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魯教版五四學制八年級化學全一冊 第二節(jié) 體驗化學探究(分層練習)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魯教版五四學制八年級化學全一冊 第二節(jié) 體驗化學探究(分層練習)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魯教版五四學制八年級化學全一冊 第二節(jié) 體驗化學探究(分層練習)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魯教版五四學制八年級化學全一冊 第二節(jié) 體驗化學探究(分層練習)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魯教版五四學制八年級化學全一冊 第二節(jié) 體驗化學探究(分層練習)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節(jié)體驗化學探究

基礎練

1.清蒸寶應大閘蟹由青色變成紅色,小澤同學認為這種紅色物質可能象酸堿指示劑一樣,遇到酸或堿顏色

會發(fā)生改變。就這位同學的看法而言,這應該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A.實驗B.假設

C.觀察D.分類

【答案】B

【解析】A、本題給出的信息中,沒有做實驗,錯誤;

B、小澤同學認為這種紅色物質可能就像酸堿指示劑一樣,遇到酸或堿顏色會發(fā)生改變,就這些同學的看法

屬于建立假設,正確;

C、本題是對現(xiàn)象的原因探究,不是觀察法,錯誤;

D、本題給出的信息中,沒有進行分類,錯誤。

2.王小波同學在廚房中發(fā)現(xiàn)一種白色固體,他認為可能是白糖,就“可能是白糖”而言,屬于科學探究中

A.猜想與假設B.設計實驗

C.收集證據(jù)D.得出結論

【答案】A

【解析】A、猜想與假設是對于一個未知事物進行理論性上的猜想,故可能是白糖屬于猜想與假設,正確;

B、在符合一定科學依據(jù)的基礎上,結合相關資料設計實驗方案,錯誤;

C、收集證據(jù)即收集相關的資料和相關的數(shù)據(jù),錯誤;

D、得出結論是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和相關資料得出結論,錯誤。

3.用小刀切下石蠟并放入水中,該實驗不能說明的是

A.石蠟的密度B.石蠟的硬度

C.石蠟的溶解性D.石蠟的可燃性

【答案】D

【解析】A、將石蠟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說明石蠟密度比水小,正確;

B、用小刀能切下,說明石蠟質軟,即石蠟硬度小,正確;

C、將石蠟放入水中不溶解,說明石蠟不溶于水,正確;

D、用小刀切下石蠟并放入水中,無法說明石蠟是否可燃性,錯誤。

4.如圖是對蠟燭燃燒的探究實驗,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干冷的

A.該實驗驗證了蠟燭燃燒的所有生成物

B.甲圖實驗可以比較出蠟燭火焰各層的溫度高低

C.乙圖實驗可驗證蠟燭燃燒后有二氧化碳生成

D.丙圖的白煙是蠟燭燃燒生成的可以燃燒的氣體

【答案】B

【解析】A、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甲驗證的是蠟燭各層火焰的溫度高低,乙生成的水蒸氣遇冷凝結

成小液滴,檢驗的是是否有水生成,丙點燃的白煙是石蠟固體小顆粒,沒有驗證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錯

誤;

B、將火柴梗伸入火焰1?2s拿出,炭化越嚴重溫度越高,甲圖實驗可以比較出蠟燭火焰各層的溫度高低,

正確;

C、乙圖實驗可驗證蠟燭燃燒后有水生成,錯誤;

D、丙圖的白煙是蠟燭熄滅后溫度降低,石蠟蒸汽凝結成的石蠟小顆粒,錯誤。

5.關于蠟燭燃燒過程中的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石蠟是非晶體,熔化時不需要吸收熱量

B.蠟燭燃燒可能生成C、CO、CO,、H20

C.石蠟是晶體,熔化過程中溫度不變

D.蠟燭必須有棉線的蠟芯,否則不能燃燒

【答案】B

【詳解】A、石蠟是非晶體,熔化時需要吸收熱量,熔化時溫度改變,錯誤;

B、蠟燭完全燃燒生成CO2、H20,不完全燃燒時可能生成C、CO,正確;

C、石蠟是非晶體,熔化過程中溫度改變,錯誤;

D、據(jù)燃燒的條件可知,蠟燭與氧氣充分接觸,溫度達到著火點就能燃燒,蠟燭不是必須有棉線的蠟芯,錯

誤。

6.某實驗將一支燃燒的蠟燭置于一充滿空氣的密閉容器內,從蠟燭置入開始到蠟燭熄滅為止,過程共計160

秒。期間傳感器記錄下容器內氧氣和一氧化碳在各個時刻的含量,并繪制出下圖兩條曲線①和②。通過分

02

/%

時間/S

A.蠟燭是由碳元素和氫元素組成的

B.蠟燭燃燒時沒有二氧化碳生成

C.曲線①表示的是一氧化碳的含量及其變化

D.在第160秒時容器內還有氧氣

【答案】D

【解析】A、傳感器記錄下容器內氧氣和一氧化碳在各個時刻的含量,生成了二氧化碳,根據(jù)質量守恒元素

不變,說明蠟燭含有碳元素,但是該實驗不能說明蠟燭含有氫元素,錯誤;

B、傳感器記錄下容器內氧氣和一氧化碳在各個時刻的含量,但是蠟燭燃燒時有二氧化碳生成,錯誤;

C、曲線①中該物質含量逐漸減小,故表示的是氧氣的含量及其變化,錯誤;

D、曲線①表示的是氧氣的含量及其變化,由圖可知在第160秒時容器內還有氧氣,正確。

7.在“對蠟燭及其燃燒探究實驗”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燃燒中蠟燭熔化

B.產物水蒸氣凝結成小水珠

C.產物C02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D.蠟燭剛熄滅時產生白煙

【答案】C

【解析】A、蠟燭熔化是液化過程,是物理變化,錯誤;

B、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是液化過程,屬物理變化,錯誤;

C、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因為生成了碳酸鈣的沉淀導致的,是化學變化,正確;

D、蠟燭剛熄滅時產生白煙是蠟蒸汽遇冷形成的石蠟固體,是物理變化,錯誤。

8.小雯做了一個名為"覆水可收"的興趣實驗。她將蠟燭粘在盤子的底部,向盤子中加入適量氫氧化鈉溶液,

點燃蠟燭后,將玻璃杯倒扣在盤子中(如圖所示)。玻璃杯倒扣在盤子中后,相關分析不正確的是

A.一段時間后,蠟燭熄滅

B.一段時間后,玻璃杯內液面上升

C.液面高度不再改變時,玻璃杯內液面上方氣體壓強不再變化

D.液面高度不再改變時,玻璃杯內液面上方氣體只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氣

【答案】D

【解析】A、點燃蠟燭后,蠟燭燃燒,消耗氧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能支持

燃燒,一段時間后,蠟燭熄滅,正確;

B、點燃蠟燭后,蠟燭燃燒,消耗氧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

裝置內氣體體積減少,壓強減小,一段時間后,玻璃杯內水面上升,正確;

C、水面高度不再改變時,玻璃杯內水面上方氣體壓強不再變化,正確;

D、水面高度不再改變時,玻璃杯內水面上方氣體含有氮氣、剩余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等,

錯誤。

9.下列是“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活動得出的結論,其中不正確的是

A.蠟燭浮于水面,說明蠟燭的密度小于水

B.用小刀可將蠟燭切開,說明蠟燭的硬度較小

C.蠟燭吹滅后產生的白煙能被點燃,說明白煙具有可燃性

D.將干冷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有無色液滴出現(xiàn),說明蠟燭燃燒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A、蠟燭的密度小于水,故蠟燭浮于水面,正確;

B、蠟燭的硬度較小,故用小刀可將蠟燭切開,正確;

C、蠟燭吹滅后產生的白煙能被點燃,說明白煙具有可燃性,正確;

D、將干冷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有無色液滴出現(xiàn),說明蠟燭燃燒生成了水,不能說明生成二氧化碳,錯誤。

10.英國科學家法拉第曾用蠟燭(主要成分石蠟)做過一個有趣的“母子火焰"實驗,如圖所示。據(jù)此實驗,

下列有關分析中正確的是()

導管

q?鼬子火焰

卜母火焰

J-蠟燭

A.這一現(xiàn)象說明石蠟的熔點較低

B.要使實驗成功,導管不宜過長

C.子火焰中被燃燒的物質是石蠟分解產生的氫氣

D.導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為該處氧氣充足

【答案】B

【解析】A、蠟燭中主要物質在溫度不高的條件下能變?yōu)槭炚羝?,說明蠟燭中主要物質的沸點較低,錯誤;

B、該實驗成功的關鍵是導氣管不能太長,如果導氣管太長,由于溫度的降低,石蠟蒸汽會在導管中冷凝,

不能從導氣管的末端導出,使實驗不成功,正確;

C、在燃著蠟燭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導管,在另一端導管口點燃產生“子火焰”,子火焰中被燃燒的物質白

煙,是石蠟蒸汽,錯誤;

D、導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與氧氣充分接觸燃燒,仍為石蠟蒸汽,

而不是該處氧氣充足,錯誤。

11.關于下列課外小實驗的結論正確的是()

A.燃著的蠟燭上面放一冷的瓷盤,瓷盤底變黑,說明蠟燭中含有炭黑

B.用白糖、果汁、小蘇打、水、檸檬酸自制汽水,說明小蘇打與水混合產生氣體

C.用干燥的手摩擦撕成條的塑料繩,塑料條像花開一樣,說明摩擦可以使物體帶電

D.用相同的玻璃瓶和水自制樂器,瓶內水多少不同,敲擊時發(fā)出的聲音音色不同

【答案】C

【解析】A、燃著的蠟燭上面放一冷的瓷盤,瓷盤底變黑,說明蠟燭中含有碳元素,錯誤;

B、小蘇打不能和水反應生成氣體,能和檸檬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錯誤;

C、用干燥的手摩擦撕成條的塑料繩,塑料條像花開一樣,說明摩擦可以使物體帶電,同種電荷相斥,因此

塑料條像花開一樣,正確;

D、用相同的玻璃瓶和水自制樂器,瓶內水多少不同,敲擊時發(fā)出的聲音音調不同,錯誤。

12.某同學在做"對人體吸入空氣和呼出氣體的探究"實驗時,進行了如下圖的實驗探究。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呼吸口

A.以上三個實驗均可以證明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B.圖二實驗中,吸氣時應打開a,關閉b;呼氣時應該打開b,關閉a

C.圖三實驗中,吸氣或呼氣時都不需要關閉c、d

D.圖三乙裝置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時防止吸氣時乙中液體進入口中

【答案】A

【解析】A、實驗一中木條在空氣中燃燒的更為劇烈說明呼出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比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低,不

能驗證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錯誤;

B、圖二實驗中,吸氣時應打開a,關閉b;呼氣時應該打開b,關閉a,可以通過觀察錐形瓶B中的石灰水

變渾濁而錐形瓶A中石灰水無變化驗證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正確;

C、圖三實驗是對圖二實驗的改進,是否關閉c、d對乙中石灰水產生渾濁和甲中石灰水不變,進而驗證呼

出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的結論不產生影響,正確;

D、圖三乙裝置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吸氣時乙中液體進入口中,正確。

13.空氣質量意味著生活質量。下表為某同學測量的呼吸前后氣體組成的實驗數(shù)據(jù)(相同狀況下),下列說法

不正確的是

物質吸入空氣(體積分數(shù)/%)呼出空氣(體積分數(shù)/%)

氮氣7875

氧氣2116

二氧化碳0.034

水蒸氣ab

A.本實驗中,水蒸氣的體積分數(shù)a<b

B.人的呼吸作用會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與水蒸氣

C.呼出氣體的總體積與吸入空氣的總體積相等

D.通常情況下,氮氣的化學性質不活潑,在呼吸前后體積幾乎無變化

【答案】C

【解析】A、呼吸作用消耗£產生C02和H,,呼出氣體中水蒸氣的體積分數(shù)大于吸入氣體中水蒸氣的體積分

數(shù),正確;

B、人的呼吸作用會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與水蒸氣,正確;

C、人的呼吸作用會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與水蒸氣,氣體總體積增大,所以呼出氣體的總體積大于吸入

空氣的總體積,錯誤;

D、通常情況下氮氣的化學性質不活潑,且氮氣不參與呼吸作用,在呼吸前后體積幾乎無變化,呼出空氣中

氮氣體積分數(shù)變小,是因為氣體總體積增大,正確。

14.某興趣小組對蠟燭及其燃燒進行探究。下面是探究過程,請認真完成探究。

⑴蠟燭的外觀______色,狀。用鼻子聞一聞,它氣味。我們可以用手在蠟燭上______或者用

小刀,說明它很,切下來的一小塊石蠟放入水中會,說明它o

(2)把一個火柴梗平放入蠟燭火焰焰心中,1s后取出來,火柴梗(選填"兩端"、"中間")先黑,說明一

溫度最|WjO

⑶現(xiàn)有兩只燒杯,一只干燥,另一只用澄清石灰水濕潤過內壁。分別罩在蠟燭的火焰上方,發(fā)現(xiàn)干燥的燒

杯,而另一只燒杯,分別說明了蠟燭燃燒后的產物是和O

⑷吹滅蠟燭后,馬上點燃剛熄滅后產生的,蠟燭會。

【答案】(1)白圓柱稍有一掰切下一塊軟浮在水面密度小于水

⑵兩端外焰(3)壁內出現(xiàn)水珠石灰水變渾濁水二氧化碳(4)白煙重新

燃燒

【解析】(1)蠟燭一般是白色、圓柱狀、稍有氣味的固體;可以用手在蠟燭上一掰或者用小刀切下一塊,

說明蠟燭質軟;蠟燭的密度小于水,且不溶于水,因此將蠟燭放入水中,發(fā)現(xiàn)它會浮在水面;

(2)取一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約1秒后取出,可觀察到兩端變黑,中間無明顯變化,根據(jù)

火柴梗的兩端部分最先變黑,可以說明蠟燭火焰的外焰溫度最高;

(3)取一只干燥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發(fā)現(xiàn)杯壁內出現(xiàn)水珠,說明蠟燭燃燒產生了水;將用澄清石灰水

濕潤過內壁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發(fā)現(xiàn)杯壁石灰水變渾濁,說明蠟燭燃燒產生了二氧化碳;

(4)蠟燭吹滅后發(fā)現(xiàn)有一股白煙產生,白煙是石蠟的小顆粒,用燃著的火柴通過白煙可能把蠟燭重新引燃。

15.用下列實驗研究吸入空氣和呼出氣體的成分。

(1)實驗1能證明呼出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比空氣中低的現(xiàn)象是。

(2)實驗2能證明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氣中高。

步驟I:從導管口(填"a"或"b")連續(xù)吹氣10秒,觀察到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步驟H:另取相同裝置和藥品,從導管口(補全實驗操作),未觀察到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答案】(1)呼出氣體中的蠟燭先熄滅(2)ab連續(xù)吸氣10秒

【解析】(1)實驗1和實驗2,蠟燭燃燒需要消耗氧氣,證明呼出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比空氣中低,呼出氣體

對于蠟燭燃燒時間短;

(2)控制變量法探究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氣中高,為保證呼出的氣體能與澄清石灰水充分接觸,

從導管口a連續(xù)吹氣10秒,觀察到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另取相同裝置和藥品,從導管口b連續(xù)吸氣10

秒,保證空氣與澄清石灰水充分接觸,未觀察到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證明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

氣中高。

提升練

1.青色的生蝦煮熟后顏色會變成病?小剛認為這種紅色物質可能像化孽中的指示劑一樣,遇到物質顏色

會發(fā)生改變,就小剛的看法應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A.實驗B.假設

C.觀察D.結論

【答案】B

【解析】小剛認為這種紅色物質可能像化學中的指示劑一樣,遇到物質顏色會發(fā)生改變,這屬于小剛的觀

點假設。

2.某同學在點燃蠟燭時,提出固體石蠟可能變成蒸氣才能燃燒。就此看法而言,應屬于科學探究環(huán)節(jié)中的

A.提出問題B.猜想與假設

C.進行實驗D.獲得結論

【答案】B

【解析】學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有提出問題一猜想與假設一制定計劃(或設計實驗)一進行實驗一收集證據(jù)一解

釋與結論一反思與評價一拓展與遷移,據(jù)此結合題意進行分析判斷根據(jù)題意,某同學在點燃蠟燭時,提出

固體石蠟可能變成蒸氣才能燃燒,提出固體石蠟可能變成蒸氣才能燃燒是猜想與假設環(huán)節(jié)

A、“某同學在點燃蠟燭時,提出固體石蠟可能變成蒸氣才能燃燒”這一過程,屬于科學探究環(huán)節(jié)中的猜想

與預測,不是提出問題,錯誤;

B、“某同學在點燃蠟燭時,提出固體石蠟可能變成蒸氣才能燃燒”這一過程,屬于科學探究環(huán)節(jié)中猜想與

預測,正確;

C、“某同學在點燃蠟燭時,提出固體石蠟可能變成蒸氣才能燃燒”這一過程,屬于科學探究環(huán)節(jié)中的猜想

與預測,不屬于進行實驗,錯誤;

D、“某同學在點燃蠟燭時,提出固體石蠟可能變成蒸氣才能燃燒”這一過程,屬于科學探究環(huán)節(jié)中的猜想

與預測,不是獲得結論,錯誤。

3.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學習化學最重要的方法是

A.計算B.測量

C.實驗D.推理

【答案】C

【解析】實驗是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實驗以及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記錄和分析等,可以發(fā)現(xiàn)和

驗證化學的原理,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并獲得新的化學知識。計算、測量和推理也是化學學習的重要方法,

但都沒有實驗更加重要。

4.小華同學在化學課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來檢驗人呼出的氣體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就這一過程而言,

屬于科學探究環(huán)節(jié)中的

A.建立假設B.收集證據(jù)

C.設計實驗D.得出結論

【答案】C

【解析】科學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有提出問題一猜想與假設一制定計劃(或設計方案)一進行實驗一收集證據(jù)

一解釋與結論一反思與評價一拓展與遷移。用澄清石灰水來檢驗人呼出的氣體中是否含二氧化碳,屬于科

學探究環(huán)節(jié)中的設計實驗。

5.下列對吸入空氣和呼出氣體的探究描述中錯誤的是

A.用澄清石灰水檢驗氧氣的含量

B.呼出氣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氣

C.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氣體中的少

D.用排水集氣法收集呼出氣體

【答案】A

【解析】人體吸入的空氣與呼出的氣體所含成分相比有:氧氣的含量多,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的含量少,因

為人體吸入通過呼吸作用消耗空氣中的氧氣,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A、“用澄清石灰水檢驗氧氣的含量”,說法錯誤,因為用澄清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的含量,錯誤;

B、呼出氣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氣,正確;

C、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氣體中的少,正確;

D、用排水集氣法收集呼出氣體,正確。

6.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活動中,你體會到化學學習的主要特點

①關注物質的變化;

②關注物質的變化過程及其現(xiàn)象;

③關注物質的性質;

④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和比較,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A.②④B.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化學學習的特點是:①關注物質的性質;②關注物質的變化及變化時伴隨著的現(xiàn)象;③關注物質變化

的過程以及對結果的解釋和討論。對物質在變化前、變化中和變化后的現(xiàn)象,進行系統(tǒng)地、細致地觀察和

描述,而不是孤立地關注物質的某種性質或變化,經(jīng)過比較和分析等思考過程,得出可靠的結論。

7.祖國文化燦爛輝煌.有關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理解錯誤的是

A.蠶“絲”是天然纖維

B.“蠟炬成灰”只發(fā)生化學變化

C.“淚”指液態(tài)蠟

D.“灰”是指蠟燃燒產生的C0?等物質

【答案】B

【解析】A、蠶“絲”屬于天然纖維,主要成分是蛋白質,正確;

B、“蠟炬成灰”中蠟燭熔化,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質生成,

屬于化學變化,故既發(fā)生化學變化也發(fā)生物理變化,錯誤;

C、“淚”指蠟燭熔化形成的液態(tài)蠟,正確;

D、“灰”是指蠟燃燒產生的C02等物質,正確。

8.將燃著的蠟燭放在圖1所示的密閉容器中,同時用氧氣傳感器測出密閉容器中氧氣含量的變化如圖2所

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蠟燭燃燒前,密閉容器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為21%

B.蠟燭燃燒需要氧氣

C.蠟燭熄滅后,密閉容器中還有氧氣

D.蠟燭熄滅后,密閉容器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shù)為84%

【答案】D

【解析】A、由圖可知,蠟燭燃燒前,密閉容器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為2設,正確;

B、蠟燭燃燒過程中,氧氣含量逐漸降低,說明蠟燭燃燒需要氧氣,正確;

C、由圖可知,氧氣體積分數(shù)降到16%時,故蠟燭熄滅后,密閉容器中還有氧氣,正確;

D、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蠟燭熄滅后,容器中氧氣含量占16%,其它氣體占84%,其它氣體包括氮

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故二氧化碳體積分數(shù)不可能為84%,錯誤。

9.法拉第曾以《蠟燭的故事》為題為青少年連續(xù)開展了多次報告。下表列舉了報告中涉及的問題及對問題

的回答,其中“對問題的回答”屬于“設計實驗方案”的是

選項問題對問題的回答

A吹滅蠟燭時產生的白煙是什么?主要成分是燭油蒸氣。

B火焰為什么向上?熱氣流上升,形成對流。

C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與火焰中有碳顆粒有關,碳顆粒會影響火焰明亮程度。

D火焰不同部位溫度高低如何比較?用一張紙在火焰中心一掠,觀察紙上留下的火痕特點。

A.AB.BC.CD.D

【答案】D

【解析】A、選項的回答屬于結論性回答,錯誤;

B、選項的回答屬于解釋性的回答,錯誤;

C、選項為解釋性的回答,錯誤;

D、選項的回答屬于驗證性的回答,正確。

10.實驗室測定蠟燭在盛有一定體積空氣的密閉容器內燃燒至熄滅過程中,和C0含量隨時間變化曲線如

圖,通過分析該圖可推理出的結論是

224o

203o8

02

量2o

18量

161O

0

20406080100120140160

時間/s

A.曲線①表示CO含量的變化

B.蠟燭發(fā)生了不完全燃燒

C.蠟燭由碳、氫元素組成

D.蠟燭熄滅時,容器內氧氣耗盡

【答案】B

【解析】A、隨著反應的進行,氧氣的含量降低,故曲線①表示氧氣含量的變化,錯誤;

B、反應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蠟燭發(fā)生了不完全燃燒反應,正確;

C、蠟燭由碳、氫、氧等元素組成,錯誤;

D、當氧氣的濃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時蠟燭就熄滅,錯誤。

11.把一個冷碟子放在蠟燭火焰的上方《如圖所示),過一會兒,在冷碟子的底部會收集到新制的炭黑。這

A.揮發(fā)的蠟燭遇冷后凝結而成炭黑

B.蠟燭由于氧氣不足不完全燃燒生成了炭黑

C.蠟燭的燃燒可以不需要氧氣參與

D.蠟燭中本身不含有碳元素,但燃燒后生成了碳單質

【答案】B

【解析】A、揮發(fā)的蠟燭遇冷后不能凝結成炭黑,錯誤;

B、由于氧氣不足蠟燭不完全燃燒而生成了炭黑,正確;

c、蠟燭的燃燒需要氧氣參與,錯誤;

D、如果蠟燭中不含有碳元素,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可知,蠟燭燃燒后也不可能生成碳單質,錯誤。

12.蠟燭是由石蠟和棉線組成的.

(1)石蠟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說明石蠟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填“大”或“小”).

(2)點燃蠟燭在其燃燒過程中,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3)取一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約1秒后取出,可觀察到兩端變黑,中間無明顯變化.說明

火焰的(填“外焰”“內焰”或“焰心”)部分溫度最高.

(4)輕輕一吹即可使蠟燭熄滅,原因是(填序號).

A.降低石蠟的著火點B.隔絕了空氣C.溫度降到了著火點以下

【答案】(1)?。?)蠟燭熔化(3)外焰(4)C

【解析】(1)根據(jù)石蠟放入水中,石蠟浮于水面,說明石蠟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2)點燃蠟燭時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點燃蠟燭后,蠟燭會熔化,即由固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但組成沒有

變化,也就是說沒有新物質生成,該過程屬于物理變化,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質生成,屬

于化學變化,屬于物理變化的是蠟燭熔化;

(3)取一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約1秒后取出,可觀察到兩端變黑,中間無明顯變化,根據(jù)

火柴梗的兩端部分最先變黑,可以說明蠟燭火焰的外焰溫度最高;

(4)吹蠟燭的過程中空氣流動加快,燃燒放出的熱量迅速散失而使溫度低于蠟燭的著火點,燃著的蠟燭立

即熄滅。

13.某同學用相同的兩個玻璃罩探究蠟燭(主要含碳、氫元素)在其中的燃燒情況。

實驗I:如圖甲,將三個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編號,并等距離定在鐵絲上,在鐵絲兩側點燃高、

低兩支蠟燭,立即用玻璃罩扣上,使鐵絲處于正中位置。三個容器內石灰水變渾濁所需的時間如表格所示。

A

容器編號123

時間/秒3.25.011.1

實驗n:如圖乙,將三支溫度計的玻璃泡分別置于玻璃罩內的不同位置。點燃蠟燭,一段時間后,觀察到B

的示數(shù)明顯增大,A、C示數(shù)增大不明顯。

(1)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推測實驗I中,先熄滅的是(填“高”或“低”)蠟燭。

(2)通過上述實驗,解釋1號容器內澄清石灰水先變渾濁的原因。

(3)結合實驗及相關知識分析,高層樓房著火時,一般情況下,合理的做法有(可多選)。

A.排隊乘電梯依次撤離B.向著火樓層的上方撤離

C.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彎腰跑離火場D.若火勢不大,可用滅火器材將火撲滅

【答案】(1)高(2)蠟燭中含有碳元素,燃燒能生成二氧化碳,蠟燭燃燒放熱,使火焰周圍氣體的

溫度升高,密度變小,向上運動,玻璃罩上方溫度較高,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逐漸在其上方聚集,先與1

號容器內的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3)CD

【解析】(1)由表可知,1號容器中的澄清石灰水最先變渾濁,說明生成的二氧化碳先匯聚到燒杯的上部,

則實驗I中先熄滅的是高層的蠟燭;

(2)1號容器內澄清石灰水先變渾濁是因為蠟燭中含有碳元素,燃燒能生成二氧化碳,蠟燭燃燒放熱,使

火焰周圍氣體的溫度升高,密度變小,向上運動,玻璃罩上方溫度較高,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逐漸在其上

方聚集,先與1號容器內的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

(3)A、高層樓房著火時易造成電路斷電,不可乘電梯撤離,錯誤;

B、著火時生成的有害氣體與煙塵受熱密度變小,向上揮發(fā),所以高層樓房著火時不可向著火樓層的上方撤

離,錯誤;

C、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避免有害氣體或煙塵進入呼吸道,著火時生成的有害氣體與煙塵受熱密度變小,

向上揮發(fā),彎腰跑離火場可以避免窒息,正確;

D、若火勢不大,可用滅火器材將火撲滅,正確。

14.某興趣小組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有什么不同”進行探究。

(1)小明進行了實驗并得出結論如下表,請補充完整。

實驗實驗操作實驗現(xiàn)象解釋與結論

收集兩瓶呼出的氣體//

向其中一瓶氣體中加入澄清的石

②消石灰水變化學方程式為_____

灰水,振蕩

③向另一瓶氣體中插入燃著的木條燃著的木條熄火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導致木條熄滅

(2)小紅認為實驗③的結論不正確,并查閱到相關資料。

【資料卡片】

I.經(jīng)測定,人體吸入空氣和呼出氣體中各成分的體積分數(shù)大約是:

氣體成分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其他氣體

吸入的空氣(%)78210.030.070.9

呼出的氣體(%)781641.10.9

II.用氧氣、二氧化碳傳感器在燒杯頂部測量杯內兩支蠟燭從點燃到全部熄滅后,杯內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濃

度變化如圖。

II.將燃著的木條插入含20%氧氣和80%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木條能正常燃燒。

請結合以上資料,簡述小紅認為實驗③結論不正確的理由。

【答案】(1)渾濁Ca(OH)2+CO2=CaCO3i+H20(2)由資料III可知,二氧化碳含量80%時木條仍能

燃燒,而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僅為4%,因此,不是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導致木條熄滅(或由資料

II可知,當氧氣含量低于15.65%(約16%)時蠟燭熄滅,而呼出氣體中氧氣含量為16%,因此木條熄滅的原因

是氧氣含量不足)

【解析】(1)收集兩瓶呼出的氣體,向其中一瓶氣體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蕩,呼出的氣體中含有二氧

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

程式Ca(OH)2+CO2=CaCO3I+H20;

(2)由資料III可知,二氧化碳含量80%時木條仍能燃燒,而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僅為4%,因此,不是

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導致木條熄滅(或由資料U可知,當氧氣含量低于15.65%(約16%)時蠟燭熄滅,

而呼出氣體中氧氣含量為16%,因此木條熄滅的原因是氧氣含量不足)。

15.觀察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我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