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中學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內(nèi)江六中2024—2025學年(上)高2025屆第二次月考
語文學科試題
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共33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4小題,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中國古代既有“詩能窮人"之說,又有“詩能達人”之說;既有“窮而后工"之說,也有“達而后工”之說。但是前者成為流行的說法,而后者則少為人所接受。這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我把它稱之為“詩人薄命化"傾向。
重視詩賦等文學創(chuàng)作是中國古代的社會風尚,“雅好文章”和提拔文章之士是君主的雅趣。《漢書》中記載西漢枚乘、司馬相如都因善賦而見用,《后漢書》也記載東漢班固因《兩都賦》名聞天下。隋代李諤上書隋高祖明確指出,詩歌已經(jīng)成為“朝廷據(jù)茲擢士"的“祿利之路”。自從唐代實施科舉制度,詩歌便成為下層士子改變命運的途徑,真正成為對所有讀書人開放的“祿利之路"。在中國古代,詩歌是當時社會交往的重要工具,能詩是一種榮譽,文章之士通過考試能獲得擔任官員的資格。故“詩能達人”在中國古代也具有某種程度的真實性。古代詩人遭受厄運的畢竟是少數(shù),而純粹由于寫詩的原因而遭受厄運的詩人,更是少之又少。詩人薄命并不是普遍的事實,“詩能達人"與“詩能窮人”同時構成事實的整體。
如果我們超越表面現(xiàn)象,便可看出中國古代文論中關于“詩人薄命"之說其實是一種有選擇性的集體認同:在“詩能窮人”與“詩能達人"中,選擇了“詩能窮人”;在“窮而后工"與“達而后工”中,選擇了“窮而后工"。雖然“詩能達人”也具有某種真實性與合理性,但這種理論大多僅是對世俗社會現(xiàn)象的總結,沒有更深邃、更崇高的傳統(tǒng)詩學理想與價值觀來支撐,有時還流露出某種世俗功利色彩。而“詩能窮人"或“窮而后工”反映的是一種超越世俗、追慕崇高的詩學理想。
歷史之所以做出這種選擇,固然與中國古代經(jīng)典詩歌多為“窮苦之言"有關,但更深層的原因是潛藏的中國古代詩學價值觀念的影響。中國詩學始終強調(diào)和重視詩人的社會責任,“失志”詩人不得已就把用世之志寄寓于詩文。詩人在對人生悲劇、憂患愁苦的體認、接受和抒發(fā)之中,更多地體現(xiàn)了對道的堅守和追求,因而其心靈深處充滿了以道自任、任重道遠的使命感與悲劇性的崇高感。所以,詩人表達的生老病死與窮愁哀傷可以超越個人的際遇,與人類的普遍情感相通,從而能超越時代引起人們的普遍共鳴?!案F而后工"的“工”,絕不僅是技術層面上的成就,更因為它具有深刻人文主義情懷與理想。
在集體認同“濾光鏡"的作用下,“詩人薄命”的現(xiàn)象非常明晰地凸現(xiàn)出來了,而不符合集體認同的大量事實則被遮蔽了。它可以使人“明察秋毫”,也可以使人“不見輿薪”?!霸娙硕啾∶?并不是對于所有詩人命運的準確總結,而是一種想必如此、理應如此的期待與想象。比如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發(fā)憤著書”之說,認為歷史上許多名著——《周易》《春秋》《詩經(jīng)》《國語》《呂氏春秋》《離騷》——都是作者遭受不幸的產(chǎn)物,但司馬遷所舉例證卻多與《史記》所載不符。如《太史公自序》中說:“不韋遷蜀,世傳《呂覽》。"而《史記》卷85則記載:“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則《呂氏春秋》明顯是在“不韋遷蜀"之前,是得志時所作?!啊度倨反蟮质ベt發(fā)憤之所為作也?!被旧弦彩窍胂笾~,至少有以偏概全之嫌。作為歷史文體的《史記》,所載是更為真實的歷史;而《太史公自序》文體上屬于子論,要表達的是作者的思想觀念,虛構和改造正是子論文體常用的修辭手法。司馬遷處于“遭李陵之禍,幽于縲紲"的處境,為了強調(diào)作者的遭遇與寫作的關系,從而把著述的時間、地點和原因都做了改動,而這些被改造過的史實后來又成為集體認同的基礎。
集體認同的“濾光鏡”也引導著讀者對批評理論的解讀。這里以古人對韓愈的經(jīng)典理論“不平則鳴"的理解為例。韓愈《送孟東野序》開宗明義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痹谖膶W批評研究中,人們也往往以“不平則鳴"來闡釋詩人作家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生活對于創(chuàng)作的積極作用,并且把它與“發(fā)憤著書”“窮而后工"作為同一理論源流。假如把“不平則鳴”單純解釋為對于不公平事情的憤慨,則《送孟東野序》中出現(xiàn)了大量難以解釋甚至矛盾之處。宋代學者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認為,韓愈既說“物不得其平則鳴”,而文中卻以唐虞時代的皋陶、大禹、殷代的伊尹、周代的周公等為“善鳴者”,這些人都是成功的政治家,似乎難和“不平"扯到一起,這就更談不上“不平則鳴”了。錢鍾書也說:“韓愈的‘不平’和‘牢騷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憤郁,也包括歡樂在內(nèi)。"錢先生這個解釋是很有見地的,它糾正了以往一些對“不平”的狹隘理解。不過韓愈所說的“不平"并不限于人的感情問題,“不平”是指異乎尋常的狀態(tài),總之“不平"所指甚廣。韓愈認為孟郊是一個“善鳴”的詩人,所以勸他不必為處境順逆而“喜"悲”。為什么后來的讀者理解“不平則鳴"往往偏重于不幸、憤懣這一方面的含義呢?這是因為孟郊本來就是一個窮苦的詩人,讓人偏向于把“不得其平”理解為像孟郊一樣由于生活的窮苦而悲憤。
總括言之,“詩人薄命"并非是一種對歷史事實的全面真實的總結,而是古人的一種集體認同。表面看來,這種集體認同比較消極,然從深層考察,卻有相當豐富而積極的意義,它表現(xiàn)出古人對詩歌的價值判斷以及對于詩人的想象與期待。
(摘自吳承學《“詩能窮人”與“詩能達人"——中國古代對于詩人的集體認同》)
1.下面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歌在隋代已成為“朝廷據(jù)茲擢士”的“祿利之路”,但此“祿利之路”在當時并未對所有讀書人開放。
B.中國古代文人因其文學作品被任用提拔,或通過考試獲得擔任官員的資格,故“詩能達人"具有真實性和普遍性。
C.中國古代文論選擇“窮而后工”說是因為它超越了世俗的功利色彩,具有更深刻、更崇高的人文情懷與詩學理想。
D.“詩能窮人"窮而后工”“發(fā)憤著書"不平則鳴”等都是符合中國古代集體認同的文學觀念。
2.依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失志"詩人在對人生悲劇、憂患愁苦的體認與抒發(fā)中表現(xiàn)出對道的堅守和追求,這使其內(nèi)心具有一定的使命感與崇高感。
B.面對事實,集體認同的“濾光鏡”會使人們“有所見"或“有所不見”,受集體認同引導的人會對事實進行靈活選擇。
C.從人們對韓愈“不平則鳴"理論的理解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的人對同一作品或理論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
D.相比《史記》所載的更為真實的歷史,《太史公自序》中“發(fā)奮著書”表達的是作者的思想觀念,其學說價值也會削減。
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集體認同下“窮而后工"觀點的一項是()(3分)
A.屈原屢遭放逐,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B.杜甫漂泊夔州,高臺臨眺而作《登高》。
C.李白漫游梁宋,與友相會而作《將進酒》。
D.王安石任滿回鄉(xiāng),途經(jīng)杭州而作《登飛來峰》。
4.作者是怎樣證明集體認同引導下的人們對韓愈“不平則鳴”這一經(jīng)典理論的理解是狹隘的?請根據(jù)文本概括。(6分)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
山前該有一棵樹(節(jié)選)
張者
這是個啥地方嘛,都是光禿禿的石頭,裸山。
樹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難覓蹤跡,花兒那些嬌慣的美麗都躲在人們的記憶里了。天山南坡和北坡完全不同,北坡降水豐沛,風景如畫,而南坡干旱少雨,沒有山坡草地,沒有如蓋的塔松,也沒有蘑菇般的氈房和滿坡的牛羊,只有滿山的礫石。這南坡是一個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種神秘的石頭,兵團突然從三個建制團中抽調(diào)了近千人,集結到了這里,并起名506礦。506礦到底有什么礦?我第一次聽到它的傳說是在晚上熄燈后,我那剛上一年級的弟弟從被窩那邊爬到我這頭,然后對我耳語道:“你知道506礦是什么礦嗎?"我問什么礦?他神秘地說“是鈾礦。”鈾礦是什么礦呢?弟弟又降低聲音回答:“鈾礦是造原子彈的。"
原子彈的赫赫威名誰不知道,于是,我們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種神秘色彩,哪怕是喝著苦泉水也不覺得苦了,因為我們的父母正干著一件天大的事情。父母被調(diào)入礦山后,我們這些孩子就跟隨著父母上了山,這樣,一個簡陋的學校就在山前用石頭搭建了起來,屋頂用的是紅柳枝和油氈。每天的上課鈴聲讓正在開礦的父母們十分安心,只是他們開山的炮聲卻讓我們十分驚恐。在炮聲隆隆中上課,飛石砸在房頂上,如天神的戰(zhàn)鼓。胡老師正領讀課文《曹劌論戰(zhàn)》:“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聽到房頂?shù)倪诉寺?,我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大家就會心一笑。胡老師也笑,望望房頂說,三而竭了,沒事。同學們就哄堂大笑,疲憊的午后課堂突然就活潑了一下。胡老師是一個大學教授,右派,發(fā)配到新疆就成了我們的小學老師。我們這些在綠洲出生的新疆兵團人的二代,通過胡老師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堅持讓我們每周寫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灘》等。當他望著遠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頭讓我們寫《樹》時,我們不干了,因為我們的眼前根本沒有綠色,更別說樹了。
有同學就喊,胡老師,我們山上連一棵樹都沒有,怎么寫?胡老師就說,眼前沒樹,心中難道沒有樹嗎?回家問問父母吧。于是,同學們就寫了很多不一樣的樹。有村口的大榕樹,有門前的大槐樹。我爹給我講了老家的大桑樹。他邊講邊咽著口水,說起了小時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饑餓和貧困。父母們都是有故鄉(xiāng)的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為了屯墾戍邊來到了新疆。他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棵樹,而每一種樹都寄托著他們的鄉(xiāng)愁。比方:寫大槐樹的父母是北京人,寫大榕樹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給我講了門前大桑樹的故事。
可是,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兵二代”,眼前連一棵樹都沒有。我們望著窗外所有的石頭,喊:“山前該有一棵樹!”
我們是從山下綠洲來的,那里就有樹。有沙棗樹、白楊樹……還有一棵最茁壯的胡楊樹,就生長在勝利渠邊上。水罐車從勝利渠給我們拉淡水,會從那棵孤獨的胡楊樹邊路過。那棵茂密的胡楊樹孤獨地生長著,在夏季它給我們帶來一片巨大的綠蔭,到了秋天,它那金黃的葉子展開來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壯,又是那么孤獨,卻美得讓人震撼。
那次關于樹的作文課,讓我們想起了那棵胡楊樹,大家就齊聲喊,把那棵胡楊樹移到我們山前吧,讓我們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師說:“山上沒有水,樹不能活。"同學們喊:“山上沒有樹,人不能活?!?/p>
大家七嘴八舌地說,我們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來的甜水澆灌。胡老師被我們打動了,眼眶有些紅,下課時他沒有和我們告別,就獨自走了。
沒想到,我們的無理要求有了結果。礦長派出了東方紅拖拉機,拉著爬犁子,還派了一輛水罐車,要去為我們移那棵胡楊樹了。胡老師讓同學們坐上了水罐車,下山去看移樹的過程,讓同學們好好觀察,要寫作文。
那棵美麗的胡楊樹將移到我們的山前,成為我們的故鄉(xiāng)樹。從此,我們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樹了,無論將來走到哪里,那棵樹都會存在。無論我們走多遠,那棵樹都會在山前指引著我們回家。那棵胡楊樹還沒有生葉,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們知道它會有枝繁葉茂的那一天。大人們沿著胡楊樹四周挖了一個大圓圈,然后那圓圈越挖越深,挖了一個很大的坑。大人們挖樹的時候,同學們就到勝利渠邊喝水。大家成群結隊地趴在渠邊,就像一群羊,而牧羊人是胡老師。當我們在渠邊喝飽了肚子,裝滿了隨身的水壺,胡老師就吹響了哨子把整個班集合起來。上課的內(nèi)容就是跑步。同學們圍繞著正在挖樹的大人跑步,踏著胡老師的哨子,一二一,一二三四……胡老師還帶領我們唱歌:“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爭取勝利……"
那棵胡楊樹實在太高大了,拖拉機累得直冒黑煙。裝滿了甜水的水罐車跟在后面,整個隊伍開始向山上移動,遠遠望去像一個送親的隊伍。胡楊樹被運上山后,就栽在我們小學校操場中央。如果你上山,很遠就能看見它。它高高地聳立著,成了上山者的路標。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偉岸而又粗壯的樹干,這讓我們安心,給我們帶來希望。
栽樹的時候全礦的人都來了,那簡直就是一個節(jié)日。人們眼巴巴地望著從水罐車內(nèi)放出的甜水澆灌它,用舌頭舔著自己干裂的嘴唇。一口水只能解一時之渴,一棵樹卻能帶來永遠的綠蔭。
5.下列對小說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段描寫了礦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寥寥幾句便營造了一種荒涼感,口語化的表達蘊含著抱怨之情,與小說標題《山前該有一棵樹》在語意上形成了互補關系。
B.孩子們提出要移植胡楊樹,胡老師下課時沒有告別,就獨自走了,并不是因為孩子們給他出難題,而是很感動,他覺得應該想辦法滿足學生們的愿望。
C.胡楊樹被栽到校園,全礦的人都來看熱鬧,這一天成為所有人的節(jié)日。這表明不僅是孩子,成年人同樣需要一棵樹,這是人們對精神家園的共同追求。
D.本文敘說孩子們與“樹”的故事時因事見情:寫《樹》的命題作文時,忐忑興奮;聆聽父母記憶中的樹,有所觸動;樹移到校園后,則是心安、期待。
6.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從禿山寫起,將天山南坡和北坡的自然環(huán)境作對比,得出“南坡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結論,借環(huán)境傳達同學們渴望山前有一棵樹的心聲。
B.本文以我與弟弟的對話交代了506礦的重要性,為全文故事鋪展出特定的時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鋪直敘的乏味,筆法靈活,增添了閱讀趣味。
C.小說描寫胡老師領讀《曹劌論戰(zhàn)》的情節(jié),看似閑筆,卻由開山的炮聲自然引出課堂,展現(xiàn)了老師的形象,也寫出了師生們苦中作樂的心態(tài)。
D.本文大多是回憶性敘述,以全知視角娓娓道來,似上帝俯瞰,客觀而全面。在平緩的敘述中穿插多處抒情議論,凸顯了作品的內(nèi)在意蘊。
7.同學們對胡老師喊出“山上沒有樹,人不能活”,樹對于這里的人到底意味著什么?請結合文本簡析。(6分)
8.“我"在小說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41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己卯旦,李嗣源軍至大梁,攻封丘門,王瓚開門出降,嗣源入城,撫安軍民。是日,帝①入自梁門,百官迎謁于馬首,拜伏請罪,帝慰勞之,使各復其位。李嗣源迎賀,帝喜不自勝,手引嗣源衣,以頭觸之曰:“吾有天下,卿父子之功也,天下與爾共之。”帝命訪求梁主②,頃之,或以其首獻。
帝遣使以滅梁告吳、蜀,二國皆懼。徐溫尤嚴可求曰:“公前沮吾計,今將奈何?"可求笑曰:“聞唐主始得中原,志氣驕滿,御下無法,不出數(shù)年,將有內(nèi)變,吾卑辭厚禮,保境安民以待之耳。”
帝至萬勝鎮(zhèn),聞嗣源已據(jù)大梁,諸軍離叛,神色沮喪,登高嘆曰:“吾不濟矣!"即命旋師。帝之出關也,扈從兵二萬五千,及還,已失萬余人。甲中,帝至石橋西,置酒悲涕,謂李紹榮等諸將曰:“卿輩事吾以來,急難富貴靡不同之;今致吾至此,皆無一策以相救乎?”諸將百余人,皆截發(fā)置地,誓以死報,因相與號泣。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后唐紀》)
材料二:
成而不傾,敗而不亡,存乎其量之所持而已,智非所及也。量者心之體,智者心之用。用者用其體,體不定,則用不足以行;體不定而用或有所當,惟其機也。機者發(fā)而可中而不足以持久雖成必敗茍敗必亡。故曰非智所及也。項羽、李存勖戰(zhàn)而必勝,犯大敵而不撓,非徒其勇也,知機之捷亦智矣,然而卒以傾亡者,豈智之遽窮乎?智則未有不窮者也。
項羽不足以持敗,一摧于垓下,遂憤恚失守而自剄,量不足以勝之也。藉令戢悻悻之怒,渡江東以為后圖,韓、彭、英布非不可移易而必忠于漢者,收余眾,間群雄,更起而角死力,漢亦疲矣。而羽不能者,量止于一勝之威,敗出于意外而弗能自固也。羽可以居勝而不可以持敗,故敗則必亡。存勖可以忍敗,而不足以處勝,故勝則必傾,一也。李嗣源定入汴之策,既滅朱友貞,一入汴,而以頭觸嗣源曰:“天下與爾共之。"卒為嗣源所迫,身死國亡,量不足以受之也。藉令忍沾沾之喜,以從容論功而行賞,人且喻于君臣之義,雖有大勛,亦分誼所當盡,嗣源雖抉不軌之心,無有為之效命者,自斂雄心以俯聽。而存勖不能者,量盡于爭戰(zhàn)之中,勝出于意外而弗能自抑也。
(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十八)
【注】①帝:此指后唐莊宗李存勖。②梁主:指后梁末代皇帝朱友貞。
9.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機者發(fā)A而可中B而不足C以持久D雖成E必敗F茍G敗必亡。
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卑,使……謙卑,使動用法,與《桃花源記》“漁人甚異之”的“異"用法不相同。
B.靡,無、沒有,與《歸去來兮辭并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的“靡"意思相同。
C.相,表示動作偏指一方,與《陳情表》“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相"用法相同。
D.間,挑撥使人不和,與《鴻門宴》“從驪山下,道芷陽間行”的“間"意思不相同。
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后唐莊宗進入大梁城后,后梁百官前來拜謁請罪,后唐莊宗命他們?nèi)耘f擔任原職;又命人尋找后梁君主,不一會兒,就有人拿著后梁君主的頭顱來進獻。
B.李嗣源占據(jù)了大梁城,朝廷軍隊叛變背離,后唐莊宗極為傷感。他到達石橋西后悲痛流淚,跟隨他的百余名將領都割斷頭發(fā),表示誓死報答他。
C.項羽氣量狹小,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他如果有足夠的氣量,渡江之后能夠調(diào)整策略卷土重來,與劉邦作殊死搏斗,那么漢朝應該會疲于應對。
D.后唐莊宗滅梁之后,許諾與李嗣源共享天下,這讓李嗣源萌生了不軌之心。假設后唐莊宗只是論功行賞,李嗣源也只能收斂自己的雄心,對君主俯首聽命。
1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徐溫尤嚴可求曰:“公前沮吾計,今將奈何?”
(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13.嚴可求認為李存勖“志氣驕滿,御下無法”,王夫之認為李存勖“量不足”,二者是否矛盾?請簡要分析。(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
玉漏遲題吳夢窗《霜花腴詞集》①
周密
老來歡意少。錦鯨仙去②,紫蕭聲杳。怕展《金奩》,依舊敵人懷抱。猶想烏絲醉墨③,驚俊語、香紅圍繞。閑自笑。與君共是、承平年少。
雨窗短夢難憑。是幾番宮商,幾番吟嘯。淚眼東風,回首四橋煙草。載酒倦游甚處,已換卻、花間啼鳥。春恨悄。天涯暮云殘照。
[注]①此詞寫于宋亡之后,詞人倦游蘇州時所作。②錦鯨仙去:杜甫詩歌“芳逢李白騎鯨魚,道甫問訊今何如。"民間俗傳李白醉來鯨魚溺死于潯陽。③烏絲:指有墨線格子的絹素或紙箋。醉墨:指醉后酣暢的墨跡。
14、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錦鯨仙去,紫簫聲杳”用李太白騎鯨仙去之事,寫詞友亡故,表達對友人的思念之情。
B.“烏絲醉墨,驚俊語、香紅圍繞"運用比喻與借代的手法,寫盡風流才子狂吟醉草、享樂游玩的豪興。
C.“已換卻、花間啼鳥”一句以樂景襯哀情,感嘆過往美好生活已不復存在。
D.本詞開篇就奠定了傷感的基調(diào),上片多憶昔,下片由憶昔轉入傷今。
15.本詞圍繞“歡意少"來展開,請結合全詞賞析詞人“歡意少”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12分)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杜甫的《登高》中用“_____,_____"兩句,從時間、空間兩方面著筆,體現(xiàn)自己長期漂泊的悲秋情懷和對生命短暫的深刻感悟。
(2)《赤壁賦》中“_____,_____”兩句,描寫曹操吟其《短歌行》一詩的情形。
(3)溫庭筠《菩薩蠻》中,“_____,_____"化用唐代詩人崔護的詩句“人面桃花相映紅”來寫女子容顏。
(4)人們常用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的詩句“____,____”,表達一種堅定信仰或對事物的清醒認識。
(5)古人善于運用音樂和景物表達情感,《短歌行》中描寫音樂場面的句子是“____”;描寫夜空景象的句子是“____"。
(6)司馬遷《報任安書》中,作者以“____,____”點明寫作《史記》這部史書的取材范圍。
三、語言文字運用(共16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6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7~18小題。
村落作為鄉(xiāng)土生活的基本社區(qū),以血緣為紐帶,以地域為限制,構成了社群關系和地緣關系上的相對疏離和隔膜。
在《歸園田居》中,陶淵明概略而真切地描繪了村落的狹小和疏離。________這是他所棲居的園田居村落的規(guī)模和格局。________這是描繪園田居與其他村落之間相互疏隔的境況。這樣的境況,令人想到春秋時代老子所描繪的“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寡國小民”狀態(tài)。重情守義的村民在由疏離與隔膜形成的空間和心理的雙重屏障所創(chuàng)設的相互認同和相互信任的環(huán)境里過著純樸而現(xiàn)實的生活。
________在村落中或村落間的交往,是熟悉者之間的自然往來。一方面,自然的繁茂與鄉(xiāng)親間的殷勤是相互映襯的;另一方面,鄉(xiāng)親間的交往,是非功利的、無目的的,是鄉(xiāng)親情義需要的自.然.交往。費孝通說相對于城市或工業(yè)化社會的“機械的團結”,鄉(xiāng)村情感是一種“有機的團結”?!皺C械的團結"是以功利為目的的、社會契約或法制化的組織。鄉(xiāng)村的“有機團結”,是素樸單純的,也是親切自然的。
________這樣的會飲歡悅,簡樸之至,然而,正是在這極致的簡樸中,人之為人的生之情愫得到了滋養(yǎng)和張揚。
17.依次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詩句,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①“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②“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③“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④“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p>
A.④②③①B.④①②③C.②④③①D.②④①③
18.下列句子中的“自然"與文中加點的“自然”,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
B.大家都被這個小動物萌化了,深切地感受到人與自然的神奇力量。
C.這個公園里的花草都是自然繁衍的,沒有人刻意去設計和布置。
D.他的演技非常好,演得很自然,身上那股親民的氣質很到位。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9-21題。
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七百六十歲。七個多世紀,一個不朽的生命,從南宋跨元、明、清、民國昂昂而來,并將踏著無窮的歲月凜凜而去。他生于公元一二三六年。當他生時,“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臨安朝廷,已經(jīng)危在旦夕,①人們指望他能扶大廈之將傾,然而,②畢竟“獨柱擎天力弗支”,終其一生,他沒能,也無法延續(xù)趙宋王朝的社稷。他就在四十七歲那年化作啼鵑去了。③當他死時,不,當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豎起了又一根立柱,雖共工也觸不倒的擎天玉柱。
他是狀元出身,筆力當然雄健,生平留下的皇皇筆墨,正不知有凡幾。只是,真正配得上他七百六十歲生命的,則首推他在零丁洋上的浩歌。那是公元一二七九年,農(nóng)歷正月,他已兵敗被俘,恰值英雄末路,在元軍的押解下,云愁霧慘地顛簸在崖山海面。如墨的海浪呵,你傾翻了宋朝的龍廷,你噬碎了孤臣的赤心。此一去,“百年落落生涯盡,萬里遙遙行役苦。"以身殉道不茍生,道在光明照千古。”無一絲一毫的張皇,在這生與死的關頭,他坦然選擇了與國家民族共存亡。但見,一腔忠烈,由胸中長嘯而出,落紙,化作了黃鐘大呂的絕響。這就是那首光射千古的七律《過零丁洋》。
假如文天祥在這時候就死去,結局又會怎樣?毫無疑問,他是可以永生的了。南宋遺民清楚這一點。所以,他的戰(zhàn)友,廬陵人王炎午,才在他被押往北方的途中,張貼了數(shù)十份《生祭文丞相文》,疾呼:“大丞相可死矣!"敦促他舍生取義,保全大節(jié)。他自己又何嘗不明白這一點。因此,一路上才又是服毒,又是絕食,自謂“惟可死,不可生”。然而,且慢——打量歷史,我們只能作這般理解——日月還要從他的生命攝取更多的光華;社會還要從他的精神吸收更多的鈣質;盤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長江和黃河,渴求更壯美的音符。一句話,他的使命還沒有結束。
19.請將第一段中①②③處畫線句所表達的意思分別用一個成語來概括。(3分)
20.文中畫波浪線部分運用了哪些手法來表達作者對文天祥的贊許和欽佩之情?(4分)
21.請分析文中加點疊詞的使用效果。(3分)
四、寫作(60分)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論語》有云:“往者不可諫。"可人們面對過往時,卻總喜歡說“如果我當初……”
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內(nèi)江六中2024—2025學年(上)高2025屆第二次月考
語文學科試題
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答案】
1.B2.D3.D
4.①援引宋代學者洪邁《容齋隨筆》的分析來證明受集體認同影響的人對“不平則鳴"的理解與韓愈的舉例是矛盾的。他認為韓愈《送孟東野序》中有皋陶、大禹、伊尹、周公等成功政治家的事例,這與集體認同理解的詩人作家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生活對于創(chuàng)作的積極作用是矛盾的。
②引錢鍾書先生對韓愈“不平則鳴”的理解來證明受集體認同影響的人對此理論的理解是狹隘的。錢先生認為“韓愈的‘不平’和‘牢騷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憤郁,也包括歡樂在內(nèi)"。③以作者自己對韓愈“不平則鳴”的理解來證明集體認同影響的人對此理論的理解是狹隘的。作者認為韓愈所說的“不平"并不限于人的感情問題,“不平”是指異乎尋常的狀態(tài),總之“不平"所指甚廣。
5.D6.D
7.①樹能帶給人們綠蔭,帶來生機,帶來希望。②在父輩眼中,樹代表故鄉(xiāng),是鄉(xiāng)愁的寄托。③在所有人眼中,樹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精神導向的坐標。(一點2分)
8.①講述故事。小說中的故事是由“我”講述出來的,增添了本文的真實性和可信度;②推進情節(jié)?!拔?是故事的參與者,由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通過學習提升2025年公司戰(zhàn)略與風險管理能力試題及答案
- 行政法學在風險治理中的應用探討試題及答案
- 嵌入式系統(tǒng)設計入門試題及答案
- 多元化經(jīng)營的戰(zhàn)略風險試題及答案
- 網(wǎng)絡安全管理中的防范措施試題及答案
- 經(jīng)濟政策影響分析試題及答案
- 高考作文練習素材與試題及答案
- 在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之心計劃
- 2025標準商品房買賣合同
- 2025年北京市農(nóng)藥買賣合同
- HJ 707-2014 環(huán)境噪聲監(jiān)測技術規(guī)范 結構傳播固定設備室內(nèi)噪聲
- 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yè)建設方案
- 老年外科患者圍手術期營養(yǎng)支持中國專家共識(2024版)
- 企業(yè)員工保密協(xié)議書范本
- 美國文學概論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吉林師范大學
- 公司內(nèi)部責任追究制度
-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公開課教學課件
- 年產(chǎn)12萬噸石英砂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小滿二十四節(jié)氣課件
- 2024年金華浦江縣糧食收儲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藥品不良反應知識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