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1頁
第23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2頁
第23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3頁
第23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4頁
第23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蘇軾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學習目標:1、熟讀并背誦課文,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2、學習本文開頭提出論點后逐層論證的寫法。3、理解“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義。作者簡介:孟子(約前372年~約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現(xiàn)在山東鄒城市)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后世常以“孔孟”并稱,尊稱孟子為“亞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思想主張人性方面:性善論(主張性本善,認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政治方面:主張施仁政、行王道,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提出“與民同樂”,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價值觀方面:強調(diào)舍身取義。寫作背景孟子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zhàn)國時期。當時,各大國之間“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面對這樣一種社會現(xiàn)實,孟子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他到處游說,宣揚他的“仁政”“王道”主張。孟子把孔子“仁”的觀念發(fā)展為“仁政”思想,指出“民貴君輕”,勸導統(tǒng)治者重視人民。同時他反對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殺人者”才能統(tǒng)一天下的觀點。他極力主張“行仁政”,恢復井田制,省刑薄賦,確?!袄杳癫火嚥缓薄YY料鏈接《孟子》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內(nèi)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關于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方面問題的論爭。文章說理透徹,氣勢磅礴,語言流暢,且富于感情色彩?!睹献印返乃枷牒诵氖恰叭省?、“義”,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發(fā)展。南宋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睹献印肥撬臅衅铋L、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直到清末都是科舉必考的。文學常識諸子散文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個學派闡述自己學說的著作,反映著不同學派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競作,九流并起”,各個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社會、政治主張,比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諸子的文章,各具風采。這類作品的代表有《老子》《論語》《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誦讀古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yù

sùpàn理解詩意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譯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時令,氣候。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形。連詞,表轉折。包圍。代這座城指得人心,上下團結。方圓三里的內(nèi)城。城:內(nèi)城。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墻。理解詩意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譯文: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句首發(fā)語詞,不譯。連詞表遞進。表判斷語氣,“是”。這。指有利于攻戰(zhàn)的自然氣候條件。理解詩意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譯文: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啊。不是。護城河。代詞,代“城”。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甲胄,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代詞,這堅固精良。利:精良。糧食。充足。拋棄。然后。離開。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譯文: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使鞏固。實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處特指君主。道,正義。下同。威服。不實施“仁政”的君主。憑借。所以。這里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劃定的邊疆界線。封,劃定。封疆:疆界、邊境。山河。險要的地理環(huán)境。憑借,依靠之意。本意是“兵器和鎧甲”,比喻“武力、軍事”。國防。少。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譯文: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nèi)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戰(zhàn)斗,戰(zhàn)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所以。憑借。內(nèi)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通“叛”,背叛。到達極點。意思是“到、到達”。意思是“極點”。歸順,服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要么,或者。取得勝利。1、通假字:①親戚畔之(通“叛”,背叛)2、古今異義詞:①然而不勝者(古義:這樣卻

今義:表轉折關系的連詞)②城非不高也(古義:城墻今義:城市)③池非不深也(古義:護城河今義:池塘、水池)

3、詞類活用: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②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鞏固)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震懾)4、一詞多義:①利:天時不如地利(有利)

兵革非不堅利(鋒利)②之:三里之城(助詞,的)多助之至(到)

天下順之(代詞,指得道者)本文結構第一層(第1句):提出了本文中心論點。第二層(“三里之城”至“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從兩個方面來論證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三層(“故曰”至結尾):進一步論證“人和”的重要性,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著名論斷。精讀賞析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結論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張?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結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張:仁政。精讀賞析2.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說明了什么?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法,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精讀賞析3.孟子認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要素是什么?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起決定性作用的要素:人和精讀賞析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怎樣提出論點和論證論點的?文章開篇直接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個中心論點。然后從占據(jù)天時的攻方與獲得有利地理條件的守方兩個角度舉例,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兩個分論點,突出“人和”的重要性。再從理論上論證的“人和”者需“”得道”,順利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zhàn)必勝矣”作結,突出“人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精讀賞析舉例論證以攻城為例“得天時”卻“不勝”以守城為例“占地利”卻“去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精讀賞析5.“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間的關系?“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條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戰(zhàn)就會取得勝利。精讀賞析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這三個句子的順序能否改變?為什么?不能。從“域民”到“固國”到“威天下”是治國的三個階段,必須做好前一階段的事,才有可能實現(xiàn)后一個目標,它們之間是遞進的關系。精讀賞析7.結尾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結尾運用對比論證,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比“得道”“失道”對戰(zhàn)爭的決定意義,突出強調(diào)了“得道”即“人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人心所背,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強調(diào)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中心。

精讀賞析8.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論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論。本文從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開篇即提出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設例進行論證,再據(jù)此闡發(fā)引申,層層深入,最后得出斷語,邏輯性很強。因此認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論,不是中心論點,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精讀賞析9.《孟子》以雄辯著稱,說服力極強,試結合文本分析語言特色。孟子善于運用排比和對比增強語勢,具有極強的說服力;且句式整散結合,表達靈活,自由奔放,語式更加強烈。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與“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形成對比,輔助論證;“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的氣勢。本文主旨本文通過列舉事例論證了在戰(zhàn)爭中天時、地利和人和三個要素的作用,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表現(xiàn)了孟子“仁政”的治國主張。寫作特色1.嚴謹論證,層層推進開篇即點出中心論點→用概括性很強的戰(zhàn)爭例子加以證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重要性→最后以得“人和”則“戰(zhàn)必勝”作結,突出了“人和”是戰(zhàn)爭取勝最重要的條件。寫作特色2.語言簡練,善用排比多處運用排比,不僅增加了文章語言的氣勢,而且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這四個雙重否定句構成的排比句式,意在說明防御者占有極為有利的條件,結果他們?nèi)浴拔ブ?,這就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寫作特色3.駢散結合,有節(jié)奏感整句與散句結合,使得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很好地表達了中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論據(jù)類推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進攻--天時不如地利防御--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作戰(zhàn)需要人和施行仁政思維導圖當堂達標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

。2、攻城一方不能取勝的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日本某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果招致了國內(nèi)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眾叛親離,正應了孟子的哪句話:

。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失道者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當堂達標4、指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三要素及其關系的句子是:

。。5、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6、分析家認為,美國對外武力干涉他國內(nèi)政的戰(zhàn)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勢,而中國“和平崛起”的外交戰(zhàn)略正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