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醫(yī)排毒療法治療指南_第1頁
彝醫(yī)排毒療法治療指南_第2頁
彝醫(yī)排毒療法治療指南_第3頁
彝醫(yī)排毒療法治療指南_第4頁
彝醫(yī)排毒療法治療指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彝醫(yī)排毒療法治療指南第一節(jié)彝醫(yī)灌洗腸療法彝醫(yī)灌腸療法是以中、彝藥仙鶴草、芒硝、虎杖(苗笛哩)、大黃(凍巴)、枳實、厚樸、大黃(凍巴)、芒硝(姆腮志)等單方或組方煎煮制成湯劑直接灌入直腸并保留,由直腸直接吸收藥物并作用于局部,使藥物直達病所,從而達到行氣活血,溫通經(jīng)絡,清熱利濕,祛瘀解毒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一、適應證1、中彝醫(yī)適應證:帶下病、腹痛、泄瀉、便秘等。2、西醫(yī)適應疾?。郝耘枨谎住⑴枨火鲅Y、慢性結腸炎、便秘等疾病。二、治療方法1、物品準備:治療盤、灌腸筒或輸液器一套、彎盤內放消毒肛管(14-16號)、溫開水、水溫計、石蠟油、橡膠單、治療巾、棉簽、衛(wèi)生紙、便盆、止血鉗、輸液架、制備好的藥液。2、操作程序(1)備齊用物攜至床前,解釋目的、方法。囑病人排空大便。(2)測量藥液溫度,39-41攝氏度,倒入一次性灌腸袋內,掛在輸液架上,液面距肛門約30-40cm。(3)擺好體位,根據(jù)病變部位取左側或右側臥位,臀下墊膠單和治療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門,注意保暖。(4)潤滑肛管前端,排氣后關閉調節(jié)鎖,輕輕插入肛門約10-15cm,用膠布固定,松開調節(jié)鎖,調節(jié)滴速,每分鐘60-80滴。(5)待藥液滴完時,關閉調節(jié)鎖,撥出肛管放入彎盤。用衛(wèi)生紙輕柔肛門部。(6)協(xié)助病人取舒適臥位,囑咐病人盡量保留藥液1小時以上,臀部小枕可一小時后再撤去。(7)整理用物,洗手、記錄。三、注意事項1、須告知患者以下情況(1)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腹脹或便意感。(2)灌腸完畢后臥床休息一小時左右。(3)出現(xiàn)腹痛、心慌、氣急及時處理。2、囑患者術前排空大便。3、彝藥保留灌腸前應先了解病變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腸時的臥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腸前讓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時可先行清潔灌腸。4、藥液溫度應保持在39-41攝氏度,過低可使腸蠕動加強,腹痛加劇,過高則引起腸粘膜燙傷或腸管擴張,產(chǎn)生強烈便意,致使藥液在腸道內停留時間短、吸收少、效果差等。5、速度不能太快,否則影響在腸道內保留的時間。6、為使藥液能在腸道內盡量多保留一段時間,藥液一次不要超過200ml,可在晚間睡前灌腸,灌腸后不再下床活動,以提高療效。7、導管閉塞的處理,滴入時如出現(xiàn)閉塞,液體進不去,可轉動肛管或將肛管稍拉出一點,或搖動灌腸液以免藥液沉渣閉塞導管。四、禁忌癥1、急腹癥、消化道出血者不宜灌腸。2、妊娠、嚴重心血管疾病等不宜灌腸。第二節(jié)彝醫(yī)藥水拔罐療法彝醫(yī)藥水拔罐療法是以彝藥透骨草(借麥兇)、伸筋草、麻黃、獨活、羌活、葉上花、葉下花、茜草等煮沸浸泡過的竹罐為工具,利用彝藥煮沸熱力,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吸附在皮膚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現(xiàn)象的一種療法。此法具有溫通經(jīng)絡、驅風散寒、消腫止痛、吸毒排膿等作用。適用于風、寒、濕、瘀的痛癥。一、適應證1、中彝醫(yī)適應證:辯證屬風、寒、濕、瘀的癥候。2、西醫(yī)適應疾?。荷虾粑栏腥尽⒏忻?、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腹痛、腹瀉、退行性關節(jié)病變、面癱等。二、治療方法操作步驟:1、用品準備:電磁爐、煮鍋,根據(jù)病癥配備的彝藥、中彝藥,竹罐、治療盤,必要時備毛毯、屏風、墊枕。根據(jù)局部情況備鑷子、毛巾等2、煮罐:用配備好的專用煮鍋,投入根據(jù)病癥配備的彝藥飲片,先加入約1000至2000毫升自來水浸泡30分鐘至1小時,將竹罐放入藥鍋中煮沸30分鐘以上備用。3、起罐:右手扶住罐體,左手以拇指或食指從罐口旁邊按壓一下,待空氣進入罐內即可將罐取下。4、也可將煮好的罐用閃火法拔罐。具體操作方法:1、備齊物品,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2、取患者舒適,同時也便于術者操作的體位,顯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3、根據(jù)部位不同,選用大小合適竹罐,并檢查罐口邊緣是否光滑。4、用鑷子夾住在藥液中煮好的竹罐罐底,拿出后用毛巾揩去表面的水分,然后趁熱扣在治療部位上,留罐10分鐘。5、留罐時間到后,術者用一手扶住罐底,另一手拇指、食指、中指按壓罐口外緣皮膚,使之凹陷,讓空氣進入罐內后,罐體自然松落,用扶罐之手順勢將罐取下放入治療盤內。6、用汗巾或毛巾揩去皮膚上的水滴,并觀察皮膚情況。7、治療完畢,囑患者穿好衣服,保暖休息15分鐘。8、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膿血,應清潔局部皮膚,作常規(guī)消毒,外涂所需藥物,必要時覆蓋消毒敷料。9、清理用物,歸還原處。三、注意事項1、拔罐時應采取適當體位,選擇肌肉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發(fā)較多處不宜拔罐。2、拔罐過程中隨時觀察檢查藥罐吸附情況和皮膚顏色。3、防止燙傷。拔罐時動作要穩(wěn)、準、快,起罐時切勿強拉。如拔罐局部出現(xiàn)較大水泡,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外涂皮膚消毒液,保持干燥,必要時用無菌紗布覆蓋固定。4、凡使用過的藥罐,均應清潔消毒,擦干后備用。四、禁忌證1、高熱抽搐及凝血機制障礙病人;皮膚過敏、潰瘍、水腫及大血管處;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第三節(jié)彝醫(yī)游罐療法彝醫(yī)游罐療法指的是用杯子、罐子等器具,借助火的熱力排空里面的空氣,形成負壓,吸附于病變部位,然后推動器具在相應部位來回走動,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一、適應證1、中彝醫(yī)適應證:痤瘡,粉刺,咳嗽、感冒初期,痹癥等。2、西醫(yī)適應疾?。嚎人?、上呼吸道感染初期,粉刺、痤瘡、四肢關節(jié)疼痛、周身疼痛等。二、治療方法1、協(xié)助病人擺好體位,暴露游罐部位,一般在胸背部、大腿、手臂等肌肉豐厚及平坦部位。2、在游罐部位涂上潤滑劑(如豬油、菜籽油、精油、凡士林,或紅花油、紫草油等彝藥制劑,或用虎杖、伸筋草等彝藥碾成細粉,調成糊狀備用)。根據(jù)治療部位將符合型號的玻璃罐吸附于患者皮膚,按人體肌筋走行的方向來回游走,走10次左右或至皮膚潮紅為度。3、游罐結束,用紙或紗布擦凈病人身上的潤滑劑。并整理床單元,洗凈罐具。4、根據(jù)病情,游罐不能太頻繁,一般每周1-2次,3-5次為一個療程。三、注意事項1、注意游罐度的把握,潮紅為佳。切勿過度,有損皮膚。2、囑病人游罐后當天不能洗澡,碰水。治療完畢囑患者飲一杯溫開水。3、操作動作要緩慢、用力均勻。4、器具口要平滑,不能有破口。5、游罐不宜太頻繁,一周不應超過兩次。四、禁忌證1、皮膚有疔瘡、潰膿、潰破,紅腫及大血管處不宜使用。2、孕婦、嬰幼兒及年老體弱者不宜使用。3、皮膚有出血傾向者不宜使用。4、女性月經(jīng)期間不宜使用。第四節(jié)彝醫(yī)刮痧療法彝醫(yī)刮痧療法是應用邊緣鈍滑的器具,如銅板、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循人體清濁六條路,用治療器具蘸取彝藥液在患者體表一定部位反復刮動,使局部皮下出現(xiàn)瘀斑的一種療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臟腑穢濁之氣通達于外,促使周身氣血流暢,逐邪外出,達到治療的目的。一、適應證1、中彝醫(yī)適應證:各種痧證、中暑、霍亂、痢疾、感冒、心悸、胸痹、頭痛及各種風寒濕瘀證等。2、西醫(yī)適應疾?。哼m用于夏秋之間的各種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亂、痢疾、上呼吸道感染、腹痛、腹瀉、胸悶、頭痛等。二、治療方法1、用物準備:治療盤、刮具(銅板、牛角刮板、瓷匙、鎳幣等)、治療碗內盛少量清水或彝藥液或其他潤滑劑、必要時備浴巾、屏風等。2、常用藥液及潤滑劑:姜汁、橄欖油、紫草油、青刺果油等;或根據(jù)病情選擇中彝藥組方,濃煎備用。3、操作程序(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2)協(xié)助患者取合適體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根據(jù)病情,確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頭頸部、背部、胸部及四肢。(4)檢查刮具邊緣是否光滑、有無缺損,以免劃破皮膚。(5)手持刮具,蘸水或藥液,尋人體清濁六路,在選定的部位,從上至下刮擦皮膚,要向單一方向,不要來回刮。用力要均勻,禁用暴力。(6)如刮背部,應在脊椎兩側沿肋間隙呈弧線由內向外刮,每次刮8-10條,每條長6-15cm。(7)刮動數(shù)次后,當刮具干澀時,需及時蘸濕再刮,直至皮下呈現(xiàn)紅色或紫紅色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8)刮治過程中,隨時詢問患者有無不適,觀察病情及局部皮膚顏色變化,及時調節(jié)手法力度。(9)刮痧完畢,清潔局部皮膚,協(xié)助患者衣著。(10)清理用物,歸還原處。三、注意事項1、操作中用力要均勻,勿損傷皮膚。2、刮痧后囑患者保持情緒穩(wěn)定,飲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膩之品。四、禁忌證1、病人體形過于消瘦、有皮膚病變、凝血功能障礙、出血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療法。第五節(jié)彝醫(yī)撮痧療法彝醫(yī)撮痧療法是指用手指或手掌,借助橄欖油、清涼油、紅花油、紫草油或彝藥液等介質,在患者體表特定部位,通過撮、擰、扯、提、推、抓、擠等手法,使皮膚出現(xiàn)紫紅色痧斑的一種治療方法。一、適應證1、中彝醫(yī)適應證:頭痛、頭暈、感冒、腹痛、嘔吐、泄瀉、喉痹等。2、西醫(yī)適應疾?。焊鞣N原因引起的頭疼、三叉神經(jīng)痛、急慢性咽炎、中暑等。二、治療方法1、常用介質(1)紅花油、紫草油、橄欖油、清涼油、菜籽油、豬油等油劑。(2)凡士林、雪花膏等膏劑。(3)清水或根據(jù)病情煎制的中彝藥(如姜汁、伸筋草、桑枝等)藥液。2、常用撮痧部位(1)頭頸部:印堂、太陽;廉泉、天突、大椎;及分布于人體濁氣第一條通路的5對椎上穴等。(2)肩背部:人體后正中線及其分布于濁氣第一條通路兩旁的31對椎間穴。(3)胸腹部:人體前正中線及旁開2寸或4寸的地方。3、常用手法(1)擰痧法:操作者五指屈曲,用大拇指與示指對準撮痧部位,用力夾緊并提起皮膚至最高處時,兩指同被夾緊的皮膚一同適度旋轉,然后松開,使皮膚恢復原狀。如此反復進行,同一部位可連續(xù)操作10-30次,至皮膚部位出現(xiàn)紫紅色或暗紅色痧斑為度。注意此法操作時不能帶動肌肉,多適用于頸部。(2)扯痧法:操作者五指屈曲,將中指和示指彎曲如鉤,并用這兩指的第二指節(jié)(或用大拇指和示指第二指節(jié))對準撮痧部位,把皮膚與肌肉夾起,用力向外滑動,然后松開。如此反復,以有“巴巴”聲響為佳,在同一部位可連續(xù)操作10-30次,至撮痧部位出現(xiàn)紫紅色或暗紅色痧斑為度。注意此法操作要帶動皮下肌肉,多適用于鼻根、前額、及頸背部等肌肉薄弱處。(3)擠痧法:操作者用兩手拇指指腹,或兩手(或單手)示指、拇指指腹相對用力,有規(guī)律的相互擠壓,至皮膚出現(xiàn)紫紅色痧斑為度。此法多適用于頭面部、頸部、肩背部等皮膚薄弱處。(4)抓痧法:操作者以拇、示、中三指用力或五指并用,在撮痧部位將肌肉迅速抓緊提起后自然松開,手指依次在患者體表移動,并交替、持續(xù)、均勻的提起撮痧部位,反復操作至皮膚出現(xiàn)痧痕斑為度。此法多適用于背部和腹部。(5)推痧法:操作者用拇指指腹、大魚際、小魚際或手掌跟緊貼撮痧部位,以適當?shù)膲毫υ谄つw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移動,反復推按20-30次,至皮膚充血出現(xiàn)痧痕為度。此法主要適用于腰背部。4、疾病治療舉例:頭痛病的治療操作。(1)撮頭部:患者取仰靠坐位,充分暴露頸前部,術者用擠痧法或扯痧法作用于前額印堂和雙側太陽穴,每個穴位各10-20次,至皮膚出現(xiàn)紫色瘀斑為度。(2)撮后頸部:患者取俯伏位,充分暴露頸后部,術者首先用推痧法推大椎與后發(fā)際正中之連線,從上往下推20-30次;再沿枕骨粗隆從鳳池向乳突方向擠壓推按,然后用扯痧法或擠痧法,撮擠風池、大椎穴各10-20次,至皮膚出現(xiàn)紫紅色瘀斑為度。三、注意事項1、操作時,手法要輕重適宜,以能耐受為度,以能擠出紫紅色痧斑為宜。注意不要捏破撮痧部位皮膚。2、撮痧操作時要注意保暖,勿使受涼。3、撮痧過程中,患者如出現(xiàn)其他不適或不良反應,應停止治療,并及時處理。4、撮痧結束后,宜囑病人臥床休息,適量飲用溫開水或姜湯,禁止食用生冷油膩食物。5、撮痧治療3天內不能洗澡碰水,以防感染。禁忌證咽喉嚴重感染者不宜使用。血管瘤部位、不明原因腫塊部位以及癰瘍、皮膚潰爛或損傷部位禁用。有出血傾向或凝血功能障礙患者禁用。身體嚴重虛弱。極度消瘦者禁用。孕婦及婦女月經(jīng)期不宜使用。第六節(jié)彝醫(yī)提筋療法彝醫(yī)提筋療法是指術者用拇指和屈曲的食指,或者是屈曲的食指和中指,張開如鉗形,蘸取溫熱的彝藥液后,夾持肌膚反復扭提至局部出現(xiàn)紫紅色為度,主要沿人體濁氣第一條路兩旁的第25-9椎間穴,向著一個方向(或上或下)邊提邊翻,以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常施用于眉心、頸項腰背、胸腹等處。一、適應證1、中彝醫(yī)適應證:適用于內、婦、兒各科的疾病,尤其擅長消化內科及兒科病癥,如小兒疳積、食積、便秘、嘔吐、泄瀉等。2、西醫(yī)適應疾?。哼m用于內、婦、兒各科的疾病,尤其擅長消化內科及兒科病癥,如消化不良,營養(yǎng)不良、便秘、嘔吐、腹瀉等。二、治療方法1、協(xié)助患者選擇舒適并適合術者操作的體位,一般為座位或俯臥位,同時暴露治療部位。2、術者用拇指和屈曲的食指,或者是屈曲的食指和中指,張開如鉗形,蘸取溫熱的彝藥液后,主要沿人體濁氣第一條路兩旁的31椎間穴,向著一個方向邊提邊翻,每側5-10次為佳。3、翻提完畢,在肩胛骨下邊兩肋間尋找突起的幅筋,用食指和中指夾住猛提掐2-3次。4、操作完成后,囑患者穿好衣服。避免受涼。三、注意事項1、此法不宜在飽食后或饑餓時進行,最好在餐后2小時進行。2、操作環(huán)境溫度要適宜,避免受涼。3、體質較差的小兒每日提捏的次數(shù)和時間不宜太長。4、要診斷清楚疾病的虛實,實證方向主要向下,虛證方向主要向上,當靈活運用,不能一成不變。5、老人一次操作的時間不能太長。6、對于呼吸困難患者慎用。7、注意把握好操作力度,輕盈柔和,勿使皮膚受損。四、禁忌證1、孕婦不宜使用。2、高熱患者,有心臟病或出血傾向患者不宜使用。3、背部皮膚受損,或有癤腫,或伴皮膚病者不宜使用。第七節(jié)彝醫(yī)放風療法彝醫(yī)放風療法指的是用止血帶從四肢上部到下部,依次分段捆扎,后在指尖放血,以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一、適應證1、中彝醫(yī)適應證:痹癥、頭暈、頭痛,血熱及外感風邪引起的疾病等。2、西醫(yī)適應疾病:四肢麻木、頭暈、頭痛、腦出血后遺癥、美尼爾氏綜合癥等。二、治療方法1、取患者舒適,同時術者便于操作的體位,顯露需要治療的部位。2、準備止血帶和常規(guī)放血用具。3、捆扎:用止血帶從上肢或下肢的最上部逐次向肢體遠端捆扎。捆扎的力度以輸液時捆扎的力度相當,每次捆扎持續(xù)5秒鐘,上一次與下一次的捆扎間隔距離為5厘米,并從上到下依次完成。雙上肢或雙下肢的捆扎工作必須在5分鐘內完成。1、放血:雙上肢或雙下肢的捆扎完成后,在指(趾)尖進行放血。手指的放血部位在十宣,腳趾的放血部位在趾尖。2、放血完成后,協(xié)助患者穿戴好,避免受涼感寒。二、注意事項1、每一次止血帶捆扎的時間和力度都要掌握好,時間不宜太長或太短,力度不能太輕,也不能太重。2、必須嚴格從上到下單方向操作。3、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以便及時處理。4、小兒和孕婦慎用。三、禁忌證1、虛弱患者不宜使用。2、糖尿病末梢循環(huán)差及有出血傾向者忌用。3、有上肢或下肢靜脈血栓或靜脈回流受阻者禁用。第八節(jié)彝醫(yī)割治療法彝醫(yī)割治療法是用刀在人體的某些穴位,皮下囊腫、硬塊及瘤等處割開一破口,擠出少許皮下組織和脂肪(如魚卵狀積滯物),以此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一、適應證1、中彝醫(yī)適應證:小兒疳積、咳嗽、喘證、哮證、疔、瘡、癥積、腫塊等。2、西醫(yī)適應疾病:小兒營養(yǎng)不良、消化不良、貧血、咳嗽、咳喘、肺炎、小兒哮喘,支氣管炎、腱鞘囊腫等。二、治療方法1、操作程序(1)選擇患者舒適的體位,暴露將要割治的穴位。(2)割治的穴位處用2%的碘酒、75%的酒精消毒。(3)術者常規(guī)洗手,戴滅菌橡膠手套或用手消液消毒雙手,用無菌手術刀或三棱針劃開穴位,劃口不必太深,劃開后挑破皮下纖維或擠出如魚卵狀的積滯物即可。(4)消毒包扎劃開的破口。2、治療舉例:割治法治療小兒疳積。(1)割治部位取穴:患兒手掌掌面向上,五指并攏,取大魚際肌尺側邊緣與食指及中指間的延長線交點,即魚腹穴,為割治治療的部位。(2)操作方法:由助手持患兒的手,常規(guī)消毒手掌皮膚,操作者大拇指按住切口旁1cm處,用11號手術刀片在魚腹穴垂直戳入,擴大切口至寬0.4cm,深0.4cm。用手擠出赤豆大小的筋膜及脂肪組織,剪除后用消毒紗布加壓包扎切口,3天后解除包扎。割治1次未見效者,7天后用同法割治對側。二、注意事項1、注意掌握好劃口深度,以能取出積滯物為主,不必太深。2、囑患者穴位割治3天內不能碰水,防傷口感染。3、注意觀察患者治療過程中有無不良反應,以便及時對癥處理。二、禁忌證1、糖尿病及凝血異常的患者忌用。2、孕婦及嚴重心臟病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