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課件+2024-2025學(xué)年統(tǒng)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1頁
第18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課件+2024-2025學(xué)年統(tǒng)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2頁
第18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課件+2024-2025學(xué)年統(tǒng)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3頁
第18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課件+2024-2025學(xué)年統(tǒng)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4頁
第18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課件+2024-2025學(xué)年統(tǒng)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迅時代背景

這篇文章寫于1934年9月25日,時值“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之間。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在踐踏了東北三省之后,又向關(guān)內(nèi)步步逼近,亡國滅種的危脅迫在眉睫。帝國主義的奴役與中國古老的封建傳統(tǒng)相結(jié)合,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力受到了極大的摧殘,悲觀失望的情緒主宰了一部分人的頭腦。

1934年8月27日《大公報》社評《孔子誕辰紀念》哀嘆:“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蕩焉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于精神幻滅之域?!?/p>

1.作者批駁的錯誤觀點是什么?2.作者又提出了怎樣的觀點?批駁的觀點: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提出的觀點: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自由閱讀課文,思考:駁論文常識駁論文:通過反駁對方的論點來闡明自己論點的議論文。一般是先反駁錯誤的觀點,然后樹立自己的觀點。駁論文的基本論證方法有兩種:直接批駁和間接批駁。其中直接批駁有三種形式:駁論點、駁論據(jù)、駁論證。間接批駁一般可用正面立論的形式,即提出一個與對方論點針鋒相對的觀點,通過論證自己觀點的合理性、正確性,從而間接宣告對方觀點不能成立。精讀課文,分析駁論過程: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這一錯誤觀點得出的依據(jù)是什么?

對方論據(jù):

1.兩年前,自夸“地大物博”,可以抵御日本侵略2.不久,希望國際聯(lián)盟制止日本的侵略3.現(xiàn)在,舉辦法事,求神拜佛,希望神靈保佑

思考:作者為什么認為對方的觀點不成立?精讀課文,分析駁論過程:

相信“地大物博”和相信國際聯(lián)盟——他信力

舉辦法事,求神拜佛——自欺力

所以失掉的是他信力,發(fā)展的是自欺力論據(jù)不能證明論點,這是直接駁論。

直接批駁有三種形式:駁論點、駁論據(jù)、駁論證過程。精讀課文,分析駁論過程:

作者觀點: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作者的論據(jù):

古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愿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現(xiàn)在有有確信,不自欺;前仆后繼的戰(zhàn)士。

確立自己的觀點,這是間接駁論

賞讀課文,體會作者犀利的語言: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lián),也是事實;現(xiàn)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lián),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體會紅體字的表達效果

賞讀課文,體會作者犀利的語言: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jù)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賞讀課文,體會作者犀利的語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回讀對比、理性之情的句子,思考行文思路。樹駁立結(jié)樹靶子(第1、2段):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駁敵論(第3-5段):失掉“他信力”,發(fā)展“自欺力”。立已論(第6-8段):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作結(jié)論(第9段):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是為據(jù)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駁論證:駁論證,是對文章的論證方式進行反駁。針對舉例論證,可以是找出例子與事實、情理不符的部分;針對排比論證,可以指出排比中不合理的部分;針對道理論證,可以采用哲學(xué)知識指出其錯誤的方法進行反駁。仿擬:仿擬是根據(jù)表達的需要,按照已有的詞語或格式,臨時仿造出類似的詞語或格式的一種修辭方式。根據(jù)仿照的對象,仿擬可分為仿詞、仿語、仿句、仿篇。理解立論之法:讀第6、7段,找出“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一觀點的依據(jù)。古: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省略號,說明中國有自信力的人舉不勝舉。重讀要讀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表達一種堅定的信念,一種溢美之情。用肯定句表達觀點表達出一種溢美之情。今: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xiàn)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zhàn)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用反問句強力抨擊敵方。前仆后繼的戰(zhàn)斗不過總在不能揭示了國民黨政府的反動本質(zhì),表達了魯迅先生的憤怒之情。讀第8、9段,中國人究竟有沒有失掉自信力呢?

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jù)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傳承中國脊梁精神魯迅先生為中華兒女唱響了一曲高亢激越的“中國的脊梁頌”,請大家品讀下面文字,感悟、傳承中國脊梁精神。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本質(zhì):“脊梁”本義指人的脊柱,有堅硬、豎直、人體的中軸等特點。這里比喻中國自古以來有著堅定信念、不屈精神、對歷史發(fā)展起到重大推動作用的優(yōu)秀中華兒女。這樣的比喻形象地揭示出有自信力的優(yōu)秀中華兒女身上堅定、正直、頑強的精神,以及對中國歷史發(fā)展起到的重大作用?!爸袊募沽骸钡木癖举|(zhì)是什么?

思考:“中國”的“脊梁”的精神,就是國家精神、國魂。國家精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魂。國魂就是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不倒,也絕不可撼動的“中國精神”!而千千萬萬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千千萬萬在生活中閃耀真善美的人,都是“中國精神”的造就者!談?wù)勀銓Α爸袊募沽骸钡乃伎肌?/p>

文中所論及的“埋頭苦干的人”,指那些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執(zhí)著于某一項事業(yè),不畏難險,奮斗不息的人?!捌疵哺傻娜恕?,當指那些置身家性命于不顧,揭竿而起、斬木為兵的農(nóng)民領(lǐng)袖和精忠報國、壯懷激烈的民族英雄?!盀槊裾埫钡拇_切含義,指的是為老百姓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這一詞語的出處,見《漢書·蒯通傳》:“西鄉(xiāng)(向)為百姓請命。”“舍身求法”的“法”,這里可以做“標準、規(guī)范”解。又,“法”在世界各國語源上都兼有“公平”“正直”“正義”等含義,所以,“舍身求法”可以解作:為追求某一種規(guī)范(諸如公平、正義等),不惜犧牲性命,類似“舍生取義”,而“舍生取義”語出《孟子·告子上》,它在本質(zhì)上屬于儒家思想。理解“四種”人

文中提到了四種“中國的脊梁”,并且我國從古至今有許多這樣的優(yōu)秀人物、優(yōu)秀群體。試結(jié)合你的成長和閱讀經(jīng)歷,根據(jù)提示語,補續(xù)下面兩段話,構(gòu)成排比段。續(xù)寫語段

在英雄的生命和鮮血里!1840年以來,中國受盡列強欺辱,14年的艱苦抗戰(zhàn),他們打敗日本侵略者,打得艱苦卓絕,打得可歌可泣!中國精神在哪里?______!_________。中國精神在哪里?中國精神在哪里?______!_________。

在平民英雄的英勇無畏里!這是保安李國武生命的最后一秒,他高高舉起雙手,下一秒,他跟墜樓的女子,一起倒在了血泊之中!

中國精神在哪里?在平凡人的真善美里!一名司機為行夜路的騎車回家的孩子亮著車燈照路20分鐘,直到孩子的前方出現(xiàn)了燈光。讓司機意外的是,孩子突然下車,深深彎腰鞠躬!中國精神在哪里?生于華夏,我無比光榮。因為這片山河,無時無刻不散發(fā)著希望的光輝,如同明天的旭日讓人追隨著、信仰著。但請同學(xué)們不要忘記,我們的祖國曾在黑暗與硝煙中度過數(shù)個年頭,那是一幕幕血的記憶:先輩奮戰(zhàn)驅(qū)趕外敵,經(jīng)歷同胞間的互相殘殺,用血與白骨堆砌安寧,以生命換取祖國的大好江山。希望大家把“中國的脊梁”精神安放內(nèi)心,把“中國的脊梁”的精神傳承視為使命!因為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zé)任!結(jié)束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