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高一聯考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前6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貴州省安順市的穿洞遺址出土了兩萬余件石制器物以及一千余件骨器,出土的骨器數量在全國首屈一指,有用以刺魚的骨叉,用作縫紉的骨針和裝飾用的扁體骨器等多種器型。這說明穿洞文化時期()A.原始農業(yè)已經興起 B.人們生存能力提高C.定居生活開始出現 D.社會階級分化嚴重【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中國。石制、骨器是原始先民生產生活的重要工具,數量眾多、器型和功能多樣的石制、骨器方便了生產生活,促進人們生存能力提高,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耒耜、刀等用于農業(yè)生產的工具,不能斷定原始農業(yè)已經興起,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發(fā)現聚落和房屋,不能斷定定居生活開始出現,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不同人群在工具使用方面的差異,不能體現貧富、地位差異和階級分化,排除D項。故選B項。2.據《山海經》記載,炎帝為南方之神,蚩尤為九黎的部落酋長,盤古、伏羲的故事為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共有的神話。黃帝被認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史記·五帝本紀》中說:“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庇纱丝梢姡ǎ〢神話傳說真實反映了歷史事實 B.國家由部落聯盟逐步發(fā)展而形成C.各民族都尊崇黃帝為共同祖先 D.華夏民族文化具有多元一體特征【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原始社會時期的中國。據材料“黃帝被認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可知,有傳說認為,黃帝是原始社會時期不同地域的部落、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共同的祖先,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共同祖先,體現多元一體,D項正確;神話傳說內容并非全部都是歷史事實,排除A項;材料主旨并非部落聯盟逐步發(fā)展為國家,而是強調不同部落聯盟和國家的聯系,排除B項;“各民族都尊崇黃帝”說法夸大,“很多民族都尊崇黃帝”說法更恰當些,排除C項。故選D項。3.甲骨文是商代晚期最主要的文字,考古發(fā)現的卜骨數量眾多,共計十多萬片,主要記錄了商王室的占卜信息,也可見很多邦國部族的族徽名稱。甲骨文約4000個單字,反映了文字符號系統(tǒng)的基本構成。由此可見,甲骨文()A.經歷了由繁至簡的發(fā)展歷程 B.記載了商朝由盛轉衰歷程C.體現出商朝國家機構的完善 D.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代晚期(中國)。據題干“甲骨文是商代晚期最主要的文字……主要記錄了商王室的占卜信息,也可見很多邦國部族的族徽名稱。甲骨文約4000個單字,反映了文字符號系統(tǒng)的基本構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作為商代晚期的重要文字,記錄了商王室的占卜信息和邦國部族的族徽名稱,還反映了文字符號系統(tǒng)的基本構成,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D項正確;題干中未體現甲骨文經歷了由繁至簡的發(fā)展歷程,排除A項;題干主要強調甲骨文的內容和價值,沒有記載商朝由盛轉衰的歷程,排除B項;題干中關于甲骨文的內容不能體現商朝國家機構的完善,排除C項。故選D項。4.如圖信息能夠說明,西周分封制下()(1)概念:分封,就是“封邦建國”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區(qū)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給臣屬,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wèi)王室。(2)目的:鞏固統(tǒng)治。(3)對象:子弟(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4)權利:受封土地和人口再分封、享有世襲統(tǒng)治權。(5)義務:軍賦、力役、朝貢、朝覲A中央直接管控地方 B.井田制產生并得到長足發(fā)展C.周朝統(tǒng)治長盛不衰 D.諸侯在其封國享有很大權力【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受封土地和人口再分封、享有世襲統(tǒng)治權”和所學可知,在分封制下,諸侯可再行分封且享有世襲特權,說明諸侯在其封國享有很大權力,D項正確;圖中顯示周王分封諸侯、諸侯再分封,層層分封下,中央間接管控地方,排除A項;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礎,材料未涉及,排除B項;分封制在后期弊端日益顯露,并未維護周朝統(tǒng)治長盛不衰,排除C項。故選D項。5.如圖所示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主要水利工程分布圖。據此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A.工商業(yè)空前繁榮 B.江南大規(guī)模開發(fā) C.生產力水平提高 D.各國經貿往來多【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中國。從圖中可知,戰(zhàn)國時期有都江堰、鄭國渠、西門豹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得以修建,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生產力水平發(fā)展,使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成為可能,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商業(yè)的發(fā)展,排除A項;魏晉時期,江南地區(qū)得到開發(fā),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排除D項。故選C項。6.如表所示為戰(zhàn)國時期韓國申不害變法期間實施的部分措施。這些措施()變法內容具體措施整頓強族褫奪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強族的特權,沒收其府庫財富,充盈國庫整頓吏治加強對官吏的整頓、考核與監(jiān)督,“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整編軍隊將貴族私家親兵收編為統(tǒng)一的國家軍隊,并對其進行嚴格訓練A.推動了社會全面轉型 B.根除了貴族階層特權C.順應了君主集權要求 D.穩(wěn)固了韓國霸主地位【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是:戰(zhàn)國時期韓國中國。褫奪強族特權、沒收其財富充盈國庫,加強對官吏的整頓、考核與監(jiān)督以及收編貴族私家親兵為國家軍隊,這些措施都削弱了貴族勢力,加強了君主的權力和對國家的控制,順應了君主集權的要求,C項正確;表中的這些措施主要集中在政治和軍事方面,不足以推動社會的全面轉型,排除A項;這些措施雖然打擊了貴族特權,但不能完全根除,排除B項;戰(zhàn)國時期韓國并非霸主,排除D項。故選C項。7.據統(tǒng)計,考古發(fā)現的刻有始皇詔書的度量衡器已近百件。為保證“器械一量”,中央除制造大量有統(tǒng)一量值的度量衡器具發(fā)放到全國各地外,還規(guī)定各地使用的度量衡器,要由官府來校準,至少每年一次。所有的度量衡器具,在使用前都必須先經過校準。這說明秦朝()A.君主專制統(tǒng)治加強 B.鼓勵發(fā)展商品經濟C.徹底鏟除六國勢力 D.重視鞏固統(tǒng)一局面【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材料“刻有始皇詔書的度量衡器已近百件”“制造大量有統(tǒng)一量值的度量衡器發(fā)放到全國各地”“各地使用的度量衡器,要由官府來校準,至少每年一次”“所有新發(fā)放的度量衡器,在正式使用前都必須先經過校準”,這說明秦朝重視鞏固統(tǒng)一局面,D項正確;材料做法會加強中央集權,未涉及君主專制統(tǒng)治加強,排除A項;秦朝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項;僅憑統(tǒng)一度量衡并不能徹底鏟除六國勢力,排除C項。故選D項。8.秦王朝對少數民族發(fā)動戰(zhàn)爭后征服的地方,像“河南地”、五嶺以南等(當時被稱為“化外之地”,人心不穩(wěn)),必須要由強有力的組織機構來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為此,秦朝在這些地方實行了()A.分封制 B.都護府 C.刺史制 D.郡縣制【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要由強有力的組織機構來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加強中央對這些地方的垂直管理,秦朝實行了郡縣制,D項正確;分封制是西周時期實行的,秦朝時被廢除,排除A項;都護府是西漢在西域設置的軍政機構,排除B項;刺史制是漢武帝時期實行的地方監(jiān)察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9.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后,乘勢將各王國支郡、邊郡收歸中央,削去諸侯王各項特權,僅允許其收取稅租,還將其王國由內史治理,地位降格,與漢郡實質上無差別。這些措施()A.為解決王國問題奠定了基礎 B.使西漢由郡國并行變?yōu)榭たh制C.阻礙了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推行 D.促使?jié)h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后,大大削弱了王國勢力,這為解決王國問題奠定了基礎,A項正確;七國之亂后諸侯王國依然存在,排除B項;削弱王國勢力有助于政府推行“與民休息”政策,排除C項;平定七國之亂不是促使?jié)h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的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10.漢武帝時期,“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這一制度設計旨在()A.削弱王國勢力,鞏固中央權威 B.轉移丞相權力,加強君主專制C.選拔基層官員,提升行政效率 D.防范外戚權臣,制約宦官權力【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和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安排,實際上是在分割丞相的權力,使得君主能夠直接控制“中朝”的重要官員,從而削弱丞相的權力,加強君主的專制統(tǒng)治,B項正確;漢武帝通過推恩令削弱了王國勢力,排除A項;材料與選拔基層官員無關,屬于中央機構的變革,排除C項;材料中的措施制約的是相權,非宦官權力,排除D項。故選B項。11.如表所示為三國時期魏、蜀、吳的基本情況。這可用于探究當時()戶數人口兵力面積魏103萬人443萬人60萬人291萬平方公里蜀28萬人94萬人10.2萬人106萬平方公里吳52.5萬人230萬人23萬人145萬平方公里A.國家統(tǒng)一進程加快 B.政治格局的發(fā)展趨勢C.三國競爭異常激烈 D.鼎立局面出現了瓦解【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三國時期(中國)。材料呈現了三國時期魏、蜀、吳的戶數、人口、兵力和面積等基本情況,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三國之間國力存在顯著差異,預示了政治格局的發(fā)展趨勢與演變方向,即北方的魏滅蜀、晉滅吳,最終統(tǒng)一了全國,B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的是三國的實力對比,不能得出國家統(tǒng)一進程加快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側重于通過具體數據反映政治格局的發(fā)展趨勢,而非僅僅反映競爭激烈,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反映鼎立局面出現瓦解的跡象,排除D項。故選B項。12.公元322年,東晉權臣王敦以“清君側”為由,自武昌起兵。晉元帝遣使謂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則天下尚可共安也?!睍x元帝希望王敦切勿擅自行事,以免破壞“共天下”之局面。這一現象的出現源于()A.地方豪強的專橫 B.社會矛盾的激化 C.外戚專權的形成 D.士族勢力的強大【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晉(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晉時期,士族勢力強大,王敦作為東晉權臣,能夠以“清君側”為由起兵,表明其有能力挑戰(zhàn)中央政權,出現這種現象源于士族勢力的強大,D項正確;材料中主要體現的是士族權臣的行為,而非地方豪強專橫,排除A項;社會矛盾激化并非這一現象出現的直接原因,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涉及外戚專權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13.伴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鮮卑人源源不斷地涌入中原地區(qū)。這些鮮卑人仍保留著傳統(tǒng)習俗,且不擅農業(yè)。在此情況下,北魏孝文帝著手改革鮮卑舊俗,全面推行漢化。據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這些措施旨在()A.改革鮮卑舊俗 B.鞏固政權統(tǒng)治 C.促進民族交融 D.緩和階級矛盾【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北魏孝文帝著手改革鮮卑舊俗,全面推行漢化”和所學可知,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措施,因此其根本目的是鞏固統(tǒng)治,B項正確;改革鮮卑舊俗屬于措施,排除A項;促進民族交融、緩和階級矛盾也是為了鞏固統(tǒng)治,排除CD項。故選B項。14.據史書記載,隋文帝楊堅在位期間,在關中等土地豐饒之地建造了黎陽倉、永豐倉、常平倉等大型糧倉。其中有的糧倉儲糧能力可達三千多萬斤,足夠供八萬人食用一年。隋代大量糧倉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是()A.兵役徭役沉重 B.糧食管理嚴格 C.儲糧技術進步 D.農業(yè)繁榮發(fā)展【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朝(中國)。根據所學可知,建造大型糧倉的前提條件是糧食的充足供應,而這需要農業(yè)的繁榮發(fā)展。隋代糧倉儲糧能力巨大,能夠達到供應大量人口的需求,這說明當時農業(yè)生產水平較高,糧食產量豐富,才能夠支持這么大量的儲備,D項正確;兵役徭役沉重會激化矛盾,不是糧倉形成的重要前提,排除A項;糧食管理嚴格和建立糧倉沒有之間關聯,排除B項;儲糧技術進步有利于糧食儲備,不是糧倉建立的重要前提,排除C項。故選D項。15.在唐代長安的皇宮中,精美的唐三彩擺件隨處可見;在王公貴族的墓葬里,眾多唐三彩俑莊重佇立;此外,唐三彩還常常被作為珍貴禮物饋贈給外國使節(jié)。這說明唐三彩()A.主要用于對外文化交流方面 B.僅在皇室和貴族中使用C.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價值 D.是唐代藝術的最高成就【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在王公貴族的墓葬里,眾多唐三彩俑莊重佇立;此外,唐三彩還常常被作為珍貴禮物饋贈給外國使節(jié)”可知,唐三彩既可用于宮廷裝飾,彰顯貴族地位,又在對外交往中發(fā)揮作用,這說明唐三彩在唐代的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價值,C項正確;材料表明唐三彩有多種用途,并非主要用于對外文化交流,排除A項;材料僅表明唐三彩在皇室和貴族中出現以及用于對外饋贈,但不能據材料得出僅在皇室和貴族中使用的結論,排除B項;僅憑材料信息不能說明唐三彩是唐代藝術的最高成就,排除D項。故選C項。16.安史之亂后,在今陜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鎮(zhèn)大多依舊服從中央政府,向中央繳納賦稅。而河北一帶的藩鎮(zhèn),在割據一方的同時,又尊奉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且仍“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這表明當時唐朝()A.藩鎮(zhèn)實力壯大完全脫離朝廷 B.藩鎮(zhèn)難以立足C.中央對地方仍有一定影響力 D.政府財賦增多【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安史之亂后,“在今陜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鎮(zhèn)大多依舊服從中央政府,向中央繳納賦稅”,“而河北一帶的藩鎮(zhèn),在割據一方的同時,又尊奉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這表明當時中央對地方仍有一定影響力,C項正確;據材料可知,當時藩鎮(zhèn)尚未完全脫離朝廷,排除A項;從材料中看不出藩鎮(zhèn)難以立足,排除B項;僅根據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政府財賦增多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商朝采用外服制處理與周圍方國和部族的關系。那些服屬于商朝的方國和部族,一方面需按照一定的時間向商王室進行朝貢,貢獻本地的特產、珍寶等,以顯示對商王室的臣服和尊崇;另一方面還需奉命征伐,在商王室的指令下參與軍事行動,為商朝的穩(wěn)定和擴張貢獻力量。這些方國和部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服從商朝的統(tǒng)治,但是各自保持著自身的社會組織結構,有著自己的首領、制度和文化傳統(tǒng)。有時候這些方國和部族也會與商朝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可能是利益沖突、對統(tǒng)治的不滿或者外部勢力的挑撥等原因。西周通過大分封,周人的勢力和影響得以迅速擴展至黃河下游、江淮流域以及長江以南廣大區(qū)域。眾多的諸侯被分封到各地,他們帶著周人的文化、制度和技術,在新的領地建立統(tǒng)治,推動了當地的開發(fā)和發(fā)展?!幾岳钐焓吨袊糯方坛獭罚?)根據材料,概括商朝外服制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民族交融的角度,指出相較于商朝外服制,西周分封制的進步之處。【答案】(1)特點:商朝對外服地區(qū)實行間接統(tǒng)治;外服地區(qū)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服從商朝的統(tǒng)治,但是保持較大程度的獨立自主;商朝對外服地區(qū)控制力相對較弱和不穩(wěn)定,甚至有時會失去控制。(2)進步之處:加強了對其他族群所在地區(qū)的控制;擴大了西周統(tǒng)治范圍;有利于其他族群所在地區(qū)的開發(fā)和發(fā)展;促進了民族間經濟文化交往交融。【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商朝中國。特點:結合所學,外服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故可得出商朝對外服地區(qū)實行間接統(tǒng)治;據材料“這些方國和部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服從商朝的統(tǒng)治,但是各自保持著自身的社會組織結構,有著自己的首領、制度和文化傳統(tǒng)”得出外服地區(qū)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服從商朝的統(tǒng)治,但是保持較大程度的獨立自主;據材料“時候這些方國和部族也會與商朝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得出商朝對外服地區(qū)控制力相對較弱和不穩(wěn)定,甚至有時會失去控制?!拘?詳解】本題是對比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西周時期中國。進步之處:據材料“周人的勢力和影響得以迅速擴展至黃河下游、江淮流域以及長江以南廣大區(qū)域”得出加強了對其他族群所在地區(qū)的控制,擴大了西周統(tǒng)治范圍;據材料“眾多的諸侯被分封到各地,他們帶著周人的文化、制度和技術,在新的領地建立統(tǒng)治,推動了當地的開發(fā)和發(fā)展”得出有利于其他族群所在地區(qū)的開發(fā)和發(fā)展,促進了民族間經濟文化交往交融。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朝統(tǒng)一后興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如修筑長城,建造宮殿等。有學者指出:秦時全國人口約2000萬了,而服役的人數總計不少于300萬,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15%。秦王朝為獲得更多勞役和賦稅,制定嚴刑峻法。班固指出:秦朝“法令煩憯,刑罰暴酷,輕絕人命,身自射殺,天下寒心,莫安其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人民唯有揭竿而起,推翻暴秦。隋朝同樣如此,隋煬帝營建東都,修建大運河,三征高麗,勞民傷財,激化了社會矛盾。至于法令,隋文帝時規(guī)定,盜錢一文者處死,煬帝時尤甚。隨著階級矛盾激化,人民起義推翻了隋朝。漢唐王朝目睹農民起義戰(zhàn)爭的偉大力量之后吸取了秦隋短命而亡的歷史教訓,在建立之初便改弦更張,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以穩(wěn)定封建秩序,鞏固封建體制下的中央集權制,恢復社會經濟。漢唐王朝還減輕賦稅徭役和人民負擔,廢除嚴苛法律,促使國家自耕農正常生產,國家經濟實力增強,文化繁榮發(fā)展,國力強盛,從而出現了漢初的“文景之治”和唐初的“貞觀之治”。——摘編自閆學軍《秦隋王朝速亡政治原因之比較》(1)根據材料,概括秦隋王朝滅亡的相似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秦隋王朝短命而亡對漢唐初期統(tǒng)治者治國的共同影響,并談談你的認識。【答案】(1)相似原因:統(tǒng)治者大興土木;賦役沉重;刑法嚴苛;百姓負擔沉重,生活困苦,階級矛盾尖銳,引發(fā)農民起義。(2)共同影響:借鑒前朝短命而亡的歷史教訓,采取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恢復發(fā)展生產的政策;促進經濟恢復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形成王朝初年的盛世局面。認識:國家政策應該注重改善民生,避免過分加重百姓負擔;要積極借鑒歷史經驗教訓?!窘馕觥俊拘?詳解】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相似原因:據材料“秦朝統(tǒng)一后興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如修筑長城,建造宮殿等”“隋煬帝營建東都,修建大運河”得出統(tǒng)治者大興土木;據材料“秦時全國人口約2000萬了,而服役的人數總計不少于300萬,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15%”“(隋朝)三征高麗,勞民傷財”得出賦役沉重;據材料“秦王朝……制定嚴刑峻法”“隋文帝時規(guī)定,盜錢一文者處死,煬帝時尤甚”得出刑法嚴苛;據材料“人民唯有揭竿而起,推翻暴秦”“隨著階級矛盾激化,人民起義推翻了隋朝”得出百姓負擔沉重,生活困苦,階級矛盾尖銳,引發(fā)農民起義?!拘?詳解】本題是影響類、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共同影響:據材料“漢唐王朝……吸取了秦隋短命而亡歷史教訓,在建立之初便改弦更張,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恢復社會經濟。漢唐王朝還減輕賦稅徭役和人民負擔,廢除嚴苛法律”得出借鑒前朝短命而亡的歷史教訓,采取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恢復發(fā)展生產的政策;據材料“促使國家自耕農正常生產,國家經濟實力增強,文化繁榮發(fā)展,國力強盛,從而出現了漢初的‘文景之治’和唐初的‘貞觀之治’”得出促進經濟恢復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形成王朝初年的盛世局面。認識:秦隋王朝因暴政而亡啟示我們國家政策應該注重改善民生,避免過分加重百姓負擔;漢唐王朝吸取秦隋短命而亡的歷史教訓啟示我們要積極借鑒歷史經驗教訓。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晉統(tǒng)一不久后的元康元年(291年),皇室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就爆發(fā)了,到西晉永康二年(301年)更演變?yōu)榇笠?guī)模的混戰(zhàn)。匈奴等少數民族乘機而起,推翻西晉統(tǒng)治,建立了各自的政權。中原再次成為烽火連綿的戰(zhàn)場。從4世紀初的西晉永嘉年間(307—313年)到5世紀中葉的南朝宋元嘉年間(424—453年),北方民族矛盾尖銳、氣候變冷和強制遷移等因素,使從黃河流域南遷的移民絡繹不絕,余波一直持續(xù)到南朝陳前期?!幾愿饎π邸督裉熘袊丝诜植?,史上三次大南遷已埋下伏筆》材料二西晉永嘉之亂持續(xù)到西晉滅亡,北方廣大人民南遷,為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帶來人口與北方先進的耕作技術。隨著東晉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加上江南地區(qū)自身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江南地區(qū)出現了“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南朝前期,宋武帝與宋文帝重視農業(yè)生產,輕徭薄賦,締造了元嘉之治,社會安定。農業(yè)方面,江南農田面積不斷增加,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工程的興修,使江南農業(yè)向著精耕細作發(fā)展。手工業(yè)方面,主要體現在紡織、礦冶、造船等行業(yè)突出發(fā)展,而制鹽、制瓷、造紙等行業(yè)也有所發(fā)展。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大大促進了商業(yè)和城市的繁榮,南方許多政治中心也都是商業(yè)中心?!幾灾苓M《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qū)經濟開發(fā)的作用與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西晉至南朝前期北方人民大量南遷的因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發(fā)展的表現,并分析其影響?!敬鸢浮浚?)因素:北方戰(zhàn)亂分裂、西晉滅亡;北方少數民族內遷,民族矛盾尖銳;氣候變冷;強制遷移;晉室南渡,南方相對安定統(tǒng)一;南方在土地、氣候等方面的優(yōu)越條件。(2)表現:土地開墾,農業(yè)技術進步,水利工程的興修,農業(yè)獲得快速發(fā)展;紡織、礦冶、造船等手工業(yè)得到發(fā)展;商業(yè)和城市的繁榮;人口增長;文化繁榮。影響:促進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和經濟社會發(fā)展;促進民族交融;有利于南朝政權的穩(wěn)定;為隋唐的統(tǒng)一和興盛奠定基礎;推動經濟重心南移?!窘馕觥俊拘?詳解】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西晉至南朝前期的中國。因素:據材料“皇室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演變?yōu)榇笠?guī)模的混戰(zhàn)?!品鲿x統(tǒng)治……中原再次成為烽火連綿的戰(zhàn)場”得出北方戰(zhàn)亂分裂、西晉滅亡;據材料“少數民族乘機而起”“北方民族矛盾尖銳”得出北方少數民族內遷,民族矛盾尖銳;據材料“氣候變冷和強制遷移”得出氣候變冷、強制遷移;結合所學從江南自身的優(yōu)越條件方面分析,得出晉室南渡,南方相對安定統(tǒng)一;南方在土地、氣候等方面的優(yōu)越條件。【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東晉南朝時期中國。表現:據材料“農業(yè)方面,江南農田面積不斷增加,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工程的興修,使江南農業(yè)向著精耕細作發(fā)展”得出土地開墾,農業(yè)技術進步,水利工程的興修,農業(yè)獲得快速發(fā)展;據材料“手工業(yè)方面,主要體現在紡織、礦冶、造船等行業(yè)突出發(fā)展,而制鹽、制瓷、造紙等行業(yè)也有所發(fā)展”得出紡織、礦冶、造船等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漢語言文學考試模擬題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小自考公共事業(yè)管理復習方法與答案
- 吃喝玩樂測試題及答案
- 中學語文教材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青海黃南州事業(yè)單位面向社會招聘工作人員現場及藏語(安多語)語言能力測試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氮化硅陶瓷軸承球合作協(xié)議書
- 2024年自考漢語言文學在線學習資源試題及答案
- 小自考試題及答案聚焦設計風格
- 行政管理小自考考點與試題及答案
- 小自考漢語言文學學習過程反思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天津市濱海新區(qū)九年級語文學業(yè)質量調查試卷(一)附答案解析
- 《阻燃材料與技術》課件 第7講 阻燃橡膠材料
- 2024新版(閩教版)三年級英語上冊單詞帶音標
- 2024-2030年中國電渣錠市場競爭力深度研究與需求狀況預測研究報告
- 食品安全規(guī)章制度目錄清單
- 2024中國人壽浙江省分公司校園招聘109人高頻難、易錯點500題模擬試題附帶答案詳解
- 中廣核招聘筆試題庫2024
- 數字孿生水利項目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 中日飲食文化差異
- TGDEIA-PET轉移膜團體標準
- 08J933-1體育場地與設施(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