順”。
37.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辭?!凹摇庇糜趯e人稱比自己的輩分高或年
紀大的親屬,如家父、家母?!吧帷庇糜谥t稱自己的家或比自己小的親屬,如舍侄、舍弟。(V)
38.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自己為“在下”;小可是自謙之辭,意思是
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V)
39.陛,原指帝王宮殿的臺階?!氨菹隆笔浅剂胖]見帝王時所處的地位和位置,后來就成為臣僚與帝王面
對面時對帝王的敬稱?!暗钕隆币彩菍实鄣淖鸱Q。(X)
解析“殿下”是對皇子、親王等的敬稱。
40.閣下是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的敬稱,現在多用于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V)
41.在古代,臣子常用“寡君”對別國謙稱本國國君,用“寡小君”對別國謙稱本國國君夫人。如《秦晉
嵋之戰(zhàn)》:“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薄墩撜Z?季氏》:“稱諸異邦曰寡小君。"(J)
42.稱謂前面加“先”,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經退位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去世的父
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去世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經去世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X)
解析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故。先帝指本朝在位皇帝的亡父,也指遠古帝王。
43.稱君主為獨夫,稱一般人為豎子、小子等,表示輕慢斥冕的態(tài)度。如《荊軻刺秦王》:“今日往而不
反者,豎子也!”《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孔雀東南飛并序》:“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J)
4.行政區(qū)劃
1.《尚書?禹貢》記載,中國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
徽州。后“九州”成為中國的代稱。(X)
解析徽州不屬于古代九州,應為雍州。
2.“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李商隱《馬嵬(其二)》],“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陸游《示兒》),兩詩中“九州”的含義應該是一致的,都指中國。(V)
3.“十二州”之說起于《尚書?堯典》,它是在“九州”的基礎上,增置幽、并、營三州而成。(J)
4.縣是我國的行政區(qū)劃單位名稱,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設置在邊地,有國防作用。戰(zhàn)國時期,縣己成為較
普遍的地方行政區(qū)劃單位。(V)
5.戰(zhàn)國時各國已普遍置郡,如蘇洵在《六國論》中說“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戰(zhàn)國后期,郡縣制已經
在各國較為普遍地實行,說明郡縣制在當時已正式成為全國統一的行政區(qū)劃。(X)
解析在整個戰(zhàn)國時期郡縣制始終是分封制的附庸,至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郡縣制才正式成為全國統一的
行政區(qū)劃。
6.郡縣制萌生于春秋,演進于戰(zhàn)國,正式確立于秦代。(J)
7.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徹底廢除分封制,實行中央集權制,分天下為36郡。賈誼《過秦論》中說“南
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其中的“桂林、象郡”就是36郡中的兩個郡。(X)
解析“'桂林、象郡'就是36郡中的兩個郡”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年即分天下為36
郡。南海、桂林和象郡三郡,為秦始皇公元前214年南平百越后設置。
8,秦漢以后,管理萬戶以上縣的稱為縣長,萬戶以下稱縣令;唐代縣分上、中、下各級,管理縣的人不再
有令、長之分;宋代臨時由京官管理縣政,稱知某縣事;明清改稱知縣。(X)
解析秦漢以后,管理萬戶以上縣的稱為縣令,萬戶以下稱縣長。
9.“齊人”“魯人”“楚人”這種表述,逐漸讓位于以行政區(qū)劃為籍貫的表述,造成這一變化的制度因素
是郡縣制。如“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中,南陽是郡名,西鄂是縣名。(J)
10.漢初,劉邦鑒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訓,廣建王侯。先封“同姓七國”(韓、趙、楚、淮南、燕、長沙、
梁),后封“異姓九國”(楚、荊、代、齊、趙、梁、淮陽、淮南、燕),實行了郡國并存制。(X)
解析先封韓、趙、楚、淮南、燕、長沙、梁“異姓七國”,后封楚、荊、代、齊、趙、梁、淮陽、淮南、
燕“同姓九國”。
11.中國行政區(qū)劃中真正地出現“州”一級,始于西漢武帝。漢代設置9個州,州的長官代表漢王朝監(jiān)察
所轄的郡、國。(X)
解析漢代設置了13個州。
12.東漢設州牧,執(zhí)掌一州軍政大權,州逐漸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qū)劃單位。全國的行政區(qū)劃由郡縣制
演變?yōu)橹菘たh制。(V)
13.漢代“州”開始成為一級行政區(qū)實體,中國的行政區(qū)劃進入州制的新時期,經三國、兩晉、南北朝,
直至唐代,州一直為中國最高的行政區(qū)劃單位。(X)
解析直至隋代,州一直為中國最高的行政區(qū)劃單位。
14.中國的行政區(qū)劃在唐宋時期進入了道(路)制階段?!暗馈焙汀奥贰弊畛醵际潜O(jiān)察區(qū)的性質,而后轉化
為行政區(qū)。唐朝的最高行政區(qū)劃不是州或郡,而是“路”;宋朝的最高行政區(qū)劃是“道”。(X)
解析唐朝的最高行政區(qū)劃是“道”,宋朝的最高行政區(qū)劃是“路”。
1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的詩前小序里說“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這說明當時九江是郡一
級的行政區(qū)劃。(X)
解析“九江郡”,隋置,唐代叫江州或潺陽郡,由后文“江州司馬青衫濕”可知,當時九江稱江州,是
州一級的行政區(qū)劃。白居易詩與序中的“鴻陽”“九江郡”用的是舊稱。
16.唐太宗依據山川形勢,劃分全國為十道,唐玄宗把“府”引進行政區(qū)劃中來,唐道下轄府、州,府、
州下領縣。(V)
17.漢至南北朝時期多稱高級官員及諸王治事之所為府。唐朝至清朝的行政區(qū)劃中,府比縣高一級。府的
長官叫作知府。(V)
18.“都護”一詞為官名,“都”為全部,“護”為帶兵監(jiān)護,“都護”即為“總監(jiān)護”之意。到唐玄宗
開元、天寶時,朝廷在內地與邊地設有安東、安北、單于、安西、北庭、安南都護府,這就是著名的六都護府。
(X)
解析“在內地與邊地”說法有誤,唐王朝在邊地設置都護府。在內地重要地區(qū)設置都督府,但不久即以
權重而廢。
19.安史之亂以后,節(jié)度使制被濫用于內地,使這種原為邊關所用的軍事制度變?yōu)閮鹊貙嶋H的行政區(qū)劃單
位,而且大者連州十數,小者亦兼三四。而唐初的行政區(qū)劃單位一一道,在安史之亂后已徒有虛名了。(J)
20.宋初正式廢去道制,改為路制。宋代路下為府、州,府、州之下為縣。府與州同級,地位與州相等。
國都、陪都,皇帝誕生、居住和巡游過的地方以及地位重要的州,都改置為府。(X)
解析府雖與州同級,但地位要略高于州。
21.“軍”始于唐,當時稱軍鎮(zhèn),屬軍事系統,多設在邊區(qū),只管軍隊不管民政。宋代與唐代一樣,“軍”
屬軍事系統。(X)
解析在宋代,“軍”是地方行政區(qū)劃單位。
22.魏晉南北朝至南朝時期最高的行政區(qū)劃單位一一州,在唐宋時期仍繼續(xù)沿用,不過變成了行政區(qū)劃的
第二級單位,隸屬于道或路。(V)
23.行省(簡稱為省)制歷經元、明、清三代。省名起源甚早,魏晉時期的尚書省、中書省直轄地方。元朝
在地方設立若干行中書省,作為朝廷中書省在外地的代理機構,后成為最高一級的行政區(qū)劃。(X)
解析魏晉時期的尚書省、中書省,都是中樞要署,不直轄地方。
24.明代將全國劃分為兩京和13個承宣布政使司,在布政使司之下設府和直隸州,府以下有縣和屬州,各
直隸州以下有縣。(V)
25.明太祖朱元璋把國都所在的順天府(治所在今南京市)改稱直隸,也稱京師。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年間遷
都應天府(治所在今北京市),改稱直隸(即京師),而原直隸改稱南直隸,又稱南京。(X)
解析南京市明時稱應天府,北京市明時稱順天府。
26.康熙初,改布政使司為省。清朝的省區(qū)劃分,為中國現代省的政區(qū)劃分奠定了基礎。(V)
27.自春秋初至清末,中國古代的行政區(qū)劃先后經歷了萌芽時期、州制時期、郡縣制時期、道(路)制時期
和省制時期五大階段,歷時兩千多年。(X)
解析應先是郡縣制時期,后是州制時期。
28.元末明初詩人高啟《清明呈館中諸公》詩云:“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本渲械摹鞍紫隆?/p>
指的是蘇州。(X)
解析白下是南京的別稱。
29.唐代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詩云:“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本渲械摹奥宄恰奔绰尻?,
洛陽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因地處洛河之北而得名。(V)
30.宋代柳永《望海潮》詞云:“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本渲械摹板X塘”指的是南京。(X)
解析錢塘指杭州。
3L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送別詩,題目中的“廣陵”指的是南京。(X)
解析廣陵指揚州。
32.杜甫《蜀相》詩云:“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句中的“錦官城”指的是重慶。(X)
解析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別稱,也可簡稱為錦城。
33.南宋林升《題臨安邸》詩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本渲械摹般曛荨敝傅氖潜彼问?/p>
都汴梁,即現在的安陽。(X)
解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應急預案的應對社會安全事件
- 現代農業(yè)產業(yè)園資金籌措與投資方案
- 農業(yè)行業(yè)市場拓展總結
- 物流行業(yè)客服實踐總結
- 二零二五版機場停車場租賃與旅客交通服務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產企業(yè)委托招聘項目管理人員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頁巖磚裝配式建筑材料購銷協議4篇
- 二零二五版室內木門定制加工與安裝服務協議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車輛抵押債務重組及還款安排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鋼材電商平臺合作合同2篇
-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一至二十四章
- 2025年方大萍安鋼鐵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4年醫(yī)師定期考核臨床類考試題庫及答案(共500題)
- 2025年電力工程施工企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和經營計劃
- 2024東莞市勞動局制定的勞動合同范本
- 2022年公務員多省聯考《申論》真題(安徽C卷)及答案解析
- 大型活動保安培訓
- 2024年大學本科課程教育心理學教案(全冊完整版)
- 信息系統運維服務類合同6篇
- 江蘇省七市2025屆高三最后一卷物理試卷含解析
- 醫(yī)學課件疼痛的護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