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語文備考:新題型之文言文專題訓練-雙文本專練10篇50題_第1頁
2024年高考語文備考:新題型之文言文專題訓練-雙文本專練10篇50題_第2頁
2024年高考語文備考:新題型之文言文專題訓練-雙文本專練10篇50題_第3頁
2024年高考語文備考:新題型之文言文專題訓練-雙文本專練10篇50題_第4頁
2024年高考語文備考:新題型之文言文專題訓練-雙文本專練10篇50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子日:“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

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曰:修身

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

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p>

(節(jié)選自《中庸》)

材料二: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沒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學也。學也者,所以疏神達思,怡情理

性,圣人之上務也。民之初載,其蒙未知。譬如寶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見白日照焉則群物斯辨

矣。學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國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藝;三教

備而人道畢矣。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為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經(jīng)人

倫,為美觀故可以供神明。

夫聽黃鐘之聲,然后知擊缶之細;視袞龍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

不學之困。故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顧所由來,則杳然其遠。

以其難而懈之,誤且非矣?!对姟吩啤备呱窖鲋梗靶行兄埂?,好學之謂也。倚立而思遠,

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矯首而徇飛,不如修翼之必獲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務學之必達也。故

君子心不茍愿,必以求學;身不茍動,必以從師:言不茍出,必以博聞。是以情性合人,而

德音相繼也??鬃涌冢骸案W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謂師人矣!”了夏臼:“日

習則學不忘,自勉則身不墮,亟聞天下之大言,則志益廣?!?/p>

(節(jié)選自《申鑒?中論?治學》,有刪節(jié))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黑色碳素筆在答題卡相應位置的答案標

號上打“V”。(3分)

譬A如B寶C于D玄E室F有G所H求I而J不K見L白M日N照。焉P則Q群R

物S斯T辨U矣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知,同“智”,智慧,與《勸學》中“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的“知”字意思相同。

B.百工,指各種工匠,與《師說》中“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的“百工”二字意思相同。

C.庠序,泛指學校,與《齊桓晉文之事》中“謹癢序之教”的“庠序”二字意思相同。

D.“知不學之困”與“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兩句中“困”字含義相

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孔子針對治理國家的問期提出了九項綱領,他認為要使四方之人歸順就要有懷柔之心。

B.從前帝王重視對公卿大夫子弟進行“三教”教育,“三教”對人類社會形成完善的道

德規(guī)范很重要。

C.作者認為學習就像登山一樣,越登越高,但學習目標不能太過杳遠艱難,這樣容易讓

人產(chǎn)生懈怠。

D.文中引用《詩經(jīng)》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扼要地闡明了學習要好學不倦

這一觀點。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視袞龍之文,然后知被福之陋。(4分)

譯文:

(2)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謂師人矣?。?分)

譯文:

14.孔了?提出的修身方法和途徑是什么?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3分)

【答案】10.FLP

參考標點:譬如寶于玄寶,有所求而不見,白日照焉,則群物斯辯矣。(每選對一處給

1分,勾選四處及以上不得分,)

11.D【解析】A項,知:同“智”,見識、智慧。B項,百工:指各種工匠。C項,庠

序:古代的地方學校,后泛指學校。D項.困:困惑/圍困。

12.C【解析】“但學習目標不能太過杏遠艱難,這樣容易讓人產(chǎn)生懈怠”對原文理解

錯誤,材料二說“顧所由來,則杏然其遠。以其難而懈之,誤且非矣”,大意是:回看起始

的地方,已經(jīng)邈遠難尋了。但天1為學習困難就有所懈怠,這就不僅認識錯誤,而且行為完全

不對了。

13.⑴目睹了帝王禮服上的繡龍紋飾,這之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

(“袞"“文"''然后”各1分,句意1分。)

(2)不學習用什么來行事?不思索怎么會有所得?弟子們要以此勉勵自己,能這樣就稱得

上善于從人而學啊?。ā昂我浴薄靶∽印薄懊恪备?分,句意1分。)

【解析】(1)袞:(gM)古代君主的禮服。文:紋飾。然后:這之后。(2)何以:以何,

用什么。小子:弟子們。勉:勸人努力。

14.方法:好學、力行、知恥。

途徑:①從好學、力行、知恥這些事情入手:②進入智、仁、勇這一社會共同的道德

境界;@由“修身”擴展到“治人”,直至“治理天下國家”.

【解析】篩選整合材料一中“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

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等信息。方

法1分;途徑2分,答對1點給1分,答對2點即可給2分。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孔了?說:“好學的品格近似于智,努力實踐的品格近似于?仁,知道羞恥的品格近似于勇。

知道這三點,就知道怎樣修養(yǎng)自身了:知道怎樣修養(yǎng)自身,就知道怎樣治理別人了;知道怎

樣治理別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天卜.國家了。治理天卜.國家有九項通常的綱領:修養(yǎng)自身、尊

重賢人、愛戴親人、尊敬大臣、體察群臣、愛護百姓、招來各種工匠、懷柔四夷、安撫諸侯。

修養(yǎng)自身,道德就確定九尊亙賢人,就不會昏聘;愛戴親人,父輩和兄弟就不會產(chǎn)生怨恨;

尊敬大臣,就不會被人迷惑:體察群臣,士人就會以禮相報:愛護百姓,百姓就會更加努力

工作:招來各種工匠,財物用品就會豐富:懷柔四夷,四方的人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

的人就會敬畏?!?/p>

材料二:

從前的君子,能夠成就高尚的道德和卓越的品行,即便身死但名聲不會朽滅,是什么原

因呢?是學習。學習是通明精神、暢達思想、和悅情緒、修養(yǎng)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為看重

的事情。人剛出生的時候,蒙侏無知,就好像珍寶放在暗室里,想尋找卻看不見,而太陽的

光輝一照進去,各種東西就都一目了然了。學習,就是心靈的太陽。所以,從前的帝王都專

門設立教官負責對公卿大夫子弟的教育,教給他們六種品德,教給他們六種善行,教給他們

六種才能。這三種教育齊備了,人類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也就完全了。學習就好像是修整裝飾,

器物不加修飾,就不可能美觀好看;人們不經(jīng)過學習,也就難以具備美好的品德。具備美好

的品德,才可以妥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器物修飾得美觀好看,才可以供奉神明祖先。

聆聽了黃鐘的聲音,然后才知道叩擊瓦罐所發(fā)出的聲音是多么的細?。耗慷昧说弁醵Y服

上的繡龍紋飾,然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過學校的教育,然后才

知道不學習的困惑。所以學習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

足。回看起始的地方,己經(jīng)邈遠難尋了。但因為學習困難就有所懈怠,這就不僅認識錯誤,

而且行為完全不對了?!对娊?jīng)》說:“巍峨高山要仰視,平坦大道能縱馳?!闭f的就是要好

學不倦。倚身站立而想著到遠方去,不如立即行走,這樣一定能抵達:仰著頭而想得到天空

的飛鳥,不如循著鳥的鳴叫去尋找:孤身獨處而希望獲取智慧,不如努力學習定能達到目的。

所以,君子的心靈不隨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學習;身體不輕舉妄動,而是一定要追隨老

師:不信口開河,發(fā)表言論一定是為了廣博見聞。因此君子的性情溫文有禮平易近人,而美

名也會不斷地流傳開來??琢?說:“不學習用什么來行事?不思索怎么會有所得?弟了?們要

以此勉勵自己,能這樣就稱得上善于從人而學了!”子夏說:“每天溫習,那么所學的東西

就不會忘記:常自我勉勵,那么自己就不會懈?。憾嗦犎√煜碌纳蠲钛哉?,那么他的志向就

會越來越宏大?!?/p>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贈司徒魯郡顏公,諱真卿,事唐為太子太師,與其從父兄呆卿,皆有大節(jié)以死。至今雖

小夫婦人,皆知公之為烈也。初,公以忤楊國忠斥為平原太守,策安祿山必反,為之備。祿

山既舉兵,與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賊之不能直窺潼關,以公與杲卿撓其勢也。天寶之際,

久不見兵,祿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動,公獨以區(qū)區(qū)平原,遂折其鋒。四方聞之,爭奮而起,

唐卒以振者,公為之倡也。

(節(jié)選自曾鞏《撫州顏魯公祠堂記》)

材料二

代宗崩,真卿為禮儀使。盧杞專權,忌之。會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日:“顏真卿四方

所信,使諭之,可不勞師旅?!鄙蠌闹?。初見希烈,欲宣詔旨,希烈養(yǎng)子千余人露刃爭前迫

真卿,將食其肉。諸將叢繞謾罵,舉刃以擬之,真卿不動。希烈速以身翼蔽之,麾眾令退,

館真卿而禮之。

希烈大宴逆黨,召真卿坐,使觀倡優(yōu)斥籟朝政為戲,真卿怒臼:“相公,人臣也,奈何

使此曹如是乎?”拂衣而起。時朱滔、王武俊等在坐,目真卿謂希烈曰:“聞太師名德久矣,

相公欲建大號,而太師至,非天命正位?欲求宰相,孰先太師乎?"真卿正色叱之日:“是

何宰相耶!君等聞顏杲卿無?是吾兄也。祿山反首舉義兵及被害訪罵不絕于口。吾今生向八

十,官至太師,守吾兄之節(jié),死而后已,豈受汝輩誘脅耶!”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

掘方丈坎于庭,曰'‘坑顏",真卿怡然不介意。又遣其將辛景臻、安華至真卿所,積柴庭中,

沃之以油,且傳逆詞日:“不能屈節(jié),當自燒?!闭媲淠送渡砀盎穑罢榈儒嶂怪?。興元元

年八月三日,乃使閹奴與景臻等殺真卿。先曰:“有敕”。真唧拜,奴曰:“宜賜卿死?!?/p>

真卿曰:“老臣無狀,罪當死,然不知使人何日從長安來?”奴曰:“從大梁來。"真卿罵

曰:“乃逆賊耳,何敕耶!”遂縊殺之,年七十七。

(節(jié)選自《舊唐書?顏真卿傳》)

10.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須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卜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祿A山B反C首D舉E義F兵G及H被I害J詬K罵L不M絕N于??凇?/p>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預是()

A.從父兄,指的是從父家的兄長,即堂兄。從父,指的是父親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

B.伐,與成語“矜功伐能”及《屈原列傳》中“平伐其功”一句的“伐”含義均相同。

C.坎,指的是低洼的地方,就是坑。與《蘇武傳》中“鑿地為坎”的“坎”意思相同。

D.無狀,可以指沒有功績,也可指行為失檢。在文中是顏真卿對朝廷的自謙自責之辭。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于安祿山造反,顏真卿早有準備,并聯(lián)合顏杲卿牽制了安祿山的進攻力量,為大

唐中興做出了重大貢獻。

B.盧杞建議皇上派顏真卿去招安李希烈,其實是出于對顏真卿的忌恨,想借刀殺人,

利用李希烈除掉顏真卿。

C.從表達方式上看,材料一夾敘夾議,材料二重在敘事.兩則材料均彰顯了顏其卿的

遠見卓識及對國家的忠誠。

D.顏真卿通過閹奴的回答,斷定他的真實身份是叛賊,所謂“皇命”也是無中生有,

朝廷并沒有想要賜死自己。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了?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顏真卿四方所信,使諭之,可不勞師旅。

(2)希烈遽以身翼蔽之,麾眾令退,館真卿而禮之。

14.顏真卿之“烈”有哪些表現(xiàn)?請根據(jù)文意簡要概括。

【答案】10、CGJ句意:安祿山反叛,他首先起兵反抗,被殺害的時候,口里不停地罵

賊。

“祿山反”,主謂結構,句意完整,單獨成句;

“首舉義兵”“及被害”“詬罵不絕于口”三句都省略了主語“顏杲卿”,句意完整,

各自單獨成句。

11.B

A.正確。

B.”含義均相同”錯誤,文中“伐”為攻打之意:“矜功伐能”和“平伐其功”的“伐”

為夸耀的意思。句意:他和常山太守顏呆卿攻打賊軍的后方/夸耀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屈原就

炫耀自己的功績。

C.句意:在庭院挖了一丈見方的坑/在地上挖一個坑。

D.正確。

12.C”兩則材料均彰顯了顏真卿的遠見卓識及對國家的忠誠”錯誤,材料二主耍表現(xiàn)

顏真卿的剛烈及對國家的忠誠,沒有表現(xiàn)其遠見卓識。

13.(1)顏真卿是全國信服的人,派他去告諭李希烈,可以不勞煩軍隊(動用武力)。

(2)李希烈急忙用身體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遮擋他,揮手命令眾人退下,將顏真卿安置

在館舍,禮貌地對待他。

14.①與反賊安祿山英勇斗爭。

②面對李希烈(閹奴與景臻)等人的威逼,他大義凜然,蹈死不顧。

③李希烈使其觀看藝人褻瀆朝廷政事取樂,他怒斥希烈,捍衛(wèi)朝廷的尊嚴。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被追贈為司徒的魯郡顏公,名真卿,在唐朝為太子太師,和他的堂兄杲卿,都為保持崇

高的節(jié)氣而死。直到今天,即使是平民白.姓也都知道顏公的忠烈。當初,顏公因為觸犯楊國

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他預計安祿山必反,為這事做了準備。安祿山叛亂后,他和常山太守顏

杲卿攻打賊軍的后方,賊軍之所以不能長驅(qū)直入潼關,就是因為顏公與杲卿阻擋了他們的勢

頭。天寶年間,多年沒有戰(zhàn)爭了。安祿山謀反后,天下人無不感到宸驚。唯獨顏公憑小小的

平原郡,削弱「敵軍的鋒芒。四面八方聽到這個消息,爭先恐后地奮起響應。唐朝最終能夠

振興,就是顏公首先發(fā)起的。

材料二:

唐代宗去世,顏真卿任禮儀使。盧杞獨攬大權,忌恨他,正趕上李希烈叛變攻占汝州,

盧杞就提議說:“顏真卿是全國信服的人,派他招降他們,可以不動用軍隊?!被噬贤饬?。

顏真卿剛見到李希烈,想宣講詔書旨意,李希烈的干兒子一千多人抽出刀搶著上前逼迫他,

要吃他的肉。許多將領層層圍住,隨口辱罵,往他的身上.揮刀比劃,顏真卿毫不畏懼。李希

烈急忙用身體像鳥張開翅膀-?樣遮擋他,揮手命令眾人退下,籽顏真卿安置在館舍,禮貌地

對待他。

李希烈大擺宴席犒勞他的爪牙,請顏其卿赴宴,讓他看藝人指責、褻瀆朝廷政事取樂,

顏真卿發(fā)怒說:“大人是臣下,怎么讓這些人做這種事呢?”整理衣裳起身離席。當時叛變

唐朝的朱滔、王武俊等人也在酒宴就座,他們看著顏真卿對李希烈說:“我們久聞太師大名

和仁德,大人想稱帝,太師就來了,豈非上天封為正統(tǒng)?如想任命宰相,誰能比得上太師?”

顏真卿態(tài)度嚴肅地駁斥他們說:“這是什么宰相!諸位聽說顏呆卿沒有?他是我哥哥。安祿

山反叛,他首先起兵反抗,被殺害的時候,口里不停地罵賊。我現(xiàn)年齡將近八十,官做到太

師,到死我都要保持我哥哥的氣行,怎會接受你們的威脅利誘呢!”李希烈于是拘禁了顏真

卿,派十名兵士看守,在庭院挖了一丈見方的坑,揚言“活埋顏真卿”,顏真卿神情坦然不

在乎。李希烈派他的將領辛景臻、安華到顏真卿住處,在庭院中堆柴,澆上油,就傳達命令

說:“不愿投降,就自己燒死,”顏真卿就往火里跳,辛景臻等急忙攔住他。興元元年(784)

八月三日,就派宦官和辛景臻等人殺顏真卿,他們先通報說:“有圣旨。”顏真卿跪拜,宦

官說:“應該蜴你死?!鳖佌媲湔f:“老臣無禮,罪該處死,但不知使臣哪天從長安來的?”

宦官說:“從大梁來的?!鳖佌媲淞R道:“那是叛賊,稱什么圣旨!”他們就把他勒死了,

享年七十七歲。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4題。

材料一: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間①,故吳工遠跡至于郢;

夫差弗是也,賜之鳴夷②而浮之江。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

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節(jié)選自《樂毅報先王書》)

材料二:

昔者,吳王夫差興師伐越,敗兵就李。大風發(fā)狂,日夜不止。吳王口:“寡人晝臥,夢

見井嬴溢大,與越爭彗,越將掃我,軍其兇乎?孰與師還?"子胥曰:“王其勉之哉,越師

敗矣!臣聞井者,人所飲;溢者,食有余。越在南,火;吳在北,水。水制火,王何疑乎?

風北來,助吳也。昔者武王伐紂時,彗星出而興周。武王問,太公曰:'臣聞以彗斗,倒之

則勝。'胥聞災異或吉或兇,物有相勝,此乃其證。愿大王急行,是越招兇,吳將昌也?!?/p>

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軀切諫,虧命為邦。是非不諱,直言不休,庶幾正甘,反以見

疏。讒人間之,身且以誅。范蠡聞之,以為不通:“知數(shù)不用,知懼不去,豈謂智與?”胥

聞,嘆日:“吾背楚荊,挾弓以去,義不止窮。吾前獲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闔廬,

后遭夫差也。太古以來,未嘗見人君虧恩,為臣報仇也。臣獲大譽功名顯著胥知分數(shù)終于不

去。先君之功,且猶難忘,吾愿腐發(fā)弊齒,何去之有?蠡見其外,不知吾內(nèi)。今雖屈冤,猶

止死焉!”子貢曰:“胥執(zhí)忠信,死貴于生:蠡審兇吉,去而有名:種留封侯,不知令終。

二賢比德,種獨不榮?!?/p>

伍子胥父奢,為楚王大臣,為世子聘秦女,夫有色,王私悅之,欲自御焉。奢盡忠入諫,

守朝不休,欲匡正之。而王拒之諫,聽讒邪之辭,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尚③孝而入,子

胥勇而難欺。累世忠信,不遇其時,奢諫于夢,皆死于吳。《詩》云:“讒人罔極,交亂四

國?!笔侵^也。

(節(jié)選自《越絕書》)

【注】①闔閭:一作闔廬,春秋時吳國國君。②鶻夷:馬反做成的囊。③尚:伍尚,伍

奢的大兒子。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

黑。(3分)

臣A獲B大C譽D功E名F顯G著H胥I知J分K數(shù)L終M于N不。去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蚤,通“早”,與《鴻門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的“蚤”字含義相同。

B.興師,文中是大規(guī)模舉兵、起兵的意思,與成語“興師動眾”中的“興師”含義不

同。

C.背,指反叛、背棄,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皆背晉以歸梁”中的“背”含義相

同。

D.私,指私自、私下,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臣之妻私臣”中的“私”含義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樂毅認為善始不一定善終,伍子胥說動闔閭是一個好的開始,被夫差溺死江中是一

個不好的結局。

B.夫差攻打越國期間,白天休息時做了一個夢,伍子胥根據(jù)五行學說和歷史典故,認

為夫差的夢境是吉利的預兆。

C.伍子胥知道要被殺也沒有離開吳國,而范盆審視利害后離開了吳國,雖然兩人結果

不同,但子貢對兩人的做法都是肯定的。

D.楚王逮捕了伍奢,但沒有馬上殺他,想誘騙伍奢的兩個兒子回來一塊殺掉,但伍奢

的兒子們沒有被欺騙,逃離了楚國。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胥聞災異或吉或兇,物有相勝,此乃其證。

(2)吾前獲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闔廬,后遭夫差也。

14.材料二引用《詩經(jīng)》中的話語“讒人罔極,交亂四國”,具體體現(xiàn)在哪里?請結合

材料二簡要說明。(3分)

【答案】10.DHL(每處1分)

11.B12.D

13.(1)我聽說災異有的吉利有的兇險,萬物都有相互壓服、制約的地方,這就是它

的證據(jù)。(“或”,有的;“相勝”,相互壓服、制約:“乃”,是;“證”,證據(jù)。每點

1分,句意1分)(2)我先前獲取功勞,后來遭到殺戮,不是我的智慧減少,而是因為我

開始時遇到的是闔廬,后來遇到的是夫差。(“戮”,殺戮,殺害;“智衰”,智慧減少:

“遭”,遇到。每點1分,句意1分)

14.(1)伍子胥直言進諫,忠貞報國,卻因為“讒人”的挑撥離間,最終身死;(2)

伍奢勸諫楚王,被“讒人”誣陷,之后被楚王殺掉。(答出1點1分,2點3分)

【解析】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我交得大的榮譽,功名顯著,我知道自己的職分命達,最終是不會離開的。

“臣獲大譽''中,“臣”是主語,“獲”是謂語,“大譽”的賓語,該句是完整的句子

結構,中間不能斷開,第一處應在D處斷開。

“胥”是后一句的主語,應在“胥”前斷開,所以第二處應在H處斷開。

“胥知分數(shù)”是獨立完整的句子結構,“知”是謂語,“分數(shù)”是賓語,第三處應在L

處斷開。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含義的能力。

A.正確。句意:伍子胥不能預見新舊兩主的氣量不同。/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親自來向

項王道歉。

B.“含義不同”說法錯誤,含義相同,都是大規(guī)模舉兵、起兵的意思。句意:吳王夫差

大規(guī)模舉兵攻打越國。/大規(guī)模出兵發(fā)動戰(zhàn)爭,現(xiàn)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C.正確。句意:我背棄了楚國。/都背叛了晉國去投靠了梁國。

D.正確?!俺贾匏匠肌敝械摹八健苯忉尀椤捌珢邸?。句意:楚王私下很喜歡。/我的

妻子偏愛我。

故選B.

1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nèi)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但伍奢的兒子們沒有被欺騙,逃離了楚國”說法錯誤,依據(jù)原文''尚孝而入,子胥

勇而難欺”可知,當時逃離的只有伍了?胥,伍尚因為孝順而回到了楚國的朝廷。

故選Do

1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

(1)“或”,有的;“相勝”,相互壓服、制約:“乃”,是:“證”,證據(jù)。(每

點1分,句意1分)

(2)“戮”,殺戮,殺害:“智衰”,智慧減少:“遭”,遇到。(每點1分,句意

1分)

1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nèi)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讒人罔極,交亂四國”的意思是奸邪之人沒有極限,擾亂各個國家。

依據(jù)原文“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軀切諫,虧命為邦。是非不諱,直言不休,庶兒正

君,反以見疏。讒人間之,身且以誅”可知,“讒人罔極,交亂四國”體現(xiàn)在:伍子胥直言

進諫,忠貞報國,卻因為“讒人”的挑撥離間,最終身死:

依據(jù)原文“奢盡忠入諫,守朝不休,欲匡正之。而工拒之諫,聽讒邪之辭,系而囚之,

待二子而死”可知,“讒人罔極,交亂四國”體現(xiàn)在:伍奢勸諫楚王,被“讒人”誣陷,之

后被楚王殺掉。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臣聽說,善于創(chuàng)造不一定善于完成,善始不一定善終。從前,伍子胥說動了闔閭,因此

吳王能夠遠征到楚國的郢都:夫差不這樣做,賜給伍子胥?個反囊,讓伍子胥的尸體浮在江

上。吳王夫差卻不信伍子胥的預見能夠立功,因此把伍子胥溺死江中而不悔;伍子胥不能預

見新舊兩主的氣量不同,因此直到被投入江還不改變他的怨憤.

材料二:

從前,吳王夫差興兵攻打越國,在就李被越軍打敗。當時,大風發(fā)瘋似的猛刮,日夜不

停。吳王說:“我白天睡覺的時候,夢見井水往外溢出,和越王爭奪掃帚星,越王將要用掃

帚掃我,我軍要遭殃了吧?我們的軍隊還是回去吧?”伍子胥說:“大王還是要努力啊,越

國軍隊要失敗了!我聽說井,是人們飲水的地方,井水溢出說明食物有余。越國在南方,五

行中屬火,吳國在北方,五行中屬水。水是克制火的,大王還有什么疑慮呢?風從北邊來,

是要幫助吳國。曾經(jīng)武王伐紂的時候,彗星出現(xiàn),周朝興盛。武王問太公,太公說:‘臣聞

以警斗,倒之則勝?!衣犝f災異有的吉利有的兇險,萬物都有相互壓服,制約的地方,這

就是它的證據(jù)。希望大王趕快行動,這樣的話,越國將要發(fā)生兇險,吳國將要昌盛?!?/p>

伍子胥過于正直,不與奸邪之人同流合污。他不顧自身懇切進課,效忠國家。他是非分

明,無所忌諱,不停止直言進諫,希望能夠匡扶君主,反而因此被疏遠。有人進讒言挑撥他

和君主的關系,伍子胥將要被殺。范蠡聽說了這件事,認為他不知變通,說:“知道天命而

不把握,知道害怕而不避開,這可以稱得上是聰明嗎?”伍子胥聽說了,感嘆說:“我背棄

了楚國,帶著武器離開,按道理說應該受到的懲罰不只是窘困潦倒。我先前獲取功勞,后來

遭到殺戮,不是我的智慧減少,而是因為我開始時遇到的是闔廬,后來遇到的是夫差。從太

古以來,沒有見過國君損傷自己的德行為臣子報仇的。我狹得人的榮譽,功名顯著,我知道

自己的職分命運,最終是不會離開的。先君對我的恩澤,我至今難以忘記,我希望能一直到

死去都報答他,怎么會離開呢?范蕊見到我外在的處境,不知我內(nèi)心的想法?,F(xiàn)在雖然有所

冤屈,也大不了就是一死!”子貢說:“伍子胥堅持忠信,死比生還重;范盆權衡利害,離

開而留下名聲:文種留下被封侯,不知他有什么好的結果。伍子胥和范蠡德行齊肩,只有文

種難顯榮耀于后世?!?/p>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是楚王的大臣。為太子迎娶秦國女子,女子容貌很好,楚王私下很

喜歡,想要自己把秦女留下。伍奢盡忠心,入宮進諫,守在朝廷上不退下,想要糾正楚王的

做法。而楚王不聽他的諫言,聽信奸邪之人的話語,逮捕并關押了伍奢,等他的兩個兒了?到

來一起處死。伍尚信守孝道,回到了朝廷,伍子胥剛勇難以被欺騙。伍氏累世都是忠信之人,

卻沒有遇到好的朝代,伍奢因住楚國進諫而死,伍子胥因在吳國進諫而死?!对娊?jīng)》說:“奸

邪之人沒有極限,擾亂各個國家?!闭f的就是這。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高適者,渤海德人也。適少落魄,不事生業(yè),家貧,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給。其性傲

于權貴,窺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詩什,數(shù)年之間,體格漸變,以氣質(zhì)自高。每吟一篇,喜為

好詩者稱誦。宋州刺史張九皋深奇之,薦舉有道科。時右相李林甫擅權,薄于文雅,唯以舉

子待之,適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節(jié)度哥舒翰見而異之,表為左驍衛(wèi)兵曹,充翰府掌書

記,從翰入朝,盛稱之于上前,己而又去。

會祿山之亂,征于翰討祿山,拜適左拾遺兼監(jiān)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陽。及翰兵敗,適自

駱谷西馳謁見玄宗因陳敗亡之勢口監(jiān)軍李大宜不恤軍卒食倉米坂且猶不足欲其勇戰(zhàn)安可得?

且南陽之帥各皆持節(jié),宇有是,戰(zhàn)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蠶毒,未足為恥也。

玄宗深納之。后祿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尋遷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磷起兵于江東,欲據(jù)揚州。初,上皇以諸王分鎮(zhèn),適切諫不可。及是永

王翔,肅宗聞其論諫有素,,召而謀之。適因陳江東利害,永王必敗。上奇其對,以適兼御史

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jié)度使,平江淮之亂。兵罷,宰相李輔國惡適敢言,短于上

前,乃左遷太子少詹事。

(節(jié)選自《舊唐書》)

材料二:

適,字達夫,一字仲武,滄州人。少性拓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常科,隱跡博徒,才名便

遠。后舉有道,授封丘尉。未幾,哥舒翰表學書記。后摧諫議大夫,負氣敢言,權近側目,

李輔國忌其才。蜀亂,出為招、彭二州刺史,遷西川節(jié)度使。還,為左散騎常侍。永泰初卒。

適尚氣節(jié),語王霸,袞袞不厭。遭時多難,以功名自許。年五十,始學為詩,即工,以氣質(zhì)

自高,多胸臆間語。每一篇已,好事者輒傳播吟玩。嘗過汴州,與李白、杜甫會,酒酣登吹

臺,慷慨悲歌,臨風懷古,人莫測也。中間唱和頗多。今有詩文等二十卷,及所選至德迄大

歷述作者二十六人詩,為《中興間氣集》二卷,并傳。

(選自《唐才子傳》)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適自駱谷西馳謁見/玄宗因陳敗亡之勢曰/監(jiān)軍李大宜不恤/軍卒食倉米飯且猶不足/欲

其勇戰(zhàn)/安可得

B.適自駱谷西馳謁見玄宗/因陳敗亡之勢曰/監(jiān)軍李大宜不恤軍卒/食倉米飯且猶不足/欲

其勇戰(zhàn)/安可得

C.適自駱谷西馳謁見/玄宗因陳敗亡之勢曰/監(jiān)軍李大宜不恤軍卒/食倉米飯且猶不足/欲

其勇戰(zhàn)/安可得

D.適自駱谷西馳謁見玄宗/因陳敗亡之勢曰/監(jiān)軍李大宜不恤/軍卒食倉米飯且猶不足/欲

其勇戰(zhàn)/安可得

口.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業(yè)”,職業(yè)?!吧鷺I(yè)”意為“生涯”“職業(yè)”。與《種樹郭橐駝傳》中“駝業(yè)種樹”

的“業(yè)”意思不同。

B.“體格”意為“體裁格調(diào)”,與《紅樓夢》第三回中“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的“體

格”意思不同。

C.“薄”意為“靠近”,與《陳情表》中“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薄"意思

相同。

D.“恥”意為"以……為恥”,與《師說》中的“而恥學于師”的“恥”意思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安祿山反叛時,高適征時哥舒翰,哥舒翰讓他做左拾遺兼監(jiān)察御史。于是他乂輔佐哥

舒翰鎮(zhèn)守南陽。

B.皇帝讓各個皇子分別鎮(zhèn)守地方,高適曾極力勸阻,但未被采納。后來永王李磷造反,

肅宗召其商量,認為他的意見與眾不同并讓他領兵平定叛亂。

C.高適忠心耿耿,敢于直言勸諫,招致李輔國的嫉恨。李箱國在皇帝面前詆毀高適,高

適因此被貶為太子少詹事。

D.同為高適作傳,材料-所記高適勸諫及預言永王必敗的事,表明他在政治軍事上有突

出的才能,而材料二所記偏重他的才學品性,其他如政治活動、為官業(yè)績等卻一筆帶過。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毒毒,未足為恥也。(4分)

(2)適尚氣節(jié),語王旃,袞袞不厭。遭時多難,以功名自許。(4分)

14.材料二中說高適“敢言”,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3分)

【答案】10.B,

ll.Co文中“薄于文雅”的“薄”為輕視的意思。

12.A?文中“征于翰討祿山”指高適被哥舒翰征召去討伐祿山,而不是高適征討哥舒翰。

13.(1)陛下趁此機會向西遷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恥之事。(給分點:“因

此”1分、“蠶毒”1分,“未足”1分,句意1分)

(2)高適崇尚氣節(jié),談論王業(yè)與箱業(yè),滔滔不絕,從不厭倦。他遭逢國家多難之時,以

建功立業(yè)自我期望(給分點:“尚”1分,“王霸”1分,“袞袞”1分,句意T分)

14.①高適謁見玄宗,陳述哥舒翰兵敗的原因在于監(jiān)軍不關心軍卒,南陽各路首領各持

權力。

②高適在永王叛亂時趁機向肅宗陳述江東利害,稱永王必敗。

③高適的詩歌里有很多發(fā)自肺腑的語句。

④高適在玄宗把各王子分封到各地時強烈勸諫不可以。(每點1分,答出3點即可。其

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參考譯文

材料一:高適,是渤??さ驴h人。少年時四處流落,沒有固定的事做。小時候家里貧困,

客居梁、宋,以乞討為生。他性格時權貴十分傲氣,觀察事物有透徹的了解。等到二十歲時

才關注詩歌,幾年之間,詩歌的體裁格調(diào)漸漸變化,憑借氣質(zhì)自我欣常,每吟誦一篇,喜歡

被愛好詩歌的人傳誦。宋州刺史張九皋對他的才能十分驚奇,推薦他到有道科。當時右丞相

李林輔獨攬大權,對文辭十分經(jīng)視,只用對待舉子的禮節(jié)對待他,高適拂袖而去,客居河右。

河西節(jié)度史哥舒翰見了他覺得他很與眾不同,于是上表推薦他做左驍衛(wèi)兵曹,擔任自己府上

的掌書記,跟著哥舒翰上朝,在皇帝面前極力稱贊他,不久高適又離哥舒翰而去。

恰逢安祿山叛亂,高適被哥舒翰征召去討伐祿山,任命高適做左拾遺兼監(jiān)察御史,仍舊

輔佐哥舒翰守南陽。等到哥舒翰兵敗,高適從駱谷向西奔馳,拜見玄宗,于是陳述哥舒翰兵

敗的原因說:“監(jiān)軍李大宜不關心軍卒,軍卒吃糧倉的米飯尚且還不夠,想讓他們奮勇征戰(zhàn),

怎么可能?況目.南陽的各路苜領都各持權力,難道像這樣打仗能取得勝利嗎?陛下趁此機會向

西遷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恥之事。”玄宗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見。后來安祿山的

兵災果然沒有觸及到蜀中。玄宗稱贊他,不久升他做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李璘在江東起兵,想要占據(jù)揚州。當初,玄宗把各位王子分封到各地,

高適強烈勸諫,認為不可以。等到永王叛亂,肅宗聽到他的意見很有道理,于是召見他謀劃

這件事。高適趁機陳述江東利害,稱永王必敗。肅宗認為他的回答很與眾不同,讓高適兼任

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jié)度使,平定江淮叛亂。平叛后,宰相李輔國憎恨高適

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說(浙睿talk)他的壞話。于是被貶為太子少詹事。

材料二:高適,字達夫,還有一種說法是仲武,滄州人。他年輕時心胸寬廣,不拘小節(jié)。

以參加科舉考試為恥,混跡于賭徒之中,才氣名聲卻傳播開來。后來高適考中有道科,授職

封丘縣尉。不久,哥舒翰上表推薦高適任學書記,后來又升任諫議大夫。高適仗恃意氣,敢

于直言。朝中權貴近臣都怕他。李輔國妒忌他的才干。蜀中內(nèi)亂時,高適出任蜀州、彭州的

刺史,又升西川節(jié)度使,歸朝后,任左散騎常侍。于永泰初年去世。高適崇尚氣節(jié),談論王

業(yè)與霸業(yè),滔滔不絕,從不厭倦。他遭逢國家多難之時,以建功立業(yè)自我期望,到50歲才

學寫詩,立即就寫得很好,憑借氣質(zhì)自我欣賞,有很多發(fā)自肺腑的語句。每寫完?篇,好事

的人總喜歡傳揚吟誦。高適曾到汴州,和李白、杜甫相會,酒酎耳熱之際登上吹臺,慷慨悲

歌,迎風懷古。沒有人能揣測他們的心情。相互間有許多唱和之作?,F(xiàn)在高適還有詩文等二

十卷著作,以及他編選的從至德到大歷年間作者二十六人的詩,為《中興問氣集》二卷,都

傳世。

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木一:

衰公問于孔子曰:“當今之君,孰為最賢?”孔子對曰:“丘未之見也,抑有衛(wèi)靈公乎?”

公臼:“其事何如?”孔子對口:“靈公之弟,口公子渠牟,智足治千乘,信足守之,靈公

愛而任之。又有士曰林國者,見賢必進之,而退與分其祿,是以靈公無游放之士,靈公賢而

尊之。又有士日慶足者,衛(wèi)國有大事,則必起而治之;國無事,則退而客賢,靈公悅而敬之。

又有大夫史腦,以道去衛(wèi),而靈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之入而后敢入。臣以此取

之,雖次之賢,不亦可乎?”

子貢問于孔子曰:“今之人臣,孰為賢乎?”子曰:“吾未識也。往者齊有鮑叔,鄭有

子皮,則賢者矣。"子貢曰:“齊無管仲,鄭無子產(chǎn)乎?”子曰:“賜!汝徒知其一,未知

其二也。汝聞用力為賢乎?進賢為賢乎?"子貢曰:“進賢,賢哉!”子曰:“然。吾聞鮑

叔達管仲,子皮達子產(chǎn),未聞二子之達賢己之才者也?!?/p>

一《孔子家語?賢君)

文本二:

晉平公問于師曠日:“人君之道如何?”對曰:“人君之道清凈無為,務在博愛,趨在

任賢?!?/p>

齊宣王謂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對曰:“人君之事,無為而能容下。夫事寡

易從,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獲罪也。大道容眾,大德容下,圣人寡為而天下理矣?!?/p>

伊尹曰:“夫王者得賢材以自輔,然后治也。雖有堯舜之明而股肱不備則主恩不流化澤

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擇士,務于求賢。設四佐以自輔,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祿。

賢者進以顯榮,罷者退而勞力,是以主無遺憂,下無邪慝。百官能治,臣下樂職,恩流群生,

潤澤草木。昔者虞年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p>

——《說苑?君道)

106.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匕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

涂黑。

雖A有B堯C舜D之E明F而G股H肱I不J備K則I.主M恩N不。流P化Q澤R不

S行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干乘,指千輛兵車。乘,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春秋后期,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國

是中等國家。

B.“靈公愛而任之”與《齊桓晉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為愛也”的“愛”字意思相

同。

C.“則必起而治之”與《庖丁解?!分小疤岬抖ⅰ钡摹岸庇梅ú煌?/p>

D.“法省易因”與《鴻門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因”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慶足在國家有事之時,出來輔佐治理國家。而當國家安定無事時,他就辭去官職而

讓其他的賢人被容納,衛(wèi)靈公很尊敬他。

B.孔子教導子貢,把管仲、子產(chǎn)推上關健位置的舉賢者一一鮑叔牙和子皮才是真正的

賢者,強調(diào)了虛己舉賢的重要性。

C.尹文理想的政治愿景是“無為而治”。“無為”即無所作為,通過“無為”的指引,

以“事其”和“法省”等方式,實現(xiàn)天下大治的目標。

D.伊尹認為虞舜不下朝堂而能把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是因為身邊有賢能之人輔佐,

是重用寬能的結果。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賢者進以顯榮,罷者退而勞力。

(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14.請結合兩則文本談談你對為君治國之道的認識。

【答案】

10、FKP句意:即使有堯舜那樣的賢明,但是沒有輔佐的大臣,那么君主的恩德不能傳

播,教化恩澤不能施行。

“堯舜之明”做“有”的賓語,其后斷句;

“股肱”作主語,“不備”作謂語,主謂結構單獨成句,“不備”后斷句;

“主恩”作主語,“不流”作謂語,主謂結構單獨成句,“不流”后斷句:

11.B

B.“‘愛’字意思相同”錯誤,含義不用?!办`公愛而任之”中的“愛”是“喜愛”,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中的“愛”是“吝嗇、吝惜”,所以兩者意思不同。句意:衛(wèi)靈公喜

歡任用他。/老百姓都認為大王是吝嗇一頭牛。

C.連詞,表示承接;連詞,表示修飾,不譯。句意:就必定出來幫助治理。/提著刀站

起來。

D.依照,依法辦事;趁機。句意:法令簡單百姓就容易依法辦事。/不如趁此好好對待

他。

12.C“'無為’即無所作為”錯誤?!盁o為”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

是道家的治國理念,遵循自然之理,順應自然的運行。老了?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13.(1)有才能的人,讓他們做官以顯示他們的榮耀;軟弱無能的人,罷免他們的官

職,讓他們?nèi)氖麦w力勞動。

(2)越過別國而把遠地當作邊邑,您知道那是很難的,哪里用得著滅掉鄭國而給鄰國

增加土地呢?

14.①要選賢任能,賞罰分明,使官員各盡其才,各司其職。

②要無為而治,順其自然,減少對百姓的限制與束縛。

③要行寬恕仁愛之道,施恩于民,潤澤萬物。

參考譯文:

文本一:

魯哀公問孔子:“當今的君主,誰最賢明???”孔子回答說:“我還沒有看?到,或許是

衛(wèi)靈公吧!”哀公問:“他處理事情怎樣呢?”孔子回答說:“衛(wèi)靈公的弟弟公子渠牟,他

的智急足以治理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國,他的誠信足以守衛(wèi)這個國家,衛(wèi)靈公喜歡任用他。又

有個士人叫林國的,發(fā)現(xiàn)賢能的人必定推薦,如果那人被罷了官,林國還要把自己的俸祿分

給他,因此在靈公的國家沒有放任游蕩的士人,靈公認為林國很賢明因而很尊敬他。又有個

叫慶足的士人,衛(wèi)國有大事,就必定出來幫助治理:國家無事,就辭去官職而讓其他的賢人

被容納,衛(wèi)靈公喜歡而且尊敬他。還有個大夫叫史自山因為道不能實行而離開衛(wèi)國,靈公

在郊外住了三天,不彈奏琴瑟,一定要等到史.籍回國,而后他才敢回去。我拿這些事來選取

他,即使把他放在賢人的地位,不也可以嗎?”

子貢問孔子:“當今大臣中,誰是最賢能的?”孔子說:“我還不知道。從前,齊國有

鮑叔,鄭國有子皮,他們都算得上比較賢能的人。”子貢說:“齊國不是有管仲,鄭國不是

有子產(chǎn)嗎?”孔子說:“賜,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認為自己努力成為賢人的人賢能呢?

還是能舉薦賢能的人賢能呢?”子貢說:“能舉薦賢人的人賢能!”孔子說:“這就對了。

我聽說鮑叔牙的推薦使管仲顯達,子皮的推薦使子產(chǎn)顯達,但從來沒有聽說管仲和子產(chǎn)推薦

比自己賢能的人從而讓他們顯達?!?/p>

文本二:

晉平公向師曠問道:“如何掌握做國君的方法?”師曠回答說:“做國君的方法是:要

清靜無為,務必做到博大仁愛,急于任用賢能。”

齊宣王對尹文說:“當一個國家的君主,應該怎樣做呢?”尹文回答說:“當一個國家

的君主,應該順其自然,減少對百姓的限制和約束,并且能夠?qū)捜輰Υ癖?。政令少了百?/p>

就容易遵從,法令簡單百姓就容易依法辦事,因此百姓就不會因觸犯政令和法令而犯罪。最

高的境界能寬容忍讓民眾,高尚的品德能夠容納天下,圣人雖然少有作為,卻能把天下治理

得井井有條?!?/p>

伊尹說:“君王得到賢能之士來輔佐自己,這樣之后天下才能太平安定。即使有堯舜那

樣的賢明,但是沒有輔佐的大臣,那么君主的恩德不能傳播,教化恩澤不能施行。所以英明

的君王居于上位,應謹慎地挑選官吏,致力于求得賢才。設立輔佐大臣來輔佐自己,任用才

智杰出的人來管理百官。要使他們爵位尊崇,讓他們俸祿優(yōu)厚。有才能的人,讓他們做官以

顯示他們的榮耀;軟弱無能的人,罷免他們的官職,讓他們?nèi)氖麦w力勞動。因此君無憂患,

下無邪惡。百官能理事,臣下樂于盡職,那么主上恩德惠及百姓,潤澤萬物。以前虞舜身邊

有大禹、皋陶這樣的賢臣,所以不下朝堂而天下大治,這就是重用賢能的效果?。 ?/p>

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材料一:

初,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勛1口,能調(diào)和諾將。"太祖曰:“是數(shù)欲害

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奔吧崎L罷,帝欲

以楊憲為相。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

為權衡,而已無與者也,憲則不然?!钡蹎柦瓘V洋,口:“此褊淺殆甚于憲?!钡劭谖嶂?/p>

誠無逾先生基日臣疾惡太甚又基日臣嫉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

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p>

(節(jié)選自《明史?劉基傳》,有刪改)

材料二:

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口:“仲父之病矣,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將誰屬國?”管仲

敬諾,曰:“公誰欲相?"公曰:“鮑叔牙可乎?”管仲對曰:“不可。夷吾善鮑叔牙。鮑

叔牙之為人也:清廉潔直。視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薄拔鹨?,則

隰朋其可乎?”“隰朋之為人也,有弊鵬之志,而不恥下問,愧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

其于國也,有不聞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見也。勿已乎,則隰朋可也?!?/p>

晉平公問于祁黃羊曰:“南陽無令,誰可為之?”祁黃羊?qū)υ唬骸敖夤驴?。”平公曰?/p>

“解狐非子之仇邪?”對口:“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平公曰:“善?!彼煊弥?,國人

稱善焉。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為之?”對曰:“午可。”平公曰:

“午非子之子邪?”對曰:“若問可,非問臣之子也?!逼焦唬骸吧啤!庇炙煊弥?/p>

稱善焉??鬃勇勚唬骸吧圃?,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

矣?!?/p>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貴公/去私》,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曰/臣疾惡太甚/乂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

才/惟明主悉心求之/

B.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日/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

才/惟明主悉心求之/

C.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曰/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

才/惟明主悉心求之/

D.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曰/臣疾惡太甚/乂不耐繁用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

才/惟明主悉心求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吾行相君矣”與“感吾生之行休”(《歸去來兮辭》)兩句中的“行”字含義相

同。

B.”此褊淺殆甚于究”與“殆有神護者”(《項脊軒志》)兩句中的“殆”字含義不

同。

C.“寡人將誰屬國”與“時維九月,序?qū)偃铩保ā峨蹰w序》)兩句中的“屬”字

含義不同。

D."其誰可而為之”與“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兩句中的“為”字含

義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劉基一心為公,不徇私情。他與李善長有怨,卻能給予其公正的評價;與楊憲交好,

也能理性評論其才器:對自己,也能直言己短。

B.管仲用心薦人,克己奉不因與鮑叔牙交好而舉薦他,能夠客觀地評價隰朋的才能,

并于臨終前向桓公極力舉薦隰朋為相。

C.祁黃羊不顧個人恩怨,唯賢是舉。解孤雖是他的仇人,但他認為解狐有才能,所以

就不顧及自己的仇怨,仍舉薦他擔任南陽令。

D.祁黃羊大公無私,以國家為重。祁午是他的兒子,但他認為祁午適合擔任軍尉,所

以就不考慮由此可能產(chǎn)生的誤解,仍推舉他做軍尉。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隰朋之為人也,有維鵬之志,而不恥下問,愧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

(2)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10.(3分)C11.(3分)B12.(3分)B

13.(10分)(1)隰朋的為人,有高遠的志向,而且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作可

恥的事,他為趕不上黃帝而感到慚愧,同時又同情那些不如自己的人。(關鍵詞句:恥、愧、

不己若。關鍵詞句各1分,語句順暢2分)

(2)祁黃羊的話說得太好了!他舉薦賢才,對外不避開自己的仇人,對內(nèi)不排除自己

的兒子。祁黃羊可以稱得上是公正無私了。(關鍵詞句:善哉,祁黃羊之論也;舉:仇。關

鍵詞句各1分,語句順暢2分)

參考譯文:

材料一:

以前,明太祖因為某事責怪丞相李善長,劉基說:“善長是有功勛的老臣子,能協(xié)調(diào)各

位將領?!碧嬲f:“他以前有幾次要害君,君卻為他說好話。我想以君做丞相?!眲⒒?/p>

頭作禮后說:“立相這件事就像更換房柱,必須有大木頭。”等后來李善長被罷?相,太祖想

讓楊憲為相。楊憲和劉基關系素來很好,劉基卻極力說不能立楊憲為相,他說:“楊憲有丞

相的才干,但沒有丞相的氣度。為相的人,處事的態(tài)度要像水一樣,要以義理來權衡,而私

心不參與其中,但楊憲不是這樣的。"皇帝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說:“這個人大概比楊憲

還要偏頗淺薄。”太祖于是說道:“我要選的丞相,確實沒有人能超越你,你不要推辭我了。”

劉基謝絕說:“我沒有那種處理繁雜事務的耐心,空上不用擔心世間沒有人才,但這幾個人

確實不適合擔任丞相之職?!?/p>

材料二:

管仲得r重病,齊桓公去問候他,說:“仲父您的病,非常嚴重了,百姓都不忌諱說您

的生死了,我將把國家托付給誰呢?”管仲恭敬地答應了,說:“您打算讓誰擔任相呢?”

齊桓公說:“鮑叔牙行嗎?”管仲回答說:“不行。我和鮑叔牙交情很好。鮑叔牙為人清正

廉潔,剛直不阿??吹讲蝗缱约旱娜耍悴缓腿思矣H近;一旦聽到別人的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