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第六單元10.2師說學案部編版必修上冊_第1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第六單元10.2師說學案部編版必修上冊_第2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第六單元10.2師說學案部編版必修上冊_第3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第六單元10.2師說學案部編版必修上冊_第4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第六單元10.2師說學案部編版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師說1、握重點文言學問,積累文言詞匯。2、學習比方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學習過程一、預習新課韓愈的《師說》立論顯明,中心明確,全文以“學必有師”為中心論點。文章出言破題,抓住中心,高屋建瓴。通過正反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闡明中心。思路開闊,思想深刻,富有氣概,具有極強的勸服力。作為現(xiàn)代人,我們依舊可從中獲得新知與感悟。二、導學基礎學問(一)寫作背景: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哄笑之,以為狂人。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珍貴的。作者簡介: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聞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提倡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概雄壯。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三)文言學問注釋[1]學者:求學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梢詤⒖幢緯厦嫠x韓愈《原道》。

[3]受:通“授”。傳授。

[4]業(yè):泛指古代經(jīng)、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nèi)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學問和道理。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笨鬃映姓J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并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懷疑。

[7]聞道: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甭?,聽見,引伸為懂得。道:這里作動詞用,學習、從師的意思。

[8]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之,即以之為師。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學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誰懂得道理,誰就是自己的老師。

[11]師道:以師為道。即學道。道,這里有風尚的意思。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眾人:一般人。

[14]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更加。

[16]惑矣:(真)糊涂?。?/p>

[17]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18]句讀(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讀,通“逗”。

[19]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安弧蓖胺瘛?。此句翻譯時應留意交織翻譯,詳見下文翻譯。

[20]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倒要學習,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卻放棄了。

[21]巫醫(y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yī)治疾病為業(yè)的人,連稱為巫醫(yī)?!兑葜軙ご缶邸酚嘘P于“巫醫(yī)”的記載?!墩撜Z·季氏》:“人而無恒,不行以作巫醫(yī)。”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yè)。

[22]百工:泛指手工業(yè)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則足羞:(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恥辱。

[25]諛(yú):阿諛、奉承。

[26]復:復原。

[27]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這里用前一種意思,相當于士大夫。

[28]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歟:莫非值得驚奇嗎?其,語氣詞,起加強反問語氣作用。

[30]圣人無常師:《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夫子,老師,指孔子。子貢說他何處不學,又為什么要有確定的老師呢!

[31]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一帶)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ào浩)氏(傳聞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

[32]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師,樂師。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曾向他請教禮儀。

[34]三人行句:語本《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35]不必:不確定。

[36]術業(yè)有專攻:學問和技藝上(各)自有(各的)特地探討。攻:學習、探討。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盤),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38]六藝經(jīng)傳(zhuàn):六藝的經(jīng)文和傳文。六藝:指六經(jīng),即《》、《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jīng)典。經(jīng):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注解經(jīng)典的著作。

[39]不拘于時:不被時俗所限制。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于,被

[40]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贊許

[41]貽:贈送

[42]不齒:不屑與之同列,表示鄙視。齒,原指年齡,也引伸為排列。幼馬每年生一齒,故以齒計馬歲數(shù),也以指人的年齡。古人常依年齡長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階級的傳統(tǒng)偏見。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傳授,講授

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讀,通"逗”,閱讀中的斷句一詞多義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作“特地技藝人”講)

③吾師道也:(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動詞傳授)

⑧十年春,齊師伐我:(名詞軍隊)

【之】

①擇師而教之:(代詞,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詞,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些”、“那些”)

③古之學者:(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謂之間的,即“之”后必是動詞;而兩個“所存”是“所詞短語”,“所詞短語”都是名詞性的。)

⑤句讀之不知:(結構助詞,表示賓語前置)

⑥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助詞,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

【其】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人稱代詞,他)

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指示代詞,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

⑤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副詞,表揣測,也許)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稱代詞,他們的)

⑦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感嘆,多么)

【惑】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道】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詞,道路、途徑)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推想,吧)

②生乎吾前:(介詞,表時間,在)

③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

【于】

①恥學于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③于其身也:(介詞,表示對象,對,對于)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⑤不拘于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詞類活用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惑,形容詞作名詞:懷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2.吾從而師之: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3.吾師道也:師,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4.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下,名詞活用作動詞: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詞作名詞,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則恥師焉:恥,意動用法:以……為恥

7.小學而大遺: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見其明也:明,形容詞作名詞,高超。

9.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卑、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盛:勢盛位高的人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古:求學的人今: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所以古:用來……的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3.吾從而師之從而古:跟隨并且今:表目的或結果,是連詞

4.無貴無賤無古:不論;不分今:沒有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古:風氣今:道理

6.句讀之不知讀古:句子中間須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今:看著文字發(fā)出聲音,讀dú

7.小學而大遺小學古:小的方面今:泛指低等教化場所

8.圣人無常師常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不必古:不確定今:用不著、不須要

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漢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統(tǒng)稱

11.今之眾人眾人古:一般人,一般人今:大多數(shù)人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詞結構后置

學于余

恥學于師

不必賢于弟子

推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其可怪也歟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①則曰-省略句

②不拘于時-被動

③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所字結構三、總體感知文章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其次部分:通過對比,反面論證論點。第三部分:通過舉例、引用,正面論證論點。第四部分:交代寫作緣起,激勵后學。導讀理解1、文章譯文古代求學的人確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懷疑?有懷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懷疑,就始終不能解決。在我之前誕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原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后誕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假如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懷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愧。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也許都是這個緣由引起的吧!

眾人寵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化孩子;他們自己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涂?。∧呛⒆拥睦蠋?,教他們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說明懷疑的老師。不理解文句,懷疑得不到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讀的倒要從師,不能解惑的卻不從師),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呢。醫(y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相互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訕笑他。問那些訕笑者(訕笑他的緣由),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yǎng)和學業(yè)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慚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復原,由此就可以知道了。醫(y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yōu)槲榈?,現(xiàn)在士大夫們的才智反而不如他們。莫非值得驚奇嗎?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jīng)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鬃诱f:"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確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確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確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殊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宗明義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日所說有特地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起先就把它提了出來?!氨赜袔煛保褜W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覆蓋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nèi)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其次層:正面概論老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所”具有代詞性質(zhì),“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八敝复袄蠋煛保g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說明疑難問題的?!本渲械摹暗馈保叭省?、“義”等詳細內(nèi)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化等思想觀點;“業(yè)”就是下文的“六藝經(jīng)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yè)”中的疑難問題。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的連詞“假如”講。后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胺蛴怪淠曛群笊谖岷酰俊本渲小坝埂焙汀昂酢硎痉丛懻Z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無”作條件關系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凹凸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3、分析其次段,說說與第一段的關系。該段一起先就掀起一道波瀾,本段以第一段為立論依據(jù),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又從反面論證了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性。

4、其次段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

對比論證。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已,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其次層:針砭時弊,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作者用三層筆墨,一層深一層地揭露和批判當時人們對待師道的錯誤看法。這三層文字作者抓住內(nèi)在的本質(zhì)聯(lián)系,步步綻開,有理論有事實有分析。文章如剝筍,一層接一層越剝越深,越說越透。

分析第三段,分析第三段與第一段的關系。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其次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干老聃的事例??鬃友哉撝械摹叭保瑧斫鈱嵵溉耍阂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說明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最終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yè)有專攻”的結論。6、分析第四段,思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