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內(nèi)蘊邏輯、發(fā)展歷程和實踐路徑_第1頁
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內(nèi)蘊邏輯、發(fā)展歷程和實踐路徑_第2頁
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內(nèi)蘊邏輯、發(fā)展歷程和實踐路徑_第3頁
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內(nèi)蘊邏輯、發(fā)展歷程和實踐路徑_第4頁
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內(nèi)蘊邏輯、發(fā)展歷程和實踐路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要:全球化時代,國家形象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nèi)容。體育強國建設對提升中國體育國際影響力有明確的要求。運用國家形象理論,分析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內(nèi)蘊邏輯:提升“客觀源像”與改善“主觀印象”相統(tǒng)一的理論邏輯,“強種強國”目標下“土洋體育”同構的實踐邏輯。研究認為,近代以來,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經(jīng)歷了體育救國、體育興國、體育大國的發(fā)展歷程,正在向體育強國邁進?;诶碚撆c歷史分析,提出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5條路徑:一是提升體育綜合實力,夯實中國國家形象體育之維;二是提升體育傳播能力,講好中國體育故事;三是加大體育外交力度,厚植中國國家形象民意基礎;四是打造明星項目和明星運動員,凝練國家形象符號;五是開展危機管理,有效應對損害形象的危機事件。關

詞:體育文化;國家形象;體育傳播;體育外交Abstract:Intheeraofglobalization,nationalimageisanimportantcomponentofacountry`ssoftpower.TheconstructionofaleadingsportingstateposesrequirementsforenhancingChina`sinternationalinfluenceinsports.Usingthetheoryofnationalimage,thisstudyanalyzestheinherentlogicofsportsinbuildingChina`snationalimage:namelythatthetheoreticallogicofunifying“theobjectivesource”andimproving“thesubjectiveimpression”,andthepracticallogicofunifying“l(fā)ocalandforeignsports”.TheresearchsuggeststhatthehistoryofbuildingChinasnationalimagethroughsportsundergoneseveralstagesofsportssavingthecountry,sportsrevitalizingthecountry,andsportsmagnifyingthecountry,andnowisbecomingaleadingsportingstate.Basedonanalysisoftheoryandhistory,itproposesfivepathforsportstobuildChina'snationalimage:thefirstistoenhancethecomprehensivestrengthofsportsandsolidifythedimensionofChina'snationalimagesports;thesecondistoenhancetheabilityofsportscommunicationandtellthestoryofChinesesportswell;thethirdistoincreasethestrengthofsportsdiplomacyandcultivatethepublicopinionfoundationofChina'snationalimage;thefourthistocreatestarprojectsandstarathletesandtocondensingnationalimagesymbols;thefifthistocarryoutcrisismanagementandeffectivelyrespondtocrisiseventsthatdamagesthenationalimage.Keywords:sportsculture;nationalimage;sportscommunication;spotsdiplomacy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四場開閉幕式精彩紛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貫穿始終,中華文化和冰雪元素交相輝映,體現(xiàn)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運動之美,詮釋了新時代中國可信、可愛、可敬的形象”[1]。近代以來,體育為中國國家形象構建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不同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實踐主題,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nèi)容,振奮了民族精神、增強了國際交流?!皣倚蜗髥栴}是中國當前最棘手的戰(zhàn)略問題”[2],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體育與國家形象構建引起學者關注。已有研究主要基于體育的超民族、超國界、超意識形態(tài)特點,圍繞以奧運會為代表的體育賽事和競技體育,研究中國國家形象在國際上的塑造和傳播??傮w來說,學界對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達成了重要性共識,但理論研究還不多、系統(tǒng)性不強。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體育強國建設進入新征程的當下,研究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內(nèi)蘊邏輯、發(fā)展歷程和實踐路徑,從整體上形成對這一論題的科學認識和整體把握,對于加快體育強國建設、實現(xiàn)體育服務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具有重要意義。1

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內(nèi)蘊邏輯1.1

國家形象的多維探究國家形象是“包括對內(nèi)的本國公眾和對外的國際公眾對一國在整體上和具體的不同領域、不同維度上的定位、認知與評價”[3]?;谛畔⒄摗鞑W等理論,國家形象的構建機理可以遵循“塑造—傳播—接收”的邏輯展開。在塑造環(huán)節(jié),據(jù)社會同一性理論,人們會自然地偏愛“內(nèi)群體”而排斥“外群體”,即形象塑造國傾向于塑造本國的正面形象和他國的負面形象,一國的國家形象是“是本國自我話語描述和他國話語描述相互博弈的結果”[4]。在傳播環(huán)節(jié),受時空相隔、文化差異等限制,國內(nèi)外受眾需要通過一定的中介把握國家形象。據(jù)此,有學者指出,媒體與專家決定我們觀看世界其他地方的方式[5]。在接收環(huán)節(jié),接收者接收信息后,基于自身以往的認知視野,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再加工,形成對一國的印象。在國際傳播中,西方以其話語霸權占據(jù)主導地位,同時由于中西方語言、文化等的差異,中國國家形象面臨著時常被誤讀甚至故意歪曲的情況。中國國家形象構建還沒有擺脫“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的困境。體育是國家形象的重要內(nèi)容,被譽為世界性語言,對內(nèi)提振信心、凝聚力量,對外交流互動、改善關系。與國家政治形象、經(jīng)濟形象等相比,體育對國家形象構建有特殊優(yōu)勢,可以緩解其他方面的負面輿論,對沖負面形象。1.2

提升“客觀源像”與改善“主觀印象”的統(tǒng)一體育與政治、經(jīng)濟、生態(tài)等多重維度一起,共同構成國家形象。基于對傳播過程影響因素的動員和整合,體育又增強了國家形象的傳播力。也就是說,體育既是國家形象的組成之維,又是國家形象的傳播之器,實現(xiàn)了提升“客觀源像”與改善“主觀印象”的統(tǒng)一。體育作為國家形象的組成,從國民個體與社會集體兩個層面提升國家“客觀源像”。體育塑造身心健康的國民形象。馬克思指出:“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chǎn)生的?!盵6]在國際視野看,“國家形象寫在公民臉上”[7]。運動延緩衰老已經(jīng)從醫(yī)學、生物學等領域獲得證實。第5次國民體質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參加體育鍛煉者的體質好于同性別、同年齡的不參加體育鍛煉者。體育運動對個體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具有積極作用,不僅有效緩解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還對增強自信、錘煉意志具有顯著效果。在體育活動中,參與者彼此之間合作、競爭,就規(guī)則、行為、結果等信息交流,有效促進了個體的社會化。體育塑造繁榮強盛的社會形象。美國學者蒂姆·西斯克說:“一個社會在體育方面的成功反映了這個社會的結構運行良好。如果一個社會在體育方面十分出色的話,這個社會在管理整個社會方面也會相當出色?!盵8]在此語境中,體育是國家形象的象征。1964年日本成功舉辦奧運會,成為日本復興崛起的里程碑,向世界展示了從戰(zhàn)敗廢墟中恢復的國家形象?!翱陀^源像”一經(jīng)確定,改善“主觀印象”,加強傳播能力建設是關鍵。貝羅傳播模式把傳播過程分解為傳播主體、傳播內(nèi)容、傳播通道和受播者,在受播者不變的情況下,體育實現(xiàn)了傳播主體、傳播內(nèi)容和傳播通道的動員和整合。傳播主體從不同的角度可以進行不同的劃分,如“自我”與“他者”、“官方”與“民間”等。研究發(fā)現(xiàn),外媒對中國報道時,相較于政治、生態(tài)等議題,文化體育議題的正面報道最多,負面報道最少[9]。在信息爆炸時代,信息量與傳播實效正相關,即關于一國的信息越充足,越有利于提升國家形象的傳播實效。體育媒介事件如奧運會、世界杯等大型國際賽事,形成國家形象“展示/觀看”的場域。這個場域中,不僅競技體育成為傳播內(nèi)容,東道主國家的經(jīng)濟實力及文化特色、各參賽國家運動員的衣著言行等都有可能被聚焦、放大。體育常常能夠跨越障礙建立傳播通道。在傳統(tǒng)交流渠道受阻的情況下,體育以其政治色彩弱而政治功能強的特征,擔任交流的“先行官”,為國家形象的信息傳播開辟通道,培育持友好態(tài)度受播者。2010年南非國際足聯(lián)世界杯讓非洲特色喇叭“嗡嗡祖拉”名聞天下。2023年杭州亞運會上,朝鮮運動員老款跑鞋、沒有護腕等被媒體關注并解讀,折射出經(jīng)濟水平有待提高、具有拼搏精神的朝鮮國家形象。1.3

“強種強國”目標下“土洋體育”的同構19世紀中葉以來,諸多有識之士歷經(jīng)探索,提出“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的論斷。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西方體育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tǒng)體育在碰撞中走向融合。中國近代體育的發(fā)展,從開端就被賦予重塑國家形象的使命。武術是“土體育”的主要代表。武術蘊涵的尚武崇德傳統(tǒng)與時代強烈的強國強種主題交相呼應,承擔起強壯國民身體、提振民族精神、重塑國家形象的責任,代表國人從傳統(tǒng)中尋求強國強種良方的努力。中國武術在晚清和民國長足發(fā)展,被譽為“中國武術史上最為繁盛的一個黃金階段”[10]。在民間話語中,大量擂臺比武的實踐和故事廣泛傳播。身強力壯的西洋拳師態(tài)度傲慢的出場,中國武師擂臺比武大勝西洋拳師,并宣教中國武術技擊背后之“道”。中國武師個體的勝利,隱喻地表達了中華民族之強??箲?zhàn)時期,中國軍隊“大刀隊”取得抗日大捷,在民族危亡的語境下,比武演變?yōu)閼?zhàn)爭,中國大刀戰(zhàn)勝日本刺刀,彰顯了民族的自強不息,堅定抗戰(zhàn)勝利的信心。在西方體育思想的影響下,一些有識之士主張“用科學的方法和原理對武術進行梳理”[11],促進“土體育”的現(xiàn)代化轉型。以1936年中國武術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為標志,武術借鑒吸收西方體育特點,走向國際體育舞臺。目前,武術已作為中國形象文化符號活躍在國際體育賽場,在世界各地廣為傳播?;凇秺W林匹克憲章》的國際奧林匹克運動,讓體育具有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展示國家實力的功能?!霸谶^去100年里,中國人對西方體育運動的興趣主要是由一種建立現(xiàn)代國家身份的集體渴望來推動的,也就是說為了救國、為了脫掉中國'東亞病夫'帽子,讓中國強大起來,不受威脅”[12]。20世紀初,在內(nèi)憂外患中摸索現(xiàn)代化道路的國人,迫切需要以國際體育賽事確立現(xiàn)代國家身份。1932年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粉碎了“偽滿洲國”企圖借奧運會獲得國際社會承認的陰謀。1952年新中國首次派出代表團參加奧運會,表達了作為主權國家參與國際賽事合法性和唯一性的立場。為反對國際奧委會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中國在1958—1979年中斷了與國際奧委會的關系。1984年許海峰代表中國獲得奧運首金后,中國逐步走上了奧運會金牌榜第一梯隊,“升國旗”“奏國歌”鼓舞了國人,也贏得了聲譽。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后,北京成為奧運歷史上第一個雙奧之城。100多年來,中國奧運之路從20世紀初“還有我”的屈辱吶喊,走向2008年“我是誰”的苦心解釋,在2022年展示了“一起向未來”的自信開放。2

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歷史考察2.1

體育救國:自救自強的文明古國體育救國歷史時期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拉開帷幕,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時期,救亡是社會共識和話語主基調(diào)。在內(nèi)憂外患的危機下,有識之士痛感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重文輕武”的弊病,“尚武”“尚力”成為社會思潮,體育作為“武”與“力”的載體和象征,被社會各階層關注。張之江在《國術與體育》中指出,討論體育“必須把全副目光射在救國二字上”。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派首先在軍隊中引入西方兵操,曾國藩認為:“軍隊只有每天不懈的操練,才能鍛煉其體魄?!眹缽?、梁啟超等維新派開出“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救國教育方案,強健國民體魄成為國家意志和民族責任。孫中山、黃興等革命派主張通過體育培養(yǎng)革命骨干。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人陳獨秀、毛澤東、惲代英等先后撰文倡導體育運動。1917年毛澤東[13]憂于“國力苶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分析了體育的本質、功能、價值、方法。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中,體育工作與軍事工作緊密聯(lián)系,貫徹“鍛煉工農(nóng)階級鐵的筋骨,戰(zhàn)勝一切敵人”[14]的方針,部隊官兵開展常態(tài)化軍事體育訓練。在中國共產(chǎn)黨局部執(zhí)政的中央蘇區(qū)、延安,黨采取設立體育委員會、組織運動會等各種方式發(fā)展人民體育,確保人民的體育權。1941年毛澤東為《解放日報》題詞“發(fā)展體育運動,提高人民體質”,中國共產(chǎn)黨紅色體育思想體系逐步形成。2.2

體育興國:走向振興的紅色國家體育興國歷史時期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曲折發(fā)展,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前夕。與我國實行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相適應,這一階段體育發(fā)展呈現(xiàn)出鮮明的計劃特色,初步建立體育發(fā)展舉國模式,即政府設定發(fā)展目標,并利用行政權力調(diào)配資源,整合力量保障目標實現(xiàn)。這種體育體制對于打破西方陣營對新中國的孤立封鎖,在基礎薄弱的條件下,集中力量實現(xiàn)局部突破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第一任中央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賀龍領導下,新中國第一代體育工作者胸懷振興祖國目標,建設國家級體育館、舉辦全國運動會、建立國家體育代表隊。賀龍?zhí)岢觥绑w育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打球……是為了黨和人民,為了祖國的榮譽”。20世紀50年代,我國經(jīng)濟還處于恢復期,體育活動已經(jīng)蓬勃開展起來。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熱情高漲,舉重、兵乓球、登山等一些優(yōu)勢項目在國際競技體育賽場嶄露頭角,陳鏡開、吳傳玉、容國團等運動員先后在國際賽場打破世界紀錄或奪冠,站起來的中國人民扔掉“東亞病夫”的帽子,展現(xiàn)中國人民的嶄新形象[15]。體育成為國際公眾了解新中國的窗口。特別是1954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